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面是小雅同学整理的字音字形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注意多音字的辨析, 如: “强词夺理(qiǎng)”不要读成“强词夺理(qiáng)”, “挑拨离间(jiàn)”不要读成“挑拨离间(jiān) ”。 B、注意因音近或形似造成的误读, 如: “拙劣(zhuó) ”不要读成“拙劣(zhuō)”“棱角(léng)”不要读成“棱角(líng) ) ”。 C、注意因音近或形似造成的误写,如:“诬蔑”应写成“诬蔑”,“卑鄙”的“鄙”应读“bǐ”。 D、注意成语字形的书写,如“振耳欲聋”应写成“震耳欲聋”“纷至踏来”应写成“纷至沓来”。
-
2、六年的小学生活,你认识的老师有很多,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谆谆教导一定让你记忆尤深。请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文老师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要求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你难忘的原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
3、阅读理解。
____
前两天接到父亲的来信,他在信中告诉我说,娘的眼睛越来越糟糕了,经常把邻家的柱子认成我。
这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已经有两年没有回老家了!这些年,我们一家子在深圳打工,由于工作特别忙,加上儿子读书的事情,几乎忙得我焦头烂额,家乡的概念早已被“家”代替。如今看了父亲的来信,我们终于下定决心,今年五一长假,我们一定要要回老家看看。
五一长假到了,我们安排好工作上的事情,一家三口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车子行驶了将近十个小时,我们终于回到了阔别两年的老家。娘拉着我的手,轻轻摩挲,用手fǔ mō____着,浑浊的泪水模糊了娘的双眼……
这时候,儿子不知从哪儿翻出一个红布包,他像是找到了什么宝贝似的,举着红布包问:“奶奶,这是什么?”。娘接过来,捧在手里,一层层剥(bo bāo)开,对儿子说,“这些是你爸爸离家后写的信,我都给收好了,一共49封,一封也不差。”
母亲的话顿时让我感到一阵kuì jiù____。这些年我在外面工作,由于工作忙,没顾上回来看看父母,只是偶尔写封信捎上一片问候,没想到娘还一直珍藏着!我看着娘,禁不住问,“娘,这些信你还留它干啥?”娘不紧不慢地说,“老辈人说,出门在外的人捎回家的东西,用红布包好,才能保佑平安。我经常翻翻你寄回的这些信,心里踏实……娘保留这些信,就是儿女们在外的平安符……”
望着满头白发的母亲,看着那一封封捆着小红线的信,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其实啊,想想也是,我们这些长期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那放飞的风筝,无论你飞得再高再远,线那一端始终系(jì xì)在母亲的心头,维系这份亲情的就是母亲对儿女们的那份长长的牵挂。
(1)、给短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A、母亲 B、书信 C、游子的平安符(2)、在文中拼音后面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3)、给短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用波浪线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5)、理解填空。①作者两年没有回老家,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娘为什么要保留儿子寄回的书信?
(6)、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
4、按要求改写句子。(1)、夜幕降临,草丛里的蛐蛐开始了一夜的演奏。(仿写一句拟人句)(2)、对面的敌人越来越多,战士们不得不边打边往山林里撤退。(改成陈述句)(3)、不努力学习,怎么会取得好的成绩?(改成反问句)(4)、春天的永州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修改病句)(5)、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仿写句子)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 , 。
-
5、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虽然……但是……
与其……不如……
因为……所以……
(1)、下雨路滑,我们只能在乡村小道上慢慢往前走 。(2)、今天天气很炎热,会场的纪律很好。(3)、天天把我要进步挂在嘴边,马上付诸行动。 -
6、按课文内容填空。(1)、“春城无处不飞花,”出自《》,作者是。(2)、“千磨万击还坚劲,”,作者是 , 赞颂了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3)、《匆匆》一文的作者是 ,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的无奈和惋惜。(4)、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 , 或”(5)、燕子去了,有的时候;杨柳枯了,有的时候;桃花谢了,有的时候。
-
7、将下面词语补充完整,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后面句子中。(1)、
粉身骨
张灯彩
拥而至
养处优
自相盾
足多谋
而不舍
守株兔
(2)、快要过年了,小镇大街两侧的商铺的夜晚,呈现一派的景象。(3)、诸葛亮是一位的军事家,他用草船巧妙地“借”到了曹军的箭。 -
8、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藤蔓(wàn màn)
温馨(xīn xīng)
肆虐(nuè nüè)
饺子(jião jiǎo)
浸渍(zé zì )
-
9、看拼音,写词语。(1)、9.3大yuè bīng将于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届时中国新式军用装备和各种行进方队将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jiǎn yuè。(2)、外婆岁舅舅去澳洲两年了,她给我们写信说,她非常经常juàn liàn自己的祖国,时常diànjì的亲人。
-
10、作文
材料一:
新闻天天发生,新闻就在身边。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令我们难忘的事情。如果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幅画面,就是一篇新闻。
材料二:
江西景德镇的摊主李俊永,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鸡排哥”。他推着三轮车摆摊五年,每天工作16小时,却总用幽默金句把排队时光变成欢乐体验:他坚持卖给学生便宜1元,让学生优先购买,用“炸不到位就不原谅自己”的较真守住品质。国庆期间,无数游客专程为他而来,他却忙着为家乡吆喝:“为了景德镇,请你留下来”。这个普通摊主的故事,成了火遍全国的“身边新闻”。
写作提示:请以《新鲜事》为题,可回忆你身边类似“鸡排哥”的凡人故事,写出“新鲜”背后的感动与思考。
①以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②结合材料内涵,写自己观察或经历的“新鲜事”,内容充实;
③表达真情实感,行文流畅,不得抄袭;
④诗歌体裁除外,不少于600字。
-
11、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精神的寄托。让我们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星。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次调研结果显示,44.1%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面临传承危机,主要靠国家、政府的保护”,仅有5.9%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的发展“处于鼎盛时期”,但总体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以下是具体数据:

(选自“民生智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三五好友,起炭生火,煮一壶茶,烤红薯、柿子等,边烤边吃,边煮边聊。“围炉煮茶”成为时下备受青年追捧的社交方式。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需要青年一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
中国茶文化中的社交意味和仪式价值被年轻群体提炼,与都市生活巧妙结合后便让“围炉煮茶”焕发新生机;短视频平台上来自戏剧学院的青年学生将京剧与流行音乐结合,演绎戏腔歌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戏剧……让“非遗”拥抱新平台、拥抱新生活、拥抱新时代,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守正创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当木版年画脱离木板母体,被绣在被面上、画在葫芦上时,这些创新作品还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木版年画’吗?”长期从事民俗学研究的江教授对绵竹木版年画目前的“创新”作品——刺绣年画、葫芦年画提出了质疑。和绵竹年画一样,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市场中徘徊,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工作中难以绕开的困境。
市场的萎缩促使一些“非遗”走上求变图存之路。拿传统表演类曲艺杂技来说,面对主流娱乐方式的挤压,它们开始“嫁接”大量流行元素、外来元素。“一些地方在‘非遗’项目创新上走了弯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精髓尽失的‘转基因’产品,弱化甚至异化了其传统文化内涵,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技艺的一种破坏、伤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忧心忡忡地表示。
那么,该如何在恪守传统与创新发展之间走好“平衡木”呢?部分专家提出“非遗”文化“优质基因”的观点,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其中的优质基因不变异。
(选自《“非遗”保护存在三大误区:传承与创新之间把握失衡》,有删改)
【材料四】“非遗”项目跨领域融合形式分布图

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国家大力支持“非遗”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合借力,共同发展。运用广泛的融合形式主要有“‘非遗’+校园”“‘非遗’+文创”等,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保护意识,激发学生一代积极传承“非遗”项目的兴趣。
例如“‘非遗’+旅游”,将“非遗”与旅游融合,开发好“非遗”旅游商品,可达到提升旅游体验、推广地方文化的双重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非遗”项目体验也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兴产品。以观看、体验传统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景点、景区不断增多,成为地方旅游的热门业态,也成为“非遗”工坊等传习场所扩展旅游观光功能的重要方式。这一类旅游景点让“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体验经济挂钩,将“非遗”的独特工艺流程、手工制作场景、特色生产风貌等转化为景区、景点的旅游元素,用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特色产品等吸引目标人群,通过“观光工厂”实现文化传播和产品营销的有机整合。
(选自“民生智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有删改)
(1)、结合四则材料,为本次活动选定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D、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领域融合(2)、下列表述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民生智库开展调研的目的是发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B、超过半数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面临消亡危机,可见“非遗”领域总体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C、一些“非遗”创新走弯路,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市场萎缩、主流娱乐方式、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D、“‘非遗’+校园”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融合形式,通过教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3)、活动中,小语和小文研读完材料二和材料三,展开了一场小讨论。请完成下面的对话,每空不超过12字。小语:“围炉煮茶”太有意思了,它能走红,就胜在创新。它巧妙融合了① 。
小文:“非遗”创新确实有必要,但也不能以丢失②为代价。
小语:说得简单点,“非遗”保护就是要做到四个字:③。
-
12、【师道之旅】同学们拟制作一份以“追寻师道”为主题的新闻宣传册,资料组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先生之为】①先生之为,在于弘扬一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教师的自我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社会的尊师重教赋予了时代内涵。
②先生之为,也须有关爱相伴、温暖同行。只有在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包容的社会里,尊师重教才能蔚然成风,让每一位教师安居乐业、心无旁骛。
③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但愿每一位教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中,挥毫大写人生,不负人间芳华。
④谢谢您,大先生!
(选自《浙江教育报》,有删改)
【先生之思】①思想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思想之辉
②1906年,王国维先生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观,进行有效的“四育”: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认知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精神的培养。1912年2月,在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蔡元培先生首倡“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识之卓
④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的十个人》中,除“儒学四大家”之一的明代王阳明之外,还有两位浙江近现代教育家:敢有“平生不识章太炎,访尽名流亦枉然”架势的章太炎先生,在历史,哲学、政治、医学、朴学等领域造诣精深,鲁迅、黄侃、钱玄同均为其学生;“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先生,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研探卓绝,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品行之笃
⑥1984年,“五子登科开学运,一家小院有科名。家庭幸福斯为美,不愧先驱作典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的这首诗,写给严济慈先生一家。一生怀抱“向往光明,理工救国”信念的严济慈,是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石英扭电定律发现者。他“严”“慈”兼“济”培育子女,8个子女名字的后缀都是“光”。他们一家被称为“小中科院”。
(选自“浙江报道网”,有删改)
【先生之德】①中新网杭州2024年9月10日电“没有人天生知道怎么做个好医生。有一位好老师,才能把仁心仁术传承下去,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好医生。”聊起“老师”这个话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教授盛吉芳发出如是感慨。
②“马老师现在90多岁,还在做科研、发论文。一年发出的两三篇论文,都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里的。”在盛吉芳眼中,马亦林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查房教学时,不管我们问什么,他都知道。”盛吉芳说。马老师在临床工作与教学工作中非常严谨、认真、严肃。这股子劲她都看在眼里,牢记在心,也播种在了她日后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
③如今,只要有新病人住进医院,不论时间多晚,盛吉芳都会去病房看一下。哪怕周末休息,盛吉芳也会跑到医院查房。“这些对患者负责的习惯,我们都是从马老师那里学来的。”盛吉芳说。
④“水猩花莫悲伤”是马亦林课堂上的传染病诊断口诀,是几代医学人传唱的“童谣”,也是“马门”桃李之间的暗号。
⑤“马老师在生活上给我们这些学生很多帮助。”盛吉芳的孩子一岁多时,全家人的粮票在家被小偷洗劫一空,马老师得知后,想办法帮她匀了几张粮票救急。“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马老师一家当时也很困难。”盛吉芳说。艰难岁月中的一箪食、一瓢饮,价逾金玉,让盛吉芳感念了一辈子。
⑥马亦林的另一位学生阮冰回忆,他到医院上班的第一天,马老师就握着他的手把他介绍给科室的其他同事,包括工友。那只手的温度,他至今记得。
⑦“还有很多前辈老师们对我们言传身教,让我们学会怎么做个好医生。”盛吉芳说。
⑧这是一位医学老师的故事,也是所有老师的故事。
⑨这故事像极了一个“圆”——一个医学生遇到过好的医学老师,被好的医学教育滋养过,最终自己也成了一名好的医生以及医学老师。
⑩医学教育,一手托举着民族强健、百姓康泰的梦想,一手紧握着人才兴国、教育强国的火把。在医学生们看来,践行老师一生挚爱的事业,为百姓的健康福祉而奋斗终生——就是学生对老师最好的致敬。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新闻主题我来辨】下列选项中与上述材料内容最符合的一项是 ( )A、“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的自我修养提供根本遵循,也赋予“尊师重教”独特的时代内涵。 B、“尊师重教”需要的是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信任和包容,与整个社会风气关系不大。 C、近现当代的教育家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教育家精神”中的学识和品行两个方面的内涵。 D、“教育家”只是指在学校里从事基础教育,创造出杰出教育业绩的优秀工作者。(2)、【新闻元素我来析】从以下“六字诀”中任选3点,结合“先生之德”的内容,简要分析新闻好故事的元素。①要:体现主题性。②新:体现时效性。③近:体现贴近性。④趣:体现生动性。⑤美:体现观赏性。⑥深;体现思想性。
——《新闻记者讲好故事六字诀:要、新、近、趣、美、深》
(3)、【新闻内容我补充】小语整理“先生之德”的采访提纲,发现里面有些内容不完整,请你帮他补充完整。采访目的
通过访谈让读者了解马亦林的事迹,希望更多的人学习马亦林的高尚精神。
采访对象
马亦林
盛吉芳
采访问题
问题一:90多岁高龄的您,为何还要这么辛苦做研究?问题二:①
问题三:②
-
13、【山水之行】“山水之行,始于足下。”为邀四方宾客共品山川之美,学校拟做一份导游手册,请你根据下面的诗文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甲】题台州隐静寺/[唐]王建
隐静灵仙寺天凿,杯度①飞来建岩壑。五峰直上插银河,一涧当空泻寥廓。
崆峒黯淡碧琉璃,白云吞吐红莲阁。不知势压天几重,钟声常闻月中落。
【乙】
淳熙十五年,南至②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
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季氏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又北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③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桃源”,瞑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选自吕祖谦《游赤松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杯度:南朝宋高僧。②南至:冬至。③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1)、【文本梳理】参考方法,解释表格中加点词语。加点词句
释义方法
解 释
亦赍袱被
[查阅词典法]①把东西送给别人;②携带;③怀抱
⑴ (填序号)
又北行十里
[词类活用]其一犬坐于前(《狼》)
⑵
人籁俱息
[成语推测法]万籁俱寂
⑶
徙倚“枕流”
[课内迁移法]徙倚欲何依(《野望》)
⑷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复曳杖入“桃源”,瞑色已满岩谷矣。
(4)、班里同学分组设计了导游手册的封面,并对设计理由进行阐述,请一起参与。小语:我们组选择甲诗。甲诗之美,美在语言。诗歌颔联中用语凝练,表现力强。用 “①”一字写出了耸峙的山峰直上银河,突出了山之巍峨;用“②”一字写出涧水从天而降,给人以空旷深远之感。甲诗之美,还美在手法。诗人运用恰当的手法,描摹出古寺美景,巧妙地体现了隐静寺的景色特点,如诗歌的尾联③。
小文:我们组选择乙文,因为乙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作者在描写赤松山美景时,用语凝练准确。如“蔚然”一词写出了赤松山④的特点。
小信:但是我认为乙文有一处用语值得商榷。文中作者徙倚“枕流”,听泉声松韵如暴风疾雨骤至时“徐行察之”,我认为不太妥当,应该将“徐”字改为“疾”字才更为贴切。
小达:对小信的说法,我谈谈自己的看法:⑤
老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优美的山水诗文,常得益于美的语言与巧妙的手法,从而使所写景物的特征更为突出。
(5)、【游览路线】小雅按乙文作者的游览路线来设计手册上的路线,介绍赤松山的景物及其特征。请你一起完成下图。
(6)、【意见征集】导游手册中还设计了“意见征集栏”,收到隔壁班同学的反馈:吕祖谦游览了风景优美的赤松山后,应是欣然入睡,怎会是“夜将半,始就寝”呢?请结合乙文解答这位同学的疑惑。 -
14、班级围绕“纪实作品的阅读”这一主题开展名著阅读卡片制作活动,请结合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完成下表。
阅读方法
具体阅读内容
首先,获取整体印象
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我们发现作品是按“探寻红色中国”的① 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其次,梳理事实线索
读《红星照耀中国》,要把握两个重点内容: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二是② ,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再次,辨别作者立场
作者在采访结束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③
最后,获得启迪
读《红星照耀中国》,一要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红军的历史事实中汲取精神营养,二要学习作者探求真相的可贵精神,三要④。
-
15、 针对课外阅读,学校广播站推出系列活动:新闻采编、海报宣传、演讲比赛……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省图书馆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省图书馆将联合社科联、高校等组成专家团,举办线上与线下的日常讲座和专题讲座;依托该馆品牌活动“趣缘读书会”“七色花少儿读书会”,以“走出去”或线上直播、阅读打卡等多种形式,引领读者参与经典诵读;开展线上线下主题书展、画展、摄影展等活动。
【材料二】各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变化调查表
学 段
读书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计划
有时有计划
没有计划
每读必做
凭兴趣做
从不做
小学
11.6
15.3
73.1
0
7.1
92.9
初中
20.1
16.6
63.3
8.3
28.7
63.0
高中
30.3
19.4
50.3
13.8
33.4
52.8
(1)、【新闻拟写】请你根据材料一,为广播站拟写一则一句话新闻。(25字以内)(2)、【畅谈启示】(跨学科·数学)宣传栏张贴了以上调查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表格内容概述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
16、古诗文名句默写。
自然山水是文人安顿心灵的居所。陶弘景与友人共赏“① , 沉鳞竞跃”的夕照之美;而苏轼则与好友在承天寺共品“② , 水中藻、荇交横”的月夜空明。
面对有限的生命,诗人们唱响了不朽的志士之歌。曹操以“③ , 志在千里”表达老当益壮的进取;刘桢则以“④?松柏有本性”赞颂坚贞不屈的节操。
深切的感情往往欲说还休。《庭中有奇树》中的女子“⑤ , 路远莫致之”,将思念化作了无声的叹息;而曹植在《梁甫行》中则以“⑥ , 寄身于草野”的白描,道尽了人间深重的苦难。
四季轮转为诗文提供了无尽的素材。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春冬是“⑦ , 回清倒影”的清幽秀美;而苏轼则在秋夜找到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⑧”的旷达哲理。
-
17、第一单元新闻专题的学习,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使航天员长期在轨zhù留太空成为可能;为舰载战斗机上舰,多少人dān精竭虑,苍颜变白发,这是不懈的追求;国家公祭日长鸣警钟,振聋发kuì,这是沉痛的哀悼。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们感受到锐不可当的气势;在“飞天”凌空中,我们翘首而望,见证吕伟的夺魁瞬间。
(1)、文段中加点的“翘”的读音是 ( )A、qiào B、qiáo(2)、根据拼音写汉字。zhù 留
dān 精竭虑
振聋发kuì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1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艾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甲】
湖上晚归
宋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①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② , 鸡犬林萝隐隐声。
【乙】
《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缴③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④放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⑤归 , 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临终留绝句曰:“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孤山)
【丙】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泱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⑥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节选自《宋史•林逋传)
【注释】①红蕖,红莲。②诛茅地:源自屈原“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指隐逸之地。③缴:同“皎”,明亮。④林和靖: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下文的林处士是其别称。⑤遄:疾速。⑥晦迹:隐居。
(1)、林逋的《长相思》词中写道:“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这与《湖上晚归》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何异曲同工之妙?(2)、根据学习方法,解释句中加点词。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范例或义项
释义
宋真宗征之不就
义项释义法
①接近,靠近。②就职,就任。③归于,趋向。④成,成功。(《古代汉语词典》)
A.
(填序号)
何不录以示后世
词语释义法
昭示天下
B.
既就稿,随辄弃之
课内迁移法
既出,得其船。
C.
且不欲以诗名一时
词类活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D.
(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
(4)、下面句子中的虚词“乎”有什么表达效果?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5)、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林逋的认识。 -
20、 “长期主义”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之一,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请研读后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长期主义指在决策和行动中优先考虑长期利益和可持续性,而不是短期得失。当然,长期主义不是否定“着眼当下”,而是更强调,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哪怕当下无利可图,慢一点、难一点也值得。
②对长期主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表达——【甲】。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向来相信时间的馈赠。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也承载着这一价值观,让人相信连神力都会眷顾长期主义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些金句,早已穿越时空,成为一代代国人的座右铭。
(节选自京报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热点一:据网络平台数据,今晚(3月3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超148.10亿,进入全球票房榜前7.《哪吒2》耗时5年半,超4000人参与制作,特效镜头接近2000个。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岩浆流体”场景,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效果,团队反复打磨六七十遍才通过。海浪中鱼群流动、山间飘着的云雾、天上飞着的鸟群,来自一家动画公司160人次长达26个月的日夜奋战。出现在《哪吒2》片尾字幕的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共同努力“托举”了“吒儿”。《哪吒之魔童闹海》证明了“认真做事”的意义,彰显了坚持长期主义的价值。
②热点二:2018年,梁文峰创立DeepSeek时,AI赛道已经挤满了巨头和资本宠儿。但他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不做短期变现,专注底层技术突破。第一年,团队亏损3000万;第二年,核心成员出走;第三年,产品仍未商业化。但梁文峰坚持了下来。2022年,DeepSeek的开源模型引爆全球开发者社区,成为AI领域的一匹黑马。2024年年底,DeepSeek横空出世,风靡全球。连大洋彼岸的AI创业者们也竖起了大拇指,啧啧称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长期主义的坚持才能穿越周期。
(节选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有删改)
【材料三】
(1)、【材料一】插图中第几象限最有可能代表“长期主义”?请选择。(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2)、请根据画线句,补全【甲】处观点(不多于10个字)(3)、下面哪一图示适合表示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过程?请结合【材料二】阐明理由。A.
B.
C.
(4)、作为中学生,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你的学习生活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