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福尔摩斯总能抽丝剥茧 , 揭开真相,其过人的智慧令人叹服。 B、在曹文轩系列“成长小说”中,来自生活的素材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 C、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毫不退缩,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是一意孤行的英雄。 D、近段时间以来,美国频频借贸易问题向中国发难,对此,中方不能置之不理
  •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密诀       羡慕          恍若        绸缎 B、瞥见       制栽          克守        涵养 C、遵循       游弋          广袤        箴言 D、泄渎       流璃          劫掠        忘想
  • 3、下列划横线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qù)          师(chán)          旁(wù)               荡然无(cún) B、誉(zàn)        惊(hái)             物 (zāng)            富丽堂(huáng) C、然(mào)       宽(yǒu)            矫造作(ròu)       附风雅(yōng) D、下(mí)          养(rǔ)             占鹊巢(jiū)        李代桃(jiān)
  • 4、《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它们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与启发。请结合作品的某个情节或人物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外),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 5、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

    ,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②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朱自清《春》)

    ⑤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6、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承题目,摹写“梅”“雪”争春之趣态。 B、次句写诗人怕得罪“梅”或“雪”,故意回避。 C、诗歌第3句说“雪”在色彩洁白方面略胜一筹。 D、最后一句表明梅花的芳香比“雪”是有优势的。
    (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物诗,看似咏物,实则寄托着人的情志。 B、这首诗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语言通俗而富含哲理。 C、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争雪斗,让人感到非常有情趣。 D、诗歌启示我们,生活中雪和梅各有亮点、相映成趣。
  • 7、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掌管山泽的官。②焉之:到哪里。③一:一旦,当初。会:会面。④罢:取消。

    (1)、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下车引 B、身自罢 C、公将焉 D、又数刀毙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猎(约定) B、去后至(才)                                   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照顾)                         日,饮酒乐,天雨(这)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地方)     天又 , 公将焉之(下雨)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艾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米粽之忆》,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米粽”贯穿全文,是行文的线索。 B、第③段中“红红白白”等大量叠词的运用,使文章既富有音韵美,又富有画面感。 C、文中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温柔慈爱、疼爱孩子、孝顺长辈的好妈妈。 D、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详写了和妈妈有关的往事,略写了和父亲、爷爷相关的往事。
    (2)、文章回忆了三件端午节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包粽时,便一张张平苇叶,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住,另一头去那米粽。(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2)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本文开篇写到“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既然是“温馨的情绪”,为什么篇末又写如今对着粽子时“止不住要落泪”?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住的梦

    老舍

    ①在北平与青岛住家的时候,我永远没想到过:将来我要住在什么地方去。在乐园里的人或者不会梦想另辟乐园吧。在抗战中,在重庆与它的郊区住了六年。这六年的酷暑重雾,和房屋的不像房屋,使我会作梦了。我梦想着抗战胜利后我应去住的地方。

    ②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我到过杭州,只住了两天。那是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上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山上的光景如何?没有看到。三四月的莺花山水如何,也无从晓得。但是,由我看到的那点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中的。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③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并没有什么奇峰或巨瀑,也没有多少古寺与胜迹。可是,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a.到处都是绿,而且都是像嫩柳那么淡,竹叶那么亮,蕉叶那么润。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b.这个绿色会像音乐似的,涤清了心中的万虑,山中有水,有茶,还有酒。早晚,即使在暑天,也须穿起毛衣。我想,在这里住一夏天,必能写出一部十万到二十万的小说。

    ④假若青城去不成,求其次者才提到青岛。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爱它。不过,春夏之交,它有雾,虽然不很热,可是相当的湿闷。再说,一到夏天,游人来的很多,失去了海滨上的清静。美而不静便至少失去一半的美。

    ⑤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每样都有若干种。c.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园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

    ⑥冬天,我还没有打好主意,香港很暖和,适于我这贫血怕冷的人去住,但是“洋味”太重,我不高兴去。广州,我没有到过,无从判断。成都或者相当的合适,虽然并不怎样和暖,可是为了水仙素心肠梅,各色的茶花,与红梅绿梅,仿佛就受一点寒冷,也颇值得去了。昆明的花也多,而且天气比成都好,可是旧书铺与精美而便宜的小吃食远不及成都的那么多,专看花而没有书读似乎也差点事。好吧,就暂时这么规定: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

    (1)、下列对文中句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处画线句应重读“到处”“淡”“亮”“润”三处,写出了青城山“绿”的特点。 B、b处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种绿给人们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C、c处画线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妙趣横生,画面感极强,表现出了北平吃食的美味诱人。 D、第⑥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成都和昆明、香港以及广州作对比,表现出前者的天气优势。
    (2)、青城山,没有奇峰巨瀑,古寺胜迹,作者却说“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下面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后文赞美青城山的美景作铺垫。 B、青城山的“绿”带给人奇妙的感觉,好像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C、作者认为这里是仙人所住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得道仙人。 D、这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青城山“绿”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不同季节想居住的不同城市的特点。 B、第⑤段先总说北平秋天的特点,再从天气、吃食、花草分说,最后总结。 C、作者之所以写自己“住的梦”,是因为重庆的居住气候太差。 D、文章标题既概括了全文内容,也表达了作者对战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 10、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人工智能:未来科技的引领者》

    材料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帮助人们查询信息、播放音乐、设置提醒等;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让汽车在不需要人类驾驶的情况下安全行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数据,使得人工智能模型能够不断学习和优化。而强大的计算能力则保证了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运行效率。目前,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计算支持。同时,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硬件支持。

    材料三: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一些工作岗位的消失,从而引发就业问题。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人工智能系统被黑客攻击或者数据被泄露,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例如,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人工智能将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物联网、区块链等,创造出更加智能、高效的应用场景。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各个行业的创新和升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1)、以下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如智能语音助手和自动驾驶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大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为其提供了计算支持。 C、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就业问题和安全隐私等挑战,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其监管和规范。 D、未来人工智能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会与其他技术结合,推动各行业创新升级。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训练数据,人工智能模型就无法学习和优化。 B、强大的计算能力对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 C、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所以只要芯片不断升级,人工智能就能快速发展。 D、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加便捷高效。
    (3)、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未来会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完全符合自己需求的人工智能服务。 B、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结合,将创造出更智能、高效的应用场景,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C、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推动各行业的创新和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力,所以各行业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D、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机遇,但也需要不断应对新的挑战。
  • 11、专题学习活动。

    七年级二班于10月10日在学校小雅堂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任务环节,请参与。

    (1)、为了更好地举办本次活动,你向同学们征集了有关“交友之道”的材料。以下是小语同学提供的两则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分别提炼出对应的交友原则。

    材料一:

    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品德高尚的人)。

    (选自《格言联璧》)

    材料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2)、在“谈论怎么交友”这一环节中,大家对“网络交友的利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请结合下图表谈谈你的看法。

    选自(《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

  • 12、阅读综合实践: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者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要求100字以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 13、下面一段文字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诗情画意”经典诗配画创作大赛自9月启动以来便备受关注,吸引了众多参赛者的目光。②据统计,诗配画大赛共收到在校学生及社会人士创作的作品近8000幅左右。③其中400多幅作品参与线上投票,评选出“最具网络人气”作品奖。④通过经典诗配画活动,让参赛人员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

    A、 B、 C、 D、
  • 14、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云霄     朗润     教悔     花枝招展 B、镌刻     宿儒     祷告     人迹罕至 C、嘹亮     分岐     搁置     喜出忘外 D、留转     荫蔽     信服     走头无路
  •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liàng)       应(hè)       蓄(zhù)       繁花叶(nèn) B、清(chéng)       狭(zhái)       镜(líng)       咄逼人(duō) C、笑(nì)       徘(huái)       粗(kuǎng)       心神怡(kuàng) D、斜(qī)       萏(hàn)       草(duò)       呼朋伴(yǐn)
  • 16、作文

    挑灯备考时家人递上一杯浓浓的奶茶,这是温暖、幸福的亲情纽带;清晨在校园偶遇的笑脸,傍晚分别时的挥手,这是真诚的友谊纽带;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古籍,这是洞悉历史、继承文明的传承纽带;“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亚、非、欧经济快速增长,这是“和同为一家”的共享、合作的交流纽带。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成为一条条纽带,连接着真情、凝聚着力量……

    请以“纽带”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健康积极;(2)表达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要套写、抄袭;(5)不少于600字;(6)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7、请以“青春的样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健康积极;(2)表达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要套写、抄袭;(5)不少于600字;(6)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

    小语:我找到了一首艾青的诗歌,是他在1942年在延安的时候写给故乡金华的。

    献给乡村的诗(节选)

    我的诗献给中国的一个小小的乡村—

    —它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护着。

    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

    还有红叶子像鸭掌般撑开的枫树;

    高大的结着戴帽子的果实的榉子树和

    老槐树,主干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

    这些年老的树,在山岗上集成树林,

    荫蔽着一个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

    我想起乡村附近的小溪——

    它无日无夜地从远方引来了流水给

    乡村灌溉田地、果树园、池沼和井,

    供给乡村上的居民们以足够的饮料;

    我想起乡村附近小溪上的木桥—

    它因劳苦削瘦得只剩了一副骨骼,

    长年地赤露着瘦长的腿站在水里,

    让村民们从它驼着的背脊上走过。

    我的诗献给生长我的小小的乡村——

    卑微的,没有人注意的小小的乡村,

    它象中国大地上的千百万的乡村。

    小语:但是我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些不理解,我们赞美故乡,一般情况都会选择最美的意象作为故乡的象征,但是这里却选择了“常常呻吟”的松树、“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削瘦的木桥等作为代表景物,根本没有任何美感。

    小文:结合时代背景,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释,因为①

    小雅:有人评论说艾青的诗歌里有②“”的特点,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写山岗如“伸出的手臂”,写枫树的红叶子“像鸭掌般撑开”,榉树果实“戴着帽子”,寥寥几笔,形神具备。

    老师:小语,你选的诗歌非常适合朗诵,请对《献给乡村的诗》中划线的诗句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理由。

  • 19、雪夜的老人

    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⑮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⑯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⑰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⑲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⑳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㉑风雪愈紧了。

    ㉒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B、小说开篇写“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强调说明了“我”对雪花的观察、体味之细,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C、第⑩到⑫自然段连用三个问句,想象老人可能的身份和用意,引发“我”对老人身份的三次误会,推动情节的发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D、小说以“雪夜的老人”为题,却突破了“关爱”“同情”等常规主题及构思模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根据提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①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③起身离开,看见老人捡走易拉罐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小说第③自然段的作用。
    (4)、赏析第⑰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研读小说结尾中“我”打给母亲的电话内容,说说其中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
  •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了小说单元,小文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小说”的材料。

    【材料一】

    “小说”出自《庄子·外物》,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百度百科)

    【材料二】

    ①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是不大对的。

    ②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这一点好处不是别的书籍所能供给我们的。

    ③哲学能教我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太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感到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地说,历史往往缺乏着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龙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④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也就与别种书籍同样有它独立的、无可代替的价值与使命。它不是仅供我们“玩”的。

    ⑤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一部小说中,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是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⑥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大概地说,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之,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⑦所以,我们读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表现,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三】

    ①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②毕飞宇: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③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④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掌,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

    ⑤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⑥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采访作家毕飞宇实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四大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寓言。 B、材料二中老舍主张:哲学能教我们“明白”,它不仅比小说说得有趣,还亲切、动人。 C、材料三中,在毕飞宇看来,经典作品之所以需要反复阅读,是因为读者一生都很难与经典作家具备对话的能力和资格。 D、材料三中,毕飞宇对于小说的态度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掌。他会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2)、请你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3)、请你任选以下一篇小说,结合其中情节,说说你对“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这句话的理解。

    A.《我的叔叔于勒》              B.《孤独之旅》

上一页 354 355 356 357 3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