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来阅读《经典常谈》,请你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1)、任务一:方法探究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⑴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的阅读体验,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____

    ⑵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2)、任务二:主题探究

    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 2、在阅读《经典常谈》时,许多同学对下面这句话难以理解。对此,老师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经典”作品,辅助理解。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材料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材料一、二所示李白和杜甫的名句,首字的“安”都是疑问代词,其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各自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下面的“知识链接”简要分析。

    知识链接:“安”作疑问代词时,有以下含义:①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②哪里,哪儿。③什么。④谁,什么人。

    ——据《古代汉语词典》

    (2)、结合材料及学习积累,谈一谈你对《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这句话的理解。
  • 3、法布尔的《昆虫记》以人性观照虫性,反映社会人生,鲁迅评价其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你从其中讲到的昆虫中任选一个,结合法布尔对该昆虫的描写,谈谈你在阅读中获得的有益之处。

    参考:蝉、蟋蟀⋯⋯

  • 4、请结合法布尔的《昆虫记》,仿照示例,从“探索”“趣味”“思考”中选择一个关键词,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示例:科学——《昆虫记》中法布尔通过观察、假设、推理以及求证获得关于昆虫世界的真相,体现了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 5、学校组织名著研学活动,第一站来到了昆虫旅馆,小江所在小组准备向同学们推荐昆虫旅馆改进方案,下面是为昆虫旅馆推荐设计图。请比较前后设计差异,结合《昆虫记》相关内容和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原始设计:集体宿舍

    改进方案:个性套房

    蟋蟀套房

    室内设施:空心砖、K歌房等)

    圣甲虫套房

    (室内设施:土壤、推球馆等)

  • 6、(《作业本》改编)在以“纪实文学”为主题的读书沙龙上,同学们围绕《红星照耀中国》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
    (1)、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2)、作者运用多种文学和艺术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性,请从下列文学和艺术手法中选择一项,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该作品的文学性。
    A.象征
    B.典型环境创设
    C.对比与衬托
    我选
  • 7、请根据阅读经验,回答下面问题。
    (1)、请你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摘抄片段,仿照示例,把表格空白处补充完整。

    摘抄

    片段一

    片段二

    他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大时代中,对于文学的兴趣转变了。经过了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萌芽而逐渐成长起来,周恩来也就被卷入了摇撼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

    毛泽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物。有一两次当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不幸事件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眼睛是润湿的⋯⋯有一个兵士告诉我,他曾亲眼看见毛泽东把自己的短衫脱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

    做笔记

    提要:周恩来在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时代,加入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

    心得:①

    提要:②

    心得:我们应当学习毛泽东为人处世的方式,关爱他人,时刻为他人着想。

    小贴士:写提要就是概括内容要点;写心得就是记录体验感想。

    (2)、假如让你回到《红星照耀中国》中所描述的时代,解锁中国革命必胜的“密码”,你会从以下哪个方面去探索?请说明理由。

    信念    团队

  • 8、学校举办“名著联读·经典趣创”活动。请你以《西游记》《海底两万里》为素材,完成题为“悟空忽见‘诺第留斯号’”的短视频制作任务。
    (1)、根据短视频题目,设计开场画面(不需出现片名和制作者信息)。
    (2)、根据下面语境补全短视频中的对话片段。

    孙悟空:(惊异)俺老孙来也。咦,此为何种怪物?

    尼摩船长:(骄傲地)这可是能在水下行走的“铁兽”,载我穿行海底两万里。

    孙悟空:(不解地)你这来历倒稀罕,可也为求取真经?

    尼摩船长:(沉思)①

    孙悟空:(好奇地)那可也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尼摩船长:(自豪地)②

  • 9、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针对《海底两万里》的主题提出两种观点,请结合原著情节,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海底两万里》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忍和勇敢。

    观点二:《海底两万里》表现出反对殖民压迫的思想。

  • 10、有同学认为名著内容可以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联,请你结合以下“单元导读”的节选内容,分析《骆驼祥子》与此单元的关联性。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单元导读(节选)_

  • 11、老舍先生说:“我的主角(祥子),不但吃的苦、喝的苦,连一阵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精神以无情的苦刑。”请结合《骆驼祥子》整本书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2、圈点批注法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你们小组准备用此阅读方法读《骆驼祥子》原著,请你根据提示,补充圈点批注的角度。

    内容

    圈点批注角度

    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

    ⑴赏析式批注: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

    祥子栽了出去。咯喳,车把断了。“怎么了?”曹先生随着自己的话跌出来。祥子没出一声,就地爬起。曹先生也轻快的坐起来。“怎么了?”……

    “摔着没有?”祥子问。

    “没有;我走回去吧,你拉着车。”曾先生还镇定,在石块上摸了摸有没有落下来的东西。

    ⑵理解式批注:通过祥子拉车时把曹先生摔了后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曹先生的人物形象。

    A.大胆泼辣
    B.待人宽和

    C.为人圆滑
    D.虚伪霸道

    他不敢再在街市上走,因为他卖了阮明。就是独自对着静静的流水,背靠着无人迹的城根,他也不敢抬头,仿佛有个鬼影老追随着他。

    ⑶评价式批注:如何评价这个时候的祥子?

    烟卷可是已吸上了瘾。一坐在车上,他的大手便向脚垫下面摸去。点着了支烟,他极缓慢的吸吐,眼随着烟圈儿向上看,呆呆的看着,然后点点头,仿佛看出点意思来似的。

    ⑷请自选角度进行批注。

    角度:

    批注:

  • 13、在名著交流分享会上,同学们围绕最感兴趣的《西游记》进行交流分享,请你参与。
    (1)、小语提问:我们能从《西游记》中学到什么?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对下面“教材链接”中任意一种价值的理解,解答小语的提问。

    【教材链接】读书足以怡情·① , 足以傅彩 , 足以长才。(培根《谈读书》)

    【注释】①怡情:使心情愉悦。②傅彩:涂上色彩。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2)、小文准备按照同学们分享的读书计划阅读《西游记》,如下所示,请你根据名著相关情节分析这样规划的原因。

    第一周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通过联系阅读的方法,将此部分与《水浒传》联读)

    第二周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又奉法收悟净

    (精读第十四回、第十九回、第二十二回,其余回目可略读)

  • 14、分析孙悟空三次离别唐僧时的情节和语言设计,谈谈孙悟空的成长变化及你的感悟。

    回目

    相关情节

    语言

    14

    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唐僧“绪绪叨叨”

    “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吁恶我,我回去便了!”

    27

    三打白骨精后,唐僧又训斥又念咒,还写了贬书要赶走悟空

    “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57

    悟空打死两个草寇,再一次被唐僧驱逐

    “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千万还得我保你西天去也。”

    “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成长变化: ⑴

    感悟: ⑵

  • 15、阅读《西游记》时,有同学提出疑问: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十万天兵天将都不是他的对手,取经路上面对妖魔鬼怪却经常要去搬救兵,作者这样设计是否合理?请分别从孙悟空的角色形象和小说主题两个角度,谈谈你的观点。
  • 16、小组开展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下面是小语梳理的相关知识卡,请你帮助补充完整。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作品

    相关情节

    鲁迅教育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童年在“我的乐园”百草园游戏,如拔何首乌弄坏泥墙、抓鸟雀等;长大后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五猖会》

    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③结合上面两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和看法,可以总结出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 17、阅读名著《朝花夕拾》后,班级开展了以“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为专题的探究活动,请参照下面“阿长档案卡”的形式,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为其填写档案卡。

    备选人物:衍太太 范爱农 藤野先生

    阿长档案卡

    身份:鲁迅幼年时的保姆

    典型事件:睡相难看、平日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过“我”的隐鼠、主动为“我”买来“我”思慕已久的《山海经》。

    留给作者的印象:粗俗、迷信,但又善良、朴实,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档案卡

    身份:②

    典型事件:③

    留给作者的印象:④

  • 18、分层评价《骆驼祥子》中的老马说过“太阳总有出来的时候”,请你结合《骆驼祥子》和《朝花夕拾》的内容,探寻“阳光”对生活的积极意义。
  • 19、走进冬·自然天地。

    【材料一】“忍冬,凌冬不凋,名由此得。”——选自《本草蒙荃》

    【材料二】“忍冬在处有之。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生叶。叶似薜荔而青,有湿毛。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芬芳。”

    ——选自《本草纲目》

    【材料三】忍冬嫩苗一握,甘草半两,生用。上,忍冬烂研,同甘草入酒一觚半砂瓶中,塞口,煮两食项,温服。予在江西,有医僧鉴清,善治发背疽。得其方,用老翁须,余颇神秘之。后十年,过金陵,闻医王琪亦善治疡,其方用水杨藤,求得观之,乃老翁须也。又数年,友人王子渊自言得神方,尝数人,方用大薜荔。又过历阳,杜医者治癌,尝以二万钱活一人,用千金藤。过宣州,宁国尉王子驳传一方,用金银花。海州士人刘纯臣传一方,用金钗股。此数君皆自神其术,术其草视之,一物也。余以《本草》考之,乃忍冬也。

    ——选自《苏沈良方》

    (1)、任务一:【识忍冬面目】参考提示方法,解释加点的字词。

    词句

    方法

    释义

    二、三日

    查阅词典法:①常规,原则。②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③治理,管理。④经过、经历。

    芬芳

    关联成语法:不求甚解

    数人

    语境推理,联系上下文

    一物也

    课内迁移法: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根据上述材料,请你来完善忍冬名片。

    学名

    忍冬

    别名

    、②

    名称由来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形态特征

    茎:藤蔓状,微紫色

    叶:形状像薜荔,青色,叶片上长有细毛

    花: ④(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花期

    三、四月份

    药用价值

    (3)、任务二:【品考究心路】阅读材料三,结合文本,体味作者在考究发现忍冬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 20、阅读典籍,游繁华之地。

    东京梦华录(节选)
    【宋】孟元老

    ◎酒楼 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院中,皆置莲灯一盏。内西楼后来禁人登眺,以第一层下视禁中

    ◎民俗 加之人情高谊,若见外方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檐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猎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七夕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艳。

    【注释】①孟元老: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开封府仪曹,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撰成《东京梦华录》。②第一层下视禁中:第一层即丰乐楼的最高层。禁中即皇宫。③陪:同“赔”,赔偿,偿还。④檐(dàn):同“担”,承担。⑤相借猎动使:借同“借”。动使,各种日用器具。⑥磨喝乐:宋代儿童玩具人偶。

    (1)、作者以不加文饰的语言记录旧都的风土人情。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则相借猎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从“献遗”二字的意思,可以看出怎样的邻里关系?)

    ②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效颦”原指不善模仿,弄巧成拙。在这个句子中,“效颦”是否含有贬义色彩?请简要分析)

    (2)、《东京梦华录》被认为是了解宋代生活的时空门。节选的材料能否表现出北宋东京的“繁华”?结合材料分析。
    (3)、同学们发现,同是写北宋末年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水浒传》和《东京梦华录》可以参照阅读。参考下列角度,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角度一:酒楼里的水浒故事与酒楼上的东京盛况

    角度二:《水浒传》的侠义精神与《东京梦华录》的“人情高谊”

    角度三:……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