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高的兴安岭

    罗伟章

    ①在漠河北极村,与几个朋友相聚于茶馆,听当地人唱歌,唱的是《高高的兴安岭》。我心想,与我老家的山相比,兴安岭几乎是躺着的,只见起伏,不见耸峙,更不见孤峰耸峙,因此,兴安岭的美不在高,而在辽阔。

    ②大兴安岭的辽阔是林木成就的,那些站定的生命,只需一方土,就能争高直指。汽车在林间行驶,透过车窗,只见落叶松和樟子松筑成绿墙,白桦树宛如从绿墙上流下的白色液体。某些白桦弯曲了,想必是被风吹的,弯曲得俯身于地,破裂的地方发黑,但依旧顽强地活着。

    ③要走进一片森林的内心,最好的方式,是仔细观察一棵棵树。所谓仔细 , 其实只需要看见“看”是一个词,“看见”是另一个词——把看的对象放到心里。哪怕它很不起眼,可是当你看见它,它就变得高大起来,它生命的光华就展现出来,照耀着你。人的一生,即使是旅行家,能去的地方也有限,所以每到一地,我都倍感珍惜。我能做的,或许只是“看见”,而后“记住”,记住某座桥梁、某块石头、某片庄稼……到了大兴安岭,就是要记住那一棵棵树——它们的名字、大小、样貌、色彩。

    ④我的老家也有森林,但都是碎片化的,要么被山石割开,要么被深谷切断,像大兴安岭这般林木如海,实在令我震撼,可它并不打算震撼你,它只是本真地存在着,尽管辽阔无边,却不张扬,很有节制地起伏着,思想者一般静穆着,在节制和静穆当中,孕育万千生灵,并以此阐释“辽阔”的内涵。或许,深刻容易,辽阔很难,深刻不一定辽阔,辽阔却必定深刻——这是大兴安岭给予我的启示。

    ⑤从漠河市到北极村,八十多公里的路程,每一处都是风景,用手机随意拍下,便是一张可用作电脑桌面的照片。林子里没有风,鸟儿们也正歇息,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声响在面前流淌。那是森林的呼吸,舒缓,安详,恬静。

    ⑥一路前行,越靠近北极村,就越靠近中国的边界。我一直认为,边界以及边界感,是好东西,它们让人们对事物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而国家、自然也需要边界。可如果立在边界上的,是如大兴安岭一般的绿色屏障,那么边界的意义,就不是阻隔,而是沟通。

    ⑦作为中国的主要林区,在初中地理课上,我就知道了大兴安岭。然而真正把它记在心里,是1987年的夏天。这年的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远在山城念书的我和同学们,天天收听新闻,天天为这事揪心。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个初秋的夜晚,我和几个朋友相聚于北极村的一家茶馆,其中的老郑,就是一名当年奔赴大兴安岭救火的解放军战士。旁边有三位当地的女子,听到我们谈及这段往事,竟齐刷刷地起立,过来向老郑鞠躬、敬茶。1987年,她们有的才两三岁,有的还没出生。此情此景,令人动容。深沉的感恩,缘于深沉的爱,她们爱这片土地,也正因此,大学毕业后她们又回到了故乡。其中一个女子的爷爷是护林员,几十年来每天翻山越岭,要走几十公里的路,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忍受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但他从不懈怠。而从前,他是一名伐木工人。人与自然,成了真正的生命共同体。

    ⑧浴火重生的大兴安岭始终在变化,休说四十年,就是与八年前相比,也大不相同。记得上一次来,我住的民宿一天的房费只要几十块钱,却仍有许多房间空着。而今的北极村,一家家民宿无不干净、整洁、敞亮,一房难求。有一天在漠河市吃午饭,竟碰到我的两位四川老乡。那是一对年逾七旬的夫妻,说把儿孙安顿好了,想看看大好河山,第一站,就到祖国的北疆来了。除了众多旅行者,还有来自各地的摄影家。旅行者用脚步延伸视野,摄影家用镜头讲述故事——这是时光的故事、森林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

    ⑨东北是个令人心生敬意的地方:为反对侵略打响雅克萨之战、李金镛开矿安边、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敌、重工业对祖国作出巨大贡献……每宗历史事件,都气势磅礴、顶天立地。近年来,大兴安岭又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阵痛之后成功转型,建立起严密的生态保护网,绿色成了这里鲜明的底色,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吸引着八方来客。而今,无论是林区,还是城镇、乡村,处处都焕发着蓬勃生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他们的坚毅、勤劳和智慧,绘就了一幅辽阔而壮美的画卷。

    ⑩每个人认识祖国的辽阔土地,都始于自己出生的地方,始于自己挥洒汗水和热血的地方。因此,每一寸土地都是大地,每一寸土地都令人想到祖国。也就是说,每个具体而细微的事物,包括一株草、一棵树、一条溪流、一片海滩都会让我们深刻地理解“祖国”和“大地”的概念,面对无边无际的大兴安岭和热情善良的当地人,我突然想到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似乎明白了,大兴安岭地区何以能够浴火重生,也理解了为什么是“高高”的兴安岭。

    ⑪高高的兴安岭,那高,是情感的饱满,是精神的伟岸。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1日,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③段画横线句中“看见”一词的理解,并写出你的一次“看见”的经历。

    所谓“仔细”,其实只需要“看见”。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句。

    林子里没有风,鸟儿们也正歇息,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声响在面前流淌。

    (3)、有人认为第⑦段花大量篇幅写三位当地的女子显得多余,你赞同吗?为什么?
    (4)、作者一开始认为“兴安岭的美不在高,而在辽阔”,而在文章第⑩段中却说“理解了为什么是‘高高’的兴安岭”,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5)、小文打算将这篇文章编入校刊,但对于将其放入下列哪个栏目拿不定主意,请你帮忙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A. 《山川志》  B. 《故乡风物》  C. 《烟火人间》

  • 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上 三 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乙】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丙】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 ,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此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经过三峡时创作的。②嵚崟(qīn yín):高大险峻的样子。③信宿:连宿两夜。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夹”字用得好,既写出了巫山的遮天蔽日,也包含诗人豪迈豁达的情怀。 B、三、四句将客观写景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直接映衬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C、五、六句用对偶笔法写诗人朝暮赶路,写出了逆水行船的艰难。 D、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言巴水迂曲、舟行迟迟的情景。
    (2)、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

    江 水 又 东 径 狼 尾 滩 而 历 人 滩。

    (3)、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查阅字典】A. 白色;B. 平素,一向;C. 朴素

    素湍绿潭

     (填字母)

    【结合语境】

    二滩相去二里

    【课内迁移】沿溯阻绝

    既人迹所绝

    【成语推断】莫名其妙

    莫得究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5)、李白在《上三峡》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有意识地化用【丙】文中的“行者谣”,他所抒发的情感与【丙】文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3、 名著阅读。
    (1)、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B、《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C、在苏维埃政府中,教育人民委员是徐特立,财政人民委员是林伯渠。而林彪曾任红军大学的校长,危拱之是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 D、书名“红星照耀中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比成闪亮的红星,预言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必将解放全中国,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苏维埃政府的赞美。
    (2)、 班级拟制作《红星照耀中国》英雄人物展板,请仿照左图示例,补写展板内容。
     
  • 4、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一切景语皆是情语。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写尽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李白的“月下飞天镜,”,洋溢着远游的浪漫与喜悦;王维慰问边塞守军,用“ , 归雁入胡天”抒发漂泊无定、抑郁激愤之情;王绩站在东皋野望,“ , 猎马带禽归”,流露出内心的无限孤独;诗人看到庭中的奇树,想到“攀条折其荣,”,以寄托思念;刘桢的“ , 终岁常端正”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吴均为友人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寄寓了厌倦名利、忘情山水的情怀。

  • 5、 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中常用“孤雁”象征在乱离漂泊中的失群之人,常用“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B、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C、《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诗人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D、李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多趣味(甚,很) 互相轩(远,这里指向远处伸展) B、流飘荡(跟、随)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C、负势竞(向上)      林寒涧(肃杀,凄寒) D、晓雾将(歇息)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 7、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晴初霜(dàn)  飞其间(sù)  沿阻绝(sù) 水皆碧(piǎo) B、衣欲睡(jiě)  能其奇者(yū)   竹影(bǎi)   泠作响(líng) C、亦未(qǐn)   夕日欲(tuí)     素绿潭(tuān)  引凄异(zhǔ) D、林寒肃(jiàn)  藻、交横(xìng)  护(dōu)   鸢飞天(lì)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文物会说话,它们描摹过去,它们见证时代,它们指引未来。它们以多彩的形式实证中华文明的万千气象和深厚底蕴。

    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任务一:一颗古老的时间胶囊在某城市建筑翻新过程中被意外发现,里面装有一百年前的信件、照片和物品。请你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任务二:你所在的城市计划建设一个新的商业中心,但这个区域下面可能埋藏着重要的历史遗迹。请你给城市规划部门写一封信,就这个商业中心该不该建设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 9、班级拟开展“甘熙故居”文化研学活动,大家搜集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甘熙宅第导览图

    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宅第坐落于南京老城南,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

    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建筑的浑厚大气,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族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宅第由毗邻的四组古建筑群构成,包括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每组建筑群都为多进穿堂式建筑,排列顺序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院落为典型的南方“四水归堂”形制,四边坡屋顶倾斜后形成陡形采光口,利于采光通风。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雨水属于财气,有四方聚财的寓意。

    宅第有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三雕”:石雕、砖雕和木雕。在门窗、屏风,包括梁枋上都分布有精美雕刻。常用蝙蝠、麒麟等瑞兽或植物的形象,寓意美好。

    宅第的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形成灰、白、棕三色主调,这种主调与青山绿树配合,带给人们以恬静、安宁、平和的感觉。

    【材料二】

    友 恭 堂

    友恭堂,是南捕厅15号的大厅,是接待贵宾、长辈议事、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友恭”出自《左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强调家和万事兴。“友恭”不仅是堂号,还是金陵甘氏族人历代遵循的家训。

    寿 石 轩

    寿石轩,位于南捕厅15号的西偏院,是甘熙的书房。院内,白墙黛瓦和雕梁画栋相得益彰,花草竹林与假山怪石相映成趣,清幽雅致一览无余。甘熙在寿石轩多年苦读,精通乡邦文献、诗词歌赋,他编撰了金陵掌故笔记《白下琐言》,有《寿石轩诗文集》传世。

    津 逮 楼

    在甘熙宅第花园之中,建有一座藏书楼——津逮楼。“津逮”二字取自《水经注·河水》,意指求知的入门之路。据记载,津逮楼中藏有宋元明清历朝古籍善本十余万卷。原楼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中,2007年,东南大学的专家根据历史资料,仿天一阁样式复建津逮楼。2021年10月,津逮楼入选“世界文学地标”。

    【材料三】

    1992年,以甘熙宅第为馆址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其先后被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历经多次修缮,2007年完整重现了历史原貌,其形制、外观与内部陈设格局都得到了尊重与复原。2010年,甘熙宅第已经成为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基本陈列设有三个展区:

    “金陵名宅·书礼传家——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区”,位于南捕厅15号2至6进,从宅第故事、宅第保护、宅第人文等方面展现向上向善的传统文化魅力。

    “金陵瑰宝·世续繁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位于南捕厅17号1至5进、19号1至5进。综合展示和活态展演相结合,系统地呈现南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在当代文化事业中绽放的新活力。

    “金陵繁会·城南遗风——老南京民俗展区”,位于大板巷42号3至4进,全方位展示南京地区优秀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一件件旧时物品、一幅幅生活画面、一句句亲切土音,再现往日南京市井生活场面,勾起人们难忘记忆。

    (根据网络资料编写)

    (1)、阅读材料,下列对甘熙宅第隐含的文化意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院落采用了“四水归堂”形制,体现了甘氏家族“聚财为本”的价值追求。 B、“友恭堂”体现了儒家“孝悌”文化,倡导家族成员父慈子孝、兄弟和睦。 C、“寿石轩”的白墙黛瓦和山石花木,很契合书香世家淡泊恬静的气质雅韵。 D、“津逮楼”中“津逮”二字体现了甘氏家族“读书传家”、惠及子孙的家风。
    (2)、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阅读三则材料,设计一条探访非遗民俗的合理线路,并有条理地说明。
    (4)、结合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说说甘熙宅第在合理利用上有哪些值得推广的做法。

    【链接材料】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版)第6条(节选)

    文物古迹的利用必须以文物古迹安全为前提,以合理利用为原则。利用必须坚持突出社会效益,不允许为利用而损害文物古迹的价值。

    阐释:

    1利用是指延续文物古迹的原有功能或赋予新的适当的当代功能。

    2合理利用是指以不损害文物本体及其环境,不损害文物古迹价值为前提的利用。

    3对文物古迹进行研究,认识相关历史、文化内涵,展示文物古迹的价值,发挥教育功能也是一种合理利用方式。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邛窑省油灯 宋朝成都人的节能黑科技

    “省油灯”在汉语中是一个一语双关的词汇,而该词汇来源于成都工匠在唐宋时期的一件精彩发明。

    古代人们用油灯照明,油灯点燃后,热量会由灯盏通过热传递方式使油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加快油的蒸发,增加耗油量。唐宋时期,聪明智慧的成都人发现了这个原理,他们设计了省油灯:____,____,____,____。

    在宋代,省油灯的美名留在了大诗人陆游的笔记里,传遍了天下。陆游来到四川做官,发现省油灯,惊喜不已,他在《老学庵笔记》里写道:“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陆游的笔记中还说,这省油灯在四川已经流行几百年了,常常被入川的外地官员当作“文创伴手礼”馈赠朋友。陆游离开四川后,还一直对神奇的省油灯念念不忘,后来他又在《斋居纪事》中对省油灯做出了更详细的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1983年8月和12月,四川大学博物馆研究员陈德富选择四个省油灯,进行了四次省油灯节油率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四个灯盏的省油效果平均在8%到14%之间,最高可达22.4%,省油效果会因季节的不同有所不同,夏季比冬季更好。虽然实验结果未及“省油几半”,但仍然可以反映出明显的省油效果。这一盏盏造型古拙、不太起眼的小小油灯,展示出的是古代蜀地匠人的惊人才华。

    据说江浙一带有一种碗,叫作“夹瓷碗”,用于盛汤、盛菜,目的是用中空的结构保温,相当于现在的保温杯。而在成都,没有出现“夹瓷碗”,却出现了“省油灯”。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成都人好学,读书人多。邛窑利用“夹瓷碗”的技术设计了省油灯,很快就走出四川,风靡全国。考古学者欧阳希君在《福建宋代陶瓷省油灯漫谈》中写道:“省油灯最早出现于唐代四川邛窑并延续烧至宋代,并作为该窑特色科技产品而享誉全国。”

    陆游所记载的夹瓷盏,就诞生于成都的邛窑。在邛崃市水流清澈、空气清新的南河边,卧着14处窑包,这些看上去像低缓小山的窑包,就是世界闻名的邛窑十方堂遗址。2005年,黄晓枫担任领队对十方堂遗址最东端的一号窑包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条使用时间长达百年的两宋龙窑,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条龙窑。

    在这条接近8米高、46米长的龙窑周围,发掘出了大大小小的陶瓷作坊遗址。这些五代、两宋时期的作坊,就地取材,利用烧窑废弃的匣钵,堆砌院墙,铺作地面,修筑水井,构造水渠,看似随意,却又匠心独具。唐代,邛窑诞生了在金黄色胎底上褐色与绿色交相辉映的“邛三彩”。

    邛窑创新创造、优雅时尚的文化基因,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成都的文创产业。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李清带着文创企业“蜀山窑”落户蒲江县明月村,以当地的松、竹、茶为灵感创作了“明月杯”,青年陶艺家李清泉则打造出彭州白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根植于天府文化,依托现代科技,创作符合现代人生活美学的文创产品,推动成都文创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成都文创将充满活力与魅力。

    (选自《成都日报》2019年12月20日,有删改)

    (1)、【了解省油灯技术原理】下列四个句子是对省油灯技术原理的阐述,填入第二段空缺处,结合下图,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夹层中加水 ②为油灯增加了一个夹层 ③达到省油的目的 ④可以降低油温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
    (2)、【梳理省油灯匠心所在】将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匠心内容

    说明方法

    匠心体现

    实验结果表明,四个灯盏的省油效果平均在8%到14%之间,最高可达22.4%,省油效果会因季节的不同有所不同,夏季比冬季更好

     

    陈德富以实际的数据展现了古人的科技,体现出他探索钻研的精神,也展示了古代蜀地匠人的惊人才华

    据说江浙一带有一种碗,叫作“夹瓷碗”,用于盛汤、盛菜,目的是用中空的结构保温,相当于现在的保温杯。而在成都,没有出现“夹瓷碗”,却出现了“省油灯”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李清带着文创企业“蜀山窑”落户蒲江县明月村,以当地的松、竹、茶为灵感创作了“明月杯”,青年陶艺家李清泉则打造出彭州白瓷

    举例子

    (3)、小语和小文两位同学对本文标题以及说明顺序等内容有了一些思考,请你跟随他们走进文本进行分析,并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语:我发现这篇文章标题就十分吸引人。

    小文:是啊,这个标题中 (找出词语并分析妙处), (找出词语并分析妙处),这两个词的有效使用顿时使我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

    小语:确实如此,从陆游在笔记中的记述到研究员陈德富对四个省油灯进行的实验,从夹瓷碗到  , 再到“邛三彩”以及当下的文创产品描述,按照 顺序一一说明,也使读者对“省油灯”的相关内容了然于心。

    小文:果然如此,第五段中的“最早”、第六段中的“目前”这些词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 这样的写作与安排也极富匠心。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豫章胡叔俊,以高才硕学隐居进贤官溪之上,治乃祖西园,筑亭其间而游息之。以东南先朝阳夕阴,宜木果,而树桃、李、梨、栗。南为正阳之方宜芳华而列种海棠松、竹者贯岁寒而后凋,故以植乎西北中又杂植梅数十株,曰:“梅,松、竹之友也。”今皆蔚然为林矣。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丛生而可爱,皆列于亭之左右,以便观赏。合而名其亭曰“园趣”。

    其出入之途在正东,近所居也。海棠之西有二池,夹道凿小渠引水经其所居,以入于东池。渠之上古木参天,其先祖所手植也。东池之外又为大池,春夏泛溢可以舟楫。池之北为堂八楹 , 以为子弟讲肆之所。又北为堂六楹,以馆宾客。又北为重屋六楹,以藏累世之书。此其园外之事,又所以为成趣之本。

    日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论农圃之要,而忘其世虑。客至则觞咏啸歌,云山烟水,交错乎指顾之间,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不与易也。

    (选自揭傒斯《胡氏园趣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②进贤:县名。③楹(yíng):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一间为一楹,一说一列为一楹。④肄(yì):练习,学习。⑤馆宾客:接待宾客。⑥觞咏:饮酒赋诗。⑦指顾:手指目顾。⑧禄:俸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若菊,若牡丹、芍药之

    合而其亭曰“园趣”

    则觞咏啸歌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南 为 正 阳 之 方 宜 芳 华 而 列 种 海 棠。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松、竹者贯岁寒而后凋,故以植乎西北。

    (4)、选文紧扣“趣”字来写,你能发现哪些“趣”?请列出四种。
    (5)、文末画双横线句“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不与易也”,让你想到以下哪篇课文?任选一篇并简述理由。

    A. 《陋室铭》(刘禹锡) B.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江  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1)、古诗讲究炼字。古诗《春望》首联“”一句中的“深”字和《江村》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一句中的“”字都极富韵味。
    (2)、有评论说,全诗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 13、小州对地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制作了“我爱记地名”古诗文积累卡, 探索“地名”背后的文化秘密。请你帮他将卡片中的古诗文及作者补充完整。

    古诗文积累卡

    地名文化

    古诗文梳理

    地名隐含在江河之中

    “大漠孤烟直, ”,王维笔下的边塞雄浑壮阔;

    “  , 万里送行舟”,李白笔下的离别暗含乡思;

    “  ,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笔下的战争激昂悲壮

    地名融入建筑物之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 。”[ 《赤壁》];

    “  , 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地名沿用至今

    “或王命急宣,  , 暮到江陵……”,郦道元从侧面突出景物特征;

    ,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以乐景衬哀情

    时代新意:地名不是简单的地理符号,它蕴含着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片辽阔土地的认识,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历史变迁的记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4、 学校开展以“春节——身边的‘非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 【任务一】报道下面这则消息时,不同媒体的标题各有其妙,请任选其一作赏析。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  《人民日报》的标题:《春节,申遗成功!》
    B. 《新民晚报》的标题:《我们的春节,世界的“非遗”》
    我选(  ),赏析:(               )

    (2)、 【任务二】作家、学者冯骥才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请结合自身过节的体验,对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略作诠释。提示:可从参与人数、节庆时长、节庆形式、节庆意义等角度展开。
    (3)、 【任务三】小语爸爸感慨:“虽然春节申遗成功了,但是年味却没有以前浓了。”请从保护和传承春节“非遗”文化的角度,提两个可行性建议。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从战争烽火中的冲锋陷阵到抗震救灾中的义无反顾,从脱贫攻坚中的殚精竭虑到维和斗争中的逆行出征……英烈们用鲜血染红战旗,用生命筑起精神的高地,他们都是被铭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光辉一笔,zhāng显中华民族的力量与担当。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000万左右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英勇牺牲。他们是令后人景仰的永远的丰碑,这丰碑是照亮前路的灯,指引我们一路前行;这丰碑是____,____。他们与日月同生,与山河同在!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zhāng
    (2)、 下列括号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是令后人景仰的永远的丰碑。(这句话的主干是“他们是后人景仰”) B、“冲锋陷阵”“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牺牲”。(这几个短语的结构完全相同) C、他们与日月同生,与山河同在!(这句话是祈使句) D、从脱贫攻坚中的殚精竭虑到维和斗争中的逆行出征……(这句话中“殚精竭虑”使用正确)
    (3)、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 请续写下面的句子:这丰碑是照亮前路的灯,指引我们一路前行;这丰碑是
  • 16、【分享假期生活】专题学习活动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美德是肥沃的土壤。学校组织“奋斗于身,我们就是未来”的活动、邀你参加。

    (1)、奋斗在历史的诗行中早已蕴藏,请从以下诗句中选出不相关的诗句(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C、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D、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2)、为了确保更多的同学加入,学校欲在线上、线下同时宣传,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要求语句对仗工整。
    (3)、恰逢巴黎奥运会结束,奥运冠军王楚钦回到家乡吉林,学校邀请他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时间10月21日,地点学校礼堂,请你完成下面的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王楚钦:

    您好!

    校团委

    2024年10月16日

    (4)、以下是本次活动的结束语,请在横线上补全语句,使内容完整。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强国富民靠的是奋斗精神。奋斗意味着吃苦耐劳,英勇顽强,战胜困难,是一种斗争精神;奋斗意味着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是一种创新精神;  。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不断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努力成才,彰显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 17、【读经典悟人生】

    名著阅读

    八年级举办“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班会活动,小语准备给大家推介《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请你协助他完成下面表格。

    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

    体裁

    纪实作品

    作者

    国籍

    美国

    片段探究

    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小语阅读该片段时,发现作者借四川军队之口说“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红军有怎样的认识? 

    推荐理由

  • 18、【保护文化遗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发朱慧卿作)

    【材料二】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四鸟绕日”金饰图案。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材料三】

    ①近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这一赓续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进一步走向世界,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②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华大地上最具“仪式感”的节日。从春联上的吉祥话,到饺子里包的硬币,再到倒贴福字的寓意,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孩子们口袋里的压岁钱、零点钟声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习俗,都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赋予持久的精神力量,像年轮一样一层一层镌刻进个体的精神脉络。

    ③春节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文化的纽带,将中华民族紧紧相连。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读懂了春节,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候鸟归乡般的团圆情结与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国情怀。

    ④春节正在成为世界节日。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2023年,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所传递的和谐、团圆、喜庆等价值观,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与喜爱,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桥梁。

    (选自《中国文明网》,2024年12月5日,有删改)

    【材料四】

    ①宿迁的运河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古老的大运河从宿迁穿境而过,全长112公里。在大运河宿迁段的各类文化遗产中,水文化遗产是运河遗产中最不可替代的珍贵文化资源。宿迁共有156项水文化遗产,其中工程建筑类水文化遗产120项,非遗类水文化遗产35项,文献资料类水文化遗产1项。

    ②同时,逐水而居的宿迁人也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洪泽湖渔鼓舞等特色传统戏曲舞蹈,洋河酒酿造、乾隆贡酥制作等传统技艺。而古运河积淀的历史文化,还包括因河而兴的水文化、酒文化、帝王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地名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如今,宿迁市皂河龙王庙行宫和皂河至市区大王庙的中运河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请你为材料一的漫画拟个题目,并谈谈漫画的寓意。
    (2)、以下对二、三、四则材料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图案中的太阳,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四只神鸟,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 B、春节于2023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球有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已经成为世界节日。 C、宿迁的运河从春秋时期至今,经历史沉淀,形成了众多的水文化遗产,同时也衍生了酒文化、帝王文化、民俗文化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D、如今,宿迁人创造的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洪泽湖渔鼓舞等特色传统戏曲舞蹈,已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早在2010年,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就开始呼吁春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称春节是我国最应该申遗的传统节日。阅读材料三,分析冯骥才先生这么说的原因。
    (4)、目前,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只有春节、端午申遗成功。请你从清明、重阳、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写一段申遗推荐语寄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节日时间、起源、风俗、寄托情感或寓意等方面介绍)
  • 19、【敬畏朴素之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宏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天,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 广袤而丰盈 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许多事,请写出四件事。
    (2)、结合全文,请揣摩第③⑨段中加点词句的含义。

    ①请你谈谈第③段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②第⑨段中,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3)、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4)、请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并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 20、【领略古人胸襟】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鲁学士祝寿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 之 ?”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 , 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1)、【甲】诗作者是;【乙】文作者是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无与为乐者      ②公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甲】诗“月下飞天镜”和【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乙】文是于作者  的背景下所作;【丙】文赵司城和鲁学士祝寿的礼物分别是:“两方帕”和  。
    (5)、三部作品或表现人物胸襟,或展现人物心态。【甲】诗颔联表现出作者的胸襟;【乙】文则展现了作者与张怀民漫步时的心态。
    (6)、以下关于【丙】文中三人形象或关系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
    A、情谊深厚 B、随性洒脱 C、超然物外 D、锱铢必较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