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诗文默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2、古诗文默写
    《行香子(树绕村庄)》来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

    远远围墙, , 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

  • 3、古诗文默写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蓬山此去无多路,

  • 4、古诗文默写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 5、古诗文默写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人迹板桥霜。

    , 枳花明驿墙。

  • 6、古诗文默写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欲为圣明除弊事,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 7、古诗文默写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8、古诗文默写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 9、古诗文默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把酒问青天。 ,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 照无眠。不应有恨,? , 此事古难全。

  • 10、古诗文默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1、古诗文默写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 12、古诗文默写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拉余同饮。。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13、古诗文默写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 望之 ,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山水之乐,
       若夫 , 山间之朝暮也。 , 风霜高洁, ,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 射者中,弈者胜,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 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14、古诗文默写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 , 乃重修岳阳楼,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横无际涯,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 , 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商旅不行, , 虎哮猿啼。登斯楼也,则有 , 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 ,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 浮光跃金,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 ,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乎! 噫!?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5、学校开展“人文史话”研学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研学任务

    ◎任务一:参观赵抃祠,搜集资料。

    *赵抃,北宋名臣,衢州人,为官清廉,史称“铁面御史”。

    ◎任务二:研读《清代衢州总兵饶廷选:“铁衢州”里的“铁将军”》,学习写法。

    ◎任务三:写作《“铁面御史”赵抃传》。

    清代衢州总兵饶廷选:“铁衢州”里的“铁将军”(节选)

    “铁衢州”之名由来已久,俨然已成衢州一张别具一格的历史名片。而太平军三次围衢攻而不破,尤其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长达91天的第一次围衢之战失败后,更给“铁衢州”美名加分不少。而衢州总兵饶廷选在这场“铁衢州”的保卫仗里功不可没,是名副其实的“铁将军”。

    据《福建通志》载,饶廷选生卒为1803年至1861年,字枚臣,闽县人。“身长七尺,丰颐广颡;睛突出,英光四射。”饶廷逸戎马一生,长得威武、战得勇猛、死得惨烈,在《清实录》中被咸丰皇帝提及130余次。

    1856年冬,驻扎衢州一年九个月的饶廷选正式就任衢州总兵。纵览《清实录》可知,就任后的饶廷选频繁奔波在三衢广饶各地,负责浙西门户的防剿任务。

    龙游方志大家余绍宋撰的《徐芳神道碑》记载,饶赴玉山与太平军作战时,徐芳劝作为幕府的父亲徐丙祥不要出征。而徐丙祥拒之:“饶公知我深安忍负之而以利害为进退”结果,恰逢大雨,又被太平军偷袭,饶廷选的马枪了蹶子 , 险被太平军生擒。生死关头,徐丙祥把自己的马给了饶延远,“徒步与敌战,力竭死之”。此故事虽然重在突出徐丙祥英勇忠义,但至少说明饶廷选知兵爱兵,换来了部属以死效力,也说明当时衢州战事绵延,凶险不绝。

    据《平浙纪略》载,1858年三月初五,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数十万大军大举攻衢,数百里间“戈戟如林”,连营数十里,只留下东北一角未合圆,由此开启了围城最久、攻城最猛的“太平军第一次围衢”序幕。

    据《续碑传选集》载,石达开大举犯衢时,饶廷选正在玉山。在回衢途中,与太平军在大南桥进行了遭遇战,后退守衢城。“贼乘骤雨尽毁护城营壁,以地道撼城,城圮者三。”太平军挖地道、搞爆破、打营垒,攻城极其猛烈。饶廷选和官兵们“凡九十余昼夜,目不交睫”。

    《衢县志》里,对饶廷选破敌之法也有记载:时城中仅有守兵五百,道梗援绝,全城忷惧。饶公乃练兵三百,分为百队,每队三人,令前一人右执盾、左持长刀,中一人持鸟枪护之以进,后一人拥长矛为前二人之接引。嘱曰:“敌用骑,其行利散不利整。汝等出城迎战,勿立行。宜伛偻蛇行,散伏于坳下或路旁丛冢中。遇队至,宜先鸣枪以乱其视听,次以刀斩其马足,终以矛刺其身首,蔑不济矣。”敌果遇伏,歼其大半,围逐解。饶廷选智勇双全,用兵得法,战法得当,为衢州城解围做出重要贡献。

    衢城百姓也未忘记其守衡之功。清光绪年间,衢州百姓在县治东北隅古菱湖紫金闸畔的药师庵故址,修建左福二公祠时,在其东庑附祀衢州镇总兵饶廷选。

    (选自《衢州日报》)

    【注释】①颡(sǎng):额。②尥了蹶子:尥(liào),蹶(juě)。③圮(pǐ):毁坏。④忷(xiōng):恐惧。⑤蔑:没有。⑥庑(wǔ):堂下周围的廊屋。

    (1)、本文引用了大量资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传记文本特征】

    引用古代典籍要读懂原文。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A.九十余昼夜
    B.道梗
    C.宜伛偻
    D.其视听
    E.蔑不

    (2)、引用古代典籍要加上标点。根据语境,给下面句子加上个恰当的号。

    饶公知我深安忍负之而以利害为进退

    (3)、引用古代典籍要真实可信。本文所引内容来自官文、史书、地方志等可靠资料,所引碑文也出自方志大家之手;再如: , 以上这些方法确保了所引资料真实可信。
    (4)、引用古代典籍要融入述作。根据提示,探究引文与述作结合的方法。

    (述作:指作者自己所写的内容。)

    步骤一:在原文中把引文画出来。(不计分)

    步骤二:阅读引文前后的内容,思考引文与述作的关系。(不计分)

    步骤三:引文与述作关系相同的归为一类。(不计分)

    步骤四:仿照示例,写出引文与述作结合的方法。

    【示例】引文与述作共同构成完整的句子,突出所引的内容。如:饶廷选和官兵们“凡九十余昼夜,日不交睫”。

    (5)、纪实作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以此文为例概括两种方法。
    (6)、参考本文制作《“铁面御史”赵抃传》的评价量表,可以从哪些角度设计?
  • 16、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睡 眠

    汪剑钊

    我的睡眠是一只美丽的瓶子,

    比床小,比世界大。

    悄悄刨开黑暗的沃土,培植梦幻的花。

    翻身,按动时间的遥控板,调整音量,

    让喋喋不休的小鸟

    学会

    花朵的沉默。

    那是轻到

    不能再轻的声音,

    却能穿透一切的喧哗,

    包容

    整个死亡的平静。

    ⑴这首诗歌的句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请你从韵律和内容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诗歌形式】

    ⑵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极富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个意象,分析它的作用。【诗歌意象】

  • 17、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相关问题。

    鹰·雪·牧人

    吕耀

    鹰,鼓着铅色的风从冰山的峰顶起飞,

    寒冷

    自翼鼓上抖落。

    在灰白的雾霭

    飞鹰消失,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

    横身探出马刀,

    品尝了初雪的滋味。

    ①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情感】 

    ②现代诗歌通过哪些方法带来创意之美?以左边这首诗歌为例,写出你的两条发现。【诗歌语言】

    ③请你至少利用发现的一种方法,尝试创作一首具有创意之美的现代诗歌。【诗歌创作】

     

  • 18、课本剧阅读。

    《孔乙己》课本剧(局部)

    时间:清末某天

    地点: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57岁)、酒店掌柜(50岁)、小伙计(14岁)

    咸亨酒店为曲尺形柜台,后面挂着布帘儿门。柜台上摆着一个盆,盆中放着酒提子、酒漏;墙上挂着咸亨酒店的招牌和粉板。

    第一幕

    孔乙己 (上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生今年五十有七岁,人送烨号孔乙己。孔乙己?孔乙己是什么意思?实话告诉您,我也不知道。您瞧瞧,您瞧瞧,读书人读到连名字都没有一个,也实在是惨了点儿。可您没听说过吗?(A)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美女呀颜如玉。等我要是中了功名,也像丁举人一样八面威风——买房、置地娶妻、生子……家里是肉林、酒海。到时候人人都喊我孔大老爷。孔大老爷!唉!对了,到时候,凡是叫过我孔乙己的,我一概不理。哼,不给他们那么大脸。得,威亨酒店到了。

    掌柜的(出店,拦孔乙己)止步,止步、止步、止步、止步,孔乙己!

    孔乙己 何也?

    掌柜的你也不瞧瞧你这身打扮儿,这里面是你坐的地方吗?

    孔乙己 我打扮怎么了?

    掌柜的我问你,你这长衫,有多少年没洗了?

    孔乙己 你嫌我脏?

    掌柜的你这长衫,穿了几代人都没补了?对喽,是没人给补、没人给补。哈哈哈……

    孔乙己 你嫌我穿得破?

    掌柜的外面请、外面请、外面请。

    孔乙己 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动口不动手。

    掌柜的别看我这里面地界不大,那可是庙小神仙大,是有身份的人休闲的地方。

    孔乙己 开酒店,赚的是钱,你管我穿什么干吗?有钱就是大爷,有钱你就得伺候着。你说说,我孔乙己还欠你的钱吗?

    掌柜的不欠。

    孔乙己我赖过你的账吗?

    掌柜的没有,绝对没有。

    孔乙己 既然不欠你钱,没赖过你的账,你为何不让我到里面饮酒?好歹我孔乙己也是个读书人不是?

    掌柜的(掌柜侧着身子,用手肘支在柜台上,冷冷地上下打量着孔乙己。突然直起身子向他靠近,在他耳边用近似揶揄的语气间)既然是读书人,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呢?

    孔乙己(面露愠色)士可杀,不可辱,哼!

    掌柜的得,孔乙己,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就算你行行好,照顾照顾我的买卖还不行吗?等你中了功名、有了钱,我背你到里边喝去。好吗?

    孔乙己 你也太损了吧?(往回走)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掌柜的我小人?孔乙己,不是我说你。看你那点出息,小孩子家看着茴香豆眼馋,张那么大的嘴,可你一人只给一颗,还用手罩住碟子,多手战?不多也;多手战?不多也;多手战?知道的是你捂着几颗茴香豆,不知道还以为你护着一碗红烧肉呢!哈哈哈哈……

    孔乙己 你这碟子是不是也太小了点儿?

    掌柜的是,就是小了那么点儿。这是专门为你这号人预备的,碟子大了怕你买不起!再说了,单靠你那一碗酒、一碟茴香豆的大买卖,我还不喝西北风去。

    孔乙己掌柜的!今天,我可是一碟茴香豆,温两碗酒!

    掌柜的小二!孔乙己,温两碗酒,一碟茴香豆!

    孔乙己(排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小伙计 来啦!孔乙己,两碗酒,一碟茴香豆!

    掌柜的喊什么喊,孔乙己一来,你就人来疯!

    掌柜的下场

    第二幕

    孔乙己(B)好、好、好!接过酒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谏,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啊,好酒!好酒哇

    小伙计孔乙己,你当真读过书吗?

    孔乙己 那还用说?

    小伙计孔乙己,听说你写得一手好字,是吗?

    孔乙己 那还用说?

    小伙计 听说你替人家抄抄书、写写字就能赚钱?

    孔乙己 谁说的?

    小伙计 听说你特懒、特饰,脾气特坏,写不了几天字,就连人家的纸、笔,还有砚台都丢失了。是吗?

    孔乙己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孩子家,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行、非礼勿视……

    小伙计唉,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吧。你看你这么大的人,还读书人呢,干吗偷人家东西?多寒碜呀。

    孔乙己 掌柜的来了!

    小伙计(惧怕的样子)孔乙己!别吓唬人。我问你,你为什么偷人家东西?

    孔乙己 你一个小孩子家,怎么也学会悔人清白?

    小伙计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人家的书,吊起来打你。是不是,是不是?

    孔乙己 窃书,不能算偷、不能算偷。窃书。

    小伙计偷就是窃,窃就是偷,窃书就是偷书。别以为我不懂。

    孔乙己 窃书、窃书、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小伙计就是偷!就是偷!

    孔乙己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穷⋯⋯

    小伙计 什么呀,哈哈哈哈。

    孔乙己(C)我说不是偷,就是不是偷,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小伙计别之乎者也的,不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吗?

    孔乙己 你说什么?刚才,你说什么来着?

    小伙计我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孔乙己 你也读过书?

    小伙计啊!

    孔乙己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苗字怎样写?……不能写了吧?……来,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应该记着,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要用的。

    小伙计谁用你教,不就是草字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吗?

    孔乙己 对对!好哇,好哇……就是草字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可菌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小伙计不屑一顾,下场。

    孔乙己唉,小子不可教也。(起身进店,边走边唱)家有良田靠山河,父做高官子登科,身边美女常陪伴,十七八岁总活着……

    (1)、【梳理比较】上面的课本剧由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改编。学习小组就改编前后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进行了梳理比较,请你联系已学小说《孔乙己》参与探究活动。

    ⑴内容梳理比较,完成下表填空。

    小说内容

    小说中的呈现形式

    剧本中的呈现形式

    鲁镇酒店的环境、主客关系

    简述、介绍性的语言

    以掌柜与孔乙己冲突的对话(台词)呈现

    孔乙己的身份、外貌(衣着)、名字由来

    开场自嘲式的上场独白(台词)呈现

    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酒客之间、酒客与孔乙己之间的对话描写

    孔乙己求功名、谋生情况与喝酒“品行”

    分别以小伙计与孔乙己对话(台词)、掌柜与孔乙己对话(台词)呈现

    取笑孔乙己“没捞到秀才”

    “旁人”与孔乙己的对话呈现

    出场人物

    许多参与取笑的酒客、掌柜、小伙计、讨要茴香豆的小孩子等

    ⑵探究发现:小说改编成剧本,相关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发生了哪些改变?这样改变有什么好处?请联系课本剧简要分析。【戏剧评议】

    (2)、编剧本的重要工作是创编台词。上面课本剧中A、B、C三处台词,在同名小说《孔乙己》中没有原话,这三处台词的创编好不好?为什么?请你联系原著人物、主题,结合台词上下文,三句选一,简要分析。
    A、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美女呀颜如玉。等我要是中了功名,也像丁举人一样八面威风——买房、置地、娶妻、生子⋯⋯家里是肉林、酒海。到时候人人都喊我孔大老爷。孔大老爷!
    B、好、好、好!(接过酒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啊,好酒!好酒哇!
    C、我说不是偷,就是不是偷,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 19、班级开展“小说改编成剧本”的研讨活动,请你参与。阅读下面剧本,借助导学单,完成小题。

    京剧  《范进中举》

    第十三场 掴治(节选)

    汪曾祺

    时间   紧接前场。

    地点   集上。

    人物   范进、关清、顾白。

    (关清、顾白内白:范大哥慢走!范进上,披发一绺,失一鞋,脚步浮飘)

    范进   哈哈哈……

    (关清、顾白上)

    关清   范大哥!范相公!范进!

    顾白   听不见?叫他小名!阿牛!阿牛!

    (范进闻声转面,举止动作转为娃娃生。————此后范进皆载歌载舞,关清、顾白随时配合,各依不同心理感情)

    范进   (唱)耳边厢又听唤阿牛,哦,你是关清,你是顾白!

    关清   不错,还认得人哪!

    范进 (唱)小河流水清悠悠。

    顾白   前言不搭后语啊!

    范进   水中游鱼来了,

    (唱)小鱼儿摆尾水面皱,

    (作垂钓状)

    (唱)香鲜空垂不上钩。

    一只蝴蝶飞来了,

    (唱)蝴蝶儿双双分前后,

    (作扑蝶状)

    (唱)因风飞过树梢头。

    黄莺儿枝头来求友,

    关清   他这是想起小时候跟咱们一起玩儿的事来啦!

    范进   (唱)天宽地大任自由。

    顾白   咱们可不能陪他这么玩儿下去。嗨,范大哥,别净玩啦,我们得做活,你也要上学念书学做文章啦!

    范进  你待怎讲?

    关清 顾白   上学念书做文章!

    顾白   他这是想起屡年不中所受的委屈来啦,这也是场里书生们刻薄他的话。

    关清   范大哥,别难过啦,你如今这不是都高中了吗?

    范进   你待怎讲?

    关清 顾白    你中了!

    范进   噫,我中了,呵哈哈……

    【甲】(唱)中了中了真中了,

    你比我低来我比你高!

    中了中了真中了

    我身穿一领大红袍

    ____,

    上了金鳌玉竦桥

    关清   嗨,你要干吗去?

    范进   (唱)我不是有官无职的候补道,

    我不是七品京官闲部曹

    我是圣上钦点的大主考

    奉旨衡文走一遭。

    范进  啊呀!

    (范进跑)

    关清  范大哥,别跑啦,你不是会做文章了吗,你都赶了考啦!

    (范进停步转身,动作转为小生)

    范进   (唱)听说是一声去赶考,

    关清   是啊,你赶了考啦!

    范进   (唱)换了一身新衫袍。

    (唱)祖先堂上把香烧。

    母亲,孩儿去也!

    (唱)老娘亲送我脸含笑,

    篮中又放枣儿糕。

    有劳二位大哥摇船送我!

    (唱)有劳二位来举掉,

    顾白  他这是想起第一回进城赶考啦,还记得是咱们俩拿船送他去的哪!

    范进   (唱)送我去试紫霜毫。

    关清  就这一回还好,往后就一回不如一回啦!

    顾白  往后一年比一年寒碜,一年比一年窝囊,把好好一个活人折磨得不成人样啦!这功名二字简直是带倒刺的钩儿,咬上了就甩不掉啊!

    范进   嗳!你们笑骂我了啊!

    (动作转为老生,满腔悲愤)

    (唱)你笑我须发如飞蓬,

    笑我腰驼背似弓,

    你笑我鞋露趾来袜露踵,

    笑我衣破似悬鹑。

    你笑我老,你笑我穷,

    笑我是一个疙里疙瘩的老童生。

    我和你无仇又无恨,

    你苦苦地笑我为何情!

    顾白   自己刚考完,又要去考人哩!

    范进   那当然!

    【乙】 (唱)我这个主考最公道

    订下章程有一条,

    年未满五十

    一概都不要

    关清   顾白  这倒新鲜!

    范进   你笑我,你骂我,我如今才不怕你

    范进   (唱)天上有座九曲桥,

    昆仑山上白云高

    东海日出红杲杲②

    飘飘天地一羽毛。

    众位高邻,休得拦阻,我去也!啊哈

    哈……(下)

    关清   越闹越不像话,赶紧拉住他!

    顾白   追!(下)

    选自《汪曾祺全集·戏剧卷》,有删改)

    【注释】①金鳌玉蠊桥:今称北海大桥,是皇城内重要的交通要道。②果杲(gǎo):(太阳)很明亮的样子。
    (1)、将导学单中“增经历”部分补充完整。

    (2)、根据下面的探究单,完成①~④。

    探究: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意图

    探究角色

    配角

    主角

    探究任务

    探究一:汪曾祺增设关清、顾白这两个配角的意图。

    探究二:汪曾祺改编范进形象的意图。

    探究步骤

    ⑴阅读剧本后推断:关清、顾白和范进的关系是 , 依据是

    ⑵联系剧本内容和探究资料,结合配角关清、顾白姓名的深意,分析汪曾祺增设这两个配角的意图。

    ⑶【甲】处唱词空缺处需要补一句唱词。根据语境,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并结合唱词内容和形式说明理由。

    A.我头顶大官帽,拎着枣儿糕

    B.我摆也么摆,摇也么摇

    C.我左看看,右看看

    我选 , 理由:

    ⑷联系《儒林外史》和探究资料,结合【乙】处唱词,分析汪曾祺改编范进形象的意图。

    探究资料

    ◇汪曾祺在丰富原作戏剧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故事中的讽刺意味;作为一个平民作家,他的作品历来歌颂人间美好的人情、人性。

    ◇汪曾祺在创作中一贯遵循“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原则。

  • 20、阅读下面这篇寓言,完成学习笔记。

    资深井蛙

    许 仙

    ①有位老先生,天生就是“驴友”。他刚孵化出来,仅凭一条小尾巴,就从一条著名的河流,顺着昼夜不息的流水勇往直前。他这是去找妈妈吗?不!他只想离开出生地,离开妈妈。两个月后,他长出了四条腿,但长长的尾巴还没有脱落,他就爬上岸,离开河流,深入陆地。他爬过田野、青山和河塘,朝太阳升起的方向,永不回头。他一生行走,在旅途中生活、成长,经历艰辛和喜悦,参悟生的意义。

    ②七岁那年夏天,他借宿于渐西某个荷塘,趴在一片宽大而又稳重的绿叶上,晚风轻轻荡漾雪白的月光,乡野的夜晚宁静而又芬芳。本塘蛙好客,丰盛的晚宴结束后,依旧围趴在四周,问他从哪儿来。他说他来自遥远的西方,从他出生到现在七年走过的路程,就是家乡的距离。众蛙敬佩不已。有蛙问:“您的家乡不好吗?您为什么从小就背井离乡?”他感叹道:“我的家乡比这儿好,那是一条宽阔而又绵长的河流,东流到海,天天有活水啊!”又有蛙问:“这我就不明白了,家乡那么好,你出来干吗?”他笑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才与众不同。”

    ③大家就笑。笑声夸张,仿佛是说,纵然游历丰富,他终究是只蛙而已,难不成还想做两条腿的东西?有蛙见他们把天聊死了,就问他一路走来可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不妨说来听听。他说在来的路上,曾经有个把月找不到水源。不到渴死的程度,无法体会水的甘洌。找到水源后喝的头一口水,令他没齿难忘。大家又笑:“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大河你不待,偏要瞎胡闹。”他又说,有天他行走在大路上,有只老鹰在天上追他,几次俯冲下来,要拿他果腹⋯⋯听者就说:“那是两条腿的行走的道,不是你该走的。”又有听者急忙问:“后来怎么样了?”

    ④“被他抓了还有命呀?”他说,“我就拼命地往有人的地方凑。”

    ⑤众蛙瞪大双眼:“你说啥?两条腿的不是更可怕吗?”

    ⑥他笑道:“浅薄了不是?99%的人都是善良的,伤害我们的只是极个别而已;那天幸亏有人帮我赶走了老鹰。”

    ⑦一只小蛙摇头,惊恐万状道:“出门太可怕了。”

    ⑧“在家就安全了吗?这塘里就有蛇。”他说着指向前方,“喏,那儿就有一条。”

    ⑨众蛙吓得鸦雀无声,有几只胆小的,就扑通跳入了塘里。他感叹道:“水里才更危险。”他所指之处,在朗朗的月光下,浮萍摇曳,似乎有水蛇出没。沉默片刻后,所有本塘蛙鼓吵起来,荷塘里一片呱呱声,天都要震碎了。他睁着一只眼睛睡觉,习惯了在梦里也留个心眼儿。

    ⑩第二天一早,他继续上路。临行前,他诚邀同伴,但本塘灶个个摇头。他再次劝道:“你没有上过大树,怎么知道知了的肉味?你没有登过高山,怎么知道日出的磅礴壮观?你没有见过大海,怎么知道惊涛澎湃?我奉劝大家一句:趁年轻多出去看看吧。”

    ⑪众蛙摇头:“算了,我们习惯了荷塘。”

    ⑫他十岁那年春天,来到浙东一座山谷的草甸上,遇到一群山蛙,他照例如此劝说,谈到行走的意义:把回想留给未来。山蛙极其傲慢,不论他谈到沿途怎样的见闻和行走的苦乐,都反问一句:“那又怎样?”他们说,就算他行走到老死,也不过尔尔,搞得自己精干巴瘦,连人都懒得捉食。他们哄堂大笑:“自己蠢不说,还摆什么臭架子?小样儿!你哪有我们快乐?我们在山里玩得可痛快了。”当然,跟这些土包子谈远方和诗,简直就是自取其辱,但他还是要说:“人类有句老话,叫‘做人来嬉戏’。一生要玩得风生水起,玩个明白,可不是一个草甸就能说明⋯⋯”他们嫌他聒噪不休,就把他轰下了山。

    ⑬他继续行走,直到十五岁那年秋天,才觉出自己老了,可以歇下来了。这天傍晚,就在他穿越一片辽阔的田野时,不慎跌入一口荒废的枯井。他忍着疼痛,长叹一声:“还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那就在此度过余生吧。”枯井深不足十米,逢雨就积水,晴上几天就干枯。他觉得这样也甚好。井底飞虫不少,够他续命的。偶尔有老鼠落井,倒也相安无事————老鼠嘛,打个洞就走了。但他不走,就安静地趴在井底,也很少说话,久久地仰望圆咕隆咚的一块天空。有白云飘过,他的心思就会追随它,飘向他走过的和想象的远方。听到上面的声音,他就想起过去熟悉的劳动场景和自然现象⋯⋯他虽然身陷井底,心里却装有全世界,满满当当的。

    ⑭熬过这年冬天,这位资深的井蛙已奄奄一息,他清楚自己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了。回想起自己行走的一生,他感到特别欣慰:藏一枝春天在心里,就永驻春天。只是死在这荒凉的枯井里,可惜了这身皮囊,腐烂成他乡土。他硬撑到龙抬头,惊蛰过后,他开始祈祷上苍。两天后有条瘦蛇从天而降,一落井底就使出浑身力气,张开饥饿的大嘴,一口咬住了他。他笑了,感觉异常温暖。带翅膀的小生物,振肢逃窜到上方,围观,议论纷纷,有笑他愚蠢的,有赞他豁达的……

    (有删改)

    学习笔记

    ◇梳理情节                                                                                            ◇主角形象

    ◆刚孵化出来,顺着昼夜不息的流水勇往直前。

    ◆七岁那年夏天,①____

    ◆十岁那年春天,②____

    ◆十五岁那年秋天,穿越一片辽阔的田野时,不慎跌入枯井。

    ◆十六岁这年春天,③____

    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不甘平庸,渴望通过行走来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勇于追求梦想、不畏艰难、不断超越自我。

    ◇语言品味

    ◆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角色形象

    ◆荷塘“众蛙”“山蛙”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形象。

    ◇故事寓意

    ◆在故事的结尾,资深井蛙身处枯井,它是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结的?

    (1)、请你根据寓言故事内容,将学习笔记中“梳理情节”的①②③补充完整。
    (2)、寓言第①段交代了主人公启程的开端,请你结合加点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两个月后,他长出了四条腿,但长长的尾巴还没有脱落,他就爬上岸,离开河流,深入陆地。他爬过田野、青山和河塘,朝太阳升起的方向,永不回头

    (3)、“众蛙”和“山蛙”分别代表生活中哪一类人?尝试分析作者塑造这两种“蛙”的意图。
    (4)、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寓言中的井蛙和保尔·柯察金是否都做到了这一点?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的观点。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