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甲 (陶醉/熏陶)、感染。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我们学到了处理(fēn qí)的艺术,也感受到了一家人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年迈的母亲、幼小的儿子和贤惠的妻子都 乙 (信服/佩服)莫怀戚,让他做决定。他本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最后,母亲因疼爱孙子,选择走那条尽头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的小路。作者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展现了一家三代人在散步时的温馨、体贴、谦让。通过阅读这篇文章 , 使我们感受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①(fēn qí) ②水波粼粼
(2)、从文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 乙:
(3)、文段中的“感”字 ,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
2、“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内涵我诠释】
请分别概括下面的诗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的内涵。(句式不限)
①志向坚定,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活动我策划】你班响应学习号召,将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请你完善活动环节。
·赛前准备
①个人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
②小组比赛,推荐选手;
③。
·现场比赛
①选手依序上场,发表演讲;
②;
③获奖选手发表感言,评委点评。
-
3、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
李洪兴
①广袤田野,农民群众抢抓农时,辛勤劳作耕耘;生产车间,大国工匠钻研技艺,不断破解工艺难题;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埋头攻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街头巷尾,快递小哥穿梭骑行,社区服务精细温馨……千行百业的繁荣,千家万户的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我们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奏响“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的强音,培育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
③“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崇尚劳动光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劳动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动精神,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指出“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号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着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④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神舟”问天,“嫦娥”落月,“祝融”探火……中国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广大航天人勤于钻研、精于创新。我们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构建起门类齐全、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持续付出。华夏大地上,从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悦,粮食稳产增收靠的是无数耕耘者挥洒汗水辛勤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一个国家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崇尚勤劳致富。
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亿万劳动群众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必能在新征程上闯出新天地、干出新业绩。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要深入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引导人们崇尚劳动、见贤思齐;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培养更多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⑥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才能破解,现代化建设的新辉煌才能铸就。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5月11日)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是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等。 B、《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依靠辛勤的劳动,在荒岛上逐渐建成一座适合生存居住的家园,这个事例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C、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于各个方面,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举措。 D、结尾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了劳动对于实现美好梦想及解决难题,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了中心论点。(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第③段首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选文从哪几个方面对劳动精神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
4、课内阅读 阅读《敬业与乐业》,完成各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请你参照这种写法,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至少两个事例。 -
5、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鸟儿唱响了乐章,当暖风选了吉日,春天便上路了。____。
①旁边的小草也毕恭毕敬地哈着腰,花朵也长成了好看的模样。
②“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③不多时日,你便会看见,那浩浩荡荡的队伍。
④甚至路边还有孩童,藏着遇见一只蝴蝶的欣喜。
⑤田间的每一条道路,都被铺上了绿色的地毯。
A、⑤①④③② B、⑤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⑤ D、③⑤①②④ -
6、下列选项中标点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B、在长江上,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的画廊,神奇秀美。 C、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D、“春天的小女儿,爱上了我们这小小的山村,”爷爷凝视着远方轻轻地说:“冬天的时候,她就住在我家的这眼泉水里……”
-
7、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我们要敬业与乐业,要心无旁wù,不可亵渎职业之神圣;____无谓的____,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争做中华民族的jǐ梁;不____别人优渥的生活,坚守自己的本心,才是我们成功的____。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旁wù 亵渎 jǐ梁 优渥
(2)、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绝 B、畅想 C、羡慕 D、不二法门 -
8、君子自强不息,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准备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任务一】设计活动——学校紧扣“君子自强不息”这个主题设计了两个活动,请你再补充一个。
活动一:“君子自强不息”专题报告会
活动二:“君子自强不息”人物故事会
活动三:
(2)、【任务二】制作申请书——学校将于2025年10月10日开展“自强不息人物故事会”活动,假如你是九年级(2)班的学生小渝,想参加学校此次的活动,请你向班主任李老师提交一份申请书。(3)、【任务三】人物介绍——请你从教材中选择一位自强不息的人物,写一段介绍语,100字左右。 -
9、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文本一】 ①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革命烈士陵园里朵朵鲜花寄托哀思,各地以形式多样的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在全社会传承浩然之气,在新征程上勇往直前。
②____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慷慨赴死,靠的是信仰。新时代弘扬英烈精神,首先就要坚定信仰,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所愿”。也要懂得对先烈最好的铭记,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辉煌。锚定既定战略目标,永葆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才能推进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谱写盛世中华的崭新篇章。
③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在灾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新时代弘扬英烈精神,就要发扬斗争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今天,远离了战争的烽火硝烟,告别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但前进道路上依然有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风险挑战等待我们去克服。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
④每一个烈士纪念日,都是一次国家记忆的唤醒。每一次对英烈的缅怀,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让理想之光不灭,让信念之火永存,我们定能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有删改)
【文本二】 ①革命志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无畏惧,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慷慨箴言;人民公仆焦裕禄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鞠躬尽瘁,诠释“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人民情怀;戍边烈士陈祥榕在边境冲突中突入重围,奋力反击,毫不畏惧,将青春永远定格在喀喇昆仑山脉,照亮“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子之心……我们不会忘记,是他们在祖国和人民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②每一次仰望,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英雄辈出。他们的事迹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家国记忆,融入绵长的民族血脉,他们的精神光耀天空、烛照大地,激励着我们坚定前行、披荆斩棘。
③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让我们更加勇敢作为、砥砺奋进,创造出不负先辈、无愧历史的新的更大业绩!
(有删改)
(1)、下列对于两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①段起着引出本文论点“弘扬英烈精神,在新征程上勇往直前”的作用。 B、文本一第②段画横线的部分是举例论证,论证了“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慷慨赴死,靠的是信仰”这一论点。 C、文本一第③段加点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D、两个文本都提到了弘扬先烈精神的重要性和我们要怎样传承。(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3)、文本二中第一段的事例适合放在文本一中哪一段作为论据?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4)、清明之际,小文同学在很多短视频上看到了歌颂先烈的内容,很受触动,她明白了铭记先烈的重要性,但不清楚该如何铭记先烈,请你结合两个文本内容帮他解答。(6分) -
10、课内阅读 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完成各题。(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2)、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3)、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一处例子,说说这处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江津四面山、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北碚缙云山是重庆周边最受欢迎的四大热门景区之一。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能否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体验生活、留意生活、提炼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捕捉真切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认识,一定会写出好的作文。 D、当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想起祖国创造的辉煌成就。
-
12、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则会读得不扎实,欲速则不达。
②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④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⑤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A、③⑤④②① B、①④⑤③② C、③②④①⑤ D、①⑤③②④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份月球样品存入韶山,是缅怀毛主席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丰功伟绩 , 告慰毛主席“可上九天揽月”的夙愿。 B、如今各种游戏软件令人眼花缭乱 , 为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国家用立法的形式为其撑起保护伞。 C、经过英法联军的掠夺和焚烧后,“万园之园”圆明园里面的各种珍宝已经荡然无存。 D、秋天,金桂飘香,果园里硕果累累,远远望去一片金黄,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
-
14、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圆明园曾获得雨果的赞誉——“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然而富丽堂皇的圆明园被侵略者劫掠一空后付之一炬,荡然无存,侵略者瓜分着zāng物,还炫耀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多么令人痛心!圆明园曾是中国的骄傲、东方的明珠,但如今却成了一道警钟长鸣的伤痕……
赞誉 惊hài瞥见 zāng物
-
15、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各题。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略。
【乙】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①、丁酉② , 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甲午: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②丁酉: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及至断桥一望(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雾凇沆砀”写出了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的情景。 B、甲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乙文中,张岱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与他梦中的西湖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D、甲文中,“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时的惊喜,也暗示了“我”夜遇知己的高兴。(4)、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两篇文章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略。
【乙】初至西湖记(节选)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 ,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1)、下列选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在洞庭一湖”的“一”是“全、都”的意思,可以推知“上下一白”的“一”也是“全、都”。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西”翻译为“向西”,“从武林门而西”的“西”也翻译为“向西”。 C、利用组词法,“即棹小舟入湖”的“即”,我们可以解释为“即使”。 D、“余拏一小舟”的“拏”和“棹小舟入湖”的“棹”的都是撑船的意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记述湖心亭看雪一事,表达了自己的闲情逸致及高洁的情怀,其中也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B、甲文中“痕”“点”“芥”“粒”几个量词,将天地的辽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对比,呈现出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 C、甲文中“痴”字表现了作者的痴傻,映射出其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以及透露出无限的惆怅迷惘和淡的故园哀愁之思。 D、甲文写的是雪后的西湖,乙文写的是春天的西湖,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4)、甲文和乙文都写的是西湖的景色,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不同。 -
17、默写。(1)、《湖心亭看雪》中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近的句子是: , 。(2)、《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借舟子之口表达志趣的语句是: , 。(3)、《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了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 , , 。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晚上八时左右) B、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处白)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D、莫说相公痴(不要说)
-
20、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各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词人开篇发问,写出了对宇宙的疑惑,流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B、“我欲”“又恐”既写出词人对月宫的向往又担心那里高寒难耐,体现了词人矛盾的心理。 C、“婵娟”指月宫中的嫦娥,“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渴望与嫦娥分享这美好的月光。 D、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