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参与科技社团讨论,完成各题。
【文本一】
发烧有理
袁越
①人的体温之所以能够保持恒定,是因为人体有一套复杂的体温调控机制。当气温过高时,人会出汗,依靠汗水的挥发来降低体温。当气温过低时,人会打哆嗦,依靠肌肉的运动来产生热量。如果这还不够,那就采取丢车保帅的办法,让血液离开四肢,大量流入内脏,先保证重要的器官能在恒定的温度下工作。
②西医看病,第一件事就是给病人量体温,如果超过38℃,医生会说:你发烧了。不过,严格说,体温升高并不等于发烧。有一种情况,科学术语叫做“体温过高“,指的是人体降温措施失效造成的体温过高。比如,你穿着羽绒服在桑拿房里蒸上半小时,体温肯定会超标。但这是因为汗排不出去造成的,只要脱掉羽绒服出门待一会儿,问题就解决了。
③真正的发烧,是指人体有意识地升高体温。
④原来,人的体温是由“体温控制中心“预先设定的。正常情况下这个数值是37℃左右,即使处于“体温过高“的状态时,这个预设数值仍然是37℃没有变。发烧就不同了,这时“体温控制中心“主动发出了升高体温的指令,为了满足新的预设数值,血液继续不断地离开四肢流向内脏,这就是为什么发烧的人反而会感到寒冷的原因。
⑤既然发烧是人体“自找“的,便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发烧很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是有用处的,否则人体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个奇怪的体温控制机制呢?众所周知,人体在受到病菌侵袭时体温就会升高。于是有人进一步猜测说,发烧很可能增强了病人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
⑥2006年底,美国罗斯韦尔公园癌症研究所的免疫学家雪伦•伊文思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体温升高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秘密。众所周知,除了血液循环外,人体还有一个淋巴循环,它可被看成是血液循环的助手,含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细胞液先被淋巴系统收集起来,然后再进入静脉,最终流回心脏,完成淋巴循环。为了防止细菌通过这个渠道进入血液,淋巴循环在各处都设立了关卡,俗称淋巴结。一旦遇到病菌袭击,该处的淋巴结便会肿大,阻塞淋巴管,不让细菌通过。之后,免疫细胞从血液中被大量地抽调出来,进入淋巴结,和来犯之敌进行殊死搏斗。可以说,淋巴系统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战场,这就是为什么免疫细胞又叫淋巴细胞的原因。
⑦说到这里,读者也许就能明白发烧为什么有理了。原来,发烧带来的体温升高能动员更多的淋巴细胞进入淋巴循环,参与免疫反应。
⑧这一发现再一次验证了生物界的一条真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生物进化了这么多年,保存下来的所有习性都应该有其道理。伊文思建议,发烧后不要急着退烧,而是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当然了,长时间发烧对儿童来说很危险,应该及早退烧才是。
(摘自三联书店《生命八卦:在万物内部旅行》)
【文本二】
①发烧是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自然反应,如果一个人发烧了并且烧到一定程度,这时病原体在人体内就消失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机制,假如烧了一两天并且体温不是很高,那么多喝些水,补充一些维生素,体温自然就降下来了。如果体温比较高,最好吃点退烧药,如果还是退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去医院看一下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做一些相应的检查。
②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正印建议,如果出现长期发烧现象,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判断是不是感染,每一种疾病都需要对症下药,如果不是感染性疾病,吃抗生素是无效的。如果患者不是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这种情况下抗生素也是无效的。抗菌药物在人体内引起的其他反应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副作用,长此以往,人体内的细菌会对很多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再吃的时候就无效了。所以,大家应谨慎服用抗生素。
(节选自学习强国APP“科普中国“《为啥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
(1)、下面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丢车保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象棋上的招数生动形象说明了人体体温调控机制的方法。 B、文本一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拟人修辞,把免疫细胞和病菌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体温升高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C、2023年夏天极端高温时,有人因长时间受烈日照射或在不通风的高温室内而中暑,你认为这种体温升高也是发烧。 D、文本二第①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依据不同发烧时长和程度所应采取的不同对应措施。(2)、分析文本一的说明思路。(3)、两个文本都谈到了退烧,但所说明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
2、学校开展“以和为贵“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探“和“之义】“以和为贵“内涵丰富,你认为为下列三句名言匹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②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a以和为贵,顺乎天意人心。
b.以和为贵,成就大道正理。
c.以和为贵,止息纷争杀戮。
A、①c ②b ③a B、①a ②b ③c C、①c ②a ③b D、①a ②c ③b(2)、【抒“和“之情】为了号召大家在生活发扬“和“的精神,小华同学做了即兴演讲。请你帮他补充修改。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还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真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甲】“和“是针线,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缝;。但是,【乙】“和“不是无条件的退让,还是有原则的包容。
①请结合你对“和“的理解,参照【甲】处划线句再仿写一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
②【乙】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寻“和“之用】小刚和同桌发生矛盾,并激烈争吵。两人至今不说话。你如何劝说小刚,让他与同学改善关系。要求用上一句有关“和“的名言警句,50字左右。 -
3、默写。(1)、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3)、无意苦争春,。(陆游《卜算子•咏梅》)(4)、黄发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5)、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贺敬之《回延安》)(6)、 ,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7)、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所》中表达作者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的诗句是:“ ,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yuè)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有乞书者
②不择精粗
③书遍乃已
④虽谑弄皆有义味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
A、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C、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D、然而禽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3)、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然 不 能 四 五 龠 已 烂 醉。
(4)、翻译下列句子①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5)、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
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为破题句,用地名相对,气势雄伟。“望“充满深情厚意。 B、颔联中的“君“与《关雎》的“君子“都是同类人,境遇相同。 C、颈联的“海内“是指全国各地,“比邻“意指并邻,近邻之义。 D、尾联呼应“送“,既是劝勉、叮嘱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2)、李言好友要随家人转学到他省学习。请帮李言选一诗句作为临别赠言,并说明理由。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B、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大型纪录片,全面展现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军事现代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D、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杨广的诗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中化用来的。
-
7、阅读名著,以下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叙述,说法无误的一项( )A、保尔在神父家补课时,把辣椒粉撒在神父家要蒸用的面团上,被神父勒令退学。 B、在朱赫来影响下,保尔认识了生命真理。他救了朱赫来,遭谢廖沙告发后被抓。 C、寒冬,为了供应城市木材,保尔和共青团员们如期修通了往伐木场的轻便铁路。 D、保尔最爱读俄国小说《牛虻》,他也具备了牛虻一样的坚强和献身革命的精神。
-
8、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与传统铁路客运相比,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城市群内部的交通问题。 B、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C、双减政策的实施与推广,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也让学校找到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 D、中国高铁正在积极走出国门,谁也不会否认它将来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9、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啜泣 针贬 蜚声海外 震耳欲聋 B、聒嗓 侧隐 历历在目 中流砥柱 C、推诿 喧哗 拈轻怕重 不知所措 D、浮躁 妥贴 恃才傲物 天衣无缝
-
10、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亘古(ɡèn) 倜傥(tǎnɡ) 炽热(zhì) 怏怏不乐(yànɡ) B、上溯(sù) 眼眶(kuànɡ) 缄默(jiān) 慷慨激昂(kǎi) C、庇护(bì) 较量(liànɡ) 冠冕(miǎn) 拾级而上(shí) D、驰骋(chěnɡ) 苍劲(jìn) 锃亮(zènɡ) 坦荡如砥(dǐ)
-
11、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
12、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表现了小伙伴的纯真、友好和对“我”的恭敬。 B、“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从视觉角度写出“我”离开赵庄时依依不舍。 C、“我”觉得社戏趣味十足,但小伙伴们觉得不好玩,熬不住了,所以没看完社戏就返航了。 D、选文将角色的表演与孩子的心理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整个看社戏过程写得妙趣横生。(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3)、夏夏同学读了选段后,觉得那晚的社戏并不好看,上文中通过哪些侧面描写(小伙伴的反应)表现社戏不好看的?但文章结尾说“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请根据《社戏》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13、为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开展“走近‘双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研学活动。你所在的班级经过商量,决定前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研学营地中的峨眉山营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语文老师就地取材,布置了若干研习任务,现在请你来完成。(1)、在研习营地看到了一则“入营须知”,阅读后完成答题。
入营须知
亲爱的同学:
①欢迎莅临研学营地。②在这里,我们将为你的研学之旅添上华彩一页。③因为当前疫情防控的原因,④请把口罩戴上,⑤并在导学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研习大厅……
研学营地管理处
2021年6月
①文段中有一处用词不当,应将“”一词改为“”。
②文段中有一个病句,应将句(填序号),改为:。
(2)、在“传统文化“研习厅,同学们从演播视频上看到,某校正在举行“孝亲文化节”活动,数百名学生对着父母下拜磕头。对此,甲乙两位同学有以下对话:甲:我认为这样一种被刻意安排的教育方式,多多少少带有表演色彩,总让人觉得有点不真实。
乙: , 那么,这就值得点赞。
甲:是的,可尝试的方式有很多,但教育更要与时俱进,比如给父母打个电话,发个微信等,都可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
乙:关键是要培养我们孝亲敬老的品质,中华民族有一些传统的东西,我觉得可以变,但变到最后还是要回归。
①请根据上下文,将同学乙的对话补充完整。
乙: , 那么,这就值得点赞。
②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
14、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2)、白居易《卖炭翁》中的“ , ”形象地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3)、“ , 正天下之正位,。”孟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4)、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 , ”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感。
-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尝贻余核舟 贻:赠送 B、绝类弥勒 类:像 C、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D、钩画了了 了了:结束,完了(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 B、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C、启窗而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则题名其上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
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 , 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B、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 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D、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
17、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犹豫(yù) 两栖(qī) 龟裂(jūn) 草长莺飞(yīng) B、农谚(yàn) 骨骼(luò) 粗糙(zāo) 销声匿迹(nì) C、海棠(tánɡ 翩然(piān) 山麓(mí) 海枯石烂(làn) D、沼泽(zhǎo) 雾霾(mái) 追溯(sù) 天衣无缝(fénɡ)
-
18、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文题一: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给自己一个退路,让自己拥有一份希望;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拥有一份快乐。亲爱的同学,你想给自己一个什么呢?
请以“给自己一个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题二:寻找,是一种生命的过程,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寻找中度过:寻找失物,寻找宝藏,寻找自我,寻找朋友,寻找方法,寻找亲人,寻找记忆,甚至寻找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
请以“寻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②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③写作有中心,有条理,有详略。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
19、文文阅读《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制作了以下阅读卡,请你帮助他完成表格内容。
作者/书名
内容节选
批注
朱自清《经典常谈》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
这本书是①____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绩,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学家们称《史记》的这种史书体裁为②____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身穿呢子上衣、留着短胡子的中年人,对着火光检查完他步枪的枪筒,瓮声瓮气地说:“瞧这小伙子,看书入了迷,连火烧着了都不知道。“
保尔此时正在读的书是③____
既然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么活着还有什么用呢?……纵然生活到了实在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能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让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保尔做出的选择是④____
(1)、下面填入表格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①《说文解字》 ②纪传体 ③《牛虻》 ④在病床上写作 B、①《说文解字》②编年体 ③《牛虻》 ④投身革命 C、①《尔雅》 ②纪传体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④在病床上写作 D、①《尔雅》 ②编年体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投身革命(2)、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中有关保尔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概述其起因和结果。
①第一次参加斗争被捕 ②昏迷十三天 ③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
20、文学类文本阅读。
梅岭之恋
●肖复兴
①想念梅岭已久。
②最早的想念,起于5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读过了陈毅的《梅岭三章》后,梅岭便幻化成我青春期的一种向往的意象。梅岭古道,特别是梅岭关楼上那面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如一面旌旗,常会浮现在眼前,随风猎猎飘动。
③美好而壮丽的风景,总是在远方:没有见过的远方风景,更是会让青春的心鼓胀如同一面风帆而充满无限的想象。更何况,还有《梅岭三章》这样的诗,还有陈毅这样的英雄。那时候的我,对梅岭充满向往。
④五年前的秋天,和梅岭擦肩而过。那天黄昏,从它的山脚下穿隧道到江西。过隧道前,趴在车窗前眺望梅岭,苍绿的山峰突然阴云密布,瞬间狂风袭来,雷雨大作,斜飞的雨点扑打在车窗上,仿佛是梅岭特意派来的使者,凛冽而苍茫,怪罪我路过它而没有拜访。奇怪的是,车子穿过隧道,那一边阳光灿烂,回望梅岭,仿佛一切并没有发生,恍然如梦,而梅岭阅尽春秋,淡然自若,依旧山色苍苍。不禁想起一句清诗:八面风来山镇定。
⑤这是梅岭留给我最初的印象。这是一部大书,不是一首小诗。
⑥去年年底,在广州几位朋友的陪伴下,从广州出发,一路北行,过南雄,终于登上梅岭,心里竟隐隐有些激动。想起五年前在山脚下和它擦肩而过的情景,不禁觉得有些神示般的感应,虽没有那般的雷雨,却依旧阴云四合,岭南漫山草木的绿色,显得格外浓郁深沉,不似江南烟雨中的草木那样水嫩轻浮。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登梅岭,不像登别处的山,即使是有名的黄山和庐山,也不尽相同。你不是来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参拜历史和英雄的。到此一游拍照之后刷朋友圈的轻浮,首先要摒弃。
⑦首先出现在眼前的古道,先让我一步跌入前朝。位于大庾岭的梅岭海拔不高,却地势险峻,古道建得便格外不容易。那种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虽然经过了整修,却依然存有古迹古风。千年风雨的侵袭所留下的悠久岁月的皱褶,和如今很多经过翻修一新整容过的景点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是历史这部大书镌刻下的印迹。就是梅岭上什么都没有,只有这样一条古道,也是值得来的。
⑧在古道上,看到一对中年夫妇,妻子的腿有些残疾,丈夫搀扶着她,踩着有些湿滑的鹅卵石艰难地攀登,让我心生敬意。望着他们和他们面前这条逶迤向上的古道,仿佛可以一直通向天上,也可以通向历史的深处。这条古道,如一条巨蟒蜿蜒,千年不老,它头吐出的火焰般的芯子,应该就是梅岭的关楼。那是梅岭的华彩乐章。
⑨我坐在古道旁湿滑的山石上画梅岭的速写。山道两旁遍植各种梅树,只是季节未到,除了很少急性子的梅花绽开稀疏的花苞之外,没有梅花如海的盛景。一边画,一边忍不住想,梅岭成名,对于一般人而言,就在于自古以来满山的梅花开放。历史中所说的梅岭起名,源于战国时期南迁的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人们是不会在意的。或许,这里有中原文化和南粤文化的融合之要义,但人们更在乎梅花盛开之美意。或者说,一含有历史,一含有美学,两种合一,才是梅岭文化之含义吧。
⑩一路向上攀登,一路想,一路画,画画比拍照更让梅岭入味入心。忽然觉得,仿佛恋爱,画梅岭,才像是和它有不断的交流。这真的是一种奇怪的心理体验,是在登别处名山未曾有过的。
⑪一直觉得梅岭对于我,不在于风光和风情,而在于梅岭的英雄。梅岭的英雄,最早要数唐代的张九龄。如果不是他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古道,如今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和历史邂逅。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距今已经1300多年,那时的条件,开凿这样一条险峻的山道,可以想象是多么艰难。
⑫苏东坡也应该算作梅岭的一位英雄。当年一路被贬,就是过梅岭到惠州的。再贬至海南,十几年后,好不容易逢大赦,又是要过梅岭回到中原的。尽管来时明明知道“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却依然为梅岭留下明艳照人的诗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苏东坡算是一位悲剧式苍凉的英雄。
⑬陈毅为梅岭留下的《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中学时代,就是这三首绝句,让我对梅岭一往情深地神往。那时,我读得热血沸腾,觉得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这样的山,觉得这样的山才配得上这样的诗。这样的山真的是英雄的山。
⑭走到半山腰,看到一面巨石上书写着《梅岭三章》,用的是陈毅的手书,心里很是激动,仿佛一下看到了当年的陈毅。当年的陈毅在这里打游击,被围20余天,写下了这三首绝命诗。当年的陈毅,只有36岁,本命之年,那么年轻。
⑮面对这幅巨大的诗碑,我站立良久,也仿佛看到青春时的自己。
⑯终于爬到山顶,梅岭关楼就在眼前。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那么亲切,又那么肃然。
⑰关楼是用一块块巨大岩石垒成,经过漫长时光的剥蚀和打磨,显现出沉稳的苍黑色,有了岁月的包浆,无语而沧桑,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无字书。关楼北面门额上的“南粤雄关“,特别是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二字,涂以鲜红的颜色,那样光彩照人。这一切,都是中学时代我在画片上见到过的,如今真的展现在眼前,一下子像是活了一样,跳跃到我的面前,有了生气,有了血脉流畅,有了气韵贯通。
⑱是的,这才是我青春时恋人的模样。有了这千年不变的关楼,有了这几百年不变的“梅岭“二字,便让这千年古道一下子复活,让我的青春记忆一下子复活,让遥远的历史和今天一下子连接在一起,有了彼此的对话和相互的交流。梅岭,不像一般旅游胜地,而像是铁锚一样,沉甸甸地落在我的身心深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忆青春、描绘风光、溯源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梅岭。 B、文中记述了作者五年前的秋天和梅岭擦肩而过,看到了梅岭山色苍苍的特点。 C、文中写古道上一对夫妇艰难攀登的细节,意在突出梅岭之高、古道之深远。 D、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形象鲜明,情感饱满。(2)、从遣词造句或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梅岭古道,特别是梅岭关楼上那面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如一面旌旗,常会浮现在眼前,随风猎猎飘动。
(3)、如何理解文中“梅岭是一部大书,而非一首小诗“这句话。(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写到梅岭的众多英雄如张九龄、苏轼、陈毅,为什么又说“对于我,梅岭英雄的象征,或者说梅岭英雄的代言是陈毅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