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活动开篇】同学们,小说是大家【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它就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小说是项链,那么细节、情节、故事则是小号珍珠、中号珍珠、大号珍珠。将情节串起来的线索往往是故事的脉络。人物则承载着小说的思想、灵魂。例如,那辛苦麻木的闰土、辛苦恣睢的杨二嫂,那生活(jiéjū)、自私势利的菲利普夫妇,那在空旷的芦苇丛中孤独前行、在(xiēsī-dǐlǐ)的暴风雨中坚强成长的杜小康……每一个赋予小说以灵魂的人物都被作者刻画得【乙】。
(1)、给文段中的加点词注音。①恣睢 ②空旷
(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jié jū) ②(xiē sī dǐ lǐ)
(3)、根据语境,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喜闻乐见 入木三分 B、脍炙人口 栩栩如生 C、脍炙人口 入木三分 D、喜闻乐见 栩栩如生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放眼世界,入目皆美。云卷云舒,泉水叮咚是自然的灵动之美;含蓄隽永,一咏三叹,是诗词的意蕴之美;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是灵魂的高尚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文化的兼容之美……美,无处不在。
在你的眼中,什么是最美?请以“最美不过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馄饨不混沌
陈峰
①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②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③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④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⑤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⑥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⑦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⑧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⑨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⑩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⑪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撤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啜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顷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⑫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⑬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⑭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⑮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⑯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失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嗝儿,回家。
(摘自《四时之味天然欢喜》一书)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是因为馄饨价贵不舍得买,才说“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来哄骗孩子。 B、作者叙述自己故意感冒骗吃馄饨的往事,语言幽默,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 C、如今的馄饨因为与作者记忆中的馄饨的外形和味道不同而不再受作者的喜爱。 D、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了他与馄饨的故事,文章脉络清晰,情感层层递进。(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浑沦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这句话中哪些词重读?为什么这样设置?
(3)、⑪段和⑫段都有关于制作馄饨的细节描写,是否可以删去⑫段中关于制作馄饨的细节描写部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标题“馄饨不混沌”蕴含哪些深层情感?请结合全文和下面两则材料加以分析。【材料一】
混沌,也写作浑沌,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也常用来形容思想模糊不清,不分明。
【材料二】
陈晓卿:“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食材无上下之分,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寻找儿时美好的记忆,这些才是对待食物的原始态度。
(选自《〈舌尖上的中国〉再现美食的文化情怀》)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展上,记者在一块显示屏中见到了“通通”,这是一个头戴粉色发卡的小女孩形象。与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丫丫”类似,“通通”生活在高度仿真的数字世界中。不同于需要提问才能互动起来的聊天机器人,“通通”的一大特点是“眼里有活”,能够“自主行为”。当记者戴上VR头显,进入“通通”所在的数字空间将牛奶洒到鞋时,“通通”会主动识别互动者的意图,自己寻找毛巾把牛奶擦掉,将桌子收拾干净。
②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说,“通通”以原创的认知架构理论为顶层设计,以自研国产学习和推理框架为底层支撑。通过自主环境探索或与人类多模态交互等方式,“通道”可像人类儿童一样实现技能、知识和价值持续成长。
③技术创新驱动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以拥有更美好的智能时代。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人工智能产业链已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
(摘编自2024年3月25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①提问:之前也是有类似能够生成短视频的模型,背后的原理和Sora模型一样吗?
②侯明威:不一样的,它们代表的是两种路径。之所以说Sora取得很大突破,主要是因为它的架构与以前的路径不一样。本身OpenAI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大力出奇迹,之前的大语言模型的处理经验,放到视频领域也一样适用,把图像画面训练的数据形成子块之后,就能够像文本的字词一样去进行大量数据堆叠,迭代之后形成自己的大模型,它在时间轴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就远好于竞品。
③提问:Sora具体应用到各行各业,会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
④侯明威:一方面,Sora模型文字生成视频,对视频相关的领域影响肯定是最大的。对于影视行业来说,有力的生产工具,是很大的利好。AI技术视频的大提升,可以应用于传统影视制作流程里。从前期的创意和剧本,到影视制作和后期渲染,都可以应用此技术。后期,在技术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后,影视制作环节,像特效渲染等都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摘编自2024年3月8日“东方财富网”)
材料三
①人工智能得以较为逼真地还原人物影像,离不开大模型的应用。以高质量的数据为训练“养料”、以高性能算力为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了出色的内容理解和生成能力。整理文档、写作代码、检测零部件缺陷……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辅助。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更高效的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未来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②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以生成人物影像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收集、生成数据时,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和肖像权。打破真实和虚拟的边界,让亲人再次“重逢”,也存在一些伦理上的争议。进一步说,如果相关技术被恶意使用,还可能引发制造虚假信息、诈骗等违法活动。此外,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活动,是否会侵犯知识产权等,都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摸索和防范。
③拥抱更美好的智能时代,我们更需厘清技术的边界。未来,或许人工智能会让一般的知识生产大打折扣,但我们不应失去创造性;或许虚拟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不应让真实世界的意义消散。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也只是辅助工具,在计算和逻辑之外,还有更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用不懈的努力去实现。
(摘编自202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人类会使用工具是人类快速进步的原因,实际上ChatGPT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我们几千年依靠的书本、图书馆并没有两样,基于这样强大的知识工具来学习,我们的孩子们应该学得更好。如果担心孩子们依赖它不会思考了,要么是我们教的内容没有价值,要么是我们没有理解在简单的思考基础上还有更高级的思考模式需要我们教育者去开拓。
(摘编自2023年2月13日《第一教育》)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 B、Sora模型文字生成视频,影响最大的是视频相关的领域。 C、人工智能得以逼真地还原人物影像,离不开大模型的应用。 D、我们教的内容没有价值是孩子们依赖ChatGPT新方式的唯一原因。(2)、根据材料一,介绍一下“通通”的主要特点。(3)、材料三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怎样拥抱更美好的智能时代?请结合一、三、四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有改动)
【乙】
前月寄信,想已接到。余①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② , 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 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阅《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选自《曾国藩家书·致四弟九弟》,有改动)
【注释】①余:曾国藩自称。②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诸生学于太学”中的“诸”,与“假诸人而后见也”的“诸”意思不同。 B、“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与“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的“以”意思不同。 C、“假诸人而后见也”中的“假”,与“假公济私”“狐假虎威”的“假”意思不同。 D、“余蒙祖宗遗泽”中的“遗”,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一句中的“遗”意思相同。(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文本一取自赠序;书信是一种常见的文体,文本二选自家书。 B、文本一运用对比的手法,重在突出自己不在意衣食,启发后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 C、文本二写自己既恐诸弟生厌又恐有失长兄之责的矛盾心理,使劝诫如同面对面交流。 D、文本一勉励同乡马生,文本二劝诫同胞诸弟,都采用现身说法方式,可谓用心良苦。(3)、乙文画横线句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写在下面。诸弟A若能有恒B如此C则虽四弟D中等之资E亦当有所成就F况六弟九弟G上等之资乎?
(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5)、两则选文皆“劝学”,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遣兴①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①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那时南宋朝廷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国家日渐衰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且”字,意思是“暂且”,体现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与忧愁。 B、词的上片后两句直抒胸臆,词人认为古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一无是处。 C、词的下片后两句,词人醉意中觉得松树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写醉态可谓活灵活现。 D、本词语言质朴浅易,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是一首具有独特风姿的词作。(2)、全词围绕一个“醉”字组织内容,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 -
7、中华广袤肥沃的土地、绵长深厚的历史,涵养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背井离乡,戍守边关,范仲淹以(1)“ , ”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2)文人失意,以词抒怀,辛弃疾以“ , ”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苏轼也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得到重用、为国立功:(3)“ , ?”
-
8、请你参加以“走进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活动一:晓时令】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后的下一个节气是①。《二十四节气歌》中,“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芒”指的是②(节气名)。(2)、【活动二:论节气】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知节气、用节气的必要吗? 请结合以下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先民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材料二: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上有牌额,写着“飞云浦”三字。A见了,假意问道:“这里地名唤做甚么去处?”两个公人应道:“你又不眼瞎,须见桥边牌额上写道‘飞云浦’!”A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那两个提朴刀的走近一步,却被A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这一个急待转身,A右脚早起,扑通地也踢下水里去。那两个公人慌了,往桥下便走。A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作两半个,赶将下桥来。那两个先自惊倒了一个。A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后心上只一拳打翻,就水边捞起朴刀来,赶上去,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下;却转身回来,把那个惊倒的也搠几刀。
【乙】
(C)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馀道:“你看这不疯了么? 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C)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馀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D)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 好! 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1)、【甲】段文字是《水浒传》中的精彩情节,文字中的A是(人名),他大闹飞云浦的原因是。(2)、《水浒传》中有许多这样的“打杀”的情节,请你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打杀”情节。(3)、【乙】选段出自讽刺作品《儒林外史》,选段中的“C”“D”分别是谁,鲁迅先生曾评论本书“婉而多讽”,请结合选段谈谈你对鲁迅评论的认识。 -
10、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区乒乓球比赛中,我们都相信比赛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小语同学也能鸠占鹊巢拿到冠军! B、村子里那棵挺拔的大榕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 多年来一直见证着这个村庄的成长和发展。 C、这篇文章王老师只增加了一个句子,意境就完全不同了,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D、天昏地暗,血雨腥风 , 山路上的人,撑着伞低着头,默默向山上走。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有涯,徜徉经典,与经典对话,便能获取经典的力量。书中没有凡音的聒噪,没有尘世的诓骗,黑白笔墨之间,行吟唱和,恍若与古人促膝,聆听圣贤箴言,妙趣横生,受益(非 匪)浅。毛泽东笔下,祖国壮丽美好的河山让历代英雄折腰;舒婷笔下,迷惘深思的一代深情眷恋着祖国;陈毅诗中,革命先驱以身报国,视死如归;顾颉刚先生说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不能(默 墨)守前人的旧说。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彰显着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不妨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开始! 我们切忌不要轻薄浮躁,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贪图享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A]仰望星空,你吟出[B]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B],流淌一份乡情[C]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D]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guō 非 wǎng 墨 B、guā 非 máng 默 C、guō 匪 wǎng 墨 D、guā 匪 máng 默(2)、上面的第二段中依序填入方括号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A]冒号 [B]书名号 [C]逗号 [D]句号 B、[A]问号 [B]双引号 [C]分号 [D]句号 C、[A]句号 [B]双引号 [C]分号 [D]句号 D、[A]问号 [B]双引号 [C]分号 [D]逗号(3)、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听几首歌,画几笔画,来一次旅行,做一回志愿者……体育可以强身健体,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旅行可以开阔视野,劳动可以培养品质……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
请你以《体育课上二三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或记述活动经历,或讲述活动故事,或议论活动意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例如,当一个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时,这种内在的需求会驱使他主动去学习、探索,即使没有外在的奖励或压力,他也会乐此不疲。内驱力可以分为生理性内驱力和社会性内驱力。生理性内驱力如饥饿、口渴等本能需求引发的动力,而社会性内驱力则源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成就、尊重、归属感等的追求。
材料二:
内驱力对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内驱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较强内驱力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会主动设定学习目标,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研究表明,在一个班级中,内驱力强的学生在成绩上往往更加优秀,而且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为深入。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是出于内心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材料三:
如何激发内驱力
激发内驱力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愿景。当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以及学习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时,他们更有可能产生内在的动力。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理想,并将当前的学习与之相联系,让他们明白每一次的学习都是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积累。其次,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要。一个充满鼓励、支持和挑战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自主决策空间,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内驱力。此外,及时的反馈和认可也能有效激发内驱力。当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得到肯定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材料四:
内驱力与外在激励的关系
虽然内驱力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但外在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内驱力产生影响。适度的外在激励,如奖励、荣誉等,可以在短期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成就感,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内驱力。然而,如果过度依赖外在激励,可能会导致学生将学习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获取奖励,而忽视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这样反而会削弱内驱力。因此,需要把握好外在激励的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内驱力的激发和培养。
(1)、结合材料二,谈谈内驱力对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根据材料三,总结激发内驱力的方法有哪些。(3)、请结合内驱力与外在激励的关系,你认为如何运用外在激励促进内驱力的发展?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①后合。其事未究② , 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居一年,其子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③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
(节选自《列子》,有删改)
【注释】①迕:违背。②未究:未见结果。③易:交换。
(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的体裁都是寓言,且都围绕着要阐述的道理展开情节和对话,人物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B、两段选文都出自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列子》,《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C、乙文阐述的道理和成语“塞翁失马”一样,都是阐述善恶相连、祸福相依的道理。 D、成语“杞人忧天”出自甲文,讽刺了那些为了不必要的忧虑而担心的人。(2)、下列文言现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身亡所寄”中的“亡”,读“wú”,是“没有”的意思,和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读音、意思都不同。 B、“若屈伸呼吸”中的“若”,译为“你”,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若”意思不同。 C、“之”的用法有多种,“姑复问之”和“久之,目似瞑”中两个“之”都是代词。 D、“积块耳”中的“耳”是语气词,表示“罢了”的意思,和《狼》中“止增笑耳”中的“耳”意思相同。(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2)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
(5)、甲、乙两文给你哪些启示?请答出两条。 -
15、城南二首(其一)
曾巩 〔宋〕
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②路东西③。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②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③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雨过后的山野的景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B、“路东西”写水流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突出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C、“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写出雨后的大自然充满生机,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其对应性,可从“乱”与“齐”这两个字概括雨中与雨后两幅景色,分别是“雨水肆虐”“青草齐整”。(2)、请从手法、情感、哲理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赏析“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
16、《西游记》中的很多人物既保持着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一个,简要说明。
-
1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
(5)别人不理解时,也不要生气,孔子教导我们说:“ , ”(《论语》十二章)
-
18、请你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读书方式的看法。
走进去 百态人生 自可阅尽
大千世界 方能悟透 出得来
上联: 下联:
-
19、下面是某学生的读书感言,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你认为画线句中哪一个词语需要重读?为什么?
阅读,是一种感受。走进春天,朱自清笔下清脆的鸟鸣、静谧的乡间,令我们醉心不已;走进夏天,刘湛秋笔下热烈而粗扩的雷雨浇灌灼热的大地……
-
20、下面是小文为读书交流会准备的开场白,准备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①亲爱的同学们,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修行,它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能让我们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真理与纯cuì________。
②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懒duò________的阅读状态,追求快速阅读,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这种阅读方式可能会禁固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干涸________。
③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会,打破这种阅读状态,一起在文学的世界中探索和成长!
(1)、小文对这几个字的字形或字音不太确定,请你帮他写出正确的汉字或读音。纯cuì 懒duò 干涸(字音) 禁固(字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日的天气总是不可捉摸 , 早上还是阳光灿烂,中午却有可能大雨倾盆。 B、上课前,教室里乱作一团,当听到班主任的脚步声时,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C、时间过得好快,如今他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半大小伙了。 D、这本小说的结局真是骇人听闻 , 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