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下列关于古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中“十五夜”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B、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C、前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的特点。 D、“落”字新颖贴切,给人以动感,仿佛思念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将诗人对月怀人的情思,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锡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1)、选文选自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文中的“我”是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 3、“和”既是个人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为了号召大家在活动中发扬“和”的精神,八年级一班将举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辨“和”义】下面句子中不符合“以和为贵”主题的是(     )
    A、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2)、【析“和”图】活动中,小明展示了自己去北京时所看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该展览包括“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单元。请你解说该展览海报的设计意图。

  • 4、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完成下表。

    内涵

    诗文名句

    出处

    劳动艰辛

    (1)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

    血肉关系

    (2) , 亲山亲水有亲人。

    贺敬之《回延安》

    草美花繁

    (3)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埋没人才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韩愈《马说》

    至死不悔

    (5)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真挚友情

    (6)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新国剧”汲取上世纪20年代“国剧运动”的精髓,着眼于探索话剧民族化的途径。“新国剧”细致入微的表演处理,变(huàn)莫测的舞台灯光,别出心裁的道具设计,使中国话剧的表现形式huàn)然一新。但“新国剧”承载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观众不仅可以随剧情感受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还可能在话剧舞台上欣赏到戏曲唱腔,领略到书法魅力。①_____,使“新国剧”获得了独特的艺术功效,而这种艺术功效仍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②_____。

    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大量中国元素的运用          ②创新与继承 B、①大量中国元素的运用          ②传承与发展 C、①由于运用大量中国元素     ②发展与传承 D、①由于运用大量中国元素     ②继承与创新
  •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元旦”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删去“大多”)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删去“否”) C、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预防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将“干预”与为“处理”对调) D、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让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删去“让”)
  • 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爷爷常常给我们讲抗法英雄的故事,我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B、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 , 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C、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D、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 8、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嬉闹     玄虚    吹毛求疵    郑重其事 B、藻饰     倒霉     前仆后继     学识渊博 C、伦理    素材     味同嚼腊          莫名其妙 D、滞碍     鄙夷     怀古伤今        不言而喻
  • 9、下列带【括号】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邮【筒】(tǒng)       油【桶】(tǒng)ㅤ   【拔】(bá)尖       【拨】(bō)乱反正 B、【刹】那(shà)   【刹】(shā)车                       滚【烫】(tāng)   【荡】(dàng)漾 C、淅【沥】(lì)             牡【蛎】(lì)            【柏】林(bó)       【柏】(bǎi)油路 D、伞【骨】(gǔ)     【滑】(huá)落                 闪【烁】(shuò)          众口【铄】(shuò)金
  • 10、2024年11月9日冠城实验学校第十届阳光体育文化节圆满闭幕,请为本次运动会闭幕式拟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稿。
  • 1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桂

    朱天衣

    ①人们都说八月桂花香,我们家的桂花却从中秋一直开到来年夏初,四季都不缺席,所以又被称为四季桂。

    ②父亲喜爱桂花。我家门前两株茂密的桂,快四十岁高龄了,虽种在花圃中,却恣意生长,不仅往高处伸展,更横向环抱,两树连成一气,漫过墙头,自成风景。

    ③桂花飘香时,便是父亲忙桂花酿的时刻,那真是一份细活,一朵朵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桂花,采集已不轻松,还要将如发丝般细的花茎摘除,那是只有细致又有耐心的父亲做得来的。接下来便会看到父亲将拾掇好的花絮,间隔着糖一层一层铺在玻璃罐里,最后淋上高粱酒,便是上好的桂花酿,待来年元宵煮芝麻汤圆时,起锅前淋上一小匙,那真是喷香扑鼻呀!

    ④除了桂花酿,掺了点桂花香的“寸金糖”,也是父亲写稿时的佐伴点心。我们姊妹仨会经常捎些回来,不是怎么贵的东西,父亲却吃得很省。他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总能有滋有味地享用,但也不贪多,几乎是给什么就吃什么、提供什么就用什么。

    ⑤父亲成家后,许多单身的伯伯叔叔,都把我们这儿当家,逢年过节周末假期,客人络绎不绝,练就了母亲大碗吃菜、大锅喝汤的做菜风格。即便是日常过日子,母亲也收不了手,桌上永远是大盘大碗伺候,也从不见细致的父亲有丝毫怨言。

    ⑥父亲半口假牙让味觉迟钝许多,且不时有杂物卡进假牙里,异常难受,但也少听他抱怨。他很少因为自己的不舒服扰人,不到严重地步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即便是身边最亲的人。

    ⑦父亲最后住院期间,一个夜晚突然血压掉到五十、三十,经紧急输血抢救了回来。隔天早晨全家人都到齐了,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平常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最后,父亲悠悠地转过头,对着蹲在床头边的我说:“家里有一盆桂花,帮你养了很久了,你什么时候带回去呢?”父亲那灰蓝色的眼眸,柔柔的,感觉很亲,却又很深远,好似飘到另一个时空去了。我轻声地说:“好,我会把它带回去的。”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家,我要让它在哪儿生根呢?

    ⑧中国人有个习惯,生养了女儿,便在地里埋上一瓮酒,待女儿出嫁时把酒瓮挖出来,是为“女儿红”。父亲没帮我们存“女儿红”,却有意无意地在家门前种上桂树;我并不知道他也一直为我留着一株桂,为这已三十好几还没定性的小女儿留了一株桂。

    ⑨父亲走后,时间突然缓了下来,我才知道过去的匆匆与碌碌,全是为了证明什么,证明我也是这家庭的一员?证明我也值得被爱?大姐曾说她与父亲的感情像是男性之间的情谊;二姐呢?该比较像缘定三生的款款深情;至于我,似乎只单纯地想要他像个父亲疼爱我。我一直以为作家、老师的身份让他无暇顾及其他,但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父亲的性情,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深情款款,却也安然处之,不耽溺也不恐慌。一直到父亲走了,我整个人沉静下来,才明白这世间有些东西是一直在那儿的,无须去搜寻,无须去证明。

    ⑩而今,我居住的地方,前前后后种了近百株的桂花,第一批已长得高过我许多。每当我穿梭其间,采撷那小得像米粒的桂花,所有往事都会回到眼前。我们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父亲,我就在这终年飘香的四季桂中,天天思念着他。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桂树开篇,叙述父亲的生活琐事,饱含着“我”对父亲的深情,语言平实质朴。 B、第③段“那真是喷香扑鼻呀!”写出了“我”的感叹,表现了“我”对桂花酿的喜爱。 C、父亲对桂花酿和“寸金糖”的偏爱,体现了父亲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食的热爱。 D、父亲临终时看似随意说他一直帮“我”留着一株桂,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女儿深深的爱。
    (2)、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重在修改。比较原稿和改定稿,结合文本谈谈改定稿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郑重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

    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平常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

    (2)“我”前后状态有矛盾之处,请结合文本说说“我”发生的转变及原因。

    过去:匆匆碌碌,忙于搜寻被爱的证明。

    后来:沉静下来,明白世间有些东西是一直在那儿的,无须去搜寻,无须去证明。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四季桂”有何深意。
  • 12、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统筹做好安全生产和假日市场工作,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据初步统计,全国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图书馆里过大年等群众文化活动约15万场,线上线下约6.69亿人次参与。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63万场,同比增长52.10%;票房收入7.78亿元,同比增长80.1%;观演人数657.65万人次,同比增长77.71%。这个春节假期,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城乡居民出游意愿高涨,假日消费持续升温,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材料二:

    ①文化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活动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参观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从而增进旅游者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等传统的文化形式,还包括了一些新兴的文化体验方式,例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节等。这些新形式的文化旅游也为旅游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增加了旅游的乐趣和吸引力。

    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性强、耦合度高、具有很强的共生性和互补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能为旅游消费提供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不仅有助于更好满足民众旅游休闲需求,也有助于推动消费升级、拓展消费空间,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实际上,文旅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不仅蕴含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内在要求,更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比如消费者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型文旅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在供给端倒逼文旅企业不断加快理念变革、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这类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时,就可能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三:

    ①最近,一碗麻辣烫把甘肃天水送上热搜,城市文旅比拼中又一位“选手”脱颖而出。纵观近年来火爆出圈的城市,流量的加持作用不容忽视。吃烧烤、听音乐会……一座城市的走红,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热门话题就可以点燃。城市营销搭上“网红打卡”的快车,带来“泼天的流量”固然令人称羡,而由此伴生的“流量焦虑”同样也需要正视。

    ②城市营销与其纠结于流量的追逐,不如想想在文旅大热潮中展示本地本土的优势和特色。比如西安创新展示唐诗、秦腔等历史文化资源,重庆依靠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洪崖洞等景观打造“8D魔幻城”形象,这些文旅目的地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放大自己的优点、展现自己的长处,做到差异化发展。其次,要明白文旅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旅游业的直接拉动,更在于对城市产业的间接促动与提升。城市要“宠粉”更要“促产”,把文旅需求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延长相关产业链,形成良性互动,比如推动数字经济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为智慧旅游添动力;又如推动“文旅+”平台建设,依托大闸蟹、小龙虾等千亿级产业实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打响公共品牌。

    (整理自人民网、《新华日报》)

    (1)、关于文化旅游,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旅游可以帮助游客了解和体验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来增强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B、文化旅游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化形式,而且包括多种新兴的文化体验方式。 C、文化旅游既有助于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也在推动消费升级、拓展消费空间方面发挥作用。 D、文化旅游的相关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就能够由此形成。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组织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就能提升城乡居民的出游意愿,刺激假日消费持续升温。 B、文旅融合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关键就是在于满足游客对沉浸式、互动型产品的需要。 C、近年来,一座城市的走红,只需借助一个热门话题,就能够在文旅市场比拼中脱颖而出。 D、城市“宠粉”和“促产”很难兼顾,所以要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3)、依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推动文旅业可持续发展。
  • 13、根据下面情境,在横线上补写诗文名句。

    感受古诗文之魅力,体味语言之精妙。古诗文中有四季:“乱花渐欲迷人眼,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摹了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至于夏水襄陵,②”,郦道元在《三峡》中道出了三峡夏天水势之险恶;“树树皆秋色,③”,王绩《野望》中的山野秋意正浓;“④?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的寒冬中松柏傲雪凌霜。古诗文中有真情:“⑤”,崔颢在《黄鹤楼》江上朦胧的晚景中传达出游子的无限愁思。

  •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白居易因几年前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今昔对比,昔年的月圆之夜,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的月圆之夜,诗人却居于浔阳。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愁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 C、尾联“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全诗慨叹物是人非,借“明月”和“秋风”等意象表情达意,更让诗人联想到自己谪居生活的郁闷愁苦。
    (2)、本诗中的“月”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15、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 目

    [明]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 , 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有删改)

    【注】①庄:指天目山下的双清庄。②出缠:指超脱尘世。③子分:指缘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B、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C、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D、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系成语“鲜为人知”,可推知“峭削者迂曲”中“鲜”字意义为“少”。 B、查字典,“盈”有“满”“增长”等义项,“天目山皆壑”中“盈”应选择“满”。 C、联系诗句“山岛竦峙”,可以推知“石壁峭”中“竦”字的意义为“耸立”。 D、回顾课文“绝𪩘多生怪柏”,可推知“在壑下”中“绝”意义为“消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目山有七绝,分别是:瀑多、石奇、庵精、雷微、云美、树巨、茶笋清香。 B、作者袁宏道认为天目山是个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好地方,于是就归隐山林了。 C、作者袁宏道在天目山游历了几天,天目的山水奇景极符合他清高脱俗的雅趣。 D、作者对山僧说“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并“大笑而别”表现了他的自在洒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2)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 16、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在四川成都开园。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本届世园会的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材料一:

    本届世园会秉承成都热情开放、包容宽厚的特质,为各国园林花卉艺术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全球的参展者将通过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展园展示本土园林园艺特色和生物多样性。

    材料二:

    主会场所有建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树皮、木屑、青瓦、竹筒等园林废弃物作为建筑材料。采用自然通风采光,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

    材料三:

    走在主会场自然起伏的山丘之间,绛溪河从中蜿蜒而过,月亮桥、鱼凫桥等景观桥映入眼帘,摩诃湖清澈明亮、水平似镜,极具成都文化特色的历代锦官盛景,正在成都东部新区逐渐重现。

    材料四:

    为节约运营成本,世园会结束后,每个场馆将被赋予新的使命。综合服务馆将作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成都展园的核心建筑则将成为东部新区的婚姻登记中心……哪怕是一座200平方米的小建筑小驿站,也将会有各种新的功能植入进去。

  • 17、小墨搜集到一段关于新闻价值的文字,但顺序被打乱了。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新闻传播恰好满足了这种媒介的需求

    ②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意识导向,而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需要一个有效的媒介

    ③既能够传递社会发展的信息

    ④同时也能够影响到人类本身的思维发展

  • 18、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亚锦赛男团乒乓球决赛中,中国队以锐不可当之势连下两城领先对手。对手不甘示弱,奋力反击,将比分扳成1:2。关键时刻,中国队教练殚精竭虑调整战术,队员们交头接耳 , 迅速调整状态,最终以3:1锁定胜局。赛后,教练和颜悦色地表扬了队员们的顽强拼搏精神。

    A、锐不可当 B、殚精竭虑 C、交头接耳 D、和颜悦色
  • 19、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题拔     喧嚣     眼花潦乱     一丝不苟 B、泄气     遂道     重峦叠嶂     白首起家 C、桥礅     城廓     络绎不绝     交头接耳 D、桅杆     翰林     春寒料峭     殚精竭虑
  • 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jié)责        (nì)名       (líng)空       锐不可(dāng ) B、(zhǔ)       退(kuì)       轻(yín)       惟妙惟(xiào) C、首(qiáo)     取(shè)       遒(jìn)            长途涉(bá) D、青(lì)        怀(miǎn)     熟(xián)     息敛声(píng)
上一页 117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