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理解

    爸爸背我蹚过那条河

    昨晚,村子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每一次雷声响起都使我心惊胆战。

    第二天天刚放亮,父母就下地看庄稼去了,雨似乎也小了一些,村里人三三两两地在田间忙碌。早饭后,我不顾父母要我在家学习的劝慰,直嚷嚷着要去上学。爸爸没有办法,又穿上雨衣和水鞋,把我背在背上,在妈妈的千叮咛万嘱咐中上路了。

    学校离我家很远,并且去学校还要过一条小河。我伏在爸爸的背上,随着他摇晃的身体渐渐地进入了梦乡,梦里依稀看到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欢快的身影……

    猛地,爸爸一个趔趄惊醒了我,我发现他的头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粒 , 衣裤上沾满了黄褐色的泥水我突然有些后悔了,自责渐渐涌上心头。

    雨依然在下,低洼的路面已满是积水,爸爸用一截竹竿探着沿途水的深浅,然后再吃力地一步一步地过去。那一刻,我看到爸爸的艰难,眼眶情不自禁地湿润起来。

    终于,我们来到了离学校不远的小河旁。爸爸停下了脚步。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小河水满了,那座通往对岸的石板桥已在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后悔极了,内疚极了,对爸爸说:“我们回去吧。”爸爸说:“我们再找找。”

    爸爸又上路了、往小河的上游方向走,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不知道又走了多少路,翻了几座山……在一个高坡处,爸爸停下了脚步。“娃,我们就从这儿蹚过去。”爸爸的语气坚定而沉着。我看了看爸爸要走的路,那是怎样的路啊,那其实就是小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

    我____,爸爸没有觉察,也没有说什么,果断地将竹竿探到水底,水深及膝。

    我的泪水又流了出来,后悔、内疚深深地攫住我,撕扯着我的私心和任性,爸爸终于走过去了,站在对岸的山腰上,露出了他特有的微笑。

    走到学校里,爸爸、老师和我都惊呆了,这天去上学的,竟然只有我一个。老师郑重地走上讲台,教授了当天应学习的课程。爸爸坐在教室的后面,甜甜地笑着……(有删改)

    (1)、填在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号啕大哭 B、热泪盈眶 C、悲喜交加 D、暴跳如雷
    (2)、读短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①爸爸送“我”上学经历了重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用竹竿探路→

    ②爸爸送“我”上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后悔→

    (3)、我从第4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加点部分可体会出
    (4)、用波浪线画出短文中一处描写环境的语句。它对刻画人物起到的作用是
    (5)、“我的泪水又流了出来,后悔、内疚深深地捏住我,撕扯着我的私心和任性”,“我”后悔和内疚的原因是
  • 2、阅读理解

    石枕

    喊笛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奈伤势不轻,拔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一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你的腿已经废了。”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峃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爷爷就无能为力了。”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

    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到乱石滩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还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游的。你到下游去找吧。”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条石,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为什么?”“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吗?还要那块条石干吗?”“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冲得不见了呢?”“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处,你在河滩上怎么能找到呢?”(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把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每框不超过6个字)
    →爷爷出主意→
    (2)、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    )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的。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3)、小说把爷爷将条石扔到了河心深处的情节放在结尾处,原因有(   )。(多选)
    A、小说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B、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一波三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 D、是条石让孙子受伤的,爷爷生气就把条石扔了。
    (4)、事后怕提起让孙子伤心,所以三年后才说:处爷爷说的话,联系小说的情节,试着写出小映当时的心理活动。
  • 3、“双十一”马上要到了,各大商场和网店又会搞很多的促销活动。每年这时候,文文妈妈总会大包小包地买很多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文文觉得这样消费太不理性。
    (1)、下面是文文和妈妈的对话,请你帮文文想想如何和妈妈交流,才能让妈妈支持她的观点。

    文文:

    妈妈:东西比平时便宜不少呢,这才是省钱。

    文文:

    妈妈:东西囤着,随时都能用,省得再买。

    文文:

    (2)、请你结合文文的观点,为“双十一”写一句宣传语。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让我们从不改的乡音中体会到诗人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可等诗人两鬓斑白回家乡时,儿童都不认识他,这便是“”。
    (2)、成长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同样带给我们感动。读了《童年》,我认识了的阿廖沙;读了《小英雄雨来》,我喜欢上了(填人物名称);读了《》,我最喜欢里面的人物 , 因为
  • 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关爱如同冬日的一轮暖阳,使身处寒冷的人感到温暖;关爱如同 ,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关爱如同。(续写句子)
    (2)、亮亮想要说服妈妈支持他周末和同学们一起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请你帮他把理由写完整。

    妈妈,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可以教会我 , 最重要的是能够教会我 ,同时,我一定会合理安排时间,。您就让我去吧!

    (3)、把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运用省略号体现出主人公在看电视和写作业之间难以抉择时纠结的心理活动。

    精彩的动画片就要开始了。

  •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桥》的结尾揭示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笔墨虽少,却带给读者极大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动 B、《金色的鱼钩》中的“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C、《穷人》是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作品,赞扬了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 D、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典型的环境、完整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 7、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世界第一高桥是中国的北盘江大桥。这座桥连接着云南和贵州,站在山上看桥,大桥不是架在山顶上的,是架在天边的。桥上的车不是开过去的,就像长超膀飞过去一样。一桥飞架,带来的,远不止是跨越山谷。____,____,____,____。

    ①变得融通世界            ②它能让一个沉寂的村庄 

    ③它能让一个封闭的山区    ④变得游人如织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 8、读下面的这段话、联系课文内容,加点字表达的意思依次是(   )。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 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 , 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A、思考 解释 安慰 认同 B、解释 安慰 认同 思考 C、认同 思考 解释 安慰 D、思考 认同 解释 安慰
  •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鸟儿安置了新巢、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B、我捧住那挺圆实的脸蛋说:“小家伙,你狡猾得很哟” C、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D、几十年来,他总是这样无冬无夏地忙碌着,从没有抱怨过一句
  • 10、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笑 静 叮 B、扶 嘴  C、缩 曲  D、 部 
  • 11、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小说大多是虚构的,但里面很多人物形象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在山洪páo xiào____而来时,村民们 jīng huōng____失措,而老支书则用 shā yǎ____的声音喊道:“dǎng yuán____排在后边。”桑娜从不 bào yuàn____zāo gāo____的生活,____自己受苦,____要收养西蒙的孩子。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用弯针钓鱼让战士们喝上鱼汤、自己却没吃过一点儿鱼,饿得奄奄一息,最后牺牲了。

    (1)、根据拼音和语境在横线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奄奄一息

    (3)、填入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所以…… B、宁可……也…… C、不但……而且……
  • 12、 写作

    雾霾、沙尘暴、酸雨……这些词语过去还都是新鲜词,现在却成了老百姓在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请你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以自述的形式写一篇作文,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要求:语句通顺,想象合理,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50字。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诗中“秋”

    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____。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____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邻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股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张藉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

    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理解古诗?请列举几个。
    (2)、运用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你对《逢入京使》意思和情感的理解。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你体会到读诗的哪些“妙处”?写出两点。
    (4)、文中多处用到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在横线中填上对应的序号。

    ①表示引语;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④表示否定和讽刺; ⑤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5)、判断。

    ①《子夜吴歌·秋歌》的作者是王维。

    ②短文中小作者说自己不喜欢菊花,这就是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6)、把带横线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 14、课外阅读。

    大地母亲的眼泪

    亚马孙河曾是一条绿色的河, 因为这里有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守护着它;亚马孙河流域曾是动植物的王国,因为这里有绵延不尽的绿色。

    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东西长3400千米,南北宽2000千米,覆盖着地球上7%的大地,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这片广袤的森林中蕴藏着世界上最宝贵、最稀缺的热带雨林资源,其中阔叶林占全球的56%,森林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这里约有3000万个生物物种,是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难怪有人称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为“地球之肺”。它的确像大地母亲的一片肺叶,呵护着大地母亲的健康与安全。

    然而,现在,亚马孙河河畔昔日旖旎的自然风光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地母亲的肺叶正在遭受侵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在亚马孙河地区毁林伐木,卖木材赚钱,同时发展养牛业,使牧场自南向北不断扩张。到80年代,亚马孙河地区每年砍伐的森林为200万至300万公顷。据估计,近十年的时间亚马孙河地区的木材产量增加了34倍,其代价就是热带雨林的锐减。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哥伦比亚32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毁于一旦。进入90年代, 毁林的风潮又开始从边缘地带逐渐深入。目前,巴西大西洋沿岸一带的森林面积,仅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代的2%。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毁坏雨林,大地母亲的肺叶上已经千疮百孔。

    如果人们继续挥舞着手中的斧头砍伐森林,执迷不悟地残害大地母亲,那么,人类必将踏上漫漫的赎罪之路。大地母亲流下的苦涩的泪水,是在警示人们:自然对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在她的庇护下才能生存。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她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却不是永远的乐园。

    (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
    A、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是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 B、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毁坏雨林,大地母亲的肺叶上已经千疮百孔。 C、自然对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在她的庇护下才能生存。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填空。

    “大地母亲的肺叶”是指

    “遭受侵害”主要是指

    (3)、造成“大地母亲的肺叶”千疮百孔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
    (4)、下面的句子分别与本单元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的哪一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请写出来。

    ①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

    ②她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却不是永远的乐园。

  • 15、 诗词曲鉴赏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中的“楼兰”指的是(   )
    A、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B、唐朝时的一个楼台。 C、一个人名。 D、一个地名。
    (2)、请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3)、找出古代出征敲击钲、鼓的句子:
    (4)、这首诗第一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正值盛夏,为什么还会有雪有寒?
    (5)、你还知道李白其他的诗吗?把它们写下来吧。
  • 16、生活中,如果大家意见分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尊重不同意见,不断章取义。 B、声音要大,气势上要压倒别人。 C、要以理服人,积极沟通。 D、态度要平和,学会换位思考。
  • 17、下面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哪一项?(    )

    水资源是十分宝贵的,如果不注重保护,认为它会取之不绝,用之不完,那就大错特错了。江、河、湖、海,也会有干涸的一天,到那时,我们去哪里找水喝?那时候,我们最后能饮用的水,只能是自己的眼泪了。期望大家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资源,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滴水,不浪费水、不污染水。

    A、水资源是十分宝贵的。 B、不保护水,最后只能饮用自己的眼泪。 C、水取之不绝,用之不完。 D、珍惜来之不易的水资源。
  • 18、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最适合的位置是(    )

    一些清雅之士甚至隐居于此,与九日山为伴。

    ①九日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丰州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②该山历史悠久。③从唐代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在此地流连忘返。④这些历朝历代的故事印证了九日山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 19、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华的握笔姿势不对,老师三番五次矫正都不管用。 B、你起床或者不起,时间就在那里走着,不紧不慢 C、我爱你黄河,你的浩瀚与日月同辉 , 在我心中激荡。 D、游西湖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依然风雨同舟
  • 20、“对仗”是古诗中常见的形式,是指两句古诗相同位置上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对。以下运用对仗的诗句有(    )多项选择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