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各题。

    雨  伞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选自《苏叔阳文集》)

    (1)、诗中的雨伞具有怎样的精神?
    (2)、为了刻画雨伞形象,诗人采用了拟人、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联系诗句作简要分析。
  •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发谷与民,万余人             :救助,使……活 B、室无贿赂,案无留                 牍:书信 C、岁荒,人相食                        值:遇到 D、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树林阴翳,鸣声下         有谴,我任之 B、太守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 C、醒能述文者                   能径寸之木 D、燮开仓赈济,阻之         而长烟一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4)、下面对两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愁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思乡情结,不仅仅是文学书写的文化现象,它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构建自己精神家园的桥梁和杻带,通过唤醒过去生活中的种种短而美好的回忆,记载和传承一个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脉络。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那么好看;乡愁是老家屋顶上的那lǚ烟,远远近近的呼唤还那么温暖;乡愁是老家树冠上的那只鸟窝,岁岁年年的梦里总能化春天;乡愁是故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活蹦乱跳的童年还在心中撒欢。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那lǚ 烟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传承”中“承”的意思是 ____
    A、托着;接着 B、承担 C、继续;接续 D、接受(命令或吩咐 )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
  • 4、阅读

    济南的冬天

    老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④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⑤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通过对比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B、“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中,“风声”二字准确地写出了济南冬天风小的特点。 C、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济南的冬天。 D、济南的人们因为冬天温暖而感到满足,所以不希望春天到来。
    (2)、选段中“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地形   的特点。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4)、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概括。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甚: ②乃: ③固: 

    (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诚现代汉语。

    ①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

    ②是夜鹿去,遂不归。

    (3)、从全文看,“鹿亦有知”表现在哪些地方(用原文回答)?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B、傅雷曾坐在桌前对着家书流泪,龙应台更是在给儿子写信时潸然泪下 C、“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乘公交、骑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正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D、不要以为“亲情作业”举足轻重 , 孩子与父母交流越多,心就贴得越紧。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那水呢,(  )不结冰,反倒在绿苹上冒着点儿热气。水zǎo真绿,把终年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chéng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水(zǎo)    ②蓄  ③(chéng) 清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 ”,正确的写法是“ ”。
    (3)、文中加点字“贮”查  部,“贮”的正确解释是  

    A.收藏;收获         B.储存;积存         C.储蓄(钱财)

    (4)、在下面将文段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 8、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请你选择其中任意一种体裁,回忆学校、家庭中印象深刻的某一件事,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写消息要注意正文的结构,写新闻特写要具体描述某一事件的片段,写通讯要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或展现人物的精神;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9、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做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多趣味  ②虽乘御风  引凄异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凄异/五六壮佼者来 B、不敢出一言以/乃作襁褓儿耶 C、往来而不/绝矣 D、虽有道/是夕,文殊院宿焉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 11、斯诺曾评价:“不要认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但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或不景仰他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以下作品来谈谈原因。

    课文:毛泽东《消息两则》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 12、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中“视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记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自由的文体。《一滴水经过丽江》采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从一滴水这个独特的视角,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集历史、人文、地理等于一体的美丽画卷。 B、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齐物论”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超越主观偏见,以“儒家学派”的视角看待万物平等。 C、《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代表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塑造了一个追求独立平等、自尊自爱、具有高尚人格的现代女性形象。 D、《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从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它在两个方面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二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 13、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十三岁的我们已经走进花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拼搏,多了一份感恩,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在我们的追梦路上,虽有坎坷,但脚踏实地;虽经历风雨,仍不懈追求。一路上的成长与收获,是时光给予我们的最好馈赠。

    请以“这就是成长”或“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 14、阅读下面文本,回答问题。

    桂花雨(琦君)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是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兰。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那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字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 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中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陇,一座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陇赏桂花。“满觉陇”三个字,听起来多么雅致,实际上那里却是一片庄稼地,惟有沿着山坡的一段,种了十几棵桂花,香气倒也确实非凡。花开时,同学们满山遍野地去找桂花。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那时,我大约五岁,母亲做了台湾糖糕,我蘸了糖吃,母亲在旁笑着看。父亲刚从外面回来,也拿起一块尝尝,说:“这桂花太不新鲜了,看来是陈的。”母亲说:“是啊,这是去年收的。今年的桂花还没有开呢。”我说:“我家院子里的桂花快开了,我去摇桂花给爸爸做桂花糖。”

    父亲笑着说:“好啊,你去试试看。”我就跑了出去,来到院中,看见桂花开得正好,就搬了张小板凳来,站在上面,使劲地摇那棵桂花树。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下雨啰!下雨啰!”父亲听见了,跑出来一看,乐了,赶紧抱起我,拍掉我身上的桂花,笑着说:“看你这小调皮,满身都是桂花,都成了个小桂花仙了。”

    母亲也走了出来,一边帮我拍桂花,一边说:“傻孩子,桂花要晒干燥了才好用。这么摇下来,湿漉漉的,怎么晒啊?”父亲说:“没关系,孩子高兴就好。”

    如今,离开故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有摇过桂花。母亲也早已去世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故乡的桂花雨,忘不了母亲说的那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了两种桂花,作者更喜欢能吃的金桂。 B、母亲认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不如家乡的香,是因为家乡的桂花承载着她的记忆。 C、“摇花乐”和“桂花雨”是作者童年与桂花相关的美好回忆。 D、文章通过回忆桂花,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赏析文中画线句“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的表达效果。
    (3)、文中多次提到“桂花的香”,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这句话的理解。
  • 15、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回答问题。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B、“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对济南的呵护。 C、写济南人们的心理活动,是为了表现他们对春天的急切盼望。 D、选段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小雪后小山景色的描写。
    (2)、选段中“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去掉?为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
    (4)、选段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 , 诸儿复送至郭外 , 问:“使君何日当?”伋谓别驾从事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 须乃入。其为人此。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儿曹:泛指晚辈的孩子们。④讫:完成。⑤郭外:城外⑥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⑦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返回,与王安石《泊船瓜洲》“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意思相同。 B、“信”,诚信,与【甲】文中“则是无信”的“信”意思相同。 C、“期”,约定,与【甲】文中“期日中”的“期”意思相同。 D、“若”有像、如果等义项,据语境推测,“其为人若此”的“若”意为像。
    (2)、【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
    闻使君A到B喜C故D来奉迎
    (3)、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4)、【乙】文中,郭伋出巡时,童儿骑竹马迎送,以表尊敬和情谊。当王昌龄即将奔赴夜郎之西时,友人李白远在他方,他是如何表达对王昌龄的牵挂的?请结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5)、从【甲】【乙】两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至少写出三条)
  • 17、班级开展了“趣读《朝花夕拾》”活动,请你参与。若《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出现在鲁迅的“朋友圈”。请你从其中任选一位,替他写一条“动态”并配文,再结合原著说明设计理由。

    【示例】人物:藤野先生  图片:解剖图照片  配文:“望周君学业精进”

    理由:呼应《藤野先生》中“纠正解剖图”事件,体现藤野先生对鲁迅学习上的关心。

  • 18、学校利用校园角落设置了一些课间活动区域,向同学们征集区域命名。请你参考示例,根据项目内容拟写区域名称。

    项目

    区域名称

    花样跳绳、跳格子等跳跃项目

    示例:“跳”出快乐

    拔河、同心击鼓等团体项目

    围棋、跳棋、五子棋等棋类项目

  • 19、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下面是学校布告栏上的一段文字。

    我校于9月16日上午开展了“趣味课间”展示活动。这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同心击鼓、跳皮筋等传统项目,又有花样跳绳、动感体操等现代感十足的项目;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同学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学校表示今后会继续创新课间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内容,谱写“趣味课间”新篇章。

    (1)、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为同学们介绍。
  • 20、同学们参与了“我的初一新生活”随笔征集活动,下面是小文同学拟写的随笔,请你修改、完善。

    清晨,同学们精神dǒu sǒu____,与绚烂的朝霞相伴,与波光粼粼的池塘相依,向碧绿的菜畦问好,他们嘹亮的嗓音与树枝上的鸟鸣声互相应和着。中午,不少同学莅临办公室,将课堂上一知半解的问题一一向老师请教,直到弄懂。自习课上,在黄晕的灯光下,校园更显jìng mì____。同学们奋笔疾书,孜孜不倦,教室里弥漫着好学的氛围,洋溢着奋斗的气息。放学了,女孩们呼朋引伴地从教室出来,她们放声高歌,歌声悠扬、柔和,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1)、请根据随笔中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dǒu sǒu  ②jìng mì

    (2)、下列随笔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应和 B、莅临 C、呼朋引伴 D、油然而生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