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近日,班级开展阅读《水浒传》活动,老师提前进行了阅读调研。针对比较集中的困惑点,老师建议立足作品特点,寻找阅读突破路径。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两项任务。

    阅读

    困惑

    把握作

    品特点

    明确突破路径

    作品人物众多,文脉梳理不清楚怎么办?

    作品是先分后合的①

    ____结构

    分(1~40回):

    史进→②____大闹五台山→林冲→汴京城③____卖刀→吴用→梁山泊义士尊④____→武松→宋江

    合(41~100回):

    梁山聚义,庙堂招安,水浒梦断

    (1)任务一:请在①~④处填写相应词语或者人物姓名。

    语言不同于其他作品,抓不住特点怎么办?

    作品是在说书底本基础上再创作而成

    文段:众猎户齐叫道:“不信你一个人如何杀得四个虎?……自从有了这窝虎在上面,整三五个月没人敢行。我们不信!敢是你哄我?”李逵道:“我又不是此间人,没来由哄你做甚么!你们不信,我和你上岭去,寻讨与你,就带些人去扛了下来。”众猎户道:“若端的有时,我们自得重重的谢你。却是好也!”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2)任务二:请结合文段分析,作品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突出特点:____(4字以内)

    ②分析:____

    (1)、任务一:请在①~④处填写相应词语或者人物姓名。
    (2)、任务二:请结合文段分析,作品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突出特点:(4字以内)

    ②分析:

  • 2、阅读

    【乙】众头领席散,却待上山,只见黑旋风李逵就关下放声大哭起来。宋江连忙问道:“兄弟,你如何烦恼?”李逵哭道:“这个也去取爷,那个也去望娘,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晁盖便问道:“你如今待要怎地?”李逵道:“我只有一个老娘在家里,我的哥哥又在别人家做长工,如何养得我娘快乐?我要去取他来这里,快乐几时也好。”晁盖道:“李逵说的是。我差几个人同你去取了上山来,也是十分好事。”宋江便道:“使不得!李家兄弟生性不好,回乡去必然有失。若是教人和他去,亦是不好。况且他性如烈火,到路上必有冲撞。他又在江州杀了许多人,那个不认得他是黑旋风。这几时官司如何不行移文书到那里了?必然原籍追捕。你又形貌凶恶,倘有疏失,路程遥远,如何得知。你且过几时,打听得平静了,去取未迟。”李逵焦躁,叫道:“哥哥,你也是个不平心的人!你的爷便要取上山来快活,我的娘由他在村里受苦。兀的不是气破了铁牛的肚子!”宋江道:“兄弟,你不要焦躁。既是要去取娘,只依我三件事,便放你去。”李逵道:“你且说那三件事?”

    …………

    宋江道:“你要去沂州沂水县搬取母亲,第一件,径回,不可吃酒;第二件,因你性急,谁肯和你同去,你只自悄悄地取了娘便来;第三件,你使的那两把板斧,休要带去,路上小心在意,早去早回。”李逵道:“这三件事有甚么依不得!哥哥放心。我只今日便行,我也不住了。”当下李逵拽扎得爽利,只跨一口腰刀,提条朴刀,带了一锭大银,三五个小银子,吃了几杯酒,唱个大喏,别了众人,便下山来,过金沙滩去了。

    (1)、选段中李逵为什么放声大哭?
    (2)、从以上选段中,你读出了李逵怎样的性格特点?
  • 3、阅读下面《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甲】晁盖心中欢喜,对A等六人说道:“我们造下这等弥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A只是冷笑。晁盖道:“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A道:“兄长性直,只是一勇。你道王伦肯收留我们?兄长不看他的心,只观他的颜色动静规模。”晁盖道:“观他颜色怎地?”A道:“兄长不看他早间席上,王伦与兄长说话,倒有交情。次后因兄长说出杀了许多官兵捕盗巡检,放了何涛,阮氏三雄如此豪杰,他便有些颜色变了,虽是口中应答,动静规模,心里好生不然。他若是有心收留我们,只就早上便议定人坐位。杜迁、宋万这两个,自是粗卤的人,待客之事如何省得。只有林冲那人,原是京师禁军教头,大郡的人,诸事晓得,今不得已而坐了第四位。早间见林冲看王伦答应兄长模样,他自便有些不平之气,频频把眼瞅这王伦,心内自已踌躇。我看这人倒有顾眄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并。”晁盖道:“全仗先生妙策良谋,可以容身。”当夜七人安歇了。

    次早天明,只见人报道:“林教头相访。”A便对晁盖道:“这人来相探,中俺计了。”

    (1)、选段中的A指谁?选段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2)、试结合课文《智取生辰纲》,分析A的“智取”体现在哪些方面。
    (3)、阅读了《智取生辰纲》后,同学们打算对此情节进行改写,让杨志再次押送一批贵重货物前往东京,同时要在一路上防范晁盖等人夺取货物,允许他从下面的备选助手中挑选两位助手,你认为杨志会选谁?请结合原著内容和人物性格阐述你选择的理由。

    押送小队

    队长:杨志

    助手:十一个厢禁军……

    备选助手:王伦、林冲、鲁智深、武松、戴宗、李逵、燕青

    夺取小队

    队长:晁盖

    助手: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

  • 4、下列有关《水浒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史进是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的儿子,全身刺了九条青龙的图案,江湖人称“九纹龙”,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 B、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六合寺充军。后来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人所劫。 C、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除恶蜈蚣岭,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位快意恩仇的好汉。 D、宋江,人称“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
  • 5、下列对人物语言或行为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杨志细心押送生辰纲,但为人粗暴蛮横) B、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杨志熟谙江湖之道,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精明) C、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酒的诱惑力) D、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这表现了杨志观察仔细,处事谨慎,虑事周到)
  •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不仅场面精致,制作精良,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高的艺术品位。影片的成功告诉我们,A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文化资源配置优化 , 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增强作品的艺术吸引力,B并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增强创作方式与表现形式 , 才能打造出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相统一,群众喜爱、市场接受的文艺精品。

    (1)、A处画线句子结构不一致,为了使表意更连贯,应修改为:
    (2)、B处画线句子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改为“”。
  •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jiè) 怒(chēn)  尴(gà)   刀(pǔ) B、(chàng)  热(kù) 吹(xū)  突(wù) C、息(xiē) 能(chéng) 地(nèn)  小(qù) D、思(xún) 当(gòu) 噪(guā)   意(zhuó)
  • 8、阅读《儒林外史》,回答问题。
    (1)、【识·丑】《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儒林众生丑相毕现。请选择相应的人名填入表格。

    严贡生 匡超人 牛浦郎 周进

    人物

    丑相丑行

    得到了一位去世诗人的诗集,冒名顶替,招摇撞骗

    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书中关于他描写得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伪造文书,替人代考,逼妻回乡,失格失德

    足以和范进媲美,在贡院里痛哭,一头撞在号板上,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得神魂颠倒,可悲可怜可笑

    (2)、【辨·人】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吗?请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 9、在“阅读方法研讨”活动中,李明同学分享了借助“批注”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他展示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一处批注,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原文】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批注】范进之“不省人事”,喜也,喜由悲来;周进之“不省人事”,悲也,悲极喜生。

    (1)、同样是“不省人事”,却是一喜一悲。批注者为何认为范进是“喜由悲来”,周进是“悲极喜生”?请你结合作品相关情节回答。
    (2)、作者两次写“不省人事”有何用意?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进中举

    ①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 , 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 , 就撞死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啕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②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这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公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③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一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这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几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

    ④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众人个个喜欢,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敛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饭团之类,亲自上门来贺喜。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荀老爹贺礼是不消说了。

    (节选自《儒林外史》,有改动)

    【注】①贡院:科举时代举行乡试或会试的场所。②“天”字号:贡院连贯排列着隔离考生的窄小单间,“天”字号即第一号。③监生:初由各省学政从秀才中考试选拔。明清时期规定,凡向官府捐献一定数额钱粮者,也可获得监生资格,即可参加乡试。

    (1)、范进中举后发疯突出“”,是极而疯;周进中举前发疯突出“”,是极而疯。(各填一个字)
    (2)、第②段说周进“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这一条路”指哪一条路?为什么“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
    (3)、试分析“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4)、选文最后一段写了众人前来贺喜,结合周进中举前后的情况,说说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5)、试分析周进和范进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之处。
  • 11、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如范进中举的报帖写作“范讳进”。 C、“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D、《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是我国清代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B、“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儒林外史》在今天读来近乎荒诞,然而吴敬梓创作时是有事实依据的。 C、《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其主旨是揭露胡屠户等人的庸俗势利。 D、《范进中举》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世先生同在桑梓”“故园东望路漫漫”“日暮乡关何处是”几句中的“桑梓”“故园”“乡关”都是指家乡。 B、和传统基础设施相比,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促进转型、培植发展新动能的基石和土壤。——这句话的主干是“基础设施成为土壤”。 C、为了谋取庞大家产,他这些年来一直处心积虑,从不曾有过放弃的念头。——该句加点的成语使用准确。 D、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云旅游”“云学习”“云问诊”等云产业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这句话中标点使用正确。
  • 14、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带挈 体统 见教 不省人事 B、绾起 捷报 商议 不由分说 C、商酌 攀谈 喘息 今非昔比 D、盘缠 心窍 轩敞 谨俱贺仪
  • 15、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xiànɡ)   着(diàn)   作(yī) B、(tiě)   事(hánɡ)    桑(zhǐ) C、家(qīn)   星宿(xiù)   幸(jiǎo) D、病(zhuō)    名(huì) 自(wù)
  •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两代人的雨季

    马海霞

    ①那年我17岁,一个被埋在作业堆里,压抑太久、渴望自由又多愁善感的年龄。我在县城一所高中读书,按路程应该住校,但我选择了半住校,在学校留有宿舍,只用来午休和雨雪天气留宿。

    ②高二那年夏天,临放学时,突然电闪雷鸣,大雨马上就要来临。同学们都劝我住在学校。可我那段时间心烦到了极点,特别渴望一场大雨清刷心中烦闷,我丢下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背着书包跑向车棚。

    ③可刚骑出学校一里路,大雨便倾盆而下,狂风四起,身上的雨披被风刮起,衣服瞬间湿透。我停下车,脱下雨披,用雨披将书包包好,然后继续前行。

    ④雨又大又急,雨水积在路面上,深处淹没了大半个车轱辘,一道道闪电一个比一个劲头足,可我仍没有避雨的打算,只是奋力蹬车,想快点赶回家。雨水浇得眼睛睁不开,我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不停划拉眼上的雨水。这时路旁的工地上一位大叔高声喊,快找地方避雨!要不来铲车里躲一下。

    ⑤我扯着嗓子回答:不用!说完继续在雨中艰难前行,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位勇士,偌大的公路,视线所及的地方,只有我在雨中狂奔。惊雷一个接一个,雨下得更大了,我眼睛被雨淋得睁不开,只好半闭着眼睛前行。那时我才意识到了危险就在身边,开始惶恐,但已经没有退路,四周也没有避雨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拼命蹬车。

    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跑进屋内。我想象的场景应该是:母亲赶紧拿毛巾帮我擦干脸上的雨水,然后再取出干净衣服让我换,还做几个硬菜为我压惊。

    ⑦但母亲没有理我,照旧看她的电视,父亲则继续喝他的酒,他们就像我平时回家一样,没有特别的表情。我见状忙对他们诉苦,细说路上环境多么恶劣,自己躲过了好几次雷击,“能活着回家真是奇迹”。

    ⑧父母依旧没有改变对我的态度,连句安慰的话也没有。我刚想赌气回自己房间,父亲这时说话了。他说这场大雨还不是最大的,他年轻时曾遇到过一场更大的雨。那年夏季他和村里几个年轻人推着架子车载着大铁罐,去百里外的地方拉氨水。走到半路,突遇暴雨,天空电闪雷鸣,找不到避雨的地方,他们只好冒雨前行。路面积水暴涨,他们轮流用长树枝探路,水深的地方便绕道走,至少多走了十里路。

    ⑨那年父亲只有17岁,冒雨在泥泞中走了二十里路,布鞋都踩烂了,挂不住脚,父亲找了一根麻绳将鞋捆扎在脚上,推着一千斤的氨水又走了一百里路返回。回到家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起那天的大雨,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不能让他们担心。

    ⑩父亲说这些时云淡风轻,但我仿佛看到当年还是少年的父亲在滂沱大雨中吃力前行的艰难和辛苦,不由得心生佩服,自己积压在肚里的怨气不知道啥时候悄悄溜走了。

    ⑪我的雨季和父亲的雨季相隔了34年,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逞英雄求关注;一个主动帮家里挑重担,替家人分忧。

    ⑫两代人的雨季,在我17岁那年的大雨天重逢,父亲让17岁的自己和17岁的我对话,指引我走出迷茫的雨季,找到人生的方向。

    (选自《中国城市报》2021年第16版,有改动)

    学校团委打算将本文改编为青春教育微视频,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梳理内容,准备脚本。

    时间

    主要事件

    我的情绪、情感

    临放学时

    不顾劝阻,骑车回家

    骑行途中

    顶着大雨继续前行

    进家门时

    生气

    回房间前

    聆听父亲17岁时的遭遇

    (2)、任务二:探究心理,锤炼演技。

    拍摄到“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我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将自行车往大门口一扔,跑进屋内”,演员要准确演绎好哪两个动作?为什么?

    (3)、任务三:巧用对比,精剪镜头。

    导演想将下面“我”和父亲在暴雨后的两个片段剪辑成一组对比镜头,你认为合理吗?请结合知识卡片作简要分析。

    ①我见状忙对他们诉苦,细说路上环境多么恶劣,自己躲过了好几次雷击,“能活着回家真是奇迹”。

    ②回到家后,父亲没敢对任何人说起那天大雨中自己所处的险境,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比他辛苦

    知识卡片

    对比剪辑就是让观众对两个情节进行比较,使之相互映衬、强化效果。例如,要表现一个忍饥挨饿者的悲惨处境,这样会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

    (4)、任务四:理解主题,宣传视频。

    为提前宣传视频,请结合选文内容与主题,写一段推荐语。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共有18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将加强对基地工作的指导,促进各基地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开展师资培训指导,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在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部还将积极挖掘宣传各基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进做法,选取典型经验、优秀课例、优质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推动更多中小学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4年2月23日,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资源、教育应用和AI工具获取大量的知识,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变得相对陈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兴起极大改变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但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对青少年而言,这种逐步的知识构建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基石,更是大脑成长的催化剂。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我们一直在讨论许多人工智能工具可用的巨大数据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有一个巨大的数据集,我们可以比人工智能更快地访问它。它就是人脑。”工具终究只是工具,再强大的工具也无法替代人脑。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民网记者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个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下面是访谈的片段:

    ②记者:AI时代到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应对?

    ③郑庆华:在知识体系建构上,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在价值观培养上,教师需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人类驾驭AI,而非屈从于、受控于AI。人不能是工具、手段和途径,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驾驭AI的能力,基于机器属性与人机共生的创造力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④记者:             

    ⑤郑庆华:我们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的原则。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也不断受到各种数字化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使人向善,教人求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优秀人才。

    (选自人民网2024年3月7日,有删改)

    (1)、根据上述材料,下面关于AI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近日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这表明国家已在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 B、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学生能通过各种AI工具获取大量知识。 C、AI时代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 D、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了教育内在规律与育人基本属性的改变,也会带来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2)、材料三中,记者的提问缺了一处,以下是同学们根据郑庆华校长的回答还原出的记者提问,请你结合材料分析是否合理。

    记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

    (3)、【实践运用】在“我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阅读了以上材料,了解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数字化的挑战,就“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说说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 , 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注释】①迳:同“经”。②竦杰:高耸突出。③罗含:东晋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④清霁:雨止雾散,天气晴朗。⑤素朝:早晨天亮的时光。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倒影/香远益 B、凄异/友人惭,下车 C、其峰/往事耳 D、长沙至此/钱孔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远望之,苍苍隐天。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山 上 有 飞 泉 下 注 下 映 青 林 直 注 山 下 望 之 若 幅 练 在 山 矣

    (4)、《秋词(其一)》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请简要分析【甲】文是如何表现秋天的“悲寂寥”的,并谈谈《秋词(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完【甲】【乙】两文,小语同学写了如下两条随文笔记。请结合两文内容,任选一条进行阐述。

    笔记一:两文描写山高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笔记二:两文都引用了“渔歌”,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 19、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李乃妍)当地时间10月30日,国家和地区奥林匹克委员会协会(简称“国际奥协”)第27届代表大会在葡萄牙卡斯凯什开幕。会上,六枚奥运金牌获得者、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马龙获得杰出运动生涯奖。

    在获奖感言中,马龙提到:“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站在这里,不仅代表我自己,也代表中国乒乓球队。”

    “过去21年的职业生涯确实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我很幸运,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我对乒乓球的热爱,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奥运舞台上竞争。因为我一直有这个梦想,我愿意为这项运动付出我的一切,从来没有放弃过。”代表这支球队21年是他最大的成就,马龙如是说。

    他表示,乒乓球在国际体育界还不是一个大项目,希望在他和世界乒乓球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让乒乓球这项运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

    (选自人民网2024年10月31日,有删改)

    (1)、请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20字以内)
    (2)、假如你是颁奖现场的小记者,听了马龙的获奖感言后,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
  • 20、学习第一课,我们领略了人民解放军击溃和歼灭一切顽抗敌人的锐不可当的气势,yóu zhōng地             革命先烈;学习第二课,我们知道了三名中国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并长期zhù liú三个月,标志着中国人在外太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学习第三课,我们明白了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旨在奖励那些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学习第四课,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夺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              , 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             的掌声和欢呼声;学习第五课,我们感受到我国科研人员为了实现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而dān jīng jié lǜ;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接收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yóu zhōng     (2)zhù liú     (3)dān jīng jié lǜ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敬佩     雄姿     振聋发聩 B、佩服     雄姿     震耳欲聋 C、敬佩     英姿     震耳欲聋 D、佩服     英姿     振聋发聩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第六课,使我们懂得了要接收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 B、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汲取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的信念。 C、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汲取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 D、通过第六课,我们懂得了要接收历史教训,坚定了我们维护和平的信念。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