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是一段长途跋涉的旅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我们的初中生活已然走过三分之一。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huì中,使我们成长了许多。在学习上,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要聆听并接受。

    语文的种种美好,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意味悠长。①不仅如此,在老师的声情并茂地讲解中,我们还感受到家国情怀。②我们学习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③语文,让曾经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的我们,变得肉丰满。④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⑤在课堂上,我们丰富了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

    彼方尚有荣光在,少年何惧日月长。在初中这一段美好年华里,我们心怀锐不可当的志气。虽然筋疲力竭,也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切忌不要轻薄浮zào,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贪图享受。努力学习,我们的能力才会潜滋暗长。日薄西山之际,我们定能创造辉煌。

    (1)、文段中加点字读音及拼音对应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qiǎo       诲     xuè      躁 B、qiǎo       诲     xuě       躁 C、qiāo       悔     xuě       燥 D、qiāo       悔    xuè       燥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生,是一段长途跋涉的旅程。 B、我们心怀锐不可当的志气。 C、努力学习,我们的能力才会潜滋暗长 D、日薄西山之际,我们定能创造辉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huì中,使我们成长了许多。 B、在学习上,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要聆听并接受。 C、虽然筋疲力竭,也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D、切忌不要轻薄浮zào,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贪图享受。
    (4)、下面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语文的种种美好,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意味悠长。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仅如此,在老师的声情并茂地讲解中,我们还感受到家国情怀。

    ②学习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③语文,让曾经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的我们,变得血肉丰满。

    ④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

    ⑤在课堂上,我们丰富了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

    A、⑤④②①③ B、④⑤②①③ C、④②⑤①③ D、⑤④①②③
  • 2、题目:《那一刻,我读懂了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5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 3、古诗词鉴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4、文言文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有仙则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案牍之劳形

    (2)、翻译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文中作者通过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 5、阅读《时光里的烤红薯》,完成 各 题。

    时光里的烤红薯​

    ①寒风呼啸的冬日,街角总会出现那位卖烤红薯的老人。他的三轮车很旧,车身上锈迹斑斑,可那只铁桶烤炉却被擦得锃亮,炉盖一掀开,浓郁的甜香便裹着腾腾热气飘散开来,瞬间驱散了寒意。​

    老人六十多岁,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笑起来时,眼角的褶皱里仿佛藏着温暖的故事。他总是戴着顶深蓝色的旧棉帽,穿一件洗得发白的军大衣,脚上蹬着老式的棉鞋,整个人透着股朴实劲儿。​

    ③记得第一次遇见老人,我缩着脖子在寒风中匆匆赶路,被烤红薯的香气勾住了脚步。老人笑眯眯地问:“姑娘,来一个?热乎着呢!” 说着,就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从炉子里夹出一个烤得金黄流油的红薯。那红薯捧在手里,暖烘烘的,轻轻一剥,露出橙红的果肉,咬上一口,香甜软糯,从舌尖暖到了心底。​

    ④渐渐地,我成了老人的常客。每次去,总能看到他守在炉子旁,眼神专注地望着街道,时不时掀开炉盖看看红薯的火候。若是有顾客来,他便立刻热情地招呼;没人时,就安静地坐在小马扎上,捧着搪瓷缸喝热水,那缸子边缘都磨得没了瓷。​

    ⑤有一回下着大雪,我以为老人不会出摊了,没想到远远地又望见了那抹熟悉的身影。我赶紧跑过去:“爷爷,这么大雪还出来啊?” 老人笑着说:“孩子们爱吃,我不来,他们该失望喽!” 那一刻,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他的帽子、肩头,他却像一座温暖的灯塔,点亮了寒冷的街道。​

    ⑥和老人熟了之后,我才知道,他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儿走得早,他摆这个烤红薯摊,一是为了打发时间,二是想给这城市里的人送去一份温暖。他说:“看着孩子们吃得开心,我这心里就踏实。”​

    ⑦去年冬天,我因为考试复习,有段时间没去买红薯。等再去时,却发现那个熟悉的摊位不见了。我慌了神,四处打听,才知道老人病了,回乡下养病去了。如今,每当走过那条街道,烤红薯的香气仿佛还萦绕在鼻尖,可那个温暖的身影,却成了记忆里最珍贵的画面。​

    ⑧时光匆匆,很多事都会被岁月冲淡,但那香甜的烤红薯,那寒风中坚守的老人,却永远留在我的心底,教会我在平凡的生活里,也要保持一颗温暖善良的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 “烤红薯的老人” 写了哪些事。​
    (2)、文中画横线句子 “老人六十多岁,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笑起来时,眼角的褶皱里仿佛藏着温暖的故事”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从修辞角度赏析 “他却像一座温暖的灯塔,点亮了寒冷的街道” 这句话。​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 “教会我在平凡的生活里,也要保持一颗温暖善良的心” 这句话的理解。
  • 6、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各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选段中,叶圣陶先生对写文章提出了什么要求?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上下文,理解 “顺势朦胧” 的含义。
    (4)、叶圣陶先生的写作风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 7、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 “传统文化进校园” 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文化传承】请仿照示例,写出两个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示例:春节 —— 贴春联、放鞭炮

    ① 

    ② 

    (2)、【观点表达】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 8、文学常识
    (1)、《阿长与 <山海经>》的作者是 , 他的散文集《》收录了多篇回忆性散文。
    (2)、《孙权劝学》选自《》,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
  • 9、名句默写
    (1)、 ,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3)、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6)、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C、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关键在于勤奋。 D、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谆谆教导,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 11、词语运用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他____地工作,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②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____,而要勇敢面对。

    ③ 这部电影的情节____,吸引了众多观众。

    A、废寝忘食  退缩  跌宕起伏 B、夜以继日  退缩  波澜壮阔 C、废寝忘食  退却  波澜壮阔 D、夜以继日  退却  跌宕起伏
  • 1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问(jié)  愧(zuò)  鞠躬尽(cuì) 锋芒必(lù) B、(tiě)  取(dì)  大广众(tíng)  妇皆知(rú) C、育(bǔ)  古(gèn)  而不舍(qiè)  尽心血(lì) D、(sǒng)  粗(zhuō)  警报起(dié)  深痛绝(wù)
  • 13、写作

    季羡林先生说:“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回首自己的成长,时间给过你怎样的回答?回溯历史,时间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请以“时间的答案”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班级;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 14、整本书阅读
    (1)、表情是人物在某一特定处境下自我心理与外界社会的投射,请参考示例完成批注,分析祥子表情背后的社会原因。

    表情

    语段摘录

    批注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社会原因: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觉出来虎妞也有点好处,他居然向她笑了笑,一个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仿佛把以前的困苦全一笔勾销,而笑着换了个新的世界,像换一件衣服那么容易,痛快!

    【示例】虎妞答应给祥子买车,祥子很感激也很高兴。

    不喜也不哭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

    (2)、祥子和保尔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命运也截然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坚韧”这一共同品质。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任选一位主人公,分析其“坚韧”的品质的体现。
  • 15、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不说,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以此观之,何学之有?”孔子曰:“不然。若括而羽之 , 镞而砺之 , 其入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愿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犀革: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②括而羽之:削出箭尾安上羽毛。③镞(zú)而砺之:装上箭头磨得锋利。

    (1)、文中运用了各种称谓语,在语境中体现出丰富的含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也可用于朋友、夫妇间的爱称。这个称呼体现了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对部下的关心和爱护。 B、“阿”用于亲属称呼或小名之前。鲁肃称呼吕蒙为阿蒙,是把吕蒙当做晚辈来教训。 C、“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以谦虚的方式开始对吕蒙进行规劝,现身说法,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D、“大兄”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吕蒙尊称鲁肃为朋友,有种进步被认可的自得之意。
    (2)、关于两篇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劝说吕蒙,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最终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并开始学习。 B、孔子认为子路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子路最初对此表示不满,但最终接受了孔子的教诲。 C、鲁肃对吕蒙的进步感到惊讶,并通过拜见吕蒙的母亲和结友而别,正面表现出对吕蒙的尊重和认可。 D、子路用南山之竹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孔子通过比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更加优秀。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以此观之,何学之有?

    (5)、劝说是一门艺术。结合两则材料,思考孙权和孔子是如何对他们进行劝学的。
  • 16、阅读下面诗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英译版本众多。诗题中的“岳”有人译为“Mount”(高山),也有人译为“Peak”(山顶)。请结合诗歌,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完整的语言阐述理由。

    我更喜欢译为的版本。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象。翻译成(高山/山顶)更能体现(泰山/诗人) ,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精神)。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神奇的丝瓜

    ①今年春天,我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成了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笆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②过了不久,丝瓜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增加了我的兴趣。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我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顺便也看一看丝瓜。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它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从一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人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提高。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那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在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⑧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⑩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有改动,选自季羡林《神奇的丝瓜》)

    (1)、阅读全文,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扣住“神奇”二字写,先写了丝瓜籽、丝瓜秧的神奇,后来集中笔墨主要表现了丝瓜的神奇之处。 B、文章第2、3段“竟”字出现了三次,“竟”有“出乎意料”、“令人吃惊”之意,侧面表现出丝瓜的神奇,突出了丝瓜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的惊叹之情。 C、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感慨丝瓜有神奇的生命力,有惊人的生命智慧;懂得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具有强烈的主动精神,能极好的适应环境。 D、作者对丝瓜的担心出现了三次,文章反复写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丝瓜的神奇。 
    (2)、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3)、在第④段中,划线句子“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可能想到了什么?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健康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说起健康、养生,在中国,没有一种饮品能撼动热水的地位。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喝热水?喝热水真的更健康?阅读下面材料,读懂“热水”。

    材料一:

    ①“喝热水”早已成为多数人的信仰:感冒了,多喝热水;肚子疼了,多喝热水;嗓子不舒服,多喝热水……中国人的热水,真有这么厉害?《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爱喝热水的记忆,是如何植入国人基因里的。

    ②在缺乏燃料的古代,热水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万年前,出现陶器,人类开始学会烧水。而唐代,因缺乏燃料,只有贵族才喝得起热水。宋元时期,贵族们喝茶风气盛行。到了清代,“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风俗,依然只存在于上层社会。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细菌学说传入国内,使得喝热水具有了科学理论根据,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出现了“熟水店”。1932年全国暴发霍乱疫情,水烧开再喝成为一种防疫手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号召广大群众要喝白开水、喝热水。上世纪50年代,喝热水的倡议甚至深入到幼儿园。老师要保证每天喂孩子三次热水,以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喝热水的习惯。

    ③随着经济发展,国人不再为燃料短缺所困,平常百姓家喝热水逐渐成为常态。此后,喝热水的意识在普通民众意识中扎根,并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材料二:

    ①喝热水深入人心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热水究竟有什么好处?

    ②加热能杀死细菌: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直接饮用易导致腹泻等疾病,最好烧开再喝。自来水烧开还可以去除余氯等有害物质。

    ③温阳散寒:中医提倡多喝热水,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这是因为喝热水有助阳气生发、让身体更暖和,对脾胃和血液循环也有好处。

    ④解暑降温:热水比冰水更能解暑消渴,因为热水利于汗腺排汗,帮助身体达到散热的效果。冷饮消暑立竿见影,却无法帮助人体散热。

    ⑤缓解鼻塞、咽痛:喝热水治不了感冒,但是能够缓解感冒症状。发烧时身体容易丢失更多的水分,多喝热水能够补回来,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咽喉肿痛和鼻塞流涕,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人体免疫系统对付感冒病毒。

    ⑥呵护肠胃:如果本身有肠胃问题,或者肠胃偶尔不适,喝温水是避免胃部受到刺激的一种方式,因为过凉或者过热的水都会刺激肠胃。

    ⑦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比起冷水,喝热水有助于缓解偏头疼,贲门失弛缓症。

    材料三:

    热水这么优秀,但是趁热喝就错了。喝热水有哪些讲究呢?

    所以,叫你“多喝热水”并不是一句敷衍,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中式关怀。

    (节选自“法治四川”微博)

    (1)、中国人为什么爱喝热水?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器的出现,说明人类开始学会了烧水,到了唐代,更是有了“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风俗。 B、西方的细菌学说,为喝热水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因而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出现了“熟水店”。 C、1932年全国暴发霍乱疫情,政府号召广大群众要喝白开水、喝热水,用以防疫。 D、中医认为,喝热水有助阳气生发、让身体更暖和。所以在炎炎夏日,想要帮助人体散热,冰水比热水的效果更好。
    (2)、“多喝热水”是一种中式关怀。客人来到家里,奶奶泡了一杯茶,对客人说:“趁热喝,但别烫着”,请你结合材料三说明奶奶这样说的理由。
  • 19、 诗意,是书卷中的点点文墨,是胸中的山川沟壑。它是《陋室铭》中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的高雅之趣;是《游山西村》中诗人作客村野,赞美“”的淳朴民风;是《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花”自喻,“”的报国之志……人生自有诗意,让我们在诗词中找寻最美好的自己。
  • 20、渌口区某中学七年级正在开展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完成各题。
    (1)、
    【宣孝德】班长小西为本次活动搜集了“百善孝为先”的四幅书法作品,下列选项中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幅为行书,笔画流畅 B、第二幅为篆书,线条圆润 C、第三幅为隶书,蚕头雁尾 D、第四幅为楷书,飘逸秀美
    (2)、【知孝迹】请写出两个中国古代孝亲敬老典型事例的四字短语。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