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屈:竭尽。

    (1)、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B、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C、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D、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讲信睦                           修:培养 B、争则乱,乱则                 穷:贫穷 C、礼之所以起也。             是:这 D、盗窃乱而不作                 贼:伤害
    (3)、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各社会阶层都互相关爱,人人能够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B、甲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C、乙文荀子在追溯礼的起源时,认为礼是为约束人的欲望而制定的。 D、乙文则主要从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四个角度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选自《庄子·逍遥游》节选)

    【注】①蜩:蝉。②学鸠:斑鸠。③决起:急速起飞。④控:投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以六月者也             望峰 B、亦若则已矣                 问君何世 C、则不至                       四俱备 D、三餐而                       寒暑易节,始一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鹏之徙于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意在说明志向远大者必经历艰难险阻。 B、甲文以“野马”“尘埃”为喻,强调万物皆需借助外力方能活动,暗含对自然的敬畏。 C、乙文通过“适莽苍者”与“适千里者”的对比,证明目标越宏大越需周密准备,体现务实精神。 D、乙文中蝉与斑鸠嘲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是因它们认为依赖外力的飞翔毫无意义。
  •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去秋行

    杜甫

    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

    【注释】①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借指军队。

    A、这是一首描写战争残酷和战士们壮烈牺牲的诗歌,诗人以悲痛的笔触,描绘了行军的景象和战场的惨状。 B、首联以秋日涪江为背景,用“木落“暗喻生命凋零,“臂枪走马“的战士形象与“谁家儿“的追问形成强烈张力。 C、颔联中去年那个鲜活的生命,如今已化为白骨,而且连尸骨埋在哪里都不知道。这是对生命消逝最彻底的否定和最深沉的悲哀,将战争的毁灭性推向极致。 D、尾联采用实写的笔法,描绘战死者的“冤魂“在夜晚的战场上哭泣的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争罪恶的无声控诉。
  •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扬帆。②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③东林精舍:即东林寺,慧远创建。

    A、全诗主要写诗人“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B、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从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C、尾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描写,其中“日暮”点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意境。 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略带叙事,色彩淡素,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A、词的上阕描绘了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B、“寂寞”一词写出梅花无人欣赏、孤独开放的状态。 C、“无意苦争春”表明梅花不想在春天与百花争奇斗艳,是因为它害怕群芳的嫉妒。 D、这首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历经坎坷但依然坚守高洁品质的心境。
  • 6、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中国的古诗文,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让我们漫步诗山文海吧。《蒹葭》中“蒹葭苍苍,①”“蒹葭萋萋,②”,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朦胧、清新而又神秘的意境。孟浩然笔下“③ , 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让我们体会到洞庭湖水势浩大、气势磅礴的动荡美。陶渊明笔下“⑤ , ⑥”(《桃花源记》)描绘了老人小孩其乐融融的幸福图景,让我们向往那安闲快乐的美好生活。杜甫笔下“⑦ , ⑧”(《石壕吏》),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让我们感受到了官吏的横暴和老妇的悲苦。

  • 7、下面是《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分论点与论据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和”是修身之道,是兴家之本,是强国之根。

    分论点一:“和”体现修身正己、推己及人的道德观。____

    分论点二:“和”体现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____

    分论点三:“和”体现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家国观。____

    论据: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②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 8、“以和为贵”内涵丰富,你认为下列三句名言匹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②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a.以和为贵,顺乎天意人心。

    b.以和为贵,成就大道正理。

    c.以和为贵,止息纷争杀戮。

    A、①c   ②b ③a B、①a   ②b ③c C、①c   ②a ③b D、①a ②c   ③b
  • 9、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列诗词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项是(     )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文章通过描写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B、《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这篇文章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C、《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英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D、《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
  • 11、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甘肃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流域内留存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史前文明遗迹,印证了黄河上游早期农耕与彩陶文化的高度发展。_________

    ①沿河而生的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传统技艺,以及游牧与农耕交织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②这一区域不仅是华夏文明探源的核心地带,更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传承的鲜活见证,持续书写着黄河文化的壮丽篇章。

    ③作为丝绸之路与黄河文明的交汇地,甘肃黄河流域孕育了炳灵寺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佛教艺术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④黄河甘肃段干流长达913公里,形成了玛曲“天下黄河第一湾”、黄河三峡等自然奇观,塑造了独特的高峡平湖与丹霞地貌景观。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B、当遭受挫折时,伤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勇敢面对困难是十分重要的。 C、六足机器人近年来受到逐渐关注,尤其是在航天和救灾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D、观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幕后特辑,使观众们深刻理解了国产动画制作的艰辛历程。
  •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狂风吹来,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B、漫步在自贡灯会的“星河天幕”之下,光影交织的梦幻奇境让游人叹为观止 C、有些年轻人目空一切 , 觉得谁都不如自己,等碰了钉子后才知道“天外有天”。 D、在这草长莺飞的金秋时节,一切都是美的:树叶飘零之美,硕果挂满枝头之美。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演讲比赛中,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 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B、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 ,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C、他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多次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D、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 1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眷   偏辟   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 B、翌日   褪色   人情事故   周而复始 C、严峻   迁徙   天衣无缝   目眩神迷 D、帷慕   凋零   目空一切   花香鸟语
  •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洁(jiǎo)  农(yàn)      两(xī)       挑拨离(jiàn) B、远(miáo)  诬(miè)   立(zhù)      海石烂(kū) C、择(jué)   准(miāo)  角(léng)       名其实(fú) D、怀(miǎn)  爱(zhì)   奋(kàng)     怒不可(è)
  • 18、按要求作文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向前。传承红色基因,或许是你主动参观革命旧址的身体力行,或许是你走进红色经典的阅读实践,或许是你对平凡而又伟大的红色故事的深深铭记,又或许是你对身边红色人物的由衷钦佩……那一抹红,终将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

    请以“心中的那一抹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

  • 19、根据《水浒传》的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

    小语:老师,我们读了(填人名)所著的《水浒传》,你能不能帮我们总结一下读书方法?

    老师:阅读《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小说,首先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它的题材特点。

    小文:我知道,《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的长篇小说,它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

    老师:对。其次我们还要把握它的结构特点。

    小语:《水浒传》采用了结构,使小说情节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老师:我们在阅读时还要把握它主要的故事情节。比如下面情节中同时写到鲁智深和林冲的有哪两个?

    ①醉入销金帐,大闹桃花村                    ②倒拔垂杨柳,误入白虎堂

    ③夜走华阴县,拳打镇关西                    ④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

    ⑤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                    ⑥水亭施号箭,雪夜上梁山

    小语:我知道,同时写到了鲁智深和林冲有。(填序号)

    老师:最后一点就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水浒传》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几十个,但都有着不同的精神特质,即使是写同一件事,所表现的性格特征也是有差别的。比如说同是写打虎,武松景阳冈打虎和李逵沂岭杀四虎就有所不同。

    小语:我认为武松打虎主要突出了武松的勇猛,而李逵沂岭杀四虎不但突出了李逵的勇猛,更突出了他的

    老师:很好。以上就是我们阅读古典小说时应注意的重点,但真想将作品读深读透,还要认真做批注,形成自己的观点。

    (2)、小阳对《水浒传》“横海郡柴进留宾”一章有疑问,他觉得这是一处平淡无奇、日常琐碎的情节,作者为何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呢?请你结合片段一、二和原著内容,为他解疑。

    【片段一】

    相伴宋江住了十数日,武松思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柴进、宋江两个都留他再住几时。武松道:“小弟因哥哥多时不通信息,只得要去望他。”宋江道:“实是二郎要去,不敢苦留。如若得闲时,再来相会几时。”武松相谢了宋江。柴进取出些金银送与武松。武松谢道:“实是多多相扰了大官人!”武松缚了包裹,拴了哨棒要行,柴进又治酒食送路……宋江道:“贤弟少等一等。”回到自己房内,取了些银两,赶出到庄门前来,说道:“我送兄弟一程。”宋江和兄弟宋清两个等武松辞了柴大官人,宋江也道:“大官人,暂别了便来。”三个离了柴进东庄,行了五七里路,武松作别道:“尊兄,远了,请回。柴大官人必然专望。”宋江道:“何妨再送几步。”路上说些闲话,不觉又过了三二里。武松挽住宋江手道:“尊兄不必远送。尝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宋江指著道:“容我再行几步。兀那官道上有个小酒店,我们吃三钟了作别。”

    ——《水浒传》第22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片段二】

    《水浒传》目录(节选)

    第二十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二十一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第二十二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第二十五回        偷骨殖何九送丧   供人头武二设祭

    第二十六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

    【乙】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选自《梁书·范缜传》)

    【注】①刘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经,世推为大儒。②芒屩(juē):草鞋。③徒:步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卓越不群勤学               言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B、精《三礼》                     水清冽(《小石潭记》) C、唯与外弟萧琛相               陈康肃公射(《卖油翁》) D、沛国刘瓛聚众讲说        村中有此人(《桃花源记》)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甲文属赠序,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B、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品质。 C、乙文结尾处通过范缜的外弟萧琛,从侧面体现了范缜言论的简洁深刻。 D、甲、乙两文中,宋濂和范缜的老师都学问渊博,但对学生的态度不同。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4)、下列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B、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C、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D、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5)、范缜学有所成的原因与宋濂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
上一页 152 153 154 155 1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