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B、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鳞鳞的鱼塘。 C、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D、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散(chāi)       告(dǎo)       食(zhuó)       咄逼人(duò) B、(liǎn)       纷(jiū)       黄(yùn)       然大悟(huǎng) C、妹(zǐ)       斜(yī)       应(hè)       人迹至(hǎn) D、(xiāo)       时(chà)       酝(niàng)       人不倦(huì)
  • 3、作文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

    请以“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②表达真情实感,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4、阅读以下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宋公明者,身民水浒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明)李贽

    只知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妙绝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一段李逵朴诚来,做个形击。

    ——(清)金圣叹

    (1)、以上评论所涉人物取自《水浒传》,作者 , 宋江外号
    (2)、对于宋江,你更同意谁的说法?请联系相关情节,作为你的论证依据,说说你的想法。
  • 5、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出自著名诗人的诗歌 , 表达“土地的忧郁”。

  • 6、天津市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多项措施,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天津。某班将开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回答后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2023年天津市生态环保企业注册数量图

    数量:家

       

    【材料二】

    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严格落实我市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空间格局,严格生态红线保护、严管自然保护地。

    【材料三】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加快推进“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高标准推进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等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大力推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

    【材料四】

    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外来物种引入管理,完善防控监测体制。

    (1)、请探究【材料一】的主要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请结合以上相关材料,概括我市保护生态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君,达州人,生巴峡间,不甚与中州士人相接,状极质野,而博学纯至。先君少师特爱之,故遣吾听读。今吾尚略能记《六经》,皆乐君口授也。家贫甚,不自经理。有一妻、二儿。聚徒城西,草庐三间,以其二处诸生,而妻子居其一。

    几五十年矣,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过,不倦。少间,必履慢声,抑扬吟讽不绝,蹑其后听之,则延笃之书也。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喜作诗,有数百篇。先君时为司理,犹记其相赠一联云:“末路清谈得陶令,他时阴德颂于公。”

    (选自《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少师:官名,辅佐太师的官员。②抑扬吟讽:用高低不平的调子背诵。③延笃:人名,著名经学家。④靳侮:戏弄。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特爱之       重:

    (2)必履慢声       曳: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乐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 8、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2)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3)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看红装素裹,。(毛泽东《沁园春·雪》)

    (5)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9、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路转       回:曲折、回环 C、云归而岩穴       暝:明亮 D、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行六七里 B、西南诸峰 C、杂然而陈者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几句话通过轻松闲逸的问答,将第一段的内容由记事、抒情巧妙过渡到写景。 B、第②段以诗一般的笔调先写山中朝暮之美,再写山中四季的景色,最后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在天津考生领取答案 C、第③段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D、本文共出现了多个“乐”字,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作者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
  •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各题。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了“扬州入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是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经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砂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砺,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B、痛苦、失败是一种磨,“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C、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砺,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D、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
    (2)、下面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B、司马迁受辱后,身处逆境,撰写出“史家之绝唱”——《史记》。 C、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迎来创作高峰。 D、愚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动上天,天帝助其移走太行、王屋二山。。
    (3)、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写“龙涎香”的产生过程,不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也可以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有递进关系,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蚀,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蚀。 C、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所举的练习芭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这一观点。 D、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 11、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凄凉地”三字举重若轻,饱含艰辛;“弃置身”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表达了作者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颔联运用典故,描写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名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自己被贬回来后的悲怆之意。
  • 12、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②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了世界广大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意志和愿望。③在这场正义之战中,19.7万余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④他们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气魄,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13、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腰(zhé)       火(gōu)       夷(bǐ)       富丽堂(huáng) B、(yì)       想(wàng)       桥(zhàn)       抽丝茧(bāo) C、见(piē)       阴(huì)       空(kuàng)       自吹自(léi) D、守(kè)       言(zhēn)       夫(nuò)       根深固(dì)
  • 14、作文。

    回想一下,与家里人,与同学一起吃饭时,大家在餐桌前都会谈论些什么?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选择这个内容作文,你想表现什么?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出现真实信息。

  •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开在心灵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哈。”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⑪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⑫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⑬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⑭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⑮那一片带着清香的荞麦花,把坚定的信念深植于我的心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跌入低谷时,要想让曾经荒芜的田地有生机和希望,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把希望的种子植入心田,然后用辛勤的汗水和坚定的信念,浇开生命的花朵。

    (1)、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2)、标题《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含义丰富,说说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的相同点。

    【链接材料】“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刘湛秋《雨的四季》(节选)

    【乙】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节选)

    (1)、甲文从觉、觉、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生动地描绘出春雨的美丽、娇媚。
    (2)、自选角度,任选一句 , 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2)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行       期:      
     (2)太丘舍       去:

    (3)不亦乎       说:       
    (4)不习乎       传: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元 方 时 年 七 岁

    (4)、孔子认为对待他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合孔子的这一观点,请具体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甲文中“友人”的做法。
  • 18、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两个词暗含身在异乡的漂泊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中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 19、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文原句。

    (1)东临碣石, ,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 ,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朱自清《春》)

  • 20、活动中,小语试着使用人工智能生成了下面这首《冬日》,请你运用学过的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修饰”它,选择两处进行修改。

    冬日

    冬日,寒风刺骨,

    白雪覆盖大地,

    飞鸟已无踪迹。

    炉火在角落里噼啪作响,

    热茶温暖了手指尖。

    这一刻,世界如此静好

上一页 411 412 413 414 4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