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西游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选自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唐僧因何事写下“贬书”?唐僧如此绝情,悟空后来又因为什么回到唐僧身边,重返取经路?

  • 2、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顾了自己幼年到青年的经历,也写到了很多人物,有留给他温暖美好回忆的人,但也有让他憎恶的人,请从两类人物中各选择一个,并结合故事情节谈谈“带来温暖”和“憎恶”的原因。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偶遇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段风情。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这样的相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丁丁当当,丁丁当当。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夜晚的广场上,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不断有人加入进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我笑着摇摇头。手突然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条灵活的鱼,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曲终,转身寻她,不见。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散。

    ⑧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偶遇?_____________

    (1)、仔细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仿照第一次偶遇,概述“我”的后两次偶遇。

    第一次:我在小饰品店偶遇坚守梦想的老妇人,欢喜莫名。

    第二次:

    第三次:

    (2)、(1)文章第①段中老妇人“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是说她把生活过得怎样?(如花似玉:旧时比喻女子年轻美丽。)

    (2)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句话说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请找到并写出。

    (3)、从第④⑤段中可以看出矮个子男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合文章内容,用上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补充完整第⑧段文章结尾的内容,不少于50字。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的梦

    ①不知什么时候,潮湿的泥土里出现了一粒种子。它个头不大,蜷缩着身子,头发蓬松且一脸泥垢,像一个历经岁月磨难的孤儿被遗弃在荒野里,它是那样平庸,甚至还显得丑陋。这粒种子的形象果然招致大家的非议。

    ②野菊说:“瞧,这个呆头呆脑的小家伙,我简直从没见过比它更丑的种子!”

    ③“可不是嘛,它一定是世界上最丑最无能的种子了,以致除了我们没人愿意理会它。”矮草也随声附和。

    ④大树说:“我一看到它满是泥秽的脸,就知道它绝对成不了大器。”

    ⑤这一切种子都听到了,但是它只是安静地躺在土地的怀里吸收着水分,像是什么也不曾听到过,仿佛在孕育着一个已等待了千百年的梦,它的心中像是盈满了山一样坚不可摧的信念。

    ⑥一阵风吹来,扬沙把它压在了身下,沙粒越积越厚。后来它彻底看不到天空了。但是种子并不绝望,因为它的心中始终有着一个美丽的梦。

    ⑦蚯蚓爬过来,在它周围来回翻动,搅乱它的梦境,还时而发出“滋滋”的嘲笑;洪水漫过来,泡肿了它稚嫩的身躯;它忍受着,依然默不作声,它想到了花草树木的冷嘲热讽,但是这一切只能坚定它渴望飞翔的梦。

    ⑧种子想着想着笑了,仿佛自己已经拥有了那个美丽的梦,它伸了个懒腰,忽然发觉自己长出了双脚和臂膀……在早春里的一天,它终于冲出了土层,不久便长出了茂盛的叶茎,开出了像太阳颜色一样的花朵,无比芬芳,美丽绝伦。这时候,再瞧野菊早已不见了踪影,矮草才露新绿,大树枝头还萌着青晕……

    ⑨一个人能在鲜花和掌声的赞美里取得成功不易;能在别人的讥讽与嘲笑里取得成功更加艰难。心中始终装着一个美丽的梦,何愁生命中不充满阳光?

    (1)、文中的种子为了实现它的梦想,除了遭到野菊、矮草、大树的冷嘲热讽,还经历了哪些磨难?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种子成功的事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5、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义鼠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 , 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 , 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xū)然遁(dùn)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 , 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注释】①瞪:睁大眼睛。椒:花椒粒。②果腹:吃饱。③蜿蜒:蛇爬行的样子。④故:本来。⑤欻然遁去:欻然,快速的样子;遁去,跑掉。⑥啾啾:象声词,小动物的鸣叫声。悼息:悲伤叹息。⑦张历友:蒲松龄的诗友。他在《义鼠行》中写道:“莫吟黄鹄歌,不唱猛虎行。请为歌义鼠,义鼠令人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狼其中       洞:

    (2)意甚       暇:

    (3)狼亦矣       黠:

    (4)入穴       及:

    (2)、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剩骨     一狼得骨 B、一狼径     衔之而 C、而两狼并驱如故     亦毙 D、狼不敢     嚼如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蛇 入 则 来 蛇 出 则 往 如 是 者 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5)、结合【甲】【乙】两篇文章内容,说说狼的“黠”与鼠的“义”分别体现在哪些情节中。
  •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甲】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①深红:红叶。②浅黄:枯叶。③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小雄:古代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悲秋”情怀,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歌不胜枚举。比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秋景表达羁旅漂泊的孤寂和①之情。

    小安:但是这两首诗的作者②(人名)却别出心裁,表达了对秋天的③之情,尤其是【甲】诗最后两句,借对④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小雄:我更喜欢【乙】诗,它的语言明朗刚健,内容含蓄深沉,境界开阔疏朗,尤其是“岂如春色嗾人狂”一句,诗人通过将秋色和春色进行⑤ , 强调了秋色特有的清雅和宁静。同时与【甲】诗中的“⑥”一句相呼应。

  • 7、古代文人喜欢以诗言志,以文抒怀。曹操在《观沧海》中写下“① , 若出其中;② , 若出其里”,表达自己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下“③ , ④”,来表达对朋友的同情与关切;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非淡泊无以明志,⑤”来告诫儿子安守内心方能实现远大抱负;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借对未来的想象用“⑥ , ⑦”两句诗来叙思念之苦、团聚之盼;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借“⑧ , 铁马冰河入梦来”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当今信息时代,使知识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阅读是人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人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重要方式。②阅读好书就像跟历代名贤圣哲促膝长谈,他们高尚的节操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大量阅读是(     )自我的必由之路。

    (1)、文中第①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完善 B、完美 C、改善 D、改进
    (3)、第②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wù ǎi)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qiān xǐ)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wù ǎi)②(qiān xǐ)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纠正       ②缄默

    (3)、“缄默”一词的解释是
    (4)、文段中加横线的“赌”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
    (5)、文中两处□应填的标点符号一样,都是_______。
  •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吃”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字,组成词语能呈现世间百态:可以是口腹之需的“吃饭”,可以是经历磨难的“吃苦”,可以是被人欣赏的“吃香”,可以是理解领悟的“吃透”,当然还可以“吃亏”“吃闭门羹”“吃一堑,长一智”“不吃这一套”……

    围绕“吃”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1、根据你对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篇目

    文段

    批注

    《艾青诗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勾勒了三幅流亡图。节选的这节诗,将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读完这节诗,我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渔民流亡图。联系1937年的年代背景,我觉得这首诗歌的主题应该是:(1)

    《水浒传》

    薛霸双手举起棍来,往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褪,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个“胖大和尚”就是(2) , 他为人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细。有关他的故事还有:(3)

  • 12、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回答问题。

    月光下的母亲

    刘亦鸣

    ①母亲匆匆走了,却带不走我无尽的思念。

    ②从我记事起,月光就跟随着母亲的脚步。

    ③那时,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带着织布机,常年在外走村串户,上门帮人织布。母亲善良厚道,织出来的布厚实耐用,深得乡亲们的喜爱。为了赶工,母亲常常要忙到很晚才回家。担心母亲走夜路不安全,我们兄弟4人轮流去接母亲。听到远处传来脚步声,母亲就喊我们的乳名。有月亮的晚上,远远看到月光下的母亲走过来,我们便赶紧迎上去,拉着母亲的手,心中充盈着幸福感。

    ④后来,我到离家较远的中学读高中。刚到学校时,我特别想家,想念母亲。周末课程一结束,我就急匆匆地往回赶。到家时天色已晚,月光下的母亲还在忙碌。见我回来,母亲顾不上劳累,赶紧帮我把换下的衣物拿到村东头的河里清洗。我站在水边听着母亲用棒槌捶打的声音,看着月光洒满水面,不禁沉醉于这溢满母爱的夜色。

    ⑤高考结束,我没能考上大学。母亲见我情绪低落,勉励道:“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踏实上进,总会有饭吃。”

    ⑥我选择了报名参军。母亲虽然万般不舍,但还是尊重我的选择。临行前那个晚上,母亲拉着我的手说:“儿啊,到部队要遵守规矩,团结战友,踏实做事。别担心妈妈!”当月光下母亲的身影在我视野里消失的一刹那,我的鼻头酸酸的。

    ⑦我牢记母亲的嘱托,努力上进,踏实工作,同时不忘读书学习,很快被选为连队文书。第二年,我如愿考入军校。

    ⑧每次探亲时间有限,难得陪母亲说说话。离别前,母亲都不忘提醒:“在部队要好好做事,别惜力。”“说话要和气,注意团结。”“要清白做人,别给家乡丢脸……”在她眼里,我永远是一个需要时时提醒和教育的孩子。每当这时,我总是像个出门去上学的孩子回答她:“妈,您放心!”临走之前,母亲总要问上一句:“下次什么时候能回来?”身在军旅,我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母亲看我犹豫,宽慰道:“安心走吧,妈在家等你。”

    ⑨有时思乡心切,我常在心里唱那首歌《故乡的路带我回家》:“在那朦胧的月光下,泪水涌出我的眼睛。故乡的路,带我回家吧,回到我期盼已久的归宿……”收音机里的声音让我想起了遥远的家,沿着公路行驶,我心中产生这样的感觉:也许我昨天就该回到家中,就在昨天,乡村小路带我回家。

    ⑩在母亲期待的目光中,我脚踏实地走过了29年军旅路。2016年,我不舍地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把家安在了异地城市。

            ⑪2022年中秋节,我利用假期回到家乡陪伴父母。离家那天晚上,母亲来到我的房间,叮嘱道:“亦鸣,回去好好工作,别耽误国家的事情。车子即将发动,母亲突然紧赶几步追上来,抓住车门急切地问:下次什么时候回来呀?”这一次,我明确地回答:“妈,春节一定回来看您!”月光下的母亲站在村口,静静地看着我驾车渐行渐远。

            ⑫2022年12月7日,90岁的父亲没能挺过疾病的折磨,溢然长逝。4个月之后,伤心的母亲也没能熬过疾病侵袭,追随父亲而去。

            ⑬父母的离去,使我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亲人。清凉的月色下,我常常独自回味父母亲带给我的温暖……

    (1)、本文记叙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⑪段画线句。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下面两句与“月”有关的诗句,你认为哪一句在情感上与本文更接近?简要分析。

    A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颜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小龙读完选文后深有感触,他想将第⑧段中“我”和母亲临别时的场景绘成一幅画,请你根据所给的三种颜色图示,为他选择画面主色调并说明理由。

    A黄色温暖

    B蓝色伤感

    C绿色宁静

    我选 , 理由:

  • 1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执奋斗之笔   书青春之卷

    朱忠忠   王骏

    ①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五四运动以来的104年,岁月因青春奋斗而更加静好,世间因青年挺膺而更加绚丽。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奋斗青春永不停息,广大青年接过奋斗的时代椽笔,在“起笔、行笔、收笔”之间,不断书写青春之卷、答好时代之问。

    ②“大处落墨,小处着手”起笔,书“理想信念”之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生逢盛世是当代青年实现梦想抱负的最大机遇,也是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新的人生命题。新时代青年,要筑牢崇高理想信念的基石,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写下青春的华丽篇章。要走好当下青春之路,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不断实现青春之志。

    ③“轻重缓急,张弛有度”行笔,展“担当实干”之姿。实践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堪当重任、能担大任、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青年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先锋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广大青年要冲在一线、干在实处,以青春之姿扬青春之志、成青春之行;要发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以躬耕于野、不求闻达的崇高境界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④“峰回路转,深入浅出”收笔,成“雅致厚重”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涵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练就“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本领,在时代的汹涌浪潮里奔涌向前。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练就“雅致厚重”的青春之美。

    (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多次引用诗文进行论证,使文章语言优美典雅,富有韵味。 B、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 C、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释了青春奋斗之意义。 D、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文章本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说服力强。
    (3)、请简要梳理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14、如何理解古人的“忧”与“乐”?围绕这一主题,小语同学从课本中选了一首古诗词、一篇文言文,又查找了一些资料,进行探究。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资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千里共婵娟       婵娟:       (2)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临:

    (3)醉翁之不在酒       意:       (4)贤者有此乐乎       亦:

    (2)、下列对“资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4)、《水调歌头》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忧”“乐”心理变化?
    (5)、如何理解《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其乐”?
    (6)、“资料”中体现出的孟子治国思想的“忧乐”观,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的为政之道,以及课本中学习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的政治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用自己的话填空)
  • 15、好的古诗词常常被人们引用。比如暗示重要事件就要发生,气氛极其紧张,可引用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①”;赞美至死不渝的爱情,可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② , ③”;批评作文抒情矫揉造作,可引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④”;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人的共同心愿,可引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⑤ , ⑥”;论述自然规律不可阻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可引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⑦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16、九年级1班举办了一场以“走进小说的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作为本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2)、同学们对于怎样阅读小说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下列四位同学的发言,总结关于阅读小说的方法。

    甲:我认为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住题材的特点。我国早期的长篇小说,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都是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立意构思的,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

    乙:阅读小说也需要了解它们的艺术手法。比如一般采用单线结构,在情节上善于设置悬念,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等。

    丙:大家可别忘了分析人物形象。长篇小说中许多人物有着各自的特点,个性十分鲜明。

    丁: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体会语言的风格。小说的人物语言俚俗而又生动,叙事描写多是白描式的,简洁精练,极富表现力。

    (3)、通过调查,得出了“初中生阅读小说困难的原因”有以下结论。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下面的原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阅读困难的原因: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沉迷游戏;不会选择。

  • 17、下列对语法、标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中的两个逗号应该使用顿号。 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C、“美观结实”“储物丰富”“扩大疆域”“增修新舍”这几个短语的结构都相同。 D、“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
  •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ráo)______”,正迎接五洲宾客;今天的中国人,踔厉奋发,在空(kuàng)______的原野上,勇毅前行。今天的中华儿女正在尽职守,心无旁(wù)______地为实现强国梦而努力拼搏。历史将继续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分外妖       ②空       ③心无旁

    (2)、文段中加点的“恪”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B、
  • 19、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B、颔联中“平”“阔”“正”“悬”四个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20、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谢公泛海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 , 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盘桓:徘徊;逗留。②泛海:坐船出海。③唱:提议:④神情:精神兴致。⑤王:同“旺”。⑥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太傅神情王       方:正 B、诸人喧动不坐       皆:都 C、云       徐:慢慢地 D、如此 , 将无归       如此:这样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3)、选文在塑造谢太傅这个人物形象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上一页 128 129 130 131 1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