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美丽中国,恰似一幅绵yán①万里的丹青长卷,在时光的河流中缓缓铺展,辉煌而绚丽!
蜿蜒的古长城,yì②立千年,砖瓦间镌刻着民族的坚韧与尊严。川流不息的黄河,滋养着广袤的大地;浩浩荡荡的长江,吟唱着奋进的史诗;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洋溢着无尽的诗意……大自然的馈赠,让这里成为灵魂的栖息地。
美丽中国,你是我的荣耀与自豪!踏遍千山万水,领略你的壮美;漫步田野稻浪,感受你的生机。我为你点赞,为你祈福,愿zhēn zhì③的笑容洒满你的每一寸土地。
(1)、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镌刻 B、川流不息 C、广袤 D、浩浩荡荡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的结尾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再也没有能回到那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3、阅读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选段一: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说文解字一》)
选段二: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将情表达清楚就可以,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诗十二》)
(1)、选段一介绍秦以后书体的演变,下列选项所用书体与书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
②
③
A、①草书 ②正书 ③行书 B、①正书 ②草书 ③行书 C、①草书 ②行书 ③正书 D、①行书 ②正书 ③草书(2)、选段二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在《关雎》《蒹葭》学过的的形式。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炊烟是村庄的根
刘亮程
①最近,不知怎么时常会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及村庄里的缕缕炊烟。
②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黄昏时夕阳移过村子,我知道夕阳在哪堵墙上照的时间最长。我的童年啊,不知有多少个下午,在村外的田野上,看着夕阳很快地滑过一排排树木和一个个院落,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墙皮脱落的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停留在世间的漫长时光,那个老人是我的外婆。天黑之前她总在那个墙根等我,她担心我夜晚不认识路走丢了。可我早就知道天从哪片地里开始黑起,夜晚哪颗星星下面稍亮一些,天黑透后有亮光的那儿就是村子。再晚我也能回到家里,因为我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时院门一开一合,我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我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院门合上。
③哦,记得那天刮风,我们家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树上的一片叶子在空中遇到一起,脸贴脸,背碰背,亲密无间,在风中欢舞着朝远处飞走了。它们不知道我父亲和李家不和,它们快乐地飘过我的头顶时,离我只有一米多高,我手中如果有根树枝就能打落它们。可我没有,它们离开树和村子,满世界转去了。我站在房顶,看着天空的云朵向东飘移,突然间才意识到,又是一个秋天了。
④如果大清早刮东风,那时空气潮湿,炊烟贴着房顶朝西飘。清早柴火也是潮潮的,冒出的烟又黑又浓。
⑤在沙沟沿新户人家那边,李家的一溜黑烟最先飘出村子,接着王家的一股黄烟也飘出了村子,各家不尽相同。烧不同的柴火会冒不同的烟,村庄上头通常冒着好几种颜色的烟。
⑥老户人家这边,韩三家、韩老二家、张桩家、邱老二家的炊烟错前错后也飘出了村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了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张桩家的炊烟。
⑦我们家的烟囱和韩三家的烟囱错开了几米,两股烟很少相聚在一起,总是并排各走各的,飘得再近也互不理睬。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的烟囱对个正直,刮风时不是邱老二家的烟飘过马路追上韩元国家的烟,就是韩元国家的烟越过马路追上邱老二家的烟,两股烟缠在一起,扭成一股朝远处飘去。
⑧早先两家好的时候,我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家好得连炊烟都缠抱在一起。”后来两家有了矛盾,炊烟仍旧缠抱在一起。韩元国是个火暴脾气,他不允许自家的孩子和邱老二家的孩子一起玩,更不愿意自家的炊烟与“仇家”的炊烟纠缠在一起。他看着不舒服,就把自家后墙上的烟囱捣了,椰到了前墙上。再后来,在我们家搬走的前两年,那两家又好得不得了,这家做了好饭隔着路喊那家过来吃,那家有好吃的也给这家端过去,连两家的孩子都按大小称兄道弟,只是那两股子炊烟再也走不到一起了。
⑨如果刮一阵乱风,全村的炊烟会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麦草的烟硬,碱蒿子的烟最呛人,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谁家的烟一有风就趴倒,这跟所烧的柴火有关系。
⑩“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我小时候这样比喻。大一些时,我知道它是村庄的生命之本。我在悠悠飘远的一缕缕炊烟中,看到了每一户人家锅里的饭。
⑪秋天的早晨,我看见从村子冒出的缕缕炊烟。炊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的刀刃朝西,像在收割庄稼,缓慢而有力。炊烟里,盈满了农人对丰收的希冀。
(1)、选文的标题和主要内容都在写炊烟,但第②、③段没有提及炊烟,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2)、赏析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了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张桩家的炊烟。
(3)、刘亮程的散文多写农村常见事物,且语言朴实,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4)、选文的标题是《炊烟是村庄的根》,第⑩段却说“炊烟是村庄的头发”,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恐龙无处不有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⑪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⑫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夕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⑬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⑮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结合选文,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地壳是由一个大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相互缓慢运动的。 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俯冲、抬升。 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2)、课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请从文中提取重要信息,补全事理说明的思路。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因为:其他大陆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所以: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因为:①
所以:恐龙不可能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
所以:②
又因为: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所以:③
(3)、第⑥段“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
6、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任真:任性率真。②祭酒:官职名。③麾:同“挥”,挥手。④督邮:官职名。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⑦会卒:恰巧去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B、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善属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麾而去之/乃记之而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思路明晰,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最后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 B、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等句,描绘出桃源人丰衣足食、自在安适的生活场景。 C、根据乙文“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见:陶渊明委婉拒绝檀道济,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D、乙文檀道济对陶渊明从“往候之”到“麾而去之”,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5)、陶渊明的一生,做官时间短暂,更多的是田园归隐。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其归隐的原因。 -
7、八(1)班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学习与探究,完成小题。(1)、活动一:声情并茂诵古诗——在诗歌诵读比赛中,文文同学准备诵读《蒹葭》,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配乐。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内容和意境,请你从下列歌曲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推荐给文文,并说明理由。
A.《二泉映月》——悲苦辛酸
B.《在水一方》——清逸婉约C.《战台风》——气势磅礴
D.《彩云追月》——轻快写意(2)、活动二:别出心裁品古诗--文文所在的小组模仿古人,从诗歌中选取不同的字词组合成对联,这是文文同学选好的下联,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备选词,补全上联。备选词:两岸 秋色里 伊人 苍苍水 蒹葭
上联:
下联:满庭梧叶月明中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光静静地____,春天的帷幕已经拉开。阳春三月,这里处处是浓浓的春意:春风轻棉、绿草茵茵;春花盛开,花香 mí màn;阡陌如画,诗意盎然。那个寒冷的季节已经 xiāo shēng nì jì;无论是中山公园,还是南滨公园,到处都是____、花团锦簇,一派生机勃勃的____。漫步其中,每一处的美景都令人 tàn wéi guān zhǐ。如是,早春的味道装饰着萌动的大地,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发出邀请。本着游客至上、安全有序,景区工作人员为大家提出了多种人性化服务。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词语。①mí màn
②xiāo shēng nì jì
③tàn wéi guān zhǐ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动 碧草连天 现象 B、流动 衰草连天 现象 C、流淌 碧草连天 景象 D、流淌 衰草连天 现象(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着游客至上、安全有序的原则,景区工作人员为大家提起了多种人性化建议。 B、本着游客至上、安全有序的原则,景区工作人员为大家提供了多种人性化服务。 C、本着游客至上、安全有序的意义,景区工作人员为大家提出了多种人性化建议。 D、本着游客至上、安全有序的意义,景区工作人员为大家提供了多种人性化服务。 -
9、默写古诗文。(1)、 , 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2)、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意境相仿。(5)、“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滋养我们心灵。品读《关雎》“悠哉悠哉,。”我们能感受长夜难眠的思念之情;品读《蒹葭》“溯洄从之,”我们能感受到对爱情忠贞不屈的执着追求;读《子衿》让我们感慨“一日不见,”的相思之苦,缠绵悱侧。
-
10、活动三:抒情悟志;校刊公众号拟针对此次综合性活动出一篇推文,现向你征文,邀请你来投稿。
“春至江南,书香沁心”,读书、读自然,都是为了让大家热爱生活、热忱生活。春回大地,鸟鸣蓝天,花灿窗前。恍惚间,枯萎换新装,处处泛春光,人人暖融融。在这样的春天里,你的心中一定涌动着美丽的文字。
请你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在这个春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以《春光里的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
-
11、任务四:欣赏古文,对比悟情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余既谢两龙君① , 将解维② , 而君超③忽来,盛称花源一带之胜。余曰:“此名迹,不必佳山水,固佳也。”遂命舟逆而上君超从陆。是夕会于河洑山。次日重九,登高兹山之颠,溪边两霞石,映绿潭甚丽,下而席之,迫午乃行。夜泊桃源县,山光散目,溪水激鱼梁④甚怒。起步学宫前,石砌百尺,平滑如水,月光照之,光景⑤清澈。楼阁阛阓⑥ , 吞烟吐雾,是亦山县之绝胜也。夜中与诸衲⑦闲谭。余生长水乡,百里无片石,见似丘者而喜矣,是邑何缘,偏占丘壑,岂山水报缘,亦有定业邪? 诸衲不对,乃就枕。
(选自袁宏道《由河洑山至桃源县记》)
【注释】①两龙君:指龙襄、龙膺两兄弟,作者的朋友。②解维:解缆,开船。③君超:龙襄的字。④鱼梁: 用以捕鱼堆砌的石堰。⑤景: 同“影”。⑥圜阓(huán huì): 街道, 街市。⑦诸衲: 众僧。
(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遂 命 舟 逆 而 上 君 超 从 陆。
(2)、根据下面的探究单, 完成填空。探究: 游记的基本要素
内容
过程
所至
⑴参考括号中提示的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水尤清冽(语境推断法)
② 乃就枕(课内迁移法:乃记之而去)
③ 余既谢两龙君(查阅词典法: A.道歉; B.辞别; C.感谢; D.告诉)
④ 迫午乃行(参考成语法:迫在眉睫)
⑵用原文语句,梳理【乙】文中袁宏道的游踪(行踪)。
会于河洑山————下而席之,迫午乃行————起步学宫前——夜中与诸衲闲谭
所见
⑶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夜泊桃源县,山光散目,溪水激鱼梁甚怒。
所感
⑷柳宗元游小石潭,感到“不可久居”;袁宏道游桃源,发出“是邑何缘,偏占丘壑”的感慨,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探究
小结
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途中所目睹的风貌;第三,所感,即作者在游途中所见所闻后的所思所想。从结构上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
12、任务三:赏读美文,品情悟理
咬人的夏天
①春暖花开的时候,爸爸突然买回一只羊。我看那羊的肚子挺大,说:“爸,这羊够肥的!”爸爸看都不看我一眼:“这不是肥,是怀羊羔了。”
②夏天时,这只母羊竟下了四只小羊羔。爸爸天天围着羊转圈。“从明天开始,放羊的活儿就交给你了!听见了吗?”我没有吭声。
③你们知道放羊是怎么回事吗?爸爸在母羊脖子上系了一根很长的绳子,有六七米长的样子,另一头拴在一根带尖的铁棍上,然后找一块嫩草地将铁棍插在地上,不让它跑掉。小羊羔也不会跑,因为还离不开母羊。它们玩一会儿后,就会拱到母羊的身子下,贪婪地吃一阵奶,有时吃得嘴角往下滴白色的乳汁。
④我没心思去找一块长满嫩草的草地。我给母羊随随便便找了一个地方,就去干我喜欢的事了。
⑤傍晚,等我去牵羊回家时,不管我怎么叫、怎么吼、怎么拽,母羊都不肯跟我走,因为它没吃饱。母羊的四条腿顽固地撑住地面,形成四个锐角,身子向后倾斜。那时,傍晚的蚊子堆成团往我脸上扑。我火了,就像爸爸吼我一样,吼了一声,把铁棍举起来,又像爸爸拎着扫帚抽我一样,照准母羊来了一下。母羊凄惨地叫了一声,乖乖地跟我走了。
⑥回到家,爸爸问我:“羊吃饱了吗?”他一边问,一边伸手去摸母羊的肚子。他能摸出来。而且,母羊完全仗势欺人 , 添油加醋地直叫唤。我等着爸爸转身去抓扫帚。但他没有,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明天要把羊喂饱,知道吗?”
⑦第二天,我准备去河里洗澡。所以还是随便找了一块草地,匆匆插上铁棍,拍了拍母羊的头:“你这讨人厌的家伙,吃吧!”我跑走了,老远还能听见母羊的叫唤。我心想,它正高兴地吃草呢!
⑧那一天,我玩得异常快活,天暗下来时,我才想起该把母羊和四只小羊羔牵回家了。
⑨黄昏的野地真可怕,天边一团暗云被夕阳的最后一束光亮涂抹成了凝固的血色,黑压压的蚊子撞得人脸上生疼。我老远就听见母羊凄凉的嘶叫,它的嗓子好像叫哑了。我跑到跟前一看,傻眼了。母羊饿得绕着铁棍转,绳子就缠在了铁棍上,结成了一个大疙瘩。小羊羔拱在它身上,大概吸吮不出奶汁,也揪心地叫着。
⑩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才发现这地方的草是羊根本不吃的草。我怎么把羊拴在这个地方了?我真恨自己。
⑪我赶紧把拴在母羊脖子上的绳子解开:“你吃吧!”母羊向前跑去,低着头,贪婪地啃吃着它喜欢的嫩草。
⑫我跟着它们。我的脸被蚊子咬得满是疙瘩,但我任由蚊子在我脸上叮咬,去吸我的血。
⑬大概小羊羔没有在灰暗的夜色中走过路,就拼命地呼唤母亲。我把它们一齐抱起来,跟着它们的母亲。
⑭当母羊吃饱了,往回走的时候,我就默默跟着母羊走。那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我的脸上全是包,我只感到脸大了、胀了,我的脑袋像放在烤炉里烤过一样。
⑮回到家,我不管妈妈的惊呼,只是说:“妈,告诉爸,羊吃饱了!”说完,我就回到自己的小屋去了。
⑯我听到妈妈跟爸爸说:“今天雷方真怪,说话也变了。”爸爸说:“今天母羊吃得真饱!”
⑰我没吭声,什么都不想说,只是躺在床上,像大人一样把双臂枕在脑袋下。
(1)、梳理文章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时间
我
父亲
春暖花开时
不知道羊怀孕了
看都不看我一眼
第一天
随便找个地喂羊
①
第二天
随便找地喂羊,去河里洗澡
╱
第二天(黄昏)
②
╱
回到小屋后
③
说“母羊吃得真饱”
(2)、文章以“咬人的夏天”为题,有何作用?(3)、赏析第⑭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我的脸上全是包,我只感到脸大了、胀了,我的脑袋像放在烤炉里烤过一样。
(4)、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父亲看都不看我一眼”,是父亲看不惯“我”只知道贪玩,连农村人最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 B、第⑥自然段加点的两个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羊因为没吃饱而拼命叫唤的情形,体现了我当时的悔恨和懊恼之情。 C、文末,爸爸说:“今天母羊吃得真饱!”其实是对“我”的一种表扬和肯定。 D、文中的父子关系一开始有些紧张,从父亲以前用“吼”和“拎着扫帚抽”的方法对我能够看出来。(5)、比较选文第⑨自然段画线句子和链接材料,说说他们在描写方法上的相同点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点。链接材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描写方法的相同点:
表达效果的不同点:
-
13、任务二:阅读材料,辨析明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1)、作者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请你阅读文本,筛选主要信息,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单。研究目的
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研究诗词
诗句
物候知识
①
②
③
研究结论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2)、掌握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可助快速理解文本。下面语段应放在哪两段之间,请阐述你的推理过程。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
14、活动二:品文悟理;任务一:欣赏古诗,品诗悟理。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桃夭
《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 ,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两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都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比,即比喻。细读《桃夭》,结合诗句分析其手法。 -
15、任务三:策划宣传活动。完成小题。(1)、请你根据以上搜集到的资料,紧扣“寻迹山河诗行,对话典籍春秋”主题,制作成宣传材料。从展板、海报、标语等形式中任选一种。(要求:主题鲜明、文化深度与实践性并重)(2)、撰写活动情感历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戏》中,“我”看社戏的情感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细细探知,发现作者采用描写(如行为动作刻画、景物描写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对比等方法呈现人物心理变化。在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你有哪些心理历程呢?请写下来,至少运用两种方法来表达你的情感历程。不少于200字。
-
16、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中的篇目,从中找素材。(1)、小华组摘选了以下部分经典内容,想通过阅读《经典常谈》了解相关作品的文学价值。请你为其推荐相对应的名著篇目。
经典内容
《经典常谈》篇目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同学们收集了关于对《经典常谈》相关内容解说的语段,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C、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作“连横”。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D、《<春秋>三传第六》中“三传”为《离骚》《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3)、读经典,会运用。《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示例,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月球探测器“嫦娥”命名示例: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
-
17、搜集古诗文,涵养文化。请你完成名句填空。
主题:漫游诗文,涵养文化
青绿衣领,心之所系
① , 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
天涯海角,心意相通
② , 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水波浩渺,波澜壮阔
④ , ⑤。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穿秋水,逆流追寻
⑥ , 道阻且长。(《蒹葭》)
山水相依,芬香满径
芳草鲜美, ⑦。(《桃花源记》)
-
18、任务二:搜集素材。完成小题。搜集有关传统文化的材料,请你指出有误的一项(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汉代以后被奉为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蒹葭》《式微》《子衿》均属风。 B、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地域风情,表达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C、回忆性散文《社戏》中写了鲁迅小时候看社戏时铁头老生,没有翻跟斗,有点失望,小丑出场大家笑着看,老旦出场唱个没完没了,大家很扫兴。这里提到的老生、小丑、老旦,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 D、《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
-
19、任务一:撰写活动开场白。完成小题。
同学们,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寻迹山河诗行,对话典籍春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A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是张家界市的中学生及爱好文学活动者组织的一次实践。如何开展活动呢?B我们要制定计划、设计方案、组织活动、总结成果。春天来了,草木萌发,各种花cì dì开放。去临海的平桥村,这里是迅哥儿的乐土;或者去一趟革命圣地——延安,C欣赏气势磅礴的一场安塞腰鼓……无论是青山绿水,还是民俗文化,当它们遇到了你的一双慧眼,便有了悲喜境界,立意恒久。D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使我很受鼓舞。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cì dì
磅礴
(2)、请从画横线的四句中找出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是张家界市的中学生及爱好文学活动者组织的一次实践。 B、我们要制定计划、设计方案、组织活动、总结成果。 C、欣赏气势磅礴的一场安塞腰鼓。 D、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使我很受鼓舞。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伯克曾说:“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生命的美好,也许是潜藏在大自然丰富的语言里,——大雁归来,带来春的讯息,带来了野性的生命之歌;生命的多彩,映射在江南水乡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看戏旅程中;生命的勃发,表现在黄土高原上那群元气淋漓的腰鼓表演者的变幻舞姿中……最美人间四月天,俯拾即是生命。
生活中,你一定对“生命”有比较深切的感悟或思考,请以“▲的生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使用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