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月升初语。小组以霍金文章的译文选段作为本次活动的开场白,请完成相关任务。

    史蒂芬金StephenHawking 

    It s almost time for the Mid-Autumn festivol,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and oldest eultutal 地s celebtated today.Worshipping the moon has been praeticed by many cultures the world over.Even scientists do, those of us whose curiosity has been captured by the cosmos; often …全文

    译文:中秋佳节,这个重要而古老的文化节日,就在眼下了……通常,我们在浩(hàn)____宇宙中第一眼看到的是月亮。因此,“嫦娥”既是古老传说,也是中国航天局的探索工程,估计不是偶然。月亮自古就是人类的明灯,照亮我们的思维殿____(A. dìng B. diàn)堂和科学探索之路。……今晚,当我们阖家团圆、赏月呤诗、寻找嫦娥和玉兔的身影时,不(fáng)____也细细体味月亮作为个体以及地球居民之一代表的含义。当然啦,吃月饼……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找出一个错别字将其改正。

    浩(hàn)不(fáng)  改为

    (2)、给加点字“殿”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入横线处。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无惧狂风登上山顶,巡边分队听到了“山高我为峰”之声;雨滴洒落红莲,冰心听出了温柔的母爱;海燕勇敢呐喊,高尔基听出了胜利的信心;后生敲击安塞腰鼓,刘成章听到了民族精神和力量……

    请结合自己的感悟与联想,将题目“我听到了                    ”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材料涵意范围内立意;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抄袭或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 3、阅读下面的话,写一段文字。

    春节的味道,是饭菜香的交织,是味蕾上的记忆,更是心灵的归宿。年夜饭上,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每一口都是亲情的传递……年夜饭上的哪道菜是你的最爱呢?请你向小伙伴介绍一下吧。

    要求:描写生动,饱含感情,语言条理,不少于150字。

  • 4、培根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请你根据自己的交友体会,任选下列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就其与书中人物的交往,谈谈对我们交友的启示。

    《儒林外史》杜少卿 匡超人

    《简•爱》简•爱 罗切斯特

  • 5、请根据提示在表格中填写相关内容。

    作品

    事件

    人物

    《儒林外史》

    他临死前看见油灯里还点着① , 始终不咽气,直到他妻子挑去一根,他才闭了眼。

    严监生

    《简•爱》

    居住在桑菲尔德庄园,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到欧洲四处旅游。

  • 6、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艾青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时,首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B、《水浒传》善用“穿针引线”的方式构思情节,如晁盖派吴用报恩,引出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宋江避难柴进庄园,又引出武松的故事。 C、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书中最有特色的是描绘狐鬼花妖的故事,尤其是写狐妖,往往将其反面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D、《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众生相,如《小公务员之死》》中主人公别里科夫害怕改变一切,最终在忧郁恐惧中死去。
  •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4日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②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③“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为中国人共享,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践,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5日)

    材料二

    ①记者: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接下来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春节文化?

    ②刘魁立(民俗学家):传承发扬春节文化,首先要对它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其实,我更愿意用“年文化”来代替“春节文化”。“春节”这个词是1914年才开始使用的,自古以来,我们过的一直是“年”。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年”意味着什么呢?

    ③“年”是总结昨天,在此画下一条线,迈入一个新的时间周期,许下对未来最美好的希冀。在这个特殊时刻,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在共同的节庆仪式中,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通过登门拜年让人际关系重启,感情变得更加融洽……没有哪个节日像“年”这样,包含了人和环境、自然的关系,人和国家、民族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④记者:现在“年味儿”似乎变淡了,春节的“假日”属性越来越浓。

    ⑤刘魁立:的确,过年需要更多仪式感,一些年俗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恢复的。但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年味儿不仅仅是在饺子和压岁钱里,年味儿在人们心里。这一天,哪怕是陌生人一句“过年好”,就能给你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年味儿。只要我们内心还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年味儿就永远不会消失。

    ⑥记者: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恢复和增加“过年”的仪式感?

    ⑦刘魁立:可以从最简单的着手。比如,穿新衣,意识到过年穿新衣背后的文化内涵,修边幅、整仪容,代表着万象更新之际,人们对更美好自我的追求。大城市可以更多恢复“走街”的传统,比如跑旱船、行花街、踩高跷等。此外,更好地发挥社区在过年活动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通过这些行动,把一些式徽的传统重新栽种到每个人的心田,让它生根发芽。

    (摘自《春节是内涵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非遗》)

    材料三

    ①如今,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且是全人类共享的节日和文化了。春节以它博大深厚、魅力独特、无可替代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为世界所热爱、所认知。

    ②外国朋友想了解春节难吗?不难。春节是民俗节日,参与其中,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春节的魅力、炽烈与温馨。还有许许多多五光十色、生动有趣的习俗和讲究,由此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比方说中国人为什么非要在除夕这天赶回家,回到父母身旁,回到家人中间;为什么所有颜色中,大红色突然成了年的标志色……没有任何节日像春节一样包含中国人那么多精神、心理、追求、性情、偏爱,因而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外国朋友会从中知道中国人格外重视亲情,分外孝敬父母,了解到中国人生活中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恪守怎样的道德,还有传统中古老、淳朴、美好的价值观。

    ③大多数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是少数身怀绝技的传承者,而春节的传承人却是全体中华儿女。一代代中国人不仅是春节文化的传承人,还是春节文化的创造者。当春节习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定会给人类文明大大增添奇光异彩和多样性,同时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拓开一条宽展的大道。这时候,我们作为春节文化遗产的主人,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件事应进入我们思考的大脑

    (摘自冯骥才《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

    (1)、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B、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全人类共享的节日和文化,已经被全世界的人们所热爱、所熟知。 C、民俗学家刘魁立在与记者对话交流中,围绕春节展开话题,介绍了“年”的丰富文化内涵,还列举多个例子表明适当增强仪式感,年味儿会更浓。 D、春节与其他非遗项目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春节的传承人是全体中华儿女,而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身怀绝技却都为数不多。
    (2)、结合材料一谈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在联合国申遗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
    (3)、年关将近,如果有外国朋友想来做客,你最想邀请他们参加哪两种富有特色的春节风俗活动?并谈谈其中蕴含的春节文化。
    (4)、作家冯骥才提出:“这时候,我们作为春节文化遗产的主人,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将如何传承与发扬春节文化。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高我为峰

    高满航

    ①梁班长已经在祖国西北边陲的边防部队服役16年零8个月了。

    ②这天早上,梁班长和往常的每个早上一样,不等初升的太阳完全跃出地平线,就带领巡边分队出发了。他们徒步在乱石林立的戈壁滩上走了1个多小时,才抵达山脚。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而来。残雪飞舞,碎石滚动。梁班长身后的上等兵小郑没能站稳,被风吹得打了个趔趄,差点儿摔出去。

    ③梁班长眼疾手快,伸手紧紧抓住小郑,又大声朝后面喊:“大家都注意了,脚下踩实,保持平衡。”他的话刚出口,就被狂风掳掠而去,连他自己都听得不真切。身后刚站稳的小郑也只听了个大概,旋即转过身,向紧跟其后的战友大喊着传达班长的命令:“脚下踩实,不要摔倒。”

    ④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把自己听到的大喊着传给身后的战友,待传了十几次,到断后的副班长耳朵里时,已经变成了:“跟紧队伍,不要掉队。”副班长听了,迎风扯开嗓门,朝着前面回复:“是,收到!”他的声音朝着风的方向飞奔而去。

    ⑤风越来越大,枯草和沙砾飞上了天,石头也沿着山坡噼里啪啦地滚动。

    ⑥梁班长从背包里抽出绳子,先在自己腰上缠了一圈绑紧,拽了拽,确定不会松开后,转身把绳头传给身后的战友。后面的人接过绳子后,迅速穿过扎在腰间的武装带,再把绳头交到后面战友的手里。后面的战友如法操作,依次朝后面传去。很快,每个人都把自己系在了这条绳子上。绳头最后传递到副班长手里,他和班长一样,把绳子在腰间绑紧。

    ⑦十几个人迎风朝着山上爬去,远看像一条不断扭动着身体的大蛇。他们与风搏斗,也随风而舞,偶尔有战士被乱石绊倒。每当此时,腰间的绳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有力地把战士拽了回来。偶尔,有战士被风的阻力“定”住,后面的战友就弯下腰去,奋力推着他走。

    ⑧小郑从挎包里取护目镜时,素描本被带了出来,转眼就被风吹跑了。

    ⑨小郑入伍前是美术学院的大三学生,算是携画笔从戎,他立志要用画笔记录壮美边防。从跟着队伍巡边那天起,他的素描本就不离身。只要有时间,他就画上几笔。他画边界的山、边界的石、边界的小花小草,还有巡边的士兵。他画得惟妙惟肖,战友们常啧啧赞叹。

    ⑩自从开始巡边,小郑就被告知一条必须遵守的纪律:带去什么就必须带回什么——不能在边界遗留任何物品。

    ⑪见素描本被风越吹越远,小郑心中急切,慌乱中解开武装带,欲随风去追。这时候,他感觉迷彩服上衣被什么东西拉住了。他以为衣服被武装带挂住了,努力想挣脱,却挣不掉。转头一看,是梁班长正紧紧地抓着他的上衣。

    ⑫这时候,梁班长已经解开了自己腰间的绳子。

    ⑬他把绳头交给小郑,大喊着命令小郑:“你站着别动,我去追!”

    ⑭小郑看到,班长顺着风的方向奔跑着去追素描本。

    ⑮班长跑,素描本也“跑”。班长终于追上了素描本,可没等伸手抓,素描本又飞到了空中。他又去追,却被一块石头绊倒,滚了几圈,才被另一块石头挡住。这个时候,战友们都注视着班长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班长似乎不知道疼痛,摔倒了,又很快站起来,再次朝素描本的方向飞奔。山风时急时缓,就在缓下来的一刹那,梁班长眼疾手快,稳稳地把素描本抓在了手里。

    ⑯他仔细掸掉本上的尘土,交还给小郑后,从小郑手里接过绳头,再次绑紧自己。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登上界山之顶。

    ⑰原地休息时,梁班长侧身看到,小郑正在画他们所在的这座界山。小郑仿佛有一支神笔,才寥寥几笔,就生动勾勒出了山的轮廓,又几笔,刺状植物、嶙峋的山石,甚至无时不在的风都入了画。

    ⑱小郑画完后转头问道:“班长,咱们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

    ⑲梁班长倒问起他来:“你的身高是多少?”

    ⑳小郑疑惑地回答:“1.78米。”

    ㉑梁班长脱口而出:“那么——这座界山的海拔就是5962.68米。”

    ㉒紧挨班长坐着的陈老兵听见了他俩的对话,皱眉沉默了片刻,还是忍不住纠正道:“班长,不对吧?这座山的海拔应该是5960.9米。”

    ㉓梁班长站起身来,眺望着山下的茫茫戈壁,对陈老兵说,同时也是对小郑说:“没错,这座山的自然海拔是5960.9米,但既然我们来了,山高我为峰,这座山的海拔就要加上我们的高度,对小郑来说就应该是5962.68米。”

    ㉕陈老兵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小郑也恍然大悟。小郑又俯下身子,在素描作品的一侧,庄严且认真地题记——山高我为峰,作于5962.68米高峰。

    ㉕风止了没多大一会儿,又呜呜地吹起来。

    ㉖战士们喝了几口军用水壶里的水,又吃了几块军用干粮。

    ㉗“同志们,出发!”梁班长第一个整理好随行装具。

    ㉘顾不得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战士们拿紧绳子后,又朝着另一座界山行进……

    (选自《解放军报》2024年1月4日,有校改)

    (1)、以下关于文章写作手法与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情节设置上,文章开篇直接描写战士们攀登界山的艰难过程,狂风、碎石等恶劣环境让战士们举步维艰,以此迅速将故事推向高潮,吸引读者注意力。 B、从写作手法看,文章除了运用常见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外,还大量使用反复手法,如多次强调“山高我为峰”这句话,目的是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深化文章主题。让读者深刻领悟边防战士的精神高度。 C、梁班长与陈老兵关于山海拔高度的对话,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梁班长独特的精神境界,他将战士们的坚守与付出融入对山的定义,升华了文章主题。 D、文章以巡边为线索展开情节,其中穿插小郑素描本的情节,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通过素描本被吹走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如梁班长的救助、大家登顶后的讨论等,深化了“山高我为峰”的主题,展现出边防战士群体的精神风貌。
    (2)、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而来。残雪飞舞,碎石滚动。

    (4)、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赵延进,澶州顿丘人。延进颇亲学,尝与他人行军,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②宋初,迁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会伐蜀,襄州当川路津要,命为钤辖、同知州务。汉江水岁坏堤,害民田,常兴工修护,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入两浙、漳泉国信使。尝诏督造炮具八百,以半月,延进八日成。太宗亲试之,大悦。

    ③辽人扰边,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师次满城,辽骑兵纷至,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延进谓翰等曰:“今敌众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击之,可以决胜。”翰等曰:“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延进曰:“倘有丧败,则延进独当其责。”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三战,大破之。

    ④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

    (节选自《宋史•赵延进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以半月”与成语“不期而遇”中的“期”意思相同,为“约定”。 B、“师次满城”与“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中的“次”意思不同。 C、“我师星布”中“星”字,与“犬牙差乎”中的“犬牙”用法不同。 D、“可以决胜”中的“可以”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可以凭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襄州当川路津要          杀之应陈涉(《陈涉世家》) B、势悬绝                       以彰咎(《出师表》) C、两浙、漳泉国信使   向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不如合击之                 假诸人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

    ②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

    (4)、赵延进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 , 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①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诗人久居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江苏扬州。②垒:军事工事。旧垒,指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箭台。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此指寺中报时的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登临怀古诗,诗句首联扣题,“秋入”二字点明时令,由吴公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萧瑟,意绪溢满纸端。 B、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中一个“野”字,投射出此寺处江湖之远,一个“少”字写出了无人共赏美景,表现了诗人脱俗之意。 C、颈联上句妙写远景,句中“依”字赋予夕阳人格化形象;下句精于摹声,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 D、颈联“寒磬满空林”一句中运用了通感手法,以“寒”字来修饰钟磬的声音,将听觉感受的印象转化成触觉感受的形象。
    (2)、试分析该诗尾联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 11、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横线处的内容。

    阅读古代诗文,我们能深切体会到古人爱国爱民的丰富情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1)“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明无论身居何处忧国忧民之心不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2)“浊酒一杯家万里,”抒写了壮志未酬难以归家的无奈。岑参则虽处边塞(3)“ , 愁云惨淡万里凝”的酷寒中仍持报国之志;辛弃疾(4)“马作的卢飞快,”骑快马纵横沙场报效国家。面临生死抉择,孟子用(5)“”一句做出了最好诠释;文天祥过零丁洋时慷慨陈词(6)“ , 留取丹心照汗青”;(7)在《出师表》中面临危难局势做出了(8)“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决定。夏完淳在《别云间》中面对破碎的江山,忍不住发出“(9) , (10)”的质问。

  • 12、为庆祝建国七十五周年,学校开展“爱国主义•传承有我”主题实践活动。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3年10月24日通过,并决定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与施行,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防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上升到了法治层面。

    材料二: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2024年7月9日上午,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正在举行“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红色主题思政课,现场的中小学生们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演唱了歌曲《英雄赞歌》,展现了学生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青春活力。

    材料三:

    近日,南方女孩谢同学在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玩时不慎遗失手机,主持人在失物招领时读出了她手机壁纸上的文字,引发全场沸腾。那张壁纸的背景是一面国旗,下面是8个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谢同学说从高二到大二,从未更换壁纸,这是激励她高三前进的动力,感谢大家的认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18岁烈士陈祥榕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陈祥榕在守边护边时壮烈牺牲。2021年,中央军委给陈祥榕追记一等功。“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新时代戍边英雄的精神写照,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1)、【宣爱国之心】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内容紧扣活动主题,不引用材料原句,不超过16字。
    (2)、【践爱国之行】请结合此次活动的主题,参考示例,为学校再设计两项活动。

    示例:开展红色革命电影观后感交流活动

    (3)、【听爱国之言】学校公众号正进行“青年一代怎样传承爱国主义”的讨论,请结合三则材料给你的启示,留言自己的观点,50字左右。

    同学A: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传承爱国主义呢?我不太清楚。

    同学B:我们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同学C:爱国哪有那么复杂,年轻人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给他人添麻烦,就是爱国啊。

    我:                                

  •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浅夏,荡漾着清浅的波光,羞涩腼腆 , 在扭捏中孕育着晴芳遍野。山间的花草并不急于绽放,一叶一叶地长,一朵一朵地开,(虽然/即使)她们要编织出满山芳菲,洋溢出花的海洋,也要用一季的时光来完成这场花事。浅夏的风(灵活/灵敏)穿透茂密的枝叶,带着青春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时觉得我自己也成为季节的元素,是别人眼中的风景。我(矗立/伫立)在朝阳下看着那片片花草挂着满脸的露珠,享受阳光的照耀。②张开双臂,把眼前那翠绿、花香悄然揽入怀中,用心拥抱那一刻的清韵雅至

    你看,浅夏就像一幅画,色彩深厚,有一种浓浓的情感深嵌其中。③我把心情调成了静音,静看草木之繁盛,青绿之气氤氲。若有若无的清香来袭。寻香而望,一串串洁白无暇的花朵缀满枝头,心旷神怡。花是淡淡的、柔柔的,像清泉般清冽婉转 , 撩拨起心头的雀跃与惊喜。④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蜂蝶翩舞,也是一场醉人的音乐剧,需要用心(幻听/聆听)才会懂得;动听的雀鸟鸣叫,幻化成空灵,轻轻抚慰着疲惫的身心。看着青青的小草,甲                    ;看着蝴蝶翩翩,乙                    ;看着蔚蓝的天空,丙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然(qiǎo)   孕育   清韵雅至 B、(yūn)   撩拨   心旷神怡 C、腆(mián)   雀跃   五彩缤纷 D、慰(fǔ)   疲惫   洁白无暇
    (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灵敏   矗立   聆听 B、即使   灵敏   矗立   幻听 C、虽然   灵活   伫立   幻听 D、即使   灵活   伫立   聆听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甲、乙、丙三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也想生出双翅飞翔

    ②我的胸怀更加高远

    ③我的心也被葱茏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4)、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雀鸟鸣叫”“清冽婉转”“蜂蝶翩舞”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B、“一时觉得我自己也成为季节的元素”中“元素”本义为化学元素,句中引申为季节的组成部分。 C、“潺潺的溪水缓缓地流淌”中“潺潺”“缓缓”“流淌”依次是拟声词、形容词、动词。 D、“她们要编织出满山芳菲”中的“她们”是指浅夏山间的花草。
    (5)、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浅夏具有的含蓄之美表现地更加形象生动。 B、句②直接抒情,表达了“我”对浅夏独特美景的由衷喜爱与赞美。 C、句③中“草木之繁盛,青绿之气氤氲”句式整齐,读来更具音韵之美。 D、句④运用比喻,将蜂蝶翩舞比作音乐剧,生动表现出蝴蝶翩舞的美。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平凡之人,以他们独有的方式,散发着微弱却持久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温暖我们的心灵。

    请以“生活中的微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上;(2)不得抄袭,不要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不少于600字。

  • 15、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屡遭挫折的他最终走向了堕落。在读书分享会上请你就祥子的理想与奋斗历程,结合其悲惨命运,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含标点80字以内)
  • 16、名著《骆驼祥子》作者① , 深刻描绘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人生。《骆驼祥子》中有两个关键情节,分别描述了祥子为实现买车的理想所做的努力及其遭遇的挫折,请进行概括。情节一:;情节二: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 , 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荻(dí):芦苇秆。④闾里:乡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睨之久而不/过中不至,太丘舍 B、我酌油知之/荻画地学书 C、安敢轻吾射/惟手熟 D、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或而抄录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卖油翁的表演和解释,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要保持谦逊。 B、乙文以“家贫无资”为背景,突出欧阳修幼年读书的艰辛与勤奋,彰显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C、甲文以对话推动情节,语言简洁生动;乙文以叙事为主,平实中蕴含深意。 D、两文均以“技艺学习”为核心,甲文强调天赋,乙文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大。
    (3)、请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4)、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都通过长期实践达成目标,但其“实践”内涵不同。请结合文本与生活,分析二者的异同,并谈谈在学习上对你有何启示?
  •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B、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表现了战争的漫长和残酷,同时突出了木兰的英勇无畏。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描绘了木兰恢复女儿装束后的娇美姿态,表现了木兰对功名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倦。
    (2)、这首诗塑造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进行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齐白石先生

    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〇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

    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闷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是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

    (选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凤霞虽没读过书,但在齐白石先生的教导下,在绘画与演戏上都有独特感悟,她演戏时塑造的诸多角色展现出正义与反抗精神。 B、齐白石先生看重人的气魄,看到新凤霞大胆画小兔,他极为赞赏,认为搞艺术就得有胆子,像各行各业的人在各自领域都要敢出手。 C、齐老对身边人一视同仁,看门老尹拿着他给的画满心欢喜,吴祖光也常从老尹处购画,可见老尹手中画作品质不凡且交易氛围融洽。 D、作者新凤霞学画时,齐白石先生总是在众人面前详细地传授她绘画技巧,如怎样用笔、调色,如何做到疏密得当,突出实物神采。
    (2)、梳理文章的内容,填写下面表格空缺的内容。

    事例

    齐白石先生过九十大寿,仍每日对着亡妻灵位鞠躬,深情缅怀

    齐白石先生画画时,众人围观闷头画,私下却向作者传授绘画技巧,强调神似而非形似

    体现齐白石先生的特点

    鼓励晚辈大胆创作,有艺术家气魄

    对佣人宽厚,平等对待他人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子。

    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4)、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你对齐白石先生的了解,谈谈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比较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据住建部数据,201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是1.91亿吨,2016年是2亿吨,2021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是2.49亿吨。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对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减小环境污染的关键。”清华大学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说。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破解城乡垃圾难题,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仅如此,生活垃圾分类还可以提高后续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处理难度,节约社会资源,进而将垃圾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和能源。比如,将热值较高的可燃成分进行燃烧发电,提高热效率;将易降解的有机物质分选出来进行堆肥处理,提高堆肥效率和质量等等。

    【材料二】

    【材料三】

    据江苏省住建厅的统计: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0976万吨,比2015年增长10倍,基本实现县以上城市全覆盖;全省建筑垃圾年资源化利用能力3500万吨,比2016年增长6倍。全省共建成6900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带动2.16万个居民小区、3.52万个单位开展垃圾分类。全省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0.1万吨。

    (摘编自《JSTV荔枝网》2022年11月1日)

    (1)、下列选项中,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实施垃圾分类可有效破解城乡垃圾难题,改善人居环境。 B、垃圾分类是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减小环境污染的关键措施。 C、江苏省在厨余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0.1万吨。 D、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已全面普及,居民分类意识和参与度均达到较高水平。
    (2)、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
    (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针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上一页 355 356 357 358 3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