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填写古诗文名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这种大好形势,正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描绘的情景:“(1) , 风正一帆悬。”《<论语>十二章》中“(2) , (3)”激励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坚定的志向。我们如果想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功,就需要对其发自内心地喜爱,并乐在其中,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4) , (5)”。北伐途中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诸葛瞻,“(6) , (7)”是“君子之行”的准则,以规正儿子的言行,殷殷教诲中寄予深切期望。
-
2、石榴、核桃、葡萄、胡萝卜、绿豆等都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这些物种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请选出你最熟悉的一种,推介给大家。要求:须突出所选物种特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
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各国人民相互交流,繁荣与共。班级准备开展“丝路繁华,文化互鉴”活动并邀请几位国际交流生共同参与,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项目。
-
4、国家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展览展出的是丝绸之路沿路国家珍藏的文物精品。右图是展览的宣传海报上面有“殊方共享”四个字。一位同学查字典得知“殊方”的意思是“他乡,异域”。结合展览的内容,你认为“殊方共享”在这里的意思是。
-
5、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___________
①展品的年代跨越也十分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
②展品涉及21个民族,展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
③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
④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④③①②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___________。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后来,汉朝又kāi pì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二者___________,共同pǔ xiě了人类交融互鉴、___________的历史篇章。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开创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延续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载着___________ 载入___________
kāi pì pǔ xiě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相互往来 交相辉映 共同发展 B、相互往来 共同发展 交相辉映 C、交相辉映 共同发展 相互往来 D、共同发展 相互往来 交相辉映(3)、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不少于600字。
-
8、作文题目:青春赠予我的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不少于600字。
-
9、
学校开展“长春的春”为主题的春季家乡宣传活动,请你参加。
【共赴春之约】风有信,花有期,春日迟迟,岁岁相约。
(1)下面的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是( )
A.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C.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下面关于踏青习俗的内容,语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春游踏青,不仅能增长见识、强身健体,也能开阔心胸、陶冶情操。
②如今,人们更喜爱在春天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环境中,享受春天的美景。
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春游踏青的传统。
④唐宋还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的诗句。
⑤《晋书》中便有,先秦时期,人们每年春天结伴到郊外赏春景的文字。
⑥齐国也有“放春三月观于野”的习俗。
⑦同时,在青山绿水中放眼山川,还能激发我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A. ①⑦②③⑤⑥④ B. ①⑦②⑤④⑥③ C. ③⑤⑥④②①⑦ D. ③⑤④⑥②⑦① 【同赏春之色】春天无事,只为花忙,微风拂过,花香馥郁。
(3)请根据下面的长春赏花图表,为来长的游客,写一个赏花出游攻略(不少于50字)。
花卉
时间
连翘、京桃
4月初至中旬
杏花
4月中下旬
樱花
4月中下旬至5月初
郁金香
5月初
丁香
5月中旬
牡丹
4月中下旬
【共唱春之声】冰河炸裂,音符灵动,春天序曲,诉说喜悦。
(4)请你为下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
________
3月20日,“春光好”长春市第三届市民合唱季发布会在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举行,标志着为期三个月的市民文化盛宴正式拉开帷幕,这也是“春光好”长春春季系列文旅活动发布会的第一场,此次活动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聚焦长春文化强市目标,持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进一步推进长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
10、班级举行“我爱我的祖国”纪实作品分享会,请你完成下面信息。
阅读有法
学习有效
把握作品事实
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学会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1)下列有关于纪实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到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B.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深入分析和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宣扬和评价,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从而瓦解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C.《红星照耀中国》重点讲述了陕北独特的自然风光,介绍了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红军的军事策略及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
D.《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群“红小鬼”,他们坚持原则、不怕困难,年纪虽小却有着使命和担当,为革命而奋斗。
了解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中塑造了许多优秀共产党人形象,阅读时,人物和事迹要对号入座。
(2)他爱护部下、平易近人:曾在看演出中途,把棉衣披在身旁的小号手身上。他活泼、有孩子气:他有一件长征途中击下敌机后,用降落伞做的背心,他对此感到孩子般的得意。
他是。
领悟作品精神
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从观点中辨别立场,从阅读中获得启迪。
《红星照耀中国》一经问世,在中国大地广为传播,引起轰动。海伦•斯诺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当时像一道闪电,唤醒了中国人民”。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情节,结合内容说说这样评价的缘由。
A.苏维埃社会(第六篇《西北的红星》)
B.总司令被逮(第十二篇《回到白色区域》)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就是黄河的一块石头
红孩
①到四川眉州,朋友邀请我去参观奇石博物馆。去了,确实很长见识,但你若问我几年后还对哪块石头有印象,我只好说,石头,好多的石头。这样的结果,在别处也莫过如此。记得有一年,有人约我们一帮文友到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说那里的玉石多么有名。待我们去了,在其玉石博物馆大厅中央,矗立着一块半人多高的鸡血石,那通体的红色真如鸡血般摄人心魄。同行者有人不禁啧啧咋舌,一个劲儿连说奇观、价值连城啊!
②说来有趣的是,当地的一个开发玉石的老板,还煞有其事地把我们一行人带到一个石洞,说他们公司发掘的玉石都出自这里。说完,他让工作人员发给我们每个人一个塑料袋,然后,老板就带领大家往泂里走。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一次游戏,如同当下中小学生玩的钻迷宫鬼屋。老板说,走得不要太快,要注意脚底下,说不定哪个人来了运气,真的能捡得一块宝玉呢!
③我注意到,山洞里隔上五六米的墙壁就有一盏灯,灯光不是很亮,但足以看见前后的人。再隔一二十米,工作人员还故意弄一堆石头,那石头能有鸡蛋大小,奇形怪状。大约走了二三百米,大家发现走过的路,两边的洞壁几乎都很相似,就有人提议不必再走了。可也有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想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出去。我说,出去吧。不就是几块石头嘛,捡得到如何捡不到又如何,还能影响到自己的生老病死?
④出得洞来,外面阳光灿烂。看着远处的山峦,我心想,那远方的山难道不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吗?那石头如果几年后变得郁郁葱葱,你能说它不是一块美玉?
⑤大约在10年前吧,我和一些文友到了黄河的风陵渡。那是七八月间,由于上游干旱,黄河处于枯水期。走在黄河的河床上,到处都是石头,很多喜爱收藏的人,心里自然乐开了花,他们提着不同的口袋在四处寻找心仪的石头。我站在黄河中央,看着那浅浅的一条水流,不禁联想到有关黄河的历史、人物、音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看到台湾诗人余光中写的散文《黄河一掬》。那是诗人第一次到黄河,当他弯下腰,双手把黄河水捧到眼前时,不由泪流满面。那一刻,他才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随后,他把自己的一张名片抛到黄河里,终于实现了和黄河的浑然一体。也就在那联想的瞬间,我也弯腰捧起了黄河水,端详了几秒,然后一饮而尽。当即,我就觉得自己的身体突然壮实了起来,好像黄河岸边的一个船夫!
⑥然而,这种壮举感觉还不到几分钟,就让同行的一个朋友险些让我泄了气。那朋友从几十米外喊我,说让我看一块巨石。我说,到处都是石头,能有什么特殊的呢?朋友很执意,我只好踩着一地的鹅卵石走过去。走到近前,朋友指着那块一米高的巨石对我说,你看,它多像虎头!我就是属虎的,这要是弄到我家去,放在郊区的院落里,得多神气!我看了一眼朋友,又看了一眼虎头石,说石头确实像虎头,不过要把这么重的石头弄到北京去,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可不小呢!朋友听我这么一说,并不以为然,说,这不算什么,只要肯花钱,没有办不成的。一万不行,两三万总可以了吧?老兄,你别看这石头在黄河滩上不值钱,若是运到北京,说不定能卖个一二十万呢!朋友的话让我感到很愕然,这个朋友还是当初那个“诗魔”吗?20世纪80年代,为了写诗,他辞掉工作,孤旅天涯,到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去寻访古代诗人的足迹。最困难时,他甚至要过饭,临时在火车站当了一个星期的搬运工。多亏那个火车站的一个小领导也热衷文学,在偶然的交流中,得知这位蓬头垢面的搬运工原来也是个诗歌的“魔怔”,便给他多开了些工钱,他才得以继续诗歌的跋涉。多年后,朋友开了家物流公司,成了小老板,但骨子里,始终不忘文学情怀。
⑦我问朋友:你真的有心要把这块石头弄到北京去?
⑧朋友说:真有心。钱不是问题。
⑨我说:凭你现在的实力,钱肯定没问题。但问题是你想过没有……
⑩朋友打断我的话:想什么,你想说我现在有点小人乍富!
⑪我说:那倒不全是,我在想这块巨石,你说它在黄河里存在多少年了?100年?1000年?或许更多。
⑫朋友说:这还真说不好,咱又不是什么水利、地质专家。
⑬我说:这巨石在黄河里的时间肯定要比我们的年龄长,既然千百年来,它一直陪伴着黄河,就说明它本身就属于黄河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动心思把它迁到北京呢?难道就因为它长着一个虎头?
⑭朋友说:要按你这个说法,那黄河里的沙子、卵石都不能动,它们同样也是黄河的一部分。你不能因为这颗巨石大,就动了恻隐之心吧。
⑮我说:多亏你用了恻隐之心来回答我,如果你说此刻我有了分别心,那我可真的有点无地自容了。
⑯朋友听到此,不由哈哈大笑起来。他用手摸着那巨石的顶部,对我认真地说:“其实我想把这巨石弄到北京的想法只是一念,经你这么一提醒,我现在已经决定放弃了。正如你所说,既然它千百年来一直陪伴着黄河,那就让它永远地陪伴下去。说不定将来,我们也会变成一块石头,落在这黄河滩。”我说:“对呀,兄弟,我们每个人都是黄河的一块石头。不信,你看这巨石的头像,还真像你这个‘诗魔’呢!”朋友听罢又是一阵哈哈大笑:既然这么有缘,你就抓紧给我和巨石照张相吧。注意,一定要把身后的黄河水照上。以后,我逢人就可以自豪地指着照片说:看,这就是黄河!
(2024年9月10日《中国作家青年报》,有删减)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黄河玉石洞的原石
黄河岸边的虎头石
我的态度
(1)
黄河石是黄河的一部分,只有在黄河岸边才有价值。
同行朋友的态度
不死心。想找到价值高的玉石原石。
(2)
(2)、文章中划线句子,含蓄地表达了我的情感,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虽然同行者称赞鸡血石价值连城,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B、文章中我从玉石洞出来后,对远山的描写,表现我对远山的喜爱之情。 C、文章写我阻止朋友搬运那块巨石,是因为我认为那块巨石与众不同。 D、与梁衡《壶口瀑布》相同,选文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文章中插叙“诗魔”朋友的经历,有什么作用?(5)、文章题目“我就是黄河中的一块石头”中的“就”字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考砸了?“马虎”可不背这锅!
和渊
①考完试进行反思是非常好的习惯,但很多同学的反思经常停留在表面,最常听到的原因是马虎。事实上,马虎并非只是粗心大意,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
(一)信息识别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②有的同学读书容易跳字、跳行,相似的公式、字母混淆不清,看不清题目的细微差别,这本质上是信息识别问题。有一项研究显示:让A、B两组同学(A组成绩优异,B组成绩落后)做同一套难度较低的测试题,并进行脑电测试分析。实验发现,在做题过程中,A组同学的大脑听觉中枢活跃程度明显高于B组同学,正确率也远高于B组。测试结束后,B组同学普遍反映做错的原因是马虎,说明B组正确率低的原因并不是不会。而A组同学正确率高的原因在于不仅用眼睛看,还在心里默读。默读虽没有发出声音,但大脑可以接收到听觉信号。同一个信息通过视觉、听觉两个通道进入大脑,用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进行校对,当信息比对不一致的时候,大脑就会亮起红灯,进行二次识别,这样在审题过程中就不会错了。
③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在读题过程中进行默读,启动听觉的校验机制,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形成反馈闭环。
(二)知识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④很多同学下了考场会捶胸顿足,感叹道,“哎呀,这个知识点我复习过,但是当时在考场上就是都想不起来了”“考试的时候,我觉得A也对、C也对,模棱两可,下来看了书就明白了”。这种问题,本质上也不是马虎,而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点有漏洞导致的。
⑤学生如果不注重复习,那么就非常容易在各个地方形成知识漏洞,且会不断累积扩大,最终导致系统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夯实基础知识。
(三)能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⑥有些同学考完试,自己都会觉得很奇怪:“咦,我怎么把2+3算成了6了!”然后把问题归咎于马虎。事实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大都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偏弱。一个复杂题目需要处理很多信息,如看一个物理题目时,既要审题、加工信息,又要调用公式,还要代入数字、进行计算……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信息比较多,混杂在一起就容易出错。
⑦对此问题的建议是:一次只处理一类信息,审题就是审题,调用公式就不要计算,写完公式再代入数字,一步一步来,有条不紊,按照流程做完一个动作、再做下一个动作。
(四)习惯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⑧还有的同学喜欢随手打草稿,甚至根本不打草稿,他们喜欢心算,宁愿在脑海里推演步骤,强行记住结果,也不愿意写出来,即使打草稿,多半信手拈来,一片混乱,结果非常可能一不小心抄错。
⑨为了杜绝这类问题,凡涉及计算的一定要规范地打草稿,并给草稿留足空间,相当于扩大了大脑虚拟内存,干净的纸面能让人清晰地看出每一步的过程和结果。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运算符号;二要想清楚具体步骤、选择合理方法;三要认真计算;四要检查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有否写错等。
(五)压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⑩有的同学考试时犯低级错误是因为太紧张。从进化上来看,人类的大脑分成三层:最里层的叫“爬行脑”,负责行动和反应,是最本能的脑。比如,人过马路时会本能地躲闪车辆,这就是爬行脑在发挥作用。第二层是“情绪脑”,我们喜怒哀乐的原因就在于拥有情绪脑。第三层是“理性脑”,能帮助我们理性分析,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⑪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能够动用理性脑思考事情、然而,当压力、危机到来时,我们的身体就会被交给情绪脑或者爬行脑,理性脑会关闭。所以,如果我们压力太大,智力会下降,正常水平难以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多多练习压力状态下的心态调整。
(六)价值观偏差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⑫还有一类同学,每次分析试卷时都满不在乎地说:“老师,我又不是不聪明,也不是能力不行,就是马虎而已嘛!没啥大不了的。”他们根本没有要改变的意愿,更不会主动寻找方法。
⑬这一类同学,是用马虎来掩饰自己的不用功或能力不足。我们必须扭转观念,从心底里重视这件事情,只有从态度上重视了,才能有纠正的希望和改变的可能。
(摘编自《看天下》2024第4期)
(1)、阅读“(一)信息识别型马虎及解决方案”,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分组
实验过程
实验发现及结果
得出结论
A组成绩优异
做同一套难度较低的测试题,并进行脑电测试分析
(1)
(2)
B组成绩落后
(2)、下面这张图所对应的马虎类型及解决方案,匹配的一项是( )A、知识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B、能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C、压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D、价值观偏差型马虎及解决方案(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马虎”的意思是“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文中六种马虎类型哪一类与词典义最为接近?请说明理由。 -
1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小题。
濮仲谦雕刻
南京濮仲谦① , 古貌古心,粥粥②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③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④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⑤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⑥虽势劫之利啖之⑦终不可得。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濮仲谦:姓濮,字仲谦,明清时期雕刻家。②粥粥:柔弱、无能、谦卑的样子。③两:两倍。④款:在书画雕刻作品上的签名题字。⑤润泽:受到好处、恩惠。⑥意偶不属:如果不对他的意。⑦啖:拿利益引诱人。
(1)、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
(3)、作者评价濮仲谦“古貌古心”,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4、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月色入户 (2)悄怆幽邃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均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B、【甲】文作者将月光比作水,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地写出月光空灵皎洁的特点。 C、【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采用定点观察的手法,描写潭中景物、小石潭源流、潭周围氛围。 D、两篇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在自然风物中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3)、苏轼以“闲人”自居。欣然赏月,柳宗元“下见小谭”却“记之而去”,二者在一“留”一“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欣赏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
15、古诗文默写
“变”是宇宙的永恒法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哲思。古诗文中有顺应规律,蓄力生长的自然之变,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1) , 。”以昼夜交替、新旧时序之变,暗含新旧更迭的必然性;陆游《游山西村》中的“(2) , 。”以风景转移、心绪感触之变,描绘困境与转机的辩证关系。有直面挑战,淬炼心志的人生之变,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3)。”的豪迈之笔,表现人生起伏之变中的不屈风骨。有以史为鉴,开拓格局的历史之变,如杜牧《赤壁》中“(4) , 。”以假设之笔探讨历史的偶然性,表现朝代兴衰之变,寄托对现实的反思。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 )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 , 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甲】,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乙】,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丙】、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丁】;______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qián( )诚态度。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拙朴 (2)qián诚
(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D、【丁】;(3)、文中画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孜孜不倦 B、不露声色 C、或许 D、留存(4)、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构成递进关系,正确的是( )A、都 B、而且 C、还 D、却 -
17、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严肃认真的老师,也曾是活泼好奇的学生;温柔体贴的妈妈,也可能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坚强能干的爸爸,也可能有脆弱孤独的时候;看似不起眼的同学,也可能自有其过人之处……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多重责任,有他们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会变化,会成长。关注他人,用心体察,人与人之间就可能多一份理解、包容、尊重和欣赏。
⑴请以“我看到了你(他/她)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600字左右;⑤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600字左右;④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18、 阅读《艾青诗选》中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伞
早上,我问伞:
“你喜欢太阳晒
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追问它:
“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
“我想的是——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一九七八年
诗歌中的“伞”让你联想到了下列备选人物中的哪一个?请结合小说内容,说一说他(她)为什么带给你这样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备选人物:江姐(《红岩》)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见渭水思秦川
岑 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传递情感。岑参的这首诗也有类似写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草木之有花,浮冶①而易坏,非正人达士之所好也。然余尝观屈原之为文,香草龙凤,以比忠正,而菊同为所取②。而陶渊明以松名配菊,连语而称之③。夫屈原、渊明,皆正人达士之流,至于菊,犹贵重之如此,是菊虽以花为名,固与浮冶易坏之物不可同年而语也。凡花皆以春盛,而菊独以秋花悦茂④于风霜摇落之时。草木有花叶者,花未必可食;花可食者,根叶未必可食。夫菊以一草之微,自本至宋,无非⑤可食,有功于人者。古人配之以岁寒之操,夫岂独然而已哉!
(摘选自刘蒙《刘氏菊谱》)
【注释】①浮冶:轻浮艳丽。②同为所取:一同被他选择。③连语而称之:这里指将“松菊”连在一起说。④悦茂:茂盛的样子。⑤无非:无不。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B、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C、非正人达士之所好也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朱元思书》) D、然余尝观屈原之为文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2)、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乙文中的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出两点。(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陶渊明,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