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撰写序言】
阅读纪念册的序言,回答各题。
序言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诗篇。它是炽热的火苗,淬炼理想的锋刃;它是多彩的画笔,( )斑斓的生活;它是坚固的基石,铺垫美好的未来;____,____。法国作家雨果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tuì色。”愿我们奔 jìng 不息,以奋斗之姿砥砺前行,筑梦远方!
(1)、根据拼音写汉字。tuì色 奔jìng不息
(2)、请为画横线句子的括号处选择最适合的词语。( )A、描写 B、描绘 C、描述(3)、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横线上续写句子。 -
2、作文
题目:情味浸润的时光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野蔷薇
[日]小川未明
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它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境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只是偶尔才能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起初,在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期,由于彼此存在着或敌或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在这条国境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栽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入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好像在说:“喂,快起床了,你看蜜蜂都来了。”于是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此时正神采奕奕地在树梢顶上闪着光。于是两人又都走到岩石边,用从岩石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漱口,在洗脸的时候就见面了。
“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啊!”
“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啊。”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
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里,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的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着命的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嗯,老是这么躲来躲去的还真是教人受不了啊,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好哇?”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满有意思的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
“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啊!”老人时常感慨着。
“可是,”青年说,“如果你回去了,就一定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那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心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到了春天。可是,此时,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像的事啊。
老人说:“你和我从今天起就要变成敌人了。我虽然很老但至少还是个少佐,如果你把我的头拿回去,你一定可以立功得赏的,就请杀了我吧。”
听到这样的话,青年一愣。
“您在说什么啊。我跟您怎么会是敌人呢,我的敌人应该是别人。现在战争正在北方进行着,我要到那里去参战了。”说完这些,青年就走了。
在国界线上,孤零零地只剩下老人了。自从青年离开的那一日起,老人就开始茫然地打发日子。野蔷薇开了,蜜蜂从日出到日落,成群的飞舞。此刻,战争正在很远的地方进行着,即使老人竖起了耳朵去听,张大了眼睛看,也没办法听到一丝铁炮的声音,或者看到一点黑色的硝烟。
老人从那天起,就一直担心着青年的安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
一天,这里来了一个过路的人。
老人就向他询问起战争的情况。那个人就告诉老人,小国打败了,那个国家的士兵都被杀了,战争结束了。老人想,那样的话,青年不是也死了吗?他心里放不下,垂头往石碑座上一坐,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来了。他感到从远方来了很多人,一瞧,是一支军队,而且骑马指挥的就是那个青年。这支军队非常肃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当他们从老人身边经过的时候,青年默默地向老人敬了一礼,并且闻了闻野蔷薇花。
老人刚想说什么,一下子就醒了。打那以后过了一个多月,野蔷薇就枯死了。
后来,就在这年的秋天,老人也请假回南方去了。
(1)、色调有冷暖之分,读完此文,你觉得这篇童话的色调是怎样的?请简述理由。(2)、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文中划线句。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3)、文章安排老人与青年下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4)、本文以“野蔷薇”为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 -
4、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邓稼先淡泊名利,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在生活上却从无要求,廉于取名,菲于奉身。邓稼先朴实无华,平时穿一套灰色咔叽布的中山装,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给他配的专车,除了工作需要,从不使用。
②长期从事核试验工作,使邓稼先的身体受到严重辐射。1985年7月,他被检查出患了直肠癌,他平静地说: “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住院363天,动了3次手术,一直疼痛不止。即使这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他忍着病痛和核物理学家于敏共同书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临终前,邓稼先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6年7月29日,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生命。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邓稼先具有纵死不悔的抉择和对祖国无限忠诚的情怀:“选择了核武器,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选自“清华校史馆” )
【文本二】
①1986年,301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内,总是能看到于敏去探望病人的身影。他的老朋友邓稼先已进入直肠癌晚期,除了探病,于敏同邓稼先谈论更多的,还是中国的核试验发展。
②于敏问邓稼先: “我们是不是到头了?”
③邓稼先也很忧虑,但两人都意识到中国核试验决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④当时邓稼先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全身出血不止的他坚定地对于敏说,我们现在就上书中央。
⑤在邓稼先生命最后的期限里,他们和同事们反复商讨,并由邓稼先和于敏联合署名写成了一份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建议书,建议在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
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之后,于敏和他的同事们十年如一日将两人合作的最后一份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
⑦1996年7月29日,在邓稼先逝世10周年这一天,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⑧正是因为邓稼先、于敏的战略眼光,为我国争取了十年宝贵的核试验时间,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核武器研制水平,为我国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15年后,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⑨年逾九旬,他仍是科研单位的重要“顾问”,以平生所学还继续在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发光发热! 回顾自己一个甲子的科研历程,于敏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选自《科普中国》)
(1)、文本一中,邓稼先在查出癌症之后有什么表现?(2)、文本二中,于敏为什么问邓稼先 “我们是不是到头了”?(3)、课文《邓稼先》中,作者认为邓稼先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是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请根据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于敏和邓稼先是 “大国工匠”,他们所共同具备的精神是什么? -
5、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 , 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见往事耳
②及鲁肃过寻阳
③当日知其所亡
④遂七年不返
(2)、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何异断斯织乎?
-
6、完成下面小题
对酒
秋瑾①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②。
【注】①秋瑾: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积极投身革命,在1907年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②碧涛:血的波涛。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不吝惜花费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女豪侠性格。 B、“貂裘换酒也堪豪”一句与首句呼应,抒发了诗人借酒壮威、不惜一切的豪迈情怀。 C、“洒去犹能化碧涛”一句运用暗喻,表达诗人为了中国同胞们的美好未来不惜奉献生命的决心。 D、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2)、请根据《对酒》和《木兰诗》的内容,简要说说两首诗歌中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
7、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材料二】
当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这竟成了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请你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长征精神”。(2)、活动中,班长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学生们针对“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有人说:“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这一班人徒步西行北上,大张声势,纯属作秀!”请你站在另一个角度,对以上的话进行反驳。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手拿金箍棒、身着宇航服,乐高“悟空小侠”系列又展开太空探索之旅。这款以《西游记》为灵感的玩具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球首发,也呈现出海外玩具巨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行进式挖掘和讲述中国故事的创新理念。
据了解,丹麦乐高集团已连续四年在进博会首发中国文化新品,此次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新品发布。与“悟空小侠”太空探索套装一同首发的,还有乐高新春六习俗套装和乐高冰上新春套装等几款致敬中国文化的新品。集团希望拥有浓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传统经典故事,通过乐高积木演绎,传递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
作为童话王国丹麦诞生的品牌,从美人鱼到马里奥,乐高曾演绎过无数各地儿童喜爱的人气角色。不过,以中国经典名著为灵感设计玩具,“悟空小侠”还是头一个。乐高集团高级设计师温笑东反馈:“海外消费者已经展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看《西游记》的书了。”
(摘编自黄启哲《乐高爱上<西游记>,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材料二: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元素而“如虎添翼”。
两幅会徽均包含奥运标志、运动员项目和比赛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互为补充、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刚劲曲折、惟妙惟肖地呈现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会徽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绵延起伏。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 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冬梦”“飞跃”会徽堪称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现代艺术的抽象风格,互为肌理,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践行了奥运会倡导的共筑梦想、超越自身、激励世界的精神。
(摘编自郑梦娟《冬奥会里的中文创意》)
材料三:
近日,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在罗马共同举办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的品茶活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总裁洪博、世界粮食计划署助理执行干事克拉默特、意大利副外长塞雷尼、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广德福、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弘扬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天的活动现场准备了龙井绿茶、英德红茶、云南普洱茶等。碧草蓝天的映衬下,茶艺师温壶、冲泡、分茶、敬茶,每款茶都别具特色,茶汤茶色各有不同。嘉宾们品味、分享茶文化魅力,并就各国特色茶种和国际茶产业发展进行了交流。活动现场还穿插了古筝、舞蹈等表演。袅袅音乐间,交流互动,意蕴深远。
“千百年来,茶从中国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意义重大。”广德福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24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上述材料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同形式走向世界的事实。 B、材料三报道了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共同举办的“茶和世界,共品共享”品茶活动盛况,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C、材料二主要写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因汉字元素而“如虎添翼”,践行了奥运共筑梦想、超越自身、激励世界的精神。 D、材料一主要写“悟空小侠”系列又展开太空探索之旅。这是乐高集团第一次发布中国文化新品,将中国经典故事通过积木演绎,传递给全球的消费者。(2)、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冬”和“飞”的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形如矫健的冰雪运动员,正向前滑行,冲向胜利。 B、乐高集团希望拥有浓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传统经典故事,多次以中国经典名著为灵感设计玩具。 C、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有重大意义。 D、“冬梦”“飞跃”会徽堪称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现代艺术的抽象风格,互为肌理,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3)、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得出了哪些有意义的结论? -
9、【腹有诗书引古诗】
得意之时,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展现神采飞扬;悲伤之时,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凸显愁情……初二下期,学业压力骤增,你的好朋友李明一次次考差,萎靡不振,请你对他说一段话,并在其中引用诗歌来鼓励他。(要求:引用诗歌应为上下两句,且符合情境)
-
10、模仿例句续写两个句子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 , 有的 ,有的;
你能 , 有的 ,有的 ;
-
11、请根据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2、① 、《中庸》、② 、 ③ 元仁宗皇庆二年起,定为“科举用书”
-
13、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筮法里的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 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 C、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 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
-
1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诗歌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的心意。但表达十分委婉、含蓄。(2)、请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画面。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核舟记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
鼠画逼真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 , 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则踉跄④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①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②物色:察看;观察。③逮:等到。④踉跄:跳起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有所语 语:语言 B、矫首昂视 矫:举。 C、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弯曲。 D、一士人善画 善:善于,擅长。(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B、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C、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D、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雕刻作品,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B、甲文中“珠可历历数也”通过佛印数珠子细节,突出佛印向佛的主旨。 C、乙文中“踉跄”两字,极力描写猫的急于追逐,而猫的急不可待又正说明鼠画逼真。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2)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鼠画逼真》)
-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生命里的一盏灯
朱光娣
①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不时会闪烁起星星点点的亮光。我想,那亮光下面多半是些和我一样正在读书的人。望着那些窗口里朦朦胧胧秉烛而读的身影,此时,我是多么渴望像童年那样,有人为我点一盏灯,一盏亮彻生命的灯。
②在我童年的岁月里,生活的艰难长期袭扰着勤劳而善良的山民们。因大多数人家点不起灯,因此,许多人心中是没有灯的概念的。那时候在我们老家一带,夜间的一切活动都是用火把照明的。我的印象中,父亲走夜路时总爱拉上我,因为我和父亲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时父亲总是将竹篾火把高高地举过头顶,像母鸡护着小鸡一样将我揽在身边。遇上沟沟坎坎,父亲总是一只手举着火把,一只手挟着我一跃而过。我顿时有种身轻如燕的感觉。在黑夜的山路上,在火把的影子里,我就像一件挂在父亲腰间的物什,在洒满光与影的小径上随父亲的身体翻腾跳跃着。
③在那个一切日常生活用品都靠供应的年代,即便我有一个七口人的大家庭,可每月供应的煤油,也只够一盏灯点几个夜晚而已。况且,母亲平时总将各种花花绿绿的供应票省下来,以便集中在过年时候用。因此,在我的印象中,山村的夜晚总是笼罩在寂寥与黑暗之中。而父亲却总在不停地和寂寥与黑暗做着抗争。那时父亲总对我说:“人穷不能穷志气,我们家再穷,夜里也不能没有一盏灯。”
④我对父亲的认识,大概是从灯的记忆里开始的;而我对灯的认识大概是从父亲采回的松油节里开始的。
⑤小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多半在天黑时才收工回家。每当这个时候,母亲依旧重复她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做饭,喂猪,清点鸡、鸭、猫、狗……父亲则会在天黑准时为母亲点燃一盏松油灯。其实,松油灯也并非灯,它不过是父亲上山砍柴时采回的松油节而已。松油节中含有大量的松节油,燃烧过程中既能产生较强的亮光,也能延续较长的时间。
⑥从我记事时起,每当夜幕降临,全家人都围坐在父亲点亮的松油灯下吃着母亲做的荆叶饭和红薯粥,心中热乎乎的。每当我们兄妹五人将母亲做好的杂粮饭和野菜汤一扫而光,父亲和母亲就会长长地舒上一口气,像是得到了极大的安慰。父亲偶尔也乐观地笑道:“总有一天我们全家会围着盏又大又亮的电灯吃白米饭,喝鱼肉汤。”父亲说这话时信誓旦旦,好像实现这一目标对他来说已有足够的把握。母亲偶尔也戏谑道:“今晚就会有,在梦里。”每当这时,我们全家人就会在疲惫的笑声里渐渐进入梦乡,山村的夜又恢复了宁静和安详。
⑦十三岁那年,我考上了镇上的初中,为了能拥有一盏上晚自习的灯,父亲整整挑了三担干柴,卖到我们学校的食堂里。当我捧着父亲为我买来的铮亮的玻璃灯和半瓶珍贵的煤油时,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从那时起,我对父爱又有了新的认识。
⑧后来,我上了县城里的高中,走进了我梦寐以求的灯光明亮的教室。此时,父亲虽不再为我的自习灯发愁,但我那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压得他直不起腰来。为了我能读完高中,考上大学,父亲和兄姐每晚都在昏暗的油灯下编着荆条筐(一种用黄荆条编制的盛东西的圆筐),第二天天不亮,由父亲一人挑到十里外集上的供销社去卖。在我的心中,父亲编着荆条筐的同时,也在编织他的梦想,而我则生活在父亲为我编织的幸福里。我想我唯一能报答父亲的也只有在这明亮的教室里疯狂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为父亲的期望,也为我的明天点一盏希望和不灭之灯。
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乡的小山村终于通了电,我们村是本县中最后一个消灭的无电村。据说此事已作为一个政治事件被正式写进了县志。而此时,我已在县里的建设银行整整工作了四个年头。听母亲说,通电的那天晚上,父亲打开家中所有新装的电灯,呆呆地看了它们好几个时辰,直至眼前一片空白。从那天起,父亲总在入睡前,点亮门前的那盏灯,守望着门前那条通向山外的小路,我知道,那是父亲为夜间过往的乡亲们点亮的行路灯,也是父亲为离家在外的我点亮的希望和祝福之灯。
(选自《最温情的校园散文》)(有删改)
(1)、文中围绕“灯”写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1)“我”小时候,父亲在松油灯下向家人许诺家中会有电灯。
(2)
(3)
(4)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在夜里点亮灯为乡亲们照亮归途,为“我”送上祝福。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在黑夜的山路上,在火把的影子里,我就像一件挂在父亲腰间的物什,在洒满光与影的小径上随父亲的身体翻腾跳跃着。
(3)、文中多次提到“我”对父亲的认识。那么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4)、作者第⑧段中说“在我的心中,父亲编着荆条筐的同时,也在编织他的梦想,而我则生活在父亲为我编织的幸福里。”请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其内涵。 -
17、班级举行主题为“分门别类辑古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次北固山下》——王湾 《春望》——杜甫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诗集名称:《 》
(2)、二中初中学生会邀请到自贡市诗词协会王会长为同学们介绍本地区诗词文化。讲座结束后,学生会主席为感谢王会长起草了一份感谢信。感谢信中有三处错误:一处语病(划线句①)、一处表达不得体(划线句②)、一处格式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王会长:
您好!
衷心感谢您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诗词文化的盛宴。您的讲座词雅句优,精彩绝伦,尤其是您在讲座中传达出的深厚文化气息①不但让我们对中华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也激起了我们对家乡诗词文化的热爱。②同学们由衷地向您表示祝贺并期盼再次聆听您的文化讲座。
此致
敬礼!
2025年4月10日
二中学生会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
(3)、请用行楷抄写下面的名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 在城阙兮。(《子衿》)
(2) , 辗转反侧。(《关雎》)
(3)青树翠蔓, ,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4) ,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蒹葭萋萋,。(《蒹葭》)
-
1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小石潭”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游览的一个地方,“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西晋著名田园诗人。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20、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B、是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取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大事。 C、不能只为考试而学习,更不能用应付考试的方法接近知识、吸收知识,要为完善自我而努力学习。 D、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