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进入中学,你一定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请你参加七一班组织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设栏目】班里要办一期“有朋自远方来”主题手抄报,请你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

    栏目二:

    (2)、【活动二:论真友】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你收集到了这样几则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请结合下面文字内容,谈谈你对中学生如何正确交友这个问题的看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

    以利交者,利尽则交疏,安有真正之友谊耶?正当之友谊必致力于道德之修养。——柏拉图

    (3)、【活动三:诚交友】在“我与文学家交朋友”的环节,请你参考示例,从下面的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并结合他/她的作品,简要阐明与他/她交朋友的理由。

    参考人物:①史铁生    ②鲁迅    ③冰心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选自《言语》篇和《方正》篇,这两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B、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就是指王昌龄。 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家君”与“尊君”,前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后者尊称对方的父亲。
  • 3、◆端午飘香

    下列书法作品都是描写端午香粽的诗句,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 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深人静,独自在家的他尽情地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人声鼎沸 , 招来了邻居的不满。 B、运动会上,同学们各得其所。运动健将们参加比赛,啦啦队员们都是文艺活跃分子。 C、我和小明虽然多年未见,再次相逢却没有一点陌生之感,很快就混为一谈 , 聊得火热。 D、他那咄咄逼人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B、为了搞好班级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并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C、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广州市交通巡警大队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D、学校的几个领导正在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
  •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千千世界丰富而深沉,在大自然的垂爱中,我们见证了太多美好。漫步秋天的北海,我们感慨于史铁生在秋风落叶中与母亲jué别,在那片烂漫的菊花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走进温晴的冬天,我们体会济南人心中有了落的幸福;走过四季,我们感受着春雨的娇媚美丽,夏雨的热烈粗 , 秋雨的端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在千年前的那个雪夜,我们仿佛看见了漫天如柳絮般飘落的白雪;莫怀戚在春日田野的散步中用爱与责任化解分qí,背负起继往开来的希望;小鲁迅奔跑在百草园里,享受着肆意畅快的童年……通过阅读,我们远离喧嚣的人群,由衷地感叹生命之美好。

    (1)、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诀     zhuó       guǎng     岐 B、决     zháo       kuàng       歧 C、决     zháo       kuàng     岐 D、诀     zhuó       guǎng       歧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那片烂漫的菊花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句中的“烂漫”“菊花”“领悟”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动词。 B、“我们仿佛看见了漫天如柳絮般飘落的白雪”,句中用到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C、“在大自然的垂爱中”,句中“垂爱”是敬辞。 D、“秋雨的沉静,冬雪的温柔”,句中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史铁生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震颤了我们的内心;莎莉文老师一个紧紧的拥抱,温暖了读者的心灵;冰心对母爱的呼唤,让我们内心变得祥和宁静……有时候,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便能让我们读懂一个人。

    请以“我读懂了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内容积极向上,卷面整洁,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8、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朝花夕拾》中便蕴含了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并联系生活实际,完成下表。

    教育观念

    经典片段

    对于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你的评价或感悟是:②

    观念1: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观念2:①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长辈”禁止,呵斥,甚至于打手心。

  • 9、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名为“温馨的回忆”的微信群,下面哪个人物不会被邀请?请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寿镜吾先生          阿长          藤野先生          衍太太

  • 10、在空白处按要求填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的诗歌不仅描绘自然之美,更暗含诗人的万千情思:曹操登临碣石,写下“① , 若出其中;② , 若出其里”(《观沧海》),展现了大海的壮美宏阔;马致远羁旅天涯,面对苍茫萧瑟的深秋晚景,难掩孤寂愁苦,不禁悲叹“③ , ④”(《天净沙·秋思》);李白将担忧和关切托付给明月,伴随朋友一路前行,深情吟诵“⑤ , 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11、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江口泊舟

    [唐]储光羲

    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

    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

    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

    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

    (1)、下列情景没有在诗中出现的一项是(     )
    A、潮水清寒 B、一叶孤舟 C、游子漂泊 D、月明星稀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时间、地点,写诗人在寒夜里的浦江口岸停船歇脚。 B、颔联既有叙事,也有抒情,写诗人经历了一夜风浪,自然而然地增添了羁旅的哀愁。 C、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一个问句透露出诗人虽身处异乡却觅得知音的万千感慨。 D、这首诗语言浅易流畅,像与人交谈般自然、有条理,读来质朴清新、含蓄隽永。
  • 12、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 , 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qì):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⑤野亭:郊外的亭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日告             左将军王凝妻也 B、遂止野亭             我如浮云 C、须期入             去后 D、人若此             人谋而不忠乎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郭伋受人喜爱,出巡时有孩子们夹道相迎接。 B、文章通过细致地描写郭伋与诸儿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章选取了正面例子来展现郭伋诚实守信的品质。 D、郭伋自己计算好了归期,亲自告诉了孩子们。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 13、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场三条记忆

    肖复兴

    ①草厂共十条胡同,长巷共五条胡同,它们各自呈弯曲状,分别从西北向东南,由东北向西南,荏芦草园汇合,然后到北桥湾。在讲究街巷布局横平竖直的北京城,它们是最集中的斜街,一道绝无仅有的景观。

    ②十条胡同里,住着我的发小儿黄德智。

    ③“发小儿”,是地道的北京话,必带尾音“儿”,透着亲切的劲儿,只可意会。黄德智就是我这样的一个发小儿,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有整整七十年的友谊。他家境殷实,住在草厂三条路西一个独门独户的小四合院里。那是非常漂亮的一个院子,大门上还有一副精美的门联: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小时候,我看不大懂,只是觉得词儿很华丽。长大以后,知道这是一副集宋诗联,前联寇准诗,后联欧阳修诗。

    ④那时放学之后,为便于监督写作业,老师会把就近住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学习小组。我和黄德智在一个小组,学习的地方就是他家,学习小组的组长老师也指定他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几乎每天放学之后,我都要上他家写作业,顺便一起疯玩。天棚鱼缸石榴树,他家样样东西都让我感到新奇。

    ⑤开始,我们还趴在他家那张大写字桌上安静地写作业,后来就屁股上长了草,坐不住,开始玩,打打闹闹,很快就“大闹天宫”了。玩完了,疯够了,天渐黄昏,倦鸟归巢,该回家了。我们走了,还要在胡同里疯跑瞎玩一阵,黄德智则不行,他妈妈不让他出来,把他留在家里临帖写大字。

    ⑥童年就像一只调皮的小岛,眨眼之间就飞走了,飞得无影无踪。

    ⑦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插队,黄德智留在北京肉联厂炸丸子。分别之际,他送我一本《朗诵诗选》。从北大荒回北京探亲的时候,我去肉联厂看他,一口足有一间小屋子那么大的大锅,哪吒闹海一般翻滚着沸腾的丸子。他拿着一把大铲子,不停地搅拌着锅里的丸子,再挥舞着一把大笨篱,把锅里的丸子一个个油淋淋地捞上来——这是他每天要对付的活儿。

    ⑧六年后,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他还在那口大锅前炸九子。

    ⑨我在一所郊区的中学教书,并悄悄地写一部名叫《希望》的长篇小说,每写完一段,晚上就穿过墙缝胡同,到草厂三条黄德智家,兴致勃勃地念给他听。其间,他从来都是张大眼睛,唇角微扬,不错眼珠地盯着我,眸中闪烁着润泽的莹光。就这样,从春雨霏霏一直到大雪茫茫。

    ⑩每次听完之后,他都对我说:“不错,你得写下去!”然后,拿出他写的字和字帖,向我讲述他的书法,这下轮到我只有听的份儿了。这是他从小的爱好,对他的书法,我也只是说“好”。在那段苦闷的日子里,即使我们写得不好,也要给对方打气,让已经干瘪的气球别继续瘪下去,即使它不能像鸟一样飞起来,多少也该充盈一些。我们既是上场的运动员,又是场外鼓掌的观众,我们就这样使劲儿地鼓励着对方,孤独地欣赏着彼此。就这样,关于我的小说、他的书法,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看到,只有窗外春天的风吹,冬天的雪飘。

    ⑪每次告别时,黄德智会送我走出他的小屋,一直送到草厂三条胡同的北口。夜深时分的街道,寂静得没有一人,只有街灯的光如霜,凄清地洒在我们的肩头。整整一年的时间啊,几乎天天都是在这里分手。然后,我穿过墙缝胡同,一拐弯儿就到家了。走在那条短短的、黑黑的路上,回头一看,总还有他的影子。即使是没有星星和月亮的寒风呼啸的夜晚,我的心里也格外明亮而温暖。

    ⑫我写的那部长篇小说《希望》,最后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希望,成了一堆废纸。他写下的一幅横幅——六个楷书大字“风景这边独好”,则贴在了他家的墙上,墨汁淋漓,无语沧桑,看得我眼泪汪汪,心里的那只瘪气球,又莫名地呼呼鼓胀起来。

    ⑬如今,草厂三条已经扩建成一条宽阔的马路,从前门大街直通两广大街。有时候,我会到那里走走。每一次去都会想起黄德智和他家的小院,还会想起那些难忘的往事。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9月06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称呼黄德智为发小儿,显示了我们之间的亲切与亲昵。 B、“我”小时候总是被黄德智的妈妈邀请上他家玩。 C、在“我”去插队的分别之际,黄德智送“我”一本书,说明他很了解“我”的兴趣爱好。 D、“我”和黄德智各有兴趣和志向,在苦闷的生活中互相鼓励,互相打气,令这段友谊熠熠生辉。
    (2)、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用白描的手法写了胡同的布局和方位。 B、选文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真挚,读来具有感染力。 C、选文写探亲时“我”去肉联厂看黄德智,见识到了他工作的辛苦,表达了“我”对他的工作的不满。 D、选文首尾呼应,并进行今昔对比,表现了“我”对故人和往事的怀念。
    (3)、文章重点写了哪几件往事?这几件事对作者而言有什么特殊意义?请概括作答。
    (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间,他从来都是张大眼睛,唇角微扬,不错眼珠地盯着我,眸中闪烁着润泽的莹光。

  • 14、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坐   雪

    舒维秀

    ①进入小雪大雪天气,就更离不开火了。一家人挤坐在火铺上,围着火炉家长里短。如果脚后跟仍感到冷,祖父会嘀咕一句:“明朝怕要落雪结冰咯。”

    ②我心里盼望着落雪。第二天,早起的母亲推开木门,说了一声:“好大的雪啊!”我就晓得,对面坡上千树披银,这边寨里家家素妆,白雪铺在木屋青瓦上,好似盖了一张银色的晒席。窗格子外偶尔传来几声小山雀的叽喳,我也晓得,当它们从这梢飞到那桠时,准会抖落下几丝积雪。

    ③“小孩盼过年,懒子想落雪。”落雪了,特别是连续落了几天大铺雪后,湘西侗寨人家难得地守在屋里,进入坐雪时间。

    ④有时落沙雪,就像细沙子落下,虽然持续不了多久,但落地后同泥水沾和在一起结成冰,要好几天才能融化,正应了“沙雪打底,够得(时间久)晴不起”这句话。

    ⑤有时落铺雪,飘飘洒洒,无声无息。远山传来枞树枝条的折断声,那是森林在悄悄告诉人们大铺雪来了。落了铺雪,一般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天气就会放晴出太阳,阳光没什么暖意,只是给没有融化的雪白上加白罢了。

    ⑥有时落完雪会结“桐油冰”,瓦片上、树干上、地面上结一层硬硬滑滑的冰,颜色白偏暗,有些像桐油铺地。“桐油冰”又硬又滑,人们不敢轻易出门,连去井边挑水,也要在胶鞋上缠绕几圈山藤,再用锄头刨出一个个小坑,脚踩进去才牢实。狗也怕在“桐油冰”上行走,有好强的狗要去追行人,还没在冰上跑几步,就东滑西拐,赶紧灰溜溜地转回来。

    ⑦“今年雪大,安心坐几天雪。”母亲嘴里这么说,手上却不闲着,她有一句口头禅——“雨天有雨天的活路,雪天有雪天的活路”。于是,找来针线盒,坐在火边一锥一针再一线地纳鞋底:先用锥子把千层底锥通,手捏针在头发上顺抹几下,再穿过鞋底,然后一手一手地拉扯麻索,任那均匀的“唰唰”声响满火铺间……

    ⑧如果厢房里传来“乒乒乓乓”的木匠行头声,那准是父亲在做木匠活。每年的坐雪时间,正是他木匠行头响得勤的时候。“弯木头,直木匠。”那些歪歪扭扭的木板,在他闭一只眼、弹一线墨以及一斧一刨之间,很快就变成一张张平整、漂亮的壁头。

    ⑨坐雪天,祖父总会转到牛圈或猪圈边,取出木犁、锄头、单耙、踩耙和镰刀等农具,察看哪里有损坏或松动,细心打整一番再放回原处。经过一冬的坐雪,这些农具也有了崭新的精气神,静等开春耕作日子的到来。

    ⑩坐雪天,最好玩的要数滑雪板了。滑得最快的是旧圆桶板,两头翘、中间鼓,小屁股坐在中间凹处,从屋旁的土坡滑下,有时会中途翻车或到头刹不住车,滑下路坎也是常事。不过,这可吓不倒我们,翻身爬起来,拍拍屁股,抖落身上的雷,扛起雪板又往上走。

    ⑪“今年这大雪,落金落银啊!”乡人们不讲“瑞雪兆丰年”这样文绉绉的话,但他们也晓得,大雪一来,要冻死田地里许多害虫。今年一场雪,明年一场雨,喊得应(说完应验)的,风调雨顺也是可期。

    ⑫这些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如今入冬,不管雪大雪小,乡人们照例骑着摩托或开着大小车辆,该外出务工的务工,该去跑运输的跑运输,该赶集做生意的赶集做生意,似乎忘记了曾有坐雪这一回事。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了坐雪天母亲纳鞋底、祖父做木匠活、父亲修整农具、“我”和伙伴们玩滑雪板等充满温情的画面。 B、落雪后结的冰因颜色有些像桐油而得名“桐油冰”,它又硬又滑,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C、母亲嘴上说着“安心坐几天雪”,手上却不停歇地纳鞋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D、落大雪预示着来年很可能是丰收之年,因此乡人们说落大雪是“落金落银”。
    (2)、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铺在木屋青瓦上的白雪比作银色的晒席,写出了雪势之大。 B、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大铺雪到来时静谧的情景。 C、文章标题“坐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文章内容紧密相连,使得全文结构整齐紧凑,主题鲜明。 D、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城市化进程中乡人们忘记坐雪传统的批判。
    (3)、明明想将选文编入校刊,下列最适合这篇文章的栏目是(     )
    A、咏史怀古 B、乡景乡情 C、社会百态 D、家国情怀
  • 15、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靠昆虫和细菌能“吃掉”白色污染吗

    ①什么?竟然有昆虫把塑料当作美味!

    ②对的,你没有看错,科学家发现了很多爱“吃”塑料的昆虫,并对它们解决白色污染寄予厚望。近日,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孙建中团队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昆虫及其肠道共生菌在塑料生物降解中的独特作用。

    ③那么,这些昆虫为何能练就“吃掉”塑料的独门绝技?人们能否利用它们解决白色污染难题?

    ④据研究者介绍,昆虫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生物,科学家发现印度古螟、草地贪夜蛾、黄粉虫等昆虫展现出了消化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常见塑料的能力,而这背后,昆虫肠道共生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⑤目前已发现的能够降解塑料的昆虫肠道共生菌包括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等。昆虫肠道共生菌能够分泌酯酶、脂肪酶、过氧化物酶、漆酶等酶类,促进塑料的分解。而一旦塑料被分解,产生的化合物也可以被用作昆虫肠道共生菌生长的碳源。

    ⑥此外,除了昆虫肠道共生菌外,在被污染的水体和土壤中存在的一些细菌、真菌、藻类等也能够降解塑料。

    ⑦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目前全球每年生产超过3.3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两倍。既然昆虫肠道共生菌能“吃掉”塑料,那么人们是否能对其加以利用,从而大量消解塑料垃圾呢?

    ⑧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指出,昆虫肠道共生菌能“吃掉”塑料,与大量降解塑料并不能混为一谈。与自然环境中动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降解时间相比,虽然昆虫肠道共生菌对塑料的降解速度相对较快,但仍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仅仅依靠昆虫肠道共生菌本身产生的酶作用有限,还需要人工制备酶,以优化塑料降解过程,提高降解速度。

    ⑨为此,研究人员需要研究不同酶的代谢途径,筛选出可降解塑料的、适合培养的酶。随后,研究人员会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可大量产生这些酶的“工厂”。研究人员还表示,未来科学家将继续寻找具有塑料降解能力的昆虫肠道共生菌,同时通过生物工程手段改良塑料降解酶的活性和特异性,使其能更有效地分解不同类型的塑料。

    (选自2024年10月8日《科技日报》,有删减)

    (1)、根据选文内容,下面关于昆虫“吃掉”塑料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肠道共生菌是昆虫能够“吃掉”塑料的关键。 B、昆虫肠道共生菌能够分泌酶类,促进塑料的分解。 C、所有昆虫都能够分泌昆虫肠道共生菌,“吃掉”塑料。 D、昆虫肠道共生菌在“吃掉”塑料的过程中也在吸收产生的化合物,帮助自己生长。
    (2)、下面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实际上,昆虫肠道共生菌对塑料的降解作用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阐明了塑料废弃物将带来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C、昆虫肠道共生菌对塑料的降解速度相较自然降解速度更慢。 D、未来科学家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手段改良塑料降解酶的活性和特异性。
    (3)、同学们阅读完这篇科普文章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兴:文章的标题是个疑问句,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有趣,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 B、小语:文章的结构是典型的“总—分—总”,我们看开头和结尾就知道全文的主要内容啦。 C、小文:文章中有许多生物学和科学专业术语,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D、小叶:读完文章,我明白了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防治塑料废弃物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 16、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呼朋引伴(A)的努力下,他终于写出了这部文稿。他心怀忐忑地将稿件投了出去,此后,在等待回信的每个晚上他都翻来覆去(B)、难以成眠。但写作是无休无止(C)的痛苦现实中的一方净土,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将坚持写作。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收到了回信,顿时喜出望外(D)。

    A、呼朋引伴 B、翻来覆去 C、无休无止 D、喜出望外
  • 17、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高原过渡带,这里洞穴高大宽倘 , 天坑星罗棋布,石林姿态各异,静默伫立,峡谷雾岚浩渺气象万千 , 亿万年光阴流转 , 孕育了此地非凡的喀斯特地貌,可谓别具一格。公园地表石芽密布,奇峰亭亭而立,犹如由岩石组成的茫茫“大海”,故又名“石海”。徜徉在石海中,石芽纵横如织,交错密布,形态千姿百状,因沐浴在阳光下而闪烁着粼粼光芒,似波涛翻滚,如浪花飞溅。置身于这样的美景,怎能不令人心绪起伏,徘回留恋,欣然忘返呢?

    A、(chǎng)            静(mò)            浩(miǎo) B、万千(xiàng)     流(zhuǎn)          非(fán) C、亭(tín)                 徜(yáng)          沐(yù) D、粼(líng)               心(xù)             徘(huái)
  • 18、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总很多初遇。初遇某个人,发生心灵的碰撞;初遇某件事情,感悟情感的真谛;初遇某本书,陶冶我的心智……无论是怎样初遇的情形,都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以“初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

    ②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②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9、题目: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_____的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站在青春的路口,回望成长的足迹,总有一些人在我们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感激的良师益友;沙莉文老师是海伦·凯勒最明亮的灵魂灯塔……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目,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注意突出中心。

    写作要求:

    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

    ②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20、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 ,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注】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无与为乐者     (2)竹柏影也

    (3)相与步于中庭            (4)皆可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亭午夜分                      康乐以来 B、实是欲界仙都                    山川 C、哀转久绝                              猿则百叫无 D、虽乘御风                         猛浪若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分别印证这两句话中的“可观”和“乐”?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上一页 154 155 156 157 1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