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连续性文本《父亲的后车座》,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后车座

    筱琴

    ①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小的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②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乡间的蜿蜒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的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曾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甜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贪吃,不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

    ③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还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④父亲偶尔会带着我去邻村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就站在后车座上,父亲怕我掉下来,一边看电影,一边牢牢地抱住我的腰。看着看着就趴在父亲肩头闭上了眼睛,回来的时候后车座空了,父亲一只手抱着我一只手握车把,因为我早已睡得像小猪一样了。

    ⑤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父亲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⑥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放学后,我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是两个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

    ⑦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豆……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还带这些东西,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蹬上自行车不就到了吗!”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

    ⑧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⑨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后车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至今,那辆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相依相偎,一起默默地呆在老院里。

    ⑩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后车座了。

    (摘自《辽宁青年》,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或感受

    父亲骑车去县城做生意时给“我们”带回东西

    感动

    父亲骑新车来学校给“我”送东西和吃食

    心疼

    父亲骑电动三轮车带母亲来城里看“我们”。

    怀念

    (2)、请品读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批注。

    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3)、通过阅读《父亲的后车座》一文,谈一谈你从“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揣摩标题是理解作者意图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标题是“父亲的后车座”,你认为好在哪里?
    (5)、都说“父爱如山,深沉而厚重”,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亲说?
  • 2、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材料三】

    ①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风景区内,最初在北宋时期由潭州太守朱洞创立。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情况最好的书院建筑群,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和瑰宝。

    ②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湖南大学堂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2月1日,湖南工专、法专、商专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湖南大学。后经历了迁校复校。湖南大学先后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属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招收历史、哲学等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现在书院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2009年开始,岳麓书院面向全国招收历史学本科生,使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材料四】

    (材料选自网络,有删改)

    (1)、根据上面四则材料,下列选项与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书院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 B、岳麓书院不能称作“盟府”,因为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C、岳麓书院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情况最好的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D、省立湖南大学由湖南工专、法专、商专三个专门学校合并而成。
    (2)、湖南大学传承自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文化形象也体现在湖南大学的校徽中。请你结合材料四,对湖南大学校微的内容及寓意进行说明。
  • 3、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以下关于“碳”文化的材料信息,请你认真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为鼓励低碳生活,提高环保意识,8月31日,湘潭县云龙小学举行“助力碳中和,绿色迎开学”主题开学仪式。开学当天,教室门口摆满了苹果、香蕉、火龙果等各式水果。摸摸苹果,快乐“苹”安;摸摸橙子,心想事“橙”;摸摸青葱,“葱”明伶俐……有的班级创建了“我为家园添点绿”植物角,老师给每个孩子发放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倡导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把绿色留在身边。

    (摘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注】①4896,51%意为排放4896千吨,占比51%,其他以此类推。②4896为“发电与供热用”数据,2674为“制造业与建筑业用”数据,917为“交通运输用”数据,其他以此类推。

    (摘自《北极星大气网》)

    (1)、请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三十个字)
    (2)、阅读材料三,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绿色低碳生活,重在行动。请结合材料与实际,说一说践行低碳生活时你能做的事有哪些?(答出两条即可)

                ②

  • 4、诗言志,文载道。请在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真挚隽永的诗词表达内心的情感。读《小石潭记》,我们从“凄神寒骨,①”中感受到柳宗元无法摆脱的愁苦心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从“② , 秋天漠漠向昏黑”中感受到杜甫暗淡愁惨的心境;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从“③ , 儿女共沾巾”中感受到王勃慰勉友人不要像年轻男女那样为离别泪湿衣巾的豁达与坦然;读《卜算子·咏梅》,我们从“④ , 只有香如故”中感受到陆游在险恶仕途中坚守高洁志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崇高精神;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我们从“⑤ , ⑥”中感受到孟浩然巧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从政的心愿。

  • 5、为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为主题的语文学习系列活动。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头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中面积最大的沙洲,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景区,被(       )为“中国第一洲”的称号。

    ②登上橘子洲,你可以_________岳麓山的层耸翠,远望湘江的波光粼,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而每到秋天,岳麓山上的红枫和满树的橘红更是美不胜收。站在橘子洲上,你可以听到渔舟歌唱的声音,感受到江水的清凉,仿佛置身于世夕_________不仅如此,你还可以欣赏到麓山红枫的美景,参观天心飞阁,品味先贤的辞(       ),尽情享受着旅途中的乐趣。

    ③【甲】除了自然景观,橘子洲还_________着悠久的历史。南方的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曾经是朱熹、张轼等文人学士讲学的场所,见证了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乙】橘子洲还见证了长沙开埠后的历史,外国领事馆和高级别墅都见证了那个时期的繁荣和发展。【丙】而毛泽东在这里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一问更是引领了中国历史的潮流。【丁】

    (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誉       nuán       líng       附 B、誉       luán       lín       赋 C、誊       luán      líng       赋 D、誊       nuán       lín       附
    (2)、依次填入文段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俯瞰     桃源     承载 B、俯瞰     桃园     记载 C、俯视     桃园     承载 D、俯视     桃源     记载
    (3)、将“而水陆寺和拱极楼则讲述了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历史。”一句放入文段,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改“景区”为“地方” B、将“历史悠久”和“底蕴深厚”调换位置 C、在“的称号”后增加“之一” D、把“中国第一洲”后的“的称号”删去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他们循光而行,以脊梁为炬,在荒寒山界上点燃一片星火,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溯光而行,以坚持为笔,在黎明破晓时绘就一缕晨曦,人们会记住他们;他们披光而行,以真诚为礼,在冰冷迷雾中送来一抹暖阳,你我会记住他们。”

    同学们,你们心中一定也有这些追光者的身影吧,他们或许伟大,或许平凡。请以“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500字;(2)不得套作、抄袭;(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7、巾帼不让须眉,才情亦动古今。请阅读以下诗文,感受巾帼之光,完成以下题目。

    【材料一】

    唐建中年间,项城为叛军困。李侃项城令,以城小贼众,欲弃城而逃。其妻杨氏曰:“贼至当守,力不足,则死。君弃城而逃,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侃乃召吏民议曰:“尔等生于此,祖辈坟墓存焉,可忍贼人蹂躏?”众皆泣,誓与城同死生。遂与贼战于城外。杨氏亲为之爨 , 无长少,必而均。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侃即登城士气大振会贼将中矢死 , 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节选自《杨烈妇传》,有删改)

    【注释】①爨(cuàn):烧饭。②陴:城墙。

    【材料二】

    秋海棠

    秋瑾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藉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注释】①秋瑾,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1)、参照下表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原文例句

    释义方法

    解释词义

    无长少,必而均

    组词法

    (1)

    可忍贼人蹂躏

    课内迁移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李侃陈州项城令

    查阅字典:①表目的,为此;②担任;③因为;④替、给。⑤作为、成为

    (3)

    (填序号)

    黑山头

    联系成语:人迹罕至

    (4)

    (2)、用“/”给文中的画波浪线句断句(限两处)。

    侃 即 登 城 士 气 大 振 会 贼 将 中 矢 死

    (3)、句末语气词常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你根据语境,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选择合适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

    君弃城而逃,谁守___?             

    A乎               B耳

    我选择(填序号),理由是

    (4)、材料二的诗歌中,一个“斗”字写尽秋海棠的姿态,请你联系诗歌三、四两句,赏析这个字的妙处。
    (5)、材料一的主人公杨氏与材料二的诗歌作者秋瑾同为“巾帼英雄”,结合两则材料,比较二人形象的异同之处。
  • 8、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处理与AI的关系?小语打算以“在学习中警惕AI”为主题来发言,请你阅读材料,协助他完成。

    【材料一】

    AI幻觉,通常指人工智能系统在处理或生成信息时,产生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或不存在的内容。通俗地讲,就是生成式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很多时候,这种虚假信息会被包装得很真实,不易被察觉。有人询问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的内容梗概,发现DeepSeek对获此殊荣的电影也敢虚构情节;有人让ChatGPT结合高考分数推荐可填报的学校和专业,结果推荐方案跟当年实际录取分数完全不匹配。

    (南方周末,2025.3.22,《为了让你满意,AI宁可骗你》)

    【材料二】

    ①AI工具的一个重要吸引力就是“认知卸载”。认知卸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AI提供的信息获取便利性,AI技术不但提供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会进行系统的罗列和归纳,这让AI的结果更有信服力。相应的,当信息获取高效的同时,信息也在变得碎片化及片面性,一旦陷入碎片化的知识陷阱,学习的动力和耐心就变得稀缺,年轻人丧失探索的欲望,开始放弃思考。

    ②其次表现在决策过程中,AI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削弱了个体。过去,我们对领域有着自己的判断,但现在对AI的过度依赖,等于把事件的决定权和主导权交了出去。

    ③最后,是学习方面的呈现,AI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然而,如果过度依赖AI进行学习,学生可能会失去主动探索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

    (鸟哥笔记,2025.1.24,《AI时代,年轻人的思维正在悄悄“退化”?》)

    【材料三】

    甲图                                                         乙图

    【研讨材料整理】

    【研讨配图选择】

    【研讨知识运用】

    (1)、以下几项内容整理自材料一和材料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AI很多时候都在产生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或不存在的内容。 B、DeepSeek和ChatGPT相较于其它AI更容易产生AI“幻觉”。 C、AI工具的一个重要吸引力就是“认知卸载”,这对于使用者来说非常有利。 D、AI技术不仅会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还会进行系统罗列和归纳。
    (2)、请梳理提炼材料二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呈现。

    AI应用场景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信息获取

    高效且有信服力

    决策

    提供参考、提高效率

    可能削弱个体的自主判断能力

    学习

    可能丧失探索能力和批判思维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幅图作为材料二的配图,并说明理由

    小贴士:可以从画面特点、内容关联和价值引导等角度阐释。

    (4)、小文打算五一假期时借助AI“高效”又“优质”地完成作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玩耍时间。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孙权劝学》中所学的劝说技巧,尝试劝说他。

    要求:语言得体,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20字左右。

  • 9、母亲的房子

    蔡崇达

    ①母亲还是决定要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里清楚,房子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后被拆掉。

    ②这座有些别扭的楼房,是几次修建的结果,底层残留着老石板房斑斑驳驳的痕迹,三、四层没有铺上土黄色的外墙瓷砖,砖头和钢筋水泥裸露在外面。

    ③每次从北京回到家,远远看到这奇怪的房子,总会让我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谁也不会在意这渺小惊心动魄死亡传承

    ④母亲讲过太多次关于房子的故事。定亲那年她二十四岁,父亲二十七岁。父亲很穷,第一次约会只是拉着母亲来到这块地,说他会在这里盖一座好几层的大房子。母亲相信了。

    ⑤建房子是他们结婚六年后的事情。在外地务工的父亲带着一笔钱回到老家,在这块地上建成了一座石板平房。父亲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他瞄着母亲,把石门运到工地的时候还特意用红布盖着。直到宣布藩成那刻,父亲把红布一扯,母亲这才看到,她与父亲的名字就这样命名了这座房子。当时我六岁,就看到母亲盯着门联杵着嘴,一句话都没说。几步开外的父亲,站到一旁得意地看着……

    ⑥我读高三的那一年,也是父亲生病偏瘫的第二年。当年建造的那座石板房子,如今只剩下南边那一片了。母亲把我叫到她房里。她说,我们有十万了。那是她做生意、我高中做家教的收入。她说你是一家之主,你决定怎么用。我想都没想,说存起来啊。

    ⑦然而她说,“我要建房子。”

    ⑧“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母亲说。

    ⑨“我要建房子。”她像商场里看到心爱的玩具就不肯挪动身体的小女孩,倔强地重复她的渴望。

    ⑩我点点头,也在那一刻想起来父亲生病以后,一些亲戚远远见到我们就从另一个小巷拐走,和母亲去祠堂祭祀时,总有些人都当我们不存在。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

    ⑪满打满算,钱只够拆掉一半,然后建小小的两层。房子断断续续建了将近半年,最终的造价还是超标了。我知道母亲找三姨和二伯借了钱,我还知道,连做大门的钱也是跟木匠师傅欠着的。每周母亲清点完生意,抽出赚来的钱,就一户户一点点地还。

    ⑫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母亲又把我叫进房间,抽出一卷钱,“我们再建两层好不好?”

    ⑬我又想气又想笑,这三年好不容易还清了欠款,扛过几次差点交不出学费的窘境,母亲又来了。母亲很紧张地用力地捏着那卷钱,脸上憋成了红色,像是战场上在做最后攻坚宣言的将军。“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我才知道,母亲比我想象的还要倔强,还要傲气。

    ⑭果然,房子建到第四层后,小镇一片哗然。

    ⑮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了。再过了两年,母亲在镇政府的公示栏上看到那条线,从这房子的中间切了下来。

    ⑯“我们还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在从镇政府回来的那条路上,母亲突然转过身来问。

    ⑰我说:“好啊。”

    ⑱她尝试解释:“我是不是很任性?这房子马上要拆了,多建多花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

    ⑲她止不住号啕大哭起来:“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无论住什么房子,过多好的生活。”

    此时此刻,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选自蔡崇达《皮囊》,有删改)

    (1)、母亲对建房的执念从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梳理文章情节,完成下面图表。

    (2)、联系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母亲很紧张地用力地捏着那卷钱,脸上憋成了红色,像是战场上在做最后攻坚宣言的将军。

    (3)、联系上下文,探究加点词语的丰富意蕴。

    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谁也不会在意这渺小惊心动魄死亡和传承

    (4)、“此时此刻,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最后这句话的理解。
  • 10、《骆驼祥子》中的平凡小人物也闪耀着微小的光芒。请结合名著内容,选择一位人物,分析他或她是如何用“微光”照亮祥子的。

    A.曹先生                    B.小福子                  C.高妈

  • 11、历史的星空,因为有众多杰出人物而更加光辉灿烂。请运用上题的探究发现,结合课文内容,任选以下人物,拟写推荐词。(参考示例,50字左右)

    A.闻一多(《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B.志愿军战士(《谁是最可爱的人》)       C.花木兰(《木兰诗》)

    示例

    邓稼先:戈壁滩的飞沙记得他坚毅的身影,计算本的字符藏着蘑菇云的密码。他把青春留在罗布泊,用生命铸成守护家国的盾牌。

  • 12、请你根据提示,补全诗句栏。

    光的分类

    相关诗句

    光的意蕴

    抒情

    方式

    月光


    朔气传金柝,①

    《木兰诗》

    寒冷的月光映照着寒风中战士的铠甲,烘托出战场的艰苦和战士的顽强。

    抒情

    深林人不知,②

    王维《竹里馆》

    ,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月光与烟霭水雾交融,好似织成朦胧凄冷的纱幕,暗喻晚唐王朝风雨飘摇的末世图景。

    烛光

    有约不来过夜半,④

    赵师秀《约客》

    蜡烛结出的灯花,在诗人轻敲棋子时被震落,烘托出诗人候客时的烦闷和孤寂。

    借事抒情

    春光

    杨花榆荚无才思,⑤

    韩愈《晚春》

    春光里,杨花榆荚纷飞如雪,使出浑身解数挽留春天,隐含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抒情

    我的发现:间接抒情可以借、借事、借来抒发情感。

  • 13、阅读“追光”主题墙的介绍词,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汉字探源

    介绍词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追光”主题墙!我们将从“光”的字形入手,开启一场追光之旅。

    “光”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人举着火把(见左图),可见光的本义是   。晨曦之光可以在飘渺迷雾中驱散阴霾,灯塔之光可以在茫茫大海中指引方向。

    追光之旅从无坦途,需踏碎荆棘,留下脚印。当深xiāo(     )的疲惫试图侵蚀意志,当孤寂的暗夜传来命运的呜(     ),我们要以     )而不舍的毅力和磐石难撼的坚rèn     ),保存永不熄灭的热情,坚守逐光不息的初心。

    (1)、请你根据汉字或拼音,补全介绍词。

    ①深xiāo       ②呜       ③而不舍        ④坚rèn

    (2)、根据“光”的甲骨文字形,可以推断光的本义是
    (3)、介绍词的画线句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 14、生活中,总会碰上形形色色的人:也许是阿长那样碎嘴又关爱自己的长辈,也许是“老王”那样自己不幸却依然关心别人的邻居,又或许是卖油翁那样深藏不露但却足以为师的陌生人……某一天或者某一刻,他们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意外的相遇,都会在不经意间荡起你心中的涟漪,激起你生命的震撼。那可能是一种温暖绵软的感觉,你可能会舌尖甜甜,嘴角翘翘,忍不住想笑;也可能是一种略微潮湿的感觉,伴着一丝酸涩或刺痛,难以自抑地想哭泣。

    请以《瞬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②不少于6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宛如英雄

    ①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的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粉笔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②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③听!仿佛险恶莫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⑤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⑥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2)、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是怎样的音乐?
    (3)、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⑥段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作用:

    (4)、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A)( 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简要赏析。

    (     )句赏析:                                                                 

    (5)、文中写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是通过对一个“休止”的描述体现出来的,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十一位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③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④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一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 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⑤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⑥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县教育局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⑦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

    ⑧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⑨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⑩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这篇短文是以第几人称来叙述的?
    (2)、写出女大学生离开小学这件事的直接原因及最终结果。
    (3)、文中两次写到孩子们背诵白居易的诗句,这两次背诵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文段④孩子们齐跪的一幕,可谓撼人心魄,催人泪下。请你调动积累,发挥想象,在画线句子的基础上,将这一场面描写得更具体。(50字左右)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各题。

    指南针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利) B、指爪及碗上皆可为(碗边) C、运转速(尤其) D、于针腰(连结,这里指粘)
    (2)、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A、磁石的指南和柏树的指西,没有谁能确切地说明它们的道理。 B、磁石的指南和柏树的指西一样,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 C、磁石的指南,如同柏树的指西,可以说没有什么原因、道理。 D、磁石的指南,如同柏树的指西,没有谁能确切地说明它们的道理。
    (3)、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哪几种放置方法?
    (4)、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
  • 18、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①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②长河:指银河。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诗句是哪两句?
    (2)、首联中的“吐”“对”二字用得极好,请任选一字赏析。
  • 19、某班同学开展一次以“成长”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就是他们这次学习活动的几个环节,请你参与其中。
    (1)、【活动一:名言警句伴我成长】写一则你最喜欢的名言。
    (2)、【活动二:欢声笑语中有愁思】说说你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克服这些烦恼?
    (3)、【活动三:成长话题栏目设计】请你仿照示例为学校广播台开辟的成长话题专栏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示例:①成长在线②成长心语

    我的命名:①

  • 20、古诗默写

    (1)有诗云:“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两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 ,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上一页 588 589 590 591 5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