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面是新闻稿中的一段语句,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ㅤㅤ暑期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大唐诗史淋漓尽致地再构重现。影片将高适与李白的交往情谊与诗歌创作作为叙事主线,描画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盛唐诗人群像。李白狂放不羁 , 高适持重沉稳。在我们脑海中一直是穷困潦倒又深恶痛疾的杜甫,影片中年轻的他却是那么可爱。
A、淋漓尽致 B、雄奇壮丽 C、狂放不羁 D、深恶痛疾 -
2、下面是对课内所学新闻,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新闻播报中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如:翘(qiáo)首、悄(qiăo)然、屏(bĭng)息敛声、深恶(wù)痛疾。 B、新闻播报要注意日常误读,如“绯(fěi)闻”不能读成“绯(fēi)闻”,“诘(jí)责”不能读成“诘(jié)责”,“殚(dān)精竭虑”不能读成“殚(chān)精竭虑”。 C、撰写新闻稿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字形,如:馈赠、溃退、振聋发聩 , 瞭望、潦倒、同僚、眼花缭乱。 D、撰写新闻稿时要注意成语的误写,如:“锐不可当”不能写成“锐不可挡”,“不辍劳作”不能写成“不缀劳作”。
-
3、题目: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地成长……”
正如歌中所唱,四季皆有美景,看春花、夏阳,观秋月、冬雪,大自然的美景不仅令人陶醉,也给人启迪。请以“ 之歌”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5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4、阅读《春天的声音》,完成小题。
春天的声音
周凡恺
①故乡春天的脚步,不是嗅到的,也不是看到的,而是听到的。
②站在森林的边缘上,我们心静如水。白桦林哨一般尖厉的叫声已变得舒缓,白日头悄然地亮着,厚厚的积雪结了一层硬壳。山鸡如同肥胖的妇人,在闪亮如箔的硬壳上摇摇摆摆地行走。微风轻轻拂过,打在脸上的坚硬颗粒愈来愈少,湿漉漉的水气却愈来愈浓。尤其是在正午时分,雪水化落的声音清晰地敲在你的心上,睁开眼睛,鸟儿的影子倏然从朗空中掠过,朝着更加温暖的地方遁去了。其实,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也许鸟儿们去了一片更加寒冷的林子。对于鸟儿,哪里有巢,哪里就有温暖。
③林边上是一个大湖。湖畔有枯黄的芦苇。夏天,我们从湖里摸了大鱼小鱼,就用苇叶包了,放在炭火上炙烤。如今大湖像老人一样地沉默着,湖面白得耀眼。这种静默使人想起严酷的人生以及成熟的艺术,人们缄口的时候,并非不想说什么,而是不必再多说什么。大自然在沉思默想的那一刻,我们被深深地感染了,就像面对一个正在思考的哲人,我们蓦然之间萌生了与之交流的渴望。
④我在湖边上走着,身旁还有一条黑狗。守林人的小屋被炊烟湮没了,暮霭沉重地袭来,只有林梢涂着夕阳的色彩,湖面上金光闪闪,近岸处已然融化的湖水重新结成薄薄的冰碴儿,透着清纯和明丽。山林已经困顿,慵慵地阖上了眼。这时,我听到了大湖的喘息。大湖在暮色中苏醒了!一切都在晦暗中变得朦胧,但我听到了大湖在努力地翻身,听到了它的血液激动地聚到了一起。这种复活的渴望就像阵痛一样来势迅猛,大湖汗水涔涔地颤抖着,后来,大湖恍如用尽了力气,一点点地安静了,重又睡去。
⑤白日头依然耀眼,山林依然宁静,家里的鸡们开始到树林中去,钻到已经化尽积雪的枯草中觅食。它们发现了什么?是一只刚刚拱出坚硬土地的蚂蚁吗?或者是树根下悄然而生的一丝嫩芽儿?这时人也开始到林中去,在暖风中凝视桦树的眼睛,与树们融为一体。
⑥封冻大湖的冰雪终于爆裂了,那种沉闷的声音仿佛由地心传来。沉默了一冬的湖水冒着热气漫过冰面,漫过人们同样封冻的心,在隆隆声中完成了冬与春的交接。訇然的巨响掠过之后,附近的山林被水雾所笼罩,显得万般神秘。已经有大雁落于冰湖之上,巨大的冰块被阳光蚕食着,于无声中渐渐消遁。
⑦阳光分外好。鸡们仍旧到树林中去,林中的鸟儿多起来,不停地鸣啭。黑狗远远地跟了去,不一刻又回转来,口里含着一只活着的田鼠。当黑狗松了嘴,田鼠便疯蹿出去,钻到木垛底下不见了。薄暮时分,公鸡领着母鸡扭扭搭搭地回窝,数上一遍,又数了一遍,总是少了一只母鸡。或许狐狸就在不远的林中撕咬着它。
⑧只有将鸡们剪了翅膀圈起来,失去自由的鸡立刻变得委顿。数天之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正午,我睡去了。梦中依稀听得满世界都是鸡雏的叫声。迷迷糊糊地爬起来,却真的望见栅栏外有一群鸡雏喳喳地叫着,有几只已从缝隙中挤到院里来。原来那只丢失的母鸡在林中做了母亲!我将鸡雏们放进来,用手托起两只,一只黄的,一只黑的,毛茸茸的小鸡在阳光中浴着,几乎是透明的,我可以看到它们的血管以及心脏的搏动。它们的叫声传得很幽远。
⑨我抬眼朝林中望去,树们竟然有些绿了。看来,春天真的到了。
(选自《我的四季》,有删改)
(1)、文章依次描写了春天的哪些声音?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雪水化落的声音→→大湖的冰雪爆裂的声音→ →
(2)、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听觉 视觉 嗅觉 B、视觉 听觉 触觉 C、听觉 视觉 触觉 D、听觉 触觉 视觉(3)、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
5、阅读名著,有的地方需要精读,有些地方需要略读。略读可以观其大略,精读却可以透过文字去细腻地感受和透彻地理解。请你结合《朝花夕拾》的具体内容,写一段话向同学推荐值得精读的部分,并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
6、阅读下面七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吾日三省吾身 (2)思而不学则殆
(2)、请写出由第五则语录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达官显贵 B、洛阳纸贵 C、物以稀为贵 D、春雨贵如油(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D、孔子认为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做好学问和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根据以上《论语》内容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1)”。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2)”。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7、阅读《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完成各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两首诗歌均是描写景色的佳作:《观沧海》诗人描写了自己所见的实景,用“”描绘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竦峙”描绘了之静态;《天净沙・秋思》开篇绘景,“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的气氛,但“”一句看似与整首诗歌的景色特点不相协调,却能极大程度地反衬诗人此刻的心境,十分巧妙。(2)、《观沧海》《天净沙·秋思》这两首作品同是描绘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画线句具体诗句内容 , 分别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
8、默写
(1)乡书何处达?。(《次北固山下》)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感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 , 。
(3) , ,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两句运用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
9、初一年级开展了语文学习总结交流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下面是小王同学要交流的读书体会(节选),请你阅读并完成各小题。
ㅤㅤ①阅读《再塑生命的人》时,我会为海伦•凯勒将“杯”和“水”混为一谈而翻来覆去;阅读《秋天的怀念》时,我会为 (作者)当时并不知道那就是他与母亲永远的(jué)别而伤怀;阅读《散步》时,我会为作者一家人顺利解决了家庭内部的分(qí)而欣喜。书中的内容还会引发我的好奇和思考:②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很想知道按住脊梁就可以喷出烟雾的斑蝥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识破机关的老和尚是如何得到那能吸人脑髓的飞蜈蚣的,寿镜吾老先生作为渊博的宿儒到底有多大的学问;③读了《往事依依》,我明白往事必须温柔珍惜 , 它是我们在世间行走休憩时,那一件贴身的衣衫,柔软妥帖。当我们慢慢地学会珍藏往事,就学会了如何真正地用心去生活,如何去热爱生活……
(1)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内字形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A.脊梁(jí)脑髓(suǐ) 决别 分岐 B..脊梁(jǐ)脑髓(suí) 决别 分岐
C.脊梁(jǐ)脑髓(suǐ) 诀别 分歧 D.脊梁(jí)脑髓(suí) 诀别 分歧
(2)请用正楷字书写文中横线处作者的名字
(3)根据上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使用“翻来覆去”一词,它形容来回翻动身体的动作,而作者放在这里不合适。
B.第二句中“宿儒”一词指的是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的意思为长久从事某事。
C.画线句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因为往事回忆起来总是那么美好,令人回味,值得珍惜,所以是柔软妥帖的。
(2)、小李同学准备交流对修辞方法的理解,你认为他下面的发言稿中,不符合课文中内容或情感的一句是( )修辞方法既能增加语言感染力,还能表达深情。【甲】“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排比的修辞表现各种花的颜色和特点,也象征着母亲的期盼,希望作者活出生命的个性和美丽。【乙】“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矮松的清新可爱。【丙】“鸟儿呼朋引伴卖弄清脆的喉咙”,用拟人的修辞让读者仿佛听到悦耳的鸟鸣,也能体会作者对春花的喜爱。
A、甲 B、乙 C、丙(3)、同学们也分享了一些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对这段文字进行朗读,小赵同学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①春天里花团锦簇,美不胜收;②夏季的雨热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成长;③秋天的落叶中既有“断肠人”的秋思,风中还有“歌以咏志”的豪迈;④冬天里还有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可爱的水藻。
A、①句宜把“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加重音,来突出春花特点和作者惊喜、赞叹的心理。 B、②句宜在“争先恐后”后面加停顿符号,突出万物的生长状态。 C、③句宜把“断肠人”“歌以咏志”加重音,引用诗句传达出了秋既会带给人忧思也会有豪放之情。 D、④句“冬天里”后宜加停顿,突出如此绿和可爱的水藻是济南的冬天独有的。(4)、下面是小张同学写给范校长的活动邀请函,请你帮他看看,其中加点的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邀请函
尊敬的范校长:
您好!我们很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们初一年级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0月12日下午2:00-4:00,活动地点:西直门校区礼堂。期待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您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
A、荣幸 B、莅临 C、赏光 D、拙见(5)、在活动的最后,主持人邀请大家说一句结束语来结束此次活动。要求仿照句式,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 让人。
-
1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天清晨,当你踏入校园,当你在阳光下开始晨跑,广播里有这样一首歌迎接着你:这么久阴雨连绵/这么多风云变迁/温柔多情的你/又照上我的脸/嗨,早安,阳光经历过漫长沮丧/昨夜的默默神伤/孤单疲意的我/就这样被你照亮/嗨,早安,阳光……歌词内容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你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对于未来,你又有怎样的向往……
请以“早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11、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
(谭俊洪)
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
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
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
④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
⑤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 , 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
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6日03版,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读文章后,你认为文章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分析理由(3)、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哪句好,好在哪里。原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
改句:推动经典阅读家庭化、大众化、普及化,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
(4)、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链接材料】
《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
-
1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月亮
肖复兴
①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一张小小的硬纸卡片,上面贴着我的一张照片,上车时朝售票员眼前晃一晃,就可以畅行无阻了。那感觉,很奇妙,特别好玩。
②在北京,只有上中学后才可以买学生月票,小学生不可以,就是说,能买到月票,是身份的一种证明,自己一下子长大了那种感觉,是一种有点儿神奇的体验。
③在北京,汇文中学一直很有名。这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在我爸和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的督促下,我终于考上了这所中学。
④如果考上的不是汇文,我爸是绝对不会舍得花钱让我买这张月票的,非得逼我“腿儿着”(北京话,走着的意思)。上学,还得美其名曰锻炼身体!
⑤那是开学后第一个月的月底,也就是九月三十日的那天中午,我坐公交车回家吃午饭。
⑥我们的教室在三楼,窗户朝北,背面不远是前两年新建成的北京火车站。上午最后一节课,我的眼睛会时不时紧盯着北京火车站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当它们在十二点上重合,钟楼会响起嘹亮的《东方红》的音乐,下课铃像听到它发出的号令似的,也跟着清脆地响起来。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如果赶得及,跑到这里的时候,能赶上一辆二十三路正好进站,回家的时间,会节约很多。
⑦学校离我家,坐公交车有四站地,包括走到车站和等车的时间,需要二十来分钟。如果走着去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大概因为在我们大院那么多孩子里面,我是第一个考上汇文的,给家里争了脸,为了奖励我,爸爸破天荒每月给我三元钱,由我自己支配。那时候,我爸每月的工资是七十元,我和弟弟和我妈,一家四口,靠我爸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三元钱,虽然不多,但对于我家也算不少了。那时候,一斤棒子面才要八分钱,一斤白面才要一角三分钱。爸爸妈妈虽然不说什么,但是,这是一笔一目了然的账,三元钱,能买多少棒子面和白面啊!
⑧自然,每月这三元钱,我得省着点儿花。
⑨买一张学生月票要两元钱,三元钱就剩下一元了,这让我有点儿心疼。不买月票,省下的钱,可以看电影,买点儿零嘴吃,也可以去公园逛逛。所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没买月票,走着上学。中午带饭,学校食堂有个大锅炉,可以热饭,中午把热好的饭拿到教室里吃。和我一样带饭的同学很多,吃完饭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的都有,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我待在教室里,读不下书,也无法休息。中午这一段时间就白白地浪费了。
⑩考上汇文的第一天,我就想,一定得好好学习,初中毕业,争取再考上汇文高中,于是,我不想中午再在学校里这样荒废时间,想回家吃午饭。心里盘算一下,回家一趟,起码还可以有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看会儿书也好。还能躺在床上眯一小觉,让我妈到点叫我。这样,养精蓄锐,下午上课可以精神更集中。我决定中午回家,别再待在教室里瞎耗。
⑪熬了一个月,到了九月三十日,可以买下个月的月票了。我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卖月票的窗口,花了两元钱,买了张月票,当天中午开始了挤公交车回家吃饭的新生活。
⑫初秋的天气格外清爽,就是风有点儿大,我向车站跑去的时候,正好顶风,但并没有影响我的速度。兴奋劲儿,为我鼓起了风帆。国庆节要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好像也是庆祝我第一天坐二十三路回家呢。我跑过去的时候,二十三路车正好进站,一点儿时间没耽误。我从后门挤上车,站台上还有几个人在拥挤着上车。
⑬这时候,我从后车窗看见一个女生,正从远处飞快地向车跑来,显然,也是赶这辆公交车的。车站后面不远是女十五中,中午或下午放学,也有学生坐二十三路回家。所以,这一站,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很拥挤,常见女十五中的女生出了校门,看见二十三路车,就咋咋呼呼疯跑过来,比我们学校的男生还能挤车。不过,这一回,这个女生离车大约有一百来米,这样的距离有点儿长,等站台上那几个人挤上车,车就会开走的,司机不会那么好心专门等她的。她恐怕是赶不上了。
⑭那一刻,大概不仅我一个人从后车窗望着这个女生飞跑而来这一景儿。上了车的人,和在车下跑的人,心情和心思大不相同,上了车的人是当作西洋景儿来看,跑吧,跑吧。跑到车站了,车“吱——”的一声关上门,一溜烟地开走了。这会让有的人替她惋惜,也会有人幸灾乐祸。
⑮让我没有想到,也让全车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女生居然赶上了。她似乎越跑越快,脚不沾地,一阵风似的就飘过来了,她脑后梳着的马尾辫随风飘扬,由于风大,她的头发被吹得很张扬,甚至有些张牙舞爪的样子。阳光的光斑上飘浮着尘埃,一起在她头发上面跳跃,闪动着灰蒙蒙的光亮。
⑯在站台上最后一个人的脚刚刚迈上车踏板的时候,她跑了过来,伸出双手,使劲儿一推那人的后背,紧跟着,她斜着肩膀一拱,泥鳅钻沙似的,挤上了车。
⑰我看清了,原来是月亮。
(选自肖复兴《风啊吹向我们》,有删改)
(1)、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
(2)、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⑨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
(4)、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1)从上面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按顺序讲述“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的事,而是插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的事情,说说你的理解?
(2)结合选文,请你理解第⑫段画线句的作用。
国庆节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
(5)、文章最后一段令人浮想联翩,请你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
13、阅读下列四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岳阳楼记》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材料二: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材料三:
《小石潭记》柳宗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材料四:
《邠州建学记①(节选)》范仲淹
国家之患 , 莫大于乏人。人曷尝②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③。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救有所未格④ , 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⑤可不兴乎……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⑥ , 亲奉圣谟⑦ , 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⑧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请为邠诚守。
【注释】①庆历五年,范仲淹赴邠州担任知州,第三日即提议改建邠州庙学。学校建成后,他应邀作文以记其事,②曷尝:何尝。③漓:浇薄,不醇厚。④格;达到。⑤庠序:泛指学校。⑥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⑦圣谟(mó):皇帝的旨意。俾(bǐ):使。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把酒临风 临溪而渔 B、满目萧然 器有所未就而然也 C、或异二者之为 予得请为邠诚守 D、观夫巴陵胜状 吾观物有秀于类者(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杂然而前陈者 C、行者休于树/ 曾不减于古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而或长烟一空(3)、准确翻译下列句子(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4)、时空逆转,柳宗元和欧阳修穿越时空,与范仲淹饮酒于岳阳楼上,三人把酒畅谈后,欧阳修对范仲淹敬佩不已, 表示自己不如范仲淹。而柳宗元在交谈完了却沉默不语,看着另外两人,连连叹气,不知该说什么。请集合材料一、二、三文章内容与思想,分析欧阳修敬佩的原因?柳宗元沉默不语叹气的原因? -
14、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鲍照(约414—466),祖籍东海(今属山东省),南朝宋文学家。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生活琐事。 D、本诗尾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2)、小美发现李白《行路难》和本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裁上都属于古体诗;内容上“行路难”都暗指 。 -
15、以下是小语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帮助他解决疑思。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疑思】诗选以年代划分艾青诗作,如果我以诗歌主题进行划分,还能发现什么?
主题一:“①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 《我爱这土地》—1938年 《北方》—1938年
主题二:“礼赞光明”
《向太阳》—1938年 《火把》—1940年 《光的赞歌》—1978年
主题三:“② ”
《鱼化石》—1978年 《镜子》—1978年 《伞》—1978年
(1)、疑思1 还有两个主题没有确定,请选出适合的选项填到笔记中的①②处。A.歌咏自然 B.思考人生 C.热爱祖国 D.呼唤亲情
(2)、疑思2 牛汉在《艾青评传》中说:“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结合《艾青诗选》,该怎么理解大形象呢? -
16、选出下列括号内的分析说明错误的一项( )A、那些讲解优雅风度的好多著作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很少去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的风度。(这是单句) B、之所以无法真正独立,是那些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晃了我们的眼睛。(因果复句) C、优雅风不是在于你表现得有多优秀,而是在于你不应该妨碍他人。(选择复句) D、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递进复句)
-
17、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和“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均是假设复句。 B、《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两人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C、初中阶段,我们集中学习了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节选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和曹雪芹。 D、“冠”是古代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十八。
-
18、语文之美,美在诗情。请你根据古诗文提示,完成填空。
君子的人生总有许多坎坷。韩愈道尽了英雄失路的无限悲慨:“云横秦岭家何在?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刘长卿曾怀才不遇:“② , 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杜甫借圆月抒发深沉的思念:“③ , 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温庭筠借残月抒发早行的愁苦:“④ ,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但是君子又总不乏自强不息的风骨。李白虽感世道艰难,却仍有“⑤ , ⑥”的豪迈气概(《行路难》);范仲淹则通过探究古仁人之心,抒发了“⑦ , ⑧”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ráo) 篝火(gōu) 鲜妍(yàn) 抽丝剥蚕(jiǎn) B、恪守(gè) 箴言(zhēn) 麾下(huī) 扭怩作态(niǔ) C、勃发(bó) 旁骛(wù) 赞誉(yù) 富丽堂皇(huáng) D、宽宥(yòu) 褴褛(lǎn) 连翘(qiào) 相得益彰(zhāng)
-
20、与朋友交往的语言表达需要谦敬合适,恰如其分,假如某人是某著名作家之子,应邀到你们班参加活动,下面是主持人准备的一段开场白,正文中有3处表达不得体,请你找出并进行修改。
大家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小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拙作,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应邀参加我们的活动,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