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清]袁枚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 , 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注】①澄波、怀远:均为僧人法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B、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C、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D、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顾课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以推知“高不过里”中“许”的意义为“表示约数”。 B、联系古汉语词类的活用,推知“飞瀑震”中“雷”的意义为“像雷一样”。 C、联系成语“置身事外”,推知“几席间作玩”中“置”的意义为“放置”。 D、查字典,奏”有“上奏”“演奏”“发生”等义项,参错并”中“奏”应选择“发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2)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和情感不可混淆

    徐默凡

    ①人类的语言具有两大功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表情达意:“表情”就是表达情感,“达意”就是传递信息。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了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

    ②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兴、悲伤、哀愁,后者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感情的外在描述,并不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的即时感情。

    ③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习惯影响,表达情感更加隐晦,直抒胸臆的手段比较少见,往往把情感混杂在概念信息中来“曲径通幽”。比如在概念意义之外加入褒义或者贬义的情感色彩,同样是“协同合作”的意思,好人就是“团结”,坏人则是“勾结”。称呼别人时,尊敬的用法是“一位”和“您”,不尊敬则是“一个”和“你”。还有些词语字面上不是情感词,却纯粹用于情绪表达。比如詈骂语“垃圾”“人渣”,骂人者和被骂者都不会认为人会变成“垃圾”或者“渣滓”,只是表达极端的蔑视情绪而已。而祝福语、祝贺语等礼貌表达则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在事实层面都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只是表达了一些美好的情感。

    ④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的误区:混淆信息和情感,把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在公共社交网络上,很多骂战就是因为这种混淆而引发的。比如这样一则评论:“现在还有人有这种脱离时代的想法,是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前半句是一个信息描述,后半句的“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却超出了信息推断的限度,带上了侮辱性的情感表达。由此带来的后续回应就不会是理性的讨论,可能也是谩骂式的,如“你才是脱离时代的脑残”,如此,交流双方就会陷入一场毫无价值的情绪对抗中。

    ⑤除了上述明显的混滑,还有一些隐蔽的情况。有些语言用法混合了信息传递和情绪表达,即使信息传递没有问题,因为情感表达不当也容易引发争论。突出的如语气语调,在书面交流中表现为标点符号。最常见的就是叹号,一个陈述性的事实加上了叹号,就附加了强烈的情绪。再如表现反问语气的问号,反问句在语义上等于否定性的陈述句,但反问不仅是命题上的否定,还带上了质疑、批驳、讽刺等情感。因此,叹号和反问句都不可滥用,否则情感就会凌驾于事实之上,语气就会变得咄咄逼人,甚至触目惊心。比如:“情况就是这样了!特向大家报告!如有建议,请务必今晚反馈!”明明是请求建议,用了太多叹号,居然带上胁迫的口吻,令人相当不快。网络交流中,经常见到滥用感叹号和反问句的情形,这也是造成情绪对抗的重要原因。

    ⑥让信息的归信息,情感的归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观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表达需要区分“表情”和“达意”两种不同功能。 B、使用语言,既要重视信息交流,更要重视情感的沟通。 C、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D、信息传递应该处理好情感因素,避免不当的情绪表达。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入手,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结尾自然得出结论,结构严谨。 B、文章第三段论证中国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论证。 C、第四段举一则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侮辱性的表达不会带来理性讨论这一观点。 D、文章中“除了”“还有一些”等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增添了论证的严密性。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暗含感情。 B、汉语词语对情感的表达是多样的,有的包含褒贬,有的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 C、有效的人际交流需处理好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而这需要恰当选择语言。 D、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功能,用好了增色,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李韵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再到皇宫大院的“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 匾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勋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的,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荣耀。

    ④《汉书》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古代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是要把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给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担当,体现浓浓的家国情怀,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已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⑦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但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⑧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的普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旌表:封建统治者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等表扬遵守封建礼教的人。

    (1)、下列关于“匾额”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匾额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是文学艺术形式。 B、匾额具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C、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 D、由书法家所题写的匾额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具有艺术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匾额的历史悠久,它兴起于先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B、政府会给民间部分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发匾,对他们进行精神奖励。 C、擅长手工制匾技艺的匠人师傅们越来越少,这造成了匾额行业凋敝的现状。 D、成立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途径之一。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日常生活和熟悉的事物引出说明对象——匾额,通俗易懂,更易理解接受。 B、第②段画线句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匾额比作“建筑的眼睛”,生动形象地说明其重要性。 C、第③段将我国古代匾额与西方的勋章、证书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匾额无私密性。 D、第⑥段中加点词“几乎”,说明普通人家不是都不再悬挂匾额,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 4、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人无信不立”主题实践活动,班长准备将下面图片作为宣传画,请你说明选用这张图片作宣传画的理由。要求:①介绍画面内容和主题;②80字左右。

  • 5、下面语段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共饮一江水——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于4月20日在安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②据了解,本次展品大多以青铜器为主,还包括金器、象牙器等多种文物。③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共同建构了中国青铜时代绚丽辉煌。④这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增进了我们对青铜文明的了解。

    A、 B、 C、 D、
  • 6、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10月24日,学校第19届体育节盛大开幕,开幕式节目呈现出活力迸发、激昂热烈的青春姿态,现场时时传来振聋发聩的掌声、欢呼声,其中英姿飒爽的武术代表队更是鹤立鸡群 , 创意十足;学校女教师组织的汉服表演令观众眼花缭乱 , 体现出汉风雅韵,现场师生沉浸在优雅的表演中,很久才如梦初醒

    A、振聋发聩 B、鹤立鸡群 C、眼花缭乱 D、如梦初醒
  •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sài)       息(bǐng)       名(lì)       正危坐(jīn) B、(zhǔ)       刻(juān)       吹(xū)       锐不可(dǎng) C、首(qiáo)       教(huì)       亮(zèng)       藏污纳(gòu) D、然(qiāo)       形(jī)       熟(xián)       深痛疾(wù)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背上行囊出发,你将在长长的旅途中遇见画中的风景,邂逅书里的故事,结识故事里的人与物……所有行走,皆为成长;所有旅途,均是履历。伴随着你的旅途的,一定有泪水与汗水,也一定有过欢笑与歌声。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自身经历,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自主立意,内容具体充实,情感真实;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要扩写材料;④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

    (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季札聃:人名。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④倍蓰:超过数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B、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C、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D、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观书        而泻出两峰之间 B、生于是时        前人述备矣 C、欲求《史记》《汉书》不可得        博学笃志 D、无穷之求        如土石何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2)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 10、纽       扣

    〔日本〕内海隆一郎

    ①在路边上有个无人售货亭。杉田把自家的萝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摆在约有半张席大小的货架上。

    ②蔬菜一袋从一百元到二百元不等,买菜的人把硬币投到用铁丝吊着的空罐头盒里即可。

    ③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④“嗨,又有一个。”

    ⑤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时说。他的手指闪着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纽扣。这颗纽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四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 纽扣闪着美丽的光泽。

    ⑥“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⑦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三颗同样的纽扣。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可惜,所以用胶带纸黏在墙上。这是第四颗。

    ⑧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杉田贴了张纸条,上写“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⑨“肯定是看错了。”杉田生气地想。用纽扣来换精心种养的蔬菜不合道理。

    ⑩“准是那个老太太。”

    ⑪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⑫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⑬“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⑭话虽然这样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

    ⑮“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⑯杉田看着那纽扣,突然想起了十几年前死去的母亲。

    ⑰——妈妈在处理旧衣服和衬衫时,总要把扣子剪下来。各种各样的扣子装了整整一点心盒。

    ⑱也许这个老太太把扣子盒误认为贮钱箱了!

    ⑲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⑳“嗨,这是怎么了?”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扣子说。

    ㉑女儿从设计专科学校毕业后结婚,现在在一家室内装修店打工。

    ㉒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㉓“给我吧。”

    ㉔“这是卖菜的钱,一个相当一百元。”

    ㉕“我给你四百元。”

    ㉖“什么?扣子值那么多吗?”

    ㉗“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㉘“这么贵重?”

    ㉙“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

    ㉚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杉田,小说写了杉田卖菜,写了杉田认为老太太误把纽扣当成钱,主要塑造了杉田的形象。 B、文中“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说明老太太年老体衰,变得贫穷、孤独,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 C、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老太太形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产生丰富的思考和联想,构思非常巧妙而合理。 D、最后一段杉田“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呼应前文,暗示了老太太从前的身份地位,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这颗纽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四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纽扣闪着美丽的光泽。(作者详细描写这颗纽扣有何用意?)

    ⑵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句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的第㉑段有何作用?
    (4)、小说的题目是“纽扣”,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的作用及意蕴。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转角便是晴天

    人生千回百转,命运千奇百怪,人生中总是会出现许多个岔路口,许多个转角。俗话说:“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一个转角,可能就是海阔天空,“长风破浪会有时”,只待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鸟遭遇飞不过的高墙,转角,可能便是浩渺的天空;蚂蚁面临爬不上的玻璃,转角,可能就是一个逃生的缝隙。希望可能就在灯火阑珊处等你去发现。

    转角,可以摆脱困境,绝地重生。美国CKN公司曾一度陷入困境,各位董事束手无策。此时,一位经理临危受命,他改变经营方式,重新调整计划,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战略方案,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旧模式,终于将CKN公司拉出困境,迎来了经济的繁荣,此后,他便成为了CKN公司的董事长。不论是经营一家公司还是做一件事,当你在一种方法上行不通时,换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问题,以另一种方式解决事情,很可能就畅通无阻了。转角,就是换另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绝地重生就不再是幻想。

    转角,可以让你发现自己,成就自我。刘伟遭遇不幸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绝望。他打破了一贯用手弹钢琴的常规,用脚趾弹奏属于他的华美乐章。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独特的演奏方式和高超的技巧获得了无数人的赞叹,成为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他用另一种方式谱写自己的人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转角,就是换一种表现方式,让精彩的自我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转角,可以发现生命的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像幼虫吐丝作茧,蚕蛹羽化成蝶,最终获得新生。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16岁就在战斗中身负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只能终日蜷缩在床榻上。可是他不甘心躺在床上碌碌无为,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他转向了文学创作,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创作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享誉世界的名著。他也从一个革命战士转变成了一位文学巨匠。转角,让奥斯特洛夫斯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启迪了一代代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也许你正遭遇阴霾,切记不要消沉,也不要盲目执着不知变通,转角之处是一片晴空,正等待我们去发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转角,就是换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B、转角,就是换另一种表现方式。 C、转角便是晴天。 D、转角,可以发现生命的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下列对论证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伟遭遇不幸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绝望,他打破了一贯用手弹钢琴的常规,用脚趾弹奏属于他的华美乐章。(对比论证) B、青鸟遭遇飞不过的高墙,转角,可能便是浩渺的天空;蚂蚁面临爬不上的玻璃,转角,可能就是一个逃生的缝隙。(举例论证) C、俗话说:“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一个转角,可能就是海阔天空,“长风破浪会有时”,只待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论证) D、转角,可以发现生命的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像幼虫吐丝作茧,蚕蛹羽化成蝶,最终获得新生。(比喻论证)
    (3)、下列不能用作本文正面论证材料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穷则变,变则通。 C、杨振宁放弃实证物理研究,转攻基础物理,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1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在2022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学校图书馆志愿者的小明,对古籍保护很感兴趣,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与印度、伊朗以史诗传唱、经典传诵为主要传播方式不同,中国人更相信书写下来的文本,并以文本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文明。中国是最早发明纸张的国家,这就为书写提供了廉价而又实用的书写载体,相比羊皮、简牍、石板、铜器,纸张能够书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承载数量更多的文字。而且中国还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书籍文本利用印刷的手段大量复制出来,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并流传广远。此外,中国还是一个喜欢收藏图书的国度,举凡官府、学校、寺庙以及个人,都喜爱收藏,各朝各代都有公私收藏,保存了大量的图书典籍;而这些公私机构还组织抄书、印书,使得中国的古籍既得到保存,又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时至今日,海内外都有大量的中国古籍的留存。

    (整理自荣新江《展望古籍整理研究的明天》)

    材料二:

    保护好古籍,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各地纷纷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普查范围逐渐扩大,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系统,拓展列文化博物馆等新领域。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系统性进展,一大批“大部头”古籍得到发掘、整理、校勘、刊布,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

    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古籍走进人们的生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表示,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针对古籍、壁画等活性文化遗产,积极构建科学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体系,打造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保护古籍,人才是根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为古籍保护事业打造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让古籍保护更科学、更规范、更可持续发展。

    (整理自朱羿《加强古籍保护绵延中华文化》)

    材料三:

    从整个古籍整理与保护来说,我们不但要对重要典籍进行整理、出版,还可以做深度注释、研究,乃至外译。另外,还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古籍中的精华为大众所熟知。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引发了古籍新热潮,古籍保护及推广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许多地方积极组织古籍保护培训班,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主题讲座,举办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等;各大短视频平台也推出大量与古籍相关的视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围绕古籍展开二次创作。古籍经典正引发新的关注,激荡着更多青年的灵感。

    材料四: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在古籍的普查、整理与出版、修复、数字化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下表例举部分项目及相关成果。

    领域

    项目

    相关成果

    古籍普查

    汉文古籍普查

    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为270余万部,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

    古籍整理与出版

    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

    推进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等的整理与研究,累计出版近200册

    中华再造善木工程

    《中华再造善木》(续编)出版,共计收录583种珍贵典籍

    古籍修复

    清宫“天禄琳琅”等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

    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叶

    古籍数字化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建设

    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1)、关于中国古籍大量留存的原因,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只用书写下来的文本来传播自己的文明。 B、纸张的发明,为中国人提供了廉价实用的书写载体,有助于书写更多内容。 C、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 D、中国人喜欢收藏图书,公私机构组织抄书、印书,使中国古籍得到保存。
    (2)、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
    A、古籍普查工作指的是对现存的典籍文献进行发掘、整理、校勘、刊布等。 B、专家杨秀清和陈红彦在古籍普查、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C、只有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才能在古籍保护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D、各地开展了丰富的古籍保护与推广实践活动,加深了人们对古籍的了解。
    (3)、小明将材料四与其他材料进行对照,做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有270余万部,古籍普查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B、在整理与出版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古籍还可以扩大影响力。 C、设立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目的是让人们关注古籍修复的技艺。 D、古籍数字资源免登录在线阅览,突破时空条件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
  • 13、成宜高铁南溪北站于2023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南溪北站迎来了第一班“和谐号”。邻居周大爷想去一趟自贡,假设你已帮他买好了高铁车票,准备把车票交给周大爷。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车票,告诉周大爷主要的乘车信息,并提醒他带好身份证,提前半小时到达高铁车站。请你写出这段话,100字左右。

  • 14、选出下列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
    A、(xǐ)闹          (wǎnɡ)然     伛(lǔ)            自吹自(léi) B、(huī)下        (zhé)守       (zhuó)意        (ɡōnɡ)筹交错 C、(nǎn)        广(máo)       (zhù)立          山肴野(sù) D、(ɡuàn)冕       (chī)笑       宽(yóu)          (qì)而不舍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后盾”意即背后支持和援助的力量。生活中,亲朋是后盾;学习中,师长是后盾;行动时,伙伴是后盾;疲惫了,信念是后盾……

    请以“你是我的后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内容充实具体,情感真实;(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要扩写材料;(4)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 16、下面对《红星照耀中国》中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龙——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 B、徐海东——他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也是一个接地气的“辣粉”。 C、周恩来——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D、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很有才智。
  • 17、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问题。

    哨所的扁担

    戴墨

    ①那个夏天,我在哨所看见了那条扁担。

    ②我蹲点的哨所,不显山不露水,像长在深山之中的一条筋脉。哨所班长是个四级军士长,姓廖,个儿不高,很敦实,在哨所十几年了。

    ③风徐徐吹过哨所,所到之处一片耀眼的青翠。就在那一排耀眼的青翠里,我惊讶地发现了担在廖班长肩上的扁担!一个小战士小声告诉我,从哨所到洞库往返40多分钟的路程,都是廖班长一个人挑,别人换他也不肯。

    ④整齐的队伍又出发了。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有一个担着扁担的身影格外醒目。他肩挑的姿势,让我看到的不只是重量,还有那个快被许多人淡忘了的姿势。

    ⑤山中的月色清凉如水,晚上睡不着转到院子里,月光一角,我摸到了白天见到的那条扁担。这条竹制的扁担,已多处皴裂了,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兵。在这沉寂的大山深处,没人说得清扁担的年轮。

    ⑥记得有一天,我曾傻傻地问廖班长,想过当将军吗?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说话间,他蹲下来,拨拉着脚边的豆秧说,这是今年新开的一片地,土是从山上松林里一袋袋背下来的,等到成熟时节,战士们就能吃上毛豆了。哨所后的坡地是草莓,草莓年年自己串根,有四五千棵了,每年6月初开园。以前有个四川兵,在6月12日过生日。后来,哨所就把草莓开园的日子隆重地定在了这一天。

    ⑦廖班长说,那个四川兵真是个好兵,可惜因留队名额少没能留下。那一瞬间,我捕捉到他脸上掠过的惋惜。我理解一个班长的心情,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他就像一个“望子成龙”的母亲。

    ⑧我想起大刚昨天讲的,他第一次探家的事儿。到家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系上围裙下厨房,准备露一手。老妈一脸“诚惶诚恐”,以前在家是饭不盛到碗里都不上桌的儿子,离家两年真出息了?老妈不放心地过来看了一眼又一眼,直到色香味俱佳的“可乐鸡”“糖醋鱼”“拔丝地瓜”一一摆上桌。老妈夹起一块“拔丝地瓜”,说尝尝儿子的手艺,不想那扯老长还扯不断的亮晶晶的糖丝儿,竟把老妈的眼泪给“扯”下来了。晚上,大刚给老妈端洗脚水,没想到又把老妈惹哭了。看老妈流泪,大刚说自己心里特不是滋味,自己为父母做的本来都是平平常常一点小事,没想到他们却感动成那样,可见自己当兵前多么不懂事。他说很奇怪,好像突然发觉自己变了。那种“变”,是他当兵前无法想象的。大刚说,在家休假那些天,他做梦都想哨所,更想廖班长。

    ⑨一天早饭后,趁战士们更换迷彩服的工夫,我偷偷把扁担担在肩膀上,结果连一只桶也没担起来,我的狼狈相没有躲过廖班长的眼睛。我慌忙把目光望向别处。哨所旁,长着一大片太阳花,那金黄的花冠像一颗小小的太阳,在浩瀚无垠的天地间,忠贞不渝地绽放着自己的光华。我说,我可以带一棵回去栽到阳台的花盆里吗?廖班长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温室里养不活太阳花。

    ⑩周末晚上,廖班长他们的清罐工作告一段落了。开完班务会,想到明天我就要下山了,心里竟有很多不舍。

    ⑪哨所的夜色还是那么清凉。在清凉的夜色中,我又看到了那条熟悉的扁担,一条刻满了岁月凹痕的扁担,一条默默负重的扁担。

    ⑫恍惚间,我觉得廖班长这个普通老兵,多像这条扁担。廖班长负重的身影,默默穿过哨所的小路,穿过那一重重山峦时,他和肩上的扁担何曾分过彼此?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围绕哨所的扁担,通过“北”的见闻和感受组织材料,表现人物形象。 B、文章第1段到第5段多次提及“我”看到扁担时的心理,暗示它的“不一般”。 C、廖班长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了“我”,在临别前“我”“心里竟有很多不舍”。 D、文章篇末点题,揭示廖班长对哨所扁担的深厚感情,首尾呼应,构思十分巧妙。
    (2)、文章主要写了廖班长哪几件那?请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⑧段写大刚探家的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老妈夹起一块“拔丝地瓜”,说尝尝儿子的手艺,不想那扯老长还扯不断的亮晶晶的糖丝儿,竟把老妈的眼泪给“”下来了。(赏析加点词语)

    ②哨所旁,长着一大片太阳化,那金黄的花冠像一颗小小的太阳,在浩瀚无垠的天地间,忠贞不渝地绽放着自己的光华。(赏析句子)

    (5)、题目“哨所的扁担”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
  • 18、根据下面情境,在横线上补写诗文名句。

    翻阅古典诗文,犹如走进美丽中国的画卷。中国的美是王维笔下描绘大漠落日的壮阔:(1) , (2)(王维《使至塞上》);中国的美是王绩口中吟咏的秋林与山峦一片秋色的秀美:(3) , (4)(王绩《野望》);中国的美是白居易笔下初春西湖鸟儿们勃勃生机:(5) ,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国的美是李白奇特想象中的江中奇景:月下飞天镜,(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国的美是郦道元眼中三峡深秋的凄美:每至晴初霜旦,(8)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于中国的美景美物中,我们可以体悟松柏坚贞之德:岂不罹凝寒?(9)(刘桢《赠从弟(其二)》);可以感受人生壮志:(10)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可以在比喻、夸张手法中,感受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我军严阵以待的情形的一句诗是:黑云压城城欲摧,(11)。(《雁门太守行》);在《梁甫行》“剧哉边海民,(12)”中,我们感慨边地贫民生活之苦。在杜甫《望岳》“(13) , (14)”的呐喊中,我们感受到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迈进新时代,我们一起用文笔和行动为美丽中国增添华彩。

  •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舟”,暖色调的意象,烘托出送别的温暖和惬意。 C、第三句中的“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距离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难,传达出依依惜别之情。 D、“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的心情,与“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情感表达上异曲同工。
    (2)、本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等词语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0、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极乐寺纪游

    [明]袁宗道

    高梁桥水,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 , 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③斑剥:斑驳疏落。④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份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⑥情障:这里犹言“心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B、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C、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D、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课文“一狼仍从”,可推知“西山深涧中来”中“从”字意义为“跟从”。 B、罗纹纸”的“若”本义是“顺从”,在此处引申为“如同,像”之意。 C、查字典,“然”有“如此”“然而”等义项,“思立亦以为”中“然”应选择“然而”。 D、联系成语“是非曲直”,可以推知“日分韵”中“是”字的意义是“对的,正确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活泼灵秀,长桥、流水,堤坝、绿树、寺院,一幅幅画面清新秀美。 B、作者从高梁桥一路游来,桥下之水纯净柔和如白练;长堤被水所夹持,仿佛有震动摇荡的感觉。 C、依山傍水而建的佛寺道观,绀殿朱门,华丽壮观;极乐寺掩映在浓密古松中,古松鲜翠嫩黄。 D、文章第三段卒章显志,表示自己酷爱游山玩水,只因思慕“西湖盛景”,连官也想弃而不为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2)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此游。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上一页 356 357 358 359 3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