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借指隐者所居之处。②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遂葺宇其上 B、山川之美 梅溪之西 C、既素重幽居 则素湍绿潭 D、有石门山者 故渔者歌曰(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起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山川美景的具体描绘。 B、【甲】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 C、【乙】文通过描写石门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好。(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
2、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② ,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风烟俱净,。(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 , 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⑤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其五)》)
⑥ , 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诗句
批注
出处
山水相映,色彩明丽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大漠壮阔,落日雄浑
王维《使至塞上》
-
3、金秋时节,某校开展以“传承文化,乐享运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育节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活动一】
运动会开幕式上,各班特色入场表演精彩纷呈。七年级⑵班准备表演传统武术,班长小语采访了武术教练王老师。请结合语境,补全对话,注意语意连贯。
小语:王老师,您好!①?
王老师: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
小语:②?
王老师:练习武术能增强体质,培养毅力,还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活动二】校报记者10月28日报道在刚刚结束的男子1000米长跑比赛中,九年级⑸班张浩同学以3分20秒的成绩打破校运会记录,夺得冠军。比赛中他咬牙坚持,超越自我,展现了顽强的拼搏精神。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不超过25字。
(3)、【活动三】学校计划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拟邀请武术冠军李华11月5日下午3点在操场参加启动仪式,并现场指导武术动作。请你以学生会名义写一段邀请语。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B、能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C、为迎接校庆,学校决定举办校史展览、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组成。 D、通过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5、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在机床操作比赛中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得冠军。 B、这幅画中的山水意境悠远,笔法精妙,真是妙手偶得的佳作。 C、人民解放军战士在边境线上正襟危坐 , 时刻保卫着国家的领土完整。 D、李明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表现突出,在众多选手中鹤立鸡群 , 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劳碌 正襟危坐 娴熟 因地治宜 B、匿名 诚惶诚恐 躁热 巧妙绝伦 C、慰勉 眼花缭乱 轩榭 震聋发聩 D、推崇 和颜悦色 凋谢 杳无音信
-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要塞/塞责 记载/载歌载舞 锐不可当/当仁不让 B、倔强/勉强 濒临/彬彬有礼 坦荡如砥/舐犊情深 C、镌刻/隽永 畸形/奇花异草 杳无消息/纷至沓来 D、喧嚣/渲染 仲裁/忧心忡忡 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
8、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苦之趣
张正
①这大半年,我的杯里浮沉的,不是本地产的很常见的绿茶,而是苦瓜干,这是母亲特意为我栽种、晒制的。听说我的血糖偏高,母亲便放在了心上。几株苦瓜藤,枝枝蔓蔓,爬满了老家屋前一片竹篱笆,不断地垂下细细长长的果实。苦瓜收获后,母亲又亲自晒制。母亲自己是不吃苦瓜的,只是听人说苦瓜好,便种起苦瓜来。
②微苦的苦瓜茶,我不知道对我的血糖是否有帮助,但我还是品出了别样的味道。其中自然包括母爱的味道,还有关于苦的一些回忆与思考。
③刚参加工作那些年,我在老家一所村办小学教书,条件没有现在那么好。我独自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里,度过了许多寂寞的夜晚。我选择与书相伴,夜晚的灯火,照亮了乡村一隅,也照亮了我年轻的梦。我接受着那些名著的滋润,生活从未真的“苦”过。我开始写作,单调的生活因此增添了许多乐趣。
④后来,我考进了城里一家媒体,做了一名记者。日子是忙碌且压力山大的,别人眼里的辛苦、枯燥的工作,我却能自得其乐。每天的采访内容都不同,让我充满挑战。我的心思都在工作上,总在琢磨如何能把文章写得创新、出彩一些。看似乏味的材料,我也读得津津有味。生活中,我有闻必录,灵感记在本子上。人生往往如此,你现在所做的努力,哪怕很小,也可能是你未来的一个伏笔。若干年后,那些生动鲜活的生活积累,成为我写之不尽的素材,是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辛苦的工作,因为热爱,在我心中,从来没有缺少趣味。
⑤再后来,我的人生又发生了变化,不断向上攀升,而我始终孜孜不倦、割舍不下的,是热爱文学的“初心”。所有的荣耀中,我最看重、最引以为傲的,是作家这个身份。在许多人眼里,写作是一件单调枯燥、辛苦乏味的脑力劳动,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笔端清泉般流淌出的文字,不时绽放一两朵晶莹、迷人的心灵浪花,那个过程,是少有的享受。这份爱好,让我看淡了俗世中的名利,从而减少了意义不大的辛劳与应酬。这份爱好,给予我的累累硕果,让我精神充实,目光洞明。精神世界里枝繁叶茂,蓬蓬勃勃,让我这辈子还有勇气自称是一个有点趣味的人。
⑥我常感慨,做人最怕无趣,趣是生命的一道光,照亮前行的路。
⑦人生起起落落。吃黄在所难免,不必回避苦。不必怕吃苦。要知道____。
⑧生活有百味,不应该缺少苦。不是要刻意去自讨苦吃,而是以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化解生命中的苦味,使之成为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营养”,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睿智。
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这便是所谓的苦趣吧!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及提示,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2)、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我割舍不下热爱文学的初心是为摆脱窘迫的现状。
②记录生活中的灵感成为我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
③因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所以我并不觉得生活苦。
(3)、读第⑦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联系上下文,填入选文第⑦自然段横线上的选项为( )A、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B、努力挑战,曙光在前 C、人生百味自己调,苦中也能寻欢笑 D、勇于质疑,才能点燃探索生活的热情(5)、分析选文结尾的特点,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9、结合课内外积累填空。(1)、苏轼用“ , ”描绘了晴天和雨天的西湖美景。(2)、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浣溪沙》)(3)、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两句运用自问自答的句式,交代了友人此行的目的地。(4)、对偶句是指一对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短语或句子。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的对偶句是:“ , 。”
-
10、下面成语与历史人物按顺序一一对应正确的是( )
①完璧归赵
②卧薪尝胆
③闻鸡起舞
④四面楚歌
A、①祖逖 ②项羽 ③蔺相如 ④勾践 B、①蔺相如 ②勾践 ③祖逖 ④项羽 C、①项羽 ②蔺相如 ③祖逖 ④勾践 D、①蔺相如 ②祖逖 ③勾践 ④项羽 -
1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术室里,同学们的作品琳琅满目。 B、语文课上,老师的领导如春风化雨。 C、体育馆内,热烈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D、实验室中,可供操作的仪器应有尽有。
-
1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惊惶 酷型 拔弄 死得其所 B、清脆 严峻 困镜 重见天日 C、唯恐 棉袍 蚯蚓 通霄达旦 D、剥削 匪徒 蟋蟀 焉知非福
-
1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伶俐(línɡ) 徘徊(huí) 汲水(jí) 萦绕(yínɡ) B、爱憎(zēnɡ) 纽扣(niǔ) 肩胛(jiǎ) 歉疚(jiù) C、蜜饯(jiàn) 娴熟(xián) 夯筑(hānɡ) 贮藏(jù) D、遐想(jiǎ) 虐杀(nüè) 矜持(jīn) 戛然而止(jiá)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意义”的诞生,往往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人与事物的联结里。就像旧书桌抽屉里的弹珠,对别人只是玻璃珠子,对你却是童年课间的追逐、伙伴的笑声——事物因为记忆的附着,才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②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情感会因外物而触动,文字又因情感而产生。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本是自然天体,却因他的思乡之情,成了牵动乡愁的纽带。没有这份牵挂,月亮不过是夜空的光影;有了这份情,月亮才成了故乡的象征,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
③这种“物因情显”的关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外婆织的围巾,或许针法简单,但因藏着冬日的暖意,便成了贴心的慰藉;老钢笔虽已褪色,但因写过青春的日记,便成了时光的见证。可见,事物的意义,从来由心灵的温度决定。
【材料二】
①自然景物在文学中,常常是情感的“代言人”。当人有了强烈的情绪,眼前的草木山河便会染上相应的色彩。杜甫在《春望》中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春日生机的象征,却因他对国破家亡的悲痛,成了“溅泪”“惊心”的载体——不是花鸟真的有泪,而是诗人的泪与花鸟相融。
②这种“景物喻情”的写法,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朱自清在《背影》里,用“朱红的橘子”承载父亲的牵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温晴的天气”寄托对城市的喜爱。这些景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因情感的注入,有了灵魂。
(1)、【信息辨析】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来自事物本身,而是人与事物联结时心灵赋予的温度。 B、材料一中李白的诗句例子,说明自然景物因情感的注入而具有了特殊意义。 C、材料二指出,杜甫笔下的花鸟“溅泪”“惊心”,是因为花鸟本身能表达悲痛情绪。 D、材料二提到的“朱红的橘子”,是父亲的牵挂通过具体景物的外化表现。(2)、【思路梳理】请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首先提出“事物的意义来自人与事物的联结及心灵赋予的温度”的观点,以为例阐释;接着引用刘勰“”的名言,阐述情感与外物、文字的关联,并以为例佐证;最后总结事物的意义由心灵的温度决定。
(3)、【内容理解】材料二中,杜甫笔下的“花鸟”、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分别被赋予了怎样的情感?(4)、【学以致用】请结合链接材料,说明鲁迅笔下的“何首乌”有何特点,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链接材料: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乙】
道韫风韵高迈,尝居家遇雪。叔父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后适凝之 ,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选自《晋书·列女传》)
【丙】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节选(谢道韫《泰山吟》)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曾经,与“卧薪尝胆”的“尝”意思不相同。 B、“悦”,高兴,与“赏心悦目”的“悦”意思相同。 C、【甲】中除了“大笑乐”,表示“快乐”,还有一个表示快乐的词是“欣然”。 D、“屈”有使……屈服、委屈、使弯曲等义项,据语境推测,“客不能屈”的“屈”意为“使……屈服”。(2)、【乙】文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正确的三处是( )。乃施A青绫步鄣B自蔽C申献之前议D客不能屈。
(3)、请将【甲】【乙】两文画折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后适凝之。
(4)、【甲】【乙】两文有哪些相同之处?(5)、谢道韫的“才慧”在三则材料中使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内容简析。 -
16、阅读体现大自然间之情感的文字,回答问题。
阅读描写友情的古诗文,如同感受春风化雨般的温暖。朱自清《春》中“呼朋引伴”的鸟儿,刘湛秋《雨的四季》中洗涤尘埃的雨滴,都在传递友情的①yùn niàng 之美。朋友间偶尔的争执,恰似《春》里描述的“一点点黄晕的光”,虽模糊却②léng jìng 般折射出真诚。
(1)、根据拼音写词语。①yùn niàng②léng jìng
(2)、请结合文段内容,仿照“集诗文懂古人情”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3)、文段画线句“虽模糊却棱镜般折射出真诚”有语病,请修改:(4)、若以“友情需要包容”为演讲主题,小广举了“朋友间争执”的例子是否适用?请判断并说明理由。(5)、请从《朝花夕拾》中任选一个人物(如鲁迅与范爱农),结合具体情节,简述“真诚的友情需要时间沉淀”的观点。 -
17、同学们分组梳理了诗文中表达真情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情,是羁旅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中① “乡书何处达?____”写尽漂泊愁绪,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② “夕阳西下,____”道出天涯孤寂。
第二组
情,需借物抒怀。李白《峨眉山月歌》以③ “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寄寓离思,李商隐《夜雨寄北》借④ “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遥想重逢。
第三组
情,含时代悲欢。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⑤ “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以盛衰之叹暗藏沧桑;《论语》中⑥ “____,____”(《子罕》)则以流水喻时光,呼应人生聚散。
【小结】人间至情,常在____声中愈显深长。
(1)、补充表格诗文。(2)、括号内最恰当的意象是( )。A、子规 B、风雨 C、芦管 D、秋风 -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都是人生旅途的跋涉者,用深深浅浅的脚步丈量着成长,记录着得失。有时,眼前的坎坷使我们犹豫不定,或许需要莫大的勇气才能迈出一步;有时,远方的风景令我们心动不已,或许对身边的美好未曾留意……
请以《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有真情实感;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④不少于600字。
-
19、按要求完成小题。(1)、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你根据小语的需求,给她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章节并说明理由。
小语:学完《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后,我非常想深入了解古代圣贤对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些思想观点。
推荐章节:。
理由:
(2)、根据《〈战国策〉第八》一章,简要概括《战国策》的由来。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的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有删改)
(1)、本文记录了三个不同时间的官井村,阅读全文,完成填空。时间
环境与民生
四十年前
风沙肆虐,乡民逃亡
三十年前
①
2018年
②
(2)、阅读全文,谈谈村民特地保留“远处的沙丘”和“一苗树”的原因。(3)、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结合上下文,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4)、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含义和好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