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
1、作为纪实性作品,真实是作品的生命。《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埃德加·斯诺从不同的途径采访到许多革命领袖的事迹,请分别选出作者采访毛泽东、朱德、贺龙三位革命家的不同途径。(填入相对应的选项字母即可)
A.由采访对象本人亲口叙述 B.听与采访对象熟悉的人讲述 C.通过他人的访谈记录转述
毛泽东: 朱德: 贺龙: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铁足铜鼎
①鼎,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食器和礼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陶鼎,是一种炊煮时使用的烹饪器,相当于现在的锅。后来出现了铜鼎,并在商周时期演变成象征贵族等级身份的礼器。随着体制、制度的完善,“礼”的作用渐渐淡化,“鼎”作为礼器的功用也慢慢消失。“鼎”又渐渐成为古雅的摆件和玩器。今天的主角便是一口有“背景”、有“故事”、有“技术”的鼎。
有背景
②战国时代,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而位于河北中南部的中山国则是十二诸侯中唯一由少数民族--鲜虞族建立的国家。
③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发掘时,发现了中山王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套九件铜升鼎。今天的这位“主角”就是九鼎中的首鼎。
④之所以称其为首鼎,是因为它的重量和高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八个鼎,它通高51.5厘米,重达60公斤,相当于一名成年人的体重。
⑤另外,这件大鼎在出土时,鼎内尚有咖啡色干结成结晶状的肉羹汤,经过化验发现,含猪或近缘动物、马或近缘动物的微量成分。
⑥大鼎底部接近足部的位置以下,有火烧过的烟熏痕迹,烟迹的上部边缘整齐,说明用鼎时放在了灶口上。这也是和中原礼制不同的一点,因为按照礼书记载,升鼎仅仅用来盛放肉食,并不在火上烹饪食物。
有故事
⑦这件古朴又不失精致的铁足铜鼎,子口内敛,两侧有一对附耳,腹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严整规矩、悠长秀丽的铭文几乎遍布器身,可以说是刻满故事的鼎了。
⑧铁足铜鼎的外壁共刻有铭文77行,共计469个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器。
⑨铭文刀法娴熟匀畅,笔画刚劲洗练,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文辞典雅优美,是欣赏和研究战国文字及书法的珍贵资料。
⑩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中山王铁足铜鼎就位列其中。
有技术
⑪大鼎的鼎身为铜制,而鼎足为铁制,所以命名为铁足铜鼎。
⑫要知道,铜和铁是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青铜是一种红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红铜原本的熔点是1084.5℃,如果加上一定比例的铅和锡,熔点会降为810℃;而纯铁的熔点较高,大约为1535℃,一般含有杂质的冶炼铁熔点会低一些,但是也要比青铜的熔点高很多,所以要想使两者合铸在一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⑬从鼎足用铁这一点看出,中山人不仅意识到铁比铜硬度更高、更耐磨损,而且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铜铁合铸技术。
⑭它,全身刻满了故事,是一个神秘王国的余韵,也是一位特殊的“见证者”。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为什么说铁足铜鼎是一个“有技术”的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选文语言准确严谨,又不失活泼生动。请结合相关内容,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逃跑的火焰
周涛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的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⑧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⑨“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美丽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⑩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伙撞倒,好像对狐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⑪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
⑫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
⑬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
⑭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遇到的那团逃跑活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
⑮一团火炭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把它熄灭。它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一张完整的皮。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
(本文写于1996年 因原文较长,有删改)
(1)、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请你阅读③~⑫段,参考下面的提示填空。(每空4字)(1)情节的发展: →狐落马前→ →放狐奔逃
(2)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心生同情→
(2)、选文第①段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则克台草原冬季的景象,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是哪一项( )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的原野冬猎提供了背景。 B、渲染了气氛的单调、沉静,与下文猎狐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的对比。 C、表现了雪野的茫茫空廓、无边无际,暗示了狐狸无处可逃的命运。 D、表达了作者对则克台草原的冬天、对茫茫雪原的赞美之情。(3)、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50字左右)(4)、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赏析⑧段划线句子 -
4、[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 , 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泥沼积水。②吾侪:我们这类人。③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④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
(3)吾在是 是:
(4)轼庐于其上 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与“念无与为乐者”中“者”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逝者如斯夫 D、鸢飞戾天者 , 望峰息心(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乙]文中苏轼“很忙”,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一闲一忙中你读出怎样的苏轼。 -
5、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古人写诗,多忌重字,小语却发现前两联中用了两次“空”。请你谈谈诗人这样安排的用意。(2)、下面诗句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的情感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
6、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句子
妙用比喻,可抒情说理,绘景状物。
孔子用“ , ”(《〈论语〉十二章》)感慨时间飞逝,一去不返;
王维用“ ,”(《使至塞上》)写自己内心的孤寂飘零之感;
苏轼用“ , , 。 ”(《记承天寺夜游》)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吴均三书”指的是《与施从事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B.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C.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D.律诗要求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为对仗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全诗通押一个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
8、下面是关于本次比赛的通知,请你按要求修改。
通知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大家的审美情趣,进一步运用、学习、感知诗歌之美 , 文学社将于本周五14:00在学校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欢迎大家莅临观看,让我们一起感受诗歌中的艺术魅力!
学校文学社
2023年12月12日
(1)、通知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应改为“”。(2)、通知中在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京杭大运河,气势磅礴,奔流不息,从如诗如画的江南到崇山峻岭的北国,流经的每座城市都被她(zī yǎng)着,但她似乎更钟爱沧州,在这里停留得最长,穿越主城区,逶迤迂回,碧波荡漾。
大运河是沿岸人民的母亲河 ① 承载着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 ② 海河五大水系的灵气 ③清风楼、文庙、大运河生态修复区 ④似乎都展示着沧州独特的运河文化。
依河复建的清风楼,是沧州三大名楼之一,找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拾级登楼,推窗眺望,运河之秀美便可尽收眼底。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大运河流光溢彩,宛若一条光彩夺目的彩带(yíng rào)城间。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zī yǎng)(yíng rào)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逶迤 承载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
10、我们与同学朝夕相处,他们身上也一定有很多优点或特长,请你为身边的同学写一篇小传吧,题目自拟。
提示及要求:①条理清楚,中心明确。②运用修辞,突出特征。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④内容真实,事件典型。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字。
-
11、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响应学校号召,八年级开展“扬时代精神,做红星少年”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环节。
(1)、环节一:本班打算举办《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分享会,从而激发同学们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热情,弘扬时代精神,做红星少年。请你将读书笔记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读书笔记
摘录(一)
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人物
A.
性格
性格温和、意志顽强
摘录(二)
在三个晚间,红军推进两支兵力向西方和南方。在第四天晚上,他们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防线。他们用猛烈的袭击占领了两方面的防线,把他们的敌人赶跑。他们一点没有停止, 直等到他们占领了南方前线上封锁的战壕和碉堡线
批 注
用“跑”形容敌军,用“猛烈的袭击”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B。
(2)、环节二:读书分享会结束后,语文老师让你将《红星照耀中国》推荐给更多的人阅读。请你拟写一段简要的推荐理由。 -
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⑮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⑯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图表。(2)、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析题目《那年花开》的含义。(4)、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
13、现代文阅读,回答各题
父亲的背影
孙丽丽
①望着父亲拖着沉重的步子,颤颤地下楼,我心头一酸,那挺拔的背影,只能在记忆里重现了。
②那是一个初秋,新学期刚开始,父亲帮我交上学费,我上了两周课,但是头仍然撕裂般疼痛,无奈之下,只得继续休学。父亲在校办公室帮我办理手续,我心情极差,泪水顺着脸流了下来,好在长发遮住了多半的脸。父亲沉沉地说学费仅退了一半,看我一脸忧愁,他欲言又止,转而说:“身体恢复好,仍可继续上。”那时刚分责任田,生活很拮据。
③父亲用自行车载我回家,他伟岸的背影,像一棵大树,罩住我,让我感到风雨再大也很安然。
④去年,父亲半夜醒来,欲翻身,却感觉右半身麻木,母亲焦灼地打来电话,我立即将父亲送往医院,找熟识的医生,做了系列检查,发现心脏出了毛病。住院以后,医生嘱咐我每天务必陪着父亲去检查,还要细心观察父亲的病情变化,以免出现意外。
⑤我每天编完稿,就匆匆往医院赶。父亲说:“我自己能去,你好好工作。”我说没事,他眼里仍是担忧。但倔强的父亲,坚持自己慢慢下楼,我跟在后面,望着他臃肿有点笨拙的背影,走路后脚跟抬起的艰难,一步一步扶着楼梯挪移着下楼,颤巍巍地落地,似乎脚下踩着海绵,我的心酸酸的。这一刻,我才意识到父亲老了。
⑥终于,父亲自己从三楼走到一楼,大口喘着粗气,一脸胜利的微笑。
⑦令人欣慰的是,几周后父亲的病情好转,然后慢慢恢复,我揪紧的心总算松缓了下来。
⑧昨晚父亲打来电话,他要来我家。我中午下班回家,见父亲坐在楼前的台阶上,顶着一头灰白的头发,朝我回来的方向张望,电动三轮车里,载着母亲菜园里的东西,苹果、梨子、眉豆、苦瓜、豆角……父亲源源不断地送来,是父母绵延不尽的爱。
⑨父亲上楼后,喜欢半躺在床上,戴上老花镜找报纸看,他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字一字地寻,像寻宝似的,我问父亲是否在找健康知识,他头也不抬,低声笑着嘟囔:“我怎么没找到你写的文章?”
⑩我心头一热,忙捧上一沓装有样刊的信件,找出几份自台湾寄来的报纸,父亲眼神异外欣喜:“这都是你写的?”我点头。父亲高兴地眯着眼睛读着,说:“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我给你扎羊角辫的情景。”
⑪我想起陈凛在父亲陈逸飞百日祭祀后,对记者唏嘘感叹:“当你终于获得成功时,你所要证明给他看的那个人却离开人世,永远也看不到你的辉煌……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⑫虽是小小的成功,但却给予父亲莫大的欣慰,于我很满足了。父亲开着电动单车缓缓离开小区,有点佝偻的背影,藏着无言的父爱。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与父亲有关的事件。(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他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字一字地寻,像寻宝似的……
(2)父亲眼神异外欣喜:“这都是你写的?”我点头。父亲高兴地眯着眼睛读着,说:“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我给你扎羊角辫的情景。”
(3)、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写了背影,两文的写法有何异同? -
14、文言文比较阅读,回答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王子猷居山阴① ,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 , 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 , 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加着重号词的意思。(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盖竹柏影也: (4)人问其故:
(2)、翻译下列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
(3)、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4)、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
15、古代诗歌阅读,回答各题。
【甲】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乙】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甲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亭享”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诗歌第三、四句中,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C、“风声”“冰霜”是环境描写。渲染了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2)、“松柏有本性”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希望堂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3)、乙诗的颈联,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其画面。 -
16、
综合性活动。
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请你参加“诚信在身边”综合性学习活动。
【源流追踪】
(1)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探究“信”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申鉴·俗嫌》)
②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思想内涵:
【拟诚信铭】
(2)请以“诚信”为主题,给自己拟一则座右铭,要求紧扣主题,起到警醒的作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信远流长】
(3)班级举办“信行铸德”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两项倡议。
-
17、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古诗中以“动物”为话题的句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出现,使得句子有了灵性与生命力。小文以“动物”为专题,进行了诗文的梳理。“①,常有高猿长啸。”写出了秋季之凄清哀婉。“② , 沉鳞竞跃。”写出了使得画面有了动感。“③ , ④。”(《钱塘湖春行》)写出了表现初春时动物们的活动。“⑤ , 猎马带禽归。”(《野望》)表现了生活的祥和与美好。“⑥ , 志在千里。”《龟虽寿》借马表达自己的志向。“⑦ , 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惋惜伤感与欣慰结合在了一起。“微动涟漪,⑧。”(《采桑子》)写出了人鸟互窥,如梦如幻的景象。
-
18、下列成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个别商家殚精竭虑 , 只为钻法律的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B、她把电视剧中苦媳妇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 所以获得了大奖。 C、这些天一直下雨,他讨厌这样无休止的潮湿,简直到了深恶痛疾的程度。 D、文文同学正襟危坐在老师的办公室,认真地回答老师的向话。
-
1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们身上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种子,每一次的“利他”之举,都值得被传颂和弘扬。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感动我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质朴的情怀,他们的事迹释放处触动心灵的“道德光源”。感动不在于干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业,_________________。在这些可触可见的“道德光源”中,点亮了一盏盏引人向上的明灯。
(1)、选段中有一处语病,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A、不过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B、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感动 C、平常人的点点滴滴也是感动 D、而在于触动内心、唤起共鸣的点点滴滴 -
2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因为当我们___①_____时,想想这些“英雄”,就一定会使你精神振奋,还有一点就是英雄从不会___②____自己,也无需这样。我们爱英雄,崇敬英雄,在他面前屈膝膜拜。在无信仰的时代它立刻就会变成革命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看见很多急剧的,可哀的衰微和毁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颓唐 吹嘘 B、颓唐 虚构 C、唐突 吹嘘 D、唐突 虚构(2)、文段处,填上合适的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