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充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烘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B、诗句中多处运用叠音词,使诗作富于清朗和谐的音乐美。 C、颈联描绘了登楼远望的景物,描绘了一个凄切、伤感的画面。 D、诗作以“愁”字收篇,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之情。(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与“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信’之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由此推测。“信”字的本义是:。(2)、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个含“信”字的成语。(3)、李岚同学网购一本书(68.7元),网站给他寄来了精装版(207元)的,他爱不释手,不想把书退回,也不想多加钱。请你引用与“诚信”有关的名言,劝劝他。
-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宁静,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②在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
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出了若耶溪的幽深,产生了动中见静的美学效果。
④对于宁静,古人就有一份追寻。
⑤“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摹出天地间万籁俱寂的纯净景象,折射着“渔翁”一尘不染的心境。
⑥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滋味、独特的享受。
A、⑥①④③⑤② B、④③⑤②①⑥ C、①⑥④②⑤③ D、④⑤③②⑥①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贯彻落实中央文化润疆精神,就要努力创作展现兵团精神的更多新时代文艺作品。 B、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疫病斗争中能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同时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 C、劳动教育最本质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学会了加工零件技能,而是能建立劳动价值观。 D、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国不仅做好自身防控,还研制疫苗为世界防疫发挥了重要贡献。
-
5、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水中藻、荇交横,。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 , 。
-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开学以来,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消息二则》高屋建瓴 , 气势磅bó , 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藤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那清幽秀丽,雄奇险拔的《三峡》风光,令人不禁想做一次三峡之旅;《与朱元思书》以简练juàn 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难道不令我们向往吗?
(1)、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①高屋建瓴②瑰宝
(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气势磅bó ②juàn永
-
7、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情感,让我们刻骨铭心:包蕴在《社戏》里的友情,流淌在《背影》里的亲情,彰显在《土地的誓言》中的爱国情。
有一种精神,让我们追慕不已: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的执着,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黑暗的无畏,邓稼先埋首戈壁鞠躬尽瘁的奉献。
有一种思想,让我们高山仰止: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的博爱,物我同一道法自然的睿智,忠义孝悌推己及人的仁厚。
……
曾几何时,这些珍贵的东西却在某些人心中渐行渐远。那一个远去的背影、那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一种坚定的信仰……都值得我们去追寻,使之成为我们的珍宝,润泽我们的人生。
请你以“追寻那渐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得抄袭套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得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
-
8、阅读《神奇的蜜蜂世界》,完成下列各题。
神奇的蜜蜂世界
江南
①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复杂有序、充满谜团的王国中,既有令人关切的趣闻,也有令人折服的奇事。了解了蜜蜂之后,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不得不大加赞叹,不能不对小小的蜜蜂肃然起敬!
②蜜蜂是以群体立国的,每个群体都是一个集体,一个有组织、守纪律的大集体。一个集体通常由几千到几万只蜜蜂组成,其中包括一只蜂王、几千到几万只工蜂和只在繁殖季节才出现的几十到几百只雄蜂。由于占蜂群个体数量99%以上的工蜂和蜂王都是雌性蜜蜂,因此,可以说蜜蜂王国是个“女儿国”。蜜蜂王国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和睦相处,生活、工作井然有序。
③蜜蜂王国的城市建筑非常奇特,那里有一片片悬挂着的蜡质蜂巢。在每一个蜂巢的两面,整齐地排列着6 000~7 000个正六边形的房孔。在一片片蜂巢之间,有一道道距离相等的空隙,在那里居住着“该国的全体公民”。它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确实是昆虫世界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④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它是蜜蜂王国里唯一的母亲,其职责就是专门产卵,繁殖后代,因而受到众蜂的高度爱戴和保护。许多工蜂侍奉在蜂王周围,工蜂随时分泌营养丰富的蜂王浆喂养蜂王,为蜂王做清洁工作。蜂王在蜂群中走动时,工蜂会主动为它让路。如果蜂王要从这一巢脾到另一巢脾去,工蜂们会互相勾连起来,搭成一座临时的“桥”。当蜂群受到外来侵略时,工蜂就会把蜂王围在中间,保护起来。
⑤“蜂王”是个有名无实的称号,因为它不是领导者,对王国也无支配权。在这个大家庭里,真正当家作主的是众多工蜂,也就是说,是广大劳工。蜂王的寿命通常是3~4年,最长的可达8年,是工蜂寿命的10多倍,成为蜂群中的老寿星。
⑥在蜂群里,工蜂的个体最小,体重约100mg,但数量最多。从一定意义上讲,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从卵、幼虫、蛹到出房,需要21天。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的雌性蜂,它们在蜂群内承担着哺育、采集、酿蜜、清洁、保卫、造房等一切工作,甚至分家以及蜂王的命运等重大事宜都由工蜂来把握。
⑦工蜂出世刚刚3周,就迈入中老年时期,这时分泌蜂蜡的功能就消失了。这一信号通知它们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它们分工很细,采蜜者不采粉,采粉者不采蜜,以达到蜜和粉的比例协调。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劳作到体衰力竭而死。在采集的繁忙季节,工蜂的寿命很短,仅一个月左右,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劳动不止,它们为“王国”同胞的生存和繁衍献出了毕生精力。
⑧“蜂国”虽小,却神圣不可侵犯。每个蜂巢犹如一座城堡,巢门犹如城门。在巢门口,一般都有几只或几十只甚至成百上千只的守卫蜂。它们各个都是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壮年蜂,像边防战士一样,日夜警惕地保卫着“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如果有敌来犯,守卫蜂便迎头截住,群起而攻之,连咬带刺,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巢内蜜蜂收到敌情警报信号后,全体动员,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战斗。蜜蜂的螫针上有倒钩,像鱼钩一样,一经螫入就拔不出来。而与此同时,蜜蜂也壮烈牺牲了。
⑨蜜蜂的螫刺是“保家卫国”的主要武器,它不因大敌当前而畏惧,也不因螫刺身亡而退缩,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啊!
(1)、文章第一句话“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蜜蜂世界的神奇?试简要概括。(4)、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蜜蜂的群体通常由一只蜂王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组成,它们都是雌性蜜蜂,在繁殖季节才会有几十到几百只雄蜂出现。 B、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因此,工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蜂王”。 C、工蜂在分泌蜂蜡的功能消失后就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 D、守卫蜂的职责是保卫蜜蜂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当有敌来犯,守卫蜂便群起而攻之,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一例作具体说明。(6)、读完全文,说说你从蜜蜂身上能学到什么? -
9、阅读梁晓声的《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完成小题。
①1949年9月22日,我出生在哈尔滨市安平街一个人家众多的大院里。父亲目不识丁,祖父也目不识丁。母亲也是文盲。但母亲与父亲不一样,父亲是个崇尚力气的文盲,母亲是个崇尚文化的文盲。对我们几个孩子寄托的希望也便截然对立,父亲希望我们将来都能靠力气吃饭,母亲希望我们将来都能成为靠文化自立于社会的人。希望矛盾,对我们的教育宗旨、教育方式便难统一。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训斥和惩罚,母亲对我们的教育则注重在人格、品德、礼貌和学习方面。值得庆幸的是,父亲常年在大西北,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母亲的教育。
②母亲从外祖父那里知道许多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而且听过一些旧戏,乐于将书中或戏中的人物和故事讲给我们。母亲年轻时记忆强,什么戏剧什么故事,只要听过一遍,就能详细记住。母亲善于讲故事,讲时带有很浓的个人感情色彩。我从五六岁起,就从母亲口中听到过《包公传》《济公传》《杨家将》《岳家将》《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是个很善良的女人。善良的女人大多喜欢悲剧。母亲尤其愿意、尤其善于讲悲剧的故事:《秦香莲》《风波亭》《赵氏孤儿》《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母亲边讲边落泪,我们边听边落泪。
③我们长大了,母亲衰老了……
④只要是为了买书,母亲给钱时从未犹豫过。她没钱,就向邻居借。母亲这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凭着做母亲的本能认为,读书对于孩子们总归是有益的事。
⑤我想买《红旗谱》。为了要钱,我去母亲做活的那个条件低劣的街道小工厂找母亲。那个街道小工厂里的情形像中世纪的奴隶作坊。200多平方米的四壁颓败的大屋子,低矮、阴暗、天棚倾斜,仿佛随时会塌下来。五六十个家庭妇女,一人坐在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旁,一双接一双不停歇地加工棉胶鞋鞋帮。母亲瘦削的憔悴的脸,被口罩遮住二分之一。口罩已湿了,一层毡绒附着上面,使它变成了毛茸茸的褐色的。母亲的头发上衣服上也落满了毡绒,母亲整个人都变成毛茸茸的褐色的。这个角落更缺少光线,更暗。一只可能是100瓦的灯泡,悬吊在缝纫机上方,向窒闷的空间继续散发热。一股蒸蒸的热气顿时包围了我。缝纫机板上水淋淋的,是母亲滴落的汗。母亲的眼病常年不愈,红红的眼睑夹着黑白混浊的眼睛,目光迟呆地望着我,问:“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找妈有事?”
⑥“妈,给我两元钱……”我本不想再开口要钱。亲眼看到母亲是这样挣钱的,我心里难受极了。可不想说的话说了,我追悔莫及。
⑦“买什么?”
⑧“买书……”
⑨母亲不再多问,手伸入衣兜,掏出一卷毛票,默默点数,点够了两元钱递给我。
⑩我犹豫地伸手接过。
⑪离母亲最近的一个女人,停止做活,看着我问:“买什么书啊?这么贵!”
⑫我说:“买一本长篇。”
⑬“什么长篇短篇的!你瞧你妈一个月挣三十几元钱容易吗?你开口两元,你妈这两天的活白做了!”那女人将脸转向母亲,又说:“大姐你别给他钱,你是当妈的,又不是奴隶!供他穿,供他吃,供他上学,还供他花钱买闲书看呀?你也太顺他意了!他还能出息成个写书的人咋的?”
⑭母亲淡然苦笑,说:“我哪敢指望他能出息成个写书的人呢!我可不就是为了几个孩子才做活的么!这孩子和他哥一样,不想穿好吃好,就爱看书。反正多看书对孩子总是有些教育的,算我这两天活白做了呗!”
⑮那女人叹道:“唉,这老婆子,哪一天非为了儿女们累死在缝纫机旁……”
⑯我心里内疚极了,一转身跑出去。我没有用母亲给的那两元钱买《红旗谱》。
⑰几天后母亲生了一场病,什么都不愿吃,只想吃山楂罐头,却没舍得花钱给自己买。我就用那两元钱,几乎跑遍了道里区的大小食品商店,终于买到了一听山楂罐头,剩下的钱,一分也没花。
⑱母亲下班后,发现了放在桌上的山楂罐头,沉下脸问:“谁买的!”
⑲我说:“妈,我买的。用你给我的那两元钱为你买的。”说着将剩下的钱从兜里掏出来也放在了桌上。
⑳“谁叫你这么做的?”母亲生气了。
㉑“一听罐头,妈吃不吃又能怎么样?还不如你买本书,将来也能保存给你弟弟们看……”
㉒“我……妈,你别去做活了吧!”我扑在母亲怀里,哭了。
㉓今天,当我竟然也成了写书人的今天,每每想起儿时的这些往事以及这份特殊的母爱,不免一阵阵心酸。我在心底一次次呼喊:我爱您,母亲!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件来写母亲给予自己的特殊教育和影响,请参照事件一的概括形式,用“母亲虽……,但她……”的句式概括事件二。事件一:母亲虽不识字,但她乐于将自己知道的书中或戏中的人物和故事讲给我们听,而且还讲得细致、感人。
事件二:母亲虽 , 但她。
(2)、文章借助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的形象。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这些描写平实却不平淡,请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母亲不再多问,手伸入衣兜,掏出一卷毛票,默默点数,点够了两元钱递给我。
(3)、同学依据小组探究发现的结果,从文中找到几个关键句,设计了下面学习单,请你继续完成空缺处内容。小组探究发现:“母亲是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这是身为作家的作者对母亲的评价。文章没有太多的议论抒情,但平静的叙述之下可见其情感态度。
关键句:
A.母亲边讲边落泪,我们边听边落泪。
B.“我……妈,你别去做活了吧!”我扑在母亲怀里,哭了。
C.今天,当我竟然也成了写书人的今天,每每想起儿时的这些往事以及这份特殊的母爱,不免一阵阵心酸。
“于平实间见真情”关键句品析学习单
A句:母亲不经意间让孩子接触了别样的“文学”,也不经意间使其受到了“文学”的熏陶、感染。这“泪”里有一个孩童对“文学”产生的朦朦胧胧的好感,更有他对善讲故事的母亲的佩服与依恋。
B句:。
C句:。
-
10、游沙湖①
【宋】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②田得疾。①闻麻桥人庞安常③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②有王逸少④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⑤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⑥。”于是剧饮而归。
【注释】①本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至黄州时。②相:观察。③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④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⑤歌:这里指词《浣溪沙》。⑥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②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③是日剧饮而归: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苏轼有怎样的性格?(4)、苏轼称自己和庞安常都是“异人”,结合选文说说二者“异”在何处。 -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下列关于古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中“十五夜”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B、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C、前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的特点。 D、“落”字新颖贴切,给人以动感,仿佛思念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将诗人对月怀人的情思,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2、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锡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1)、选文选自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文中的“我”是。(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
13、“和”既是个人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为了号召大家在活动中发扬“和”的精神,八年级一班将举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辨“和”义】下面句子中不符合“以和为贵”主题的是( )A、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君子养心,莫善于诚。(2)、【析“和”图】活动中,小明展示了自己去北京时所看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该展览包括“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单元。请你解说该展览海报的设计意图。
-
14、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完成下表。
内涵
诗文名句
出处
劳动艰辛
(1)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
血肉关系
(2) , 亲山亲水有亲人。
贺敬之《回延安》
草美花繁
(3)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埋没人才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韩愈《马说》
至死不悔
(5) ,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真挚友情
(6)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新国剧”汲取上世纪20年代“国剧运动”的精髓,着眼于探索话剧民族化的途径。“新国剧”细致入微的表演处理,变(huàn)莫测的舞台灯光,别出心裁的道具设计,使中国话剧的表现形式(huàn)然一新。但“新国剧”承载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观众不仅可以随剧情感受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还可能在话剧舞台上欣赏到戏曲唱腔,领略到书法魅力。①_____,使“新国剧”获得了独特的艺术功效,而这种艺术功效仍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②_____。
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大量中国元素的运用 ②创新与继承 B、①大量中国元素的运用 ②传承与发展 C、①由于运用大量中国元素 ②发展与传承 D、①由于运用大量中国元素 ②继承与创新 -
1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旦”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删去“大多”)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删去“否”) C、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预防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将“干预”与为“处理”对调) D、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让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删去“让”)
-
1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常常给我们讲抗法英雄的故事,我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B、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 , 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C、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D、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
18、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嬉闹 玄虚 吹毛求疵 郑重其事 B、藻饰 倒霉 前仆后继 学识渊博 C、伦理 素材 味同嚼腊 莫名其妙 D、滞碍 鄙夷 怀古伤今 不言而喻
-
19、下列带【括号】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邮【筒】(tǒng) 油【桶】(tǒng)ㅤ 【拔】(bá)尖 【拨】(bō)乱反正 B、【刹】那(shà) 【刹】(shā)车 滚【烫】(tāng) 【荡】(dàng)漾 C、淅【沥】(lì) 牡【蛎】(lì) 【柏】林(bó) 【柏】(bǎi)油路 D、伞【骨】(gǔ) 【滑】(huá)落 闪【烁】(shuò) 众口【铄】(shuò)金
-
20、2024年11月9日冠城实验学校第十届阳光体育文化节圆满闭幕,请为本次运动会闭幕式拟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