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安宜初中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测试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实验、邗江实验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1、阅读《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他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文章④—⑥段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我“推”到学校住读。
①
第二次:②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我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③
(2)、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3)、文章说“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AI+教育”的各种应用场景纷纷落地校园:外语课上,“数字翻译”会实时切换各种语言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发音打分;数学课上,智能分析系统能根据试卷上的解题步骤快速分析学生的知识短板;体育课上,智能机器人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体能测试,提供运动数据的综合分析……AI走进日常课堂,成为老师传道授业的得力助手,为传统教育带来全新体验。
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课堂体验和学习效率,还让教育普惠更多人,助力解决教育事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教育部举办的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展示了一节“智慧课堂”。课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不只有北京本地的学生,还有该校兰州分校的学生。他们虽然远隔千里,但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犹如同处一间教室,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借助智能化系统,学生们在“智慧课堂”中可以跨越山海,接受同样的教育。
(取材于《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①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上,大有可为。2024年2月26日,首部由我国自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制作的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于CCTV-1综合频道播出,反响热烈。
②《千秋诗颂》节目创作团队以大量国画、古诗词为训练素材,与AI大模型“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进行沟通。经历了无数次艺术创作语言和代码语言的碰撞后,AI大模型具备了独特的中国审美能力。它能够准确理解“国风、唐代、写意、工笔画”等传统文化词汇,生成工笔、水墨等国画风格的美术素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诗词的意境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千秋诗颂》再现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使中华古典诗词与现代视听艺术完美结合。
③据悉,它的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版本也在总台CGTN正式上线发布,并同步在德国、意大利、巴西等国10余家主流媒体播出,海外受众近1亿。
(取材于央广网、《科技日报》)
材料三
①脑机接口,是大脑与外界设备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新一代人机交互与人机混合智能的前沿技术。脑机接口可分为运动型(输出型)和感觉型(输入型)两种。
②运动型脑机接口,简单来说,是通过思维来驱动机器。也就是说,当人要做某个动作时,计算机通过对其脑电信号进行【甲】、处理和【乙】来帮助他控制外部机械。例如,清华大学与宣武医院团队成功进行的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让一名四肢瘫痪14年的高位截瘫患者通过“意念”驱动手套外骨骼,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感觉型脑机接口,是大脑通过感觉神经读取外界电信号来重建感觉功能。例如,对于存在听觉损伤的患者,在其耳部植入小型传声器,将传声器采集到的声音信息通过嵌入听神经的电极传入脑内(人工耳蜗),就可以达到恢复听力的效果。
③脑机接口高效稳定地运行,离不开人工智能的保驾护航。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帮助脑机接口提高系统读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实时处理和分析所获得的丰富信息,加快脑机接口的处理速度,使人机交流更快、更有效。
(取材于学习强国、《上海医学》《康复学报》)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AI+教育”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B、人工智能助力“智慧课堂”,不同地域的学生能跨越山海,接受同样的教育。 C、“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具有中国审美能力,能最大限度创新诗词的意境美。 D、脑机接口技术给高位截瘫患者和听觉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2)、根据图1信息,在材料三的【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每空限2个字)(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有①、 ②和③。(每空不超过8个字) -
3、班级开展“困境与突围”专题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围绕专题,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和你的认识,准备一段发言。(100字左右)
-
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节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①庞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往相田/独往湖心亭看雪 B、疾愈/不以疾也 C、晓雾将歇/休将白发唱黄鸡 D、善医而聋/剧饮而归(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以 纸 画 字 书 不 数 字 辄 深 了 人 意
(3)、作家梁衡曾在文章中写道:“在他(苏轼)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苏轼“从困苦中找到乐趣”在甲乙两文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
5、阅读《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完成下面小题。
【甲】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①花草埋幽径,晋代②衣冠③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④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②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③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④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1)、两首诗都有写景的佳句。请你从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呈现的画面。(2)、两首诗都写到了“愁”,但“愁”的内涵却不尽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
6、漫步于古诗文的殿堂,我们可欣赏“庭中有奇树,(1)”的庭院春景,“树树皆秋色,(2)”的山野秋景:可感受“清初霜旦,(3)”的清晨之景,“夕日欲颓,(4)”的黄昏之景;也能领略“乱花渐欲迷人眼 , ”的江南美景,“(6) , 长河落日圆”的塞外奇景;在“(7)?松柏有本性”中,我们看到刘桢借松树的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在“(8) , 寄身于草野”中,我们体会到曹植对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同情。当人生遭遇挫折困顿,我们可以用古诗中的“ , ”来勉励自己,振奋精神。(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
7、初二年级11月墙报的主题是“拼搏·梦想”,墙报小组的同学在巴黎奥运会的资料中寻找素材。请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巴黎奥运会,中国新一代青年凭借勇气、毅力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在多个项目中接连收获惊喜,不断创造历史,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突破。郑钦文女单网球荣耀登顶;游泳界的新秀潘展乐以惊人的速度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创造了历史;18岁的小将邓雅文横空出世 , 凭借娴熟的技术将金牌收入囊中;历经40年的奋斗和等待,中国花样游泳队终于在巴黎迎来绽放时刻。
团结协作、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自强不息 , 这些精神品质在运动员们身上展现得入木三分。他们不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更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巴黎奥运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奥运精神永不落幕,激励着无数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为了理解“新秀”的意思,有同学查阅词典,找到“秀”字的六个解释:①植物抽穗开花;②凸出,高出;③清秀;④聪明;⑤优异;⑥优异的人才。请你帮他解释“新秀”在此处的意思。(2)、你检查后发现,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 B、横空出世 C、自强不息 D、入木三分(3)、以下是墙报小组的同学合作撰写的赞美运动员的句子,请你从中选择两句组成一副对联,用正楷或行楷字抄写。①好健儿奋写体坛新史 ②历艰辛战强手国威震
③众英杰威振民族雄风 ④健儿驰骋世界英名扬
上联:下联:
-
8、金秋十月,学校举办了盛大的秋季运动会。年级宣传部的同学采集赛场上的新闻,准备编辑一份运动会特刊。下面是两篇新闻特写的节选,请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他手持实心球,缓缓走向起点。他抬手的一瞬间,场内场外的观众都屏息liǎn( )声,翘首以待。
只见他两脚前后叉立,双手持球手腕后翻,将球置于额头右斜上方,他的身体仿佛弓弦被缓缓拉紧,实心球化作弹弓上的石头蓄势待发。然后,右脚奋力蹬地,腰部、腹部、手部肌肉同时向前发力。
沉甸甸的实心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观众和选手的目光紧紧追随。随着一声闷响,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哇”的一声惊叹——这凝结着辛勤汗水和热切盼望的球,最终完美地落在了12米线上。
“太棒了!”观众席中发出一声惊呼。紧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乙】
“预备——”,她将上身下压,呈起跑姿势,犹如居高临下的狼王。随着发令枪“砰”地一声响,她疾驰而出,快如闪电。跑道上,她步伐矫健,身姿轻yíng( ),像在风中穿梭的猎豹。向前!向前!向前!她的双腿似滚滚车轮般转动,看得观众眼花缭乱,看得对手胆战心惊。每一次大幅度的摆臂都凝聚着对胜利的渴望【 】每一次沉稳的呼吸都向世界宣告她已胜券在握。尽管强手如林,她的眼里只有终点。
(1)、将文段中拼音对应的汉字依次书写在田字格里。(2)、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qiào liáo B、qiào liào C、qiáo liáo D、qiáo liào(3)、在文段【乙】的【 】中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4)、下面画线句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A、实心球化作弹弓上的石头蓄势待发。 B、紧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C、她将上身下压,呈起跑姿势,犹如居高临下的狼王。 D、每一次沉稳的呼吸都向世界宣告她已胜券在握。 -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泣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
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注意: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地名、校名或人名。
-
10、在读完《朝花夕拾》之后,某班级开展“鲁迅专题探究”活动,完成以下任务。(1)、任务一:鲁迅先生读过的书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叫他背的《》,一本是在矿务学堂如饥似渴阅读的《》。
(2)、任务二:鲁迅先生谈儿童读书通过阅读下面的选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3)、任务三:鲁迅先生谈儿童教育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篇目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的。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海婴,鲁迅的儿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②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剑履,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盆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③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④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⑤“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⑥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⑦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⑧“怎么弄破的?”他问。
⑨“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⑩“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⑪“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⑫“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⑬“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⑭“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同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⑮“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⑯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⑰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刺,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⑱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⑲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⑳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㉑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㉒“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㉓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㉔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㉕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㉖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㉗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㉘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㉙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㉚“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㉛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㉜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有删改)
(1)、梳理文章脉络,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老师自报姓名
(1)
老师为“我”治伤
温暖
(2)
喜悦
(3)
难过
(2)、阅读画线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3)、本文结尾写三十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本文以(蚕儿)为题,有何妙处?(5)、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选段一】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汁液沾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陈忠实(蚕儿))
【选段二】“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上面两个选段来看,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
-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选段写出了我在百草园中的哪些趣事?①找蜈蚣 ② ③ ④摘覆盆子
(2)、选段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采取了由整体到 , 有远近,有高低。先写植物再写动物、写了动物再写;多感官多角度写景,有视觉、有听觉、有。(3)、比较句中加点动词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①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肥胖的黄蜂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飞向云霄里去了。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断,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曲肱而枕之 肱:
(2)人不堪其忧 堪:
(3)切问而近思 切:
(4)见贤思齐 齐: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贡问孔子:“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是怎么回答的?(用原文回答)(4)、“贤哉,回也!”颜回因为什么品质被孔子称赞?(5)、下面是小平同学对《论语》语段的分类,你认为画线语句的归类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学习之道
修身之道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甲】【乙】两诗都以月送别,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明月美景?(2)、【乙】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
15、(1)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2)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4)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天净沙·秋思》中“”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情感主旨。
(6)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 , ”不仅寄托了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
1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北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是河北省______(唯一 唯独)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里,游客们【甲】能够观览《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等10个常设陈列,【乙】能够欣赏历史、艺术、自然、科技、民俗等方面的临时展览,充分感受河北独特的文化______(魅力 魄力)。
(1)、从文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都 B、如果…就 C、不但…而且 D、尽管…还(3)、河北博物馆举办了“最美蔚县剪纸”作品投票评选活动,你会将票投给下面的哪幅作品?请简要说明理由。 -
1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秋风是大自然的调色师,河两岸的山峦和原野,被它点染成了花园,杨树的叶子黄得憔悴,且色彩(làn màn),土黄、鹅黄都有,不像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披挂着满树金币似的金黄叶片,只要一阵风吹过,(bān lán)的秋叶似花朵绽放,从天而降,在( )的林间,我踩着地上厚厚的落叶,感觉在踏着油彩前行,脚下流光溢彩。
【乙】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要求非常严格。一首律诗由四联组成,每两句为一联,共八句,具体来说,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lán màn bān lán
(2)、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颔联 颈联
(3)、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 B、人烟稀少 C、不毛之地 D、芳草萋萋(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似”有两个读音,文段中“不像白桦树跟个富翁似的”的“似”读音是(填选项),意思是(填序号)。读音:A.sì B.shì
意思:①动词,像,如同,②副词,似乎,③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跟某事物相像。
-
18、与古代先贤对话,可以学习他们深深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文物古迹对话,可以了解秀美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与文学作品对话,可以获取人文的滋养、思辨的能力……
请以“与______对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所级诚师生姓名。
-
19、荀子曾经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人世间的很多至理,往往是人在某次经历后猛然领悟到的,想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悟。
请以“豁然开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班级师生姓名。
-
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涵养怎样的精神气质呢?
②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 40 枚金牌、27 枚银牌、24枚铜牌,创造了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多数为00后选手。赛场上,他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并肩作战,为国争光:赛场外,面对竞争对手他们给予微笑和拥抱,面对媒体镜头他们阳光开朗,落落大方。这些奥运健儿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
③不只在体育赛会,在其他诸多领域,青年人身上也闪耀着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光环”。从教室课堂到生产车间,从塞外边疆到东部沿海,一大批新时代青年人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
④新时代青年涵养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的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主张“不忧不惧、勇毂笃行”,崇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新时代青年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养分,将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既展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也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⑤新时代青年涵养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了精神力量。杨安仁,一名90后返乡创业青年。10多年来,他突破重重困难,致力于油桐研发、栽培及产业链延伸开发,让一座座荒山实现绿色转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我要用青春的汗水让农村大地更加丰茂!”杨安仁不惧困难致力科技兴农,用热情感染更多人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如今来自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的新时代青年人展现了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奏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⑥那么,新时代青年要怎样涵养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呢?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学习夯实基础、挺立脊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爱读书、读好书、读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才能积蓄青春远航的动力,具备人生搏击的能量。青年人的精神气质,在书本中涵养,更在实践中砥砺。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在博万物中广其识,在涉世道中明其理,才能让青年人更好地增强干事的本领,淬炼挺拔的精神。
⑦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青年一代,必能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双兴的历史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齐森力量,唱响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强音!
(1)、本文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在引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涵养怎样的精神气质”的论断。 B、第②段举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国青年展现出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的意义。 C、第⑥段分别从读书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了新时代青年涵养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精神气质的做法。(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