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七(1)班举办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邀请你一起参与。
    (1)、任务一:同学们准备邀请语文老师李老师参加,负责此项任务的小组设计了一张邀请函。

    邀请函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班将于明天下午在本班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诚邀您前来观摩并点评。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聆听您的拙见,衷心期待您莅临指导!

    2023年11月8日

    这张邀请函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①第一处内容上的错误:

    ②第二处用词上的错误:

    ③第三处格式上的错误:

    (2)、任务二:古人对朋友的称谓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朋友类型。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对应的选项。

    ①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称为之交

    ②不拘年岁辈分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为之交

    ③感情非常深厚而坚固并结为兄弟的朋友,称为之交。

    A金兰之交     B忘年之交     C刎颈之交    D患难之交

    (3)、活动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许多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上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请先明确你的态度,然后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至少引用一个有关交友的成语或一句交友的谚语、格言、诗句) 
  • 2、下列四个选项中,选项词性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雁阵 B、玻璃 C、恢复 D、墙壁
  • 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shì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chuí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ì

    chuí

    (2)、给加点的字注音。

     

    (3)、在文中□里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 4、按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株倔强的草、一片胜景、一位陌生人、一个全新的自我……每一次遇见,都会让我们怦然心动,都会让我们感激涕零,都会让我们感动满怀……

    请以“遇见”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感情真挚,文通字顺;   ②不少于600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嗑瓜子时光

    杨承彩

    ①“瓜子瓜子,刚炒好的原味瓜子。”下班路上,听到卖瓜子摊档的叫卖声,无论需不需要,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买一些。

    ②瓜子在我的童年里扮演着重要角色。上下学时,从几毛钱的零花钱中抽出一分钱、两分钱或五分钱,买一两撮瓜子,和同学一路欢歌一路嗑,瓜子壳随风飘飞在稻田泥路上。

    ③那时,爸爸是村官,经常要开会,因为我生病了,他只有把我带上一起去开会。村干部在村大厅里点上一堆柴火,围着火堆在木板凳上坐成一圈,一边烤火一边议事。我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们说啥,目光盯在我爸小腿与大腿相交90度而天然形成的“腿桌”上。为了让我安静度过开会时间,我爸把嗑好的瓜子放在大腿上,他放一个我就吃一个,我吃的速度要比他嗑的速度快……好像没有什么比瓜子更能治愈童年的寒冬、疾病和孤独时光了。

    ④在乡村,吃瓜子最盛大的日子是春节。一到春节,每家每户都会买瓜子,平常吃的一般是葵瓜子,春节时除了葵瓜子,还会买上红瓜子、黑瓜子、南瓜子。吃瓜子一般是群嗑,春节时集体串门是常态,谁家都是一屋子的客人,这些客人其实都是村子里的人。一屋子人无论男女老少,我们一起吃瓜子的场面很是壮观,东家长西家短,你一句我一句,没有固定的主题和对象,言语中间奏着嗑瓜子的咯咯声,年味十足。哪怕平日是仇人,春节也相互串门,一旦抓了人家的瓜子嗑上,再掺在人群中说上一两句话,平日结的仇就算解了。

    ⑤长大后在外求学,嗑瓜子就改在宿舍的周末了。我们那个年代流行读琼瑶的言情小说,以及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每到周五放学,留宿生就会结伴出校每人租一套小说回来,在宿舍摆好吃瓜子和看小说的龙门阵,这边嗑一阵跟着小说哭一下,那边嗑几下跟着小说狂笑,还有边嗑边看边实时发表感想的。

    ⑥工作以后,嗑瓜子“咯咯”的清脆声消失了。当我猛然发现它已然远离时,再要找它好像已属奢侈。不,其实它还在,只是我找不回嗑它的那种时光,找不到一起嗑它的人,找不回嗑它的那种心境了。所以,瓜子还是在的,我也还会买,可是瓜子忽然好像不香了,常常买了一包200克的瓜子回员工宿舍,吃上好几个月都没吃完,或者说是忘了吃,最后瓜子只能孤寂地受潮变质。

    ⑦所幸的是公公又把瓜子带回我的生活。老人家退休了,每年有一段时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公公在的家,茶几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瓜子,老人家饭前饭后都嗑点瓜子。下班回来,饭前饭后,我们也会围着公公嗑上一会儿瓜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上一阵子话。每当这时,我感觉时光好像倒流了,又回到了那个小乡村的冬日的火堆旁,回到春节各家各户的屋子里,回到我读书时周末的宿舍里……后来,公公离开了我们,而我们家至今仍保留着嗑瓜子的习惯。

    ⑧差点忘了,嗑瓜子,需要搭配一杯茶。

    (选自2023年11月14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1)、本文以“嗑瓜子”为线索,结合全文内容,填写表格。

    时间

    地点

    事件

    童年时

    村大厅

    春节时

    乡村每家每户

    “我”和乡邻们群嗑瓜子

    长大后在外求学时的周末

    宿舍

    “我”和舍友嗑瓜子、看小说

    员工宿舍

    “我”没嗑完瓜子

    公公退休后

    家里

    “我们”围着公公嗑瓜子、聊天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爸爸的人物形象。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⑴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为了让我安静度过开会时间,我爸把嗑好的瓜子放在大腿上,他放一个我就吃一个,我吃的速度要比他嗑的速度快……

    ⑵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我感觉时光好像倒流了,又回到了那个小乡村的冬日的火堆旁,回到春节各家各户的屋子里,回到我读书时周末的宿舍里……

    (4)、“瓜子”这种普通的零食,在文中被赋予了什么深层含义?在你的生活中有哪样食物或物件对你而言也有特殊意义?并说明原因。
  •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军营

    朱玲

    ①五岁那年,我随爸爸第一次去了军营,妈妈说我是“五岁从军”。

    ②我和爸爸先坐船,从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出发去宁波。我们在江上漂流了一天一夜。爸爸一路上给我讲《花木兰》的故事,我记住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③爸爸十八岁参军,四年回家探亲一次,提干、成家后,一年回家一次。我即将出生时,爸爸休假回到家中,照顾了我们母女三天,之后匆匆赶回部队。所以,我五岁前对爸爸的记忆并不多,只记得他每次回家都会把我抱起,托举得高高的。

    ④不知不觉来到了宁波港,抵达爸爸工作的地方——海军某军营。来到二楼的一个房间,这就是我的家了:窗帘是蓝色的,床单是雪白的,军绿色的被褥叠得像豆腐块一样,临窗是一张大书桌,窗台上有文竹,阳台上有盆景。正是晚饭时间,在军队的食堂吃完饭后,爸爸牵着我的手在院子里散步。这里有各种参天的大树和花草,有站岗的士兵。哨兵向爸爸敬礼:“首长好。”爸爸微笑回礼,亲和又不失威严。第二天清晨,我在嘹亮的军号声中醒来。爸爸说,这是起床号,它在提醒我,我已经告别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进入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啦。起床后,他教我如何打水,如何把毛巾、牙刷、牙膏摆放整齐。吃早饭时,碰上爸爸的很多同事,他们总是过来摸摸我的头,有的喊我“小木兰”。

    ⑤爸爸上班时,我转遍了军营的每个角落。军营有的地方像花园,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与花。我最喜欢其中一棵大松树,我在树下闻着松香,荡着秋千,一边想妈妈——不久,她也将来到军营与我们团聚。营房前站岗的战士就像松树一样挺拔。他们在烈日下一动不动,脸上的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我跑回家,捧着几个苹果送过去给叔叔们吃,可他们只朝着我笑了笑,还是一动不动。这时,父亲出现了,制止了我的行为,我只好把苹果放在了哨位旁。

    ⑥这所美丽的军营像一座岛,被山环林绕,又被一大片东钱湖水簇拥,有涛声,有浪花,有海鸥。山上草木丰茂,可最吸引我的却是那大片大片的杜鹃花,人们叫它映山红,有粉的、白的、黄的、鲜红的、粉红的……我最爱紫红的,盛放时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红色的云霞蒸腾在山林间。老师还让我们围坐在映山红边,教我们唱《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⑦虽然我住在军营中,但也经常几个月见不到爸爸。他出海去了哪里,他在做什么,行前,我们一无所知。爸爸给妈妈写了好多信,字迹娟秀而又挺拔。有一次,我从来信的邮戳上得知爸爸去南海了。从东海到南海,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风云变幻?爸爸是在船舷上,还是在指挥台上?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南海的书籍,把相关信息抄在小本上并背下来。我心想,爸爸从南海回家后,我要跟他卖弄一下这些知识,还要考一考他。将近三个月的翘首等待后,终于,爸爸一身戎装地回到了家里,我神气十足地向爸爸提出问题,他对答如流,他说:“这是我们海军的必修课,不熟悉南海,怎么去保卫南海?”他目光坚定:“南海的蓝有浅蓝、深蓝、墨蓝,有汹涌的蓝、咆哮的蓝、安静的蓝。这浩瀚阔大的蓝,是我们的中国蓝!我们的海军会走向更远的大洋、迎接更大的风浪。”我仿佛看到爸爸屹立在风里浪里,屹立在海疆的最前线。他的望远镜里一定是千帆过尽,鸥鸟翔集,五星红旗一定是在海风中猎猎作响。

    ⑧若干年后,我和妈妈回到了上海。直到爸爸过世后,我和妈妈又回到宁波基地那个我熟悉的军营,山林依旧,涛声依旧,军号依旧。我在大院里寻找着自己的家,远远地看见阳台上爸爸的石榴盆景还在,妈妈哭了,我在心里湿漉漉地喊出一句话:爸爸的军营,我的军营!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3日,有改动)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我”和父亲在军营中发生的故事。

    父亲带领“我”参观军营——①——父亲制止“我”给战士送苹果——②

    (2)、结合语境,按要求作答。

    ①我最爱紫红的,盛放时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红色的云霞蒸腾在山林间。(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从东海到南海,多少惊涛骇浪,多少风云变幻?(赏析加点词语)

    (3)、文中写爸爸给“我”讲《花木兰》的故事,老师教唱《映山红》。这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我在心里湿漉漉地喊出一句话:‘爸爸的军营,我的军营!’”的理解。
  • 7、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

    【注释】①赀(zī):价格。②傅:凭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说:

    ②思而不学则殆           殆:

    ③何子少好读书           好:

    ④以揣摩当世之故         故:

    (2)、请用“/”给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4)、【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读书态度?请简要概括。
  • 8、诗歌鉴赏

    【甲】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乙】

    天净沙·冬

    [元]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 , 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注释】①飞鸿:天空中的鸿雁,②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③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④水滨:靠近水的场所。

    (1)、下列情境在两首小令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乌鸦栖息 B、日落月起 C、烟雾迷蒙 D、号角哀婉
    (2)、古诗词中常常借助意象或意象组合来营造意境,请说说这两首小令中借助意象营造的意境有何异同。
  • 9、整本书阅读

    回忆性散文常蕴含双重视角——用儿童视角追忆童年的生活经历,用成人的视角去思考评判。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①《五猖会》    ②《父亲的病》

  • 10、古诗文名句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江南逢李龟年》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写景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11、七(1)班开展了“朋友一生一起走”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集思广益,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了“寻交友之源”“探交友之道”“晓交友之法”三个环节。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环节一【寻交友之源】

    木(mù)

    本义是树,也是木本植物的通称。

    林(lín)

    双“木”为“林”,指成片的树木或竹子,也用来指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

    又(yòu)

    本义是右手,后来有了“右”字,“又”才表

    示重更、继续的意思。

    友( yǒu)

     

    环节三【晓交友之法】

    古人常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吟、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

    ——朱光潜《谈交友》

    (1)、请仿照示例“林”字,对“友”字做字源解说。

    环节二【探交友之道】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市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2)、从上面两句名言中,你读出了哪些交友之道? 
    (3)、小文活泼开朗却性格急躁,小晴则比较内向文静。你认为他俩适合做朋友吗?请结合上面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1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樯,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姗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横线上写出加点字的拼音。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改为“”。

    ”改为“”。

  • 13、校报《春芽》举办征文活动,围绕“诚信”这一话题给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篇作文,向《春芽》投稿。

    ①这是我应该做的

    ②我按时

    要求:⑴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⑵半命题作文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⑶书写工整,书面整洁。500字左右。

  •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魂牵梦萦母亲泪

    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到清明之际,杏花开时,春夜的长空还飘来缕缕寒意,忆起前不久因病故去的母亲,泪水禁不住盈满眼眶。

    ②母亲的性格是极为坚强的。她命运多舛,一生曾罹患数次劫难,但在许多大灾大难面前,她从未流过泪;在家中劳力极为匮乏之时,父亲因公患病她没有流过泪;后来她患上乳腺肿瘤、脑血栓没有流过泪……然而在维系我成长的路上,母亲却洒下了一次次令我难以忘怀的充满辛酸、充满希冀、充满幸福的泪水。

    ③出生于旧中国的母亲,在社会的风风雨雨中,饱受了没有文化的苦楚,因此将希望寄托于后代。等我到了学龄期后,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我送进村小读书。那时我也很争气,常捧回满分的试卷给母亲看,我的出息让母亲感到欣慰。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初级中学,百年老屋沸腾了!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在母亲的精心筹划下,我们这个一向日子窘迫的大家庭,呈上了那个年代精美的农家宴。平日几乎不喝酒的母亲,兴奋地拧开酒瓶,喝了足有两大杯。母亲喝醉了,含泪叮嘱我,孩子,记住,人这辈子,唯有读书才会改变命运。

    ④20世纪60年代末,父亲因公患病,母亲独自支撑起维持一个大家庭生存的重任。我也及早地成熟起来,除了做一些家务活儿外,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业中。由于学业出色,我提前参加了省重点高中的选拔考试,虽然录取人数极为有限,我的成绩还是远远超过了录取线。但意外的是,在体检时造成了重大误检,结果当年与名校擦肩而过。更令人痛心的是,学校取消了我当年继续参加中考的资格,在那些彷徨迷茫的日子里,又有谁懂得绝望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这期间的母亲,心事重重,精神上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作为一介平民的母亲,不知该怎样让她的儿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她的眼里蓄满了泪水……幸运的是,母亲的真诚感动了学校领导,我终于赢得了复读的机会。经过一年复读,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百年老屋再次沸腾了!临近入学的日子,母亲说,我就像老屋前的老杏树,在这里发芽,开花;像屋檐下的小燕子,从这里出巢,起飞。开学那天,母亲送我走出了小胡同,在我即将转身离去的一刹那间,我又一次看到了母亲满眼的泪光——那是幸福激动的、美好希冀的泪水!

    ⑤后来,经过不懈努力,我考入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年近五旬的母亲脸上露出开心的笑。

    ⑥母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她常常叮嘱我,做人一定要正直善良,不要沾他人的光,吃亏是福,工作时一定要尽心,要对得起国家的培养。母亲的教诲就是我人生的航标。数年前,我因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突出,晋升为高级教师,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她激动地说:“孩子,你的努力,你的成绩,我都看到了,即使我不在了,心里也知足了!”母亲说着说着流下了热泪,这是“母以子荣”的自豪的泪水!

    ⑦任何生命都是脆弱的。今年早春的一个夜晚,患脑血栓长达16年的母亲因身体器官衰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个夜晚,我紧紧攥着母亲的手,看着母亲的呼吸渐渐地微弱下来……母亲撒手尘寰的那一瞬间,我又一次看到她的眼眶溢出了泪水——这是母亲与我们诀别时无奈的、怅惘的泪水!

    ⑧母亲是天底下最普通的妇女之一,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恩德,她的辛酸泪、幸福泪,都将如大江大河,日月经天,在我心海深处徜徉。百年老屋前高洁的杏花,依然绚丽地绽放,轻柔地飘落,然后将果实缀满枝头。

    (作者:许培良。选文有删改)

    (1)、文章围绕“母亲泪”写了哪几件事?请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我”考入初级中学,母亲喝醉,流下高兴的泪→①→“我”考入重点高中,母亲送“我”,流下希冀的泪→②→母亲撒手人寰,流下无奈的、怅惘的泪

    (2)、朗读第③段中的画线句,你会重读哪些词语(最少两个词语)?说说你的理由。

    【小贴士】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3)、从全文看,“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1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是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儿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儿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痰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王旁青头戋(兼)五一”地背诵,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这部剧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只是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是否活得高兴。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②

    (2)、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5)、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 16、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选自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有删改)

    【注释】①公:指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②显:显扬。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B、“贤哉,回也”中的“贤”是“高尚、贤德”的意思,这里是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品质。 C、“乐亦在其中矣”中的“乐”指乐趣、快乐,说明孔子认为贪图享乐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D、“已欲任天下之重”中的“之”是助词,作“的”讲,与“下车引之”中的“之”用法不一样。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怎样理解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两个文段都提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但其阐释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甲】文段中的“仁”强调面对富贵时的态度是① , 【乙】文段中的“仁”强调济世的情怀是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17、诗歌鉴赏;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柳花:这里指柳絮。

    (1)、这首诗紧扣初夏的景物 , 描写生活风情,诗趣盎然。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 18、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小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这段文字选自《猫·狗·鼠》。《猫·狗·鼠》选自《》。是(作者)描写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2)、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9、默写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2)、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一句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时令,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4)、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6)、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向上力量的句子是:
  • 20、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这次活动中,班级做了一次调查,见下表:

    问题阶段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一天见不到妈妈会想她

    24人

    10人

    愿意陪妈妈一起逛街

    28人

    12人

    妈妈累时为她揉腿捏肩

    25人

    8人

    受妈妈批评时会顶嘴

    3人

    20人

    妈妈没按时做饭会发脾气

    5人

    21人

    从上述表格变化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2)、请你根据李睿娜同学搜集到的如下材料所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把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材料一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梁晓声《母亲》)

    材料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刘和刚《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母爱是;母爱是

    (3)、曹琴准备周末参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志愿者行动。假如你是曹琴同学,请根据语境完成以下对话。

    曹琴:妈妈,我准备参加“创园”志愿者活动。

    妈妈:不行。“创园”是政府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你们学生就没有必要参与这些事了。

    曹琴:

    妈妈:嗯,说得有道理。可是你参加活动,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啊。

    曹琴:不会的,我们是周末活动,况且我会在活动前完成学习任务的。

    妈妈:看来,你真的长大了,我同意了。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