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材料二: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材料三:
与高司谏①书(节选)
欧阳修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②家,足下诋诮③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④ , 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贵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⑤ , 是可怪也。
【注释】①高司谏:指高若讷。“司谏”是官职名,主要负责讽喻规谏,发现朝廷的过失并规劝。②安道:人名。与后文的“师鲁”皆是作者好友。③诋诮:指责,嘲弄。④有本末:指做官办事有原则。⑤黜:丢免,贬官。
(1)、材料三中的“范希文”就是材料一的作者 (人名),材料三题目中的“书”意思是 。(2)、解释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然后其疑遂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材料三中的画线句。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
(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抒情和议论相交融,作者借“古仁人”的人生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B、材料二描绘了官民同游之后各自回家的场景,反映出当时滁州百姓生活宁静美好。 C、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作者都是被贬谪的官员,都一心为民,因此他们有类似的思想情感。 D、材料一用疑问结尾,目的在于劝勉友人;材料二用设问结尾,表露作者自得之意。(5)、欧阳修在材料三中称赞范希文的人品,并指出高司谏的不良品质有 和 (用自己的话回答)。由此可见,欧阳修和范希文一样,为人“ ”(用材料三中的词语填空)。(6)、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欧阳修能不能称得上“古仁人”?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2、在下面横线中填写古诗文语句。
登亭台楼阁,赏大好河山。白居易在贾亭之西看到的是“几处早莺争暖树,(1) ”的早春之景;崔颢在黄鹤楼看到的是“晴川历历汉阳树,(2)”的明丽之景;登亭台楼阁,感文人情怀。杜牧思铜雀台感叹“(3) ,铜雀春深锁二乔”;晏殊在旧亭台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4) ”;陈子昂于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5)”;范仲淹在岳阳楼表达的是自己“(6) ,”的政治抱负。
-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经亲近的“迅哥儿”,二十年后被闰土称为“老爷”;曾经宋濂离“天子之宠光”那么远,但因“勤且艰”最终成为“日侍坐备顾问”的近臣……
“远”与“近”是空间、心理、 目标上的距离,这种距离可能会随着事物的变化或认知的变化而变化。在你的生活中“远”与“近”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请以“这么近,那么远”或“这么远,那么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4、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辩论与口才”专题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小题。(1)、活动一:辩论培训
下面是一份辩论培训资料。请根据图示,补全空缺处。
(2)、活动二:辩论联赛辩论赛上,同学们围绕以“网红书店是否弱化了书店的功能”为题的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进行发言。
【链接材料】
网红书店,即传统书店根据新形势、新需求,通过对书店场景氛围的改变,创造性地将书店从单纯图书售卖转化为综合性文化消费空间。这种形式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追捧。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当网红从时尚转变为一种公共空间,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
正方:网红书店弱化了书店的功能。标新立异的场景氛围会喧宾夺主,使书籍和阅读失去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反方:
-
5、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为一些名著人物设计宣传海报,并根据不同的人物特点为海报设置不同的底色。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仿照示例,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他(她)的海报底色应使用哪种颜色。
谭波尔小姐《简•爱》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祥子《骆驼祥子》
示例:严贡生的海报底色应采用黑色。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对上巴结讨好,对下却是蛮横霸道,极尽手段占便宜,平时挥霍无度,把田产卖光后便到处赖账。在弟弟严监生死后,他没有半点伤心,用尽手段与弟媳赵氏争夺财产,冷血无情。黑色最符合严贡生阴暗的内心。
-
6、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24课将白居易的《卖炭翁》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共同编入《唐诗三首》,阅读《经典常谈•诗第十二》后,你认为这样编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
7、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一朵午荷
洛夫
①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曾因为荷花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②“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③“此话怎讲?”
④“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⑤“花凋了呢?”
⑥“爱它的翠叶田田。”
⑦“叶残了呢?”
⑧“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⑨“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⑩“你认为……”
⑪“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⑫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历史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
⑬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⑭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
⑮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⑯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⑰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
⑱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⑲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⑳我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洛夫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围绕与友人的争辩展开,引出“欣赏孤寂”的话题,对话以小段落的形式呈现,灵动鲜活。 B、文章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诚心”表明“我”第二次看荷前的心理准备。 C、文章语言典雅,富有诗意,情感细腻而丰富,叙写了“我”观赏荷花由盛转衰的整个生命变化过程。 D、文章视角转换自然,写“荷”与“我”相互观赏,借写观荷一事,表达对于生命循环往复的思考。(2)、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3)、结合两次观荷经历,简要分析“我”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理解有怎样的心理变化。(4)、群文阅读是指将多篇主题、写法相同或相似的作品进行关联比读,进而深化对文本的思考与认识,下列哪两篇课文适合与本文进行群文阅读,请说明理由。A.《一棵小桃树》 B.《紫藤萝瀑布》 C.《白杨礼赞》 D.《无言之美》
-
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情节曲折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②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③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④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
材料二
①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写不了的,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AI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户最终还是被狼吃掉,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围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看完故事有网友认为,这篇续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原作多了几分悬疑感。
②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
③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
④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
(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如剧本写作、电影剪辑等,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 B、人工智能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之间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这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 C、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前提是文学阅读变成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得以普及。 D、AI续写的故事让网友觉得匪夷所思、脑洞大开,有的故事画风改变,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人类更为高效,所以有人认为人类可能会被其取代。 B、人类的独特意识是那些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AI无法拥有的。 C、虽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及语言生成技术来生产文本产品。 D、主持人侯贞认为手工创作工匠不会被机器超越,AI写作不可能取代任一类型的人类创作。(3)、面对AI写作,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9、请根据提示填写空缺的古诗文原句。
言为心声,文人墨客常在诗文中表露真情实感。辛弃疾以“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诗句,表达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远大抱负;苏轼以“ , 谁怕?”(《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诗句,抒发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旷达豪迈;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的诗句,高歌视死如归、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崇高誓言;夏完淳以“毅魄归来日,”(《别云间》)的诗句,唱响斗志不灭、英魂归来的壮烈诗篇;诸葛亮以“ , ”(《出师表》)来表达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
10、诗歌鉴赏,完成小题。
谢池春
【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下列对这首词鉴赏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是作者回忆早年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写得极为豪壮。 B、下片前两句写作者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满腔热血无处施展,泛舟吴楚以自我解愁消闷。 C、“望秦关何处”写祖国大好河山没有收复,作者不禁产生了“年华虚度”的伤怀失落之感。 D、全词基调昂扬,始终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以及气吞天下的气魄。(2)、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
1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①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② , 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③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②怿:高兴。③召:嘱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B、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C、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休祲”指吉凶的征兆,偏指凶兆,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异同”用法一致,偏指“不同”。 B、联系语境,【甲】文中的“天下缟素”中的“缟素”应为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这里是“穿白色丧服”的意思。 C、查字典,“窃”有“私下”“暗自”“表示自谦”等义项,【乙】文“寡人窃闻赵王好音”中“窃”意为“私下”。 D、【甲】文中“徒以有先生也”的“以”和【乙】文中“以颈血溅大王”的“以”用法相同,都是介词,意思为“用”。(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而唐雎“挺剑而起”后,秦王色挠,威信扫地。 B、【乙】文中蔺相如为捍卫国家尊严,寸步不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得秦王步步后退,最终为赵王“击缶”。 C、两文均通过对比与映衬、烘托与渲染的艺术手法,将文中出现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可见作者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D、两篇文章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唐雎和蔺相如都有忠贞爱国、智勇双全、机智善辩、不畏强暴的卓越风范。(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外婆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 ①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 ② ;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 , 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 ③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下列选项中,与“花香味甜”短语类型一致的是( )A、白色刺槐 B、文化元素 C、庭前屋后 D、政治寓意(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①《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同样,中国古典美学十分讲求“审美心胸”,xǐ dí( )心灵在日常生活中充斥的感性欲念与知性观念之弊而达到的一种空明chéng chè( )的胸怀。②要实现“诗意地栖居” , 就要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多重联系。“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安详和谐的心态,是一种zūn xún( )我心的自我实现,是同太阳升起、一朵花开、婴儿啼哭一样的纯真自然。③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1)、根据拼音,结合上下文,正确书写括号里的词语。xǐ dí
chéng chè
zūn xún
(2)、下列①②③句子所对应的复句类型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复句 条件复句 递进复句 B、因果复句 假设复句 承接复句 C、承接复句 条件复句 因果复句 D、因果复句 假设复句 递进复句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世界赠予我拥有/也赠予我回敬/赠我小小一扇窗/也赠予我屋顶/赠我一个名/又渐渐长大的年龄/赠我一首诗/又悄悄读得很安静……”
——2025年春晚歌曲《世界赠予我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5、作文题目:耳边响起的声音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6、学校组织“学传统文化,展青春风采”主题活动。(1)、活动一:灵珠映节——古韵今潮共此时
九年级同学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形象结合,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请帮助他们将节日标签与相符的文创产品对应起来。
①风火轮月饼模具 ②混天绫竞渡环 ③灵珠踏青鸢 ④火尖枪登山杖
清明节:(填一个序号)
端午节:(填一个序号)
(2)、活动二:鱼熊幻境——孟子密码工坊小语设计了一套《鱼我所欲也》“主题盲盒”,以下是其中三个物品,请你从中选择其一,帮助他在介绍卡上写明设计理念。
【示例]:
盲盒物品:抉择天平钥匙扣(左托盘为金色麦穗,右托盘为青铜竹简,中心轴刻有“二者不可得兼”,触碰托盘会发出不同音效。)
设计理念:用天平比喻孟子“生与义”的权衡,麦穗代表生存本能,竹简象征文化道义。触碰时麦穗端发出欢快鸟鸣,竹简端响起肃穆编钟声,强化感官冲突。钥匙扣随身携带,提醒每一次选择都需直面本心,呼应课文“所欲有甚于生者”的价值观启蒙。
A盲盒物品:磁吸分离式“鱼熊共生”挂件(造型:鱼形琉璃钥匙扣+熊掌纹金属徽章,可拆分/组合)
B盲盒物品:明灭书签(造型:透明亚克力材质,上半部刻红色火焰纹,下半部镂空鱼形图案,光照下地面会投射“鱼影被火焰吞噬”的光影)
C盲盒物品:阴阳双面挂坠(造型:金属材质,正面为鱼形浮雕,背面为火焰纹熊掌,翻转时两面光影交替。)我选择盲盒物品(填序号),设计理念是:
(3)、活动三:时空邮局——对话历史人物以下是小语于2025年3月27日写给唐代诗人王维的一封信,信中画线句子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的两句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甲]
王右丞①尊鉴:
敬启者
晚生系长安学子,[乙]昨夜诵拙作《山居秋暝》至“空山新雨后”,忽见秋雨漫过书页,竟在教室窗上凝成竹露。
今人常困于奔忙,地铁中人皆垂首刷屏。然亦有少年戴耳机听《幽篁吟》,或于数学卷侧绘“大漠孤烟”几何图。晚生愚问;若处当世,先生会摄辋川月色入朋友圈否?“行到水穷处”之禅意,可会藏于短视频暂停键中?
附校园银杏叶一枚,权作书签。若蒙赐“半联秋声”,当奉为至宝。顺颂
春祺
[丙]尊驾 文小语 谨拜
[丁]乙辰年己卯月乙未日
[注释]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我选择句,修改意见为:
我选择句,修改意见为:
(4)、活动四:此次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作为校报记者你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请为报道稿写一段结束语。(150字以内) -
17、如果有跨越时空的相聚,你认为上述表格中哪些人可能成为精神挚友,请选择其中的一组说明理由。
A.杜少卿与林冲 B.保尔·柯察金与简·爱
C.保尔·柯察金与孙悟空 D.杜少卿与简·爱
[示例]尼摩船长与范爱农
理由:尼摩船长反抗殖民压迫,以科技力量挑战强权,范爱农反抗封建旧俗,追求民主革新,二者皆以“孤独的觉醒者”姿态对抗时代枷锁;尼摩的深海囚笼与范爱农的潦倒结局,共同揭示“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洪流中的无力感”,其悲剧性源于清醒认知与无法破局的矛盾。
我选择(填序号),理由是:
-
18、以下是小语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整理的阅读笔记,请帮助他将表格补充完整。
书名
人物
反抗对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
(1)
《简·爱》
简·爱
性别/阶级压迫
《西游记》
孙悟空
神佛等级制度
《水浒传》
林冲
官僚腐败体系
《儒林外史》
杜少卿
(2)
-
19、图书馆的电子书架中录入了各种类别的名著。请你将下面六本图书归入电子书架的相应类别中,以下归类正确的选项是( )
①《儒林外史》 ②《经典常谈》 ③《西游记》
④《海底两万里》 ⑤《红星照耀中国》 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④⑤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间自己的屋子
迟子建
①童年时,我的房屋就是姥姥的胳肢窝。冷了,害怕了,就像鱼一样摆摆尾巴游到那安静温暖的港湾里。在那里可以把月亮想象成一间红房子,把银河视为通向红房子的路,于是我在夜间就会梦见自己成为一只蓝鸟,掠过银河,沐浴着灿烂的星光,叩开芳香四溢的红房子的门。嫦娥轻纱袅袅地打开门,说,你把吴刚砍下的桂花树背回人间吧。
②离开了姥姥和那里的白夜,一间八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像魔术盒子一样吸引了我,那是一间小北屋,我和姐姐住在一起,我们窗外是后菜园,菜园的栅栏外是别人家的柈子垛和房屋。躺在北屋的小炕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谁家的公鸡跳到梓子垛啼叫,谁家的炊烟又不到晌午时就升起来了,北窗前有一棵稠李子树,树周围种了花,那些花一到盛夏时就疯疯癫癫地四处求发展,有的竟越过了黯淡的墙壁,伸向炕上的枕头了 , 那枕头于是就有了香味。
③我的睡态总像溢出河床的洪水一样毫无规矩、泛滥成灾。我常常把姐姐挤到墙根,而自己四仰八叉地占有偌大一块领地——这于姐姐还算幸运的,不幸运的时候是,我常常在夜晚时用脚踢她,她安然的乖乖女孩的睡态,怎受得了我夜晚时犹如驰骋疆场的烈马一般的袭击呢?于是就有了抱怨,于是我就多了一分介意和小心,可我是左右不了自己的,因为在睡眠时我不存在,我是一只蓝鸟或蜻蜓,那时总想,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多好。就在那间小屋里,我们冬天看窗外的白雪,夏天听风吹稠李树的哗哗声。
④我到城里上高中了,在那里,我更没有自己的一间屋子。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屋子住着十六名女生,分上下两层,是通铺,我住在上铺靠北的地方,北窗将它最上面的三块玻璃恩赐给我,所以我仍可以躺在铺上望窗外,窗外没什么好景致,一个矮矮的仓库,一堆废木料,一个厕所,看几眼就疲倦了。只是有一次学校的一个老工人死了,人们在仓库旁扎起花圈,那花圈豁然使我的北窗一亮,我知道死人是多么平凡的事情。
③我在那铺上睡了两年。我至今仍能忆起地中央放着一个火炉,炉盖上坐满了饭盒,炉壁四围却挤满鞋垫。炉子并不是什么宽广大道,可那上面却挤满了脚印。地中央常常是湿淋淋的,那上面粘着头发和废纸,用笤帚去扫,头发常常阻住笤帚,可以想见那时我们梳头发时多么漫不经心,我们太年轻,头发又茂盛,当然可以不吝惜地用木梳拉拉扯扯了。而那时的女孩子,现在都到了爱惜头发的年龄——不知又可否有心情和条件去爱惜?
⑥那时渴望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那缘由说起来也许是荒唐的,我在那里丢过一只钱包。钱包放在衣袋里,入夜时挂在墙上,可有一天早晨醒来却发现它不翼而飞,后来我在正施工的暖气沟中发现了它,但它只是一个空壳了。我记得里面有七元多钱和一些粮票,对于当时家境并不富裕的我来讲,不啻为一种沉重损失,在那个早晨,我守着空空如也的饭盒哭了。那时就想,要是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钱包就不会丢了。从此之后,那屋子里的人都令人恐惧和生疑。虽然说只有一人偷了钱包,而那原因肯定是因为贫穷,但是那时绝不会大度地去宽容别人,而是常常揣着那个硬瘪瘪的钱包,很晚很晚才从教室回来,沉默寡言,入夜时就把钱包放在枕头下。
⑦我十七岁的那年初冬,离开了故乡,在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校上学。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那时有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坐上火车的人就不一般了,火车到达的地方也是非同凡响的,所以认定学校的新居干净宽敞而漂亮,然而,凌晨三时下了火车,跟着自己的行李,坐在卡车上瑟瑟发抖着朝学校靠近时,我知道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了。我们十几个人仍然住着一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屋子,不同的是火炉在门外的走廊里。那天进去时电还未接通,老师擎着根蜡烛照亮每一个人的床头,看清名字后就喊一声:“×××,你在这!”各就各位后,我们打开了行李,老师将蜡烛最后的一束光焰带出屋子,我们就陷在黑暗中,我在黑暗中打开手电筒,给家里写第一封信,只写了一句:
⑧爸爸妈妈,我想家……
⑨我的泪水就下来了。我没有再写下去,当然也没有发那封信。
⑩后来师范专科学校的校舍大有改观,一年后我们搬入新居,八个人一间的屋子,就在那间屋子里,有一天深夜我发生了梦游,我赤脚走到窗前,对着窗外的暗夜说,桂花呢,我采的桂花呢……
⑪师专毕业后,虽然住宿大有改观,可总是与人合住,我并未有自己的一间屋子。
⑫我渴望着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是因为我可以在精神上真正独立,喜怒哀乐受自己支配,想哭就哭,想唱就喝,想睡懒觉就拉上窗帘,想听着音乐想点什么就关起门来,想宁静地回忆着写点什么的时候,就让屋内的一切声音都止息。
⑬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多么好,可以把最喜欢的人请来闲谈和吃饭,可以把最不喜欢的客人拒之门外,那时我就是自己的上帝,没有了委曲求全和压抑个性,而是一个完全真正的自我的存在,犹如那个在童年时化成一只蓝鸟飞进月亮的女孩子,虽然她没有把桂花树背回人间,但人间仍香气弥漫。
⑭如果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向西最好,每天可以站在窗前看夕阳。斜阳贴在自己屋子的窗户上,那就是我的斜阳。
(有删改)
(1)、阅读文章,补充下面的表格。时期
环境特点
童年时期
与姥姥同住,想象丰富
(1)
与姐姐共居北屋,窗外有菜园、柈子垛、稠李子树等自然景物
高中时期
(2)
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二十平方米集体宿舍,后搬入八人间新居
(2)、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那些花一到盛夏时就疯疯癫癫地四处求发展,有的竟越过了黯淡的墙壁,伸向炕上的枕头了。
(3)、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居住环境中,哪些物品最能体现她对“理想屋子”的期待?请从每处居所中选择一样物品,结合文本分析其情感意义。(4)、文中第⑩段提到作者深夜“梦游寻桂花”,请结合前文与全文主题,分析“桂花”这一意象在结构安排与情感表达上的意义。(5)、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开篇详细描写童年想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