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古代诗歌阅读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问答开篇, “岱宗” 点明泰山, “齐鲁青未了” 从视觉角度,通过写在齐鲁大地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B、颔联中“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地写出泰山汇聚天地神奇秀丽之景;“割”字从侧面突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山南山北因之呈现不同景象。 C、颈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见山中云气缭绕,心胸为之激荡,长时间凝视归鸟入山,眼眶似要睁裂,从细节处体现泰山的魅力。 D、尾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想, “会当”表明决心,此联彰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豪迈气概。
    (2)、本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处处写 “望”,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体现 “望”这一视角的。
  • 2、阅读《抹不去的记忆》,完成下面小题。 

    抹不去的记忆(夏树)

    ①袁隆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两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有人将金黄的稻穗摆在他的墓前,这是绵延无尽的追忆和思念。

    ②我一直记得第一次采访袁隆平的情景,那是 2007 年 9 月,在安徽芜湖。那天,袁老师一下中巴车,没有客套寒暄,顺着田坡直接往稻田中间走。他已经 77 岁了,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兴奋得像个孩子,走路的速度年轻人都跟不上。此后经过现场收割测产,单产 724 千克,比上年增长 230 千克,顺利实现了“种三产四”的目标。不仅在安徽,在湖南、海南,袁老师也不断给人们送去增产增收的好消息:800 千克、900 千克……

    ③赵炳然研究员,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老师育种。他说,袁老师有三个孩子,因为科研工作太忙了,一直顾不上,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就急匆匆地去了海南,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

    ④赵炳然说:“袁老师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摸一摸他心爱的稻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从骑自行车下田、骑摩托车下田、 自己开小轿车下田,一直到我们开车搀扶着他老人家下田。在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中,始终要求自己亲自下田,掌握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我们所有科研人员必须下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

    ⑤杂交水稻中心的吴俊研究员说,袁老师 73 岁那一年,大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再骑摩托车下田了,于是,他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门颁发的小汽车“特别驾照”,这个“特别”在于只能从院内开到试验田。“有一次,记者采访袁老师,他得意地说: ‘我就是喜欢飙车。’ 我们在一旁就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飙车啊!”

    ⑥吴俊也曾见过袁老师开会时发火。那是 2018 年,在讨论一个粮食高产项目指标时,有人提出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稻,有人提出稻田养虾等混养模式,只要收入能折合 1200 千克稻谷就算达标。那年已经 88 岁的袁老师,一听这话就生气了,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我不同意!到了缺粮的时候,钱管什么用?两个金元宝也换不来一个大馒头。”

    ⑦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记挂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希望推广的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品种的耐盐浓度达到 0.9%,提前两年达标,袁老师听后,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站在病床前的家人和学生,轻轻地唱起了他一生最喜爱的歌曲《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⑧送别的那一天,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售罄,明阳山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队,足有两千米,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最后一程。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⑨他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他憧憬着禾下乘凉的美梦,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希望全人类都吃饱、吃好。他以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提示:读事例,拟定小标题;圈词句,提取感人细节;品文字,概括人物性格。)

    小标题

    感人细节

    人物性格特征

    丰收的喜悦

    直接往稻田中间走兴奋得像个孩子

    对事业热爱、投入

    紧紧地抱,亲了又亲

    舍小家为大家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注重实践

    “特别驾照”

    得意地说:“我就是喜欢飙车。”

    开朗幽默

    88岁老人的“发火”

    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

    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

    对事业爱得赤诚

    (2)、精读文章,学会批注。

    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 “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赏析批注。

    (3)、下列对文章第⑧段引用臧克家诗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直接呼应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造福人类的事迹,增强文章说服力。 B、“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与前文“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的场景形成呼应,凸显民众对袁隆平的敬仰与缅怀。 C、引用诗句使文章语言更具文学性,在抒情中深化主题,将对袁隆平的个人追忆升华为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D、诗句中“抬举”一词在此处含贬义,暗示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推崇,与后文“抹不去的记忆”形成反讽效果。
    (4)、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热爱、责任、情怀……你能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为袁隆平写一段颁奖辞吗?
  • 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②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 “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 《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题,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换。

    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选自《百度教育》,有删改)

    (1)、作业中四位同学概括了材料一中几位专家的观点,请你帮老师判断哪一位同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A、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 阅读的深和浅应有作品内容界定。 B、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C、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有深度的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D、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
    (2)、根据材料二,请你总结“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的特点。 
    (3)、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老师举办了一场“纸质化阅读是否会被数字化阅读所取代”的辩论赛,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经历阐释你的观点。
  • 4、.根据知识积累,完成下面表格。

    花中诗情

    诗句

    情思

    , 青草池塘处处蛙。杨万里《约客》

    独处时的寂寞与友人爽约的怅惘

    ②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回归女儿生活的喜悦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声誉远扬,刚正不阿的品行

    ④杨花榆荚无才思,。韩愈《晚春》

    凭借生命力量而绽放自我

    ,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无私奉献、造福他人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
    西村》

  • 5、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邓稼先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事业,他隐姓埋名、默默奉献,那是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红军战士们翻越老山界,一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以坚定的意志克服陡峭山路的阻碍,这是革命意志坚定的彰显;而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虽身份低微,却有着一颗善良质朴的心的人,她为鲁迅买来《山海经》,给鲁迅带来了温暖与惊喜………这些人物和事迹,无论平凡伟大,都是语文课本中精心描绘的篇章,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与精神。

    (1)、请根据文段内容,结合对联知识,从下面给出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填写序号)

    上联:邓稼先 ①  , 隐姓埋名,尽显 ②

    下联:阿长妈 ③ , ④ , 饱含深情暖人心

    备选词语:A.翻山越岭B.毅然归国C.爱国志D.买书记情

    (2)、请仿照文段中画线句的句式,结合七年级学过的课文,选取一个人物,完成仿写,要求体现人物与品质的关联。 
  • 6、请你围绕教材中多篇课文内容,阅读并完成有关任务。

    修qì①一新的小屋前,驿路梨花香气四溢,处处开放,这是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写照;记忆中花串稀零的紫藤萝,再见,却开得如此繁mì②,这是对生命的礼赞,引人xiá③想;而井冈山上傲然挺立的翠竹,在风雨中舒展身姿,那是革命者坚(A)不拔精神的象征;草原上毫不起眼的点点野花,也能将最纯真的快乐,带给被困地心世界的女孩……花与竹,无论俗艳挺拔,都是大自然深思熟虑、精雕细(B)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韧性与精神的光芒。

    (1)、根据内容为①②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根据语境,为文中(A) (B)加点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A.B. 

    (3)、为画横线成语“深思熟虑”的“熟”选择正确释义(   )

    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B、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C、熟练; D、程度深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中加点的 “却” “礼赞” “挺立”,词性分别是:副词、名词、动词。 B、“驿路梨花处处开放” 与 “紫藤萝开得繁密” 两句中, “处处开放”和“开得繁密”均为动补短语。 C、“精雕细琢的语言”“顽强地生长”“生命的礼赞” 三个短语结构相同,均为偏正短语。 D、文段中提及的《井冈翠竹》,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写翠竹在革命岁月中的经历,象征革命者坚韧不拔的精神。
  • 7、作文。

    世界是待拆的诗集:长妈妈赠予鲁迅童年的暖意,紫藤萝赠予宗璞生命的希望,七千米深海赠予科研者澎湃的心跳。你的人生行囊里,是否也珍藏着世界赠予你的独特礼物?

    请以“赠予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进行作文;②自定立意,有真情实感;③字数不少于 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中“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诗人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作答。
  • 9、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轮盘活字印刷术

    王祯

    今印刷又有巧便之法,造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以耐用之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做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榻榍之。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为优化选字程序,用轻木造大轮,其轮盘径可七尺,轮轴高可三尺许。上置活字版面,各编号码,上下相次铺摆。凡置轮两面,一轮置按韵板面,一轮置杂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转摘字。盖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 , 又可补还韵内,两得便捷也。

    (节选自王祯《农书•轮盘活字印书法》有删改)

    【注释】①锼sōu,此处动词,指挖槽或雕字。②“榍”xiè,在此为“加固、固定”。③“坐致”,指轻易实现,轻易获得。④讫:完毕。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盖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

    (2)、与《活板》中的印刷术相比,本文介绍的轮盘活字印刷术更加先进。请分点概括其优势。(至少列举两点)
  • 10、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 濯清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之久而不去        仔细看 B、徐以酌油沥之        同“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沾染(污秽) D、濯清而不妖    水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同予者人        水澹澹 B、我酌油知之        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C、钱不湿        濯清涟不妖 D、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A、(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没有藤蔓和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种植。 B、(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没有藤蔓和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C、(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种植。 D、(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4)、下列内容在两文都涉及的一项是(  )

    A. 生活场景的描绘     B. 自然景物的描写     C. 处世态度的揭示     D. 托物言志的写法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民主斗士闻一多的最后呐喊

    李骏虎

    ①日本投降的消息沸腾了昆明。中国得到了期待中的胜利,但还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和平,闻先生几乎日日都在大声疾呼“要和平、反内战”。

    ②只有让青年们动起来,国家才有希望。闻先生非常在乎青年的态度,他用演讲的方式鼓励青年积极投入反内战运动。这时他身边的青年空前多起来,三万多名青年学生罢课抗议。军警向集会的学生投出了手榴弹,有三名学生和一位中学教师牺牲,很多人都受伤了。昆明的爆炸声震惊了全国,各地学生纷纷起来投入到反内战运动中。

    ③跟闻先生一起战斗的教授多是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成员,如费孝通、李公朴两位民盟教授都和他站在一起。闻先生担任民盟云南省支部的代表。他以民盟代表的身份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表达民主人士对和平建国的强烈渴望与诉求。

    ④一天,他在民盟云南支部会议上抖开一张大字报来给各位看,上面大部分是民盟的教授,因为教授们支持学生反内战运动,当局希望他们被点名后都识相地闭嘴。对此,闻先生十分愤怒:“他们写大字报,我们就联名给美国外交大使马歇尔写信,让他明白美国援助的武器都被国民党用来屠杀人民和青年了,美国应立即停止对国民党的支援,这样中国才能停止内战!”

    ⑤昆明的青年学生积蓄起海啸般的力量,就要冲垮和消灭这旧世界了。五月,随着抗战胜利,教育部宣布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的师生复员北返。昆明的高原上几乎每天都在落雨,铅灰的彤云笼罩着空荡荡的教室。局势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压抑。

    ⑥特务们隔三岔五跑到民盟的教授们家里,逼他们离开昆明。“你要想办法离开昆明,他们急了!”费孝通劝李公朴道。李先生沉吟片刻,说:“为了民主,我愿意把我的血同许多革命先烈的血流在一起。”

    ⑦李公朴先生和太太照旧外出,一日在归途中,李先生在枪声中倒下了。“卑鄙,无耻!”他在昏迷之前骂道,之后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⑧李先生的追悼会在高原的雨中进行着,李太太的控诉被特务的哄笑和谩骂打断,闻先生内心的火山爆发了,他冲上台去拍着桌子,就像擂响了战鼓。

    ⑨“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那一刻,诗人的他、学者的他、斗士的他浑然一体了。现场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视着他,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语气鼓掌,青年们都紧盯着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

    ⑩下午,昆明又响起了枪声。几天前,闻先生还告诉朱自清先生,他正在把屈原的《九歌》改编成歌剧,好叫青年们到舞台上去给大众表演。现在,他无法完成这件事了。他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就是当天上午脱口而出的《最后一次演讲》!

    (选文有删改)

    (1)、臧克家评价闻一多先生道:“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这句话在本文的具体体现。

    闻一多先生“说”——“要和平、反内战。

    闻一多先生“做”——①他以演讲的方式,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反内战运动;

    ③他组织民盟联名写信给美国大使,对国民政府施压;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闻先生内心的火山爆发了,他冲上台去拍着桌子,就像擂响了战鼓。

    (3)、文中第⑤段的环境描写“昆明的高原上几乎每天都在落雨,铅灰的彤云笼罩着空荡荡的教室”有何作用?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4)、文章以“民主斗士闻一多的最后呐喊”为标题,有何作用?请分析作答。
  • 12、 近日,话剧《花木兰》在成都大剧院倾情上演,倍受推崇。请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材料,仿照示例,分别概括话剧《花木兰》的特色。(每点不超过6个字)

    话剧《花木兰》改编自北朝民歌《木兰诗》,故事情节曲折丰富。在展现木兰战场英姿的同时,创新加入她“对镜帖花黄”的少女心事,使人物更加立体鲜活。话剧的舞台动感十足,采用光影技术配合演员的肢体动作,模拟出战马奔腾情景;话剧的音乐注重将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子元素有机融合,显得典雅而时尚;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主题深入人心——《花木兰》主人公“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也成为观众为她鼓掌的重要原因!

    情节曲折丰富

    (2)、下面是记者对《花木兰》导演的采访对话。请结合语境补全空格(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通过“细节创新”来让经典故事更加深入人心的?

    导演:我们设计了“对镜帖花黄”细节,并用光影变化暗示木兰的成长;我们还设计了① , 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展现战马奔腾的沙场画面。

    记者:剧中“用演员肢体模仿战马的动作”,②

    导演: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虚拟表演”手法,并在传统演绎中加入了现代视觉元素,比如用红绸抖动模拟马蹄扬尘。

    (3)、话剧《花木兰》用舞台道具传递文化力量。请仿照示例,从①-③中任选一个舞台道具,为其创作自白。

    示例:【铜镜的自白】我用斑驳的镜面,映照忠孝女儿的抉择。

    ①战鼓

    ②铠甲

    ③古筝

    我选择为;创作自白:

  • 1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会上,同学们为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绘制了“精神淬炼表”(如下),请补全表格。

    成长阶段

    重大事件

    精神淬炼

    少年时期

    因反抗神父被学校开除

    青年时期

    结识朱赫来、参加革命

    坚定革命信念

    成年时期

    在铁路工地与暴风雪抗争

    用生命践行理想

    重病时期

    淬炼成钢铁般的意志

  • 14、《骆驼祥子》读书会上,同学们对祥子的命运结局展开了讨论。以下是四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观点不够准确,请结合阅读体验进行判断并修改不恰当的观点。

    A.小江:祥子从买车的执着追求到梦想破灭的绝望——“执”中见悲

    B.小海:祥子的悲剧是当时黑暗社会下无数底层人民命运的缩影——“悲”中显实

    C.小语:祥子自始至终充满着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力量——“悲”中藏韧

    D.小文:祥子从一个勤劳朴实的青年堕落为行尸走肉——“悲”中透凉

    【判断】的观点不够准确(填相应字母)。

    【修改】

  • 1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 一览众山小。

    (2)、请在岑参的《逢入京使》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欢快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学校经常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活动,这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多用途战机歼-10,由成飞集团研制生产。 D、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再创新高,日均超过1000万余人次。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DeepSeek被誉为“全能的科技助手”是当之无愧的。令同学们绞尽脑汁的数学难题,经它解析后便迎刃而解;写作给部分同学带来的千钧重负 , 也在它推送的灵感启发下得以减轻。这个藏在屏幕后的智慧伙伴,正用魔法气冲斗牛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A、当之无愧 B、绞尽脑汁 C、千钧重负 D、气冲斗牛
  • 18、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耸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 B、恶耗传来,有人失声痛哭,有人坚决不信——那么年轻阳光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呢? C、我沉浸在烦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 D、其他都在我意识中隐去了,只有一样东西凸现出来,就是她头顶上打转的失重的铅笔。
  • 19、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憬(chōng)      黑(yǒu)            午(shǎng)        而不舍(qiè) B、亮(huò)          呜(yàn)            古(gèn)             直言不(huì) C、望(níng)        灭(fù)             恶(zēng)            大广众(tíng) D、(niù)          逗(tiǎo)           立(chù)             惊心动(pò)
  • 20、晒,是一种分享。用文字晒晒我的花草,像周敦颐一样,寄托一种情思;晒晒我的师长,像张中行一样,表达一种钦佩;晒晒我的梦想,像贾平凹一样,记录一种执着……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自选角度,补全题目,“晒晒我的“,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⑴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⑵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⑶文章不少于600字。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