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的下策

    ①开学那天,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当本班最后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后,王老师也走进了教室。

    ②“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王焱,大家来认识一下吧,我点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含笑伫立一分钟,让我看到你的魅力,可好?”

    ③教室里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点名完毕,王老师安排同学们互相交流、熟悉一下,便走出了教室。

    ④当她回到教室的时候,有些惊讶。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没有按照她的吩咐“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自己的手机。王老师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⑤课间休息间隙,王老师说:“学生要以学习为重,不要做‘低头族’,把手机都放到我的办公室里好不好?”同学们极不情愿地交出了手机。

    ⑥“王桐、林纾、邱华,你们神神秘秘,在做什么呢?”王老师看他们三个围成一团,低着头,不知道在嘀咕什么。

    ⑦“老师,我想请个假,我忘记带生活用品了,我想出去买一些。”王桐站起来说。学校不允许住校生随便出校门,但王老师还是准了王桐的假。

    ⑧一天开完班务会,还不到下课时间,王老师拿出手机说:“同学们,你们都加入咱班的QQ群了吗?”同学们大多回答已加群。

    ⑨“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此言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拿出手机,准备抢红包。5元钱的红包刚投放到QQ群里,立马被一抢而光。王老师翻看着抢红包的记录,笑得意味深长是谁抢的一目了然,她按图索骥,让带手机的学生把手机交出来,没一会儿功夫就收了十几部。

    ⑩“抢到了1分钱,手机却被没收了。”被没收手机的同学一脸懊悔。

    ⑪“老师,您这是‘钓鱼执法’啊,不公平。”有同学嘻哈着说。

    ⑫“我这样做只是不想让手机变成你们的‘精神牢笼’。”说着,王老师拿着没收上来的手机,走出了教室。

    ⑬王桐摸摸口袋里的手机,暗自庆幸:幸亏在QQ群里没有把网名改成真实的名字。

    ⑭奇怪的是,每天都有三五个人在QQ群里发红包,都是网名,不知道是谁发的红包,王桐不敢抢,他害怕又是王老师“钓鱼执法。”

    ⑮“王桐,你的手机不是没有被没收吗?快去群里抢红包啊,那么多红包,真诱人,可惜我的手机被老师没收了。”王桐的死党邱华说。

    ⑯“会被老师发现吗?”

    ⑰“不会,这几天快考试了,老师没时间进群了。”

    ⑱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有拆包,他打开,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他的心怦怦直跳,但没敢再点别的红包,他怕被王老师发现。他的手机如果被没收,那就耽误大事了。

    ⑲周末,王老师把没收的手机还给了同学们,说:“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当当‘手机控’,也可以用手机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

    ⑳王老师话音刚落,红包雨就开始了。王桐这下抢得心安了。

    ㉑发红包的人越来越多,抢红包的人越来越少,王桐查看着别人的“手气”,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眼里却盈起点点泪光。

    ㉒“王老师,谢谢您!”下课铃声刚响过,王桐走上讲台,给王老师深深鞠了一个躬,然后,转身,面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给我发的红包。这些钱给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我的妹妹患有自闭症,爸爸妈妈已坚持给她治疗好几年了,不瞒同学们,最近我们家的经济情况十分拮据,因为妹妹的状况出现了好转,爸爸妈妈想快点让妹妹好起来,把家里的钱全拿到了医院,还借了亲友一些钱,我的生活费已成问题。但我宁愿自己饿几顿,也想让妹妹走出那个寂寞的世界,早点融入温暖的大家庭。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㉓“王桐,王老师向我了解了你家的情况后,一时不知道怎么帮助你,王老师就出了这个下策。”邱华说。

    ㉔“老师是想帮你,但又怕你碍于面子,只好出此下策了。”班长说。

    ㉕“这是爱的下策!谢谢您!”王桐望着王老师,眼里噙满泪水。同学们鼓起掌来。窗外,阳光明亮,多么温暖的世界啊!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写下表横线处。

    情节发展

    王桐的心理

    看到同学的手机被没收后

    (1)

    听从邱华的建议,尝试抢群中的红包

    (2)

    老师宣布“红包雨”开始

    (3)

    抢完了红包,查看别人的“手气”后

    (4)

    (2)、文中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王老师翻看着抢红包的记录,笑得意味深长

    (4)、有人认为,标题中“下策”一词用的不好,应改为“上策”;也有人认为用“下策”独具匠心。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看法。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⑤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⑥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亮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⑩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⑪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2)、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数字) B、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做诠释)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D、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举例子)
    (3)、第④段第一句“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什么?
  • 3、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煮苦茗啜之。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麝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 , 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固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 , 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仗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罗大经《山静日长》)

    【注释】①旋:随即,不久。②麝犊(mí dú):小鹿。③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辞。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具答/归而倚仗柴门 B、率妻子邑人来此境/𪩘多生怪柏 C、为外人道也/漱齿灌 D、规往/欣一饱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出 步 溪 边 邂 逅 固 翁 溪 叟 问 桑 麻 说 粳 稻。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5)、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蒹葭》中的“伊人”都象征着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 4、八年级(1)班举行语文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学习与探究,完成下面小题。
    (1)、任务一:请用下列短语组成上联,填写在横线上。

    人心善        常谈        道德

    上联:       下联:经典传世智慧长

    (2)、任务二:班级组织了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字,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和睦”的“和”,是宽容而不偏狭、同情且有仁爱的“和”。“温和”的“和”, 是容忍而克制、bīn bīn yǒu lǐ的“和”。“和气生财”的“和”,是微笑中        着温暖与睿智的“和”。“和平”的“和”,是抛弃shā lù、征战,珍视生命、谋求共处的“和”。一个“和”字,与不同字眼组合起来,寄托着中国人许多温暖、善良的感情和愿望。以和为贵、                 的追求,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        进奔流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在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mián yán至今。如果不了解这种追术,也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bīn bīn yǒu lǐ         (2)shā lù        (3)mián yán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隐藏   和气生财   汇聚 B、蕴藏   和而不同   融汇 C、寄托   一唱百和     融化 D、蕴藏   和光同尘   融汇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不了解这种追求,就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理念。 B、即使不了解这种追求,就很管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理念。 C、如果不了解这种追求,也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底色。 D、即使不了解这种追求,也很难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坚守“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底色。
  • 6、默写古诗文。

    (1)蒹葭苍苍,。所谓伊人,。(《蒹葭》)

    (2)。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

    (3)?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

    (4) ,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文文同学在复习古诗文时,按照诗歌蕴含的不同情感进行专题复习,请你根据提示,帮助他写出相应诗句。

    关键词

    相应诗句

    解读

    相思

    。(《诗经·关雎》)

    君子追求淑女没能如愿,日夜心头挂牵,睡不着,表现君子的相思之苦。

    求仕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想渡湖却没有船只,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自己想从政却无人引荐的境况。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荒石园孤单寂寞,但法布尔眼中有爱,昆虫世界异彩纷呈,热情洋溢;百草园荒芜萧条,但鲁迅心中有爱,笔下树木蔓藤情韵各异,奇趣无穷;清华园凄风冷雨,但杨绛胸中有爱,文中凡人善举温暖动人,光芒闪耀……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8、【片段一】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惩般绪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

    (节选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片段二】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扣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

    (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挫折与磨砺,但也伴随着自我认知的提升。请结合原文选段及整本书,分析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逐渐学会克制自身“猴性”的表现,并说明这一转变对他的成长意义。

  • 9、“自然·生命·和谐”的名著阅读活动中,有同学提到了九年级课本中的《艾青诗选》。《艾青诗选》中有许多关于自然的意象,比如。这些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与对农民命运的关注,蕴含着诗人对民族觉醒与革命胜利的期待等。同时,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彰显了自然、生命的和谐。
  • 10、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阮,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 ,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员怒,鼓若山腾 , 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

    【丙】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余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东南流,迳白石山之 , 山甚极,北临紫溪。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往往相捍。十余里中,积石磊何 , 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晖,名曰楼林。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④浑洪:水势浩大。⑤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⑥浚波:指大的波浪。⑦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⑧磊何(luǒ):众多委积貌。⑨渐江:古音,即现在浙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中的“峻”与“山甚峻极”中的“峻”,意思相同,都表示“高大”。 B、“素气云浮”中的“素”与“素湍绿潭”以及成语“安之若素”中的“素”意思完全相同。 C、由《愚公移山》“达于汉阴”中的“阴”为“水的南面”,推知“白石山之阴”中的“阴”意为“山的北面”。 D、“项”的原意是“脖颈”,由此推测“反项对石”中的“反项”在句中为“背对”之义。
    (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倾:(1)qīng ①斜,侧,偏斜;②倒塌,倾覆;③倾尽,全部倒出。

    (2)qǐng 顷,不久。

    捍:①同“扞”。保卫,捍卫;②坚实的样子;③同“悍”,勇猛、强悍。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你分别找出其中的一个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有人认为《水经注》“写山致力于静态,写水着眼于动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甲】【丙】两篇短文阐述理由。
  • 1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写了春景,但时段不同,试分析二者各自描绘了哪个时段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

    梅寒

    ①这是一个夏日黄昏,西天的云霞像着了火。画家走在村中央那条铺满木屑的水泥路上,被深深地震撼了。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 , 是形态各异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光滑的横断面,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根的年轮了。但只看那比圆桌面还要大的断面,就能知道,那些根的上面,曾经支撑着多少棵参天巨木。

    ②那些树根是从不远处的原始森林里运出来的,运到村里来做根雕的。这是路边一位正在加工根雕的少年告诉他的。他们这一带现在都在做这个,没人出去打工,因为打工赚钱少。而一座根雕卖出去,就是十几万。

    ③画家愣住了。“您看好什么没有?!看好了就谈谈……”旁边少年的父亲,已经发出不太友好的暗示。画家没再问下去,仓皇而逃。

    ④那些成品的根雕,巨型的狮子,脑门油亮笑口常开的如来,在黄昏的余晖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运到都市人的豪宅庭院里,摇身一变,就成了象征财富与身份的艺术品。画家无法忍受,他仿佛听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哭泣声。是没有了根的树的。是没有树与根的大山的。

    ⑤画家疯了。他背着画夹逃离加工根雕的村,回到自己生活的都市。他把自己那些年所收藏的画,一律低价出手。他还把自己唯一一所栖身的房子也卖掉了。画家急需要钱,画家要拯救森林,拯救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树。那些树,那些根,原本的命运是在深山里终老,自生自灭,而不是变成供人赏玩的根雕,置于有钱人家的屋宇庭院。

    ⑥画家仍画画,却不再画小桥流水。他只画树桩。只画原始森林里那些参天的古木,画被抹根锯倒,只站着孤零零的鸟或者游走着几只孤单蚂蚁的树桩……

    ⑦那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绵延生息了多少年啊?画家进去时,忍不住抱着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哭了。他听说,有商人已经打算要承包下那片林,那片合抱粗的古树下面,藏着价值上千万的根雕。画家辗转反侧,最终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以不菲的价格承包下了那片林。

    ⑧就在林的深处,画家一点一点搭建起来两间小木屋,一个篱笆小院。从此以那两间小木屋为圆心,以他的那片森林为半径,他徜徉在那片鸟语花香的世界里,用画,与树对话,也充当树的卫士,生活清苦,却不寂寞。

    ⑨多少次旭日东升,灿烂的晨光里,画家在家门前的小坡上画画。画树,那些沐浴在时光里的树,欣欣向荣,枝繁叶茂。

    ⑩画家想,等那片林保住了,再转向下一片林。然而,画家终究没能等到。在某天清晨,在他画画的树下,他倚着树根,永远地睡着了……无人知道他的死因,只有在人们走过他生活过的那片森林时,才会偶尔提起: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位年轻的画家……

    ⑪风吹过,满林的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似问,似答……

    (选自《迪马多山的秘密》,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少年以及他父亲的眼里只有利益,他们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 B、文章第①段“西天的云霞”与第⑨段“灿烂的晨光”分别象征着环境的被破坏和被保护。 C、文章第⑩段写人们偶尔会提起画家,说明画家在当地的名气很高,他的环保意识影响了许多人。 D、文章最后一段写松声呜咽,表现了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者的愤怒与谴责,以及对画家死亡的痛心。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 , 是形态各异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

    (3)、小潇对标题“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的恰当性产生了怀疑,于是就和小湘展开了讨论。请给小湘同学的看法补充理由。

    小潇:我觉得标题不大恰当。“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不能够扣住全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小说写了无数参天古木的被砍伐,况且画家之死也应该是属于非正常死亡的。

    小湘:我觉得这个标题很好,因为

    (4)、小潇、小湘打算把《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推荐给《中华文社》。下面四个栏目哪一个最合适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建议。

    【栏目】(1)一线调查 (2)民生·社会 (3)生态·健康 (4)语思·文摘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涵养生态文明新风尚

    董丝雨

    ①近年来,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好消息不断。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监测记录到5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狗獾的身影。在广西,经观鸟爱好者辨认,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褐翅鸦鹃已经在南宁“安家”。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稳步向好,新物种、新记录种不断被发现,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在逐步上升。

    ②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动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成果显著而醒目,与科学理念指引、治理有力托举密不可分。

    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栖息地保护建设等举措,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④相较于以往,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更多地关注,各地也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比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试点以来,整合了园区内原有的19个自然保护地,系统开展虎豹关键扩散通道等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促进虎豹种群数量不断增长。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才能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条件。

    ⑤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关键是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减少人为的干扰与损害,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地区,为保证“高原精灵”藏羚羊繁衍迁徙顺利进行,青藏铁路设置33处迁徙通道,列车通过时禁止鸣笛;巡山队员在羊群快靠近公路时拦截车流,待羊群通过后再放行。保护野生动物需遵循栖息规律、自然规律,不打扰、不惊扰、不干扰就是对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

    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近年来,我国颁布、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生物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筑牢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治屏障。同时,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连续多年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严厉惩治破坏生态环境、损害野生动植物的行为,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方能确保生态保护举措生根见效。

    ⑦建设生态文明,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坚持不懈努力。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涵养保护生态、爱护生灵的生态文明新风尚,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必将得到更好巩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成为现实,每个生命都将因此受益。

    (摘自2024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是为促进国际社会提高对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认识的节日,由联合国大会于2013年12月20日决定设立。2025年3月3日是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主题为“加大物种保护投入力度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摘自2025年3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官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文第一段列举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好消息,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吸引力。 B、原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强调了涵养生态文明新风尚的重要性。 C、原文举东北虎豹国家试点公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D、原文围绕“涵养生态文明新风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全面且深刻。
    (2)、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好消息不断,这说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成果显著。 B、只要我们做到不打扰、不惊扰、不干扰野生动物,就可以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促进它们数量的增长。 C、我国有关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的主题不相符。 D、设立“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就能达到促进国际社会提高对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认识的目的。
    (3)、为了呼吁同学们共同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小湖同学根据上面的文章写了一份倡议书,请你将其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今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着诸多威胁。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我们应(1)

    其次,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2)。坚决抵制非法捕杀、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同学们,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共同为保护野生动物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家园而努力!

    倡议人:小湖

    xx年x月×日

  • 14、抒写生命哲思。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一川流水,一脉高山,一朵花开,一片叶落,一声鸟语,一丝虫鸣……大自然的一点一滴,无不富有灵性,充满智慧;无不引人遐想,令人沉思。

    (1)古人常常用乌鸦来寄托内心的愁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借此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

    (2)大雁是古人常用的意象。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就借大雁渲染了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这个句子是:

    (3)除了动物,诗歌中也常出现花、草意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15、保护生物多样性。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2024年中国生物物种数据信息

    年份

    物种数量(个)

    种下单元数量(个)

    2022

    125034

    13259

    2023

    135061

    13613

    2024

    141484

    13880

    【注释】种下单元:指生物多样性科学中对种群进行分类和研究的基本单元,它可以是一个物种的个体、种群或者亚种等级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已经广泛接受、广泛应用的概念。

    (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整理)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近年来,中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了30%,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2023年,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4.01%,红树林面积增长到了43.8万亩。

    (摘自“人民网”2024年12月17日)

    材料三

    湖南山水交融、物种荟萃,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湖南扎实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签发了关于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开展候鸟保护专项行动2个总林长令,省政府发布了《关于禁止猎捕候鸟等野生动物的通告》,大力实施候鸟保护、重点物种拯救、执法打击、大型工程生物多样性监测等保护行动,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300余头洞庭麋鹿踏浪成群,8000余株银杉擎天而立,46.52万只越冬水鸟创历史新高。

    (摘自“湖南省林业局”官网,2025年3月4日,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生物物种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B、与物种数量增长相对应,种下单元数量也在急速增长。 C、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已经建立。 D、近几年来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让湖南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
    (2)、活动中小语同学通过上面的材料得出结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中学生无能为力。请你结合实际生活就此观点进行反驳。
  • 16、聆听自然跫音。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静mì的山林中,______(①潺潺             ②涓涓)的流水声如同大自然的歌唱,它时而激越,如同高潮部分的交响乐,时而轻柔,仿佛母亲的摇篮曲。每一滴水珠都在诉说着山林的秘密,它们从高山之巅奔流而下,滋养着这片土地。

    风轻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精灵在耳边低语。然而当狂风______(①呼啸       ②咆哮)时,树叶剧烈摇 , 声音如同______(①浩瀚       ②汹涌)的海浪,气势磅礴。每一片树叶都在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为山林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静下心来。聆听这些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它们虽然是自然的乐章,更是心灵的慰藉。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静mì                                               摇

    (2)、从语段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虽然”改为“不仅”。 B、将“更”改为“但是”。 C、将“心灵的慰藉”与“自然的乐章”位置对调。 D、将“它们”移至“虽然”之后。
  • 17、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读书,是人生的丰富与获得。大千世界,莫不可以入文;生活百态,尽显作者情怀。生活中,自然界,历史里,皆有可“读”之处。读过往,读建筑,读风物,读人情,读著作……“读”有多广,人生道路就有多广。

    文题一:请以“读不尽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题二:请以“迈过心灵的那道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题任选其一,选择文题一须把文题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内容要有真情实感,不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8、阅读名著,常有收获。请完成各题。

    【甲】

    A穿着一件灰短褂,从上到下扣着纽扣,紧紧地绷住他那宽大而结实的身子。这短褂显然是太窄了,他的脖子像牛脖子一样粗壮,整个人就像一棵粗大的老橡树那样结实。

    【乙】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剖开他的颈子,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然而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B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

    【丙】

    C,现在已经是一个布尔什维克了。他无数次从口袋里掏出盖有乌克兰共产党(布)印章的白纸片,上面写着:C,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团区委书记。谁要是怀疑这一点,那就请看挂在他紧身制服皮带上带帆布枪套的曼利赫尔手枪……

    (1)、小雨同学对材料【甲】【乙】【丙】中提到的人物A、B、C很好奇,便去探究查询,原来A、C的名字分别是
    (2)、其中B具有_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请用两个四字短语进行点评)。
    (3)、某同学想在主题班会上为演说故事配乐,你认为下面歌曲《孤勇者》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契合吗?请结合名著内容并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阐述你的看法。

    【材料链接】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

    ——《孤勇者》

  •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选自刘基《工之侨献琴》)

    【注】①良桐:上等桐木。②斫(zhuó):砍削。③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寐,同“款”,款式。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B、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C、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D、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才美不外          ②不曦月(《三峡》) B、①使国工视          ②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伯乐不常有       ②乃记之去(《小石潭记》) D、①易之百金          ②刀劈狼首(《狼》)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题目中“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B、【乙】文工之侨把琴装在匣子里并放在家中,满一年后,将琴挖了出来到集市上卖。 C、【甲】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乙】文启示我们识才辨物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D、【甲】【乙】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讽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压制人才的社会现象。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 20、阅读下列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读完诗后,小雨作了以下笔记和批注,请找出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本诗选自《诗经·秦风》。 B、诗歌开头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C、诗歌中的“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D、诗歌最后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场面。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你结合全诗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上一页 587 588 589 590 5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