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的两棵槐树
高昌
①我们报社离地坛东门不远,闲暇时,我常去地坛公园散步。那里的古树很多,大多是些沉默的松柏之类,苍老道劲,皴裂如老人额头的皱纹。每年春天来了,它们也只是散淡地绿着,并不嚣张。游人从树下走过,很少留意——除非是那几株“老将军柏”“大将军柏”“独臂将军柏”,才能吸引更多人驻足,留几张影。
②近日从友人处得知,地坛新“添”两棵“友谊树”,上了“热搜”,引得许多游人专程赶来“打卡”。我特意去了一趟,原来是两棵常见的国槐。树干上挂着长方形的小牌子,分别写着“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和“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两树为邻,根相握于地下,枝相携于云里,枝叶交错,轻轻摇曳着温情。
③槐树在北京极寻常,胡同边儿经常会遇到。夏日开细碎的白花,香气清浅。那散淡的清影,留下许多芬芳记忆。而今,地坛的这两棵槐树,能够借认养人的名字而走红,有点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④这里的“铁生”,指的是作家史铁生先生。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将这座古园传播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史铁生说“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在他倔强的笔下,有深情的地坛,有善良的母亲,有遥远的清平湾,还有身边友人们的深情厚谊。算来先生离世已将近十五年了,而地坛里的这棵槐树,还在替他活着,并且还交了“树友”。
⑤此前读史铁生的散文,文中写了作家余华拉着他去踢足球,还说让史铁生任守门员,字里行间,满是朋友间的坦率与真挚。虽然余华已在媒体上确认,此树并非他认养。但这份情谊,如今又以“槐”的形式续了下来。这挂名“友谊”的两棵槐树,也就有了特别的情感和内容。
⑥我注意到认养牌的期限是到四月底,而今已经过期了。媒体报道上说还会换新牌子,还会有热心人用两位作家的名字认养。这更有些令人感慨、引人遐思了。
⑦史铁生远去了,余华也苍老了,但这两棵槐树,还会守望在这片土地上,年年拥抱新鲜的春风。这场景让我想起史铁生的名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大家“槐”念这两棵树,其实是在怀念树后的那支笔,以及那支笔下令人永远“槐”想的地坛。
⑧地坛有许多有故事的树。古树饱经沧桑,它们冷峻地活着,镇定地面对漫天风雨。“大将军柏”已经几百岁,依然苍翠繁茂;“独臂将军柏”在雷电中只剩下一臂,也依然傲对苍穹。银杏大道上金叶灿烂,宛若一簇簇金色火苗,引来热情似火的游人……据了解,地坛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76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有89棵。被认养的这两棵槐树,相比而言资历就浅得多了。它们之所以令人关注、令人难忘,还是因为有了文字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情——将轮椅上的灵魂放飞到读者心灵深处,以如此青枝绿叶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大地之上。
⑨这树活着,而人,更给树以思想、以想象。在我眼中,它们早已不仅仅是扎根大地的树,而是插上了春天的翅膀,载着美好的情谊,冲破人心的万仞关山,在天地间自由飞翔。
⑩我徘徊于树下,心中装满美丽的祝福。那两棵年轻的“友谊树”,愿它们和世间所有美好的情感一起枝繁叶茂,永远朝气蓬勃。
⑪往北边的方向遥望,“友谊树”的树影已不可见。但我知道它们还在那里,在芬芳的“槐”想里轻轻摇晃着叶子。明年春天,新的认养牌还会挂上,也许还是那两个名字,也许还会添加其他名字。
⑫岁月流逝,树会增加年轮,树下的人将不断来去,带着各自的风雪来,又带着共同的春光离开。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热心人用铁生、余华的名字认养地坛的两棵槐树,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2)、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语句。①两树为邻,根相握于地下,枝相携于云里,枝叶交错,轻轻摇曳着温情。(修辞角度)
②“独臂将军柏”在雷电中只剩下一臂,也依然傲对苍穹。(加点词角度)
(3)、第⑧段“据了解,地坛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76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有89棵”能否删去?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4)、文章结尾写道:“岁月流逝,树会增加年轮,树下的人将不断来去,带着各自的风雪来,又带着共同的春光离开。”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1
外出研学时,小语在与随行医生交谈中,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兴趣,于是从网上搜集了下列材料。请认真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药的名字往往寄托了古人美好的想象和期待,因此古人在为中药起名时,智计百出。
②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独特之处,因而人们常常以其形态特征来命名。半枫荷是一种“一树两叶”的植物,同一枝根茎上既有形似手掌的枫树叶,也有如荷叶般的草树叶。连翘本是一种植物,而中药里的连翘,却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古人认为连翘果的形状像莲花结的莲蓬,又长得直立立,翘出枝头,仿佛鹤立鸡群,故而沿用了“连翘”这个名字。
③青黛、红景天、黄芩、白果、墨旱莲则是以其颜色得名。青赤黄白黑,这些文人案头的天然颜料,构建起中药美学的色谱体系。青黛的“青”瞬间让人想起杜牧笔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江南山水;墨旱莲的“墨”,是白居易《黑潭龙》一诗中“黑潭水深黑如墨”的具象呈现……
④此外,味道、生长季节、入药部位、药物功效等也可用来为中药命名。每一味中草药,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和神奇的药效。它们承载着千年的医疗智慧,在中医师的妙手中,化成一剂剂救命的良药;它们的名字也蕴藏着美感与诗意,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变成一行行不朽的诗篇。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25年3月26日)
材料二:
①记者:中医药膳有什么重要作用?
②专家:中医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药材与食材合理搭配,结合传统烹调或现代食品工艺制成的具有调理功能的特色膳食。中医药膳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健康管理层面,通过饮食调理发挥养生防病的作用,可以夯实全民健康基础;在文化传承方面,深度融合中医药学智慧与饮食文化精髓,是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方式,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
③记者:针对不同的节气,中医药膳选择有什么不同?
④专家: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通过日常饮食预防疾病、调理身体,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理念。食疗讲究三因制宜,需要结合不同的时节、人群、地域给予个性化的食疗方案。
⑤立夏后,气温高、雨水多、湿气重,且南北地域差异显著。南方地区湿热偏重,由于天气很热,所以人会出很多汗,体内的阳气就会随之外泄;外界的湿气也容易侵入人体,引起各种湿疹以及一系列胃肠道不适。这时候要以清热化湿为主,推荐食用以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食材做成的药膳,比如白扁豆、赤小豆煮的瘦肉汤,或者用木棉花、薏苡仁、陈皮煮的排骨汤等。
⑥北方地区气温渐升,雨水增多,湿热渐盛,但是早晚温差大,常兼风夹寒,所以除了胃肠道问题以外,很多人会出现鼻子痒、皮肤痒等过敏症状。这时候除了清热化湿,还要兼顾补气健脾,可以在食物中适当添加党参、西洋参等中药。
⑦其他季节,比如冬季寒冷,适合吃当归来温阳祛寒。
(摘编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5月19日)
材料三:
①回望革命战争年代,中医药的那抹红色同样动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古老的草药、精妙的方剂,如同战场上的隐形武器,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为其带来生的希望。
②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于外部封锁严密,西药难以运进,使用中医药便成了重要的治疗手段。“那些中医把草根、树皮(一些中草药)混在一起,砸成糊糊,敷在伤口上,把脓血都清出来,再贴上一张膏药,一个星期就好了。”一位老红军曾这样说。
③抗战时期,由于战斗环境艰苦,许多八路军将士患上流感、疟疾,高烧不退。医务人员上山采集柴胡,熬成汤药给病患服用,疗效良好。后来经过多次试验,将柴胡蒸馏制成了针剂。1941年,该药被正式命名为“柴胡注射液”。至此,中医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供肌肉注射的第一支中药注射剂终于被研制出来。“柴胡注射液”的诞生,打破了中药无注射剂的历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抗日军民的战地救治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大众日报》2024年10月17日)
(1)、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可以因其形态特征、颜色、味道、生长季节、人药部位、药物功效等得名。 B、中医药膳体现了中医药文化通过日常饮食预防疾病、调理身体”的重要理念。 C、在条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中药只能通过将草药砸碎后敷于伤口处发挥作用。 D、中医药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以独特的价值代代流传,闪耀着动人光芒。(2)、下列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里的连翘指的是连翘果实,因其形状像莲蓬且翘出枝头而沿用了“连翘”的名字。 B、立夏之后,北方气温高,雨水多,湿热渐盛,人人都应在饮食中添加当归来清热化湿。 C、中医药膳有其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夯实全民健康基础,还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 D、“柴胡注射液”是供肌肉注射的第一支中药注射剂,它在中医药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3)、小语同学邀你一起在班会课上介绍中医药文化。请你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洁;发言题目不超过10个字。
发言题目
发言
要点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医药膳的作用及选择依据
材料三
结语
未来,我们将向更多人介绍中医药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为学之道,见闻欲其博,术业欲其精。
毛奇龄作诗、古文,必先罗列满前,考核精细,方伸纸疾书。客异之。毛曰:“动笔一次,展卷一回,____典故纯熟,终身不忘,日积月累,自然博洽。”
钱陈群少时尝问于徐嘉炎,曰:“学何以博?”徐曰:“读古文书,就其篇中最胜处识[注]之,久乃会通。”后述于朱太史,朱曰:“斯言是也。世安有过目不遗一字者邪?”
孙伟,初为静州幕官。闻刘待制谪夷陵,自静州请见,曰:“闻先生学于司马公,此贤士大夫之冠 , 所以求见。不敢说从学,但求听说话数日,足____。”刘许之。因共饭五日,与之语。既五日,孙以所闻尽录为一册,请曰:“所闻如此,恐录记有所不审。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孙生平所受用,只此五日所闻。
噫!古人好学之笃与实践精专如此。有志者当奉以为法。
(取材于《冷庐杂识》《涌幢小品》)
【注】识:记住。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词语
探究
理解
A
客异之
联系课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对……感到惊异
B
自然博洽
联想成语:博大精深
广
C
此贤士大夫之冠
查阅字典:①帽子②古时表示男子已成年而举行的冠礼③超出众人,位居第一
①帽子
D
有志者当奉以为法
根据语境推敲词义
信奉、遵循
A、A B、B C、C D、D(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则 矣 B、之 者 C、之 矣 D、则 者(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 B、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 C、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 D、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世安有过目不遗一字者邪?
②因共饭五日,与之语。
(5)、读完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学习方法?请概括出三条。 -
4、 诗歌阅读(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诗人决心以死明志,表现出他舍生取义的气节。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诗人描绘了秋风中草木繁茂、波涛汹涌的画面。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其一)》]诗人慨叹人生道路艰难,同时又因为不知路在何方而迷茫。 D、“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秋天的边塞明丽清新、音乐悠扬,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2)、下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棹歌行
魏收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
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
-
5、 名著阅读(1)、下列对名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经历了“幻灯事件”之后,意识到改造国民精神比医治肉体更重要,决定弃医从文。(《朝花夕拾》) B、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条件下渡大渡河、爬大雪山……完成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红星照耀中国》) C、简·爱有强烈的自尊心,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被后世视为现代女性的先驱和楷模。(《简·爱》) D、尼摩船长敢为人先,在阿龙纳斯协助下建造“诺第留斯号”潜水艇,并尝试在海底培育海洋生物。(《海底两万里》)(2)、有人认为“人生是一次远航,航行中总会遇到劲风来袭。只有稳住航舵,才能不偏离航向”。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其经历证明这个观点。
①唐僧(《西游记》) ②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6、 根据提示,将下列诗文补充完整。
【第一关】
造化钟神秀,。(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第二关】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 ”两句写战马风驰电掣,弓弦响声如雷。
-
7、 学校校刊开设两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栏目一:情系家乡】
作为校刊文字编辑,请你修改完善下面来稿,完成下面小题。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走过紫藤垂落的小巷,恍若穿越时空;极目瞭望,山海的宏阔辉映着都市的旖旎。海边蜿延的彩虹跑道一气呵成 , 像一条绚丽的丝带。家乡的海景真是美不胜收。清晨,看海潮涌动;____。无论何时,使我们也能够感慨到这片海的气魄。
以海为媒,逐梦“深蓝”。近年来,青岛因地制宜 , 发展蓝色新质生产力,在海洋领域取得多个突破性成果,逐梦“深蓝”的信心与日俱增。蔚蓝海洋孕育着无限希望,让我们胸怀梦想,在逐梦“深蓝”的进程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光芒!
(1)、文稿中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瞭(liào) B、阔(kuò) C、绚(xùn) D、涌(yǒng)(2)、文稿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恍若 B、蜿延 C、领域 D、蔚蓝(3)、文稿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气呵成 B、美不胜收 C、因地制宜 D、与日俱增(4)、文稿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何时,我们也能够感慨到这片海的气魄。 B、无论何时,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片海的气魄。 C、无论何时,使我们都能够感慨到这片海的气魄。 D、无论何时,使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这片海的气魄。(5)、在文稿横线空白处仿写一个句子。 -
8、同学们,我们从试卷上读出了将士追敌的决绝、虞允文“吾将安避”的呐喊、朱总司令“肩膀是磨出来的”的坚定,也从课本里读到了花木兰的抉择、邓稼先的奉献……感受了担当的光芒。
请以《那次,我扛起了它》为题,写一件你主动担当的事。“它”可以是一个任务、一道难题,或是该直面的过错……
要求:①故事真实感人,细节生动;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出现真实校名、姓名。
-
9、【名著阅读】(1)、任务一:有关“彭德怀”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彭德怀在平江发动起义
②彭德怀投身国民革命,在湘军当兵
③彭德怀率部突破敌军封锁,进入陕西
④彭德怀讲述自己与红小鬼相处的故事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2)、任务二:关注人物。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B: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其中A是 , B是。
(3)、任务三:斯诺曾评价周恩来:“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你是否赞同斯诺的看法?试举例说明。 -
10、按要求作文。
请《____,为我拨开成长的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学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④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鞋匠的勋章
石钟山
①老周的修鞋铺藏在军区家属院拐角,招牌是块掉漆的木牌,上面“老周修鞋”四个字还是当年部队文书帮他写的。老周左腿比右腿短半截,裤管总是微微晃荡——那是1979年边境作战时,为了拖回受伤的战友,被地雷炸伤留下的印记。
②每天天刚亮,老周就拄着自制的木拐杖挪到铺前,把钉枪、胶水、鞋钉一一摆进木盒,再将磨得发亮的铁砧子擦三遍。家属院的兵们都知道,老周修鞋有个规矩:军人修鞋只收成本,烈士家属来修鞋,分文不取。
③春天风沙大,老周总在铺前挂块塑料布挡风;冬天冷,他就烧个小煤炉,炉上温着搪瓷缸,谁来修鞋都能喝口热水。有次新兵小李的作战靴开了胶,明天就要拉练,急得直跺脚。老周连夜守在铺里,用尼龙线把鞋帮和鞋底缝了三层,又在鞋底加钉了防滑掌。第二天一早,小李来取鞋时,看见老周趴在铁砧上打盹,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放下的锥子。
④家属院的孩子们总爱围着修鞋铺转,老周就把磨下来的皮革碎料做成小老鼠、小兔子,分给孩子们玩。有个叫妞妞的小姑娘,父亲是边防军,牺牲在巡逻路上,妞妞总穿着不合脚的旧皮鞋来找老周。老周每次都帮她把鞋改得合脚,还在鞋头绣上小花,临走时塞给她一块水果糖:“跟爸爸说,咱们的鞋不硌脚了。”
⑤那年秋天,军区要给退伍军人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社区干部来登记,才发现老周不仅是党员,还是立过三等功的老兵。有人问他怎么从没提过,老周拿着锥子的手顿了顿:“战友们都把命留在那儿了,我这点功劳算啥?”
⑥冬天的一个傍晚,刮着刺骨的寒风,老周正要收摊,看见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站在铺前,手里拎着双裂了底的作训鞋。“师傅,能修吗?明天要去驻训。”年轻人的声音有点哑。老周接过鞋,发现鞋帮上绣着个小小的“林”字——那是他牺牲战友小林的名字,这双鞋,还是当年小林牺牲前托他修过的。
⑦“小伙子,这鞋是你……”老周的声音有点发颤。年轻人红了眼:“我是小林的弟弟,今年刚入伍,这是他留给我的遗物,我想穿着它去驻训。”老周没说话,把鞋抱进铺里,点上煤炉,连夜把鞋底换成了新的牛筋底,又在鞋帮内侧绣上“传承”两个小字。
⑧第二天一早,年轻人来取鞋,老周把鞋递给他时,还塞了个红布包:“这里面是小林当年的三等功勋章,你带着它,就当你哥陪着你。”年轻人对着老周敬了个军礼,泪水砸在鞋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⑨后来老周的腿越来越不好,儿子从外地回来想接他去养老,老周不肯:“我走了,兵们的鞋坏了找谁修?”儿子没办法,只好在铺里搭了张小床,每天帮着守摊。有次儿子抱怨钉鞋太辛苦,老周指着墙上的照片——那是他和战友们在猫耳洞里的合影:“咱们现在钉的是鞋,当年战友们钉的是国门,这点苦算啥?”
⑩去年冬天,老周在修鞋时突然栽倒在铁砧旁,送医后查出是脑梗。醒来后他第一句话就是让儿子把铺里的那双军靴拿来——那是一位边防连长送来修的,还没来得及钉掌。
⑪今年春天,家属院的人发现,修鞋铺前多了个年轻的身影,是老周的儿子。他学着父亲的样子,在铺前挂起塑料布,炉上温着搪瓷缸,修鞋时总爱说:“我爸说,军人的鞋,得修得结实点,才能走稳保家卫国的路。”铺子里的墙上,除了老周和战友的合影,还多了块新木牌,上面写着:“老周修鞋铺——传承版”。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周修鞋”为线索,串联起老周的战斗经历、日常善举与精神传承,脉络清晰。 B、老周给妞妞修鞋时绣小花、塞水果糖,既体现他的细心温柔,也暗含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C、老周将小林的三等功勋章送给其弟,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战友曾立过功,增强军人的荣誉感。 D、结尾老周儿子继承修鞋铺并挂“传承版”木牌,暗示老周的精神将继续影响身边的人。(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周的人物形象。(3)、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以下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1)第二天一早,小李来取鞋时,看见老周趴在铁砧上打盹,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放下的锥子。(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咱们现在钉的是鞋,当年战友们钉的是国门,这点苦算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小说中三处与“鞋”相关的细节(小李的作战靴、妞妞的旧皮鞋、小林弟弟的作训鞋),分别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
1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中学时期苦恼于背诵唐诗的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因为唐诗走进影院,更会被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诗句所击中。今年暑期,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隔着千年历史长河,那些回荡在历史深处的吟诵,“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②尊重观众,自会赢得真诚掌声。“这个李白和课本中的不太一样。”看过《长安三万里》的观众,大多都有这样的感受。事实上,这部以唐代诗人李白与高适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主题有二:一是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区别于书本中自由浪漫的大才子,《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纠结辗转,历经挫折却仍保有最赤诚的心灵;高适年轻时不得志,直到晚年才成大器……在片中,每个人似乎都没那么得志,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
③不只是《将进酒》,影片中蕴涵的48首唐诗名句,带领观众以视觉化的方式重温盛唐文化和唐诗名篇。“学习型观影”成为人们观看《长安三万里》的首选“姿势”。壮美的大唐盛景、诗人的豪情壮志、精雕细琢的美丽……以虔诚的姿态感受这份浪漫,可谓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一次双向奔赴。
④“中国式浪漫”风行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找到时代化的表达,传统文化同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处:《南方+》2023年8月4日)
材料二:
①《长安三万里》票房破8亿,平台预测票房调整至15亿,打破追光动画历史纪录的同时,更是有机会冲进中国动画电影影史前10。
②与此同时,动画电影《茶啊二中》票房近2亿,预测则逐渐涨至3亿,成为一匹小黑马。
③随着这两部动画作品的出现,不禁令人感慨,在各种“西游”或者封神在内的神话宇宙之外,国产动画电影终于拓宽了赛道。
④年初春节档中,动画电影《深海》同样是一部偏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最终斩获了9.19亿票房。
⑤上述三部作品,都经历了排片逆跌,票房逆袭的路径,慢慢书写动画电影更多可能性。
⑥除了华语动画电影的创作语境,放眼全球,从《心灵奇旅》(2020年)到《铃芽之旅》(2023年),这类动画电影也均在中国市场,绘出另一种奇思妙想。
⑦《长安三万里》能有如此的成绩,似乎并没有让人觉得意外。影片用一首首唐诗,并以高适和李白跨越数十载的情谊为轴,将观众带回盛唐时期,感受璀璨时代下,才情恣意的恢弘群像,和这群时代群星独有的才气和志气。故事背景则以大唐盛世至安史之乱,通过李白和高适视角,以众诗人沉浮,挑起每个国人血液里独有的那份DNA.
⑧看似是“教科书”电影版,但是当这些文字活跃起来,曾经书本上那些诗句,似乎有了更直白的解读。影片受众也注定更加多元,对于学龄儿童而言,更多是铅字被赋予多彩的画意,又或是跟着影片里40余首诗歌复诵。
⑨只是168分钟的时长,对于孩童而言,或多或少是个挑战。但对于成人观众而言,看到的是影片背后另一维度的情感。李白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让不少人懂了曾经这首诗歌的意义,它不再是课文背后的“背诵”要求,也不是试卷上的题目,是成年后的看透。
(出处:综合多方影视票房资讯整理)
材料三:
①动画的夸张性和想象力成分,其在讲述故事上具有先天优势。这种优势能让抽象的情感、宏大的场景得到更生动的呈现,比如在展现奇幻场景时,动画可以突破现实拍摄的限制,用绚丽的色彩、灵动的造型构建出令人惊叹的世界。与动画相比,历史给人的感觉往往较为严肃,讲求现实性,它要求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社会背景等进行准确还原,不能随意篡改或虚构,这种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自由度。
②当动画碰撞历史,纵观中国动画史,代表作品并不多。动画人往往会先从中国的神话故事入手,因为其天马行空与荒诞奇妙特质与动画不谋而合,较容易改编。像《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作品,都是依托神话故事创作,既符合动画的创作特性,又能借助大众熟知的神话IP吸引观众。
③不过,也有一些创作者勇攀高峰,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寻找奇人异事,或是让他们灵感一现的美学特色和时代风貌。《长安三万里》便是其中之一,它以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自己与李白的往事为故事脉络,在尊重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对人物的情感、经历进行了细腻刻画。比如在呈现盛唐长安的繁华时,动画团队参考了大量唐代绘画、文献资料,复原了朱雀大街的热闹景象、曲江池的秀丽风光,甚至对人物的服饰、妆容都进行了细致考据,让观众仿佛真的穿越回那个时代,直观感受盛唐的美学魅力。
④此外,还有讲述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清剿倭寇英雄故事的《戚继光》,该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展现了戚家军严明的纪律、英勇的作战精神,同时通过动画的形式,让激烈的战争场面更具冲击力,也让青少年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段历史;以及以明朝为背景,围绕锦衣卫展开故事的《少年锦衣卫》,它在历史框架下,融入了悬疑、冒险等元素,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精美的画面,展现了明朝的社会风貌和锦衣卫的神秘形象。这些作品都在尝试挖掘历史题材与动画结合的可能性,为国产动画的题材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出处:综合动画行业分析及相关作品介绍整理)
材料四:
①《长安三万里》的片名有着一层寓意:“长安”是大唐群星的理想之地,那里不仅是政治、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繁荣的象征,是诗人们实现人生抱负、展现才华的向往之所;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心中理想的距离,这距离既包含了空间上的遥远,也象征着追求理想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与阻碍。
②当电影带领着我们重新跟随着诗人们的脚步,体验长安的繁华与扬州的旖旎,共赏多变的柘枝舞与激荡的边塞鼓,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浓郁的唐风唐韵。动画团队在制作过程中,耗费了大量心血打磨细节,比如在描绘柘枝舞时,参考了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让舞者的动作轻盈优美,充满艺术感染力;在展现边塞场景时,用苍茫的色调、辽阔的画面,营造出雄浑悲壮的氛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边塞的艰苦与将士们的豪情。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安三万里》可谓一篇书写大唐画卷的叙事诗,也是国产动画创作者们跋涉三万里终于吐出的胸中锦绣。
③制作一部以48首唐诗串联起的长达168分钟的历史题材动画电影,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没有像“白蛇”“封神”这样已经积累了大量观众基础的IP,在前期宣传和吸引观众方面难度较大;其次,历史题材需要兼顾真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长内,既准确展现历史背景,又能让故事生动有趣,对创作团队是不小的考验;再者,168分钟的时长在动画电影中较为少见,容易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影响观影体验。
④但《长安三万里》豆瓣开分8.0,上映6天后上涨至8.2,引发的口碑效应,证明其切入角度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历史纪录片式的叙事方式,而是以高适和李白的友情为主线,将众多诗人的故事、唐诗的意境融入其中,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要在不到三小时的时长里,讲述一段跨越30年的历史故事,并非易事。创作团队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将回忆与现实交织,既展现了时间的跨度,又让故事节奏张弛有度。
⑤这种基于史料的再创作,使得“谪仙”李白落下凡尘。影片没有把他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诗仙,而是展现了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迷茫、痛苦与挣扎,比如他多次入仕却屡屡受挫,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摇摆不定,这些不完美的“人气”让角色更加立体丰满,也让大部分观众能在他身上找到共鸣,产生精神上的共通之处。同时,影片对高适的刻画也十分到位,从他年轻时的不得志,到晚年的建功立业,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理想的过程,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出处:电影行业评论文章综合整理)
(1)、下列关于《长安三万里》内容呈现的表述,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影片仅通过《将进酒》这一首唐诗,带领观众以视觉化方式重温盛唐文化。 B、材料二提到,《长安三万里》故事背景仅聚焦大唐盛世,未涉及安史之乱后的历史场景。 C、材料三表明,《长安三万里》在呈现盛唐长安繁华时,参考唐代绘画、文献复原了朱雀大街、曲江池等场景。 D、材料四认为,影片采用传统历史纪录片式叙事,以高适和李白的友情为主线串联故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长安三万里》受众与影响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强调,影片仅吸引成年观众,因成年观众能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 B、材料二提到,学龄儿童观看影片,主要是为了复诵40余首诗歌,无法感受诗歌画意。 C、材料二指出,影片168分钟的时长对所有观众均无挑战,能让观众完整沉浸其中。 D、材料一说明,影片通过“学习型观影”让观众重温唐诗,实现了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3)、根据四则材料,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从材料二《长安三万里》《深海》等影片的票房成绩来看,国产动画电影在非神话题材领域已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 B、材料三提及《戚继光》《少年锦衣卫》等作品,可推断未来国产动画可能会有更多历史题材作品涌现。 C、材料四提到影片制作面临无成熟IP、时长等挑战却仍获高口碑,可推断优质内容能弥补题材或形式上的先天不足。 D、材料一指出影片“唤醒”观众文化基因,可推断所有观众看完影片后都能完全理解唐诗背后的文化内涵。(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简要概括《长安三万里》在“传统文化时代化表达”方面做出了哪些尝试。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空”字在诗中反复出现,赏析其表达效果。(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②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郦道元《水经注・黄牛滩》)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子中,相同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绝/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B、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C、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D、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4)、两文都描写了江水,结合内容分析写法和情感的共同点。 -
15、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八方各异气, 。(曹植《梁甫行》)
②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 攀条折其荣, 。(《庭中有奇树》)
④ ,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 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
⑥ ,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2)请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古诗文的句子。
①《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心情的句子是: , 。
②《渡荆门送别》中表现诗人对故乡思念的句子是: , 。
-
16、八年级 1 班开展 “身边的文化遗产”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题目。(1)、下列情境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你采访非遗传承人王爷爷时说:“王爷爷,您好!我是八年级1班的学生,想向您请教非遗传承的问题,您可不能拒绝啊!”王爷爷介绍完技艺后,你说:“谢谢您的讲解,您的话让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你邀请王爷爷到班级做讲座,说:“王爷爷,我们班想请您来做讲座,您一定要来,千万别推辞。”讲座结束后,你对王爷爷说:“感谢您的光临,您的讲座太精彩了,我们都很喜欢。”
A、请教时的话 B、讲解后的话 C、邀请时的话 D、讲座结束后的话(2)、同学们搜集到一副关于文化遗产的对联,上联为“传承千年文脉”,请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A、守护万里江山 B、守护文化根魂 C、书写时代华章 D、凝聚民族精神(3)、班级计划于10月20日下午2点在教室举办“非遗故事分享会”,想邀请本地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奶奶作为嘉宾。请你以八年级1班班长的身份向李奶奶发出邀请,注意用词得当。 -
17、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能否规范书写汉字,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C、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需求旺盛,还需加快发展速度。 D、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
18、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在演讲时引经据典 , 侃侃而谈,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B、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C、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 D、站在泰山之巅,俯瞰齐鲁大地,令人心旷神怡 , 豪情满怀。
-
19、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 )A、娴熟 劳碌 诚惶诚恐 眼花潦乱 B、禁锢 粗糙 为富不仁 锐不可当 C、躁热 崎岖 油光可鉴 任劳任怨 D、愚钝 劳碌 正襟危座 深恶痛疾
-
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要塞/阻塞 翘首/翘尾巴 B、悄然/悄怆 镌刻/隽永 C、仲裁/载重 教诲/溃退 D、匿名/溺爱 滞留/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