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校刊编辑部拟推“山水品格”专栏,请你阅读要求,积极投稿。
山水之风骨,流传千年。在传统文人的眼中,山水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呈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人格修养的象征。刚健如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上善若水,灵动谦卑滋养万物……
平凡人物也有闪光点,生活中你遇到过拥有“山水”品格的人吗?回忆他们的典型事迹,表现“他”的特别之处。
要求:文体自选(不包含诗歌),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2、学校将举办“这些年,我们读过的名著”系列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红色经典
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阅读经验,说说你对这句话中“史诗”二字的理解。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埃德加·斯诺
昆虫史诗
阅读选段,完成探究。
A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A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名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A。蝗虫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
①法布尔被称为“昆虫界的诗人”,他称“蝉”为“不知疲倦的歌唱家”,称“圣甲虫”为“大自然的清道夫”,称选段中的A为“”。
②罗斯丹说:“这位大科学家像美术家一般地看 , 文学家一般地抒写”。请你结合图片和选段或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
3、校文学社开展“读传记·致敬科学家”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沈忠芳:隐姓埋名60年的导弹功臣
谷阳
炮火中燃报国心
①沈忠芳的“导弹人生”,要从童年立下的一个心愿说起。1934年,沈忠芳出生于上海。从记事起,他的生活就笼罩在日本人的炮火之中。在转学5次、辍学1次之后,他终于得以完成小学课程。“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一定要打得可憎(A.zèng B.zēng)的日本人落荒而逃。”年幼的沈忠芳激愤地说。
②1953年沈忠芳高中毕业,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便是飞机设计。
③1959年10月7日,“萨姆-2”导弹击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RB-57D型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25岁的沈忠芳恍然大悟:“没导弹是不行的!”即便制造出最先进的飞机,也可能被导弹击落。只有制造出最先进的导弹,才能对付敌人的飞机才能使国防变得强大。
④1960年9月,沈忠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正式成为一名科研人员,从此便隐姓埋名投身于国家的导弹研制中。
研制导弹卫祖国
⑤“因为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导弹技术上走在我们前面,大家看到,除了飞机将来对我们有威胁,导弹威胁更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反制、拦截的手段装备。”沈忠芳紧握拳头说道。当时二分院刚刚建立,一穷二白,处于“边建边干”的阶段。艰苦的条件没有削减大伙的热情,沈忠芳和同事们克服落后的设备,排除万难,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地空导弹——红旗一号。而1967年研制出的红旗二号更是进入了实战——击落侵犯我国领空的U-2侦察机。红旗二号的成功也为后来我国自行研制新型防空导弹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⑥1970年到1979年近十年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验证。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建设,军品订单大幅下降,科研人员大量流失。此时的沈忠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研制一款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但是没有启动资金。几经波折,沈忠芳和同事们终于凑了450万元的经费,于是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地地导弹B610就面世了。
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原有的第一代、第二代对空防御武器已落后于西方国家,急需研制出第三代,以增强防御能力。关键时刻,沈忠芳又义无反顾地揽下了这个任务。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他呕心沥血扑在导弹发展上,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终于在1994年年底,完成了中高空中远程的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从此,我国防空导弹跨入了国际领先行列。
忠于人民遗英魂
⑨2009年,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亮相,当导弹武器装备方阵缓缓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坐在观礼台上的沈忠芳泪流满面:“现在谁也不敢随便欺负我们!祖国变得强大了,了不起!”正是因为这样的放心,他在76岁时,告别了奋斗一生的科研岗位,连带着辞去了所有顾问、教授的称号,开始退休生活。
⑩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他爱听歌,《牡丹之歌》是心头至爱。沈忠芳说:“《牡丹之歌》的词有哲学观点。'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你吃过很多苦头,冬天的时候酝酿了生机,到春天的时候把美丽献给人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每个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国家就行了。”
⑪2022年4月24日,中国第七个航天日,12位隐姓埋名的我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首次向社会公开,沈忠芳就是其中之一。隐姓埋名60余载,dān( )精竭虑,不忘初zhōng( ),他功绩卓越,却鲜为人知。
⑫2023年,沈忠芳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2024年8月17日21时35分,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于在航天中心医院逝世,享年90岁。
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不在乎得失,不图名利,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这份隐名埋名的力量撼天动地!
(有删改)
(1)、【读传记·基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dān( )精竭虑 ②不忘初zhōng( ) ③可憎( )(A.zèng B.zēng)
(2)、【读传记·梳理】为更好地理解沈忠芳的“导弹人生”,请你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3)、【读传记·品析】小金同学准备为沈忠芳拍摄短纪录片,和同学们交流之后,同学们提出了疑问,请你提供帮助。镜头
问题
镜头一:小金准备在纪录片中插入沈忠芳的“自白”片段。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同学疑问:人物“自白”加入纪录片中,这合适吗?
要求:请你结合传记文体特点 , 对划线句品析。
镜头二:小金准备用以下语句作为相关视频的配音文字。
“几经波折,沈忠芳和同事们终于凑了450万元的经费,于是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地地导弹B610就面世了。”
同学疑问:读传记,要在字里行间体察作者态度。这段文字该怎么读呢?
要求:请你从重音、语气等角度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镜头三:小金准备拟写一副对联放在纪录片片尾。
上联:呕心沥血勇攀科学高峰
要求:请你根据本文,帮助小金拟写下联。
(4)、【读传记·关联】沈忠芳和居里夫人都是伟大的科学家,这两位科学有哪些共同的“人生关键词”呢?请结合本文与《美丽的颜色》,简要分析。 -
4、阅读
材料一:
不如在学校建一所美术馆吧
李杰是一个在美术馆工作的“策展人”。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去帮助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做艺术疗愈,从那之后,孩子和学校进入了他的视野。站在孩子的立场,他发现传统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对孩子很不友好——到处都是“禁止触摸”甚至是“禁止入内”,因为孩子不喜欢仅仅做“观察者”“模仿者”,更喜欢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难道我们不能为儿童创造合适的空间和项目,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艺术?带着这个疑问,李杰走访了许多国外的儿童博物馆——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个儿童博物馆。100多年时间里,又诞生了许多儿童博物馆,它们致力于通过真实的情境、实物、体验等美育方式影响周边的社区与学校,为学校提供更好的课外学习空间、教师成长中心以及优质的专业资源。
沿着“如何让孩子们从观察者向创造者和行动者迈进”的方向,李杰和他的团队开创了iSTART儿童艺术节,第一个字母永远小写,寓意从每一个小“我”开始。在学校之外建立美术馆是令人兴奋的事情,但事实上孩子们很难拿出多少时间去美术馆。2019年,iSTART的聚焦点回到学校。
在此期间,李杰走访了许多学校,学生对于学校和艺术的认知与需求改变了他的原有认知。他越来越认识到,美育岂止是建一个美术馆或者美化校园那么简单?孩子们真实生活的点滴,他们经历的事件、场所、留下的痕迹都可以成为创造之物。美育,也不是技能的培养,更不是技能的比拼和天才的选拔,甚至不是“艺术”和“教育”,而是为孩子营造关于美、关于生活、关于学习的问题现场与实验场域——一个让他们怀着好奇心去探究、创造与表达的开放空间。多年的行动研究,凝结成了一本《童年美术馆》。李杰希望,美术馆不仅成为存储艺术瑰宝、展示艺术趋势的场域,也能成为承载与鼓励儿童创造的容器,连接生命起点,指向未来可能……
李杰:“艺术带我们到更开放的世界”
我在与一些孩子深入交流时发现,他们并非讨厌学校,他们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光。孩子们在成长中,对于学校的情感是割裂的:他们一方面喜欢有学识以及幽默、热忱的老师,一方面又厌恶和惧怕那些严厉刻板的老师;他们喜欢和同学做感兴趣的事,但又不得不与同学成为成绩单上的竞争对手;他们充满了彰显自己个性的冲动,但又不得不服从整齐划一的学校要求;他们逐渐坚信了自己的爱好并希望为之努力,但有可能因这些爱好无法成为他们升学的加分项而被迫放弃;他们希望在学校能有自由发声的地方,无奈空间被征用,兴趣课成了自习课……也许,在我们有限的走访中,我们听到的只是他们心声中一个小小的切面。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内心渴望冲破现实的围墙,奔赴更广阔的天地,又或者他们无奈地停留于此地,徘徊或者陷入迷失。
那么,如何通过艺术去回应这种危机呢?“不如我们在学校里建一座美术馆吧!”三年前的一天,成都天府七小的周宏燕校长对我说。在我们的沟通中,她认为一座学校美术馆也许能够帮助孩子进入更开放的世界。为此,我们与校长、教师以及专业建筑师一起展开讨论,一个迷你美术馆应该做什么样的展览?应该建在校门口、操场的旁边还是花园旁的空地上呢?就在我们一群大人抓耳挠腮、滔滔不绝争论时,孩子们通过老师反馈道:“如果建在你们希望的这些地方,我们课间休息甚至放学根本没有时间去美术馆。”我们恍然大悟:他们只有很有限的课间休息时间,这段时间如果六年级小朋友从教室走到一层,再返回教室,往往10分钟的时间就过去了,再有意思的展览放在那里也是没有意义的。
孩子们进而给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案:他们希望把学校的所有厕所都改造成“美术馆”。这让我们一下没了主意。这怎么能行呢?我心里正在嘀咕,老师向我们解释道:“孩子们说,他们虽然不喜欢学校的厕所,但是学生都会在课间去厕所,如果把这个大家不喜欢又必须去的地方变成大家喜欢的美术馆岂不是更好?”校长和我都觉得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太棒了。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头脑风暴,开始了把厕所改造成美术馆的“疯狂计划”。
学校最终决定把其中4个厕所拿来做“试点”。孩子们高兴坏了。当我去学校看他们的准备过程时,一群孩子正在自己班级楼层的厕所美术馆布展。他们在卫生间洗手台把自己做的剪贴画粘在玻璃上,上面是他们设计的各种形象与字体,有的作品是关于文明的向导,有的是关于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告诉我,洗手间入口处布帘也是他们自己做的,每个美术馆都有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在小便池的墙面上,也有不同孩子预定的展示位,可以定期展示自己的作品,我笑称外面属于“常设展”,里面的隔间属于“特展展厅”。孩子们在厕所里欢声笑语,这里将成为他们课间最乐意去的地方。
(选自2021年12月14日,____)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____
婺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为了能让婺剧文化广泛传播,婺城区婺剧促进会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先后确立了金师附小、东市街小学、琅琊小学等16所学校为婺剧试点学校。各学校也陆续开展了学婺剧、唱婺剧的活动,并将婺剧基础知识、经典唱段纳入小学音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演唱婺剧,提升其艺术修养,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选自2023年12月27日,浙江政务服务网)
(1)、结合文本和知识卡片,为【材料一】中的新闻选择出处(填序号),并阐述理据。知识卡片A.搜狐新闻网:搜狐新闻客户端是搜狐公司出品的一款为智能手机用户量身打造的“订阅平台+实时新闻”阅读应用,是全国首个提出个性化阅读服务的新闻客户端。
B.中国教育新闻网:以向社会传播教育的声音、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互联网特性,增强可读性,增加吸引力亲和力,力求打造成为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中心。(2)、为【材料二】中的新闻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18字)(3)、阅读【材料一】采访内容,将下面的采访提纲补充完整。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李杰
采访方式
访谈
采访问题
采访目的
问题1:李先生,请问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在校园内开展美术馆建设呢?
问题2:
了解iSTART团队开展校园美术馆建设的实际情况,并体现他们的项目理念。
(4)、阅读完以上新闻,小语和小文进行了如下对话,对此你怎么看?请你选择立场,撰写一则新闻短评 , 要求不少于100字。倾听同学们的新生,将厕所改造成美术馆真是太有创意了!我为李杰团队点赞! 在厕所里如何能精心感受艺术品之美?美育可以不设限,但绝不能没有下限! -
5、尺素中的自然美景
(甲)与顾章书
仆①去月谢病② , 还觅薜萝③。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⑥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⑧ , 岂徒语哉!
【注】①仆:旧时自己的谦称。②去月谢病:上月因病而自请退职。③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为隐者服饰,这里指作者此时正准备隐居。④岫:山穴,山洞。⑤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⑥重(zhònɡ):重视。⑦办:具备。⑧出自《论语》“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
(乙)简①张传山
园中荷花已大放矣,闹红堆里不少游鱼之戏,惟叶多于花,浑不辨其东南西北耳。倘能来,当雪藕丝,剥莲蓬,尽有越中女儿酒,素樽②若盏,可以供君一醉!
【注】①简:信件。②樽:盛酒器。
(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下列加点词选择合适的义项(填序号)。素:A.素湍绿潭 B.既素重幽居 C.素樽若盏。
素:①没有染色的绢。 ②白色的。 ③朴素,质朴,不加修饰。 ④向来,平素。 (2)、小组就如何领略山川之美展开探讨,并做了如下记录,请你补充完整。【讨论记录一】
◎(甲)文的“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联想:郦道元《三峡》中的 “ , ”
想象:我的眼前展开了这样一幅画面。
◎(乙)文的 “”
联想:《答谢中书书》中的“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想象:那些鱼儿似乎在对我说 “”。
【讨论记录二】
相同点:两文的作者都想借此文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古人写信,还有一种目的是书信邀约,只不过邀约的方式有所不同:
。(结合两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
【讨论记录三】
这两封书信都没注明出处,但从写作风格来看,我们觉得文(选择一文)应该属于南朝小品文,因为:。
-
6、山水中的诗句。
所见之景
句子
所生之情
离离草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
(崔颢《黄鹤楼》)
目之所及,草木茂盛,景色苍茫,引人生发思乡愁绪。
②____,____。
(曹植《梁甫行》)
海边人民生活在莽莽榛榛的荒野草丛中,多么凄惨可怜。
亭亭树
③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冬日酷寒,刚劲的松枝仍坚挺而立,其坚韧风骨令人心生敬佩。
④树树皆秋色,____。
(王绩《野望》)
昏黄夕照下,层层树林皆染秋色,举目四望一片萧瑟,伤感之情因而生发。
鸣啼禽
⑤征蓬出汉塞,____。
(王维《使至塞上》)
⑦____
⑥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____。
(欧阳修《采桑子》)
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如梦如幻间,惬意心绪浮动,钟爱情怀涌现。
(1)、补全表格内容。(2)、下面这首诗中的蝴蝶与子规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和⑤⑥两句中的哪一句相契合?请结合整首诗,从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进行赏析。春 夕①
【唐】崔涂②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③烟景有谁争。
【注】①《全唐》此诗题下注有“旅怀”二字。②崔涂: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孤独异乡人”。③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
7、写作
学会欣赏,将会拥抱更多美好。
欣赏他人,会在自己心中播下善与爱的种子,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欣赏自己,会内心有光,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欣赏风景,胸中能容纳山水,目光会变得明澈……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
8、班级组织“跟着《水经注》品山水”的研读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甲】
(绛水)出绛山东,寒泉奋涌,扬波北注,悬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若点黛,素湍如委练① , 望之极为奇观矣。
(《水经注》卷六)
【乙】
水出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猿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岭① , 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
(《水经注》卷十五)
【丙】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② , 虽途经信宿③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水经注》卷三十四)
【注释】①委练:下垂的绢.②纡回:曲折回环。③信宿,连住两夜;宿,夜。
(1)、【任务一】释字义,晓文意。素湍如委练( ) 故有大,小鹈鹕之名( ) 犹望见此物( )
(2)、请判断“方乃就辨优劣耳”中“乃”的意思,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乃:①才;②于是,就(3)、【任务二】赏语言,品山水。《水经注》体现了南北朝写景散文韵律和谐的特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提示:可从句式、音韵等角度思考)
(4)、【任务三】读歌谣,辨用意。郦道元注释《水经》,常采用歌谣充实原著的内容,请你结合郦道元的《三峡》和选文,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
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阙题①
刘昚虚②(唐代)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1)、该诗的颈联联借“”“”等意象,烘托出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友人形象。(2)、赏析颔联写景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妙处。 -
10、阅读
孙颖莎、王曼昱,一场决赛中的两位胜利者
中国新闻网2024年06月04日
在3日晚结束的2024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重庆冠军赛女单决赛上,孙颖莎以4:3击败队友王曼昱。比赛结束后观众为两人的全力一战起立鼓掌。
国乒的队内对抗的水平之高人尽皆知。在进入决赛前,头号种子孙颖莎仅在队友陈梦身上丢掉两局,其余比赛全部零封对手。王曼昱则被队友陈幸同拿到两局,其他比赛同样实现零封。对国乒这支队伍而言,会师决赛的两人已经完成了赛前目标,抛下包袱的两人只需为冠军而战。
3日的重庆冠军赛是双方今年第三次在单打决赛中碰面。尽管决赛是7局4胜制,双方首局提速让比赛仿佛进入了决胜局节奏。
随着比赛进行,双方每个回合的多拍相持速度越来越快,出现“神仙球”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场观众最初还会为双方的拉锯喝彩,但精彩场面应接不暇,人们逐渐忘记欢呼。
当比赛进入后半段,高强度的对抗让两人状态均有下降,开始出现失误。关键分上回球出界后,孙颖莎皱眉摇头,用手指敲击太阳穴;未能抓住反击机会时,王曼昱用双手撑于膝盖之上,弯腰数秒调节呼吸。
双方的激烈对抗仿佛要再现4月澳门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女单决赛场面。彼时两人战至第七局(决胜局)9平,最后关头孙颖莎用两次主动进攻突破了对手防御,方才决出胜负。
戏剧性的是,两人本次交手同样进入了第七局,比分又一次来到9平。关键时刻,孙颖莎再次主动在正手发动进攻,连取2分,比分最终定格在11:9。孙颖莎在重庆捧起了本赛季第四座单打冠军奖杯。
赛后孙颖莎主动提到了澳门单打世界杯。她说,本场比赛和世界杯决赛相似,比赛的上下起伏、两人的发挥、最后的局分都一模一样。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这就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
“我们两个做到了每一分都全力以赴,我觉得这场比赛没有失败者,我们都是胜利者。”孙颖莎说。(完)
(中新网记者 郝凌宇)
(1)、本文属于哪一种新闻体裁?( )A消息 B.特写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有什么作用?(3)、好的记者可以通过可视画面,让你身临其境。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作者为什么将王曼昱称作“胜利者”?从这一方面看,你认为这篇报道有着怎样的新闻价值? -
11、阅读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张玮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陈景润的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前后一共生了12个孩子,只活下来六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陈景润从小就不是一个太受关注的孩子,在家中如此,在学校里也是如此——因为从小瘦弱多病,他在学校里还总是受欺负,但从不吭声求饶。13岁那年,陈景润的生母因病去世,父亲续了弦,他的性格也开始变得更加内向。从初中开始,陈景润就明显更喜欢数理化,尤其喜欢上高中的数学课。高中毕业后,陈景润顺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大学生。
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数学老师,按理是他自己喜欢的专业,但这个岗位却难倒了他:他生性内向,不擅长表达,一开口又是福建家乡话,学生们都表示听不懂。结果越急越慌,越慌越急,身体本来就不好的陈景润在中学当了一年教师,住了六次医院,动了三次手术。
尽管学校后来为了照顾陈景润,给他提供了一个只批改作业的岗位,但他还是无法适应。一年之后,学校无奈和陈景润解除了聘用合同。
1954年,确实不胜任教师岗位的陈景润回到了福州,利用微薄的积蓄摆了一个书摊,他自己已经想好了:大不了一辈子摆书摊,能吃饱就行,其他时间都用来自学数学。
但正是这个是时候,陈景润的母校厦门大学又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并根据他的性格特点把他分配到了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成为图书管理员后的陈景润倒果然“如鱼得水”,每天沉浸在书堆里。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看华罗庚写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并完成了自己的论文《他利问题》。他还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提出《堆垒素数论》中的“塔内问题”有几处地方似乎还可以改进。
那一年,陈景润23岁。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应该就会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埋首看一辈子书,做一辈子研究。但他的那封信,却在1957年意外换来了一纸调令:选调陈景润同志前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征调陈景润的,正是当时担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
1957年,只有24岁的陈景润走出了图书馆的狭小天地,来到了当时全中国最顶尖数学高手云集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初入研究所,陈景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半导体收音机,原因是他想收听英语新闻,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非常清楚,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按陈景润当时的收入和积蓄,买一台全新的收音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去五道口花15元淘了一个国产坏掉的旧货,然后买了一本《电子管原理》,自学技术,居然把收音机给修好了。
当时,陈景润住的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房间很小,连桌子都放不下,他把被褥掀开,用床板当写字台。【A】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但陈景润却很快乐,因为这里的数论研究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这也让他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来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
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分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对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
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由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B】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
此后,陈景润的大部分时间就开始和医院打交道。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选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有删改)
(1)、【传记·事迹】以时间线索记录传主生平事迹是写传记常见的手法。梳理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事迹
求学经历
离开教师岗位后摆书摊
②
修改论文,寻找论证捷径
④
品格
①
纯粹专一
乐于探索
③
淳朴善良
经验小结:我们发现立传要⑤
(2)、【传记·手法】传记在记述事件时,会直接采用原始材料——引用。结合画线句,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3)、【传记•态度】阅读传记,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态度。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词,分析作者的情感。【A】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
【B】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
(4)、【传记•感悟】现在网上有些人,说陈景润当年的证明过程其实是“超级笨拙”的,有更多简洁的路径;有人说陈景润一辈子其实也只做了这一件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贡献……而作者却说“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结合全文,联系连接材料和生活实际,阐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即便是到了今天,我觉得我们重读陈景润的故事依旧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身上折射出的那些东西,当年需要提倡,今天也依旧需要,甚至依旧稀缺。
——张玮
-
12、(1)、“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斯诺带着大量问题,一路深入采访、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他用较多笔墨描写共产党人童年反抗的经历:徐海东反抗富家子的欺凌;毛泽东①;彭德怀踢翻霸道祖母的烟盘……斯诺将这些事记录下来,一方面基于纪实作品②的特点,另一方面也隐含观点:这些经历将不屈与反抗的品质浸润到共产党人的骨髓,是他们抗日、反围剿,走过长征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2)、斯诺曾评价:“不要认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但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或不景仰他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以下作品来谈谈原因。
课文:毛泽东《消息两则》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
13、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古人常将景物当作抒发情感的载体,寄托自己的情怀。“风声一何盛,①”(《赠从弟》),刘桢借赞美松柏,勉励堂弟身处恶劣环境也要正气凛然;“② ,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借早春之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③ , 猿鸟乱鸣;④ , 沉鳞竞跃”,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借写晨昏变化之美,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⑤ , ⑥”,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喜悦开朗的心境;“⑦ , 水中藻、荇交横”,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月光之美,传达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攀条折其荣, ⑧”,《庭中有奇树》中的女主人公以花寄情,表达对远行之人的思念;“⑨?⑩”《黄鹤楼》中崔颢通过江上朦胧的晚景,传达游子的无限愁思。
-
14、阅读
成长,需要沐浴杰出人物的灿烂光辉。藤野先生为了中国能有新的医学而不倦教huì①____,令鲁迅鼓起勇气继续用文字战斗;朱德母亲一生宽厚仁慈,令朱德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居里夫妇在zào②____热的棚屋dān③____精竭虑提炼镭,彰显了他们不懈追求真理的人格魅力。如今,我们不但要屏息聆听他们的故事,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悄然融入自己的日常言行中。
(1)、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教huì ( ) ②zào( )热 ③dān( )精竭虑
(2)、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A、悄( qiāo)然 B、悄(qiǎo)然 -
15、按要求写作。
微笑是一种喜欢,一种豁达,一种担当;微笑着前行,日子更明媚,风雨成风景,逆行即前行。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6、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 , 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⑥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⑦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⑧!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黔敖:齐国富商。②蒙袂:用衣袖蒙着脸。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同“捧”,端着。⑤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喂。⑥惟:因为。⑦从:跟随。⑧微与: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乙】
秦西巴纵麑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① , 使秦西巴②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③。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麑(ní):小鹿。②秦巴西:是孟孙的家臣。③太子傅:太子的老师。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至于斯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从而谢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C、纵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 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D、孟孙逐秦西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第①句限断三处,第②句限断两处)
①其 嗟 与 可 去 其 谢 也 可 食。
②夫 秦 西 巴 有 罪 于 君 今 以 为 太 子 傅 何 也?(3)、你最喜欢上面甲、乙两文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如果从上面文言文中选一篇与屠格涅夫的《乞丐》《白菜汤》组成一个阅读单元,你认为哪一篇更合适?请结合各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
17、读下面小说,完成学习任务。
乞丐
屠格涅夫①
①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②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③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④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⑤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⑥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⑦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⑧“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⑨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选自《文摘书摘》)
白菜汤
屠格涅夫
①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②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③那母亲在家里。
④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⑤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很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⑥“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
⑦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以后,她很悲痛,她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⑧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⑨“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出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
⑩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选自《青春文学月刊》)
【注释】①屠格涅夫:出身贵族,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被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其小说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1)、《乞丐》中的乞丐和《白菜汤》中的农妇都是不幸的人,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请分别答出两点。(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乞丐》中的乞丐没有迫切的物质需求,只有深层的精神需求,从“这也应当谢谢啦”这句话可看出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B、《白菜汤》中的地主太太也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当她得知农妇的不幸遭遇后,便在农妇儿子下葬的那一天主动去探望农妇。 C、《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善于抓住细小的故事情节,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简约,却能产生十分动人的艺术效果。 D、《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体现了屠格涅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穷人、不幸者、弱势群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3)、屠格涅夫是语言大师,他小说的字里行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请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①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②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
(4)、《乞丐》《白菜汤》分别运用第一、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如果将这两篇小说的叙事视角互换,你觉得好吗?请发表你的观点,并根据小说内容和链接材料阐述理由。【链接材料】
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有多种,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视角。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作品创作意图之间有内在联系,选择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易于理解,也更便于表达感受和见解。但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叙述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
1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
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① , 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如元代虞韶的《日记故事》,搜集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描写儿童才智的小故事。又如始撰于明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⑥另外,不能认为只要是描写儿童的作品,就属于儿童文学。像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等以儿童入诗,情感真挚、刻画逼真、手法多样,但这不是儿童文学,因为这些诗只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唤起的是与诗人身份、环境相近的那些人的共鸣。现在我们用这类作品来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⑦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西游记》中的部分篇章等。不过,这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它们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后可供今天的儿童阅读,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
⑧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因此,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说中国古代不存在儿童文学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不是完全契合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没那么丰富,数量也没那么繁多。
(选自《文艺报》)
【注释】①发现“儿童”:认识到儿童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
(1)、能够依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正确推断是( )A、中国古代的童谣都可作为古代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 B、《北京儿歌》《孺子图歌》可称为古代儿童文学作品。 C、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作品只能是儿童文学作品。 D、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诗歌不宜出自成年诗人之手。(2)、对于“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一论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有力证据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3)、下面故事是否可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请选一项,根据上文内容阐述你的理由。A.《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方正》)
B.《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水浒传》)
C.《武松血溅鸳鸯楼》(《水浒传》)
-
19、(1)、结合诗歌内容,分别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所表达的情感。
①出山回望翠云鬟
②山中对酒空三叹(2)、有人建议将诗中“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一句作为道场山景区的广告宣传语。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
20、 名著阅读(1)、同学们围绕艾青诗歌特点展开了讨论,请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艾青是中国现当代诗人,但他明显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充满正能量:早期多写国家民族苦难与反抗,后期多赞美社会文明与正义。
小文:是的,艾青始终葆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创作很好地体现了范仲淹倡导的精神追求:“ , 。”
小语:在艺术手法上,他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色,明显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壮美的画面,令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著名的两句:“ , 。”
小文:他善于借用意象来表达情志,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这样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比如“ , 。”
(2)、读艾青短诗《礁石》,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艾青的诗
学习任务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选自《艾青诗选》)
①请任选一个角度,分析《礁石》一诗的艺术特点。
②请任选一个你熟悉的事物,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可仿写《礁石》,也可自创;4~6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