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的味道

    松三

    ①假期在家时,母亲常常会做一道匪夷所思的料理。将新鲜的猪后腿精肉切成细条,撒酵母粉、白糖、山粉拌匀后,用晒干的箬叶将它们包成细瘦的长条形的粽子。只不过,这粽子里没有一粒米,我只好将其称为“全肉粽”。“全肉粽”并不用来蒸煮,而是埋进南方土灶下的草木灰,盖上柴火燃尽后的火红炭火,慢慢煨熟。除了用精肉作料,也有用腰花的,一样的做法,只不过将白糖换成盐。腰花粽倒有个新奇古意的名字,唤作“盐帖”。

    ②母亲说,“全肉粽”和“盐帖”开胃。这好像是山中方圆几十公里的母亲们都掌握的养育健康孩子的秘密之一,虽然她们也说不出具体原理是什么。出了这几十公里的天地,这秘密便完全不为人知了。

    ③火红的炭火把热度传导进草木灰、箬叶,箬叶中的精肉与酵母粉、白糖、山粉慢慢融合在一起。这个过程通常要一两个小时。母亲牢牢掌握火候,到一半时间时,便拿着火钳子拨开炭火和草木灰,将粽子翻个面儿,重新盖上草木灰和炭火,再烤一半时间。这样的时刻,烤熟的那一半,香味已若有似无地蹿出来。这是一种什么味道呢?箬叶的香,混合着酵母白糖精肉的香,是一种馥郁的火的味道。它从灶台后一直飘出厨房,来到客厅,最后来到院子里。我说,这香味会打转。母亲笑,那是你长了狗鼻子,太灵。

    ④待到整个粽子烤熟,打开已松松脆脆的箬叶,那可真是一枚香气的炸弹了。

    ⑤母亲说,是火的香味。

    ⑥很多年后,我长居城市,经久不见明火,不知是谁问我,火是什么味道?我脱口而出:“火是香的。”那几年,尤其爱喝岩茶,只因岩茶有熟悉的焙火香。

    ⑦遥远如梦境的黄昏里,精瘦的父亲在院中用斧头劈开松树圆段,手指大小的白色松蛹跌落在地。大约是不习惯这突如其来的天光大亮,它们胖嘟嘟的身体只好扭来扭去。母亲迅速将它们搁在火铲上,伸进火势猛然的灶膛。松蛹一下子被烤得焦黄松脆,香气四溢,是山中上好的零嘴。

    ⑧还有在炭火上烤玉米饼。圆形的金黄色玉米饼,里头塞进油黑霉干菜;被二伯和凤凤伯母带进高山的油茶林,作为干粮。天不亮时,他们便合上家门,在晨光熹微里裹着露水来到自家的油茶林。深秋时,油茶果缀在枝头,沉甸甸的。我们如猿猴在枝丫间攀缘、摘取。而幼小的我,会一遍又一遍地表达自己的馋意:你们饿了吗?我们吃午饭了吗?二伯明了我是冲着玉米饼早起上山,只是从不点破,早早在林间空地生起篝火,等火势渐熄,他便拿出准备好的玉米饼,放在炭火边的石头上炙烤。不一样的火的香味。玉米粉的香、霉干菜的香、石头的香,甚至密林中阳光的香,烫嘴的香。

    ⑨火的味道,父亲大约最熟悉了。年轻时,他不知从哪里知道,一种土称乌木烧制出的炭火,可高价出口到日本。那些年,他便垒窑与炭火为伍。形态古老的窑,顶部隆起,门小小的,是一种年轻的遗址。从装进乌木到炭火裁切完运送出山,一窑炭火要花上半个月。

    ⑩窑总是火热的。窑温未散尽时,父亲便要把柴火竖着叠放,填满整个窑洞。那种余温,把父亲变成水,不停流动的水,绞干他身上原本的年轻丰腴。窑口是封闭的,父亲好像通过闻去确定火候。他说,乌木在成为炭火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味道。火候成熟才准备出窑,慢慢打开封闭的窑口通入空气,乌木逐渐燃烧,窑膛内渐渐明亮,黑暗被全然驱逐,只剩晃动的火红。排列的乌木褪尽木的厚实,炼成金属一般精瘦的身躯,一如我的父亲。

    ⑪在这熊熊炭火中,我们一如既往,把地瓜、土豆埋进草木灰。

    (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05月23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气的炸弹”的比喻,不仅写出了粽子与炸弹在外形上的相似之处,还写出了其香味给人带来的巨大冲击力。 B、“在炭火上烤玉米饼”的那一段文字,意在表现“幼小的我”采摘油茶果时的顽劣和始终惦记着美食的馋意。 C、从选材上看,这篇散文主要从母亲制烤“全肉粽”和“盐帖”、父亲辛苦烧制乌木炭等方面写出了“火的味道”。 D、从主题上看,这篇散文将浓郁的亲情凝聚于笔端,既有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也有对儿时乡村生活温馨的回忆。
    (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样的时刻,烤熟的那一半,香味已若有似无地蹿出来。

    (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4)、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辽宁省北镇市文旅局局长王莹“土味”出演,以“农村大姐”的形象推销特产,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东北人的爽朗与幽默。

    ②谈到短视频创作的初衷及“出圈”后下一步工作计划,邯郸市丛台区文广旅局副局长关文静表示,将把区内的农业产业园区、文创产品、非遗、文旅企业等元素融进视频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创意和文化做出精品,切实通过文旅结合为家乡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带动作用。作为对“辽宁的文旅局长做什么去了”的回应,王莹说,村民形象是她推介北镇农村的一次尝试,未来还会以更多元的形象和方式为家乡代言。刘洪是甘孜州文旅,推广的先行者,他表示“出圈”不是目的,如何做好服务让游客玩得安心、舒心最重要。四川甘孜州将抢抓“网红经济”风口,以互相配合的流量矩阵打出组合拳,助推农特产品销售,把网络流量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助力器。

    ③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网红局长”解伟的短视频账号持续上新,带动当地旅游热度不断攀升。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随州市共接待游客139.2万人次,同比增长34.9%,实现旅游总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3.6%。解伟认为,在“抢眼球”的时代,内容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服务品质。

    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旅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吴若山表示,网红文旅局长“IP”打造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特色文旅资源的曝光度和特色产品变现能力。在他看来,随着文旅的迅速回暖,文旅局长网红“IP”的打造要脱虚向实。一方面要加强内容的输出质量,坚持内容为王,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文旅局长们要通过创意真实客观地展示乡村田园美景与文化,让“乡愁”吸引受众而非过度追求爆点,夸大其词。另外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在抓住网红热潮的当下,引入多方技术力量和人才,强化数字化营销创新和体验感的线上展示,深度挖掘乡村文旅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升级,孵化产品,塑造品牌,从“惊鸿一瞥”走向“心心念念”,切实将热度固化下来,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文旅局长“花式”出圈新招频出重在实效》,新华社新媒体2023年03月30日)

    材料二

    ①轻舟绿溪之上,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上,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四川、湖北、新疆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纷纷扮相出镜,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不少人也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

    ②从办公室到镜头前,文旅局长们的“躬身入局”,引发不小关注,网上网下交织成了一股褒贬不一的热议潮流。毋庸置疑的是,经由“网红局长”们介绍的地方,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文旅局长的“出圈”,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不妨给予更多包容与鼓励。

    ③“网红局长”的创意之举,的确带来了流量,形成了声势。借此导览、推介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底蕴,会让不少人心向往之。鲜活、生动的表现,展示了特色文旅资源,迈出了成功的重要一步。下一步的关键是,各地既要重宣介,抢占流量高地,又要重质量,做好服务保障。只有当广大游客深入其中,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实如一的文旅体验,才是文旅宣传与文旅发展的共赢。

    ④换个角度看,文旅局长们愿意、敢于跨界代言,也是工作意识的一次转变和突破。这不同于开开会、发发文,而是从创意到参与、从设计到出品的全新尝试。

    ⑤除了出圈的“网红局长”,还有一些在镜头前帮农民带货的市长、县长、乡长、村主任们,他们主动拥抱互联网,善于创新,把山沟沟里的土特产卖到了山外。实践见真功,换下正装、穿上新装的党员干部,“直播带货”的不管是农副产品还是文旅服务,都很考验水平、考验功力,都需要在这一“新课堂”上勤加锻炼。

    ⑥当然,创新需有度。对广大干部来说,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在做好本职工作、履行职责使命的基础上,合理合情的探索创新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同时,专业的事不妨交给专业的团队,力争通过激活优质资源实现突围跃升。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以好思路拓宽好出路,需要齐众心、汇众力、聚众智。

    ⑦流量是把双刃剑,互联网是一个大舞台。善用新媒体新技术,注重意识转变、思路调整,创造性开展工作,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要求和期待。相信由文旅局长们的“出圈”开始,可以带动更多党员干部俯下身、沉下心,不畏难、做实事,尊规律、出创意,以创新求变的努力、真抓实干的精气神真正造福于民、助力发展。

    (摘编自《文旅局长“出圈”,以好思路拓宽好出路》,人民网2023年02月21日)

    (1)、“出圈”是网络流行语,下列与材料中“出圈”有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辽宁省北镇市文旅局局长王莹以多元的形象和方式为家乡代言,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爽朗与幽默。 B、随州市文旅局“网红局长”解伟的短视频账号持续上新,让当年春节假期游客同比增长34.9%,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3.6%。 C、网红局长们要以“出圈”为契机,寻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既要重宣介,抢占流量高地,也要重质量,做好服务保障。 D、文旅局长们的“出圈”行为,必将带动更多党员干部创新求变、真抓实干,从而带来工作意识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与突破。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IP”打造的过程中,文旅局长要通过创意真实客观地展示乡村田园美景与文化,不能一味追求爆点,夸大其词。 B、要真正赢得好口碑,实现文旅宣传与文旅发展共赢,应让广大游客深入其中、身临其境,获得真实如一的文旅体验。 C、近年来,主动拥抱互联网、善于创新的党员干部不在少数,不少市长、县长都加入到“直播带货”的行业中来。 D、对广大干部来说,重点是做好本职工作,履行职责使命,遵纪守法,尊重规律,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
    (3)、对文旅局长“火”出圈成为“网红局长”这一现象,网友褒贬不一。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要达成目标必须确立坚定的志向,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 匹夫不可夺志也。”

    (2)千百年来,杜甫《望岳》中“”两句诗之所以一直被人传诵,是因为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3)请写出两句珍惜光阴的古诗句:“。”

  • 4、青春无价,不负韶华。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

    青春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她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挡她寻找大海的脚步。

    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的鸟,她美丽的翅膀像彩色的旗帜,召唤着理想,憧憬着未来。

    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的树,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人间。

    青春是一支余韵不绝的歌,她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摘编自赵丽宏《青春》)

    (1)、小华同学对上面语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使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B、“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是设问句。 C、语段最后一段中,“是不会泯灭的希望……”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与朱自清的《春》一样,上面语段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中的明喻。
    (2)、参照下面的例句,仍以“青春”开头,仿写一个句子。

    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的树,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人间。

  • 5、春夏秋冬,美不胜收。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_____________(①葱葱   ②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_____________(①密密   ②浓浓)的厚发,林带上的_____________(①淡淡   ②薄薄)绿烟也凝成了一堵dài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的金色田野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摘编自梁衡《夏感》)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3)、小文同学把上面语段的最后一句抄错了,下列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夏天”与“田野”对调。 B、删去“季节”。 C、删去“的金色田野”。 D、将“田野”改成“土地”。
  • 6、在一、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甲】有为祖国核武器事业至死不xiè(____)工作的邓稼先,为我们shuāi(____)微民族开救济文化药方的闻一多,满怀真zhì(____)爱国激情的端木蕻良,翻越陡qiào(____)老山界的陆定一等。他们身上非凡的气质和朴素的家国情怀令我们感动【乙】更令我们敬仰。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冒号      【乙】顿号 B、【甲】冒号      【乙】逗号 C、【甲】逗号      【乙】逗号 D、【甲】逗号      【乙】顿号
  • 7、青年风貌,是积极向上的,是奋发向前的,家,是为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打下基础的地方。小语在活动中搜集到了下面这段材料,请你解决其中的文字问题。

    良好的家风能够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现实价值。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风,____,孟子成为一代旷世大儒,离不开孟母“三迁其家”“断机教子”的教育;陶侃一生清白做人、廉洁为官,离不开其母“截发延宾”的用心。关于家风的典籍比比皆是,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      )这些中国古人留下的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天津博物馆,□天开一统——秦汉文物主题展□持续引发观展热潮。展览汇聚了来自11个省份、16家文博单位所藏的众多秦汉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灿烂历史□每一个藏品,都是一本无声的书籍。文物交流展陈,释放了文物的多重价值,拉近更多观众与珍贵文物的距离,提升观众文化体验,这样的主题展怎能不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呢□

    A、《   》   ,   ? B、“”   ;   ? C、《》   ;   ! D、“”   ,   !
  •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诗文,有的振聋发聩,使人读之清醒□有的柔情万种,使人读之伥惘;还有的追溯朝代往事,使人读之明理□六月,是草木藏蕤、雎鸠鸣唱的季节;六月,也是拨开雾霭□挣脱羁绊的季节。跟随诗人,看江山妩媚,一起漫步“古诗苑”,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聆听圣哲先贤的教诲□感受震憾人心的力量。

    A、; 。 、 , B、, ……  、 、 C、; 。 , ” 。 D、, ……  , 、
  • 10、班级开展“小标点,大用处”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同学们规范使用标点符号,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可歧义、误解也在所难免。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标点符号在各类出版物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标点符号的普及,本身就是语言永远在创新的力证。标点符号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文字的句读、层次、段落、语气、语调、专用名称等等,还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的内容和含义。

    【材料二】波浪线表示小小的喜悦、一连串问号直击你的心灵....互联网上标点符号大显身手。相比传统写作,线上的标点符号似乎更有力量。另外,网上沟通更讲求速度和效率,而标点符号能替代更多的信息。但在这个看似个性的过程中,不仅显露出对高效率的过度追逐,还折射出对标点符号使用规则的不敬畏。在公开传播的书面语言中,在规范化的公文中,在大众媒体上,我们对标点符号都应该保持敬意尊重,规范格式使用,才能避免信息的误解误读,让标点符号发挥应有的功能。

    【材料三】下面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摘录的部分标点符号用法补充规则。

    问号用法补充规则

        使用问号应以句子表示疑问语气为依据,而并不根据句子中包含有疑问词。当含有疑问词的语段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而句子并不表示疑问语气时,句末不用问号。

    逗号用法补充规则

        用顿号表示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时,最后一个成分前可用“以及(及)”进行连接,“以及(及)”之前应用逗号。

    (1)、阅读材料一,分析推行标点符号的意义。
    (2)、有同学认为在网上没必要过分追求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只要能发挥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就可以了,请你结合材料二中的内容及日常生活体验进行反驳。
    (3)、请你结合材料三,判断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圈出并改正。
    ❶我也不知道他究竟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❷他们的行为举止、审美趣味,甚至读什么书?坐什么车?都在媒体掌握之中。
    ❸压力过大、作息不规律、以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的下降。
  • 11、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无言的表情,能把那些用言语难以完全表达的言外之意暗示出来。小文整理了《故乡》中相关标点符号的用法,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标点的表情达意功能

    语段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批注

    这是《故乡》中闰土说话最长的一次,多次出现的省略号标示①

    从中表现闰土的②(性格特征)。

    语段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都应为③

    语气为④ , 起到⑤

    的作用,表现中年杨二嫂的⑥

    (性格特征)。

  • 12、 学校的普法宣传周结束后,校报准备出一期回顾普法宣传周精彩瞬间的新闻专栏,下面是编辑撰写好的部分内容,你作为校对人员在校对时发现其中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怡当,请找出并改正。

    “未来已来,同学们,你想成为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中,你将迎难而上?还是懦弱退缩?如果面对10年后的自己,你能否无愧地说一声‘你好未来,我很努力’……”法治大讲堂上,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谁学;为何学等问题。

  • 13、下面语段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句子是(  )

    ①为什么有的剧可以一遍遍反复看,令人沉浸在思考和情感的波涛里?②因为好的戏剧作品有人性的深度,它深刻地揭示了时代背景下人性深处蕴藏的强大力量。③这些年,我们的戏剧舞台先后出现了秦腔《西京故事》、话剧《雨花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④这些作品无不涌动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以接地气的故事与当下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A、 B、 C、 D、
  • 14、下列选项与示例中的“晴雨表”所加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新时代文学”是当下中国文坛非常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 C、叩开历史的大门,最先映人眼帘的便是“我们从哪里来”。 D、我们要以扎实深入的学习增强“内功”,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本领。
  • 1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经典场面与创新场面对照,文学意象与现实理想呼应,民族舞剧“红楼梦”让古典文学焕发出时代气息和青春光彩。 B、中华文化蔚为大观,中华文明光彩夺目,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志气高昂、底气充足。 C、最明丽的春光图,是一字一色彩,如杜甫所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D、汉江水穿越秦岭输水隧洞,润泽关中大地:连接长江、黄河的引汉济渭工程成功实现向西安先期供水。
  • 16、同学们想要将下列语句组成语段作为社火表演的介绍词,请你选出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谓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②因此,中国人形成了崇尚土地和火的观念,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之产生。

    ③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的活动,它起源于古时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多的民间娱乐活动,并逐渐形成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社火表演形式。

    ⑤造型社火有布社火、车社火等列队游演,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有地台社火等,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

    ⑥在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火是人们取暖和获得熟食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A、③①⑥②⑤④ B、⑥②①④⑤③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④⑤
  • 17、小泷非常喜欢传统戏曲文化,于是从网上找了一些和戏曲相关的资料,他在整理资料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他完成。

    新时代,戏曲人接力奋斗、薪火相传的精神气象,让大家感kǎi万千。❶____。如尚长荣老师不辞辛劳为《一脉相传》节目编腔兢兢业业、一丝不gǒu,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后辈认真学习。正是在一代代戏曲人的努力下,古老艺术得以生生不息 , 弦歌不锻。❷____神秘的三星堆文化、精彩的非遗绝活、酷炫的方言说唱....这些尝试既有意思也很有意义,让古老戏曲有了时代表现方式巧妙地为更多年轻人开展了认识、亲近戏曲的一扇门。身处伟大时代,❸____,戏曲人应当歇斯底里、发奋努力,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感受“春色如许”,了解和欣赏戏曲的传统神韵、时代之美。

    (1)、小泥在摘录时,不小心漏掉了一些字词,请你根据拼音将汉字用楷体写在田字格内。
    感kǎi                       一丝不gǒu
    (2)、小泷发现加点词语中有一项使用不正确,请你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不辞辛劳 B、兢兢业业 C、生生不息 D、歇斯底里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语病并帮小沈提出修改意见。
    (4)、小沈整理语料时,误删了三句,同桌帮他找回了语句,请你选出这些语句在语段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A、戏曲的传承离不开创新       戏曲发展迎来更多机遇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B、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创新        戏曲发展迎来更多机遇 C、戏曲发展迎来更多机遇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创新 D、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戏曲发展迎来更多机遇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创新
  • 18、 新考法情境化试题班级开展“书之友”的主题分享会,下面是小文PPT中的部分文字,请你帮他完善。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文明高度(     )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阅读高度自觉的社会,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阅读就像____只要____就可以____。如今全国每年出版新书二十多万种还不包括之前出版的海量图书,说浩如烟海一点也不夸张。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世上的图书,面对书的海洋,即使最勤奋的读者,读到的也(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选择。阅读的高度(     )着精神的高度,只有学会选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小文在制作 PPT 时,对语段中应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存在疑惑,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发达      微言大义     断定 B、畅达      微不足道     决定 C、畅达      微言大义    断定 D、发达      微不足道    决定
    (2)、同学们对于语段中方框处应填写的标点符号进行了讨论,请你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慧慧:第一处前面的“一个国家”和后面的“一个民族”为并列短语,中间停顿应用顿号。 B、花花:第二处表示句子内的一般性停顿间隔,应用逗号。 C、坤坤:第三处前为带有感叹语气的句子,,结尾应用感叹号。
    (3)、在分享会上,为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小文将语段中部分句子进行了挖空,邀请同学们根据语境,自行补写,请将你补写的句子填写在原文横线上。
  • 19、 学校为打造更加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计划调整图书室的布局,请同学们建言献策。下面是小成在网上搜集到的一段和图书室布局有关的材料,但他复制时没有按原文顺序粘贴,现需重新排序,请你选出下列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   )

    ①高大的紫檀木书架,镶嵌着铜饰,宽大的隔子上整齐地排列着按一种格式装帧的书籍。

    ②书架沿墙而立,前面围着一圈栗色皮面长沙发,坐着特别舒服。

    ③室中央摆着一张大桌子,上有一些小册子和一些旧报纸。

    ④室内被电光照得如同白昼,光线柔和,一切都显得十分和谐。

    ⑤几个轻巧的活动小桌,或并排摆放,或单独兀立,供阅读者使用。

    A、①②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②④①⑤③ D、①②⑤③④
  • 20、 小文在搜集与臭氧层空洞有关的内容时,对原文语句进行了一些调整,语意发生变化,需要重新排序,下面对画线部分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臭氧层就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能吸收太阳光中的大量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导致臭氧层空洞的最大凶手是当时广泛使用的氣氟烃类物质俗称氟利昂。直到最近我们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臭氧层它快要长好啦于是各国开始逐步停用氟利昂制冷剂也开始寻找更环保的氟利昂替代品。④1985英国南极科考队的科学家观测到了一个令全球都为之恐慌的现象一一臭氧层出现了空洞。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上一页 441 442 443 444 4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