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自信助人成功

    张雨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我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从此以后,他笨鸟先飞,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获过诺贝尔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一位父亲带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我也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从那以后,我便树立了自信心。”

    ⑤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础上。

    (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信助人成功”这一中心论点的?
    (2)、选文第①段引用林肯分享成功的经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下面哪两个选项和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①信心是命运的主宰②一切干干净净,留我一人惆怅③天生我材必有用④不幸的人才要坚强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宇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怒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地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②

    (2)、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指的是母亲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在原文中找出母亲有一种怎样的精神?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 3、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八年级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举行演讲比赛】有同学搜集了以下一组故事,准备以“言必行,行必果”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这组故事中不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只填序号)

    ①曾子杀猪            ②一言九鼎                         ③此地无银三百两

    ④一诺千金        ⑤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⑥指鹿为马

    (2)、【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同学们已经设计出一种活动方式,请你根据主题再设计一种活动方式(注意:不能再写“演讲比赛”这种活动形式了)。   

    活动一:开展“信守承诺最美”诗歌朗诵会

    活动二:

  • 4、“你是一位外国的客人,”他(刘龙火)解释说,“而且你是有事来找我们的毛主席。而且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对我手里拿着的纸币瞟了一眼,问道:“你有苏区的钱吗?”我回答他说没有,他这才数出了值一块钱的苏区纸币说道:

    “这个你拿去,也许你路上要用的。”

    (1)、以上文段出自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选文中加点的“我”是(人名),“他”(刘龙火)的性格特点为
    (2)、下列是对《红星照耀中国》里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概括,符合周恩来形象的一项是(     )
    A、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头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B、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不知疲倦。 C、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尽管很忙碌,但总是不慌不忙。 D、他面目英俊,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是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周恩来。
  • 5、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描绘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6、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 , 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2) , 松枝一何劲。《赠从弟》(其二)

    (3)树树皆秋色,。(《野望》)

    (4)《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 点明题旨,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使至塞上》一诗中,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7、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 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消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打比方、列数字 B、打比方、举例子 C、举例子、列数字 D、举例子、作比较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作品《呐喊》,文章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变化。 C、母爱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情。 D、《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这次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的地点是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 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广安市很多学校正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D、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学传统礼仪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 10、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回头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 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1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虎年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创作灵感源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舞者们用不同造型和体态模拟出层峦叠嶂 , 勾勒出如诗如画的山河;美妙的古琴乐声贯穿节目始终,与舞蹈相得益彰 , 将中国古典式的美学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

    A、叹为观止 B、层峦叠嶂 C、相得益彰 D、栩栩如生
  • 12、下列选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吹嘘   黝黑   诚惶诚恐   正经危坐 B、周济   劳碌   为富不仁   杳无消息 C、粗糙   燥热   筋疲力尽   和颜月色 D、杀戮   拮责   油光可见   惨绝人寰
  • 13、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形(dùn)   一丝不(gǒu)        颁发(bān)              锐不可(dāng) B、息(zì)          昂(xuān)         形(qī)                       藏污纳(gòu   ) C、名(nì)   教(huì)     铭记(mǐng)       抑扬顿(cuò) D、(cuò)   形(dùn             绯红(fēi )               任劳任(yuān)
  • 14、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完成问题。

    ①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②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1)、选文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历史事件)途中,(红军故事)的故事。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红军?有何作用?
  • 15、请按要求修改下面邀请函。

    邀请函

    程老师:

    我班准备开展“优秀文化遗产申请”答辩会,邀请您担任此次活动的首席评委,请12月23日下午3:00务必按时到八年级X班教室参加活动,特此邀请。

    2022年12月21日

    XX中学八年级X班

    (1)、“邀请函”中有一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2)、“邀请函”中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指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 1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问一号”上的科技新元素

    ①“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科技新元素的支撑。

    太空“千里眼”优势多

    ②火星和地球间距离漫长,通信存在一定时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段旅程,这对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

    ③相控阵敏感器是位置和速度测量的重要仪器。在着陆阶段,为航天器持续提供高精度测量数据,成功助力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火星表面。它安装在火星着陆巡视器进入舱着陆平台下方,作用范围达数十千米,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

    ④相控阵敏感器的雷达天线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就像生物学中蜻蜓的复眼,具有波束扫描快、指向灵活、目标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此外,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任意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从而快速修正航天器的姿态测量误差,确保着陆巡视器方向控制准确无误。

    ⑤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

    小型“传动器”作用大

    ⑥火星探测任务的重头戏就是在火星表面巡视,这个过程必须万无一失。但火星表面地形复杂,火星车如何准确传递运动指令,进而灵活行走、爬坡下坎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从原材料、热处理、机械加工、精密测试与试验等基础方面入手,通过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一路闯过了多道难关,成功研制出火星车移动分系统核心传动部件——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确保了火星车在转向、过坡中更自主灵活。

    ⑦据介绍,在火星车左右两侧悬架上,分别装备了2种结构精密的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该装置体形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使火星车6个行走车轮独立实现抬升和降落,实现车体姿态和高低调节,以适应火星表面地形,保证爬坡下坎行动自如。如果将火星车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就是驾驭这架“马车”的“车夫”。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天问一号”的科技新元素:相控阵敏感器、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纳米气凝胶。 B、本文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天问一号”运用到的一小部分科技新元素。 C、文章④⑤段中两个画线的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D、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驾驶火星车的“车夫”——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能够根据火星表面的地形更自主灵活地开展巡视活动。 B、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具有结构精密、体型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等特点。 C、纳米气凝胶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的原因是它的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 D、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述科技新元素在“天问一号”探测火星过程中分别所起到的作用。
  • 17、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渍里趟来趟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早已累成一堆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19岁那年,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不知什么时候下的雪,地上薄薄的一层,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急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1)、本文围绕母亲具体写了哪些事?
    (2)、阅读文章,试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语文品析。

    (1)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

    (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有何含义?
  • 1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风烟俱               净:消散、散净 B、急湍箭               甚:很 C、猿则百叫无        绝:停止,中断 D、深了人意            辄: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       而颖悟 B、缥碧          君以眼为耳,一时异人 C、颖悟绝人       剧饮 D、不数字          与朱元思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看似是在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 B、乙文第一段划线句交代沙湖地点及认识庞安常的机缘。因相田到沙湖而得疾。于是到麻桥请庞安常治疗,这就得以认识了庞安常,引出了下层的记人。 C、乙文中的“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D、甲文最后由写景转到身临其境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反对经纶事务、反对仕进的消极避世思想。
    (4)、翻译下列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是日,剧饮而归。

  • 19、古诗词默写

    (1)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6) ,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7)《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雄浑风光的诗句是:

  • 2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及时行乐。 B、“志在千里”的“志”指的是统一中原。作者认为统一中原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二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士不已。”
上一页 155 156 157 158 1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