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金秋季节,学校开展“九·三阅兵”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阅兵活动按照阅兵式、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时长约70分钟。分列式环节按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

    材料二

    此次阅兵的关键词是“智能化、体系化、无人装备”。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按作战模块编组,展示体系作战能力。无人智能、反无人及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的遴选,展示了我军新域新质战力。

    材料三

    徒步方队体现“一老一新”:“一老”指抗战老部队,受阅人员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抽组;“一新”指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包括“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

    材料四

    与2015年、2019年相比,此次阅兵的关键词不再是“新型号清单”,而是“作战体系证明”。筹划与训练环节引入北斗定位、智能评估与仿真推演,使阅兵从“齐步换装”转向“联训联考”,把看得见的整齐队列转化为看不见的作战要素耦合。

    ——摘自《解放军报》评论

    材料五

    网友评论1:“看着国产新型武器装备,为国家科技进步感到自豪!”

    网友评论2:“抗战老兵敬礼的瞬间,我泪目了。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和平。”

    网友评论3:“阅兵展示的是国威、军威,更是和平的力量。”

    (1)、根据材料四,此次阅兵与2015年和2019年阅兵相比,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哪一方面?(    )
    A、从展示新型武器装备清单转向证明作战体系能力 B、首次使用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并增加无人装备 C、阅兵时长缩短至70分钟以内 D、徒步方队规模扩大以突出“一老一新”特点
    (2)、阅读材料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阅兵式的两个步骤。
    (3)、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此次九三阅兵主要展示了人民军队哪些方面的新发展?(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4)、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可以通过哪些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回答。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意

    胡竹峰

    ①秋,一天天深了,天空渐渐变得清澈、深邃。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

    ②秋天有光,东边的山越来越蓝,西天常常披上各色霞帔,人被一泓秋光包裹着。古人早发现了秋光,在诗词里一次次抒写:“高梧叶下秋光晚”“小院秋光浓欲滴”“露洗秋光透”“极目秋光夕照开”“银烛秋光冷画屏”“当檐飒飒生秋光”……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如无舵之舟,越漂越远,漂到秋意的深处。

    ③秋意,在古城里。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陈旧了,衬着粉饼般色调的外墙,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触摸市井生活,就能感受到秋意。

    ④秋意,还在山野中。

    ⑤石榴挂色,梨已青黄,紫色的葡萄一串串饱满熟透了,青枣越来越大,开始泛红,柿子渐次发黄变软,还有白海棠、木瓜、香橼,累累如浓荫匝地。后山的栗子树枝繁叶茂,撑开了肥大的斗篷,露出深红的皮壳,惹得顽童眼馋。

    ⑥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宝剑,萧萧挺立。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树叶不知不觉飘落,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人走上去,恍若触动了地气。诗里说,“南中地气媛,初冬未重衣”,这是地气不同。燕赵北国的地气似乎更厚重,白桦林与枫树林里,有慷慨悲歌。登高怀古,能望见连绵的山脉在秋光下巍然,像一卷卷竹帛史书。

    ⑦有一年沿河游荡,秋意甚美,从人家屋旁摘下芭蕉叶,在飞花的香蒲中闲卧。两岸水草茵茵,翠鸟和白鹭在其间出没。天高而云稀,太阳挂在半空,风吹树枝,秋叶斜斜地荡漾。泠泠水响包裹住人,朦胧间依稀传来湿漉漉的耳语。醒来时,渐近黄昏。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

    ⑧夜里借宿在一户农宅,以门板竹床搭一通铺,躺在上面闲话。夜深了,窗口夜色清润,忍不住开门走出庭院,仰望银河,静听虫声,大山深处的秋意和夜色渐渐将我融化了。野地成了虫子的世界,鸣声清远凄迷。

    ⑨树影、人影,还有房屋的倒影,恍惚在白花花的月色下。秋意无边,田野像在澄澈的水里。远处人家如烟如雾,窗口泻出的灯光,若有若无地在月色中泛起。兴所至,心所往,真想驾一叶飞舟扶摇直上,邀明月秋风,饮酒怀古叙旧。

    ⑩几个人与秋意、夜色一起游荡在长林丰草之间。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这是秋夜的凛冽。明月高悬,秋风与虫鸣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⑪那夜秋意萧索,然萧索中分明有矜重,有肃穆,有不动声色的沉潜,安定稳重,承载万物。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有删改)

    (1)、把握关键语句,梳理文章脉络,完成下图填空。

    (2)、散文的美也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比如选择巧妙贴切、富有意蕴的词语,运用匀称整齐或错落有致的句子,或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遣词造句的妙处。

    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

    (3)、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才能更加动人。请参照示例,对下面文本中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设计的理由。(提示:可以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考虑,最少设计两处)

    【示例】句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朗读设计及理由:整体语速要舒缓,读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特别”和“小摇篮”重音强调突出;后者减慢语速,读出温柔慈爱的感觉。“可爱”语气亲切活泼,“好像”后面可稍作停顿,突出济南在冬天里舒适温暖的感觉,语气轻柔,语调上扬。

    句子: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朗读设计及理由:

    (4)、与《天净沙·秋思》中“悲秋”的基调不同,本文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深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更认同哪种对秋的解读,并简要说明理由。
  • 3、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通过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描绘了属于他独特的多彩人生四季。阅读题目,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根据图片和提示,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出相应的人物名字。

    温馨提示

    人名

    保姆,一字不识

    日本人,鲁迅的解剖学老师

    鲁迅的朋友,也曾经留学日本

    (2)、假如鲁迅先生及《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有机会来到现代,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打算与朋友一起去天安门广场看阅兵式。你觉得鲁迅先生最有可能与谁同行?请你从以上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位,并结合名著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 4、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的季节,在不同的文人骚客眼中也是各着色彩。四季美景一经诗人的浸润便有了情思。请你阅读并完善下列表格。

    情感种类

    古诗名句

    借助意象

    表达技巧

    季节

    思念亲友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明月

    以景衬情

    秋季

    羁旅愁思

    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

    秋季

    ③“。”(王湾《次北固山下》)

    大雁

    虚实结合

    初春

    豁达心胸

    ④“ ,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日月

    奇特想象

    秋季

    身世之悲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落花

    即事写情

    春季

    ⑥“ ,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暮春

  • 5、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我们身边广泛应用。小语回顾所学,感悟颇深。下面是她在DeepSeek里输入几个词语后生成的一段话,请你按要求加以完善。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四季之声,皆在文中。春回大地,百花竞开,春的朗润里酝niàng____着花香,人们花枝招展地迎接暖阳到来;蝉声阵阵,夏雨热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听!黄____的灯火下,雨声应____着风的节奏;金风飒飒,风中有黄昏时“断肠人”的秋思:岁暮天寒,可爱的水藻把终年zhù____蓄的绿色全奉献给了温情的济南。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美不胜收的风光,传染着生生不息的正能量,还让我们感悟到世间温暖。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酝niàng  黄 应 zhù

    (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花枝招展 B、争先恐后 C、美不胜收 D、生生不息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6、 九月,真好!春去秋来,没有夏的酷暑,没有冬的严寒。九月,真好!小学毕业时的骊歌还回荡在流转的时光里,初中的生活已泛着迷人的光彩,总有一些故事不断地重复上演,也总有一些情景不再重来,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也已在等待。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景、那些情怀,都在九月里回放闪现……

    请以“九月,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不得写诗歌,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 7、 古文阅读。

    《世说新语》片段阅读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 , 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张吴兴年八岁,齿亏,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洞)?“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 , 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 , 焉别颜回?

    徐孺子年九岁,月下 ,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①令方:使其成方形。②将:带、领。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④坐:座位。⑤尼父:指孔子。句子中的“颜回”是孔子学生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故   
    月下戏       

    (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氏之庐也。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3)、选文中三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 8、 古诗阅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 , 安史之乱,次年长安被攻陷。此诗是平叛中的一个重阳节写的。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1)、诗歌中的“菊花”和《秋天的怀念》中最后一段的“菊花”所表达的感情是否一样? 请结合下列《秋天的怀念》中的文字和本首诗歌中的诗句作出分析。

    《秋天的怀念》的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你对景物的情感象征有什么发现?
  • 9、 现代文阅读

    (二)冬日絮语 冯骥才

    ①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②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③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④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⑤【A】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⑥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它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⑦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⑧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B】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⑨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于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⑩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了一句话: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⑪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⑫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1)、第(3)段通过对冬日阳光的描写,表现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两个句子中选一句做赏析。
    (3)、文章第(10)段写“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有何用意?
    (4)、文末“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
  • 10、 现代文阅读

    (一)爸爸的鸽子

    林清玄

    ①我回到老家,在起居室我到一个被尘封的箱子 , 里面有许多爸      爸赛鸽的奖牌,看着这些奖,我想起从前和爸爸一起放鸽子的时光。 

    【旁批一】尘封的箱子引发生封的记忆……

    ②爸爸迷上赛鸽后,与朋友组成“鸽友会”,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举行鸽子的飞行比赛。鸽友们每次赛鸽,交少许的钱给鸽会,由鸽会统一载到远地施放,依照飞回来的名次发给奖金和奖牌。

    ③每次赛鸽的日子,我们就会全家总动员,如临大敌。年纪小的孩子站成一排,趴在顶楼的围墙上,把视线凝聚在远方的天空。爸爸看见我们的样子,都会大笑:“憨囡仔,这次听说载到野柳去放, 至少也要两小时以后才会到呀!”

    ④我们一动也不动的看着远方的天空,天空开阔而广大,群山一层一层好像没有尽头,白云一团团浮在山头上。然后我会失神的想:鸽子有什么超能力呢?它可以不食不饮,飞过高山和田地,准确地回家,是什么带领着鸽子回家呢?是风?是云?还是太阳呢?有许多小鸽子从未出过远门,怎么可以第一次就认路回家呢?

    【旁批二】童年总充满疑问,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

    ⑤每次我的心神游到天空的时候,突然会看见远方浮起小小的黑点, 我们就会大叫:“爸,粉鸟回来了!”爸爸抬头一看,说:“这一次,  可能是喔!”然后开始给我们分派任务,叫哥哥穿好鞋子在门口等着,  叫我抓了鸽子从楼上冲下去交给哥哥。

    ⑥鸽子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快速的往眼前移动,一眨眼,就飞到我们头顶,眼尖的弟弟大叫:“那只是阿里,那只是阿国仔!”果然是脖子滚了黑毛的阿里,还有叫声最响的阿国仔!阿里和阿国毫不迟疑的,以一种优美无比的姿势凌空而降,落在平时降落的木板平台,一 , 就进了鸽舍。

    【旁批三】“窜”字真妙,鸽子迅捷的身影跃然纸上!

    ⑦爸爸迅即将它们装进小笼子,拍我的头说:“紧!”我提着鸽笼,吸一口气,一气狂奔到楼下交给哥哥,哥哥就像箭一样的往鸽会射去!我跟在后面跑,一边叫着:“哥!加油!紧啦!紧啦!”

    【旁批四】

    ⑧从小就很会赛跑的哥哥,果然是最先到达的,鸽会的阿伯把阿里和阿国的脚环拿下,打进鸽钟,钟上显示出飞回来的名次和时间,阿伯 笑着对哥哥说:“阿河!你爸爸这次赚到了,可能有八千元的奖金。”  我和哥哥双手高举,在鸽会前又叫又跳的,提着阿里阿国回家,跑的 速度与去鸽会一样快,把得奖的消息告诉爸爸,爸爸很高兴的摸我们 的头,然后充满感情的看着他的鸽子,他看鸽子的眼光那种欣赏和慈 爱,有时比看我们还温柔。

    ⑨爸爸每次赢了赛鸽,就会带我们去大吃一顿,平时反对赛鸽的妈妈,   也会热烈的和我们讨论鸽子的事,一家人那么温馨热烈的气氛就好像是过年一样。

    【旁批五】多么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⑩爸爸过世以后,妈妈决定把鸽子放生,可是不管怎么放,它们总是飞回来,经过好几年,还常有鸽子回来。如今,鸽子飞远了,爸爸也不在了,只留下这些奖牌记忆了一些欢乐的时光。

    ⑪我仿佛看见童年的我趴在围墙上想着:是什么带领鸽子回家呢?是    风?是云?还是太阳呢? 

    【旁批六】文中两次写到同样的问题, 各自有什么作用呢?

    (选自《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删改)  

    (1)、打开记忆之前,你能找到哪些令作者难忘的记忆片段?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述。
    (2)、小温在阅读时,做了朗读卡,请你也在【旁批四】处作朗读设计。
    小温:一家人那么温馨热烈的气氛就好像是过年一样。
    朗读设计:朗读时,“那么”和“过年”可以重读,读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感觉;同时,可以用舒缓愉悦的语气朗读,表现出作者陶醉于温馨的回忆之中。
    【旁批四】
    我跟在后面跑,一边叫着:“哥!加油!紧啦!紧啦!朗读设计:                                                                         
    (提示:可以停连、语气的角度设计。
    (3)、小温在【旁批六】提出的疑问,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 11、下图分别为“朋”字和“友”字的甲骨文。“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请根据“朋”和“友”字形来解读“朋友”的内涵。
  • 12、名著阅读。
    (1)、下列图片是学生根据《朝花夕拾》内容所画,请把相关篇目写下来。

    (2)、 现代作家钟敬文这样评价《朝花夕拾》:“在这些散文里,能够明显看到他清醒的理智,感觉到战斗的光芒。”请在以上图片中任选一篇,结合内容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 13、古诗文默写。
    (1)、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观沧海》一诗中,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变迁,新旧更替的诗句
    (4)、子曰:君子  ,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5)、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诗人听到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醒思乡之情的句子:
    (7)、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 14、 根据拼音写汉字。

    打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踏上美不胜收的阅读之旅。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与轻风流水应____hè着;可爱的水藻把终年____zhù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一家人解决散步时的分歧,____zhāng显中华民族遵老爱幼的美德;瘫痪的史铁生和母亲jué____别,在秋天鼓起“好好儿活”的勇气……

    (1)、看短文中拼音写词语
    (2)、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俄而雪  
    ②未柳絮因风起   
    ③与儿女讲论文义  
    ④撒盐空中差可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引领我靠近你/给我重生的勇气……(选自《夜空中最亮的星》,有删改)

    “引领”一词的意思是引导、带领。请以“        引领我前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补充合适的内容,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低于65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16、名著阅读, 完成小题。
    (1)、走近作品,补全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书名

    ①《

    作者

    作品类型

    纪实作品

    作品简介

    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③

    (2)、深入文段,品评人物。

    人物1:

    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人物2: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①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两位人物的姓名。

    人物1: 

    人物2: 

    ②从以上人物中选一位,请结合具体情节 , 谈谈这一人物让你收获了怎样的成长力量。

  • 17、阅读《老程的打更声》, 完成小题。

    老程的打更声

    ①老程头戴灰色毡帽,身着印有“更”字的红外套,提着铜锣,亮起嗓音唱:清早起,长精神,要到汴河借街来打更……他每唱两句,就用梆子敲三下锣,一顿敲打和高唱后,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②早听说老程在汴河街打更,以为不过是景区营销的把戏。这次亲眼见他敲锣打更,我面带坏笑,问老程白天为何打更。他停住唱腔,瞪着眼睛, “安全巡检侍卫”的三角彩旗摆动,旗角就对着我。

    ③他捋了一把浓密的八字胡,指着岳阳楼的方向说,那是鲁肃的阅兵楼,现在湖里没了操练的水兵,楼仍在那里。我脑子一下短了路,想不明白打更与岳阳楼有什么关联。老程没多讲,转身继续往前去, “咣咣咣”三声锣,用花鼓戏调唱: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咣咣咣”,又三声锣,再唱: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④暖暖的阳光下,汴河街烟火气十足,冒着热气的小吃店面一字排开。人群熙攘,欢声:淿沸,汴河街变成了一条河。老程不怕人多,锣声一响,梆子一敲,人们闪开一条道,纷纷伫立衙道两旁,打量这个一边敲锣一边唱戏的更夫。汴河街氤氲的烟火气好像被老程搅得升腾起来,欢笑声,谈论声,一串串挂在古色古香的檐角上。

    ⑤我跟着老程穿行汴河街,鼻腔塞满各种小吃的香味,耳里充盈花鼓戏的腔调。我似乎慢慢品出他白天打更也有一种味道,汴河街这条闻名一方的美食街,以老程的更声和唱腔为佐料,色香味俱全。可如此罕见的打更法,难道仅仅是为汴河街添点佐料。

    ⑥我们左拐右拐,一座老戏台突现眼前,匾上“岳舞台”三个金黄的字闪着光芒。空荡的戏台上,忽然吹来一股湖风,一场悲欢离合仿佛就要上演。老程深情地望了一眼岳舞台,刹住唱腔,坐在台下的条凳上休憩,面对我这个对他颇有微词的人,目光炯炯。我对他温和一笑,摆出洗耳恭听的样子。他并没直接回答打更的事,而是给我讲古人如何掌握时间。目测太阳、公鸡打鸣、滴漏沙漏、更夫打更,都是最原始的手法,钟表出现后,它们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他话锋一转,说在这条古街上打更的意义在于唤醒历史中的记忆。

    ⑦我猛地一震。原来他不是简单的更夫,也不是简单的唱花鼓戏的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⑧他指着岳舞台,向我普及巴陵戏的相关知识。巴陵戏是国家级非遗,流行于湖南岳阳、益阳、常德、湘西等地,历史悠久。抗战时期,巴陵戏艺人竖起“岳舞台”大旗,成立抗敌宣传队登台义演,令岳舞台声名大噪。这里承载了多少记忆呀?伴着舞台上的吹拉弹唱,一段段历史风云在这上演。老程的打更声和唱腔,赋予这些记忆鲜活的生命力。

    ⑨老程出生在洞庭湖边的一个小渔村,当过民办教师,做过木工,唱过花鼓戏,开过工艺店。3年前.年近古稀的他来汴河街打更。刚来时,他坚守传统意义上的打更,夜巡发现电线短路,火花四溅。他及时处置,避免了一场火灾。防火对这条木质结构的古街意义重大, “小心火烛”的吆喝声让人们时常绷紧防火的弦。这让他的思路打开:打更不仅限于独自守夜,也要能警醒更多的人。怎么做?自己不是有响亮的嗓音吗?他的奇想就像一粒种子,在洞庭湖东西南北风的吹拂下,一点点生根发芽。

    ⑩老程说得起劲,摆起架势,唱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唱罢,他笔挺地站在我跟前,一副庄重的神情,说要把《岳阳楼记》用花鼓戏的腔调唱出,边唱边打更。我吃惊地看着他。这个大胆的设想,无疑将为这一楼一街一湖一岛的记忆增添新的色彩。若是范公得知,怕是也要拍案点赞。

    ⑪人生在世几多好,莫让年华付水流……老程又“咣咣咣”敲起锣。这苍劲的声音,穿越古街的烟火,烙印在悠远的时光上。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开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突出了老程精神矍铄、爱岗敬业的特点。 B、第9段插叙了老程的故事,丰富了文章情节,突出了人物形象。 C、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情节富有变化,增强了文章吸引力。 D、文章以第一视角叙事,增强了真实性,也限制了对人物的全面刻画。
    (2)、随着与老程的相处,“我”对老程情感态度发生了多次变化,请根据文章将下列图表补充完整。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他的奇想就像一粒种子,在洞庭湖东西南北风的吹拂下,一点点生根发芽。

    (4)、白天打更,独特而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分析老程打更声里的韵味。
  • 18、在“我与文化遗产”活动中,同学们整理了以下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两处碑林南北向望,同级而称。桂海碑林收藏的摩崖石刻是研究岭南乃至我国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及民族史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我国书法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桂林石刻素有被赞以“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的美誉。

    ②桂林石刻兴于唐,盛干宋,不少在桂林留足的官员及文人雅士都在此留下了他们珍贵的墨宝。唐代以后,朝廷对南方的治理逐渐重视,前来任职的官吏与经商的商人也随之增多,南北方的交流日益频繁,桂林秀丽的自然风光也得到了有效的宣传,引人向往。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的《卧游访碑记》对桂林特别称赞道:“诸山无一处无摩崖。唐宋刻石,莫多于此。”在桂林有两块反映宋代中央政府与广西地方少数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碑刻,一块叫做《大宋平蛮碑》,刻于铁封山西面;另一块叫《平蛮三将题名》,就在龙隐岩内。

    (节选自《中国书画》戴柯)

    【材料二】

    ①风雨侵蚀,岁月变迁。石刻保护迫在眉睫,任重道远。我市依托桂海碑林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多年来通过开凿排水引流槽、制作碑檐、建护碑亭、涂刷清漆、清理表面沉积物、清洗漆膜覆盖、保护性填色等对石刻本体进行有效物理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从2004年开始,作为广西唯一的石刻专题博物馆,桂海碑林博物馆还开启了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对桂林石刻进行数据采集,这项繁重浩大的工程一直持续了将近20年。石刻数据库的建立和数字化展示,对当下的石刻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桂林石刻主要分布在桂林市中心及周围的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龙隐岩、龙隐洞、普陀山、隐山、西山、南溪山、虞山、铁封山等30多处名山洞府,方圜数十平方公里,使得展陈和观赏变得颇为艰难。目前,博物馆对摩崖石刻的采集数据工作已经完成了98%以上。在此基础上,接下来将计划建立整个广西的石刻数据库平台,让陈列在八桂大地上的石刻遗产生动地展现在每一位踏入博物馆的观众眼前。

    (桂林日报2024年3月5日第004版《桂海碑林:千年辉煌石上看》记者韦莎妮娜)

    【材料三】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形式的传播过程中,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青少年或大学生的关注较少,多数人说不上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对此现象我们进行了市场调研,其中调查围绕18-25岁的100名年轻人展开。大多数年轻人更喜欢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例如网络、小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大多数年轻人更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电影形式来获得更好的学习和观看体验。以微电影或者纪录片的形式所纪录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的用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并且更能被年轻群体所接受,因此在数字化传播形式上,选择微电影或纪录片的传播方式更适合非遗的实际需求或应用。

    (1)、下列是小桂同学对三则材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桂海碑林收藏的摩崖石刻是研究岭南乃至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据。 B、材料二桂林的摩崖石刻多因贬官降职和流放的文人雅士到了此地有感创作。 C、材料二桂林石刻分布范围广,主要在桂林市中心及周围的30多处名山洞府。 D、材料三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创新身边的优秀文化遗产。
    (2)、小林同学对材料进行了梳理分析,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材料一多处引用资料、数据展现了桂林碑刻盛况,语言生动凝练,客观准确。 B、材料二桂海碑林博物馆搭建数字库平台的新闻具有时效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C、材料三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年轻人数字化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途径比较单一。 D、材料三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简明直观地展现出微电影的学习方式最受欢迎。
    (3)、小明同学采访了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请完成采访记录表。

    采访记录表

    时间地点

    8月7日下午三点,桂海碑林博物馆办公室

    采访对象

    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

    采访目的

    采访过程

    小桂:馆长您好,我是小桂,我想了解你们对于摩崖石刻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馆长: ②

    小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是任重道远。我们在学校也做了一些关于石刻文化的宣传活动,比如制作保护石刻宣传片、③

    馆长:现在同学们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我为大家点赞!

    小桂:谢谢馆长的鼓励,相信随着活动的开展,会有更多人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中来。我们今天的采访到此结束,④ , 再见!

  • 19、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小题。

    【甲】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衰陵,浴沥阻。或工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慕烈汀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其间,荣峻茂 , 良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 , 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广。央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 , 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孟门山》)

    【注释】①巨死(è):巨险。既:险阻重地。②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B、河中广/飞其间 C、沿溯阻/哀转久 D、气云浮/可以调琴,阅金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北魏地理学家,撰写著作《水经注》。 B、甲文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结尾以渔歌烘托秋的肃杀凄清。 C、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的断句是不正确的。 D、甲乙两文均为写山水的文章,可选入《地理·中国》这一栏目。
    (4)、甲文中三峡的夏水和乙文中黄河孟门之水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
  • 20、下列对王维《使至塞上》整首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直接点明诗人此次出行是乘坐豪华车马,前往边疆慰问将士,尽显排场 。 B、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含自己漂泊无依、身不由己的羁旅愁思。 C、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展现了大漠的壮阔景象,与诗人的情感表达毫无关联 D、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表明诗人最终在萧关见到了都护,完成了此次慰问边疆的任务。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