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不被解救的马

    朱山坡

    ①那时候,我第一次见识真正的马,仿佛是从电影银幕里走出来的。马出现在村里引起了一阵骚动,尽管已是农忙时节,但从周边闻讯而来的好奇者络绎不绝,主人阙屠夫门庭若市,来者不摸一把马屁股决不愿意离开。

    ②我一直以为南方无马,马只能作为战马而存在,断然不知道马也是可以用来犁地驮粪的。这匹马高大矫健,皮肤和毛都是白色的,看上去很漂亮,应该是一匹战马,虽然是老了点。阙屠夫把它当成了普通的牲口,让它干连牛都不愿意干的重活粗活,不给它洗澡梳毛,满身泥巴和粪便,鞭打留下的新伤痕随处可见。它受尽了污辱。

    ③“别糟蹋这匹马!”

    ④没有人敢对长着一副凶神恶煞般面相的屠夫阙先锋说这句话。但我大胆地说出来了,尽管我颤抖的声音从内心深处翻山越岭爬出喉咙时已经细若游丝,刚离开嘴巴便被风吹散,甚至没能顺利抵达阙屠夫的耳边。

    ⑤那时候我十三岁。夏天,天气热得像着了火。我暗自跟随着那匹马。有时候,我在田埂上看阙先锋驭马犁地。也许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在地里走路、转圈,也许是觉得在大庭广众下犁地受了污辱,马不听使唤,时不时要挣脱身上的犁具,这让阙屠夫越来越生气,越来越粗野,恨不得把马千刀万剐。实际上,是我的心正在承受千刀万剐。

    ⑥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⑦我决定要解救它。

    ⑧我想了很多办法。有一天半夜,我引开阙屠夫家的狗,潜入马厩,打开门,解开拴马的绳索。

    ⑨“出去吧,给你自由。赶紧远走高飞。”我对马说。一匹高贵的战马怎么能够甘受一个俗不可耐的屠夫的差遣和欺凌呢?

    ⑩可能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它一脸茫然,无动于衷。我将它牵出马厩,然后把门关上,断了它的后路。

    ⑪“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我对它说,还给它指点逃跑的方向和路线。离开此地,从此天高地远,不必再受折磨和屈辱。

    ⑫我心惊胆战。因为马厩就在阙先锋的院子里,偷马犹如从他裤裆里偷钱,风险奇高。一旦事情败露,后果不堪设想。那是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冒险的一件事。

    ⑬通往自由之路没有了障碍,唯一需要的就是勇气。我逃之夭夭,在隐藏的安全角落里观望。然而,马没有逃,它在马厩前裹足不前,只是轻轻地抖了抖头,看上去,目光呆滞,眼神里根本没有对自由的渴望。

    ⑭机会稍纵即逝。我在远处不断地向它做手势,焦急地发出“快跑”的提醒,但它置若罔闻。阙先锋似乎已经觉察,停止了打鼾。一会儿,房间的灯亮了。

    ⑮解救行动戛然而止。马继续被奴役。

    ⑯后来,我再也没能攒够足够的胆量故伎重演。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

    ⑰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⑱我希望听到他们说“吃马肉时牙齿磕到了子弹头”,以此证实它的身份。

    ⑲但他们只是说:“肉味不好,有股汗酸味。”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的出现引起了村子里人们的骚动和好奇,是因为当地的人们很少见到真马。 B、只有“我”敢对屠夫阙先锋说别糟蹋这匹马,这一细节表现出“我”的鲁莽。 C、“我”决定解救马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是小说高潮部分,令读者心潮起伏。 D、“我”希望他们“吃马肉时牙齿磕到子弹头”的原因是希望这匹马勇于抗争。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3)、文中两次提到“农忙过后”,请结合上下文,综合分析这两处交代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②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4)、文学评论家认为作家朱山坡“以一种冷酷而客观的态度展现人们的苦难,关注人的灵魂,揭示社会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分析作者塑造这匹马的真正用意。
  • 2、文言文阅读

    【甲】

    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尝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 , 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选自《酉阳杂俎·天咫》唐·段成式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4月版)

    [注释]①扪萝:攀援藤蔓。②徙倚:徘徊逡巡,此处形容焦躁无计的样子。③幞物:像包袱的东西。④七宝:七种珍宝。⑤斤凿:斧头与凿子。

    (1)、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

    (3)、【甲】文中有一个“忧天”的人,【乙】文中有一个“修月”的人。有人认为这些情节都离奇可笑。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说说古人这样想像的积极意义。
    (4)、阅读下面连接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链接】

    北京时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首先出舱的航天员陈冬,他是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出征太空之前,陈冬的孩子也想上太空,陈冬让孩子思考为什么想上太空,上去了之后想干什么,还约定自己回来后要检查孩子的这项作业。

    假如这份作业是留给你的,你会怎么回答呢?

  • 3、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根据诗意,完成填空。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图,流露出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心情。

    (2)、下面对诗的内容和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赏玩忘归”是“多胜事”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B、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C、“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D、尾联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与第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 4、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放在近身。对唐僧合掌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几,定遭毒手。”

    这是《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这次他们师徒遇到了什么妖怪?请讲述故事梗概。

  • 5、名句默写。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现了王维心境的闲适,“”表现了刘禹锡积极向上的宽阔胸怀。[用《秋词》(其一)中的诗句作答]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描绘的是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将报国之志寄托于梦境的句子是:
    (4)、《潼关》中从视听角度写孤城之高、孤城之寂寥与辽远的句子是:
  • 6、学校举行“我爱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古今中外多的发明创造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摘编自伏特《感受劳动课带来的无限魅力》,人民网2022年5月7日)

    【材料二】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三】漫画《如何解开粽子》(见图)

    (1)、怎样才能让初中生爱劳动、会劳动,校长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看法。
    (2)、材料三是“爱劳动·会生活”主题板报画的一幅漫画,请你谈谈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
  • 7、小语同学在制作“小圣施威降大圣”手卡时,有些字音字形拿不准,请你施以援手。

    大圣与小圣,一个神通广大、本领高超,一个慧眼识诈、机智善战;一个手chè____金箍棒,一个持三尖两刃神锋;一个变麻雀儿,一个变饿鹰儿;一个变鱼儿淬____入水内,一个变鱼鹰儿欲嗛____不能。时而钻入草中,隐匿其形;时而腾云驾雾,miǎo____无综迹。两人嚷嚷闹闹,且行且战,好不精彩。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其正确写法是“”。
  • 8、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

    提示:1.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为什么这天回家晚了?往常是怎样的情况?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2.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

    3.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晚了”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晚了”的后果,则原因可以略写。

  •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须臾,按落云头,回至花果山上……一群猴都来叩头,迎接进洞天深处,请猴王高登宝位,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想必得意荣归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余,那里有十数年?”众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请问大王,官居何职?”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御马监中顽耍。及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众猴道:“来得好,来得好!大王在这福地洞天之处为王,多少尊重快乐,怎么肯去与他做马夫?”

    ②……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大字,立竿张挂。自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

    (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1)、《西游记》的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填入名)
    (2)、阅读上面语段后,同学们就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展开了讨论,请写出讨论的结果(至少写出两个特点)。
  •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南方和北方

    赵凌云/文

    ①自从认识了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江,我就认识了我的南方和北方。

    ②我的南方和北方相距很近,近得可以隔岸相望。我的南方和北方相距很远,远得无法用脚步丈量。

    ③大雁南飞,用翅膀缩短着我的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距离。燕子归来,衔着春泥表达着我的南方与北方温暖的情意。在我的南方,越剧、黄梅戏好像水稻和甘蔗一样生长。在我的北方,京剧、秦腔好像大豆和高粱一样茁壮。太湖、西湖、鄱阳湖、洞庭湖倒映着我的南方的妩媚和秀丽。黄河、渭河、漠河、塔里木河展现着我的北方的粗犷与壮美。

    ④我的南方,也是李煜和柳永的南方。一江春水滔滔东流,流去的是落花般美丽的往事和忧愁。梦醒时分,定格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那种伤痛,是南方的才子佳人的伤痛。

    ⑤我的北方,也是岑参和高适的北方。烽烟滚滚,战马嘶鸣。在八月的飞雪中,骑马饮酒的北方将士,正向着刀光剑影的疆场上逼近。所有的胜利与失败,最后都消失在边关冷月下的风中……

    ⑥我曾经走过黄山、庐山、街山、峨眉山、雁荡山,寻找着我的南方。我的南方却在乌篷船、青石桥、油纸伞、鱼鳞瓦的深处隐藏。在秦淮河的灯影里,我凝视着我的南方;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我倾听着我的南方;在富春江的柔波里,我拥抱着我的南方。我的南方啊!草长莺飞,小桥流水,杏花春雨。

    ⑦我曾经走过天山、昆仑山、长白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寻找着我的北方。我的北方却在黄土窑、窗花纸、热土炕、蒙古包中隐藏。在雁门关、山海关、嘉峪关,我与我的北方相对无言。在大平原、大草原、戈壁滩,我与我的北方倾心交谈。在骆驼和牦牛的背景里,我陪伴着我的北方走向遥远的地平线。我的北方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唢呐万里。

    ⑧自从认识了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江,我就认识了我的南方和北方。从古到今,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江就像一根琴弦,弹奏着几多兴亡,几多沧桑。在东南风的琴音中,我的南方雨打芭蕉,荷香轻飘,婉约而又缠绵。在西北风的琴音中,我的北方雪飘荒原,腰鼓震天,凝重而又旷远。

    ⑨啊!我的南方和北方,我永远的故乡和天堂!

    (1)、在第①至③段,作者以长江为界,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南方和北方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2)、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江水暖……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祖国形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全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细读下面句子,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2)、选文第②③段从哪几方面抒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3)、作者抒发的感情仅仅是单纯的母子之情吗?请说明理由。
  • 1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自蒲松龄《狼》)

    【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选自《〈论语〉十二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与驰,意与日去       ②学而习之(《〈论语〉十二章》) B、①恐前后受其       ②盖以诱 C、①屠惧,投骨       ②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D、①屠窘       ②其人舍然喜(《杞人忧天》)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选出对【乙】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狼的贪婪凶残。 B、“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处,都写出了狼的狡猾。 C、屠户“暴起”杀狼,“转视积薪后”,根除后患,表现屠户勇敢、机智、果断。 D、文章的基本情节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与“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谈到了学习方法。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要想有才学必须学习,学习必须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强调了立志与勤学的关系。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强调不要为了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否则后悔就来不及了。 D、《诫子书》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解释诗中“杨花”的意思。
    (2)、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杨花”“子规”给人伤感的氛围,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B、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C、第三句诗人运用比喻,把明月看成友好的使者。 D、朗读第三、四句时,两句间要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第四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 14、将下面语段中的空缺语句,填写在答题卡上。

    诸葛亮告诫儿子“ , 非宁静无以致远”;李商隐用“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太多的苦涩与无奈以及环境给人的孤独凄凉之感;刘禹锡用“ , 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明丽的秋景,抒发豪迈的诗情;曾子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王湾用“ , 归雁洛阳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15、下列有关朗读的感情基调把握,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朗读朱自清的《春》,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 B、朗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 C、朗读莫怀戚的《散步》,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急切。 D、朗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沉痛、感伤、压抑,结尾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 16、下列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我”对“油蛉”“蟋蟀”的喜爱,突出了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 B、“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蚊子被胜利冲昏头脑、忘乎所以的神态。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借风雨梦境,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D、“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句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雨细、密、亮、柔的特点。
  •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折的了。”句中没有反义词。 B、“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们打了一个漂亮仗。”这两句话中的“漂亮”意思相同。 C、“一白鸽的手臂上,迫不及待地抢夺手心里的玉米粒。”句中画线词的词性依次是量词、动词、名词、动词。 D、“春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辞旧迎新、万家团圆欢乐祥和的喜庆日子,凝聚着国泰民安的共同期盼。”句中加点的三个词语都是褒义词。
  • 1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B、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他在《狼》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D、母亲节将至,有同学在给自己的母亲的贺卡上写道:令堂大人,祝您安康快乐!
  • 1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rè chén)”;感悟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在《梅岭三章》中面对人生关键时刻,(qǔ yì chéng rén),表现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生死不渝的彻底革命的精神;和著名作家郑振铎一起欣赏猫爬到树上,“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_______捉什么似的”那种可爱;研读了《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孙悟空与天兵天将的激战以及他运用七十二变的相关文字,比如“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做二郎爷爷的_______样”,展示了孙悟空的智慧和机智。

    (1)、用正楷字书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个字。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捉       ②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rè chén)       ②(qǔ yì chéng rén)

  •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远方的山河,身边的巷陌,热闹的城市,寻常的角落……总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读书学习,锻炼身体;可以感悟自然,追逐梦想;能够放松身心,汲取力量……

    请你以“有这样一个地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健康;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下一页 跳转