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安宜初中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测试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实验、邗江实验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1、赠联可以用来赠送他人,表达赞颂、劝勉等情感。请你从上面“山水组“和“花草组“的对联中任选一副,送给祥子或保尔,结合对联和名著内容阐述赠送理由。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我选组的对联送给 , 理由:
-
2、活动小组翻阅古诗文资料创作了以下对联,请你写出对联的出处。
活动小组
对联
出处
山水组
上联:登顶笑观众山小
①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下联:翻山越水一村新
② , ③。(陆游《游山西村》)
花草组
上联:花知暮春仍争艳
草树知春不久归,④。(韩愈《晚春》)
下联:苔生陋室亦生机
⑤ , ⑥。(刘禹锡《陋室铭》)
-
3、学习《木兰诗》,同学们被木兰代父从军的孝道感动,想为木兰写一副对联。已有上联,请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将括号内的文字重新排序,补全下联。
对联基本常识:
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②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③仄起平收,音调和谐
上联:代父从军,戎机万里征夫泪,承宠拜皇归故里;
下联: , , 。
(A.驿道十年侠女情B.挥戈跃马C.策勋辞将奉高堂)
-
4、按要求回答问题。
店铺
茶饮店
珊瑚珠宝店
餐饮店
招牌(商标)
A.
B.
C.
化用成语
(chá)____言观色
山盟海(shì)____
步步为营____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给加点字标注正确的读音。(3)、以上招牌中的商标图案很有特色。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说说其商标图案的设计寓意。示例:
设计寓意:蜜雪冰城的商标图案以雪人为原型,头戴皇冠、手持冰淇淋权杖、身披披风。这些元素符合品牌的冰雪主题,还通过皇冠和权杖等元素展现了品牌的行业地位和特色。雪人下面是“蜜雪冰城“店铺名字以及创建的年份和店铺销售的产品。此图案寓意着快乐、甜蜜、优雅,传达出品牌希望给顾客带来美味冰品和愉悦消费体验的愿景。
我选(填字母),设计寓意: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事、物,在某个瞬间与我们重逢,唤起心底的记忆与情感。或是街角抽新芽的槐树,或是抽屉深处卷角的奖状,又或是阔别已久的故乡……请以“又见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不得套作、抄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6、阅读
【甲】治丝
凡治丝①先制丝车② , 其尺寸、器具开载后图。锅煎极沸汤,丝粗细视投茧多寡,穷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两。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③自见。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④(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样),然后由送丝竿勾挂,以登大关车⑤。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其丝排匀不堆积者,全在送丝竿与磨木之上。川蜀丝车制稍异,其法架横锅上,引四五绪而上,两人对寻锅中绪,然终不若湖制之尽善也。
(选自《天工开物·乃服》)
【乙】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⑥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⑦歌舞未曾归。
【注释】①治丝:丝,指将蚕丝从蚕茧中抽出的工艺,②丝车:治丝所用的器具,下文为湖制丝车。③丝绪:丝头。④星丁头:丝车的一个部件。⑤大关车:丝车的一个部件。⑥子规:俗称布谷鸟,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⑦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
(1)、【字词探究】穷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两
然终不若湖制之尽善也
(2)、【断句明义】用“/”为【甲】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
(3)、【工艺体验】展览计划布置活动体验区。请根据甲文,补全治丝流程图。(4)、【展馆设计】博物馆将以《蚕妇吟》为灵感设计一段全息投影,请你完成下列任务。①投影中将附上语音独白。请结合乙诗“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以蚕妇视角写一段内心独白。
②全息投影主要由“蚕妇养蚕”“玉人歌舞”两幅画面组成。小语认为可以去掉第二幅“玉人歌舞”图,你是否赞同这样的观点?请结合全诗阐述理由。
(5)、【观展体悟】此次展览将展出《治丝》中的丝车实物和《蚕妇吟》中的蚕妇养蚕的器具蚕匾实物。这两件展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劳动者风貌,请你结合诗文探究。 -
7、阅读
材料一:越剧的艺术魅力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又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形成多种流派,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越剧百年诞辰之际指出,越剧诞生于浙江,繁盛于上海,影响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声名远播东南亚及全球华人社会。越剧不仅是浙江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共同珍视的民族文化瑰宝。
(百度百科)
材料二:越剧面临的困境挑战
越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面临挑战。越剧面临着观众群体老龄化、年轻观众流失的问题。一方面,传统戏剧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分流了观众资源。因此,如何吸引和培养年轻观众,是越剧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另外,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越剧面临着来自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消费习惯,是戏剧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又一挑战。此外,戏剧项目因缺少政府资金支持而难以开展,私人投资者往往对越剧文化资源开发持谨慎态度,导致资金投入不足,项目难以推进。
(选自非遗产业研究公众号)
材料三:____
精准定位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越剧《新龙门客栈》在出品策划伊始,即对目标受众进行了用户画像,并依据目标受众组建了年轻化创作团队,对整体剧目创作做了系统规划。
精心推出颜艺俱佳的新生代演员。越剧《新龙门客栈》启用了20余名经戏曲科班磨砺浸润过的青年演员。他们以其扎实的舞台功底、精彩的表演技艺、优美的唱腔念白俘获了年轻观众的心。精巧构建营销传播的复合体系。出品单位与抖音戏曲专题合作直播,强化华彩段落的短视频营销,参加二次元活动、漫展路演,推动剧目吸引更大体量的年轻观众。推出新龙门咖啡、包子、挂件、明信片等剧目周边产品,增强年轻消费者对剧目的情感认同。
(选自《文化和旅游智库要报》)
材料四:新媒介传播戏剧的影响
媒介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戏剧的传播路径。以纸为媒,戏剧唱词经过刊印累世流传;以电视电影为媒,观众不用走进剧场就能欣赏戏曲;以新媒介平台为媒,大量越剧短视频、直播等不断涌现,人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观赏或了解戏曲。然而,由于新媒介传播自身存在同质化、碎片化,及过于追求时效性等弊端,长远来看,也会给越剧行业造成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降格越剧艺术的品味认同,曲解越剧艺术的本体特性。新媒介给越剧传承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纠正,戏曲生态便会遭到破坏。这是我们应该有所预见的隐患。
(选自《光明日报》)
(1)、关于越剧的相关介绍,其中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A、越剧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B、越剧是浙江人民乃至全国、全球华人共同珍视的民族文化瑰宝。 C、越剧在发展中融合其他剧种优势,形成众多流派,丰富了艺术表达。 D、如何吸引原有老年观众,是越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课题。(2)、阅读材料二,概括越剧传承与创新中面临的挑战。(3)、根据材料三内容,为该材添加一个标题。(4)、小语提出用短视频宣传越剧,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及生活经验发表观点并说明理由。 -
8、阅读
老人与花
丁立梅
①老人种了一些花,在屋角后。
②老人的屋后,是一条东西横亘的小径,小区里的人,出出进进,都从那里过。③老式小区,居住简陋。小径两旁,多的是搁空的地方,少有人管理,任由杂草什么的自由生长,这儿牵一串野葛藤 , 那儿趴一堆儿婆婆纳。唯有老人的屋后,四季明艳,色彩缤纷。
④我每从那儿走过,眼光都会不由自主地落到那些花上面。月季是天天见着的,花朵儿硕大丰腴,一株橘红,一株明黄。还有一株,乳白色的,花瓣儿如凝脂,饱食终日的模样,日日好风光。四五月份,老人的屋后,是鸢尾花的天下,蝴蝶一样的鸢尾花,扑着紫色的翅膀,在人的心中,扇动一圈一圈的温柔。到了七八月份,指甲花和太阳花,你追我赶地盛开了,占尽颜色。
⑤现在呢?秋渐凉,树上的叶,随着晚来的风,一片一片落。懒婆娘花和一串红,却正当花样年华。它们不分彼此地缠绵在一起,粉红配大红。最是傍晚时分,懒婆娘花精神焕发地登场了,叭叭叭,一朵一朵粉色的花朵,吹吹打打,热闹无限。你站定在它旁边,仿佛就听到它的欢笑,叮叮当当。还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值得牵肠挂肚的?你最好向一朵花学习,快乐地绽放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空气中,溢满懒婆娘花的香,一串红的甜,秋凉的黄昏,亲切起来,温馨起来。
⑥这个时候,老人必在。老人衣着整洁,头上灰白的发,抿得纹丝不乱。他在那些花跟前,弯下腰去,一朵一朵细细查看,眉眼里,盛着笑意。他很满意这些花如此欢快地开,而花们,因了他的注目,更显明艳。夕阳的尾巴,拉得长长的,在老人身上,在花们身上,印下一道一道金色光芒。自然是有感知的,懂得感恩,无论是一株草,还是一朵花,你施于它关爱的恩泽,它回报你的,必是倾尽全力的蓬勃。
⑦路过的人,会停下脚步看一会儿花,微笑着和老人打招呼:
⑧“陈爹,赏花呢?”
⑨“嗯,来看看,它们开得多好啊。”
⑩“是陈爹你照料得好啊。”
⑪“呵呵。”
⑫“呵呵。
⑬人的声音去远了,老人还待在那些花旁边。直到夜色四合,花与暮色,融为一体。
⑭某天,我被懒婆娘花牵了去,用手机给它们拍照。老人突然站在我身后,问:“好看吧?”我答:“嗯,好看。”老人笑了:“它可一点不懒,它还有个名字呢,叫胭脂花。”被这个名字惊艳,再定睛细看,可不是嘛,一朵一朵粉色花朵,像胭脂涂腮边。老人得意,背了双手,围着花转。他孩子般的明净,动人心魄。
⑮一日,突然听人谈起这个老人,原是个退休老师,老伴早去,唯一的儿子,也在前年,病死。而他自己,因患眼疾,失明已近十年了。(选自《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注释】(1)懒婆娘花:这种花每天下午5点左右做晚饭的时候才开花,开花较晚,故得名。
(1)、文章围绕“老人与花”展开,请你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老人
人生境遇:①
形象特点:衣着整洁,头发纹丝不乱
花
生长环境:老式小区屋角后小径旁
形象特点:月季② , 鸢尾温柔,指甲花和太阳花你追我赶,懒婆娘花③
老人照料花,花④老人
(2)、请你任选一处划线句,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①小径两旁,多的是搁空的地方,少有人管理,任由杂草什么的自由生长,这儿牵一串野葛藤,那儿趴一堆儿婆婆纳。
②最是傍晚时分,懒婆娘花精神焕发地登场了,叭叭叭,一朵一朵粉色的花朵,吹吹打打,热闹无限。
(3)、什么在⑧⑨段中路人说“赏花”,老人却回答说“看花”呢?(4)、同学们决定将这篇文章作为七下教材某个单元的拓展材料展开学习。你认为收入哪个单元比较合适?请你联系以下单元导语,结合本文,阐述你的收录理由。第三单元
学习本单元,要熟读精思,了解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性之美与所体现的民族品格。要抓住重点反复阅读,细心品味,深入思考;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特点,理解文章意蕴。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山地回忆》《台阶》《卖油翁》
第五单元
学习本单元,要透过作品所状之物、所绘之景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怀,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要注意把握景或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以此抒发情志的;建议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部分课文:《井冈翠竹》《紫藤萝瀑布》
-
9、“小人物的坚持和努力,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从以下人物中
任选其一,结合整本书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A.祥子 (《骆驼祥子》) B.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0、以下名著中“小人物”形象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中,老马是位老车夫,他善良、隐忍,对孙子小马充满疼爱,却因社会的
残酷无力改变命运。
B、《骆驼祥子》中,高妈是曹宅的女仆,善良热心但深谙世故,她懂得“钱生钱”的道理,劝祥子把钱存进银行或放高利贷。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谢廖沙是保尔童年时的朋友,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他加入红军,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冬妮娅是林务官的女儿,曾与保尔相爱,是一位有坚定信仰、有文化、有修养的女性。
-
11、【传承科技精神】
根据语境,填入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中国科技发展镌刻着科学家的精神传承。古人发明指南针,冲破前行述雾,诠释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的求索精神;邓稼先戈壁攻坚铸就国之重器,彰显了“ , 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攀登意志;航天人驭“神舟”探“嫦娥”,展现了“ ,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的远征气概!
当今Al时代,中国科学家采持“ , 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的清醒认知,怀揣“ ,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的坚定信念,心存“ , ”(《已亥杂诗》)的奉献情怀,不断书写科技报国的新篇章!
-
12、同学们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此次研学活动制作了两张宣传海报。你更推荐哪一幅?请从画面元素与主题文字两方面说明理由。
图1 图2 -
13、【了解科技成就】
2025年,杭州正以蓬勃的科技创新活力,向世界展现其独特魅力。智能仿生手凭借精妙的机械设计与传感技术,为残障人士重铸生活希望;AR眼镜通过虚拟( )与现实的交融,为文旅、教育等行业打造沉浸式新体验;机器狗A____电力巡检、消防侦察等多个领域,成为城市安全的智能卫士;DeepSeek 以算法创新提升算力效率,创造了令人zhǔ( )目的“中国奇迹”!
这些跨越式发展,正是杭州科技企业 qiè( )而不舍、奋勇争先的生动写照。真可谓是:钱塘潮涌,弄潮儿勇破科技壁垒;____,____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为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虚拟 令人zhǔ目 qiè而不舍
(2)、填入文段A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牵涉 B、涉足 C、涉猎(3)、最适合填入结尾横线处的内容是( )A、天堂硅谷,追光者巧绘数字蓝图 B、铁狗巡疆,智能应用遍及海陆空 C、杭城光耀,创新者智启未来篇章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清晨时、出门前、回到家,父母的唠叨无时不在。“快起床,别迟到了!”“记得带好东西,注意安全。”“先做作业,再吃饭吧!”“老盯着电脑,那可不行!”......父母的唠叨不断在重复。我们成长的旅程中,这样的唠叨是一种常态。
以上材料也许会唤起你一些回忆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会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赵将李牧①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②置史,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课,厚遥将士,为曰:“勾奴入,急入收保",有敢虏者,斩。”匈奴每入益°,辄入收保,不与战。
如是数岁,无所亡失。然勾奴以李牧为快,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快。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勾奴来,每出战,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递往,王,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快。
边士且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控弦者°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勾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大破之,杀勾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
(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强战》)
【注释】①李牧:战国末期赵国著名将领。②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③飨 (xiǎng):用酒食招待。④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同“堡”。⑤入盗:入侵。⑥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⑦控弦者:指士兵。⑧单于:匈奴部落首领的专称。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故:
王许之 许:
李牧遂往,至,如故约 遂:
单于奔走 走:
(2)、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边士①日得②赏赐③不用④皆愿⑤一战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③⑤(3)、李牧成功大破匈奴的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长期积累高昂士气的士兵 B、单于轻敌冒进 C、赵王给予充足的物资支持 D、李牧精心策划的诱敌与奇袭战术(4)、李牧在防御匈奴时遭受了外界的质疑,《卖油翁》中的卖油翁也同样遭遇康肃公的质疑。请分析李牧和卖油翁分别是怎样应对的。 -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学习任务。
喜康将军见访①
〔唐〕刘禹锡
谪君愁寂似幽栖② , 百草当门茅舍低。
夜猎将军忽相访,鹧鸪③惊起绕篱啼。【注释】①此诗为作者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被贬为朗州司马时所作。康将军为其在当地的好友。②幽栖:意为由的隐居之处。③鹧鸪:鸟名,形似姓,
(1)、诗歌最后一句描绘鹧鸪“”的动态画面,以动衬静,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因将军来访的之情。(2)、诗中描写的居所“茅舍”和《陋室铭》中的“陋室”以及作者所寄寓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全国大中城市2024年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统计数据
材料二:垃圾分类的奥秘与益处
◎不同类型的垃圾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用途。可回收物,像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等,通过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对新贵源的开米需求。例如,回收1吨废纸, 可再造出800公斤好纸,节省木材300公斤。有害垃圾包含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若随意丢弃,会对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有害垃圾进行专门处理,能防止有害物质扩散,保障生态安全。
◎我们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它富含有机物,经过处理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当然,还有其他垃圾需要通过填理等方式处理。做好垃圾分类,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能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材料三:报刊专栏《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共建美好家园》(摘选)
◎垃圾分类是关乎环保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正逐步在全社会推广。其积极意义显著,既能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成本,又能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然而,部分地区推杆中存在不少阻碍。主要是居民参与度低,重视不足,还有设施不完善,分类运输与处理脱节。要让垃圾分类见实效,需要各方协同。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加强宣传:企业要参与构建产业链:居民要养成习惯。如此,才能让垃圾分类成新风尚,建美丽家园。
材料四:漫画《研学途中》
(以上材料选自2024年10月15日(中国环境报》、2025年1月24日《新民·上观》等,有改编)
(1)、材料一是全国大中城市2024年生活垃圾分类情况,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请写出2点。(2)、垃圾有不同的类型和处理方式,请根据材料二说明(写出其中2类即可)。(3)、在垃圾分类推行的过程中,你遇到过材料三中的问题和阻碍吗?你当时是怎么应对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回答。(4)、如果有同学在研学活动中出现了材料四漫画中的现象,你会怎样劝告他?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 -
18、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母亲的笑脸
刘平
①春节,我带着妻于王卉和儿子回乡下陪独居的母亲。我给母亲买了一些穿的、营养品啥的,还有一本单位发的挂历。
②午饭后,妻子带着儿子去外而玩了,我陪母亲坐在椅子上聊天。院里一张小桌子,两杯香茶,母亲脸上开心的笑容成了一道风景。为了迎接我们回来,母亲早已熏好了腊肉香肠,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院边还种了一溜儿串串红。
③聊了一会儿,我的目光停留在堂屋门边墙上的挂历上,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说:“妈,我把挂历给您换了。”说完,就起身去屋里把那本新挂历拿出来,一只手把墙上去年的旧挂历取下来,另一只手把新挂历挂上去。端详了片刻新挂历,我的目光移向手里的旧挂历。这挂历也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我给母亲拿回来的,365个日子,不知不觉已经翻完了。
④我刚要把旧挂历卷起来,无意中突然发现最上面一页挂历上用红色水彩笔画着两张笑脸,挺有意思的。仔细一看,我意识到那两张笑脸不是随便画的,每一张都画得很认真,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角翘得很高,很开心的样子。再一看,一张笑脸画在1月16日,另一张笑脸画在1月28日。我隐隐觉得母亲画的这些笑脸有名堂。
⑤我把旧挂历拿过去放在母亲面前的小桌子上,坐下来,看着母亲问:“妈,您画这些笑脸啥意思呀?”母亲看一眼挂历,笑眯眯地说:“有喜事,妈高兴。”
⑥我指着一张笑脸问:“这天有啥喜事?”母亲看着那个日子,几乎没有片刻的回忆,说:“你们这天搬了新房子。”我仔细想想,去年我们搬新房子,真的是这天。妻子说:“搬新房子好过年。”我又指着另一张笑脸问:“这个呢?”母亲还是几乎没有思索,说:“这天你们买了小汽车。”
⑦看着母亲笑眯眯的样子,我突然想把整本挂历都翻一遍。翻到2月那一页,上面有三张笑脸,分别在2月9日、2月17日和2月23日。每张笑脸都是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角翘得很高,很开心的样子。
⑧我很好奇。母亲还是笑眯眯的,挨个指着三张笑脸说:“这天王卉康复出院,这天你们结婚8周年。”指到2月23日那张笑脸的时候,母亲似乎一时记不得那天有啥喜事了,皱着眉头回忆了一阵,眉头突然一展,说:“想起来了,这天你给我打电话,说你要去上海培训了。”
⑨我一下意识到,挂历上的每一张笑脸都和我们有关。我又继续往后翻挂历,几乎每一个月份都有笑脸。而那些笑脸,确实都和我们有关:儿子上小学了、我评上先进了、妻子调动了、我们带她出去旅游了。出去旅游那张笑脸,画得特别大、笑得特别开心……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日,也无一例外各有一张笑脸。
⑩然而,也有一些笑脸母亲实在想不起来是啥喜事了,毕竟时间过去太久,母亲年纪也大了。看母亲努力回忆的样子,我说:“妈,想不起来就别想了,反正都是喜事。”母亲看着我,又笑了,说:“嗯。反正都是喜事。”我不想扔了它,因为上面有很多张母亲的笑脸。进屋四处看看,我把旧挂历放在了墙角一个小木箱里。
⑪妻子和儿子还在外面玩,儿子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我说:“妈,我出去看看。”母亲笑眯眯点点头说:“好。”
⑫我出去了,我要把挂历上那些母亲的笑脸告诉妻子和儿子。⑬过一阵回来的时候,我看见母亲正站在堂屋门边墙上的新挂历前,像在上面画什么。我悄悄走上前去,发现母亲右手拿着一支红色水彩笔,在挂历上认真画一张笑脸: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角翘得很高,很开心的样子。那个日子,就是今天。
(选自《剑南文学》202年第1期,有剧改)
(1)、阅读小说,按用提示梳理情节。(2)、文中对母亲画的笑脸进行了多次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文章结尾,母亲在新挂历上又画丁笑脸。请问母亲画完笑脸后,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写出母亲可能说的话。100字左右。 -
19、展板四推荐了《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文学作品。请结合原著内容,完成以下两位同学的对话。
甲:祥子和保尔·柯察金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且命运坎坷,两人的结局却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乙:首先是个人性格因素。祥子起初勤劳坚忍,也有懦弱的一面,在经历打击后,失去了抗争的勇气,变得自暴自弃。而保尔·柯察金 。
甲:除了个人性格因素,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吧?
乙:是的。保尔·柯察金面临的处境十分艰难,但革命的浪潮和新思想给予了他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使他在革命的熔炉中不断成长。
甲:嗯。祥子面临的社会环境是 , 使他 。
乙:这两部作品给了我一些人生的启示: 。
-
20、展板三布置了“亲情诗苑”海报,请仿造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空格处补写合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