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校举行“阅读点亮人生”系列活动,请你也积极参与其中,完成下面小题。(1)、你的同学李明在读书活动中拟写了一条宣传语:“读经典,如春风拂面; 品味诗歌文章,好似甘甜的泉水滋润我们的心灵。”你看了这条标语,觉得句式不够整齐、美观,请对后半句作一些改动,使前后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
读经典,如春风拂面; , 。
(2)、为了响应学校提倡的组建我们自己的文学部落活动,你所在的七年级(1)班也在积极地响应号召,班上决定把教室的一角布置为文学角,请你拟一条文学角标语。 -
2、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 ,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 ,。
(4)对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这正如孔子所说:“ ,。
-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改革开放,是用中国经验去印证中国智慧,用中国智慧指引中国道路。《周易·系辞下》就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司马迁著《史记》旨在“通古今之变”,王安石变法也推崇“变通”精神,不拘泥于“祖宗成法”,清末的 ① 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法维新,也提出了“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动摇。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 ② 碍和制度藩篱。只有 ③ 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才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nì fān B、ní pān C、nì pān D、ní fān(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资 ②障 ③艰 B、①姿 ②嶂 ③艰 C、①姿 ②嶂 ③坚 D、①资 ②障 ③坚 -
4、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段,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提醒可以直对相知的亲友,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简单的一个动作,也可以只是 。总之,不管你是受到提醒还是提醒别人,你都是幸福的。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 凶猛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的暗示 ④不停地絮絮叨叨
A、③②④ 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② D、②③①④ -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观看展现中国女排三十余年沉浮图景的电影《夺冠》,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 B、目前来看,直播带货市场火爆的同时,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虚假宣传、售后等方面的问题。 C、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的习惯和道理,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国家都意义深远。 D、是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要通过生动鲜活的方式,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
-
6、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广大青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见异思迁 , 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去到农村建功立业。 B、自习课上,同学们翻开书本默读预习,教室里顿时人声鼎沸。 C、童年生活怪诞不经 , 其中一定有许多人和事让你不能忘怀。 D、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 , 无法达成共识。
-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着落(zhuó) 一霎(shà) 徘徊(huái) 哄堂大笑(hōng) B、干涸(hé) 酝酿(liàng) 嗔怪(chēn) 拈轻怕重(niān) C、惩戒(chéng) 狭隘(ài) 抽噎(yē) 随声附和(hè) D、粗犷(guǎng) 拗口(ào) 怂恿(sǒng) 咄咄逼人(duō)
-
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勤学苦练、勇夺金牌的全红婵是我们的榜样,心怀梦想、矢志报国的桂海潮是我们的榜样……身边的老师、父母、同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
请以“榜样”为题,写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墙丝瓜满院香
走在家乡小街上,看到家家户户的墙都成绿色的了,原来是上面爬满了丝瓜藤。飒飒秋风,艳艳秋阳,窄窄小街,面面绿墙,格外有田园风情。
母亲每年都会在墙根下撒一些丝瓜籽,丝瓜好打理,生长起来又努力向上,不用搭篱笆,它们就会顺着墙根往上爬。秋风起,一墙丝瓜形成农家小院特有的风景。满墙宽大的绿叶,密密麻麻,挨挨挤挤,把矮墙铺得厚厚的,绿了个水泄不通。有细嫩的藤蔓伸展出来,末端卷曲,像一只只翘起的兰花指。绿叶间,散落着星星点点的丝瓜花,明黄色,很耀眼。这些花朵极为可人,娇嫩嫩,俏滴滴,仿佛一群俏皮的阿妹,在风中笑着闹着,无限欢欣。等到丝瓜花开得繁盛之时,千朵万朵齐齐开放,绿莹莹的丝瓜墙像是布满了繁星,亮亮的闪烁在阳光下。花朵们与秋风耳语,与蜂蝶嬉戏,还有的昂首与飞过的鸟儿打招呼。一墙丝瓜,在悄悄酝酿着一场秋日盛事——待到丝瓜爬满墙时,满院都是秋天的香。
丝瓜长出来了!没过几天,已经有手指大小了,头上还顶着黄花。它们个个像羞涩的顽童,从妈妈的身后钻出来,怯怯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它们探头探脑的样子真是太可爱了,风起时,还羞涩地躲进绿叶中与人捉迷藏。又过了几天,很多小丝瓜开始急不可耐,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大大方方垂落在一墙绿叶上。此时,它们的身躯变得细长,稍稍弯曲,仿佛袅娜的少女的曲线。再看那一墙丝瓜,更加富有活力了,绿墙如一道天然的艺术屏风,上面是一幅生动的图画,黄花如珠散落,丝瓜垂满绿墙,蜂蝶飞舞其间,农家小院因此显得格外有情趣。
从绿墙中摘取丝瓜,真有点“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清晨刚摘下的丝瓜顶花带露,新鲜无比。母亲把丝瓜洗净,要给我们做丝瓜炒鸡蛋。这道菜应该算是纯粹的农家菜,丝瓜是刚摘的,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青嫩嫩的丝瓜,黄灿灿的鸡蛋,清脆爽口,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
丝瓜还可以做很多道菜,有一次,母亲竟然还别出心裁,把家里剩下的两根油条和丝瓜一起炒,出锅前放上些蒜,没想到还别有风味呢。我总觉得,丝瓜里有家的味道,虽然普通平常,却胜过山珍海味。
小时候,我家的丝瓜都从墙里长到了墙外,母亲就让四邻都来摘丝瓜吃。墙里开花墙外香,路过的人也会毫不客气地摘上两根。母亲见了很高兴,好像她的“作品”终于有人赏识了一样。
等到深秋时节,丝瓜干瘪枯黄了,可以拿来当做洗碗的用具,非常好用。母亲总说,丝瓜是宝啊!在我看来,丝瓜几乎成了家的符号,总让我念念不忘它的好。
一墙丝瓜满院香,香在流年里。丝瓜岁岁枯荣,却留下美味和真情在心间。
(1)、结合文意分析标题“一墙丝瓜满院香”中的“香”的含义。(2)、母亲说“丝瓜是宝”,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3)、文章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不少于两点)(4)、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在上文中选取你喜欢的句子作批注。句子:
批注: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德宏的冬色
(依屯)
①“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在异乡的日子里,每读唐代诗人谢良辅的这首《状江南·孟冬》,总会想起德宏秀美的冬色来。
②其实,我从小在德宏长大,春夏也好,秋冬也罢,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不曾刻意地观赏和体味。直到我离开德宏,在异乡的土地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寂寥的冬天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来。
③我喜欢毛泽东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爽凉。即使时令已是三九,但那满山的绿还浓得化不开;(A)那春日间开放的花儿,还在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放;那蜜蜂和蝴蝶也仍旧飞来绕去,曼舞轻歌;村头的芭蕉树和大青树并不把四季刻进年轮里,翠绿依旧。所以,我更喜欢德宏冬日里那种依然故我的姹紫嫣红。
④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是孤寂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B)冬雨飘落,唰唰作响的雨声奏出别致的音乐,渗入土中,就变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才进入立春,那浮翠的荷叶,就像从卜哨的手掌里流淌出来,从地心里涌出来,覆盖了门前的荷塘和小溪。这时,春天的花更红、树更高、苗更青、色更艳。
⑤德宏的冬天并非是没有起伏的,落叶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帜。当绿叶用自己编织的浓荫为人们抹去骄阳、送走炎热后,当他们以依依惜别的深情,把一年里创造的果实交给培育它的人们之后,就开始从枝头一片片飘落下来。另一面,在落叶的芥蒂上,新生嫩叶又朝气蓬勃地长出来,长出水灵灵嫩生生的新绿笼罩树冠。绿的树、绿的山、绿的天、绿的地,就连那剩芽分蘖的麦子也不褪色,为田野弹奏起绿的旋律。这德宏的冬天永远是一派绿色的生机。
⑥早晨,在德宏冬日的原野上,当东方的太阳把温柔的红光撒在地上的时候,那偶然点缀沃野的白霜,便在阳光下化成袅袅的白烟翩然升起,和那些在枝头呢喃的小鸟,还有那些在林间悠闲散步的孔雀一起,被阳光演绎成无数童话,染蓝高远的天空,染蓝这个季节独有的希望。
⑦这就是德宏秀美的冬色。置身德宏的冬日,听野外的鸟语虫鸣和悠然的牛铃声,看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就会让人感觉到这冬日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正拥着出土的梦在尽情歌唱;是一支熊熊的火把,正躯赶季节的低速,照彻生命的向往。由此,我不禁想捧起这块土地的三江四河。这三江四河只是壮实的堤岸,德宏的冬日才是流泻的大波。绿波翻滚中,冬变成来年的春,春又孕育出冬,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它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在这块沃野上生息,我们的历史怎样从这里起步,然后又怎样一页一页地写到今天。
⑧感谢三江四河,捧出了这一方宝地。感谢德宏的冬色,润泽了我灵感的诗篇!
(1)、文中第④-⑥段调动多种感官重点描绘了德宏冬色的三种景物,请结合三段的具体词句和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描写景物
调动感官
例句或词语
冬雨
①
唰唰作响的雨声奏出别致的音乐
②
触觉
③
原野
④
温柔的红光、点缀的白霜、白烟
(2)、结合文意,按要求作答。(1)如果对划线句子(A)“那春日间开放的花儿,还在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放”进行朗读指导的话,你觉得哪个词语应重读,请说明理由。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划线句子(B)“冬雨飘落,唰唰作响的雨声奏出别致的音乐,渗入土中,就变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进行赏析。
(3)、文章开篇写唐代诗人谢良辅的《状江南·孟冬》这首诗有何用意?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戴安道①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 , 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①戴安道:东晋时期美术家、雕塑家,②咨嗟:赞叹、叹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思而不学则殆 殆: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3)惟独好画 好: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B、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C、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D、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4)、从甲文中你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请写出一例。(5)、乙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
12、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小冀同学围绕古诗中的“花”搜集了以下三组诗句。阅读下面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正是江南好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
闻道龙标过五溪。落花时节又逢君。映日荷花别样红。
甲 乙 丙
(1)、解释甲诗句中“杨花”一词的意思。(2)、一切景语皆情语,乙诗句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丙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 -
13、根据语境,默写古诗文。
古诗文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徜徉其间,我们能领略到“ , 山岛竦峙”的磅礴壮观;能体会到“峨眉山月半轮秋,”景色的融合变幻;似乎还能看见“回乐烽前沙似雪,”大漠的苍茫。面对自然景色,杜甫慨叹“正是江南好风景,”;看到明月,李白写出“ , ”,希望月亮能够将自己的情思传递给远方的友人;孤独漂泊的马致远看到眼前的“ , 小桥流水人家”,不禁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
14、第十五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于10月24日至27日在邯郸市永年区广府古城举行。请你用说明性的语言来描绘会徽,并阐释其设计寓意。
第十五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会会徽
-
15、下面是关于广府古城的导游词,请你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么美,那么近,不一样的广府在等您!
②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也称永年城,因历史上曾为广平府治所,故称广府。广府古城自古人称“北方小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古城之一家5A级旅游景区。
③古城历史悠久,景点众多。有气势宏伟、古朴沧桑的古城墙;有端庄秀丽、结构独特的弘济桥;有历经风雨、引人探究的毛遂墓;有布局合理、建造考究的西八闸;有(cuò luò yǒu zhì)、古色古香的建筑;有庄严肃穆、独领风骚的府衙;还有名扬中外的杨露禅故居(wén mínɡ xiá ěr)的甘露寺以及文化传承的清晖书院等。
④巍巍古城,借天地灵气,凝日月精华,成为冀南一颗璀璨的明珠。方圆九里十三步的古城墙,巍然屹立在宽为百米的护城河中央,诉说着千年历史的沧桑,也赞叹着新时代美好的奇迹。
(1)、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传承 璀璨
(2)、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cuò luò yǒu zhì wén mínɡ xiá ěr
(3)、文段中的“屹”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4)、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感谢上苍,给我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它,我们看到母爱如涓涓细流,父爱如伟岸高山;因为它,我感受到家乡的淳朴美丽,四季的如诗如画;因为它,我领略诗词歌赋的典雅,风流人物的潇洒……
请以“我眼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17、A 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A 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本段文字选自《_________》,选文中的A指的是_________。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A这一人物形象。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早春木棉红
郝俊
①早春二月,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
②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木棉花不仅花开得热烈,树的姿态也颇为雄奇。木棉属落叶大乔木,树高大挺拔,十至二十多米不等,这样的个头儿,让木棉总是高过身旁的其它树木,加上分枝平展,更显疏朗开阔,整株树看上去形姿伟岸,英武不凡。
③生活在广州,对木棉自然很熟悉。木棉作为广州市的市花,在城中主干道及高校校园、公园等地均有种植。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尤其是在陵园西路、越秀山、江南大道等种植较为密集的地方,花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
④我喜欢木棉,不仅因为它的形象气质,也许还有日久生情的缘故,对我来说,它们就是我认识多年的好朋友。
⑤我所工作的学校校园里就有近百株木棉,它们散植于各处。我从办公室到家,途经的路旁,有十来株木棉,我与它们几乎天天见面。每天下班经过时,感觉它们就像站在那里等我。有时候我会和它们近距离打招呼——站在树下,把手掌放在树干上,感觉着树皮的坚硬。抬头往上看,树干直指蓝天,视觉的延伸,也让内心获得一种超拔的力量。正值花期,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它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
⑥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纷纷扬扬地飘落不是木棉花的做派,木棉花落下来时直截了当,触地有声,整朵花砸到地面仍完好无损。为了看清楚木棉花如何落地,我曾长时间仰着脖子在树下观望,即便如此,也很难捕捉到落下的一瞬,往往是听到“啪”的一声之后,才发现地上又多了一朵。因为树冠太大,花太多,无法锁定具体目标,加之落地速度太快,所以很难看清。不过长时间的等待,偶尔也会有收获,就在眼睛酸乏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
⑦有些花木是先长叶再开花,木棉则不然,花开时无叶,花落尽方生叶。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花期过后,木棉一边吐新叶,一边结果实。等到夏天果实成熟,果壳会自动裂开,露出洁白的棉絮,随风飘散。
⑧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1)、简要说说文章以“早春木棉红”为标题有哪些作用?(2)、品读第②③段,结合相关内容概括木棉在形象气质上的特点。(3)、结合全文内容的理解及根据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说说木棉给了“我”怎样的精神力量。(4)、如何理解第⑧段“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善待庄严的生命。 -
19、阅读《“阔爷”的木版年画》,完成下面小题。
“阔爷”的木版年画
①张阔,人称“阔爷”,北京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②常过前门外的一条商业街,来到杨梅竹斜街上的一间平房,就到了老张的工作室。老张沏上了一杯茶水,和我起了他与北京木版年画的情缘。
③张阔第一次听闻“年画”是在1974年前后。还在上初中的张挤在大杂院里,家里连条像样的板凳都没有。几个发小儿就合计着自己动手做。街坊大爷见这帮十二三岁的少年笨拙地做着木工活儿,调侃道:“嘿,小子,跟谁学的?一看就知道你们不会干。”小子们虚心向大爷请教,大爷认真起来,把这活儿的工序娓娓道来…彼此熟络了,就老有得聊。大爷说起了木匠行当里的传承、门派,还特别提到了木版年画。
④“年画是什么?”张阔追问。大爷顺势指着墙上的一张画说,把它全刻出来,搁在桌上刷上颜色,再往上铺一张纸,使“趟子”前后一印就行了,这就是做年画。咱北京也有自己的年画。张阔听得津津有味,年画就这样在一个少年心里扎下了根儿,可真正发芽开花,却是30年后的事情了。
⑤2003年前后,张阔已是一位饭馆老板。一位做泥塑的朋友约他出门转转。大半个月下来,看的都是眼民间工艺品相关的东西,其中就有年画。【甲】时隔三十年“年画”这个词儿像一朵含苞的睡莲一下子绽放开来。张阔寻思北京也有年画啊,使问当地的艺人是否知道北京年画,辗转几处得到的答案都是“没听说,不知道。”
⑥回京后,张阔找大爷问道:“大爷,我出去了一趟,人家都说咱北京没有年画啊。”大爷回答:“很正常,已经几十年没人做啦!”
⑦听见这话,张阔忽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他想“没人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呢?”他去郊区买了几块梨木板,在珠市口买了一套刻刀,开饭馆的间隙,就窝在屋里刻版。有时候老爷子遛弯儿过来看看,提点他几句。过了些时日,刻完了一张,张阔满脸喜悦地问老爷子:“您看我刻得怎么样?”
③老爷子若有所思地回答说:“嗯,印出来吧。”
⑨这一印,张阔发现坏了,因为刻得太浅所以根本就印不出模样。他也明白过来,其实老爷子早就知道他刻浅了,当时不点破,是为了让他自己去体验。
⑩笔道与笔道宽的地方刻深着点儿,窄的地方刻浅点儿,再大块儿的地方留出一个点儿,这叫撑着,这样纸就不会往下落了……张阔在老爷子的指点下开始反复修改。几天后,张阔把最终的成品拿给老爷子过目。“不错,比我刻得好!”老爷子笑呵呵地说。
⑪2008年,阔爷雇了个人看饭馆,自己在门头沟租了一个农家小院,开始正式做年画。木版年画制作工序复杂,其中雕刻线版是最见功夫也是最难的工序。“刻版时,根本不敢溜号儿,脑子一溜号儿,手一哆嗦,完了,准刻坏。”刻版的时候,阔爷眼睛始终盯着线条,近乎不敢眨眼,视力都没以前好了。但阔爷自得其乐,只要谈起年画两眼放光,直教人觉得整个屋子瞬间亮堂起来。
⑫聊完往事,阔爷展示起工作室里的年画作品。【乙】“处女作”《钟馗》线条繁复,神韵非凡;民俗画《九九消寒图》朴质典雅,古意十足;“网络图案画”简洁灵动,新颖时尚……
⑬问阔爷哪幅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他脆生生地甩出四个字:“哪个都是!”可不,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心血。“但我比较得意的就是我刻的二维码。”阔爷说这是老手艺与现代紧密结合的一次尝试,看到雕版刻印二维码的年轻人都很惊讶:“哟,您这刻出来的二维码竟然是真的,还能够扫出来。”
⑭问阔爷做年画挣不挣钱,他笑言:“不指着它挣钱。说到底就是喜欢。守住了咱老北京的年画,我高兴。”阔爷喝了一大口茶水,眼神中流露的是云淡风轻的爽直与从容。
⑮张阔的生命在北京木版年画中得到了最美的绽放。
⑯最后我们该到北京年画的未来。“现在,北京会做这个的据我所知就我一个人了。”阔爷说这话的时候有些落寞。他也曾考虑收徒的事情,但是并不容易。
⑰采访结束,跟阔爷挥手作别,迈出小院,冬阳柔顺地抚摸着屋宇和巷道,舒服极了。此时,杨梅竹斜街已是人头攒动,可有多少人知道北京唯一的一家年画工作室就隐藏在这里呢?
(取材于王丹枫、张鹏相关文章)
(1)、阅读文章,概括梳理“阔爷”与年画的情缘。(1)少年时代,① , ②。
(2)三十年后,再闻年画,踌躇满志。
(3)近十余年,③ , 快乐自得。
(4)想及未来,传承不易,④。
(2)、请从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根据语境,简要分析其妙处。(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猿)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②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④ , 莫识其名,高者千仞⑤ , 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⑥ , 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⑦见远峰耳。江水又东径⑧白鹿岩。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⑨。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⑩下开,暗彻⑪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⑫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节选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删改)
【注释】①泠泠:拟声词,形容声音清脆。②山松: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袁山松。③记:记载,记述。④数十重:这里指山层层叠叠的样子。⑤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⑥烟寨雨霁:指烟散雨收的好天气。⑦再:两次。⑧径:经过。⑨游:这里指游乐。⑩合:闭。⑪彻:通、达。⑫文:花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山谷传响
(2)泠泠不绝
(3)常闻峡中水疾
(4)自非烟寨雨霁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2)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3)、选文中画线句子会让你联想到《三峡》中的哪两句?(4)、本文意在写出江北山岭的层层叠叠、陡峭险峻,却为何写到了猿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