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根据要求答题。(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选择 和 , 篇名分别是《》和《》。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分别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内容。(3)、梳理鲁迅的求学之路。篇 目
求学历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就读于三味书屋。
《①》
先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因为不满其“乌烟瘴气”,该读矿务铁路学堂。
《②》
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③(地名)医学专门学校习医,“看电影事件”和“匿名性事件”激发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和拯救民族的斗争精神。因而做出人生重大抉择“④”。
-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走着走着天就亮了
刘庆明
①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母亲走亲戚,由于生产队里的生产任务紧,母亲对我说,明天凌晨三点起床,赶回家晒谷子,不能睡得太沉啊。
②坐在一边的亲戚说,这么早,带着孩子走夜路,我们不放心啊。
③母亲说,都是熟路,怕什么。亲戚只好依我母亲。凌晨三点钟,母亲把我摇醒。亲戚送我们到路口。母亲向他们挥挥手,说,你们回去睡吧,不要紧,两个小时就到了。
④我知道,天转晴,母亲要赶回去晒生产队里的谷子。我跟在母亲后头,在黑暗里走着。脚下是一高一低的麻石路。三点多,虽是凌晨,但天幕上没有星星。母亲说,黎明前的夜是最黑的,你怕不怕?我那时七岁多,有母亲在身边,还怕什么。我摇摇头,说,不怕,有你呢。走了一段路,我看看天,还是黑黑的,心里想,天怎么还不亮呢?我问母亲,母亲说,会亮的。
⑤又走了一段路,我觉得天还是黑黑的。黑夜肆意着,仿佛一个宽大而又深邃的黑洞,又似如来佛的手掌,我怎么也走不出那黑色的天幕。我心里有些不耐烦,又问母亲,天怎么还不亮呢?母亲说,快了,你不要老记着天怎么还没亮,只管走,走着走着,天就会亮起来。母亲怕我走得不耐烦,心里老想着走路的事,便给我讲故事。母亲讲的故事,都是我平时听她讲过多次的老故事,耳朵都听得起了茧。可在黑夜里,我只能认真听着。就这样,母亲的故事分散了我期盼天亮的注意力。我们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天亮起来,我最先看到东方出现鱼肚白。我指着那东方的鱼肚白高兴地对母亲说,看,天快亮了。母亲抬起头看了看,说,真的,天快亮了。
⑥很快,那东方的鱼肚白越来越明亮,直至完全白起来。母亲高兴地说,你看,我们只管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接着母亲又说:“以后你不管做什么事情,别老惦记着怎么还没做好呀,怎么还没完成呀。就像现在走路一样,只管走着,只要认真做下去,我们就会不知不觉把事情做好、完成好,心里一点也不觉得慢,不觉得累。要是我不给你讲故事,你老惦记着怎么天还没亮、还没到家,就会越走越觉得脚下的路途遥远,越走越觉得天总不会亮似的,无形中给自己增添心理负担。你上学读书也一样,不要老想着读书好累,只有认认真真地读着,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才会觉得读书并不难,越读越觉得有味,这样成绩自然会提高起来。”
⑦后来我长大了,时时想起母亲“走着走着天就亮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它让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首先不想困难难到什么程度,只管认认真真去克服、去战胜,不抱怨困难太大,一心想着如何解决困难。我相信,心中坚信“走着走着天就亮了”的道理,只要走着,离家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同样,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埋下头,认真去做,离成功就不遥远。
⑧“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成了我在人生路上一直向前的精神力量。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母亲带“我”辞亲戚→→母亲给“我”讲道理
(2)、赏析下面的句子。黑夜肆意着,仿佛一个宽大而又深邃的黑洞,又似如来佛的手掌,我怎么也走不出那黑色的天幕。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4)、本文的标题“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有怎样的含意?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①阴见 , 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 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②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顙③归罪。寔徐譬④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⑤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⑥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后汉书·陈寔传》(节选)
[注释]①寔:陈寔,即陈太丘。②以: 因为。③稽顙: qǐ sǎng,即五体投地。④譬:教导。⑤宜: 应该。⑥遗:赠送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相委而去
(2)入门不顾
(3)遂至于此
(4)太丘舍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B、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C、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D、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4)、请简要说说甲文中的陈元方和乙文中的陈太丘这父子俩的聪慧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
4、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指停宿,即停宿在北固山下这个地方。 B、首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中“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D、“归雁洛阳边”意即诗人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2)、默写时,你的同桌经常把颈联中的“生”写成“升”,请你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帮他记忆正确的写法。 -
5、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学校将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调查现状】学校让同学进行了一项关于读书现状的调查,下面是调查报告,请根据表格内容写出结论。
学段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天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2)、【分享感悟】下面是某同学的一段读书感悟,其中有一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①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②食物哺育着我们的身体,而书籍滋养着我们的灵魂。③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似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似鸟儿没有翅膀。④成长路上,书携着我去欢笑,去感动,去思考,让我有学识、有远见。⑤是书,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增强了我的素养。⑥书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感谢有书相伴。
语病:第句,修改意见:。
标点:第句,修改意见:。
(3)、【好书推荐】班级要举办“好书推荐”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 百草丰茂。 ,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
(4)《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
(5)“咏絮之才”源自东晋才女谢道韫,其叔父谢安问大雪像什么的时候,她回答“”,因此而得名。
-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 B、“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C、《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字舍予,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D、《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一家人到郊外散步这件小事。
-
8、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提着花篮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 , 个个都显得那么俊俏。 B、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 , 在外面打起了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 很是让人舒心 D、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 逢人便要诉说一番。
-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美景贮蓄着无穷的力量,能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美景可以是朗润的春山、绿茵茵的小草;可以是温晴的济南的冬天,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暖和安适地睡着,让人看着便觉得有了着落;可以是热烈而又粗 guǎng( ) 的夏雨,可以是使人静mì( )、使人怀想的秋雨。文人墨客对美景的选择取决于内心,欣赏美景而心生感慨,于是写下至美篇章,经久传唱。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zhù xù zháo luò B、zhù xù zhuó luò C、chù xù zháo luò D、chǔ xù zhuó luò(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书写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A、粗犷 静谧 B、粗矿 静密 C、粗扩 静谧 D、粗犷 静密 -
10、写作
义乌这座“世界超市”以风驰电掣的节奏闻名于世,近年来它却悄然为城市肌理编织起另一张温情之网——一条条以“漫行”为灵魂的绿道正在城市中铺展开来。这条条绿道如流动的绿色诗行,串联起公园的绿意、文创园区的灵动与千年古村的静谧。义乌正通过这绵延的绿道网络,为快节奏时代注入一剂舒缓人心的良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任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校名、人名。
【任务一】以《途中的风景》为题,叙述一次让你体会“漫行”意义的真实经历或所见所闻。【任务二】以《快时代“漫行”》为题,围绕“漫行”价值展开议论,表达你的思考。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于秦,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致,深耕易耨②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木棒。
(1)、解释下列加点字。及事人之身
寡人耻之
修其孝悌忠信
(2)、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E 中选出正确的两处(填写字母)彼陷A溺其民B王往C而征之D夫谁与E王敌
(3)、关注民生历来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点。《大道之行也》中的“壮有所用”,在本文中表述为“”。同样,杜甫《石壕吏》中百姓的悲惨生活状态在本文中也有描绘,表述为“”(4)、对话说理是先秦诸子散文常见的表现形式。本文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均以人物对话展开论述,但说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天地共酿的时令密码
每年芒种至小暑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北方冷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形成准静止锋,造就了独特的梅雨现象。这场持续20-40天的降雨与江南梅子成熟期完美契合,由此得名“梅雨”。气象监测显示,其年际差异显著:1954年浙江曾经历77天“特长梅雨”;2020年创下789毫米“暴力梅”纪录,而1958年仅有百余毫米的“短梅”。
古人通过天干地支与物候变化把握梅雨规律,《清嘉录》载“芒种逢壬便入梅”,北宋《琐碎录》则以立夏后庚日为入梅节点。现代气象部门综合降水量、雨日、气温及副高脊线位置,以更科学的方式划定入梅出梅日期。这种天气系统的“战略相持”,造就了“黄梅天十八变”的独特气候:烈日与骤雨交替,湿热与微寒交织,形成“半湿半晴、乍寒乍热”的天气奇观。
人们通过对梅雨的强度、时长进行预判,提前做好耕作准备;通过建造出挑的屋檐和开阔的天井用于雨水的导流和收集,造就独有风景——“檐雨”。
材料二:千年文脉的雨意浸润
自汉代《农家谚》首载“雨打梅头”起,梅雨便镌刻在中华文化基因中。庾信“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开启诗画传统,至唐宋蔚为大观。
到了唐宋时期,“梅”和“雨”成了一种固定的概念搭配,频频成为诗词里的主角。柳宗元说“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宋代赵师秀在《约客》中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熟雨落、草青蛙鸣,人们在一场场雨中等待着盛夏的来临。
多情自古江南雨,如梦如诗如歌。雨打芭蕉、雨浇荷叶、雨润竹林,独特而连续的雨声时时拨动着诗人们的心弦。不知是梅雨熏染了江南,还是诗歌定格了梅雨。总之,说起梅雨,让人最先想起的,就是那如烟似雾的江南。
材料三:雨幕中的生活艺术
梅雨时节,也折射着古人的智慧。江南遇雨,最恼人的就是无处不在的潮气。为祛除衣服潮气,人们以香熏衣,辛弃疾的“罗衣费尽博山灰”与周邦彦的“衣润费炉烟”,都体现了宋人放置熏笼熏衣物的智慧。此外,人们还常在檐下悬挂艾草驱散潮气,处处体现着与自然共处的生存哲学。
面对“雨打芭蕉衣生苔”的潮湿,江南人创造出独特的“霉食文化”。绍兴“二霉”堪称典范:梅干菜与霉苋菜梗经特殊工艺发酵,前者成就梅菜扣肉的醇香,后者衍生出臭豆腐、臭冬瓜等特色美食。鲁迅对故乡滋味的眷恋,钱化佛以臭食换墨宝的轶事,印证着这种饮食智慧的文化价值。
这场年复一年的气候现象,早已超越单纯的自然轮回。从《阳羡风土记》记载“衣皆败”的烦恼,到章太炎墨宝中的饮食智慧,梅雨塑造着江南特有的生活美学。在气象卫星精准监测的今天,“暴力梅”仍会带来防汛压力,但深植于基因中的文化记忆,让江南人始终保持着“听雨烹茶”“倚楼待晴”的诗意从容。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道法自然”的生动诠释——既敬畏自然伟力,又善用天地馈赠,在雨打芭蕉的韵律中,书写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奇。
(1)、下列对梅雨的表述,与材料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现代气象学以芒种后第一个庚日作为入梅标准,与《清嘉录》记载完全一致。 B、“暴力梅”特指梅雨期超过77天的极端天气,1954年浙江因此发生特大洪水。 C、宋代文人常用“罗衣费尽博山灰”描写梅雨时节的潮湿,体现对气候的无奈。 D、绍兴“二霉”中的霉苋菜梗因其特殊风味,成为当地特色的传统发酵食品。(2)、材料三提到“梅雨塑造着江南特有的生活美学”,请结合三则材料,从环境、文学、生活三方面分析梅雨对江南文化的影响。(3)、材料一介绍了“梅雨”名字的由来以及它的一些特征,如果以“梅雨”为写作对象,写一篇如《大自然的语言》般的说明文,还可以写什么内容?请仿照示例,再列举一项。示例:写作内容:梅雨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某一年“特长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4)、请你联系上述材料与生活经验,编写一则顺口溜,提醒公众防范梅雨。梅雨季,:柜泛霉,。
梅雨季,不用愁: , 。
-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兰溪横山
郁达夫
十一月十三日,星期一,晴快。
昨晚因游北山倦了,所以早睡,半夜梦醒,觉得是身睡在山洞的中间,就此一点,也可以证明山洞给我的印象的深刻。晨起匆匆整装,上车站坐轨道汽车去兰溪。走了个把钟头,车只是在沿了北山前进,盖金华山的西头,要到兰溪才尽,而东头的金华山,则已于前日自诸暨来金华时火车绕过。此次南来,总算绕了金华山一匝,虽然事极平常,但由我这初次到浙东来游的野人看来,却也可以同小孩子似的向人夸说了。在兰溪吃过午饭,就出西门江边,雇了一只小船,划上隔江西南面的横山兰阴寺去:
这横山并不高,也不长,状似棱形,从东面兰溪市上看来,一点儿也没有什么可取,但身到了此山,在东头灵源庙前上船,绕过南面一条沿江的山道,到兰阴寺前的小峰上去一望,就觉得风景的清幽潇洒,断不是富春江的只有点儿高远深静的山容水貌所能比得上的了。先让我来说明一下这横山的地势,然后再来说它的好处。
衢港远自南来,至兰溪而一折,这横山的石岩,就凭空突起,挡住了衢港的冲。东面呢,又是一条金华江水,迤通西倾,到了兰溪南面,绕过县城,就和衢港接成了一个天然的直角。两水合并,流向北去,就是兰溪江,建德江,再合徽港,东北流去成了富春钱塘的大江。所以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屋外的水彩画幅。更有水彩画所画不出来的妙处哩,你且看看那些青天碧水之中,时时在移动上下的一面一面的同白鹅似的帆影看,彩色电影里的外景影片,究竟有哪一张能够比得上这里?还有一层好处,是在这横山的去兰溪市的并不很远。以路来讲,大约只不过三五里路的间隔,以到此地来游的时间来说,则只须有两个钟头,就可以把兰溪的全市及附近的胜景,霎时游望尽了。
横山上有一个灵源庙,在东头山脚,前面已经说过了;朝南的山腰里,还有一个兰阴寺,说是正德皇帝到过的地方,现在寺前石壁里,还有正德御笔的“兰阴深处”四个大字刻在那里;寺上面一层,是一个观音阁,说是尼姑的庵; 最上是山顶,一个钟楼,还没有建造成功哩。
大抵的游客,总由杭江路而至兰溪,在兰溪北路一宿,看看花船,第二天就匆匆就道,去建德桐庐,领略富春江的山水,对于这近在目前的横江,总只隔江一望,弃而不顾,实在是一件大可惋惜的事情。大约横山因外貌不佳,所以不能引人入胜,“蓬门未识绮罗香”,贫女之叹,在山水中间也是一样。晚上有人请客,在三角洲边,江山船上吃晚饭。兰溪人应酬,大抵在船上,与在菜馆里请客比较起来,价并不贵,而菜味反好,所以江边花事,会历久不衰。从前在建德桐庐富阳闻家堰一带,直至杭州,各埠都有花舫,现在则只剩得兰溪衢州的几处了,九姓渔船,将来大约要断绝生路。
(注:以上日记写于1933年,选自浙江人民出版社《郁达夫游记集》第4345页,有删节。)
(1)、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图示,完成下列任务。①请按地理位置,将金华江和兰溪江填入图中的①、②处。
②推断文中所提到的主要游玩景点“横山”应是图中A、B、C中的哪一处?(填字母)
(2)、品味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所以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屋外的水彩画幅。
提示:可从修辞、视角转换等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3)、文中画波浪线句“先让我来说明一下这横山的地势,然后再来说它的好处”中提到的“好处”有哪些?请联系文章内容概括。(4)、本文中的横山和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都是“被埋没的幽境”。请联系两文,从景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探究它们的共同之处。 -
14、下面是以“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感言和相关名著。请你任选一句感言,联系一部名著,结合具体情节,参考示例,对所选感言进行阐释。
【阅读感言】
A. 因为她,生活的苦难便成了垫脚石。
B.因为他,混沌的思维照进了理性的光芒。
C.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
【相关名著】
《平凡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因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朝花夕拾》。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对他关心有加,要求严格:帮助他添改讲义,纠正血管图,督促他不断进步。鲁迅回国后,每当想要偷懒时,看到藤野先生的相片,便会警醒并继续工作。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勉励与教诲,成为鲁迅前行道路上不竭的动力。
-
15、根据提示默写相应古诗文名句。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诗词表达漫步于“自然之径”的感受,也用诗词表达徘徊于“人生之路”的感慨。陶渊明以 “ , ”展现乡村的井然有序、宁静祥和(《桃花源记》);王维以“曲径通幽处,”的幽静之景,暗喻人生修心当循自然之道(《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勃以 “ , ”劝友人莫因离别而落泪,尽显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在茅屋疾呼“安得广厦, ”拓出心系苍生的大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笔下梅花 “ , ”的芬芳,昭示着精神之路的永恒(《卜算子·咏梅》)。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任务。
清晨的薄雾中,我独自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古巷。隐隐约约的人声从远处集市传来,更衬得此处口口(A.恬静B.幽静)。拾级而上,登上古戏台远眺,黛瓦白墙的民居在绿树掩映中lìlì____在目。蓦然回首,发现石缝间一株野菊正倔强绽放,这意外的邂逅让整段旅程平添诗意。暮色渐浓时,巷口茶馆的灯笼次 dì____亮起,游客们纷至沓来(A.tàB.dá),临窗品茗听评弹,吴侬软语与琵琶声绘成江南独有的韵律。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联系上下文,为“口”处选出合适的词语。(4)、画横线句有语病,请找出病因并修改。(5)、小义同学对“漫步”的“漫”偏旁为何是“”感到疑惑,请你根据【百度百科】“漫”字意义的演变过程,为他解答疑惑。【百度百科】
漫,读作漫(màn), 本义为水过满外流而浩渺平远的样子。泛指溢出、满溢。进而引申指充满、遍布。又引申指长远、辽远。由满溢漫流又引申指散漫、不受拘束、随性去做。
-
17、根据要求写作。
亲爱的同学,在你记忆的宝库里,一定有许多“奇珍异宝”: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
请你以“ , 我不能忘记”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5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鲜艳的谦卑
程果儿
①每每,我因单位琐事烦得挠头。骑电动车上下班,途中能看到打理花木的工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女人,衣着朴素。我看她们俯首在树荫底下,手里只需要掌控花与草、枝与叶,便十分羡慕那种纯粹。
②四季里的多数时间,她们戴一种碎花遮阳帽,边沿宽大,脑后接块布,拉起来可以把大半张脸遮住,是绿树绿草间显眼的一片鲜艳。佩戴护袖、手套,坐在随身带的小凳子上,用称手的工具挖、铲、薅、割,时不时交错着说话。我听不到笑声,只是猜想有笑的羽翼飞过她们头顶。
③好几年前,我也买过这样的帽子。假期戴出门,被一位亲戚笑话——真像清洁工。我颇愤愤了几分钟。其实,这帽子挺好,只是小城的清洁工人戴不了它。这是园林工人的标配,让她们可以安心与植物为伍。远远望去,大大的帽檐让工人们变身土地上的一朵朵蘑菇。我幻想自己是其中一员,双手粗糙皲裂,但大脑缓慢清闲。没有各种会议、材料、检查的催逼,我愿意像蘑菇一样呆头呆脑。
④也就是想想罢了,我不会真的去做其中一分子,甚至接受不了亲戚的调侃。
⑤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如今,清洁工的着装是小城马路上最醒目的存在。那些夺目的颜色——亮橙、明黄、湖蓝、翠绿,堆砌一身,又横竖交错着亮闪闪的反光条。而这群鲜艳的工人,却跟行道树一样,是行人熟视无睹的对象。
⑥我也只是偶尔留意到他们。选择这份职业,家中境况大都不富裕。加之年纪渐大、容貌老去,他们在鲜艳制服之后退缩再退缩,板滞着面孔。
⑦这份工作对体能要求不高,只是赶早、耗时。我6点钟起床,7点钟赶往单位,路上,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将积水扫开、落叶聚作一堆、杂物用工具捡起放入袋中。扫把是粉红的,袋子是橙黄的,今年,又都戴上黄亮亮的安全帽。所有的颜色都足够亮眼,行人车辆远远就可以看见。
⑧有时,一位清洁工在认真擦拭垃圾桶;偶尔,一群清洁工在路边清洗围栏。我心里暗想,这完全是在做无用功嘛。车来车往,灰尘不断,一边清理,一边变脏。如此徒劳,倒很像人生的隐喻。这只是我悲观主义发作时的慨叹,工人们的劳动肯定有用,这几年,小城更加干净明亮,都是他们的功劳。
⑨因为鲜艳制服与衰老肉身的对比太过奇突,我便总想着,二者内里盛装着什么样的灵魂?我与清洁工们不曾近距离接触过,却有几个瞬间总是不忘。
⑩雨天,秋凉。我散步归来,撑伞走在人行道上。目光一扫,被蜷缩成团的鲜艳人形吓了一跳,一位清洁工大妈正躲在绿篱后的墙边避雨。她大约知道吓着我了,歉然笑笑。我的心脏猛颤一下,又不敢表露太多。她在工作,用体力挣一份薪水,不需要我去可怜。我亦冲她笑笑,继续往前走——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妥当的尊重。
⑪后面两个画面就明亮多了。夏天傍晚,5点钟以后,一批清洁工人聚到阴凉处,大肚子中年领班给他们开会。应该是每天例行的训话,气氛并不严肃。领班话音刚落,一位大妈就冲人群喊起来:“光头强,你过来。”笑声轰地飞到天上,那种快乐来自久处的熟腻,来自对群体的认同。她和他们,置身于这个明亮鲜艳的群体里,每个人都平等而体面。
⑫最难忘的一幕,发生在好几年前。那时候,清洁工人只有一件橙色马甲的标识。也是傍晚,在垃圾中转站旁,此处再清理也有特殊气味。临近下班,车辆扫把都已收拾停妥。附近商铺突然传来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一位六十来岁精瘦黧黑的男性清洁工眼睛亮起来,放下手头活计,随着音乐尽情扭动身体。细瘦的手臂在头顶招摇,脚底分明是秧歌步子。旁边的工友们乐呵呵望着,眼角都笑出大把皱纹。
⑬我在路这边凝望,为那点辛苦工作后的清甜微微笑着。
⑭我的六十多岁的父亲,因为家累,至今也还在工地上做活。每天体体面面出门,回来一身泥灰。爱干净的他,一天里要洗濯多次。在体能允许的条件下,工作让他确定自身的尊严,更求取心下的安定。他还有个不算出息的儿子,时时会伸手索取。
⑮第一年去工地做活,父亲心情郁结,告诫母亲不要告知别人他做的事情。在工地上辗转数年,他有了一群相熟的工友,工头对他信任尊重,乐意给他介绍新活路。在他们中间,父亲轻松自在。
⑯可安慰的是,我的父亲与那些穿戴鲜艳的工人们,身体尚且康健,可以自由行动,且有了认可自身的小团体。鲜艳颜色的制服或是身上的泥灰,似乎将外界屏蔽了,可以忽略猝不及防的冷眼。往内,他们抱成团,可以平等倾诉生活的沉重,可以叫伙伴“光头强”,亦可在休息的时候大声说笑。
⑰我爱我的父亲,也爱与他一样谦卑讨生活的人们,更加珍惜他们在工作时得到的一点点快乐。那是鲜艳制服之外的另一点鲜艳——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串联起一件件事情,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楚。 B、本文开头作者将自己烦琐的工作与园林工纯粹的工作进行比较,突出对园林工作的羡慕。 C、第⑨段的第一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对清洁工的叙写由外在形象转入内在灵魂。 D、清洁工和作者父亲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体面,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过得很轻松自在。(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1)而这群鲜艳的工人,却跟行道树一样,是行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笑声轰地飞到天上,那种快乐来自久处的熟腻,来自对群体的认同。(赏析加点词语)
(3)、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工人们鲜艳的着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最后一段中的“另一点鲜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从心里长出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悦读儒家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小陶同学在活动中分享了《论语》中的内容,请你一起探讨并完成任务。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乙】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 )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于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②改之乎?不然,迨③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选自《论语·子罕第九》,有删改)
【注释】①还:通“旋”,转身。②盍:何不。③迨(dài):等到。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和“王生不说”的“说”,意思不相同。 B、“博学而笃志”的“笃”是“坚定”的意思;“居五日”的“居”是“经历,过了”的意思。 C、“人不知而不愠”和“王生益愠”中的“愠”意思相同。 D、“何以谓之善学也?”是省略句倒装式,正常语序为“以何谓之善学也?”。(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之 矣 B、之 乎 C、者 之 D、则 乎(3)、【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限三处)余 一 言 未 尽 而 君 变 色 以 去 几 欲 拒 人 于 千 里 之 外 岂 善 学 者 所 应 有 邪
(4)、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知识资料卡
敏:①敏捷 ②聪明 ③敏感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5)、李生认为怎样做才算是“善学者”?(用原文句子回答) -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溪居即事①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②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③。
【注】①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②系:拴,缚。③去却关:去掉柴门的扣子。却,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
(1)、“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描绘出溪居生活的;“春风”二字,不仅点明 , 也道出了船的动因。(2)、小陶最喜欢三、四句中的“疑”“急”二字,他在诗旁写下了一段批注,请你帮他补充完整。我认为“疑”“急”二字别有生趣,描绘出了一个的农村儿童形象。我是这样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