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友情,讲究朋友之谊。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新学期、新同学、新气象,同学们来自不同学校,为了增进大家对彼此的了解,使大家尽快融入集体中,七年级一班决定举办一次“珍惜缘分,珍爱友情”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请你给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①紧扣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具有一定的宣传性和鼓动性;③字数在20字以内。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暖的友谊让人的心灵获得滋养,请写出两句关于友谊的诗句,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发。
  • 2、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论语·雍也》中孔子盛赞颜回“贤”,为了突出颜回的“贤”,这一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雪骤             相委 B、去后至             胜败兵家常事 C、不可夺志也             逝者如斯 D、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友期行
  •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明知 B、相委而             大势已 C、日中不 , 则是无信       人迹罕 D、逝者如斯夫,不昼夜       近求远
  • 5、用原文补写出诗文的空缺部分或按要求填写诗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6、阅读下面课外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叫作母爱的汤

    陈云霞

    ①小雪过后,气温骤降,超市里卖炖锅的生意特别火爆,导购拿着大喇叭喊:“天冷了,买只锅炖汤,美味又暖胃。”我架不住导购的舌灿莲花,脑子一热就买了只陶炖锅。母亲见了,说:“你买这做什么?家里有电炖锅。”

    ②“据说不同的锅能炖出不同的味。”我笑道。天蓝色的盖、圆胖的锅体,厚实又漂亮,想必用这个锅炖出来的汤也是人间至味吧。

    ③不过,要炖个什么汤呢?首次开锅总要隆重一点,才显得不辜负这个“宝贝”。我思索着,微信突然发出一阵叮咚声,原来是团购群里预订农家散养老鸭。

    ④我乐了,陶炖锅慢火炖老鸭,真是绝配啊!老鸭汤具有养胃生津、止咳润肺、补气益阴的功效,自古就是一种美食养生、传统滋补的汤品,民间亦有“老鸭胜补药”的说法。我立马就在团购群预订了一只。

    ⑤第二天下午,老鸭到货了,母亲做晚饭时就把鸭肉剁成小块。我赶紧说:“妈,你慢点,我先搜索一下老鸭汤的做法。”母亲从未做过老鸭汤,我担心她不会。谁知母亲头也不抬地说:“不用在网上找,我知道怎么做。”

    ⑥我将信将疑,看着母亲手脚麻利地将鸭肉倒入锅中的清水中,和姜片、料酒一起煮,煮开后将鸭肉捞出用清水洗净,母亲说:“这样就不会腥了。”她将鸭肉倒入油锅翻炒一会儿,再倒进我买的那只陶炖锅中,加入热水、姜片,开始炖。两个小时后,一股清新的鸭肉香气丝丝缕缕地从锅中飘散出来。

    ⑦我忍不住掀开锅盖,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热气模糊了我的眼镜片。母亲撒入盐、胡椒粉,此时汤浓白如凝脂,最后撒入枸杞和葱花点缀,红、白、绿,色香俱全。我迫不及待尝了一下,鸭肉绵软,汤汁鲜美,没想到母亲竟能做得这么好!

    ⑧在我印象里,母亲之前从未做过老鸭汤。也许是儿时家里穷,我除了猪肉就没吃过别的荤菜,长大后就不喜欢吃鱼、鸡鸭、牛羊肉,总觉得有一股腥味。母亲深知我挑食的毛病,便围绕着猪肉做出了各色美味,糯米猪肉丸子、回锅肉、扣肉、红烧肉、粉蒸肉,我百吃不厌。

    ⑨我工作后,在偏远的乡镇工作,再也不能挑食,食堂做什么菜就得吃什么,挑食就要挨饿。慢慢地,我学会了接受原本抗拒的鸡鸭鱼肉,后来,我竟然发现,鸡鸭鱼肉其实也很美味!

    ⑩可母亲并不知道,她把我最爱吃的红烧肉、红烧排骨、梅菜扣肉,做得更美味可口,简直可以媲美饭店大厨。我结婚生子后,孩子也遗传了我当初的毛病,鸡鸭鱼肉全不吃,只吃猪肉。过来帮我带孩子的母亲仍然围绕着猪肉来做“满汉全席”,以至于我认为母亲都不会做别的荤菜,直到我买了一只陶炖锅,又买了这只老鸭,第一次做老鸭汤的母亲却做出了如此美味。

    ⑪难道真的是这只陶炖锅炖出的汤特别不同?“做了几十年饭菜,煎煮炸炒,只不过换个食材,做法都是相通的。”母亲边说边往外走,因为给我炖这道汤,她快赶不上去跳广场舞了,而她花了两小时炖出的汤,自己只匆匆喝了几口。

    ⑫我突然明白,这道汤如此美味,不仅是因为母亲是个厨艺高手,还有最关键的秘诀就是爱。这小小的一碗汤里,承载着母亲对我满满的爱。

    (刊载于《春城晚报》2023年12月5日,有删改)

    (1)、【任务一:把脉络   明思路】

    初读全文,将文章的行文脉络补充完整。

    →“我”决定用新锅炖从未做过的老鸭汤→②→③

    (2)、【任务二:品段落   悟思想】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3)、【任务三:析情感   察深意】

    本文第⑧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任务四:撰理由   悟主旨】

    学习本文后,你推荐将其收录为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请结合下表中的单元导读和单元目录,请你从选材、情感角度撰写推荐理由。

    单元导读

    单元目录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步/莫怀戚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 7、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④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⑤“人都到那里去了?!”

    ⑥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⑦“读书!”

    ⑧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⑨“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⑩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⑪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时的几个生活场景。(每个场景不超过10个字)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语句。
    (3)、文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一直颇受鲁迅的尊重。请摘录文中具体描写寿镜吾老先生的词句并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4)、有人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趣味盎然’,而三味书屋的生活却‘枯燥乏味’,两者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有人说“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是作者的童年美好所在”,你更同意哪个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
  • 8、阅读语段,完成下面试题。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1)、以上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一文,写的是的情景。
    (2)、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选出人物并说明理由。

    阿长       范爱农       衍太太       藤野先生

  •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首《我的祖国》为什么久唱不衰?因为它用质朴的语言唱出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B、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C、还大自然以蓝天、青山、碧水是人们的心声,然而温室效应、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不断加剧,环境日益恶化。 D、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 10、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周恩来纪念网是为缅怀周恩来同志丰功伟绩,建设学习研究周恩来同志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的开放平台。 B、透明化的售票手段不仅能提高售票效率,也能改善售票公平。 C、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仅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直接关系中国的前途命运。 D、港珠澳跨海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生产和安装技术为世界跨海大桥的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样本和宝贵经验。
  • 1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前夕,汉文化广场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活动,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B、他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细细的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 久不成眠。 C、果然拿到了预料中的第一名,他不由喜出望外的跳起来。 D、面对庄重简约、刚劲有力的党史陈列馆,仰望着庄严肃穆的高悬于正门之上的党徽,青年干部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文字记录的一个重大特点,便是它_______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一特点使得世界上一个有创造性的远古文化,得以继继绳绳,_______至今。中国文字有其特殊的形体,这种具有特殊形体的文字,超越了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限制,_______了中华民族,更造成了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文化整体。

    A、具有       顺延       团聚 B、独有       绵延       团结 C、具有       绵延       团聚 D、独有       顺延       团结
  • 1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签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B、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C、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概万端。 D、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因因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 1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儿将(kē)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hé)着。 B、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jì)儿白花,好像日本(kàn)护妇。 C、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tān)痪以后,她(sì)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D、(gěng)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hàn)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 15、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第一课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的开头。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曾有过急切盼望。

    请以“我盼望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开头第一行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3)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6、阅读《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完成问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污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①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2)、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4)、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17、阅读《往事依依》,完成问题。

    ①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②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③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④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抍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④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斨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⑤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⑥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读《千家诗》美不胜收

    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时

    回忆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

    (2)、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请谈谈文章以“往事依依”为题,有什么作用。
  • 18、结合《西游记》阅读经历,完成下面的填空。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①。全书共100回,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②(填写故事情节),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8—12回写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③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④的人生真谛。

  • 19、阅读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丘舍        伪存真 B、过中至   尊君在       堪一击 C、日中       与人行       不而遇 D、去后至   有容大       失败成功之母
    (2)、下列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儿子女儿一起谈论文章的义理。

    理解:这句话表现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乙】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正午已过(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朋友)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就到了。

    理解: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冷漠无情,一个不守信用)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理解:这句话通过友人的神态、动作,表现友人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取得元方的原谅。元方鄙视“无信”那股倔强劲儿,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直率的特点。

    (3)、《世说新语》的小故事篇幅虽然都很短,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例如《咏雪》一文中可以从“①”这三个字中读出谢太傅对孩子们的回答颇为欣赏,文末编写者特地给“兄女”加了注释,我们可以揣摩其中的原因是②:“③”与“④”二字,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①③④用原文回答)
  • 20、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题目中“”一字统领全诗,引出下文对景物的描写。其中“”两句描绘了海岛上生机勃勃的景象。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借沧海气势雄浑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自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B、“澹澹”“竦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海波荡漾和山岛高耸挺拔的景象。 C、诗人远眺大海,看到了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美景观,感受到大海的广博浩瀚。 D、诗的最后两句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上一页 129 130 131 132 1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