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花山岩画不仅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留下的艺术作品,还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B、壮锦的图案大都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来源于壮族的图腾崇拜,壮锦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 C、岩画上的每一个图像无不彰显出骆越先人的勇毅与智慧。 D、透过花山岩画图像中的细节,使我们可深刻感受到骆越古人作画时的惊险与艰难。
-
2、学校将要拍摄《探寻骆越遗风,传承民族文化》的短视频,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文段,完成活动任务。
【探岩画之奇】摄制组来到崇左宁明县,探寻骆越遗风,花山岩画之神奇。花山岩画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我们沿着江边,拾级而上 , 只见岩壁上画有朱红色人物间有少量兽类和器具,内容十分丰富。画面经过反复重叠,形成了造型独特、风格简洁质朴、色彩鲜艳明丽、构图饱满的特点,给予人们以粗犷▲、勇猛激奋的艺术感染力。透过花山岩画图像中的细节,使我们可深刻感受到骆越古人作画时的惊险与艰难。岩画上的每一个图像无不彰显出骆越先人的勇毅与智慧。花山岩画不仅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留下的艺术作品,还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寻壮锦之巧]摄制组来到百色靖西市,探寻骆越遗风,感受壮锦之精巧。壮锦的产生最早可追 sù▲至骆越古国,先民们创造了精巧绝伦的壮锦。壮锦质地坚韧厚实, 图案生动,结构严谨,五彩斑 lán▲ , 凝聚了壮乡人对和美生活的祈愿。壮锦的图案大都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来源于壮族的图腾崇拜,壮锦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 “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历经千年,壮锦早已成为了壮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尽管源于古老的骆越文化,但壮锦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点缀▲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我们相信这种独特的艺术必能万代传承。
(1)、阅读以上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粗犷②追 sù③五彩斑 lán④点缀
(2)、结合语境,解释【探岩画之奇】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①拾级而上:
② 瑰宝:
(3)、【寻壮锦之巧】语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与文段内容相关的对联,注意上下联顺序正确。(只填序号)①传统文化入眼中②精巧壮锦展绝伦 ③五彩壮锦千古颂
④骆越文化永相传 ⑤万年岩画左江畔 ⑥神奇岩画显智慧
上联: 下联:
-
3、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①央视乙巳蛇年春晚主题是“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主题承古拓今,饱含深意,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主题谐音“事事如意“饱含美好的祝福。很多网友看了2025年春晚主题、主标识,不仅感受到扑面的年味,还被中式美学狠狠惊艳。
②其中,春晚主标识的设计独具匠心。其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此造型富有灵动之美,生动地展现出蛇的独特形态与神韵。之后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且对应了“乙“字、“巳“字。这一设计既对应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干支组合,又契合中国传统如意纹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意义。
图12025年春晚主标识 图2中国古代器物:玉如意
③“巳“字的甲骨文在学界大部分被认为是“腹中胎儿“形象,“巳“字在古文里也有胎儿、后嗣等意思,代表着生长、繁衍。
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生,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这段话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已“字就像蛇一样,蜿蜒曲折,而灵蛇一次次的蜕皮重生,也象征生命的连续和永恒,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材料二】蛇,在中国被视为初民时代最强有力的图腾之一,并被认为是龙的前身。女娲、伏羲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纪者,其人首蛇身形象更是频繁出现。古人通过幻想与蛇有亲缘关系来获取勇气和力量,寻求心灵的依托,产生了蛇图腾崇拜。从古至今,蛇始终被视为一种神秘而充满力量的动物,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想象和灵感。
【材料三】①2025年央视春晚在喜庆氛围中落下帷幕,但其留下的文化况味却余音绕梁。这届春晚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秀,“含非遗量“极高,涉及百余项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间,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
②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足够的展示空间与传播渠道,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春晚为这些瑰宝级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亮相舞台,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非遗“活态博物馆“。开场视觉秀里,金如意、民俗剪纸、草木染等非遗元素如繁花绽放,纷至沓来。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先辈们的无穷智慧和深厚情感,更是中华文化根脉的重要象征,串联起了民族的记忆与精神。以庆阳剪纸为例,非遗传承人凭借现代舞台技术的力量,将传统剪纸艺术巧妙融入民俗场景的构建当中。在灯光的映照下,细腻的剪纸线条被赋予了生命,灵动地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以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③本届春晚堪称非遗融合创新的前沿“试验田“,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小品《借伞》以经典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断桥借伞“情节为灵感源泉,大胆地融合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大剧种,在充满趣味的“误会“情节中传递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福。其中的核心道具——西湖绸伞,由非遗传承师纯手工精心打造,每一个细节都蕴含非遗元素,尽显匠心独运。这种从内容到道具全方位的非遗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之间的界限。戏曲不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存在,而是与现代小品激情碰撞,擦出了绚丽的火花;手工技艺也借助该广阔舞台,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节目《笔走龙蛇》更是别出心裁,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武者们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与书法那飘逸灵动的意境相互映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在舞台上,武者们的一招一式,仿佛是书法世界的一笔一划,刚柔并济,虚实相生。通过这种独特的演绎方式,让非遗在新时代找到了扎根的土壤,让更多人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春晚还担当起了非遗走向世界的“新使者“角色。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因春晚的非遗节目产生强烈文化共鸣。比如《潮起舞英歌》中,英歌舞传人节奏明快的舞步,让潮汕地区民众倍感亲切,勾起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深眷恋,也让其他地区观众得以领略潮汕文化的精髓,增进了地域间的文化认同。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将“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搬上舞台,通过绝伦的镜头呈现和生动的舞台演绎,传递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积厚流光和悠长韵味,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⑤春晚的这场非遗盛宴,在传承中守正固本,在创新中开拓进取,在凝聚情感中筑牢民族根基,在文化传播中展现大国风采。希望未来有更多平台,深入挖掘非遗的多元价值,让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绚丽多姿,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材料来自光明网2025-02-07)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5年春晚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谐音“事事如意“,饱含美好祝福,主标识设计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B、因为古人幻想与蛇有亲缘关系以获取力量,所以蛇在中国被视为初民时代最强有力的图腾之一。 C、2025年春晚“含非遗量“极高,涉及百余项非遗,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空间,成为非遗“活态博物馆“。 D、节目《笔走龙蛇》更是别出心裁,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武者们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与书法那飘逸灵动的意境相互映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2)、下列对春晚主标识“巳巳如意纹“以及部分节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巳巳如意纹“在构图要素上,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并对称反转拼合,对应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干支组合,契合中国传统如意纹样。 B、主题上,“巳“字代表生长、繁衍,灵蛇蜕皮重生象征生命连续永恒,彰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饱含“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 C、小品《借伞》融合四大剧种、核心道具蕴含非遗元素,具体有力地论证了2025年春晚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展现非遗在现代语境下无限可能的观点。 D、《潮起舞英歌》中,英歌舞传人节奏明快的舞步,让潮汕地区民众倍感亲切,勾起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深眷恋,但由于文化差异、年龄段差异等,无法吸引外地人民的兴趣。(3)、请综合三则材料,阐述2025年春晚是如何从文化符号、文化传承载体以及文化传播交流等层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的。 -
4、学校组织研学旅行活动,李英同学认为这仅是一次旅行,怕耽误学习不愿意参加,你将如何劝说她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低于80字)
-
5、请仿照下列句子,补写两个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形成一组排比句。
梦想是沙漠中的绿洲,带给我们希望;梦想是成长中的阶梯,帮助我们攀登; , , , 。
-
6、请根据要求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必定有所坚守。坚守内心的宁静,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而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将变得清明而澄澈。坚守诚实做人的原则,坚守认真做事的态度,必能收获友谊,收获真情,收获人生丰硕的成果。唯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请以“坚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
7、名著导读(1)、《经典常谈》共13篇,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编写。为深入认知某一方面的内容,请大家把下面列出的篇目按要求进行归类,以便更加高效的进行选择性阅读。
①经:②史:③子:④集:
A.《周亚夫军细柳》 B.柳宗元《小石潭记》
C.《礼记》二则 D.《庄子》二则
(2)、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有同学认为可将书名换为《保尔成长记》,你认可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8、古代诗歌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做铺垫。 C、“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D、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地中歇息。(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赏析此句。 -
9、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①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屈:竭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讲信修睦 修:培养 B、争则乱,乱则穷 穷:陷入困境 C、是礼之所以起也。 是:这 D、女有归 归:归家(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B、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C、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D、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各社会阶层都互相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B、甲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C、乙文荀子在追溯礼的起源时,认为礼是为满足人的欲望而制定的。 D、乙文则主要从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四个角度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②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
10、现代文阅读
访梅
贾平凹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外出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疑惑,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去了。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吃惊,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狐疑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①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②→③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④→⑤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2)、品味语言,按要求回答问题。①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赏析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结合上下文,说说“笑“的含义。)
(3)、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
11、综合性学习。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班级正在开展“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班级准备出一期以“生活中的‘和’“为主题的手抄报,手抄报有下列几个栏目,请你按照示例补充两个栏目。
①“和“之内涵
②“和“之典故
③
④
(2)、你所在小组在进行“和而不同“的讨论时,小组成员因观点不同而相持不下,有的同学还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请你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以小组长的身份拟写三条“小组讨论规则“。(3)、请用行楷书写下面的有关“和为贵“的标语。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仁善邻,社会和谐。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美人之美,自然和谐。
-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2)、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韩愈《马说》)(4)、 ,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延安》作者贺敬之,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 B、《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马克吐温,法国作家。 C、《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D、《蒹葭》选自《诗经·秦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
1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清明时节,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举行祭扫活动,向逝去的英烈表示崇敬和怀念。 B、为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自贡市各校积极开展“读经典,话成长“的读书活动。 C、笔法是指用笔的方法,就是控制毛笔的运动,书写出具有美感的笔画形态的方法。 D、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成为中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有益补充。
-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天的三多寨风景宜人,各种花儿次第开放,桃花、梨花、油菜花……美丽极了! B、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应该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 C、只见壶口瀑布冲天而来,又被低处的沟急急吸去,地动山摇,震耳欲聋。 D、有些超市统称“跳楼大甩卖“,可是里面商品的价格并不比平时便宜,完全名副其实。
-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擦拭 帷幕 震撼 格物致知 B、迁徙 毒手 萦绕 轻歌漫舞 C、演译 欺侮 卑劣 叹为观止 D、燎原 旷野 决择 亭台楼阁
-
17、下列生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眼眶(kuānɡ) 连翘(qiáo) 挑拨离间(jiàn) B、瞭(liào)望 寒噤(jìn) 戛(jiá)然而止 C、沙砾(lì) 苍劲(jìn) 接踵(zhǒnɡ)而至 D、襁褓(qiǎnɡ) 棱(línɡ)角 怒不可遏(è)
-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尽我所能,担我责任。今天,给哭泣的同学一个拥抱,替忙碌的父母分担家务,为身边的人带去温暖;明天,戍守边防,创新科技,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有需要的地方就有我的身影。
请以“▲需要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总要求】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⑶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⑷若选择题二,需补全题目。
-
19、名著阅读【甲】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选自《诗经》第四)【乙】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选自《战国策》第八)(1)、下面对甲、乙文段及所涉及的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往往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浮,哀而不伤“。 B、【甲】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指“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形式后来在诗歌里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的新形式。 C、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连横“,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做“合纵“。【乙】文中的“他“是张仪,属于合纵派。 D、像【乙】文中的“他“一样的游说之士受各国君主重视,是因为当时各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外交办得好,就能避免战祸;即使不得不战,也能通过外交与别国联盟。(2)、《经典常谈》是2023年春季新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推荐必读书目,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阅读这本书,请你给该书写一个简短的推荐语。 -
20、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谐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B、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C、便要还家要:同“邀“。请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没有出路的困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忘路之远近 B、豁然开朗欣然规往 C、得其船其真不知马也 D、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下列关于文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人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十分纯朴,听闻渔人到访,“咸来问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 B、“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刻画了桃花源人和谐、安宁的幸福生活。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生活的真实再现。 C、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个环境优美、人人幸福,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美好世界。 D、“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为后文渔人“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埋下伏笔,暗示了后文中桃花源觅不可得。(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