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塘河的晚秋
西羽
①过去了两年的时光,我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塘河。时值深秋,她昔日卓越的风姿呈现一片冷寂,可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令人咀嚼。
②塘河的秋、冬两季一般是干涸的。而今年,许是雨水太大了,河里竟有清凉的河水流淌。细细的碎石、沙土在河底映着深秋殷红的阳光,闪烁着不同色彩的、晶莹圆润的鳞波;偶有小小的鱼儿顽皮地穿越那层层波纹,一有响动,便像梭一样攸然而逝,钻进水草深处;也有的鱼儿,将小小的身子紧贴在河底的沙床上,一动也不动,如果你不细细分辨,肯定不会发现那与沙、与水几乎同色的精灵般的鱼儿。
③放眼远处的风景,那是一条波动的线。巍巍太行像一个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边的土地,它巍然耸立,展示着宏伟而雄壮的大山的情怀。与它连在一起的,是塘河两岸那沉默的防风林。如果是夏季,它便招展着郁郁葱葱的风姿,像两条绿色的绸带,随着塘河的延展,舞动着美丽的、充满生机的色彩。而现在,晚秋的风凋落了那一袭绿色的纱衣,那光秃秃的枝条在冷风中舞动,伴着脚下的黄沙,像一个失宠的贵妃,一下子枯了风华、瘦了容颜,只把那一份凄凉展示给世人……
④我怔怔地想着,一不小心,便陷入了水边那松软的、充满水渍的泥沙里。看看已沾满泥水的鞋子和湿淋淋的半截裤管,我哭笑不得,真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忽然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水的情景,索性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跳到水里摸鱼吧。塘河的性情我是知道的,虽然深秋的凄冷已侵袭了这片土地,可塘河的水却是温热的,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像一个历经沧桑艰辛的孩子,终于又感到了母亲的呵护……啊,塘河,是你孕育我长大的啊!
⑤秋天的黄昏来得特别快,而黄昏赋予塘河的风是也是无限美丽的,夕阳的余晖斜照在水面上,映出红,黄,绿几种不同的颜色,真可谓“半江瑟瑟半江红”,而河畔那两条林带,也像是经过画家着墨似的,涂抹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在傍晚的霞光中,塘河像一条镶着金边的彩带,带看秋的成熟,溶着人们的希望流向远方……
⑥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村里,已是万家灯火阑珊,想到妈妈一定已经做好了饭菜在等我归来;便加快了脚步……
(1)、阅读第一自然段:请说说塘河晚秋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第二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揣摩下列句子,“笼上”一词换成“罩上”好不好?请说出理由。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
(4)、结合全文,说说塘河晚秋有哪些景象让作者品出了“独特的味”? -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4年初,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留德学子的回信传遍全球。“走,回中国!”一时间归国成潮。这是一个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良好的政治环境、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市场份额,对留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的肺腑之言就道出众多海外学子的心声:“在外国做得再好,也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回到国内,我会成为祖国变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来中国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
【材料二】
下表是“归国潮”的有关数据。

【材料三】
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有留学背景的“海归”。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近8万名留学人才创建了一大批如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与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他们组建了一支令世人倾慕的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打破体制壁垒,制定优惠政策,诚纳天下英才”,在“归国潮”风起云涌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敏锐地把握住中国的发展大势,适时做出了加快人才建设的诸多战略决策。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A、近几年,80%左右的留学生归国,促使来华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迅猛增加。 B、我国政治、经济和市场强大的综合实力是形成留学生“归国潮”的主要原因。 C、众多海外留学生不愿在国外做“旁观者”,希望回到国内,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D、潘建伟与高徒回国,是中国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2)、阅读材料二,对“归国潮”三个阶段“回流率”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阶段的“回流率”稳步上升,到2011年趋近50%。 B、第二阶段的“回流率”快速增长,2012-2013年增长率最高。 C、第三阶段的“回流率”一直保持在高位,均在75%以上。 D、第三阶段的“回流率”在2014年达到最高,近年来略有回落。(3)、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归国潮”为我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
3、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①过去,人们常说冬天的太阳是无价之宝。但是,现今的冬阳却猛于虎。
②气象学家指出:聚集在25~40公里高空的大气臭氧层,除了受到来自太阳活动和宇宙活动的影响冲击外,其本身的浓度和分布,以及臭氧分子结构,是“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变化的”。但由于人类近百年来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整个高空大气层巨变,南北两极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据报道:1992年初,“北极上空的臭氧已减少到有纪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仅1992年头两个月就减少了20%,平流层的氯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70倍”;“如果臭氧层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减少变薄,那么到2000年时全世界患皮肤癌的比例将增加26%”。所以,臭氧层衰竭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突出、最棘手的五大环境问题之一。
③正常情况下,当太阳辐射穿过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和大气层时,波长短的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和部分紫外线就被臭氧层一一吸收掉(达99%),而另一部分则被大气层中的尘埃和水汽吸收和反射掉,到达地表的就只剩下有益人体健康的3种射线,即波长为290~380毫微米的紫外线、380~780毫微米的可见光和780毫微米以上的红外线。正因为如此,臭氧层才被世界天文科学家誉为“人类生命的第一卫士”。而今太阳上所有的辐射能量却直接穿过电离层和地球磁层,长驱直入,射向地表,给人类带来莫大的威胁。“大气中能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浓度是随季节变化的,冬天最低,所以冬天的太阳易诱发肿瘤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至少在目前“冬阳猛于虎”!
④天文医学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太阳有关。过度的紫外线侵袭,轻则使人反应迟钝,记忆力、注意力和视力均会下降,易激动、焦躁、失眠,突发感冒,促使血栓过早形成,导致早衰;重则诱发心脑血管病、白血病、皮肤癌和肺癌等25种恶疾。国外有识之士说:冬季阳光中的近紫外线给人的致命打击是全面降低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并酿变成“病毒新变种”和“病毒连锁效应”!
⑤因此,人们要一改过去喜欢无节制晒冬阳的传统习惯,注意下面几点:
⑥从度量上讲,每天坚持晒太阳不少于30~60分钟,即可平衡阴阳。
⑦从时间上讲,上午6~10时,下午4~7时都是黄金时段;不论哪个季节,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对皮肤有害的紫外线B光束和C光束含量最高,应当尽量避免接触。
⑧从宏观概念上讲,无论太阳活动峰年或谷年,最好慎晒冬阳,并限制夜间露天活动。
⑨从服色选择概念上讲,最好选红色服装,次选白色,禁忌黑色。
(1)、根据第②自然段所述,大气臭氧层的增减变化与下述哪些因素有关,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太阳活动 ②宇宙活动 ③臭氧空洞 ④季节变化 ⑤气浓度 ⑥天气变化 ⑦纬度变化 ⑧环境污染
A、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⑥⑦⑧(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臭氧层是“人类生命的第一卫士”,其原因是臭氧层能全部吸收掉4种有害射线,只剩下有益人体健康的3种射线。 B、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紫外线有关,紫外线过度会导致人体受到损害。 C、臭氧层衰竭问题,已被列为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之一。 D、选择穿衣服的颜色也会对防紫外线起到一定的作用。(3)、本文最恰当的标题是( )A、臭氧空洞危害大 B、冬阳如今猛于虎 C、冬阳如今可致病 D、臭氧减少令人忧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展现作者浪漫想象是 , 。
(2)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3)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 山岛竦峙。(《观沧海》曹操)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丹阳①送韦参军②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①丹阳:地名,在今江苏。②韦参军:名不详。参军,古代官名。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丹阳郭里”交代了送行地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B、第二句“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也抒写人的离愁别绪。 C、第三句“江南”“江北”写出江水无情的阻隔,将别后的离愁具体形象化。 D、这首诗描写诗人给韦参军送行时的情景,表现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2)、请分析诗中的“寒鸦飞尽水悠悠”包含了哪些感情? -
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给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似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如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琼思其对
(4)深奇爱之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似状闻。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公大笑乐”一方面是笑谢朗回答过于草率,一方面对谢道韫的回答表示满意。 B、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 C、乙文中黄琬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日食的形状。 D、甲、乙文两个主人公都小小年纪但机智过人。(4)、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 -
7、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不超过15字)
-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14岁的中国小将全红婵三次跳出满分动作,夺得金牌。 B、在山西馆,仿真微缩古建筑通过组装微缩建筑部件,让观众感受中国传统榫卯结构。 C、长期吃外卖快餐的人容易生病,主要是因为油盐摄入过度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 D、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试,就能避免减轻不良反应。
-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玲导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受到一致好评,观众们都争先恐后地到电影院去观看。 B、阳春三月,微风还带着寒意,锦江边的垂柳花枝招展 , 嫩叶满枝,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远方的客人。 C、渔船装载北斗卫星接收机后,既能准确定位,还能收发信息,这让渔民喜出望外。 D、也许你是有理的,但如此咄咄逼人 , 有失厚道。
-
10、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朗润 嘹亮 静谧 清风流水 B、抖擞 骄媚 吝啬 披蓑戴笠 C、莅临 澄清 沉寂 淅淅沥沥 D、婕毛 宽敞 铃铛 瓢泼大雨
-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酝酿(liàng) 应和(hè) 贮蓄(zhù) 繁花嫩叶(nèn) B、澄清(chéng) 狭窄(zhái) 棱镜(léng) 咄咄逼人(duō) C、粗犷(kuǎng) 黄晕(yùn) 发髻(jì) 淅淅沥沥(xī) D、窠巢(kē) 静谧(mì) 草垛(duò) 呼朋引伴(yǐn)
-
12、作文
鲁迅先生收藏了藤野先生的讲义,讲义上留存了许多感动回忆:居里夫人和丈夫静静地望向镭,这小小的蓝色荧光留存了他们的许多美丽回忆;苏轼记录了那晚月光下的“藻荇交横”,如梦似幻的竹柏倒影也留存了他滋味复杂的回忆……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留存下了满载回忆的东西呢?
请以“那__________,满是回忆”为题,作文。
要求:(1)补充完题目后写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
13、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答下面问题。(1)、假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组织运动会,觉得下列运动项目分别适合谁,从下面的备选人物中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写在表格内。
备选人物:A毛泽东 B朱德 C彭德怀 D贺龙
项目
名著摘录
人物

除了马,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他真喜欢马。有一次,他得到一匹非常心爱、非常美丽的马。那匹马给敌人抢去,他追击敌人,终于把那匹马夺回!
①

已经下霜了的日子,我们还在露天中睡觉,甚而至于十一月里,我们还在冷水里游泳。一切这些都是在“身体锻炼”这一名词之下进行的。或许这件事对于锻炼我的体格,帮助不少。
②

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他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
③

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
④
(2)、结合著作内容,写出书中你最敬佩(喜欢)的一个人,并简要说说理由。 -
14、根据提示,默写出古诗词名句。
①东皋薄暮望,。(王绩《野望》)
② ,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③馨香盈怀袖,。(《庭中有奇树》)
④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⑤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即景设喻,以物自比,表达了诗人惆怅、抑郁的心情的是: , 。(王维《使至塞上》)
-
15、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清]袁枚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 , 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注】①澄波、怀远:均为僧人法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B、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C、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D、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顾课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以推知“高不过里许”中“许”的意义为“表示约数”。 B、联系古汉语词类的活用,推知“飞瀑雷震”中“雷”的意义为“像雷一样”。 C、联系成语“置身事外”,推知“置几席间作玩”中“置”的意义为“放置”。 D、查字典,奏”有“上奏”“演奏”“发生”等义项,参错并奏”中“奏”应选择“发生”。(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2)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和情感不可混淆
徐默凡
①人类的语言具有两大功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表情达意:“表情”就是表达情感,“达意”就是传递信息。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了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
②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兴、悲伤、哀愁,后者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感情的外在描述,并不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的即时感情。
③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习惯影响,表达情感更加隐晦,直抒胸臆的手段比较少见,往往把情感混杂在概念信息中来“曲径通幽”。比如在概念意义之外加入褒义或者贬义的情感色彩,同样是“协同合作”的意思,好人就是“团结”,坏人则是“勾结”。称呼别人时,尊敬的用法是“一位”和“您”,不尊敬则是“一个”和“你”。还有些词语字面上不是情感词,却纯粹用于情绪表达。比如詈骂语“垃圾”“人渣”,骂人者和被骂者都不会认为人会变成“垃圾”或者“渣滓”,只是表达极端的蔑视情绪而已。而祝福语、祝贺语等礼貌表达则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在事实层面都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只是表达了一些美好的情感。
④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的误区:混淆信息和情感,把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在公共社交网络上,很多骂战就是因为这种混淆而引发的。比如这样一则评论:“现在还有人有这种脱离时代的想法,是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前半句是一个信息描述,后半句的“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却超出了信息推断的限度,带上了侮辱性的情感表达。由此带来的后续回应就不会是理性的讨论,可能也是谩骂式的,如“你才是脱离时代的脑残”,如此,交流双方就会陷入一场毫无价值的情绪对抗中。
⑤除了上述明显的混滑,还有一些隐蔽的情况。有些语言用法混合了信息传递和情绪表达,即使信息传递没有问题,因为情感表达不当也容易引发争论。突出的如语气语调,在书面交流中表现为标点符号。最常见的就是叹号,一个陈述性的事实加上了叹号,就附加了强烈的情绪。再如表现反问语气的问号,反问句在语义上等于否定性的陈述句,但反问不仅是命题上的否定,还带上了质疑、批驳、讽刺等情感。因此,叹号和反问句都不可滥用,否则情感就会凌驾于事实之上,语气就会变得咄咄逼人,甚至触目惊心。比如:“情况就是这样了!特向大家报告!如有建议,请务必今晚反馈!”明明是请求建议,用了太多叹号,居然带上胁迫的口吻,令人相当不快。网络交流中,经常见到滥用感叹号和反问句的情形,这也是造成情绪对抗的重要原因。
⑥让信息的归信息,情感的归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观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表达需要区分“表情”和“达意”两种不同功能。 B、使用语言,既要重视信息交流,更要重视情感的沟通。 C、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D、信息传递应该处理好情感因素,避免不当的情绪表达。(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入手,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结尾自然得出结论,结构严谨。 B、文章第三段论证中国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论证。 C、第四段举一则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侮辱性的表达不会带来理性讨论这一观点。 D、文章中“除了”“还有一些”等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增添了论证的严密性。(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暗含感情。 B、汉语词语对情感的表达是多样的,有的包含褒贬,有的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 C、有效的人际交流需处理好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而这需要恰当选择语言。 D、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功能,用好了增色,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
1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李韵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再到皇宫大院的“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 匾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①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勋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的,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荣耀。
④《汉书》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古代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是要把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给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担当,体现浓浓的家国情怀,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已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⑦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但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⑧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的普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旌表:封建统治者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等表扬遵守封建礼教的人。
(1)、下列关于“匾额”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匾额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是文学艺术形式。 B、匾额具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C、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 D、由书法家所题写的匾额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具有艺术价值。(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匾额的历史悠久,它兴起于先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B、政府会给民间部分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发匾,对他们进行精神奖励。 C、擅长手工制匾技艺的匠人师傅们越来越少,这造成了匾额行业凋敝的现状。 D、成立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途径之一。(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日常生活和熟悉的事物引出说明对象——匾额,通俗易懂,更易理解接受。 B、第②段画线句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匾额比作“建筑的眼睛”,生动形象地说明其重要性。 C、第③段将我国古代匾额与西方的勋章、证书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匾额无私密性。 D、第⑥段中加点词“几乎”,说明普通人家不是都不再悬挂匾额,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
18、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人无信不立”主题实践活动,班长准备将下面图片作为宣传画,请你说明选用这张图片作宣传画的理由。要求:①介绍画面内容和主题;②80字左右。

-
19、下面语段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共饮一江水——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于4月20日在安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②据了解,本次展品大多以青铜器为主,还包括金器、象牙器等多种文物。③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共同建构了中国青铜时代绚丽辉煌。④这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增进了我们对青铜文明的了解。
A、① B、② C、③ D、④ -
20、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10月24日,学校第19届体育节盛大开幕,开幕式节目呈现出活力迸发、激昂热烈的青春姿态,现场时时传来振聋发聩的掌声、欢呼声,其中英姿飒爽的武术代表队更是鹤立鸡群 , 创意十足;学校女教师组织的汉服表演令观众眼花缭乱 , 体现出汉风雅韵,现场师生沉浸在优雅的表演中,很久才如梦初醒。
A、振聋发聩 B、鹤立鸡群 C、眼花缭乱 D、如梦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