相关试卷
-
1、光明中学老师带着同学们参观鲁迅故居,请你们小组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鲁迅纪念馆顾馆长介绍说,百草园在鲁迅故居后面,是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那时周姓各个家族已无精力(拾 侍)弄花草,只是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但这正是鲁迅幼年时玩耍的地方。
同学们跟着顾馆长走进百草园。徜徉园中,几(颀 畦)青葱的菜田覆盖着一层薄雪,一眼古朴的石井,里面仿佛(贮 伫)蓄着无尽的能量,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顿时使人觉得满目生气。
顾馆长又带着同学们走进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房内正中墙上挂“三味书屋”的(匾 碥)额和松鹿图。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是当时原物。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当年鲁迅在这里聆听先生的谆谆教导。
鲁迅从百草园走来,领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踏上探求新生活之路。他以笔作刀枪,用文吹号角,唤起民众;他是海上的一座航标,他是林中的一支响箭 , , 引领未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徜徉tǎng 薄雪bó 窜cuān 谆谆zhūn B、徜徉cháng 薄雪bó 窜cuàn 谆谆chún C、徜徉cháng 薄雪báo 窜cuàn 谆谆zhūn D、徜徉tǎng 薄雪bāo 窜cuān 谆谆chún(2)、文中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侍 颀 伫 匾 B、侍 畦 贮 匾 C、拾 畦 贮 碥 D、拾 颀 伫 碥(3)、请认真阅读上下文,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一句话,填入文中横线处。(4)、同学们参观后热烈讨论并发表感想,其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同学们用人声鼎沸的声音,讨论鲁迅先生充满着激情与奋斗的传奇一生。 B、鲁迅先生说:“文字是我唯一的武器。”他用笔指引茫然无措的民众,激励人们革命救国。 C、小语说:“我心中的鲁迅,不是愁眉苦脸的,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D、小文说“我会牢记鲁迅先生的谆谆教导 , 面对挑战时,传承先生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5)、下面是小语写给顾馆长的邀请函,请帮他选出加点的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邀请函
尊敬的顾馆长:
您好!我们很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们七年级的“云游鲁迅故居”的主题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1月15日下午2:00﹣4:00,活动地点:光明中学报告厅。期待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您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
A、荣幸 B、莅临 C、赏光 D、拙见 -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也许是和亲人牵手在黄昏下散步的温情,是郊外旅游时清风拂面的心头微动,是在赶海时感受沙砾摩擦指尖的冰凉……每一个充满着快乐和活力的生命片段都值得我们珍藏。这些过往的记忆告诉我们:“生活如画,享受当下,笑对未来。”相信你对此也深有感触。
请以“享受生命中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主题鲜明,叙事具体,内容积极向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
3、小文发现,朗读对文言文的学习至关重要,有助于文言文意蕴的理解。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支公①好鹤,住剡②东峁山③。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④。鹤轩翥⑤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支公:支道林(约314-366).水晋商酒。②剡: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县。③峁(àng)山:山名,在剡县之东,距会稽二百里。④翮:超上的硬羽。⑤轩翥(zhù):振翅:高举翅膀。
(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原文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
差可拟
(1)
未若柳絮因风起
(2)
乃铩其翮
(3)
【成语迁移】铩羽而归;
置使飞去
(4)
【查询词义】①搁,安放;②立,建立;③赦罪,释放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
(3)、请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4)、【甲】【乙】两文皆出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请结合【甲】【乙】两文人物语言,分析谢太傅和支道林的形象特点。 -
4、【材料一】
①1991年,新昌学者竺岳兵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经过多次考证,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使用“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名称。从此,“浙东唐诗之路”便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被确定下来。
②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寄情之路。这条路自钱塘江经绍兴,在绍兴境内经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整体上看,此地南边是巍巍会稽,北边是滔滔东海,中间是汤汤鉴湖,山水风光奇秀。另一方面,浙东山水还被“古人的古人”增添了一层文化韵味。这条无限风光的山水之路闻名于去唐未远的水晋,“南渡”的中原士族定居浙东,寄情于此间山光水色,不仅有谢公在此翠登险峰、纵情山水,还有墨遗兰亭、笑仳东山、雪夜荆溪……种种风流雅韵,为此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③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创作之路。追随谢灵运的脚步,既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仙”李白,也有青年时即入台越,壮游忘归达四年之久的“诗圣”杜甫,还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等名家。可以说,唐朝家喻户晓、名垂诗史的大诗人几乎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篇。
④浙东唐诗之路,________。在无数璀璨诗文的唱和间,它如同一条文化纽带,沟通了大江大河、思想人心。南北文化在此交汇,中外文化在此交流,儒释道在此交融。这条文化纽带超越了地域、乡土、民族、宗教,体现出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⑤浙东唐诗之路,始于晋,盛于唐,流播于宋明,亦不绝于今。从2019年起,浙江开始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交流的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彰显。
⑥而今,重新踏上诗路,现代人也能与古人相对,将浩荡情怀寄予这片山水诗画,阔步长歌、欣然忘归,仿佛时间未曾经过,诗和远方都不再遥远。
(摘编自绍轩《浙东唐诗之路是条什么路》)
【材料二】
①唐代浙东诗中,占最大篇幅的是两类作品,一是记游之作,其所记之游,又表现得十分多彩,其中有隐游、方外游、宦游、壮游、漫游、神游、梦游。二是寄赠之作,其中又以送人观览山水、寻仙访道或皈依佛门者为最多。
②从以上两类诗歌作品中,我们大致可窥见浙东诗共同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
③一是崇尚自然。因为“山水含清晖”,所以生于斯、长于斯的诗歌也必然烙上清新自然的特征。而且,游憩于这一方山水的文人墨客大多物质条件比较优裕,他们有条件在明山秀水中怡养其性情,高尚其事业,磨砺其诗艺,因而他们笔下的自然较少幽冷孤寂之状。这里的自然美更多地包容着诗人的心灵感受,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自然美。
④二是宗教情趣。浙东是盛产仙话的地方,剡中是东晋大乘般若学的荟萃之地,天台山是我国第一处将印度佛教本土化、宗派化(天台宗)的所在,又是道教南宗的祖庭。以此为中心,周边集中了几处道家的洞天福地。在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成了具宗教情调的“有意味的形式”。唐代创作浙东诗的许多诗人本就是来追问这“形式”的深长“意味”——寻仙访道,净土求禅和在山水中寻找那率真、袒露的本我。
⑤浙东诗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这两个特征的关系可归纳为:诗中的自然景观为其表,宗教情趣为其里,超自然的宗教情趣、宗教理念常通过表面的对自然的讴歌传达出来,在这里,自然景物成了经过宗教精神净化的艺术。而诗歌本身,也已产生超越功利实用之上的审美愉悦之情。
(摘编自俞志慧《唐代浙东诗论略》)
(1)、请联系上下文,将【材料一】横线处补充完整。(2)、在筹备班会时,小文和小语商议后决定设置“浙东唐诗之路”诵读环节。联系【材料二】,说说以下两首诗中的哪一首适合入选这一环节。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①洲。
【注释】①白苹:指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象征离别之情。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唐·刘长卿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我认为:
(3)、小文、小语选择了《登雪宾僧家》这首诗作为诵读环节中的“宁波足迹”呈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登雪窦僧家
唐·方干
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
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
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谁能厌轩冕① , 来此便忘机。
【注释】①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爵,这里代指官位、功名。
(4)、诗会环节结束后,主持人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总结。请结合材料内容,帮助主持人撰写结语,归纳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 -
5、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作家进行介绍。史铁生这位作家令人印象深刻。
合欢树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⑨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阅读文中母亲捡到合欢树后的情节,根据要求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梳理,并解答疑问。时间
合欢树的
生存状况
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
第一年
刚出土
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
第二年
(1)
叹息,但不舍得扔掉
第三年
长出叶子,而且茂盛
(2)
第四年
被移出盆,栽在地上
念叨,满含期待
时间
合欢树的生存状况
我对合欢树的态度
母亲去世后
开花
(3)
现在
(4)
后悔没去看看
梳理后的疑问
对比母亲和我对合欢树的态度,你发现了什么?
(5)
(2)、本文的叙述平实质朴,但朴实的语言中却又饱含深情。(1)声音可以再现画面,传情达意。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字中隐含的情感,请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
①“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②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③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朗读设计参考角度: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2)请结合以上三句话中语气词的作用,分析1-3段中母亲形象的变化。
(3)、请联系前后文,分析划线句的作用(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回答)。(4)、作者在第⑨段写道:“悲伤也成享受”。请联系《秋天的怀念》一文,尝试揣摩作者的情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6、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选自《琐记》)
材料二:
“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选自《呐喊》自序)
(1)、材料一中提到“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在《琐记》中,S城人的典型是________。(2)、材料一、二中反复提到“要去寻别样的人们”。(1)结合材料,谈谈鲁迅出走S城的原因。
(2)结合《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目,选择一位在鲁迅求学之路上遇到的、启迪他走向文学之路的“别样的人们”,结合相关事例谈谈其对鲁迅的启迪。
-
7、为了更好地品味朗读魅力,小文想邀请好友小语的父亲来班级开展讲座。为此,特意发去一份邀请函。请阅读邀请函并进行判断。
朗读大会邀请函
尊敬的小语父亲:
我是小文。一直以来,我久仰您在朗读方面的非凡造诣。现我怀着诚挚的心,代表学校邀请您于本周一上午10:00莅临我校开展一场关于朗读的讲座。我深知此举有些唐突,若有打扰之处,还望见谅。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拙见 , 我觉得您的经验和才华若能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定能激发大家对朗读的热爱,还望您不吝赐教 , 热切期盼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
在给小语父亲的邀请信中,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莅临”是谦辞,用于欢迎别人到来,信中使用正确。 B、“久仰”是敬辞,用于表达别人对自己的敬重仰慕,信中使用错误。 C、“拙见”是敬辞,用于自己的见解,信中使用正确。 D、“赐教”是敬辞,用于请求对方给予教导,信中使用正确。 -
8、经典诗句最能展现朗读魅力,请为补全以下诗句,读出相应的情感。
朗读情感
诗词名句
思乡念亲
朗读《次北固山下》时,不由想起王湾漂泊在外,借归雁寄托思乡之情:(1)(2)。
朗读《天净沙·秋思》,要读出“枯藤老树昏鸦,(3) , (4)”中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知己之思
朗读《江南逢李龟年》“(5) , (6)”时,我们感受了“风景不殊,
山河有异”的世乱时难,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朗读《峨眉山月歌》“(7) , (8)”时,我们跟随李白,秋夜行船,感受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
(10)
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一句“(9) , 应傍战场开”令人沉浸于悲痛之中。
-
9、班会伊始,主持人带领我们初识“朗读”,请完成下列任务。
朗读,是一场声音的盛宴。当文字在舌尖酝niàng________,化作嘹亮的音符,仿佛在与世界应和。那抖擞的精神,透过声音传递着力量,驱走憔悴与疲惫。我们绝不去做那吝sè________的守望者,而是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朗读之声如黄晕的光,温暖而明亮。朗读,让心灵在书声中自由翱翔。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点亮生活,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酝niàng 吝sè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应和A.yīng B.yìng 黄晕A.yùn B.yūn
-
10、按要求作文
人是多面的。平日里坚强的父亲也许会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哭泣,看似不起眼的母亲可能在某一瞬间绽放耀眼的光彩,老惹你生气的弟弟妹妹展开双臂保护你,严肃的爷爷年轻时竟然是个摇滚青年……当看到家人展现与平常不同的一面时,你可能会心疼、骄傲、感动、惊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家人吧,这样,我们也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请以“____的另一面”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写对象必须是家人中的一个;(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11、学校开展名著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补全下面表格的内容。
《朝花夕拾》读书卡片
作品简介
1926年,(1)(作者)先后撰写了十篇(2)性散文,并以(3)《》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出处
形象
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
《狗·猫·鼠》
猫
象征资产阶级文人、暴虐者,即所谓的“正人君子”们
作者借“猫”的形象,尖锐讽刺了生活中与猫性格行为相似的人
鼠
(4)
(5)
《无常》
无常
象征底层人民的意愿
(6)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③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④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地,仿佛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⑤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1)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⑥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⑦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⑧重又跑回山脚下的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⑨(2)一霎间,这一抹新绿占据了我的心,涂染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⑩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⑪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寻春路线补充完整,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出了城→(1)→穿疏林→过小桥→到了山脚下→(2)→(3)
(2)、品读下面句子,联系语境,按要求作答。(1)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2)一霎间,这一抹新绿占据了我的心,涂染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下面是小语对第⑤⑪段划波浪线句子做的朗读设计。请先判断该句的朗读设计属于重音、停顿、连读中的哪一种,再分析她这样设计的理由。(1)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
新鲜。
(2)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4)、理解文章第⑩段划横线句子的含义。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国庆期间,云南哀牢山因一段探险视频火了,游客蜂拥而至,“哀牢山堵车”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甚至有公众号称“哀牢山来了一亿游客”。但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国庆的游客总量并没有那么夸张。实际上,往年节假日哀牢山景区都会吸引大量游客,但并未引起关注。而今年哀牢山之所以会更火,主要是因为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应。
【材料二】
哀牢山、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哀牢山景区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哀牢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横亘在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分界线上绵延数百公里的群山,其主峰也叫哀牢山。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哀牢山脉的中段和北段,宽5千米,长102千米,面积约546.67平方千米,是全国最大的原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这里不仅是数以百万计珍贵野生动植物的家,还是云南省重要的秋季候鸟迁徙通道之一。因此,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进入。
哀牢山部分区域已被开发成景区,有较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可以合理地打卡、游玩。著名的红河哈尼梯田就在哀牢山,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茶马古道长约八公里,是历史上云南三条大通道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走廊。南恩瀑布四面悬崖峭壁,奇岩异石星罗棋布;石门峡既有长江三峡般的陡峭险峻,又有九寨沟童话世界般的秀山丽水;金山原始森林景区藤木交错,古树参天,奇树异景让人目瞪口呆……
【材料三】
哀牢山未开放区域是禁区,被网友戏称为现实版“云南虫谷”。这里常出现暴雨、暴雪、冰雹等恶劣天气。雨雾天气下,浓雾密闭的森林晚上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人长时间在山林中行走,可能因为缺氧失去意识,进而失温。哀牢山腹地山高林密,山坡坡度较大且多悬崖峭壁,无可供正常通行的道路。此外,原始森林中野生动物多,常有熊、豹、毒蛇等出没。经科研人员测量证实,哀牢山存在着大地磁场强度异常现象,易导致指南针失灵,增加迷路风险。
2021年,4名地质调查员徒步进入哀牢山内部,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但不幸遇难。专业人员进山尚且如此危险,普通百姓更不能擅闯未开放区域。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应,今年国庆期间云南哀牢山的游客数量多达一亿。 B、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原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也是云南省重要的秋季候鸟迁徙通道之一。 C、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D、雨雾天气下,浓雾密闭的森林晚上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人长时间在山林中行走,会因为缺氧失去意识,进而失温。(2)、结合材料,谈谈哀牢山未开放区域为何会被称为现实版“云南虫谷”。(3)、小语想去哀牢山旅游,但奶奶反对。请结合材料,以小语的身份劝说奶奶同意小语去哀牢山旅游。奶奶:小语,哀牢山很危险,几年前还有地质人员遇难了,真的不能去啊。
小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① , 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诺:答应,可译为“好的”。②俟(sì):等待。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太丘舍去 (2)去后乃至 (3)下车引之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遇故人/温故而知新 B、而止之食/一箪食 C、期返而食/与人期行 D、非信不可也/则是无信(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5)、结合甲、乙两文说说陈元方与吴起在待人处事方面的相同点。 -
15、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为了办好这次活动,小语和小文好几个晚上fān lái fù qù,难以入眠。最初他们提议找一个rén jì hǎn zhì的地方来举行“携友游园”活动,被老师以不安全为由否决了。yùn niàng许久后,他们决定表演话剧“伯牙和子期”。演出非常成功,同学们都被伯牙和子期梦中juébié的一幕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演出结束后,李老师拿着感谢信找到小文和小语,说:“感谢你们邀请我来看话剧。你们演得太棒了,但这封感谢信有几处错误,分别是……”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能请到您帮我们斧正剧本,是我们的荣幸。A您为我们加班了大约一个月左右,这令我们感动不已。为了表达谢意,我们惠赠您一本书,请笑纳。
B通过这次剧本写作,使我们知道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C以后我们会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D这样,我们不仅能写出好的剧本,还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小语、小文
2024年11月1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fān lái fù qù(2)rén jì hǎn zhì(3)yùn niàng(4)jué bié
(2)、信中加点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斧正 B、荣幸 C、惠赠 D、笑纳(3)、信中划线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A B、B C、C D、D(4)、话剧演出结束后,班级还举行了其他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活动一:对对子,寻良朋。上联是“清风遇知己”。你的思路是:对偶要求词性相当,“清风”“知己”是词,“遇”是词,所以可以对“明月照故人”。
(2)活动二:品佳句,明友情。仿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友情如同绵绵的细雨,滋润心田;友情如同明亮的航灯,照亮前路; , 。
-
16、默写古诗文。
(1)请把表格中的诗文补充完整。
《论语》
①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观沧海》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
《天净沙·秋思》
③古道西风瘦马。 , 。
(2)“思亲、思友、思故乡”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请按照要求填写以下诗歌中抒发作者“思”情的句子。
篇目
作者
直接抒发“思”情的句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④?。
《峨眉山月歌》
李白
⑤ ,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⑥ , 。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孤独时遇见知音,他能引发我们心灵的共鸣;彷徨时遇见良师,他能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懵懂时,遇见好书,它能深化我们的思想;烦忧时,遇到美景,它能涤荡我们的心灵……遇见可以是不期而遇的惊喜,也可以是如约而至的重逢,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的遇见。
请以“真好,我在此时遇见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
18、阅读下面两则摘抄,完成读书任务。
摘抄1:
土地道:“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却是只与五行相畏。”
摘抄2:
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可怜叶落枒开根出土,道人断绝草还丹!那大圣推倒树,却在枝儿上寻果子,那里得有半个。原来这宝贝遇金而落,他的棒刃头却是金裹之物,况铁又是五金之类,所以敲着就振下来;既下来,又遇土而入,因此上边再没一个果子。他道:“好!好!好!大家散伙!”
(1)、任务1:摘抄1中的“宝贝”指的是: 。(2)、任务2:以上摘抄出自《西游记》中 这一故事情节。(3)、任务3:摘抄2中孙悟空推倒果树的原因是什么?(4)、任务4:读书方法有很多,请你以《西游记》的阅读为例,结合相关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你的读书方法。(介绍一种方法即可) -
1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惆的气氛。 B、乙诗前两句分别以俯视和仰望的视角,描绘了月映清江的美好景色。 C、甲诗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当成使者,希望它随友人到贬谪地。 D、甲诗想象奇特,乙诗意境优美,都体现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甲诗中的“过五溪”与乙诗中连用的五个地名,都有路途遥远之意,但其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
20、阅读《父亲的书柜》,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书柜
①父亲是在睡梦中离开我们的,陪伴他多年的书柜忠实地站立在房间,守护着他的安详。父亲喜欢书,生前视书籍为知己,一旦买回就不舍得丢弃。父亲喜欢整齐,他细心地将各种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本本书挺立着,即使书页泛黄,年份久远,也像贵族般立在书柜里,伴着他从青年、中年到最后的暮年时光。
②书柜里收藏了父亲从工作以来购买的中外名著,工作时所需的工具书、工作笔记和文具,还有多年如一日记录生活点滴的日记。随手拿起一本本书,打开扉页,上面都留着父亲龙飞凤舞的字迹,记录的购买时间和地点,有些时间对我来说是那么遥远和陌生,一页页地翻看着,仿佛随着那些印刷体走进了一个个不同的时空,让我不禁想象买书时父亲的青春蓬勃与壮年稳重的场景。
③父亲是个建筑工程师,性格审慎,对待工作极其严谨,一直秉持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观念,平日里也将工作的严格放在我们的教育上。父亲认为除了教辅书,阅读小说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的事情。所以小时候我是不能靠近他的书柜明目张胆地拿小说来看的。
④然而爱看书的我瞅准了时间差,趁着每天放学时间比父母下班早半个小时回到家的工夫,偷偷从书架上取下心中仰慕已久的小说来阅读。父亲收藏的四大名著是繁体字印刷,小说里许多字我看不懂,里面的许多内容与对话,我也看得稀里糊涂,但是捧着书囫囵吞枣的我仍然读得那么开心,享受着阅读带给我的充实。
⑤如今人到中年的我再次捧起这一本本散发着岁月气息的旧书籍,《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仿佛看到靠在书柜旁满脸稚气的自己,一知半解地在书海里徜徉。小时候的连环画小人书竟然摆满了书柜的整整一层,这可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最时尚的玩具。
⑥我激动地把女儿和外甥女叫过来,跟她们讲童年里看连环画的趣事。小学时父亲为了让我和哥哥明白挣钱的不易,到了暑假就把我们送回位于小镇街上的老家,逢圩日(小镇三天一圩)我们就在老家门口摆小人书摊,连环画看一本一分钱或两分钱。一个圩日下来,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里就多了几毛钱的硬币。这些零钱我们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每个人都干得毫无怨言。
⑦女儿和外甥女也跟着我走进了回忆的时空。当她们翻看到父亲的工作笔记,父亲一丝不苟的工作笔记把女儿和外甥女给镇住了,她们忍不住对父亲书写的字体与认真的态度大为感叹起来,父亲画的图纸线条列示清晰简洁,清瘦的钢笔字体苍劲有力,一笔一画的干净都显示着主人的细致与专注。
⑧父亲的书柜装满了他的青春,装满了我的成长,延伸着我的女儿和外甥女的未来。我们生长在不同的时代,而我们又是那么相似,甚至是一体。当父亲离我们远去,驻足于他的书柜前,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专注与认真,感受到时间的远跟内心的近。
⑨人生历程几十年,少年、青年、中年的每一个自己,都与父母、孩子有着无法剥离的顺延意义!正如父亲的书柜,用时光慢慢地积攒了他一生的寄托、幸福和丰盛,也留给了我满满的成长记忆时空!
(1)、本文围绕“父亲的书柜”写了“我”成长中的哪两件事?(2)、赏析文中画线句。(3)、请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4)、文中“父亲认为除了教辅书,阅读小说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的事情”,你是否赞同?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