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结合《阿长与<山海经>》或《五猖会》中提及的事情,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理解。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杆老秤
①在我的家里,至今还珍藏着一杆老秤。近些年,随着电子秤的流行,老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却视其为文物。作为家庭自己称重的物件,老秤偶尔也还能派上用场。
②小时候,家中就有一杆秤。父母在为人处世上很大方。借邻居米面,归还时,常常是秤高斗满,宁可多出二三两,也不会少给人家。家里修房盖屋用人时,母亲要根据用的人多少,来称做饭时所需的米面。一般情况下米面会称得稍多些,以免不够吃,弄得尴尬。潜移默化地,我也学会了用杆秤称东西。比如刨回来的药材、精收回来的核桃软枣,放在秤盘子里,称一称,有一种付出之后收获的感觉。
③家里的那杆老秤,秤杆为木质材料,笔直的秤杆一头粗一头细,有二尺多长。粗的一头,有两个孔,穿着两根麻绳,俗称毫系,有头毫和二毫之分。远端的毫系下挂着铁质的挂钩,用于钩称较重的物品,可称三五十斤。近端的毫系,也叫怀里的毫系,它下边带有一个形如簸箕的铁皮秤盘,提怀里的毫系,一般可称三至五斤的东西,诸如米面等。秤砣是生铁做的,呈梯形,还有文字,挂在秤杆上,根据物体轻重,悬挂秤砣的绳在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上用银粉做的刻度,分两排,一排表示重量重的,一排表示重量轻的。称物品时,利用杠杆原理,一手提绳,一手在秤杆上滑动悬挂秤砣的绳子,用手把绳滑到秤杆处于平衡状态,用手按紧绳子,在绳子固定位置处,读出表示刻度的斤称数,一项称重工作即告完成。
④这杆老秤,与后来的一斤十两制不同,更与现行的公斤秤格格不入。
⑤它是以16两为一斤的,俗称十六两秤。据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当时的丞相李斯却犯了难,将多少两作为一斤呢?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只是提笔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便拂袖而去,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数目参考。为了避遭罪责,李斯灵机一动,便根据当时“天下为公”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重量标准,确定了十六两为一斤的衡量规则。
⑥秤杆上每十六颗星算一斤,依次均匀地排列下去,由金色或银色的金属镶嵌而成。一斤的十六颗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其中,北斗七星定方向,告诫人们做人要走正道儿。南斗六星定时间和方位,告诫人们所处位置,明白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而福禄寿三星则是养心修德的,告诫人们要公平公道、光明正大。在秤杆提绳(也叫头毫)和福星之间还有颗大星,叫“定盘星”。当秤砣挂在这一位置时,秤盘内又无任何东西,提起毫系则两边重量相等,秤杆平衡。这颗大星是推断重量称重是否准确、定星的基础。
⑦现实生活中,一斤十六两制和一斤十两制的秤还在同时使用,为便于换算,便衍生出了“斤称歌”: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比如“一退六二五”的意思是十六两秤的一两,等于十两秤的零点六二五两。
⑧同时,围绕秤,还派生出诸多成语和俗语,如秤平斗满、半斤八两、斤斤计较、缺斤短两、秤砣虽小压千斤、王八吃秤砣——( )、癞蛤蟆跳到秤盘里——自称自。
(选自2024年10月31日《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1)、作者父母在为人处世上很大方,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2)、结合文本内容,将下面杆秤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3)、秤杆上每十六颗星算一斤,这十六颗星分别是什么?这些星星告诉用秤杆做生意的人什么道理?(4)、文章最后一段括号内应填入的俗语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改变主意。)(5)、“半斤八两”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比喻义是“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请你结合文本说说“半斤八两”的原义。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串儿啁啾【注】
①那是黎明,太阳刚露出脸,姿态各样的鸟掠过河面,穿过林子,从摇曳的草叶里嗖地飞到云中。在众多婉转的鸟鸣里,我听到了柳串儿的叫声——“吱儿,吱儿”,像有人在寂静的山林里吹起横笛,声声不绝,整座山都回荡着那空灵的啁啾声。我熟悉这尖锐而纤细,轻柔而干脆的声音。整个童年,我都在追着柳串儿跑。
②柳串儿和槐串儿都是柳莺的小名,它们喜欢在柳树和槐树的树梢里跳跃。柳串儿的背羽是黄绿色,腹羽处是白色,鲜亮干净。它们小小的,比麻雀还要小些,循声仰头看,仿佛一片片细碎的叶子。
③柳串儿是一种长情的鸟儿,遵循着一夫一妻制。五月,鸟类进入繁殖期,羽毛丰满的雄鸟或站在枝丫上俯瞰四周对着世界歌唱,或栖身灌木丛中倾诉内心的孤独。当心仪的雌鸟出现,它就扇动翅膀飞奔而去。从此,情投意合的两只鸟便成双入对,垒窝立灶,繁衍后代。
④湖边的灌木丛,河边的小树,或是山石的隐秘处,到处都能见到它们小巧的球形爱巢。鸟巢外层略显粗糙,材料也相对简单,多是用枯草茎、树叶、苔藓、地衣等滚裹而成。它们的门总是开在巢的阴面。我亲眼看见雄鸟在家门口用衔来的羊胡子草织“门帘”,然后夫妻俩共同啄起来遮挡在巢的入口。巢的内里很精美,铺着厚实的垫子——是用细嫩的草茎和各种兽毛杂陈着铺上的。终于,雌鸟静静地坐在了温暖的巢里,雄鸟除了在附近找食,一刻不离。
⑤我和小伙伴常常仰着脖子望树杈上的鸟窝。我们都想知道雌鸟身下藏着几颗白色的鸟蛋。我试探着伸出手去,雄鸟便立刻飞回来,扇动翅膀向我示威。我可不怕它,我淘气地捡起一根长棍悄悄走到鸟巢边。我并不打算破坏鸟巢,只是想逗它们玩儿。当棍子探头探脑地伸向鸟巢边缘,雄鸟又一次腾空而起大声鸣叫起来,雌鸟也受了惊吓飞出巢外,但它绝不会飞远,只是在巢四周盘旋。待我把棍子收回来,雌鸟立即回到巢里,小脑袋依然在瑟瑟发抖。
⑥这一起一落,我早看清了窝里有几颗鸟蛋。我甚至看到即将出壳的雏鸟露出黏糊糊的脑袋。一次,趁鸟妈妈出去寻食,我小心翼翼地从鸟窝里捏下一只小雏儿,双手捧着,伙伴们都凑上来看。它的身上覆着一层棕褐色的胎毛,浑身湿漉漉的,小脑袋不停转动,眼睛似乎还没有睁开。看够了就把它放回窝里,毕竟离开雌鸟的怀抱,它未必能活。
⑦若有足够的耐心,甚至能听到未出生的小鸟啄壳的声音——“笃笃笃,噔噔噔”,从弱到强,从慢到快。仔细分辨,那声音,晴天和阴天还不一样:阳光明媚时,啄壳声清脆欢快;乌云密布时,啄壳声也变得沉闷压抑。隔着薄薄的壳,小鸟分明可以感受到外面的天气变化——若阳光一直充足,它便会不间断地啄下去。往下听,就能听到蛋壳在一段紧密的敲击中破裂的声音。那个时刻,整个鸟巢是那么肃静,雄鸟在枝头上默然站立。成年后,我常回想这一刻——它们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庄严。
⑧小鸟就要出壳了,我们几个孩子压抑着内心的喜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紧张得不敢言语。新生命叩门之时,阳光没有缺席,它密布于枝丫间、鸟窝上,光线灿烂得直晃我的眼睛——这宛如一场盛大的典礼,最柔弱的生命,也得到了尊重与祝福。
⑨小时候的我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那些雏鸟是如何日渐强壮的,是什么时候学会寻找食物的,又是哪天离开父母的,但我知道,这些精灵终其一生都在追寻阳光,追寻一切美好。它们在山水间纵情歌唱,年复一年地装扮着自己卑微而又高贵的小窝,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⑩离开村庄多年,柳串儿也多年不见,然而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掠水穿云,上下翻飞,啁啾着挑开淡淡的晨曦。
啁啾(zhōu jiū):形容鸟叫的声音。
(1)、作者笔下柳莺的巢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2)、什么事情让作者从柳莺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庄严?(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⑩段表达了作者对柳莺怎样的感情。 -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子独不闻夫寿陵①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丙]西施病心而颦②其里③ , 其里之丑人东施见而美之④ , 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⑤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⑥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有删改)
①寿陵:地名,战国的燕邑。②颦(pín):皱眉。③里:乡里。④美之: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之为美”。⑤坚:紧紧地。⑥挈(qiè):带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身亡所寄 亡:
(2)充塞四虚 四虚:
(3)子独不闻 闻:
(2)、下列对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B、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C、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D、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4)、“杞人忧天”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但也有人认为这其中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说法呢?请说出理由。(5)、乙丙两文都是有趣的寓言故事,乙文浓缩为(填成语),丙文浓缩为(填成语)。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浓缩为成语的寓言故事:。 -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
子夜吴歌·秋歌①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②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③情。
何日平胡虏④ , 良人⑤罢远征?
①子夜吴歌·秋歌: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秋歌》为其中第三首。②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③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④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⑤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1)、下列诗句中与甲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最相似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D、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2)、有人评乙诗:“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乙诗前四句好在哪里。 -
6、班级组织了“古诗文猜谜大会”,请你参与。
老师:本次“古诗文猜谜大会”正式开始,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小燕:大家猜一猜,“诗仙”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主观感受赋予客观事物,表达对王昌龄的不舍与思念的是哪两句?
小赵:我知道,是“① , ②”。爱国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的是哪两句?
小德:这个我知道,是“③ , ④”。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助奇特的想象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是哪四句?
小美:我来回答,是“日月之行,⑤;⑥ , 若出其里”。
老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发现古诗文的趣味。
-
7、班级开展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1)、下列是小燕读完第六单元后所分享的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圣施威降大圣》中的小圣是二郎神,大圣是孙悟空。 B、《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安徒生,英国作家。 C、《蚊子和狮子》的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D、《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不要以讹传讹。(2)、在阅读分享会上,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伯牙与锺子期”“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故事。大家都感触颇深,请说说你从中感悟到的交友之道。
-
8、小冀作为学生代表要在本次主题活动周开幕式上演讲,下面是他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是什么?阅读就是在你的生命里播种 , 再经过不断地修剪,让生命的大树越来越郁郁葱葱。每读一本书,除了让我们的知识更加渊博 , 还能使生命更加丰盈。读书,能让我们了解(qì xiàng wàn qiān)的世界;读书,能让我们保持应有的______(明智/理智);读书,能让我们拨开雾霭 , 蓬勃向上……花开在田野,书长在心间,每个人都是会走路的书,每本书都是有性格的人。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有书做伴的旷野 , 腹有诗书,能让我们变得______(豁朗/畅快),更能让我们气质如兰,自内而外散发(fēi fán)光彩。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qì xiàng wàn qiān) ②(fēi fán)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渊博(yuán bō) 雾霭(ǎi) B、渊博(yuán bó) 雾霭(ài) C、渊博(yuān bō) 雾霭(ài) D、渊博(yuān bó) 雾霭(ǎi)(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4)、下列关于文段画横线词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播种”是动词 B、“本”是量词 C、“我们”是指示代词 D、“旷野”是名词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听几首歌,画几笔画,来一次旅行,做一回志愿者……体育可以强身健体,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旅行可以开阔视野,劳动可以培养品质……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
请你以《体育课上二三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或记述活动经历,或讲述活动故事,或议论活动意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例如,当一个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时,这种内在的需求会驱使他主动去学习、探索,即使没有外在的奖励或压力,他也会乐此不疲。内驱力可以分为生理性内驱力和社会性内驱力。生理性内驱力如饥饿、口渴等本能需求引发的动力,而社会性内驱力则源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成就、尊重、归属感等的追求。
材料二:
内驱力对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内驱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较强内驱力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会主动设定学习目标,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研究表明,在一个班级中,内驱力强的学生在成绩上往往更加优秀,而且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为深入。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是出于内心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材料三:
如何激发内驱力
激发内驱力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愿景。当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以及学习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时,他们更有可能产生内在的动力。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理想,并将当前的学习与之相联系,让他们明白每一次的学习都是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积累。其次,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要。一个充满鼓励、支持和挑战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自主决策空间,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内驱力。此外,及时的反馈和认可也能有效激发内驱力。当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得到肯定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材料四:
内驱力与外在激励的关系
虽然内驱力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但外在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内驱力产生影响。适度的外在激励,如奖励、荣誉等,可以在短期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成就感,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内驱力。然而,如果过度依赖外在激励,可能会导致学生将学习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获取奖励,而忽视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这样反而会削弱内驱力。因此,需要把握好外在激励的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内驱力的激发和培养。
(1)、结合材料二,谈谈内驱力对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根据材料三,总结激发内驱力的方法有哪些。(3)、请结合内驱力与外在激励的关系,你认为如何运用外在激励促进内驱力的发展?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①后合。其事未究② , 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居一年,其子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③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
(节选自《列子》,有删改)
【注释】①迕:违背。②未究:未见结果。③易:交换。
(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的体裁都是寓言,且都围绕着要阐述的道理展开情节和对话,人物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B、两段选文都出自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列子》,《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C、乙文阐述的道理和成语“塞翁失马”一样,都是阐述善恶相连、祸福相依的道理。 D、成语“杞人忧天”出自甲文,讽刺了那些为了不必要的忧虑而担心的人。(2)、下列文言现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身亡所寄”中的“亡”,读“wú”,是“没有”的意思,和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读音、意思都不同。 B、“若屈伸呼吸”中的“若”,译为“你”,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若”意思不同。 C、“之”的用法有多种,“姑复问之”和“久之,目似瞑”中两个“之”都是代词。 D、“积块耳”中的“耳”是语气词,表示“罢了”的意思,和《狼》中“止增笑耳”中的“耳”意思相同。(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2)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
(5)、甲、乙两文给你哪些启示?请答出两条。 -
12、城南二首(其一)
曾巩 〔宋〕
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②路东西③。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②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③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雨过后的山野的景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B、“路东西”写水流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突出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C、“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写出雨后的大自然充满生机,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其对应性,可从“乱”与“齐”这两个字概括雨中与雨后两幅景色,分别是“雨水肆虐”“青草齐整”。(2)、请从手法、情感、哲理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赏析“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
13、《西游记》中的很多人物既保持着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一个,简要说明。
-
14、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
(5)别人不理解时,也不要生气,孔子教导我们说:“ , ”(《论语》十二章)
-
15、请你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读书方式的看法。
走进去 百态人生 自可阅尽
大千世界 方能悟透 出得来
上联: 下联:
-
16、下面是某学生的读书感言,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你认为画线句中哪一个词语需要重读?为什么?
阅读,是一种感受。走进春天,朱自清笔下清脆的鸟鸣、静谧的乡间,令我们醉心不已;走进夏天,刘湛秋笔下热烈而粗扩的雷雨浇灌灼热的大地……
-
17、下面是小文为读书交流会准备的开场白,准备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①亲爱的同学们,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修行,它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能让我们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真理与纯cuì________。
②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懒duò________的阅读状态,追求快速阅读,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这种阅读方式可能会禁固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干涸________。
③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会,打破这种阅读状态,一起在文学的世界中探索和成长!
(1)、小文对这几个字的字形或字音不太确定,请你帮他写出正确的汉字或读音。纯cuì 懒duò 干涸(字音) 禁固(字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日的天气总是不可捉摸 , 早上还是阳光灿烂,中午却有可能大雨倾盆。 B、上课前,教室里乱作一团,当听到班主任的脚步声时,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C、时间过得好快,如今他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半大小伙了。 D、这本小说的结局真是骇人听闻 , 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
18、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一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过春节,也许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一顿不同往日的年夜饭、一句与众不同的祝福、一个新颖别致的礼物……过春节,庆祝农历新年,我们既有各家的特色活动,代表着家人情感相依、幸福传递,也有很多传统的民风民俗,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民族的美好祝愿。关于过春节,你有怎样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 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19、鲁迅的名著《朝花夕拾》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既有对封建思想、习俗的揭露与批判,也有对地方民俗、戏剧的展现与描绘,请你结合《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的相关内容从以上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
20、青少年需要学习、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蕴藏在我们所读的名著中。阅读名著时,我们可以主动了解一些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现象。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清晰地把握名著内容,还能深化我们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在《西游记》中,数字“三”就具有丰富的意义,它首先与主要人物的关系紧密相连。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核心,代表了佛教的教义和道德规范,三个主要徒弟孙悟空、(1)和沙僧则分别代表了人性中的不同方面。故事情节中有许多以“三”为基础的情节设计,如在白虎岭,孙悟空(2);途经火焰山,孙悟空(3)等。数字“三”不仅与道德观念密切相关,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通过对“三”的运用,作者(4)成功地将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相融合,创作出了这部具有深刻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