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虎年说虎,我们与虎的接触历史非常悠久,在距今15万年的“北京猿人”和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中,都发现了虎骨骼化石。 B、在新石器时代的大西峰沟岩画、青海岩画、麦汝井岩画、贺兰口岩画等远古先民的岩画作品中,都出现了老虎的形象。 C、这些岩画描绘的老虎,大都硕大雄壮、瞠目獠牙、威严凶猛。 D、商周很多青铜器上也有“虎食人”敛饰,最著名的当属商代晚期的“虎噬人卣”,其描绘精细处令观者心惊容动。
-
2、下列标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 B、中华传统文学名著浩如烟海,我们熟知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是古典文学的瑰宝! C、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面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D、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读书要专注——心无旁骛;思考要深刻——举一反三:写作要精练——字斟句酌。
-
3、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医务人员面对疫情毫不退缩,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C、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 D、几代“治沙人”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一致,锲而不舍 , 把千年沙漠变成了绿洲。
-
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选聘(píng) 元勋(xūn) 秩序(chì) 仰之弥(mí)高 B、燕然(yān) 殷红(yān) 伴侣(lǚ) 锲而不舍(qiè) C、校对(jiào) 硕果(shuò) 调羹(gēng) 气冲斗牛(dòu) D、氢弹(qīng) 薪金(xīng) 草率(shuài) 妇孺皆知(rǔ)
-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潺潺的溪水,陡峭的山峰是风景;袅袅的炊烟,翻滚的麦浪是风景;拼搏的汗水,胜利的欢呼是风景;善意的微笑,暖心的言语也是风景……
请以“最美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不要套写、抄袭;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
6、小文想从名著中梳理“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请根据表格填空。
名著
引路人姓名
对主人公的积极影响
《骆驼祥子》
①
待人宽和,让祥子感受到相对公平的雇佣关系,体会到凭借努力工作能获得尊重与信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
向保尔传播革命思想,教保尔拳击,引导保尔走上革命道路,让保尔坚定革命信念
-
7、小语想给《骆驼祥子》写一篇读后感,下面他拟的标题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旧事重提,韵味醇厚——读《骆驼祥子》有感 B、浴火淬志,百炼成钢——读《骆驼祥子》有感 C、活如牲口,堕落成鬼——读《骆驼祥子》有感 D、径回东土,五圣成真——读《骆驼祥子》有感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渥去泥土,濯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
【注释】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不蔓不枝 (2)亭亭净植
(3)濯去泥土 (4)久而益可喜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之”与“惟石菖蒲并石取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D、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
(4)、【甲】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石菖蒲有的特点。 -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五言绝句,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厚。 B、开头“独”字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还贯穿全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明月当成知己,表现了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全诗遣词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意境闲静冷寂,体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2)、“明月”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分别借“明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
(1)树树皆秋色,。(《野望》)
(2)?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3) , 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4)山随平野尽,。(《渡荆门送别》)
(5)几处早莺争暖树,。(《钱塘湖春行》)
(6)老骥伏枥,。(《龟虽寿》)
-
11、沙枣花的春天
①收到小马哥快递来的四枝沙枣花,这花枝干干的,薄薄的,却香极了。小马哥不是卖花哥,他是腾格里沙漠的种树哥。我猜,有一天他走到沙漠里去,沙漠里的事物让他感到欣喜。毕竟这是暮春时节。你要是在杭州的西湖边,所有的花朵会让你惊叹,什么叫作“花团锦簇”。这些事物会让人感到美的力量。小马哥走到沙漠里去,他看到了一个春天——春天尽管来得晚了一些,但是毕竟来了,它没有失约。春天对沙漠做了一些事情:梭梭树冒出了翠绿的芽尖尖,梭梭树脚下的骆驼刺也冒出了微小的绿色。对于一个热爱种树的人,这些绿色简直是春天对他的奖赏。他看到沙枣树开花了——于是我猜他想到,要给远方的朋友邮寄一枝春天。
②小马哥走到沙漠里,天都黑了,他也舍不得离开。这么说吧,十年前这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无边的辽阔和苍凉,雄浑的风,无以计数、飘忽不定的流沙。在风里,沙丘是可以像河水一样流动起来的,一夜之间,巨大的沙丘就跑了几十米。沙丘简直像长了腿。沙丘把村民的房子也淹没了。
③我认识小马哥是在十五年前,那时候他在村庄种树。那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夹击之处的一小片绿洲。有人说,那里不适宜人类居住。也有人说,若干年后,这片绿洲会消失。这都是学者说的,有没有道理呢,小马哥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他要在自己的村庄里种树,阻挡流沙。
④我在杭州的报纸上发起一场公益行动,有效支持了小马哥的种树行为。之后的每年春天,我和我的同事,都在牵挂民勤那片沙漠里的春天。我们把一棵棵梭梭树,其实是一根筷子那般大小的树苗,栽进沙里。浇下一桶水,过段时间,再浇一桶水。再过段时间,等一场雨来,梭梭树发芽了。有时,一场大风会把树苗刮跑或者淹没,我们就再补种树苗。慢慢地,慢慢地,那些地方都被小小的绿色覆盖。梭梭树长高了,梭梭树脚下的野草也生长起来;土拨鼠来了,捕食土拨鼠的老鹰也开始在天空盘旋。
⑤沙漠里的春天来得晚一些。每年三月,我都会去一趟民勤,那时春天还没有在荒漠上降临,到处只有灰色和黄色,看不到一点绿色。以至于我们在民勤县城吃一碗面时,看到面碗里的绿色的沙葱,眼里都会溢出欣喜的神色。
⑥今年四月,小马哥来了一趟杭州,我们让他分享沙漠的故事。在一张卫星图片里,我们看到巨大的绿色已经覆盖了十几年前的荒漠。如果,一定要用数字来增加说服力的话,那可以说,我们发起的“杭州林”,现在已经达到2万亩。每年的春风都会如约唤醒沙漠;每年的春天,无数植物都会承载点点滴滴情意,在那片沙漠里发芽、生长。
⑦我吃过沙枣——在春天来临前的沙漠里,那些孤独又倔强的沙枣树,一片树叶都没有,看上去像是枯死,却还在枝头擎着一树干瘪的沙枣。摘一粒送进口中,沙沙的,简直让人怀疑那干枯的果皮中包裹的是一小团沙子——我没有见过沙枣花。是啊,我几乎都没有想象过这种植物还能开花。它们开花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花瓣好看吗?香不香?只要有一点植树学常识,我们就能知道它是一定会开花的。世上的悲喜真的很难相通,我们见过太多的花朵,却依然无法想象沙漠里的沙枣树的花。
⑧我把四枝沙枣花插进花瓶。前段时间,我的作家朋友发布了她的新书——《南宋四雅:书画器物中的南宋生活美学》。她把南宋器物修复起来,在稻田空间做了南宋插花展。小马哥一定看到了,他也想要插花。美,谁不喜欢呢?他走进沙漠的梭梭林,看到春风正声势浩大地吹过茁壮成长的树枝,也看到沙枣树正在热烈地开花。沙枣树的花也是香的,沙枣花虽外貌不起眼,但它的香居然那么倔强执着,那么清甜热烈,像是要把那无边的苍凉和那不尽的温柔都糅合起来,告诉我们,春天,我想开了。
⑨四枝沙枣花来到我的窗前,在我的书房。西湖边的春天不缺花朵,但这缺水的沙枣花,像纸张一样薄薄的花朵,却告诉我沙漠里也有一个春天。
(选自“中国作家网”2025年5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事件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小马哥给“我”邮寄了四枝沙枣花。 B、“我”和同事在民勤沙漠种植梭梭树。 C、“我”与小马哥在杭州相识。 D、“我”的作家朋友发布了她的新书。(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小马哥邮寄沙枣花是为了展示沙漠植物的独特性。 B、沙枣花的香气暗示了沙漠生态环境的改善。 C、朋友发布的新书促使小马哥开始治沙事业。 D、沙枣树在沙漠中开花是人工培育的结果。(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在风里,沙丘是可以像河水一样流动起来的,一夜之间,巨大的沙丘就跑了几十米。
(4)、文中作者是如何借沙枣花喻人的?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 -
12、班级文学社的公众号上推送了《外婆的繁花》一文,请你阅读后完成相关任务。
外婆的繁花
①小时候,我寄养在浙东古镇的外婆家。记忆中,我那虽不富裕却十分爱花的外婆,总在老屋的天井里,翠竹织篱,种花植草,让春兰秋菊,以及不同的盆花点缀其间,把大自然的美色迎入家中,为原本平淡的岁月,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外婆家一步一景,随处见花,满屋花香,让我感受到了江南古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性意境。
②童年的我最喜见花开,见花落。外婆最善以花美容。她总是将自己一头乌黑锃亮的头发梳理得柔顺光滑,然后盘成发髻,并在发髻上佩戴一朵灵动的鲜花。春天的蔷薇、杜鹃、玫瑰,夏天的栀子、茉莉、珠兰,秋天的木樨、建兰、菊花,冬天的芙蓉、山茶、蜡梅,一年四季,应有尽有,仿佛在外婆的发髻上开起了“花博会”。外婆的发髻,又犹如二十四节气,成了繁花物候的创意,别具一格。待到农历六月,古镇的山野里,那一簇簇凤仙花挨挨挤挤,肆意绽放,外婆总会带着我一同上山采撷。她抓取一捧新鲜的凤仙,加入明矾,用木槌捣烂成泥状,然后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并小心翼翼地用绿叶包裹住。两三天后除去包裹的叶子,指甲上就会出现半轮朱印,似新月弯弯,如晓星灿然,数月不褪色,胜似现在流行的“美甲”,在那时却是一种不花钱的审美享受。擅长女红的外婆,平时不仅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彩靓丽,而且会把山野的鲜花,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缝绣在自己的衣衫、布鞋上,让自己的形象融于鲜花,呈现出一种“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的自然朴素之美。
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外婆经常摘采江南的四时花卉作为食材,烹制出千姿百态的盘中餐。外婆自己酿酒、制酱,并以花浸酒、酿酱,使美酒更加香醇可口,花酱更有天然的味道。外婆的这些私人创制的特产,既可祛病健身,又能延年益寿。外婆酿制出的桂花酒、玫瑰酒、菊花酒以及桂花酱、玫瑰酱等,引得左邻右舍争相前来品尝。每逢节庆日,外婆总是提前准备好各色鲜花,给我制作花馔。桂花汤圆、桂花年糕、桂花糖芋芎等美味甜品,以及氽玉兰花、莲花豆腐、菊花鱼圈等精美菜肴,更是我的心头爱,让我有了舌尖上的享受。
④每年春节到来之际,外婆都会早早地开始用鲜花装点家里,被牡丹、碧桃、蝴蝶兰等鲜花点缀的老屋,处处充满喜庆和魔力,留下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经典场面。到了农历的百花生日,嗜花如命的外婆总是虔诚地给家中的花朵剪贴上七色彩缯,并让我扎上红绸带,插上小红旗,向百花表示庆贺。她告诉我,这是在给花卉“赏红”,若是这天不赏红,花树就会被气死,这就像年三十夜里小朋友收取“压岁包”一样。最后,她会意味深长地说一句:“待花如待人。”
⑤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花开的日子里,外婆的花俗却渐渐消泯和失传了。但是,令人开心的是,自然界的“繁花”依然盛开。江南的街巷里坊,也陈列着鲜艳的花卉盆景,人们对花的喜爱和迷恋程度只增不减,寄情于花,让生命的四季皆染花香。现代农村更是顺势而为,不少花卉基地大力发展特色花卉种植产业,为乡村振兴增色添香。
⑥外婆的繁花习俗和“花文化”的创意,确实是一笔新时代文商农旅融合的“好生意”,这乡愁值得留存和发扬光大。每一个花开的世界,生活永远精彩,我愿外婆喜爱的繁花,永远繁华。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寄情于花,生活皆染花香。请梳理第②~⑤段内容,概括外婆眼里花的作用。
第③段: 第④段: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她抓取一捧新鲜的凤仙,加入明矾,用木槌捣烂成泥状,然后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并小心翼翼地用绿叶包裹住。(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嗜花如命的外婆总是虔诚地给家中的花朵剪贴上七色彩缯,并让我扎上红绸带,插上小红旗,向百花表示庆贺。(加点字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花写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外婆是个怎样的人。(4)、小语认为文章主要写外婆与花的故事,但第⑤⑥段着重写了别处的“繁花”,属于偏题,你认可吗? -
13、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你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可以使你肤浅的思想变得深邃,可以使你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在“全民阅读”的书香氛围中,七年级要举办“与好书同行,塑精彩人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写下了精彩的读书名言。例如: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快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箱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请你任选一则名言作为读书的座右铭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
14、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A、《狼》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言简义丰,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故事新编》。 D、《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尖刻地嘲笑了统治者的愚蠢,讽刺了社会的虚伪风气。篇末小孩子揭穿真相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民大众、对于未来的信心。
-
15、下图哪一个“福”字属于楷书( )A、
B、
C、
D、
-
16、在《百变人生,通透面对》演讲内容中,一个同学用以下几段文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给下列几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②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
③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
④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⑤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A、②③④①⑤ B、③④①②⑤ C、③④②①⑤ D、②①③④⑤ -
1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为,巴城是最美的。
黎明喷薄的清晨,小城薄雾迷蒙,如梦如幻。乳白色的细纱,轻轻的,柔柔的,萦绕小城上空,现代商城的各商铺门口,十字路口执勤的美丽女警微湿的帽沿下和街心花园迷人的花仙子周围,若即若离,风情万种,让人迷离与回味。巴人广场、滨河、望王山运动公园,早起爬山转路的,打球锻炼的,精神dŏu sŏu( ),意气风发 , 一路轻歌一路汗。
大街上,卖早饭的叔叔推着车慢悠悠地转着,四下打量着匆忙过往的行人,不时拦住同行闲聊上几句,眉宇间诚恳而质朴。几两自行车欢快的在路上跳跃,车上娉婷的女子唇红齿白,腮红眉黛,衣袂飘飘,她们在街头巷尾变化莫测地chuān suō( )着,急切而又欢欣。孩子们三三两两,谈笑风生,在淡淡的晨光中,飘入色彩斑斓的校园。商铺的员工踏着热闹的音乐跳起健身舞蹈,成为古老稳重的巴城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就连擦肩而过的路人也是面带微笑,眼含憧憬,或许在他们的眼里,真的看见了崭新的一天。
微雨后的小巷街道、华灯璀璨的巴城夜景也都令人神往。
巴城的美还在它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将帅碑林挺立起了红色革命的永恒丰碑,凝聚了巴中各族人民伟大团结精神的磅礴力量,红军精神与民族团结意识世代流传。为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巴中人民在各行各业把热血和青春挥洒。他们都是红色基因在这里生根发芽最好的见证,同时也是共产党人为谁而出发最有力的回答!当年摧枯拉朽,今朝盛世华章。一座美丽的新县城崛起在巴河两岸。一起向未来,整装再出发!
(1)、文段中给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斗擞 pīn 穿梭 B、抖擞 pīng 穿唆 C、斗擞 pīn 穿唆 D、抖擞 pīng 穿梭(2)、文中画短横线的四个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气风发 B、变化莫测 C、色彩斑斓 D、神往(3)、结合语境,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走好长征新时代的路,让巴中人民在各行各业把热血和青春挥洒。 B、为了走好长征新时代的路,巴中人民在各行各业把热血和青春挥洒。 C、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巴中人民在各行各业把热血和青春挥洒, D、为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巴中人民在各行各业把热血和青春挥洒。(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灯璀璨”中“璀璨”意思是形容珠玉、灯饰等光彩鲜明,非常绚丽。也用于人或事物。 B、“那”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怎样”是疑问代词,“我”“他们”是代指人的人称代词。 C、“迷蒙”“厚重”“萦绕”都是形容词。 D、“乳白色的细纱,轻轻的,柔柔的,萦绕小城上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18、按要求写作。
人生总有许多路口,成长就像走过无数个十字路口,每一次转身的瞬间都藏着选择与成长——也许是放下执念的释然,也许是迎向挑战的勇气,亦或是与旧我告别的清醒,在迷茫中突然清晰的方向……
“路口的转身”,正是你改变生命轨迹的关键时刻,展现了你选择的力量与成长的光芒。
请以“路口的转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
19、经典著作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往往如同明灯照亮人物的成长之路。这也体现在《经典常谈》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请结合这两部著作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20、经典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在《经典常谈》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经典文化以独特的方式塑造着人物的精神世界。请结合两部名著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探寻经典对人物精神塑造的奥秘。
名著
经典作品/思想
对人物精神的具体塑造表现
《经典常谈》
《史记》中(1)“”(人物事迹)
让读者感悟到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保尔在阅读该作品后深受鼓舞,在(3)(具体情节)中展现出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两部名著共性
经典通过(4)的方式影响人物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