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托物寓意)班级举办“才能与境遇之争”辩论活动,下面是你们小组收集的论据,请你参与。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极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①者,即而视之,则二鸟聚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鸟雄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主人戏以手撼其粟,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② ,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③ , 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选自戴名世④《鸟说》)
【注释】①啁啾:鸟叫的声音。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非所:不应该待的地方。④戴名世:字田有,其讽刺作品针砭时事,入木三分。
(1)、整理素材时,同学们对文中的一些实词意思展开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语:“不以千里称也”的“称”可运用语境推断法,在句中的意思是“著称”。 B、小文:“见”字有“看见”“表现”等义项,“才美不外见”的“见”意思为“表现”。 C、小江:“执策而临之”的“临”与“身临其境”的“临”意思均为“面对”。 D、小浙:“鸣乃已”的“已”可迁移至课内“是亦不可以已乎”,意思是“停止”。(2)、有同学读不懂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请你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乌雄一雄一,小不能盈掬。
②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
(3)、联读两篇材料,和同学一起补充下面的表格,提取论点。物象
象征义
结局
论点
甲文
千里马
人才
③。(摘录原句)
⑤
食马者
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
乙文
鸟
①
④
(摘录原句)
奴仆
②
(4)、文末句的“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表达了强烈的情绪。以下是小语和小江不同的朗读方式,你觉得谁朗读得比较恰当?为什么?小语:慷慨激昂,语速略快,音调高完。
小江:沉痛抑郁,语速缓慢,音调低沉。
-
2、在学习完《曹刿论战》后,同学们决定一同搜集资料,佐证曹刿的战争理论“夫战,勇气也”,请你参与。
【甲】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故商、周以兴,桀、封以亡。巧拙之所以相过,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军虽大,卒虽多,无益于胜。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
(选自《吕氏春秋》)
【乙】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长藏目不见物。尝游牧山中,群兽莫敢角。遇虎辄斗,斗辄终日,无胜负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马必胜矣。”逐翦而去之。
明日,尾其马之所之,果遇虎。马见虎,颠而踬②,来及三接,而马为虎所毙。主人惋惜而去。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敢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既而知其为虎,则神怯矣。怯故馁,馁故败。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
(选自《说马》)
【注释】①鬣(liè):马头颈上的毛。②踬(zhì):跌倒,绊倒。颠而蹑:翅趔趄趄。
(1)、请你结合提示方法,解释下面的加点词语。加点词语
提示方法
解释
怯则北
探究字源法:“北”甲骨文为情,本义是指背或相背,打了败仗逃跑时总是以背对敌
⑴
而莫知其方
查阅词典法:①方圆,周围;②地方,区域;③处方,药方;④方向,方位;⑤方法,办法⋯⋯
⑵
或蓄马
课内迁移法: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⑶
尾其马之所之
语境推断法:动词,指向“其马”,结合下句“果遇虎”推断
⑷
(2)、材料【乙】中的画线句缺少标点,请你根据句意,在合适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使句子表情达意更贴切。(限三处)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乎□
(3)、读到材料【甲】的画线句,有同学质疑:该句似乎不符合我们“人多势众”的常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论证方法的角度向同学解释这句话。军虽大,卒虽多,无益于胜。
(4)、材料【乙】中的马前后两次和老虎的争斗结果差异如此巨大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内容阐述。(5)、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证明“夫战,勇气也”的观点。(要求:至少使用一种论证方法,200字左右) -
3、(峰峦叠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任务。
从斗鸡山北水口入,是为南溪,山以溪名。诸峰回合,四壁峭悬,烟翠黝苍,著衣如染。唐李公渤爱其映带溪流,特于玄岩、白龙多所穿筑。白龙之前,溪水澄碧,中有泉出,是为新泉,亦公之所凿。自殚精思,制序缀诗① , 及去桂之际,留题致意。后或改玄岩曰观音。
转玄岩而上,有岩曰泗州。皆僧人岩居者,取所奉彼教内两大士号之。至宋东南诸岩曰刘仙下则穿云。缘穿云东北行,以有仲远足迹,名曰仙迹。刘仙之旁,阁出岩际,名曰通明。其前有道观,长松落落,据床小憩,颇有萧疏之状。然似不若白龙、玄岩,俯映寒漪,流玩芳藻,花犹池植,鸟似家禽,隔水茆居,砧杵间发,不知身在莽荡之野也已。
(选自张明凤《南溪山》,有删改)
【注释】①缀诗:李渤的《南溪诗》。
(1)、【任务一 明字词】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⑴查阅词典法
词典义项
意:①意思。②意态,神情。③料想。④志向。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意”的常用义项,结合语境可知,“留题致意”中的“意”指。(填序号)
⑵课内迁移法
“僧人岩居”中的“居”,可以迁移到《愚公移山》中的“面山而居”,意思是。
⑶字义探源法
“缘”篆文字体为䖃,左边的象,表示与丝织品有关,《说文解字》中将“缘”字的本义解释为“装饰的衣边”,“缘穿云东北行”中的“缘”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⑷成语联想法
联系成语“虽死犹生”可推知“花犹池植”中“犹”的意思是。
(2)、【任务二 辨句读】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至宋/东南诸岩曰/刘仙下则穿云 B、至宋东南/诸岩曰刘仙/下则穿云 C、至宋/东南诸岩曰刘仙/下则穿云 D、至宋东南/诸岩曰/刘仙下则穿云(3)、【任务三 顺句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从斗鸡山北水口入,是为南溪,山以溪名。
②长松落落,据床小憩,颇有萧疏之状。
(4)、【任务四 赏美景】作者在文中说通明阁的景色“不若白龙、玄岩”的景色。在作者的眼中,这两处景色有何不同之处?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5)、【任务五析手法】同学在读完选文后,针对文中所用到的写作手法做了如下批注。请你任选一个,结合选文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批注一: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结合
批注二:情景交融,景中传情 -
4、(西溪美景)西溪美景天下奇,请你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欣赏西溪美景。
行西溪未半,至吴家湖头,登陆可三里所,入花坞矣。一径绝窄,出万竹中,幽邀无穷。崖下多沃壤,尽以莳①竹。小溪宛宛如绳,盘出竹外。溪次有微径两三道,成阴沉上沮②白日。细草翠润,香气蓊勃。稍南多杉,霜皮半作深紫之色,杂立竹中。紫翠荡漾,如垂湘帘。路断辄支石梁,潭水出其下,为小石所温,淙然作声。潭中生石菖蒲,小鱼出没蒲根,涵虚若空游 , 或联队行,或否。
藕香桥景愈幽丽,路右趣至潭而毕,过桥乃得路。深绿间出红叶,人声阒③然,画眉之声始纵。茅庵十九处,不相袭。或砌小石缀,状若修矧入云,莫穷其端;或银墙沿竹,墙尽不见门宇,柴关乃背临溪上。步武错迕④ , 窈然而深,廓然而容,皆因竹为曲折也。白云堆陡绝,左倚深丛,右临枯潭,樵步出没,瞥如猿猱⑤。时出云气,弥望皆竹,风过籁发,萧然不类人境。
(选自《畏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莳:栽种,种植。②沮:止,阻止。下文“为小石所沮”中“沮”同此意。③阒:寂静。④步武锯迕:足迹错杂。⑤猿猱:猿猴。
(1)、请你补充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帮助理清游踪。①一径绝窄
②涵虚若空游③不相袭
④瞥如猿猱(2)、同学发现:《小石潭记》和选文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请你根据两文内容补写下面的路线图,一起探究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①②③④
探究结果:由上面的路线图可知,“移步换景”这一写景手法的特点是⑤。(3)、有同学准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发到朋友圈,并准备找到对应的图片作为配图。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适宜的图片画面,供这位同学参考。(4)、游记作品通常由景生情,请完成下表,体会作者由景物所生发的情感。篇目
内容
作者情感
《畏庐文集》
时出云气,弥望皆竹,风过籁发,萧然不类人境。
①
《记承天寺夜游》
② , , 盖竹柏影也。
表达了作者愉悦、宁静的情怀,沉醉于美景中的欢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④
-
5、(园林意趣)阅读下面古人在园林方面的创作,完成任务。
独乐园记①司马光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
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下,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桂竹,国若玉玦 , 围三丈,揽结其杪② , 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慵茨③ , 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消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画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席,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战!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刮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徜徉,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蹒跚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注释】①创作背景: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反对新法,被贬为西京(洛阳)御史台,熙宁六年(1073),购地二十亩,筑园。②杪:树梢,木末。③茨:屋顶。
(1)、按题目要求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加点词
释义提示
词义解释
命之曰:“读书堂”
词类活用: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①
圆若玉玦
形旁推测、关联语境
②
厚其墉茨,以御烈日
组词扩充
③
灌热盥手,临高纵目
课内迁移: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④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E中选出正确的三处(填写字母)。所病者A学之B未至C夫又何求D于人E何待于外哉
(3)、时人评价独乐园是“洛中诸园最简素”,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请从下面三个景观中任选其一说说你对该评价的理解。①弄水轩 ②钓鱼庵 ③种竹斋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司马光的“独乐”和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情感主旨探究 考向2 观点表达】 -
6、(高山峻岭)与志同道合者相遇,遍览大好河山。
【甲】游黄山日记后 [明]徐霞客
初五日平明① , 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②。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③幽然。别澄源④ , 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⑤莲花峰。既陟⑥而磴⑦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岭⑧ , 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层曲奇㖳,如下上楼阁中,忠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乙】滇游日记九 [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仰攀而上。其上甚削⑨ , 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⑩ , 攀之亦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⑪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均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平明:天刚亮。②岈(xiā)然:深邃的样子。③坞: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④澄源:僧人的法名。⑤跻:升,登。⑥陟(zhì):登,上。⑦磴(dèng):石阶。⑧鼎峙:指形势如鼎足三方并峙。⑨削:形容陡峭。⑩陨:从高处掉下,坠落。⑪摧:折断。
朗读梳理文意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2)、整理旅行路线徐霞客的旅行路线遍布长江南北,请你就其游黄山莲花峰的路线进行整理。【内容理解与分析】
(3)、超级“驴友”的登山贴士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九》中提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请结合【乙】文分析徐霞客如此认为的原因。并根据这位超级“驴友”的经历,联系生活实际,总结三点登山小贴士。
(4)、征选行游精神宣传文案【甲】文中的莲花峰“独出诸峰上”和【链接材料一】中的天都峰被誉为“第一峰”。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它们各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山高”。
【链接材料一】
至华子岭初见黄山天都峰【宋】李弥逊
华子岭头云荡胸,秋高木落万山重。巨灵擘①石分南北,扶出天都第一峰。
【注释】①擘(bò):剖,分。
(5)、“驴友网”打算推出仿徐霞客旅行的套装行程,征选最接近其行游精神的文案。请结合【甲】【乙】两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二】,从备选宣传文案中任选一个,在留言板上发表你的观点。【链接材料二】
先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一丘一壑,支搜节讨⋯⋯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襄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潘来《(徐霞客游记》序》
备选宣传文案:
A.一步一脚印走入隐世秘境,在人际交流中发现世界,尽尝家与人情的味道。
B.沿县道公路深入风景胜地,登高尽览海天一色,将文青族、背包客一网打尽。
C.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专业背包客带您在田园里与自我进行对话。
D.专攻精英背包客,不走常规景点,壮游千里探秘胜,在冒险中寻找自我肯定。
留言板
我选择文案(填字母),观点:
-
7、(忠君报国)班级打算以岳飞为例,带领大家领略古人的壮志豪情。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岳飞”形象大揭秘,请你一同参与。
“岳飞”形象大揭秘
背景资料: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
(选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史传记忆:全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①。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②以北弃之,风③台臣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⑤ , 疾走渡河,豪杰向凤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飞班师,民遮马恸哭,诉曰:“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⑥矣。”飞亦悲泣,取诏示之曰:“吾不得擅留。”哭声震野,飞留五日以待其徒,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
(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内附:少数民族、藩国归顺中央政权。②淮:淮河。南宋同金议和,提出以淮河为界。③风:用委婉的言辞暗示或劝告。后作“讽”。④台臣:指御史台的官吏。⑤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⑥噍(jiào)类:活人。无礁类,指没有活路。
(1)、史传中详细描述了岳飞“班师回朝”之事,班级借此设置了相应的挑战任务,请你参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词语理解与赏析】
岳飞形象细节呈现
神态:飞大喜 愤惋泣下
动作:语其下①()→东向再拜②()
语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③()→十年之力,废于一旦。④()
(2)、完成下面表格中的内容。【断句与朗读 考向1 断句】【句子理解与赏析】句子
句意/断句
描写方法
岳飞形象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
当时(岳飞军队)不日就要渡过黄河,①。
正面描写
热血洒脱、潇洒豪迈
豪杰A向风B士卒C用命D时E不再来□机难轻失
请选出需要断句处的序号
(限断3处)
②
③
飞留五日以待其徙,从而南者如市。
岳飞停留了五天用来等待百姓迁移,④。
⑤
⑥
(3)、通过上述内容分享,同学们真正走进了岳飞的精神世界,所以想将他作为文化名片推荐给更多人,请结合材料内容补充下列推荐语。(150字左右)【情感主旨探究 考向2 观点表达】推荐语
岳飞如我中华民族的一柄宝剑,
-
8、(读书学习)研读下面材料,向古代先贤学习“求学之道”。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遏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富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盌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凌晓楼先生,其少时读书之苦,有与牧豕①负薪相仿佛者。先生以一孤儿,贫而居市,十岁就塾,年余,读四子书②未毕,即去香作③ , 杂佣保。然停作辄默诵所已读书,苦不明诂解④ , 求得已离句⑤之旧籍于市,私读之达旦,而日中佣作如故。年二十,乃弃旧业,集童子为塾师。童子从君游则书必熟作字正楷。以故信从众,修脯⑥入稍多,益市书,遂博通专一,学以大成。
先生甥仪征优贡生刘文淇,少贫似舅,先生爱其颖悟,不忍弃之逐末,自课之,且教且学,刘齿未壮,并成道儒。
(选自《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牧豕(shǐ):放养着猪。形容读书环境的恶劣。②四子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经典。③香作:指香烛店。④诂(gǔ)解:古文注释。⑤已离句:已作断句。⑥修脯:旧时称送给老师的礼物或酬金。
(1)、求学之道——“手自笔录”。下面是同学抄录的笔记,请你根据提示帮助他补充完整。⑴实词整理。
实词
释义
文言现象
录毕,走送之
①
古今异义
同舍生皆被绮绣
②
③
其少时读书之苦
劳苦,辛苦
一词多义
苦不明诂解
④
⑵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E中选出正确的两处(填写字母)。
童子A从君游B则书C必熟D作字E正楷。
⑶难句翻译。
益市书,遂博通专一,学以大成。
(2)、求学之道——“援疑质理”。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解答下面的问题。【内容理解与分析】⑴你是否赞同【甲】文中宋濂对待老师的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⑵读完两则材料,有同学得出“寒门易出贵子”的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两则材料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求学之道——“勾连整合”。请谈谈你从下面句子中得到的有关学习方法的启示。①且教且学,刘齿未壮,并成通儒。——《郎潜纪闻》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
9、(高尚品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探究“先生”一词的意蕴。
清风先生传
先生姓杨名学可,其先世居蜀新都邑,相传为关西夫子杨震之后,有隐德弗仕,惟读书教子乡间,称为善士先生。先生子好语孟书,既长就学,从乡先生受诗书春秋三经,学既通达,海内震动。
四郊多垒,先生知蜀不能久居,乃迁入云南昆明邑。昆明士君子闻先生来,争设皋比①以延先生讲论《六经》,开陈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且谓王法不可僭越以取茶毒。由是名公贵人闻先生之言皆守其分;大夫服先生之训,成知其义,故多敬事先生而心恳之。
寻归西蜀国,遇明氏强亦逼之,先生辞不就职,坚以抱疾,杜门自守。逮乎海宇混一,先生与故官宿儒计,偕赴京师。后欣老疾辞归蜀。
蜀之士知先生道学之明,执经座下者无虚日。先生随其才而教之,皆有造就。由是先生之师道益彰彰于远近矣。未几蜀邸就封崇儒重道召先生为国中士子示范。王知先生有德,多赐田宅于驷马桥。先生特书“清风精舍读书人”于门。士子从学者皆称清风先生。
余奉使来蜀,拜先生百丈前,喜松竹满园,有隐者之趣;登堂则喜诗书盈案,琴瑟在前,有长者之风,滥润如玉。
(选自《重修成都县志·艺文志十一》,有删改)
【注释】①皋比(gāo pí):古人坐虎皮讲学。后因以“皋比”借指讲席。
(1)、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缺少标点,请你结合上下文及句意为其添加标点,作为朗读停顿的参考。(限加两处)未几蜀邱就封崇儒重道召先生为国中士子示范
(2)、请参考表格中的提示,完成填空。文中词句
方法指引
字词解释
争设皋比以延先生讲论《六经》
语境分析:上一句为“昆明士君子闻先生来”
延: ⑴
咸知其义
课内迁移: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咸: ⑵
偕赴京师
查阅词典:①俱,共同;②普遍;③调和,和谐。
偕: ⑶(填序号)
(3)、本文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先生的“德行”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选文以“先生”称杨学可,《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以“先生”称唐雎。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展示的词典释义,分别阐述二者被称为“先生”的原因。先生(xiān shēng):①父兄,长辈。②年长有学问的人。后为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也可称人。③老师。④妇女称丈夫。
(5)、“先生辞不就职,坚以抱疾,杜门自守”中的“坚”字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 -
10、(视死如归)请你阅读下面两则史传故事,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燕泰山太守贾坚屯山茌① , 荀羡引兵击之;坚所将才七百馀人,羡兵十倍于坚。坚将出战,诸将皆曰:“众少,不如固守。”坚曰:A.“固守亦不能免,不如战也。”遂出战,身先士卒,杀羡兵千馀人,复还入城。美进攻之,坚叹曰:“吾自结发,志立功名,而每值穷厄,岂非命乎!与其屈辱而生,不若守节而死。”乃谓将士曰:“今危因,计无所设,卿等可去,吾将止死。”将士皆泣曰:“府君不出,众亦俱死耳。”乃扶坚上马。坚曰:“我如欲逸,必不相逢。今当为卿曹决斗,若势不能支,卿等可趣去,勿复顾我也!”乃开门直出。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有删改)
【材料二】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②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③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国南出,驰走。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逐霸有天下。然今卒因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释】①山茌:秦置茬县,西汉武帝改山茬县,故治在即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属泰山郡。②骓(zhuī):乌骓马。③麾下:部下。
(1)、同学在阅读材料时,对其中的一些字词作了批注,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选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A、“坚所将才七百馀人”中“将”可迁移至《陈涉世家》中“上使外将兵”中的“将”,指“率领”。 B、“卿等可趣去”中“趣”义项有“跑,疾走”“急速,赶快”等,此处理解为“急速,赶快”。 C、“项王自度不得脱”中的“度”,迁移到成语“审时度势”,可知此处应该理解为“估计”。 D、“然今卒困于此”中的“卒”,结合语境,该句写项羽被汉军围困的处境,“卒”指“士兵”。(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E中选出正确的两处(填写字母)。项王A泣数B行下C左右D皆泣E莫能仰视。
(3)、两篇材料都是出自古代的史书传记,其在记述人物故事方面有哪些共同特点?试举例说明。(4)、同学们围绕两篇材料中的主人公展开了形象分析探究,请你参与。⑴读完材料,大家针对故事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指出其中理解有误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A.同学甲:根据材料一中A句可知,虽然明知寡不敌众,贾坚还是力排众议,选择出城迎战并身先士卒,表现出贾坚作为统帅的胆识与魄力。
B.同学乙:根据材料二中B句可知,虽然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困境,项羽还是自恃勇武,饮酒作诗,表现出项羽勇而无谋、骄傲自负的特点。
_______的观点有误,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孙子兵法》中说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按照孙武的说法,你认为以下人物中谁可以称得上是“将者”?请结合具体内容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A.贾坚
B.项羽
C.周亚夫《周亚夫军细柳》
D.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选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全祖望,字绍衣,郢县人。十六岁能为古丈。讨论经史,证明掌故①。补诸生。雍正七年,督学王兰生选以充贡,入京师,旋举顺天乡试。户部侍郎李绂见其文,曰:“此深宁、东发②后一人也!”乾隆元年,蒋举博学鸿词。是春会试先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再与试。时③张廷玉当国,与李绂不相能,并恶祖望,祖望又不往见,二年,散馆,置之最下等,归班以知县用,遂不复出。性优直,既归,贫且病,饔飧④不给,人有所馈,弗受。主藏山、端溪书院讲席,为士林仰重。二十年,卒于家,年五十有⑤一。
祖望为学,渊博无涯淡,于书无不贯串。在翰林,与彼共借《永乐大典》读之,每日各尽二十卷。生平服膺黄宗羲,宗羲表章明季⑥忠节诸人,祖望益广修枌社⑦掌故、桑海遗闻以益⑧之,详尽而核实,可当续史。宗義《宋元学案》甫创草稿,祖望博采诸书为之补辑,编成百卷。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皆足见其汲古之深。(选自《清史稿·全祖望传》,有删改)
【乙】谢山⑨为学,私淑南雷⑩ , 精治经史,博极群书,尤熟于明事。平生留意乡邦文献,于明季里人之死难者,必为之辩诬征实,作碑志铭传以存其人。数百年来,渐东学派以重根柢、尚志节为主,南雷开其先,万氏继之,全氏又继之,风气绵延,迄今弗替,其效远矣。
(选自徐世昌《清儒学案》,有删改)
【注释】①掌故:史料。②深宁:王应麟的号。王应麟,宁波鄞县人,为宋末元初大儒。东发:黄震的字。黄震,宁波慈溪人,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史学家。③时:____。④饔飧(yōng sūn):早餐和晚餐。⑤有:____。⑥明季:明朝末年。⑦枌社:泛指家乡。⑧益:____。⑨谢山:全祖望的号。⑩私淑:指私下敬慕效仿而未直接拜师得到传授。南雷:黄宗羲的别号。黄宗羲,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
(1)、上面的【注释】中有部分字词的意思被隐去,请你补充解释。(2)、为【甲】文中的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是春会试先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再与试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祖望为学,渊博无涯淡,于书无不贯串。
(4)、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全祖望的人物简历。人物简历基本信息
姓名:全祖望 字:绍衣 号:谢山 祖籍:浙江宁波鄞县
出生年份:康熙四十四年
经历概述
人生遭遇:(1)
贡献成就: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2)(5)、【传·传承风骨】宁波月湖边上有一个全祖望的青铜雕像。请你根据两则材料的阅读体验,推测宁波人为全祖望立像的原因。 -
12、学校开展“阅读伴我成长·人物故事”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宋代名人范仲淹主要生平经历表
生平简介
选文摘录
26岁①____
【甲】公以进士释褐①为广德参军,日报其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②之,徒步而归。非明于所养者,能如是乎?狱官有亭,以公名之者旧矣。
(选自《范文正公祠堂记》,有删改)
39岁上万言书,执经讲学
【乙】至楚州,以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延掌府学,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生徒辐辏③。尝上宰相书,请择郡守、□县令、□游惰、□选举、□将帅,凡万余言。殊从之,遂除仲淹秘闱校理。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无所倦。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宋代士大夫踔厉④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选自《宋名臣传》,有删改)
续表
宋代名人范仲淹主要生平经历表
生平简介
选文摘录
52岁②____
【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所得赐赍⑤ , 省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与语不疑,士勇边____实。边上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选自《宋名臣传》,有删改)
57岁贬官邓州,坚守初心
【丁】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选自《岳阳楼记》)
【注释】①褐:粗布衣服。②鬻(yù):卖。③辐辏(còu):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辐集中于车毂一样。④踔厉:雄健、奋发。⑤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
(1)、为读懂文意,同学借助如下方法阅读。⑴溯源法:同学找到“比”字的多种含义,你认为【甲】文加点的“比”意思是____
[字形探源]
两人紧挨,并肩而行
[本义]
①并列,挨着
[引申义]
②到处;③等到、及;④比较;⑤比喻
⑵推断法: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一项填入框内,将【乙】文句子补充完整( )
A.抚、慎、斥、举
B.抚、斥、慎、举
C.举、斥、抚、慎
D.举、斥、慎、抚(2)、请帮助完善“宋代名人范仲淹主要生平经历表”。⑴阅读【甲】【丙】两文,简要概括范仲淹的两段人生经历,完成“生平简介”填空。
⑵根据你的积累,将选文材料【丁】中的空缺补充完整。
(3)、同学发现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常出现评论或抒情的句子,如【甲】文画线句。请从【乙】【丙】两文中任选一文,摘选相关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以下是宋代名人对范仲淹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范仲淹会得到这么高的赞誉?王安石:一世之师。 黄庭坚: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朱熹: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罗大经: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
-
13、传记阅读路径梳理
阅读锦囊: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阅读时可以从传主经历、细节描写、他个评价等角度品析传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 ,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衙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A____,B____。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改)
【注释】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ān):比喻处境不顺利。
(1)、【理解字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当时士流皆敬慕之
关联课内
⑴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
关联课内
⑵
有薄田园
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减轻,减损;④迫近。
⑶(填序号)
儿稼女织
结合语境
⑷
(2)、【补填诗句】从下面选项中选择相应的诗句填入文中的A、B处。(填序号)①明月相随何处眠 ②白云劝尽杯中物
A.
B.(3)、【梳理经历】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沈千运的人生轨迹图。【内容理解与分析】(4)、【探寻心路】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沈千运归隐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5)、【品析形象】请将陈涉和沈千运进行关联,完成表格。【情感主旨探究 考向3 比较探究】传主
陈涉
沈千运
出处
司马迁《⑴》
辛文房《唐才子传》
事件
从“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看出陈涉足智多谋。
从“当时士流皆敬慕之”“肃宗议备礼征致”看出沈千运⑵。
语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哉”字表示反问,陈涉自比鸿鹄,可见他青年时代就具有远大的志向。
“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一个“乎”字⑶
-
14、班级围绕“诗歌中的爱国情”开展圆桌讨论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问题。
散花楼①
【宋】喻汝砺濯锦江边莎草浓,散花楼畔夭芙蓉。蜀山叠叠修门②远,谁把丹心问李鄜③。
【注释】①散花楼:本诗作于宋末时期,蒙古军队进兵中原。②修门:城门,这里指剑门。③李郡(yōng):唐朝宰相,诗人原注:“唐讨淮蔡,李鄜籍帑藏以献,由是诸道皆助军费,自鄘倡之”。
(1)、讨论会开始前,大家分句朗诵这首诗,你会带着哪种语气来朗读本诗前两句?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深沉坚定
B.轻柔舒缓
C.沉郁悲怆
我选 , 理由:。(2)、朗诵后,老师邀请大家抽取问题盲盒,你抽到的问题如下所示,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写出答案。问题:用典是古代诗歌的显著特点,这首诗化用了哪一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己亥岁①(其一)
【唐】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②。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塞下曲(其一)
【唐】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③归去不称王。
灭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已亥岁:“己亥”为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本诗大约是广明元年(880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②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③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己亥岁(其一)》以“”字反衬生民悲苦,其中名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中“一”和“万”,“”和“”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封将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惨痛代价换来的;《塞下曲(其一)》用“”字祈愿百姓生活安定。(2)、这两首诗虽内容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相似的情感,请你对两首诗进行比较探究,补全下面的表格。对比探究单
篇目
内容
情感
己亥岁(其一)
写战争中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连原本无乐可言的打柴割草之乐,如今也不可复得
表达了②
塞下曲(其一)
描绘①
-
1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原头送范侍御
【唐】岑参百尺原头酒色殷,路傍骢马汗斑斑。
别君只有相思梦,遮莫①千山与万山。
【注释】①遮莫;尽管,任凭。
(1)、下面是用这首诗编排的一部短剧,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补充人物心理与对话。范侍御:[心理:①]不要再送了,喝了这杯酒我将远去。
岑参:(动作:抱拳)一路顺风,万望珍重,希望我们早日能再相见。
范侍御:(神态:愁眉不展)唉,此一别山川阻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
岑参:(动作:看向远处重山)那就② , 哪怕是千重山万重山也不能阻挡我们对彼此的思念。
(2)、欣赏完短剧,有同学发现该诗后两句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唐】司空曙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
(1)、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意象意境】(2)、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在下方情感变化图中选择与诗人情感变化相符的线条,然后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述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我选 , 心理变化过程:
(3)、拓展设问;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惟有猿声满水云”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选用了同一意象“猿声”,二者所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请你简要分析。【意象意境】【链接材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8、“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两首关于“月”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圆
【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靡。
委波全不定,照席绮逾依①。
未缺②空山静,高悬列宿③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新晴山月
【宋】文同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疾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④ , 满林啼络纬⑤。
【注释】①绮途依:指光彩更加柔美。②未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④苦吟:反复吟咏,苦心推敲。形容作诗极为认真。⑤络纬:一种草虫。
(1)、根据诗中景物判断,两首诗歌所体现的季节分别是( )A、春 夏 B、春 冬 C、秋 夏 D、秋 冬(2)、同学要将这两首诗辑录成册,请你帮助判断,这两首诗分别应该录入哪个主题板块,并说明理由。板块一:思乡念亲 板块二:怀古伤今
板块三:美景之趣 板块四:赠友送别 -
19、阅读下面“咏菊”的诗词,回答问题。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重阳后菊花(之一)
【南宋】范成大
寂寞□□湿露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
只看重阳一日花。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①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②醉,莫负□□菊蕊黄。
【注释】①仲宣:王粲,字仲宣,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②尊前:指宴席上。
(1)、三首诗词中方框处所填词语相同。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方框处的词语是( )A、塞外 B、东篱 C、天涯 D、关山(2)、同学发现,《咏菊》中的“唯”和《重阳后菊花(之一)》中的“只”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从炼字的角度简要分析。(3)、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这三首诗词后自己的理解,请你找出其中不妥之处并进行修改。同学理解:这三首诗词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高度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品性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你的修改:
-
20、班级诗歌朗诵会即将开始,你准备朗诵下面这首诗,请完成相关任务。
桑
【明】解缙①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注释】①解缙:明朝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
(1)、朗诵前需明晰诗歌大意。请你检查下面针对诗歌中意象所做的批注,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并阐明原因。批注——“万木”:“万木”之中,桑树一年遭受两次砍伐,让人直观感受到桑树之苦。
批注二——“桑”:“为国为民皆丝汝”突出其虽“苦”犹“荣”,高度赞扬桑树的奉献精神。
批注三——“桃李”:尾句话锋一转,引出“桃李”的光鲜与欢乐,表达出浓浓的羡慕之情。
批注不正确,原因:。
(2)、老师建议在朗诵时将关键字“丝”重读。有同学不理解“丝”的关键之处,请你向他解释“丝”的丰富含义。(3)、朗诵时需要搭配合适的图片背景塑造氛围。请你从下面两幅图片中选择合适的一幅作为朗诵时的背景,并说明理由。图一 采桑图
图一 缫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