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根据自己阅读的《朝花夕拾》,回忆鲁迅的求学之路。
篇目
求学历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就读于①。
《琐记》
先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因为不满其“乌烟瘴气”,改读矿务铁路学堂。
②《》
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后“弃医从文”。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秋天
老舍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③段写秋山的颜色,作者是按什么写作顺序来组织材料,请结合文本作分析。(2)、请赏析第④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3)、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七上教材《济南的冬天》,请与本文的第④自然段比较,并填写以下表格。【链接材料】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篇目
共同点
都表现了水的什么特点?
分别表现水哪些不同的特点?
《济南的秋天》
描写对象都是水
澄澈、清亮、绿
①
《济南的冬天》
②
(4)、结尾作者说:“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此句的作用。 -
3、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世说新语》节选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A大将军甚爱之 B.须臾 , 钱凤入 C.屏人论事 D.既闻所论
(2)、翻译下列句子。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小令,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描绘的是 的秋景图,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描绘的是 的秋景图,前后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风格。(2)、此小令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请比较甲乙两句所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的不同。甲: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 《天净沙·秋》)
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朱自清来说,充满蓬勃生机的春天,是一缕芬芳;对于冰心来说,那象征母爱的荷叶,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一家人初春田野上的散步,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默默守候他的母亲,是一缕芬芳。
从跨入中学大门起,初中生活的画卷就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实验、畅想……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送来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你闻到了吗?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闻到了生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 (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
6、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2)、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请结合加点的词分析句子的动人之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4)、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
7、默写。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朱自清《春》)
(2)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3)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在《次北固山下》,我们从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旧事物更替规律的诗句是: , 。
(6)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坚定志向对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B、元方入门不顾 顾:顾念 C、饭疏食 饭:吃 D、相委而去 委:丢下(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学而不思则罔 B、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 C、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 D、不舍昼夜 太丘舍去(3)、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谢公虽然未对两个孩子的答案进行评判,但是结尾“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却体现了作者对谢道韫的高度赞赏与肯定。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丙文中孔子谈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D、丙文中孔子通过对比别人和颜回,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4)、翻译下列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C、《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
10、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为庆祝教师节,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 , 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B、市委领导莅临我校,检查了我校文明建设情况,提出了宝贵意见。 C、北海的菊花开了,史铁生答应坐轮椅去看看,母亲喜出望外 , 还絮絮叨叨起来。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 , 叫我们很难接受。
-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喉咙 骄媚 萧瑟 绿茵茵 B、抖擞 镶嵌 烘托 捷毛 C、朗润 分歧 化妆 决别 D、碣石 宽敞 窠巢 嘹亮
-
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着落(zhuó) 贮蓄(zhù) 粗犷(kuànɡ) 黄晕(yùn) B、棱镜(léng) 莅临(lì) 嫩绿(nèng) 澄清(chéng) C、匿笑(nì) 看护(kān) 卖弄(lònɡ) 吝啬(lìn) D、应和(hè) 酝酿(niàng) 霎时(shà) 静谧(mì)
-
13、同学们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吧?或旅游,或购物,或走亲访友……其中的一些场景、细节、对话是否触动了你的心,引发你的思考呢?
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提示:(1)段落设置4-6段,条理清晰,有铺垫的手法。(2)开门见山,结尾呼应,详略得当。(3)合理使用修辞、细节描写。(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不少于500字。
-
14、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1)、读完《无常》后,同学们对“无常”的形象很感兴趣。请结合你的阅读获得的信息,完成“名片”。
“活无常”形象名片
外形: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头发披下来;眉眼外梢向下,像一个八字。
打扮:戴着白纸的高帽子;手里拿着和算盘、铁索;腰间系着;脚穿草鞋,肩膀耸起;
品质:同情冤魂;
(2)、阅读《父亲的病》,你主要采用了哪种读书方法?有怎样的阅读收获?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鸣沙山记
宗璞
①西行归来很久了,有些印象已经淡漠;也有些印象经过时间的酿造,轮廓反更分明,意思也更浓郁。这从记忆里时常浮现的画面之一,是鸣沙山。鸣沙山在敦煌市城南。我们下榻在城东。城东果木成荫,绿色满眼,和华北的夏日无异。可是驱车不到半小时,下得车来,我忽然发现自己落入了沙的世界。眼前是一座沙山,脚下是厚厚的积沙,沙粒很细,踩上去如同在海滩行走。也许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海底罢。
②眼前的沙山就是鸣沙山了。当时是晚上八时许,正值黄昏,那天天色似乎不是很晴朗,在灰暗的天空下,巨大的沙山默默地站着,显得孤寂而遥远,山光光的,除了数不尽的细沙,什么也没有。因为有山,甚至也没有沙漠的瀚海无垠的气魄。但是好像有一种什么力量,使我们都肃然。那感觉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时间退回到遥远的遥远的过去,那时生命还没有发生,没有动物的踪迹,也没有植物的覆被。有的只是永恒的静谧,和对未来的期待。
③我们在沙漠上走,把鞋子拿在手中。风从耳边吹过。我看见风也向沙山上吹着,在半山腰把沙粒向上扬起,似乎是帮助沙山长得更高。我恍然,风若总是从这个方向这样吹,自不会湮没山脚下的泉水。
④鸣沙山脚下有一个月牙泉,是与山齐名的。我们走了一段路再向右转,便看见四面黄沙之中那一弯明亮的水。水面据说较前小多了,也浅多了,但还清澈。水边有几株芦苇,大有江南水乡的意味。对岸有几处断墙残壁。那是以前庙宇的遗迹;还有一株枯树,巍然处于瓦砾之中。这一切,很像一幅纸色已经发黄,笔墨也已模糊的古画。这时有一个并没有骑驴的壮年人,安详地走进这幅画面,一点不理会这边的笑嚷,只顾穿过废墟,一直向远处走去。
⑤“他一个人,往哪儿去?”我不禁问,望着远处的山,山那边当然还有山。
⑥没有人能回答,我也不能去问个究竟。于是这孤寂的投向洪荒的身影,便和碧水黄沙一起,在记忆中留了下来。
⑦这时天色更暗,鸣沙山显得更高了,仿佛离天空很近。风扬起细沙,在山腰形成一团团烟雾,又飘飘扬扬地散了。我转身向山脚走去,把伙伴们留在泉边。我真想爬上沙山,再从山上滑下来,据说就可以听到沙粒相撞的声音,但我还是适可而止了。我孤零零地站在山脚下,举目尽是灰色的沙,心中充满莫名其妙的喜悦。那感觉好像是在白茫茫的雪原上,正想扑进雪里抚摸雪的清凉,又如同在浩漫漫的大海边,正想站在起伏的海浪上随着波涛远去。
⑧“我们在这里!”我喊着,当然,连在月牙泉边的伙伴也听不见,更何况那远去的人。
⑨我们确实在这里。我们在这里生活、战斗、成长。戈壁滩上有一座锁阳城遗址,据说现在夜晚仍有厮杀呐喊之声。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敦煌文化,现在仍在呼吸,仍在散发着光辉。我看见那妙相庄严的菩萨,才忽然懂得“容光照人”这四个字。我看着著名的三兔藻井,真觉得画中的云在旋转、流动,就像眼前灰暗的天空上,大片的,缓缓流动着的,活着的云一样。
⑩我们在这里,我们还要在这里长久地、更好地生活下去。
⑪归途上大家踩着坎坷不平的阡陌,不觉议论道,千万不该在这样的山川中开这几亩不打粮食的田地,还抽用月牙泉水来浇田!做了多年的不肖子孙,现在总该明白一点了罢。
⑫“我们在这里。”我默默地说。
⑬恐再无来鸣沙山的机缘了。我愿听到它的消息,使这一片景色在我的记忆中,苍茫的更苍茫,妩媚的更妩媚……
(1)、文章首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结合全文,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1)在灰暗的天空下,巨大的沙山默默地站着,显得孤寂而遥远。
(2)在半山腰把沙粒向上扬起,似乎是帮助沙山长得更高。
(3)、“千万不该在这样的山川中开这几亩不打粮食的田地,还抽用月牙泉水来浇田!”原因是什么?(4)、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一: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了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张爱玲《秋雨》
资料二: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老舍《济南的秋天》
资料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
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证明秋后梧桐还是有叶子的,否则雨落在光秃秃的枝干上,不会发出使多情的皇帝伤感的声音。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汪曾祺《人间草木》
(1)、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
(2)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资料二”画线句子内容。(3)、下列对资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料一”作者从视觉和听觉不同感官角度,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雨的特点和样子。 B、“资料二”作者按空间顺序写山中颜色的变化,用词、用语精妙、活泼。 C、“资料三”采用对比的方式,用一夜前后树上叶子多与一点不剩比较,写出了梧桐叶的特点。 D、三个资料各从不同角度表现秋的特点,均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节选(《论语十二章》)
【乙】
刘某邻叟①愤然至,以杖②击牛曰:渠③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渠生奉养,病医药,死棺敛④ , 且留此一坟,岁需祭发⑤ , 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⑥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⑦曰:我乃非人,急引归。
此叟殊有滑稽风,与东方朔救汉武帝乳母事,竟暗合也。
《邻叟滑稽》纪昀(清代)
注释:①叟:老头。②杖:棍棒 ③渠:他 ④棺敛:棺木盛敛 ⑤祭发:祭祀扫墓 ⑥牟牟:拟声词,牛的鸣叫声 ⑦颊:脸的两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思而不学则殆 殆:
(2)不逾矩 逾:
(3)闻之大惭 闻:
(4)岂不大善 善: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B、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C、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D、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温故而知新。
(2)我乃非人,急引归。
(4)、结合学习实际,写出选文中“好”的学习方法。(5)、分析乙文“老叟”的“滑稽”的表现。 -
18、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
【甲】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体裁是。(2)、(1)“落花”一词有何表达效果?(2)“怜”可否改成“爱”字,为什么?
(3)、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9、阅读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中,你和同学就“阅读方法”,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小文:学完这单元后,我觉得默读和朗读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在阅读时总是两种方法交替使用。
你:是的,但我想默读的优点①。
小语:我想适用的场合也不同,安静的环境,我们在阅读时就要采用“默读”。
你:我同意,所以我认为默读时要做到②。
小冀:你能把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之道”分享给我吗?
你:可以,我的“学习之道”是③。
-
20、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时候,___________。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_______________,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 , 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节选《往事依依》
(1)、选文依次填入语段两处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②然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③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
④不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