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之景美不胜收。如“① , 百草丰茂。”让我感受到了即使在秋季依然生机勃发的景象。“② , 影入平羌江水流。”江中的秋月就如同和水一起流动,陪着诗人远行。“③,受降城外月如霜。”写出了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让人凄神寒骨。“枯藤老树昏鸦,④。”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营造了特别的氛围。“⑤,⑥。”(《次北固山下》)让我感受到了江面开阔、帆船竞发的景象。 “⑦,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地因生命而精彩,人生因丰富而甜美,心灵则因书籍而清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智慧的源泉,“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智者说话”;书是兴趣的源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才华的表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不仅有华美的句子,绚丽的文字,还有动人的情感。书,如同春天的绵绵细雨,伴随着我成长。
(1)、请为文中的“精彩”“绚丽”写出同义词。(2)、结合语境分析“生命”是什么词性?在文中再写出一个这样词性的词。(3)、结合你的阅读感受,用符号标出画线句子重音和停连。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_____(jiàn shǎng),这是荒园,少有人来 , 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______(zhuó sh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
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 , 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就在那个时候,我明白“水”的意思,那就是流过我手心的那种美妙沁凉的东西。
(《再塑生命的人》)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jiàn shǎng) ②(zhuó shí)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拼音。①吞噬 ②沁凉
(3)、结合甲段划线句子内容,写出一成语。 -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海明威说:“我为热爱的东西大费周章,所以我才快乐如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因为热爱,一代文豪苏轼在困境中突围,成就诗画文章;因为热爱,音乐家贝多芬在苦难中涅槃,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热爱,敦煌女儿樊锦诗在“喧嚣”中沉潜;因为热爱,边防战士陈祥榕用生命践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
请以“热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
老师:我们学习了一种设计整本书阅读探究专题的方法,那就是多部名著关联探究。今天,我们围绕这个话题来交流一下。
小威:老师,我读书时,发现很多书籍都写到了苦难命运的不同结局,《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经历命运的“”后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最后成为麻木的行尸走肉。《》中保尔经历“四次死里逃生”,最后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懈的革命斗争精神,成为生活的强者、钢铁般的战士,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师:好啊!你可以把“苦难命运的结局”作为探究专题。
小县:老师,我发现名著中有很多嫉恶如仇的人物,《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孙悟空逢妖必除,除恶务尽,《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粗中有细,帮助金氏父女逃出魔掌,“”的武松杀人后在墙上写下八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小振:老师,我发现经典作品中“真情”满满,比如《西游记》中的“”,《艾青诗选》中的爱国情,《朝花夕拾》中的“”,《》中的兄弟情。
小兴:那你这个专题可就太大了。我建议可以选其中一部名著,为其设计一个专题探究的提纲。
老师:小兴说得太对了,希望大家今后经常这样交流研讨,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上
翁秀美
①歌曲《国家》中有一句歌词“一瓦顶成家”,简简单单五个字,最朴实的语言,蕴含最深厚的情感,那是所有人的心之归所,听来每每激动难抑。
②小时候,站在家乡的山坡上,目光越过稻田,一家家的屋顶展现在眼前,只是距离太远,大多看不清瓦的模样。等到站在院子里,抬头望去,屋顶黑瓦沿坡度而下,列队整齐,凛然不可侵犯。对视中,我们看清楚了彼此。
③瓦,在乡村中,极其平常,却不可或缺。瓦是素朴的,清亮,油黑,它们一块接一块覆于屋顶,如鱼鳞般排列,首尾相连,彼此倚靠,扣搭严丝合缝,像忠诚的卫士,遮风挡雨,守护一家平安。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是瓦天生必须具有的。
④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四时风景瓦皆晓。春阳,夏雨,秋月,冬雪,瓦上的风景色彩斑斓:有炊烟细细,有苔藓青青,有飘零的落叶,有路过的和风,有鸟儿短暂的停留,有月光一夜的伫立。更别说深秋的清晨,瓦上那一层薄霜啊,瓦之黑色从白霜中隐隐透出,宛如淡淡的水墨,有太多无法言说的妙处。
⑤而当春雨如烟、夏雨如注、秋雨缠绵,瓦上会呈现不一样的情景与情调。倚在门口,看屋檐上流下的雨水,呈一条直线,长短不一,仿佛永无尽时。急雨时的水滴重重地砸下,是成语“滴水穿石”最好的诠释;雨是快速的动态的存在,有画一样的美感,有诗一般的韵律,因此我觉得观雨比看雪更有层次感。
⑥雨打过,风吹过,瓦上是干净的。秋冬季节,阳光灿烂之时,花猫跳上房顶卧在瓦面晒太阳,芦花鸡也调皮地跑上去凑热闹。在让人忘记时间的慵懒的午后,母亲搬了梯子,把花生、豆子,切开了的红薯、萝卜拿到屋顶上去晒,琳琅满目,无限的喜悦和富足。
⑦房屋边上,常常是扁豆藤伴着喇叭花缘墙而上,桃花拉着杏花靠瓦而开。而漂亮的瓦松,却是瓦们独有的装饰。风儿吹过,雀儿飞过,种子适时地在瓦缝里生了根,发了芽。待到长高些,便见出形状各异,高高低低,像松树,像宝塔,“华省秘仙踪,高堂露瓦松。叶因春后长,花为雨来浓。”这是唐代诗人李晔在《尚书都堂瓦松》中写瓦松的诗句。这样的瓦松老房子屋顶上更多,沿瓦缝一溜下来,仿佛田垄间整齐的菜畦,开了花的瓦松实在好看,从窗户望出去,像油画,又似水彩,真是妙不可言的天然艺术品!老人们说,房顶上瓦松越多,这样的人家越聚财,人丁兴旺,越有福气,所以有年头的老房子都是宝。
⑧老家有一个说法:小孩换牙了,原先的乳牙要放在规定的位置,上面掉的牙丢床底,上牙才能向上长;下面掉的牙放屋顶,下牙也才能向上长。不管信不信,仪式是一定要有的,所以村人要是看到有人在家门口往瓦上甩东西,那一定是孩子掉的牙,往往会远远地喊话:朝上甩,高一点!
⑨瓦一般坚固耐用,但天长日久,瓦也偶有移位,或有裂纹破损,更有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捣蛋孩子时常光顾,因此屋顶要定期检查。如有进风、漏雨,要及时修补。当换上新瓦,或是不一样颜色的旧瓦,整个屋顶顿时有了独特的外观与气质。如遇有人进村询问谁家在哪,四五个孩子抢着用手一指:那家,房顶有红瓦的就是哦。
⑩有一年冬天,雪特别大,下了一夜。清早起来,屋顶一角被厚雪压塌,破了四五块瓦。父亲爬上屋顶去换瓦,我接下破了的瓦,再递上新的瓦,瓦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替补上去的瓦如一块块崭新的补丁,鹤立鸡群般煜煜生辉。
⑪所谓烟火人间,便是有温暖的家,有满满的爱。在屋瓦的庇护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岁岁年年,安居乐业。
⑫当有一天,从那无数由泥土制成、呵护了我前半生的屋瓦下走出,我便远离了它的视线,瓦见不到我之后的风霜雨雪,我也再看不到瓦上的四时光景。在城市的高楼中,推窗而望,目之所及,远处是更高的高楼,栋宇鳞次,灯光旖旎。然而,在心里,越来越清晰的,是曾经给予我关爱的老屋。屋顶的每一块瓦,虽凹凸粗粝,饱经沧桑,却如玉一般纯净,瞬间让浮躁的心灵柔软温润,宁静如水。
⑬研墨,将“瓦”一笔一画写下,凝视中,那墨慢慢洇开,仿佛又站在院子里,抬眼望:片片黑瓦,明媚如画。
(刊载于2024.4(第十期)《思维与智慧》))
(1)、文章以一句歌词开篇,请分析其妙处。(2)、请品味选文中加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文章围绕童年故乡的屋瓦,具体写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瓦见不到我之后的风霜雨雪,我也再看不到瓦上的四时光景”这句话的理解。(5)、文章通过写与瓦相关的回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出来。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 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 若能得其法, 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 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 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总书记工作那么忙, 还能有时间学习? ”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 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 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 坚持不懈、悉心钻研, 读懂弄通吃透, 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 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 薄的读厚’。”
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 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 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⑧古人讲“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 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 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⑨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而每一天都是读书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日积月累地坚持,必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读书方法是什么?(2)、第四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中提到的“钻深研透”读书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
8、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时,同学们查阅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资料一:杜甫,字子美,京兆人也。少贫不自振,然好学不倦,遍览群书。举进士不中第,困居长安。天宝年间,玄宗朝献太清宫,杜甫奏①赋三篇,帝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资料二:杜甫尝游吴越、齐赵,与李白相遇,结下浓厚友谊,共赋诗文,传为佳话。
资料三:甫于诗,天才挺出,超然独立,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资料四:安史之乱起,甫携家逃难,历经艰辛。曾为叛军所俘,后逃出,投奔凤翔,任左拾遗。因疏救宰相房琯,得罪肃宗,遭贬华州。遂辞官,投奔秦州,后至成都,建草堂。
资料五: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② , 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③ , 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
注释:①奏:呈献 ②陈涛斜:地名,陕西咸阳县东,亦谓之“成阳斜”。③细:细微,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杜甫尝游吴越、齐赵
(2)遂辞官
(3)上薄风骚
(4)帝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2)、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断句,用“/”表示,划3处。掩 颜 之 孤 高 杂 徐 庾 之 流 丽 尽 得 古今 之 体 势 而 兼 人 人 之 所 独 专 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贫不自振,然好学不倦,遍览群书。
(2)罪细,不宜免大臣。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月夜忆舍弟》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B、杜甫年少时家境贫困,不能自立,曾旅居吴越、齐赵一带,后来虽屡试不中第。 C、为了摆脱困境、成就功名,杜甫在唐玄宗祭祀宗庙和天神的时候,献赋三篇。 D、战乱时,杜甫曾被叛军俘获,但他坚持操节,不受玷污,后侥幸逃脱,并得到提拔,授予左拾遗的官职。(5)、肃宗本想治罪于杜甫,为什么后来没有这样做?请结合资料简要说明。 -
9、默写。
登上岳阳楼,我仿佛能望见范仲淹笔下的“ , ”表明了古仁人的品德高尚和豁达,表达了自己的博大的胸怀;步入醉翁亭,欧阳修通过光线明暗变化描写朝暮景色“ ,”;转至西湖,张岱去湖心亭赏雪时“ , ”两句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相似;在扬州,刘禹锡的“ , ”两句,展现了其历经坎坷后仍不失乐观与坚韧的人生态度。这些文字,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古人的情感与智慧,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
10、“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1)、在运用搜集到的材料写作演讲稿时,你发现下列诗句有一项不能体现这种“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请选出这一项(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强不息”的内涵。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自强不息的内涵:
-
11、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长江行船离不开航标的指导,人生行走离不开明灯的照耀。②在最危险的地段有最勇敢的身姿,在最黑暗的时分有最明亮的灯光。③他们孤独地坚守是为了人间,他们寂寞地奉献是为了世间的欢乐。④天下熙攘匆匆过客,没有人注意到这些航标灯们的存在,只有那些出生入死的水手们,才对他们投以深情的一瞥,行一个经天纬地千恩万谢的注目礼。
(1)第 句,修改意见:
(2)第 句,修改意见:
-
1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李老师的学生王辉,大学毕业后, 回乡,走上三尺讲台,接过接力棒。
②儿童与战争本身是一个 的命题,但儿童战争小说又必须直面和解读这个命题。
③淡泊的菊与僻静古刹,有 的气质,素淡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基因密码。
A、毅然 残酷 一脉相承 B、毅然 残忍 相辅相成 C、欣然 残忍 一脉相承 D、欣然 残酷 相辅相成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在准备那场重要的考试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真正做到( )xīn wú páng wù,才能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乙)王勃是唐代初期的著名文学家,以才华横溢著称,尤其擅长骈文,其代表作《滕王阁序》更是千古传诵。然而,他的一生颇为坎坷,其中最著名的转折点是因杀奴获罪,又奇迹般地得到( )shè miǎn的事件。
(丙)一杯清澈透亮的龙井茶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每个人都能从中品味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和茶艺大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这就是泡制完美龙井的秘诀( )。
(丁)在历史博物馆里,她饶有兴趣( )地观察着每一件展品,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1)、根据(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 xīn wú páng wù ②shè miǎn
(2)、给(丙)(丁)两段文字中的加点词语注音。①秘诀 ②饶有兴趣
-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咿呀学语的那一刻,是我们成长的起点;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是我们接受教育的起点;经历磨难的那一刻,是我们重新振作起来的起点……其实每一天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每一个起点对我们都有特别的意义。
请以“起点”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抒发情感。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5、人们常说:“小人物也可以有大精神。”请结合《艾青诗选》中大堰河这一人物及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6、九年级(1)班举办“好书推荐”活动,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将内容补充完整。
阅读名著《水浒传》,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中,我们认识了一个英勇无畏、恩怨分明的①(人名);从私放晁天王、怒杀阎婆惜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义薄云天、有胆有识的“②”(绰号)宋江;从智取生辰纲、智取文安县中,我们认识了一个③(性格特点)、随机应变的“智多星”吴用。
-
1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李的心事
①一直乐呵呵的老李,这几天突然锁起了眉头,有件事让他觉得心烦,上班时也没有了往日的精气神。这不,上井之后,老李和工友们在浴室洗完澡后,就一个人坐在长条凳上愣神。
②歇了半晌,老李走出浴室,矿里的小路上已经没有人了,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在空旷而又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孤寂。虽已是阳春三月,但夜里仍旧很冷,一阵风吹来,他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③老李慢吞吞地走到家门口时,突然顿住了脚,他想:反正回家也睡不了安生觉,不如不回去,干脆去休息室对付一晚吧。想到这儿,他转身往回走,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和儿子争执的一幕。
④“你想造反?”他“啪”的一声拍着桌子猛地站起来,那一下倾注了他所有的力气,直到现在,手掌还隐隐在疼。
⑤他记得当时儿子是怕了的,只一味地央求:“爸,你就答应了行不,我们矿上很多人都报名了,再说,名单已经交上去了。”
⑥儿子一直很听话,很省心,可这一回竟然瞒着他报名去公司在山西建设的新煤矿。山西啊,儿子什么时候去过那么远的地方,而且人生地不熟,关键是一年到头还见不了几面,他怎么舍得。
⑦“不管咋样,我是不会同意你去的,要是不听我的,你就别认我这个爹。”临出门时,他丢下这句话,儿子一脸愕然,眼眶里泛起了水雾。
⑧他平时是慢性子,不急不躁的,唯独这件事上,他发了大火,儿子显然被吓住了。这样也好,他不敢不听我的话了,老李想,可不知为什么,他心里仍觉得堵得慌。
⑨推开休息室的门,老李走了进去,里面也冷清清的,他从口袋里掏出香烟,抽出一根,刚想点着,忽然想起矿上有禁烟的规定,又悻悻地放了回去。
⑩“哟,老李,咋没回家?”一个熟悉的声音,拉回了老李的思绪。他抬头一看,队里的张书记进了休息室。“张书记,这么晚了你咋还……”老李有些尴尬地站了起来。
⑪“我今天值班,值特殊的班。”张书记说着,走到老李身边坐了下来,老李又坐下。
⑫“这下班不回去,家里人不担心吗?”
⑬“没,没事,这个点他们都睡了。”老李有点心虚地低下头。
⑭“家里没啥事吧?看你今天心不在焉的。”
⑮“没,没……啥事。”老李支支吾吾地说,随后是一阵沉默,老李能感觉到张书记似乎在套他的话。
⑯“是不是为儿子去山西的事?”老李猛地一抬头,吃惊地看着张书记,看到了对方关切的眼神。
⑰“我家庆子也报名了。”张书记心平气和地说道。
⑱“啊!”老李激动地一下站了起来。“你答应了?”
⑲“为啥不答应?”张书记正视着老李。
⑳“你咋能舍得……”老李嗫嚅着说。
㉑“老李啊,孩子们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是好事。老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孩子们出去比待在家里强,早出去比晚出去强!”
㉒“可外面多苦!”老李一想到这点,心就揪得疼。
㉓“老李,想想咱们这一辈子,有没有一种苦,让你回忆起来却觉得甜。”
㉔老李怔住了。他想起了自己刚进煤矿的时候,年轻气盛什么脏活累活都能干,什么困难挑战都不怯,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有一次,为了攻克一个大断层,他和工友们连续在井下奋战了四十个小时,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现在,回忆起那段岁月,他真的不觉得苦,心里满是幸福与自豪。
㉕“老李,孩子们有他们要走的路,我们当父母的,能一直陪着他们吗?总要撒开手,让他们自己走。你该尊重孩子的决定。”
㉖张书记的话让老李沉默了,他开始意识到,张书记说得对,在当前公司的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的形势下,他们年轻一辈是应该出去闯一闯。我啊,看来是跟不上趟了。想到这,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㉗“走,一起回家吧,外面有人等我们呢。”张书记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㉘“谁啊,你不是值班吗?”老李疑惑地看着张书记。
㉙“我这个特殊的值班可是你儿子给安排的。”他说着笑呵呵地走出了休息室。
㉚“什么,这小子,大半夜的……”话还没有说完,老李忽然想起了什么,赶紧从口袋里掏出调成静音的手机,有好几个未接电话和几条短信,都是儿子的。他抚摸着手机屏幕,心里暖暖的,眼眶里有什么东西想涌出来。他胡乱抹了抹眼睛,深吸一口气,走了出去。
㉛夜,依然是静悄悄的,偶有风吹过,吹动树叶沙沙作响,______。
(选自2024年第7期《阳光》,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用空旷、安静、有风的冷夜,衬托出了老李内心的烦闷。 B、张书记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他对文章情节的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C、老李反对儿子去山西煤矿,既有对儿子的不舍,也担心他在外吃苦。 D、老李是一个思想保守、言行冲动,但爱子情深、“闻过则改”的人。(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的画线句。(3)、请结合故事情节,发挥联想,在文章末尾横线处补写出老李的行为。(4)、文章的小李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但小李的形象又鲜明体现在故事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李的形象特征。(5)、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执青春之笔 书奋斗篇章
①夏日时节,当歌声在校园响起,那些青春的身影,带着师长同窗的殷殷祝福与期待,踏上了各自的征途:有的选择扎根基层、投身乡村,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有的选择献身科研、探索未知,为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人生如同远航,每个人都是勇敢的“航海家”,大家以梦想为舵、以奋斗为帆,带着热爱奔赴美好未来。
②启航时,方向至关重要。青年一代应树立崇高理想,用理想信念指引前行的路。服务人民、奉献祖国,始终是当代中国青年奋斗的正确方向。近年来我们看到,在卫国戍边一线,在科研攻关前沿,在抢险救灾现场……党和人民需要之时,广大青年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风貌。新时代青年要做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这样才能行得稳、走得远。
③航行中,勇气不可或缺。人生旅途难免会遇到一个个“岔路口”,面临一道道“选择题”。与在学校考试时所做的选择题不同,人生的选择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因此,不必早早给自己的未来设限,对热爱的事业要敢试敢为,一步步将理想变为现实。航天员王亚平,曾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空军运输机飞行员,因为遨游太空的梦想,她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两次飞向太空,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开展的太空授课,更是激发了无数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追随热爱、追寻梦想需要勇气,年轻人要有这份勇于探索的勇气,才能抵达更远的山海,邂逅更美的风景。
④征程上,毅力弥足珍贵。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不可能没有风浪。任何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同志二十年如一日艰难探索、奋勇攀登,面对研发途中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换来了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成功路上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气馁、不屈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一步路。要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新时代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广大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努力追梦、圆梦,执青春之笔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奋斗篇章。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梳理文章思路,用“|”把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①②③④⑤
(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小冀对自己的初中学习生活感到迷茫,也不愿多花时间去攻克难题。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给出适当建议,帮他摆脱困境。 -
19、如何理解古人的“忧”与“乐”?围绕这一主题,小冀从课本中选了一篇古诗词、一篇文言文,又查找了一些资料,进行探究。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资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认为……非,即非难,埋怨。③非:不对,错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千里共婵娟 婵娟: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3)太守谓谁 谓:
(4)贤者亦有此乐乎 亦:
(2)、下列对“资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4)、《水调歌头》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忧”“乐”心理变化?(5)、如何理解《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其乐”?(6)、【用自己的话填空】“资料”中体现出的孟子治国思想的“忧乐”观,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的为政之道,以及课本中学过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的政治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
20、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千古文人家国梦”。诗意的文字,失意的人生。“① , 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借用典故,为物是人非而伤感;“有弟皆分散,③”(《月夜忆舍弟》),杜甫在“有”“无”的对比中,为兄弟分散、人各东西椎心泣血。
但失意的苦闷又怎会压垮文人的傲骨?范仲淹遭贬谪仍道出“④ , ⑤”(《岳阳楼记》)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不为物动”的旷达;李白寻梦之路艰难却壮志未泯,“长风破浪会有时,⑥”[《行路难》(其一)],希望有一天能扬帆起航,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