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记

    李娟

    ①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捡到一张旧报纸。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大为震动。那种震动直到现在还能清晰记得。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这种交流是之前在家长、老师及同学们那里从不曾体会过的。那可能是我最早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开壳中小鸡啄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

    ②阅读令我打开了通向更大也更黑的世界的一扇门。从此只要是印有汉字的东西我都饥渴地阅读。最大的来源是捡垃圾的外婆拾回家的旧报纸。邻居家则是最渴望的去处,他家有一面书架,密密麻麻的书籍对我来说无异于阿里巴巴的宝藏。可惜他家总是不被允许进入。每年新开学是最快乐的时候,往往不到两个星期就读完了整学期的内容。

    ③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妈开始做收购废纸的生意,怕淋雨,专门腾了一间房子堆积。所谓废纸,大都是书籍和报纸。于是那个暑假我幸福惨了。天天从那间房子的窗户上爬进去(门锁着,我妈不让随便出入),躺在快要顶到天花板的书山书海上看书。那才是真正的书山书海啊!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左手取本书一翻,不行,右边一扔。再一本,还行,翻一翻,扔了。 下一本, 不错,甜甜地看到天黑……只可惜,我妈的收购生意很快就倒闭了。

    ④六年级回到四川,发现了全城最幸福的一处所在:公园里的租书摊。那可比买书划算多了!于是整个暑期里,每天跟上班一样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那里。夏天结束时,摊位上差不多所有书都被我看完了。

    ⑤上初中后,学校有小型的图书馆,能借阅到一些文学经典及报纸期刊。此外,帮同学做值日的话,也能借到他们的书看。

    ⑥全部是毫无选择地阅读,全然接受,鲸吞海纳,吃干抹净。然而阅读的海洋中渐渐浮起明月,能记得的语句暗流涌动,认准一个方向推动小船,扯动风帆。

    ⑦直到现在为止,我对阅读也并不挑剔。只要不特别枯燥都能看下去。而且在我如今的年龄上,阅读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汲取养分增加知识领略愉悦……诸如此类了。看到一本好书固然觉得幸运,遇到烂书也并不排斥。况且烂书带给人的思考空间同样巨大:何以烂? 何以不能避免烂? 都烂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能令人接着往下看?还有那些没啥天赋的作者们,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奢望,他们的努力……历历在目。看多了,也就渐渐熟悉了他,理解了他,并且原谅了他……阅读不但带来共鸣的乐趣,也带来沟通的乐趣。

    ⑧对了,之前说的都是少年时期的阅读,那么后来呢?惭愧,后来几乎不怎么读书了。各种原因。直到这几年才开始重新大量地读。而且,对现在的我来说,“阅读”这件事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成为日常习惯了。什么都是“读”,什么都是学习与获得。世态百相,人间万状,阅读行为没法停止。我仍稳稳当当行进在当年的航道上,明月已经升至中天。

    ⑨当我再次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总感觉一切仍然刚刚开始。当年的耳语者还不曾走开,只对我一个人透露唯一的秘密。

    ( 选自《记一忘三二》,有删改)

    (1)、请梳理作者阅读经历,填写下面的表格。

    阶段

    阅读对象

    阅读感受

    小学一年级

    旧报纸

    印有汉字的东西

    幸福满足

    成年后

    开阔明朗

    (2)、同学们在朗读选文时,对下面句子中的重音处理产生了分歧。下面两种读法,你更赞成哪一种?说说理由。

    【A】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

    【B】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

    (3)、请联系语境,赏析文章第①段划线句子。

    那可能是我最早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开壳中小鸡啄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

    (4)、在阅读之路上,相信你也有和选文作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请结合具体书目的相关内容来谈一谈。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相而去             (2)元方入门不

    (3)其自食其言也   (4)服三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下车引

    A、起不食待 B、择其善者而从 C、方与 D、不食以俟者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4)、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 3、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班级准备邀请各科任课老师参加此次活动,同学拟写了邀请函,你发现在用词和格式方面各有一处不当,需要修改。

    邀请函

    敬爱的老师:

    您好!贵班拟定于11月15日下午2点在报告厅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参加,期盼您莅临指导。

    2024年11月13日

    七(1)班班委会

    (2)、同学们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结合语境,你发现加点词句运用存在问题的一项是(       )
    A、小洪: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天天黏在一起,而在于心灵上的契合,互相尊重,互相欣赏。 B、小丰:军训期间,我非常幸运地结识了一位青梅竹马的同学。他善良热心,总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 C、小祁:在我犯错时,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够指出我的错误,给我改正的机会,而不是直接与我割席断交 D、小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曾经的那些朋友们,虽然我们彼此分离,但是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3)、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彼此了解,老师让大家用一个比喻句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请你仿照示例,也写一个比喻句来介绍自己。

    示例:我性格内向,看起来不太爱与人交往,但我的内心是温暖的。我觉得自己像一盏小小的油灯,虽然不太明亮,但我的光足以照亮身边的人。

  • 4、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写出人名并说明原因。

    范爱农   寿镜吾   衍太太   藤野先生   阿长

  • 5、下面对名著《朝花夕拾》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是鲁迅《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形象。‌ B、阿长(长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女佣,也是鲁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他的散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中都出现过。 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共十篇,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 D、《朝花夕拾》中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文章是《父亲的病》。
  • 6、默写。

    (1)“”,刚起头,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2)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5)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6)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8)生活中,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

  •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作家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语。表示降职之意时,常用“左迁”一词。 C、古代对各个年龄有不同称谓,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如:惠赠、高寿、劳驾、见教都是敬辞,久仰、鄙人、愚见、拙作都是谦辞。
  •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计到2024年,我国高铁开通的总里程将超过五万公里以上。(删掉“以上”) B、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答题的错误率,跟以前相比降低了一倍。(将“降低”改为“减少”) C、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删掉“随着”) D、近一两个月来,我区开始严惩骑摩托车不带头盔、无证、无牌。(在“无牌”后加“的违法行为”)
  • 9、读下面语段,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散文如诗,徜徉其中,总给我们美的享受。读第一单元,柔嫩顽强的春草 , 娇艳带甜的花,酝酿着各种气息的春风,傍晚时那一点点黄晕的光;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的济南老城,顶着一髻儿白花,如日本看护妇的矮松,还那时而清纯娇羞,时而热烈张扬,时而沉静深邃,时而沧桑平静的四季的雨,它们都给我们编织了一个诗意的

    A、选段中加点的“散文”“春草”“蓝天下”的“下”“梦”均是名词。 B、选段中带下划线的“徜徉”“能”“有”“编织”均是动词。 C、“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的济南老城”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D、“顶着一髻儿白花,如日本看护妇的矮松”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分歧     睫毛     嘹亮     人生鼎沸 B、云霄     化妆     绅士     鸦鹊无声 C、捶打     稚气     取诀     披蓑戴笠 D、花苞     诀别     徜徉     喜出望外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萏(hàn)       整宿(xiǔ)     蓄(chǔ)       人迹至(hàn) B、(guǎng)   笑(nì)       释(chǎn)     翻来去(fù) C、巢(kē)        告(dǎo)   倜(dǎng)       瓜熟落(dì) D、啬(lìn)       徘(huí)     若(tǎng)        谆谆教导(zhūn)
  • 12、大作文。

    “谢谢”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也是最温暖的词汇。谢谢亲人,朝夕相伴,倾情以待;谢谢挫折,激人奋进,促人成长;谢谢阳光,普照万物,宽厚无私……

    请以《谢谢       》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明确;

    ③600字以上;

    ④不得出现人名、地名、校名等真实信息。

  • 13、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几则名言,说说“自强不息”的内涵是什么。

    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2)、九(2)班想请北京冬残奥会某位得奖选手来做一次报告,如果你代表班委会去邀请他,你会怎么说?
  •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例:

    启明星

    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交替/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退隐/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批注:

    诗中的“你”是启明星,象征了人民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赞颂启明星面对黑暗永不退缩,勇于跟黑暗斗争,迎接光明的精神。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材料一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材料二

    初升的太阳

    照在我们的头上

    照在我们的久久地低垂着

    不曾抬起过的头上

    太阳照着我们的城市和村庄

    照着我们的久久地住着

    屈服在不正的权力下的城市和村庄

    太阳照着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照着我们的从很久以来

    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

    田野、河流和山峦……

    (1)、材料一选自(诗人)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当时的中国处于时期,该诗表达了诗人
    (2)、参考示例,从材料一或材料二中任选其一给诗中意象(如土地、太阳等)做批注。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沁园春·雪》)

    (2) , 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3)寂寂江山摇落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 ,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表达了无论身处何处都心系百姓、心忧国事的崇高境界。

    (6)《醉翁亭记》中写山间四时景色分明。春天“”,夏天“”。

  • 16、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甲】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C、【乙】诗首联写更鼓响过,行人断绝,“一雁声”使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D、【乙】诗尾联写战乱频繁,亲人四处流散,生死茫茫难以预测,令诗人无心阅读书信,读来感人至深。
    (2)、【甲】【乙】两首诗词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相同点?情感基调又有什么不同点?
  • 17、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节选自归有光《呈山图记》,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同时被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魏君用晦:即魏用晦,人名。③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为考核优异而被召入京中做了给事中。给事中,官职。④扳;通“攀”,牵,引。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贤也       夫令之于民重矣 B、或异二者之     魏君用晦吴县 C、君今县已三年矣   国怀乡 D、不知人之乐   余强饮三大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君为县有惠爱”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B、百姓扳留不能得 C、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4)、甲、乙两文分别写了欧阳修、魏用晦在做地方官时深受人民喜爱。两篇文章分别体现在哪件事情上?
  • 1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鹤骨笛

    肖靖

    ①运河边知了一片响噪。一鹤背着书包站在阳光里,七月的阳光临近傍晚依然灼热,一鹤看着母亲背起一只大大的箱子,箱子和她背负的生活一样沉重。硕大的箱子和母亲瘦小的身体形成强烈的反差,汗水顺着母亲的发梢滴落下来,还未降落到地面就被灼热的空气烤干了。

    ②一鹤冲过去,托住母亲背上的箱子。母亲感觉到身上的重量减轻了,一回头就看到了一鹤清澈的眼睛。

    ③“考上了吗?”母亲急切地问,脸上分明有               的神情。

    ④一鹤协助母亲卸下背上的货物。轻声回答道,没有。

    ⑤怎么能没考上呢?你平时学习不是挺好的嘛,你爸去世前就一个心愿……

    ⑥好了,别说了。一鹤粗鲁地打断母亲。母亲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⑦你考不上大学,就得和我一样干苦力。

    ⑧干苦力就干苦力,我不怕。一鹤气呼呼地瞪着母亲,你回家吧,我来干。停顿一下又加上一句,看见你就心烦。

    ⑨货站老板看不下去了,走过来对着一鹤说,你这孩子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⑩一鹤梗了一下头继续说,她待在这,还不是天天叨叨我,烦死了。

    ⑪货站老板摇了摇头,你太不懂事,你妈都是为了你,腰疼都舍不得休息一天。

    ⑫小鹤,考不上没关系,回家复习去吧,这活太累了,你干不了。母亲推着一鹤往外走。

    ⑬一鹤挣脱母亲的手嚷嚷起来,有什么累的,这活我玩着就干了,你回去吧。一鹤反过来推母亲。

    ⑭货站老板对一鹤母亲说,大姐,你回去吧,就让你闺女干,你也该治治你的腰了。

    ⑮母亲收拾东西离开了,一鹤留下来接替了母亲。

    ⑯沉重的货箱压着一鹤的肩膀、后背、双腿。一鹤觉得她用尽一身的力气才站了起来,双腿在微微颤抖,每挪动一步身体就矮下去一截,泪水在汗水里流下来。一天的劳累,一鹤浑身酸疼。她不知道一身病痛的母亲是如何挨过这份疲累的。躺在货物狭小的缝隙里,一鹤摸出父亲留下的鹤骨笛。笛子圆润光滑,在灯光下透着淡淡的光泽。一鹤吹出简单的旋律,这是父亲教她的。清脆的笛声顺着大运河水缓缓流淌,带走了疲劳,力量又从四面八方汇聚回身体里。

    ⑰父亲说鹤骨中空又坚硬,我们的先人用鹤骨做笛子,吹奏出来的音律清越动人。你要像鹤一样,虚怀若谷,坚韧不拔才能展翅高飞。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整个人都在闪闪发亮。

    ⑱记得那一年,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依照父亲的遗愿,将父亲的研究手稿都上交给了博物馆,只留下了一支鹤骨笛。一鹤常常在梦中看到鹤骨笛化成一只仙鹤在碧蓝的天空中飞翔,然后又化成父亲的样子站在一鹤面前。父亲一生醉心于考古研究,夜夜与文献和手稿相伴,累了就拿出鹤骨笛吹奏一曲。

    ⑲劳累的一天又开始了,货站老板看着一鹤吃力的身影,摇了摇头。中间母亲又来过一次,休息了一段时间的母亲腰板比以前直多了。母亲叨叨着让一鹤回学校复读。货站老板幽幽的叹气声穿过一片嘈杂,钻入了一鹤的耳朵。

    ⑳半个月的时间,一鹤白嫩的皮肤晒得黝黑,双手长了无数的毛刺。一鹤觉得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初像秤砣一样沉甸甸的,现在变得越来越轻盈。一鹤觉得自己似乎变成了一只鹤,真的能飞到天上去。

    午后,天气异常闷热,一场大雨不带任何悬念地来了。邮递员冒雨冲进货站的时候,差点撞到正在查看屋顶的老板身上。

    ㉒邮递员将手伸进防水挎包,抽出来一封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货站老板扫了一眼,上面赫然写着一鹤的名字。货站老板一把抢过去,手过之处带起一股小小的气流。

    ㉓一鹤,一鹤。货站老板的声音里面带着微微的颤抖,大声呼唤着。

    ㉔一鹤扭头看向货站老板。

    ㉕你的,你的,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误会你了,孩子,你是为了让妈妈多休息才赶走她的吧。

    ㉖一鹤站起身,摸了摸怀里的鹤骨笛,爸爸,我实现了你的梦想。她觉得此刻的自己是一只轻盈的鹤,抖动着全身的羽毛飞过大运河,穿过层层雨幕冲向蓝天。

    (1)、请分别从一鹤与货店老板的视角梳理小说情节,补全下列思路。

    一鹤视角:到运河边寻找母亲→赶母亲回家→(1)→收到录取通知书。

    货站老板视角:(2)→劝说一鹤母亲回家→看着一鹤吃力劳动→(3)

    (2)、请结合母亲的形象,在第③段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第③段:“考上了吗?”母亲急切地问,脸上分明有的神情。

    (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鹤觉得她用尽一身的力气才站了起来,双腿在微微颤抖,每挪动一步身体就矮下去一截,泪水在汗水里流下来。

    (4)、结合小说内容,分析㉑段划线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5)、“一鹤”的名字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和【链接材料】,向大家分享你对“一鹤”这个名字的理解。

    【链接材料】

    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古人常将鹤与人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品格相联系,以鹤来比喻翩翩君子之风、如“鹤鸣之士”。历代多有咏鹤赞鹤的诗文,《诗经·小雅》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歌咏君子虽深居简出,嘉言善行,却传扬千里:唐代刘禹锡《秋词》中则借“晴空一鹤排云上”,抒写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态势。古人还喜欢用鹤骨做笛子,吹奏出来的音律清越动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鹤》中就说:“鹤骨为笛,甚清越。”

  • 1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小题。

    这些坚持越持久越有力量

    张璁

    ①年轻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让生活的可能性得到充分延展,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

    ②又到毕业季,数年青春相聚的一团热火,就要转身话别散作满天繁星。

    ③如果生活是一条河流,人难免在激流中踉跄:感觉生活充满诱惑的陷阱,被“成功”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又有时会感觉自己在随波逐流,虽然轻松却蹉跎光阴。大浪淘沙,时间会告诉你哪里是金哪里是沙。总有一些东西,越久越有力量。

    ④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当你来到陌生的城市,拿着刚毕业不过数千的起薪,七大姑八大姨却告诉你“谁谁谁高中没读完就做生意,如今赚得盆满钵满”,这时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不用着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教育是一坛越陈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终身的一场自我投资。如果育人像栽树,一年的树丛只能用作柴火,十年的树木却可能成为栋梁。十年寒窗给你的不仅是一纸文凭,它打开的更是一个人认知与能力的大门,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指出了一条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

    ⑤请不要误解善良的力量。刚刚踏进社会,没有人能保证每一次都会被公平对待,但一定要保持善良;没有人能保证每一次付出善意都会有回应,但一定要坚持善良。善良不是一种无力的妥协,恰恰相反,善良是对生活最有力的回答。因为善良不意味着懦弱,有时坚守底线必须付出巨大勇气;善良也不是一味迁就,有时候善良需要嫉恶如仇。做到善良,并不意味着能带来什么报偿,因为善良本身就是最好的报偿:一个人守住了自己的善良,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能问心无愧,就能吃得香、睡得踏实、活得心安。它就像一束光,把生活里每一个昏暗时刻照亮。

    ⑥请不要低估吃苦的回报。记得有一次,到一个创业的同龄朋友那里做客。做餐饮行业的他,指着店外告诉我,这条街上来来去去不知换了多少家餐厅、咖啡店,但这些年来坚持下来并且人气越做越旺的却只有他一家。为什么? 其实这条街上不乏明星投资、装修考究的网红店,可是只有他每天起早贪黑,向食客一个一个询问就餐体验,不厌其烦地改进服务、菜单。今天的社会竞争大、压力重是事实,却不该低估这个时代对一个不怕吃苦的人的回报。再美的梦想,都不会在“小确幸”的轻松里自动完成。无论是多读一本书、多跑一次步,还是多留一点心、多拜访一次客户,都仿佛是种下一粒种子,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芽长大,长成梦想的样子。

    ⑦跨出校门,相比于对适应不了社会的担心,其实我们更应该担心太过于“适应”社会。不必过早地急于“成熟”,因为别人告诉你的所谓“成熟”的人应该做的事,未必就是一条适合你的正确道路。年轻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让生活的可能性得到充分延展,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坚持读书,坚持善良,坚持吃苦,越持久越有力量。 B、总有一些东西,越久越有力量。 C、让生活的可能性得到充分延展,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 D、不必过早地急于“成熟”,因为别人告诉你的所谓“成熟”的人应该做的事,未必就是一条适合你的正确道路。
    (2)、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的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B、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教育比作“越陈越香的酒”,把育人比作“栽树”,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教育需要时间的道理,从而论证了“读书是一条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的观点。 C、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概括、深入地阐述了教育需要时间的道理,从而论证了“读书是一条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的观点。 D、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教育比作“越陈越香的酒”,把育人比作“栽树”,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教育需要时间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的观点。
    (3)、下列对文章的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一分”的结构,①~③段是总起,引出作者观点,④~⑦段是分述,每段都从不同方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B、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作者创业的同龄朋友不怕吃苦、坚持创业的事例,论证了“请不要低估吃苦的回报”的分论点。 C、④~⑥段分别从“读书的价值”“善良的力量”“吃苦的回报”三个方面论证了题目所说的“这些坚持越持久越有力量”。 D、文章第④~⑥段属于递进关系,各段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总有一些东西,越久越有力量”的观点。
  • 20、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相得益彰 B、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搜罗天下逸闻轶事,断章取义 , 终于写成《史记》。 C、C919首航的成功离不开吴光辉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他们敬业乐群 , 百折不回,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了贡献。 D、雄伟的泰山、奇绝的黄山、秀丽的庐山……这些大自然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