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以“篮球”为主题,仿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文段。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节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
-
2、阅读《经典常谈》,完成下面的问题。(1)、下面是“名著共读”学习小组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小语
《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箍文“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小文
“大序”中解释了风雅颂。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谲谏”,委婉讽刺叫“主文”。
小蓉
雅又分《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我的修改意见是:
①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 我的修改意见是:。
②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 我的修改意见是:。
(2)、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①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注】①筌(quán):用竹或草编制的捕鱼器具。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安塞。安塞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想不到它是个县城。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③那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④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⑤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⑥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⑦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
⑧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⑨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⑩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
⑪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
⑫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讲述了关于真武洞飘出桃花瓣的浪漫故事,为文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B、第②段写“安塞”给“我”的最初印象是落后、闭塞,但又充满了希望。 C、第④段叙写“我”创作《安塞腰鼓》的经历,有助于读者了解安塞腰鼓。 D、作者借助“安塞腰鼓”这一事物,热情地赞美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陕北民俗文化。(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回答问题。(1)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赏析加点词语)
(2)下列甲乙两个句子都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试从语言角度赏析它们的异同之处。
句子
赏析
甲: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
《桃花鼓声安塞》
相同点: ①
不同点: ②
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安塞腰鼓》
(3)、文章以“桃花鼓声安塞”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历史时代气候有没有变迁,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不但历史学家对这问题有争论,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的意见也是很不一致的。要知道古今气候有无波动,不但须知道古代的物候,还必须知道现今各地的物候。我们试以北京为例,来看一下物候是什么一回事。在农业上,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春天物候尤其重要。当东风解冻、大地回春的时候,大自然好像是乐队指挥员,他的棒指到哪里,花就得要放,鸟就得要鸣。北京的气候是大陆性,春天非常短促,好像是奏的快板。下表可比作是十二年来北京春天大自然进行曲的曲谱,我们有了这一个粗略的曲谱就可以来衡量宋、元、明、清几代的北京气候调子的高低了。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山海解冻
—
—
3/16
3/10
—
3/15
3/29
3/24
3/18
2/24
2/29
3/3
山桃开花
3/26
3/28
4/1
3/24
3/29
4/6
4/6
4/6
4/2
3/23
3/24
3/19
杏树开花
4/1
4/6
4/4
4/5
4/5
4/8
4/12
4/13
4/6
3/27
3/31
3/26
苹果开花
4/11
4/14
4/11
4/13
4/13
—
4/14
4/19
4/14
4/3
4/8
4/2
海棠开花
4/13
—
4/18
—
—
4/22
4/27
4/23
4/23
4/12
—
4/7
燕初见
4/21
—
4/14
4/23
—
4/12
4/20
4/2
—
4/19
—
4/19
飞柳絮
4/29
—
5/6
4/26
4/29
5/3
5/9
5/4
5/2
4/24
—
4/25
洋槐开花
—
—
5/10
5/9
—
5/6
5/14
5/9
5/12
—
—
5/3
子规初鸣
—
—
5/12
5/19
5/19
—
5/25
5/22
5/27
—
5/23
—
从表中可以看出:就在这十二年中,北京春季的物候迟早大有差别,尤其是1956、1957两年物候特迟,而1959年到1961年却特早。春季花信的迟早,一般人以为是只受冬季和当时的温度影响。冬季温度虽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如雪的厚薄、土壤湿度的多少、阳光的强弱和风力的大小,也会影响花信。如北京1960年冬天和1956年冬天平均温度差不多,而物候迟早相差悬殊。我们有了北京十二年的物候记载,好比有了一把小小的尺,可以衡量北京古代的物候。从近一百多年北京的气候记录来看,气温虽有波动,起伏的幅度不大。而气候波动的原因,直到现时虽尚没有结论,但许多科学家多相信地球上气候的波动是和太阳辐射强弱有关系。
(摘编自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有删改)
材料二:有些气象学家相信,日中黑子的周期与气候的周期有关系。日本和达清夫认为,十九世纪,日本稻类作物,由于夏季低温而生长不好的几年,似与日中黑子最大的几年一致。波兰的A. Kosiba认为,“北半球的极端严冬,是同日中黑子最高年有严格的相关”。天津、上海和香港的最寒冷冬季,均正好发生于1957和1893年,正是日中黑子最大的年中,这似乎支持了和达清夫和Kosiba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顺着线索,追溯到十九世纪和十八世纪最寒冷的冬季和最寒冷的年代,把它们同日中黑子最大的年相比,我们就可看出它们并非总是一致的。如以上海而论,像1945年和1878年这样寒冷的年份,实际见于日中黑子最小的年中。总之,日中黑子的多少,虽影响到地面上的气候,但其关系相当复杂,到目前我们还没能探索出一个很好的规律出来。
(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
材料三:控制中国气候主要之因子有三。(1)惟中国之气候,则与地中海区域或西欧者大相径庭。此种差异盖因中国居欧亚大陆东部,所受之海洋影响极微,而欧洲大西洋沿岸,则位欧亚大陆西部,洋流之势最盛。因水陆对于日光热吸收与反射之作用不同,陆地夏季受热易,而冬季放热亦速,海洋反之。(2)中国在地形上,为一山岭崎岖之国家。山岳之影响有二:第一,在夏季足为自南来之含雨风之阻碍,在冬季又足为自北来砭骨寒风之障碍;第二,高度渐增,温度每千公尺大约减低摄氏六度。而降水量则渐行增加,至相当高度而后止。(3)温带之内,风暴恒为天气变动的主因,此语于中国,亦尚适合,春冬二季尤然。
(摘编自竺可桢《中国气候之要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气候有无变化,是很多学科专家争论了很久的问题,通过研究各地的物候就能知道。 B、春季花信受多个因素影响,如冬季温度、雪的厚薄、土壤湿度、阳光强弱和风力大小等。 C、直到现在对地球上气候波动的原因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科学家相信其与太阳辐射强弱有关。 D、由于日中黑子与气候的关系相当复杂,到目前我们还没能探索出一个很好的规律出来。(2)、下列对材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而现在终南山无梅树,可以佐证气候发生变迁。 B、竺可桢用图表说明1959年到1961年的山海解冻要比1956年和1957年早,非常直观。 C、采用上海1945年与1878年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和达清夫和Kosiba的观点。 D、为了让读者了解控制中国气候的要素,竺可桢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特点非常清楚。(3)、小文打算研究眉山古今气候特点,请你结合材料,为他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的建议。 -
5、阅读下面一则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又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有删改)
(1)、下列对“植物本是有情物”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 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C、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 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自己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2)、下列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①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②段到第⑥段分述。 B、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 C、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 D、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是: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B、第②④⑥段文字的开头都运用了设问的方式,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②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 D、本文语言平实、准确,但行文中有变化,如第③段中画线句的描写用词华美,读来十分生动。 -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陶渊明《桃花源记》)
(2)微君之故,?(《式微》)
(3) , 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4)青青子衿,。(《子衿》)
(5)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描绘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情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 。”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安国寺记①
苏 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② ,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佛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③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④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⑤自落,表里翛然⑥ , 无所附丽⑦ ,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
(选自《苏东坡集》卷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本文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抒情表意的文章。②魂魄:心思。③陂池:池塘。④罪垢:指罪孽。⑤染污:烦恼。⑥翛(xiāo)然:自由超脱的样子。⑦附丽:依附。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 凄:使……凄凉 B、性不足以胜习 胜:美好 C、间一、二日辄往 间:间隔 D、卒谢去 卒:最终,终于(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A、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B、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C、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D、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的作者都遭到朝廷贬谪,但甲文抒发了作者内心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乙文作者保持了豁达从容的心态。 B、甲文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 C、乙文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安国寺周边的景观,表现了自己去寺中读经思过的感慨。 D、乙文第一段交代了来安国寺的原因:因为得罪了皇帝,皇帝贬他到安国寺自省反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得城南佛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
8、下面材料是某同学对网络文学变化的了解,其合理的顺序是什么?请填出正确的序号。
①当时的作品,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
②最早的时候,论坛上每晚所有作品的更新内容,早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现在网络文学作品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怎么翻页都翻不完。
③20年来,网络文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④而且当时的作品大多比较稚嫩,优秀作品不多,现在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
-
9、小明的爸爸只要一走进自己的卧室,就喜欢打开所有的灯,即使是出来到餐厅吃晚饭、到客厅看电视或外出散步,都不关灯。小明的妈妈提醒他离开卧室时要随手关灯,小明的爸爸却说:“我们小家小户开个灯不至于影响全人类!再说电费便宜,咱家负担得起!”
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句话,你会怎样应对?请你写下来,做到有礼貌且有说服力,80字左右。
-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习惯。 B、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希望透过三星堆背后的古蜀文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所造成的。 D、空间站作为可再生命保障系统,解决了很多难题,基本完全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面对能源转型,跳出旧有的思维和利益的羁绊 , 弄清改革的目标和对象至关重要。 B、由于司机的快速反应,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悬崖边戛然而止 , 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C、大型舞台剧《太极秀》融合声光电技术,场面极其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D、这部小说以大量隽永的细节再现通透的人情世故 , 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魅力。
-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偏辟 踊跃 嘱咐 潺潺 B、家眷 皎洁 聚拢 船蓬 C、神龛 严峻 战粟 静穆 D、褪色 亢奋 船篙 怠慢
-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撺掇(chuān) 怠慢(dài) 欺侮(wǔ) 戛然而止(jiá) B、锵然(qiānɡ) 燎原(liáo) 凫水(fú) 大彻大悟(chè) C、行辈(hánɡ) 羁绊(pàn) 撮合(cuō) 装模作样(mú) D、争讼(sònɡ) 磅礴(pánɡ) 眼眶(kuāng) 人情世故(qíng)
-
14、诚信,乃做人之本。冯玉祥说过: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说的就是诚信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八(1)班开展“人无信不立”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材料一】《南阳晚报》讯:5月4日,南阳理工学院女大学生秦嘉欣骑车时不小心蹭到了一辆私家车,虽然车主不在,她还是留下了“诚信字条”,表示道歉并愿意赔偿。车主被其诚信举动感动,不仅没有让这个学生赔偿,还安慰她不要放在心上。
【材料二】
对话
小强:你怎么能偷瞄别人的试卷呢?
小明:现在学习竞争压力山大,一道选择题可能就会让我的名次落后几十位;有偷瞄机会的话我还是不会放过的,但我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诚信底线。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新闻的主要内容。(2)、读【材料二】的对话,你赞同小明的说法吗?请阐明理由。(3)、请写出两个与诚信有关的成语:、。(4)、请简要说说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闻一多:一个时代的鼓手
马识途
(1)我的老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闻一多先生在参加完李公朴教授追悼大会后,返家途中突遇国民党特务的枪击,身中数弹,不幸遇难。
(2)闻一多先生的音容形貌却还那么样活地留在我脑子里。那些过往,仿佛就在昨天。
(3)闻一多先生风尘仆仆地从老远的昆明乡下下马村步行进城,到西南联大来给我们中国文学系的学生上“唐诗”来了。
(4)他的个儿不很高,有几分清瘦的身子裹在那宽大的褪了色的蓝布大褂里,潇洒自如。他的脸说不上红润,可也并不显得阴暗晦气,像当时在落难中的许多知识分子那样。他那过早脱去头发的脑门在阳光下闪亮,配上深邃而充满智慧的眼神,一望而知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学者。他的胡子不茂密,可是长得很长,大概留的年代不短了。
(5)他的手里攥着一个特大的蓝布口袋,这个口袋似乎和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同时存在的,那里面藏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打开中国古代文化的钥匙。他从容不迫地向新校舍里东南角上一间破旧的泥坯草房走去。他抬头望着人,却并不和人打招呼,或者他还在梦幻中和庄子、屈原、杜甫这些古人一起神游吧。
(6)他走进教室,在小讲桌前坐下来,他把老怀表摸出来放在桌上,时间还不到,他摸出他黑亮的烟斗来点上,吸起烟来。选“唐诗”这门课的本来只有十来个学生,可是教室里早已座无虚席。有的就坐在窗台上有的站在后边,连窗外也站了一些人,旁听的比选课的多了几倍。我是选“唐诗”的,来迟了一步,也只好站在后边了。
(7)上课的钟声响了。他立刻从大书袋里摸出讲稿来,开始讲课。其实他并不照本宣科,往往是不看稿子,越讲越远,越讲越自在。用那充满激情的调子,诗意般的言语,给我们讲杜甫的“三吏”“三别”,用生动的形象展示在你的眼前,把你带到古代的社会里去。
(8)但是他并不是想把我们拉回古代,把我们带进故纸堆里去,像当时中文系里许多教授干的那样,引诱你钻进去,用一字的考证获得学术上的稀有荣誉,叫你在蜗壳里自我满足。
(9)他却用历代人民的悲惨命运来引出对于今天现实的留心他愤愤地说:“杜甫描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你们仔细张开眼看看,这却是写的眼前抗战时期的事。比唐肃宗那时更卑鄙更无耻。”于是他讲一件国民党军队拉壮丁的事,他说着说着站起来叫:“这样无法无天,还成什么国家?这是什么‘国军’?这是土匪,比土匪还土匪!”
(10)这是在讲唐诗吗?有的教授也许认为不是的。但在这教室里听讲的学生却认为是讲了最好的唐诗。听的人越来越多,窗户外都拥不下了。
(11)他说他在编一本《现代诗抄》。朱自清教授给他一本田间作的诗,就是田间在抗战初期和在解放区写的那些激昂的诗,有的人称之为“楼梯诗”。他说几年没有看新诗了,乍一看,吓了一跳。他想,这叫诗吗?再看,才恍然大悟。他说:“这不仅是诗,而且是擂鼓的声音。”
(12)于是他擂起鼓来。他亲自朗诵一首田间的长诗《多一些》。他朗诵得真好,那么激昂而有节拍,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就像为配合解放区军民英勇前进的步伐而敲的鼓点。念到后来,他越更激昂了,像一头雄狮抖动着头发和胡子,大声地吼了起来:“呵枪!呵刀!呵祖国!呵人民!”
(13)他极力称赞这样的诗,他说这样的诗是时代的鼓声,这样的诗人是时代的鼓手,他兴奋地用一连串的形容词来赞美这样的诗:“沉着的”“庄严的”“雄壮的”“勇敢的”“浑厚的”“猛烈的”“刚毅的”“激动的”“粗犷的”“急躁的”“横蛮的”“倔强的”“男性的”……
(14)然后他慨乎言之:“我们的民族正走到我们历史的转折点,我们要一鼓作气渡过这个危机,完成独立建国的大业。”他大声呼吁:“这是一个多么需要鼓手的时代呀!我们要有更多的这样的时代的鼓手!”
(15)我们听他朗诵田间的诗,也跟着激动起来。在我们的面前,分明站着一个兴奋得面孔发红,每一根头发、胡子的末梢都在颤抖的鼓手,在奋力地擂着战鼓,鼓舞着人们踏着他鼓起的鼓点子前进。他的每一句朗诵的诗,他的每一句激昂的话,才真正都是沉着、庄严、雄壮、勇敢、浑厚、猛烈、刚毅、激动、粗犷、倔强、男性的。他才真正是一个鼓手,一个时代的鼓手!
(本文选自《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
(1)、作者回忆了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上课的过程,其中叙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好在哪里。他朗诵得真好,那么激昂而有节拍,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就像为配合解放区军民英勇前进的步伐而敲的鼓点。
(3)、第(6)段和第(10)段两次写听课学生之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他才真正是一个鼓手。一个时代的鼓手!” -
1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1)、请仿照示例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彭德怀 周恩来 徐海东
【示例】毛泽东:他博览群书,高瞻远瞩,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生活简朴,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吃辣的嗜好。
(2)、《红星照耀中国》中对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等都有详细介绍,在讨论长征精神时,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和平年代,长征精神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了,没有必要学习长征精神。请你结合实际,对这位同学的看法予以反驳。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石钟山记
宋 苏轼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①舟其下,闻噌吰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察其声,出自空洞,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③也;窾坎镗鞳④者,魏庄子之歌钟⑤也。自此,人始知石钟山得名之由。
然余以为不然。石钟山者,山形特奇,上锐中洼,形如覆钟,而其声自有所出。盖其山多窍,风入窍中,激荡回旋,其声自应。凡世间山川名胜,得名皆有其故,非独石钟也。
注释:①舣(yǐ):停船靠岸。②噌吰(chēng hóng):形容钟声洪亮。③无射(yì):钟名。④窾坎镗鞳(kuǎn kǎn tāng tà):击物声。⑤歌钟:古乐器。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不详其故 详: (2)徐察其声 徐:
(3)舟人大恐 恐: (4)然余以为不然 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此,人始知石钟山得名之由。
(2)凡世间山川名胜,得名皆有其故,非独石钟也。
(3)、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4)、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的质疑精神? -
18、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螣蛇为例,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人以老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能益寿延年。 D、全诗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基调消沉,悲观。(2)、请简要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诗。 -
19、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信任……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知识、勇气、宁静、自由……
请以“渴望得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20、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
①自康乐以来,。(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② ,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③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请在崔颢《黄鹤楼》与王绩《野望》中任选其一,在下面的横线上先写出题目再默写诗的颔联和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